如何評價Acorns?

如題,如何評價美國Acorns的代理投資業務?類似方法在中國是否行得通?


2012年成立,2014下半年用戶數開始狂增,2015年超過Betterment,其後將所有智能投顧平台遠遠拋在身後,到2016年初,Acorns的註冊用戶數已經達到75萬。下面這張圖展示了幾家典型智能投顧平台註冊用戶的增長情況,那根陡峭的綠線就是Acorns。

但是按管理規模(AUM)排名從高往低看,Acorns遠不及主流的智能投顧平台(墨綠線為Wealthfront)。

了解Acorns的經營思路以後,便不難理解這巨大反差背後的原因。與常規智能投顧不同,Acorns瞄準的不是你計劃用於投資的資金,而是使用銀行卡消費後賬戶中留存的零錢。


舉個例子,當你將Acorns與信用卡或借記卡綁定後,去買一杯3.5美元的咖啡,Acorns會自動將扣款金額合成整數(4美元),剩下的0.5美元將會進入Acorns賬戶,接著像Betterment那樣,按特定風險偏好的方案,投資於一籃子ETF,跟蹤全球資產。


一句話概括Acorns的模式,就是餘額寶+Betterment。

Acorns由一對美國父子創辦,他們的初衷在於讓所有缺乏投資經驗的人邁出投資的第一步,不設起投門檻。它和餘額寶的思路非常接近,對於未接觸過投資的人來說,做理財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難點不在於選不好產品,而在於是否能在心理上克服對於投資風險的認知障礙。


巨大的獲客效應吸引了創投機構的關注,今年4月,Acorns完成了一輪3000萬美元的融資,由Paypal領投、Rakuten Finetch Fund跟投。前者是全球知名的移動支付公司,也是支付寶在海外的重要競爭對手;後者是日本樂天集團發起的金融科技基金。


據估算,Acorns平均單賬戶資金規模為156美元,顯著低於智能投顧行業平均(嘉信智能組合3230美元,Betterment2.9萬美元)。但或許這就是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在展業初期,用戶增長比資管規模增長更能彰顯潛力。


與那些耳熟能詳的智能投顧相比,Acorns有什麼不同?


券業星球微信公眾號近期連續發布了多篇有關智能投顧的文章,我們曾經介紹過,智能投顧的理論基礎是馬克維茨的均值方差理論以及一系列衍生模型,它為客戶提供的是被動式的投資方案,投資組合管理流程包括:1)大類資產配置,2)組合構建,以及3)組合監控與再平衡。基於流動性、交易費率和節稅因素的考量,智能投顧往往選擇ETF作為基礎金融工具。Acorns大致遵循這一流程。

組合構建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判斷投資者的風險承受意願和能力。這點上,Acorns與Betterment、Wealthfront略有區別,後者往往通過一系列問捲來判斷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再根據投資目標給出定製化的方案,例如退休方案、計劃消費方案等等,組合相對多樣化。Acorns則提供了五個固定方案(保守、適度保守、適中、穩健、激進),供客戶選擇,分別對應不同的風險偏好。


就常規的智能投顧而言,投資者需要承擔的費用分兩塊:管理費和交易費。Acorns同時是一家折扣經紀商,宣稱免收交易費,事實上應該是將這塊費用歸入了管理費。管理費收費標準為:賬戶資金規模5000美元以下,每月1美元;5000美元以上,每年按資金規模的0.25%收取。橫向比較下來,Acorns的整體費率較低,且簡化了項目,便於小白用戶理解和接受。


整體而言,基於全球資產配置方案的投資,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涉及組合管理、費用管理、節稅優化等各個環節,Acorns所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容易被忽略的客戶群體(願意嘗試投資而無經驗者),儘力簡化產品形態,減少客戶在投資決策中的阻力,然後撬動他們的存款賬戶。


至於在中國是否有前景,智能投顧是沒法直接複製海外模式的,政策不允許(不具備投顧資質的機構理論上不允許開展此類業務),市場不支持(被動式產品數量少,費率高),最重要的是,沒法在場內做。已經有一些平台靠QDII基金做出了跟蹤全球資產的組合,比較接近智能投顧了,但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起投門檻,只有規模做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靈活應對申贖吧。


原文及更多智能投顧專題,請參考知乎專欄「券業星球」:券業星球 - 知乎專欄,以及個人微信公眾號「券業星球」。


推薦閱讀:

家裡要換車,打算把剛買了一年的車賣掉,車有貸款,把貸款提前結清的話,感覺虧了好多,大家幫忙算一下?
跟老公打賭,以下投資方法哪種更賺錢?

TAG:投資 | 投資公司 | 個人投資 | 互聯網金融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