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絲綢之路的貨幣以什麼為主呢?金銀銅?

唐朝應該用的是開元通寶,那同一時期其他國家使用什麼樣的貨幣呢?他們這些貨幣是怎麼換算的?胡商在長安使用開元通寶,那這些錢又如何換算回本國貨幣呢?


評論區出現了幾個奇怪的評論。天啦嚕怎麼會有這麼無知的人→_→無視客觀事實,完全活在自己認知構造出的世界裡

以下為正文

絲綢之路上通行的貨幣按形制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希臘羅馬傳統的實心打制錢幣,一種是中原王朝傳統的圓形方孔錢幣。

就以題主所問的唐代為例。這一時期打制實心金屬貨幣在絲路上流通的國家主要有波斯薩珊、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及一些游牧政權如西突厥等;鑄造圓形方孔錢的國家主要是與中原王朝交流比較頻繁的,一些乾脆就是唐王朝的屬國,比如粟特,突騎施,回鶻等。

下面試舉幾例簡單介紹一下這兩類絲路古幣。打制錢幣圖片主要來源於《上海博物館藏絲綢之路古代國家錢幣》一書,圓形方孔錢圖片來源於網路。

薩珊波斯

其實波斯薩珊王朝在入唐後已經進入了衰微時期,很快就為新興的阿拉伯帝國所滅,末代王子王孫逃至長安。薩珊王朝國祚四百餘年,其打制的金銀幣長期流通於絲綢之路上的廣大地區,東至於長安,西至於地中海沿岸,均有大量的薩珊錢幣出土。著名的西安何家村窖藏中即出土有為數不少的薩珊王朝銀幣。

我個人收藏的一些薩珊王朝銀幣

上博藏 薩珊王朝庫思老二世銀幣 公元590——628年

薩珊王朝錢幣與早期波斯傳統錢幣不同,打制的錢幣大而薄,對此後的阿拉伯、蒙古等國錢幣形制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薩珊式錢幣正面為側面的國王頭像,背面為祆教祭壇,祭壇兩邊有祆教祭祀持劍侍立。錢幣上用巴列維文打制出國王名稱、贊語、年代與造幣廠的信息。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早期錢幣採用薩珊制式,只是在錢幣正面打制上阿拉伯文,以示區別。

阿拉伯國家仿製薩珊庫思老二世銀幣 王像正面下部的邊緣上打制有阿拉伯文字 公元653——670

公元696年,倭馬亞王朝第五任哈里發馬利克實行經濟改革,由中央打制發行新的伊斯蘭式錢幣。由於伊斯蘭教禁止崇拜偶像,錢幣上不再採用人物形象,而是只用阿拉伯文作為裝飾。這種錢幣制式後來影響到了所有的伊斯蘭國家。

倭馬亞王朝 希沙姆銀幣 錢幣正中為三行古蘭經文 周圈銘文為打制地點及年份

其後的阿巴斯王朝也沿襲了這種幣制,只是在錢幣背面加上了哈里發的名字。

阿巴斯王朝 穆格台迪爾金幣

其後的薩曼王朝、塞爾柱王朝、花拉子模汗國、蒙古帝國等都沿襲了這一幣制。這就不在唐代的時間範圍之內了。

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其錢幣制式直接承襲羅馬錢幣,也是在絲綢之路上影響很大的一種貨幣。西安出土過為數不少的東羅馬金幣,即是此類貨幣在絲路上流通的有力證明。

拜占庭帝國 莫里斯銅幣 公元582——602

拜占庭帝國 君士坦丁二世銅幣 公元641——668

正面為手持十字架的國王半身像或全身像 背面為拉丁字母

游牧政權

如嚈噠、西突厥等,基本為仿造薩珊制式打制的金銀貨幣

西突厥漢國銀幣 公元525——719年

此外還有一些古代王朝打制的錢幣,雖然其國家已經覆滅,但是其打制的錢幣仍然在絲綢之路上參與流通。比如古中亞的貴霜王朝,其打制的錢幣就曾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

以上是這一時期流通在絲綢之路上的打制錢幣大概情況。

鑄造圓形方孔錢幣,這在中亞地區是有傳統的。早在公元3世紀,西域的龜茲王國就曾鑄有仿照五銖錢鑄造的龜茲銅幣,其錢正面鑄漢字,背面鑄龜茲文。到了唐代在西域設安西都護府後,這種龜茲五銖方才廢止。

粟特


粟特是絲綢之路上著名的商賈民族,與中原王朝聯繫非常密切,所以仿照中原王朝幣制鑄造了很多圓形方孔錢。粟特錢有二種,其一為正面漢文、背面粟特文的二體錢;其二為正背面均為粟特文的錢幣。

粟特錢幣 正面為「開元通寶」漢字錢文,背面為粟特文。

粟特錢幣 正反面均為粟特文

突騎施汗國

突騎施汗國本為西突厥的一個屬國,唐王朝平定西域後,又歸屬安西都護府。開元十年,唐玄宗以西突厥領阿史那懷道之女交河公主,嫁給突騎施可汗蘇祿為妻。蘇祿後來數次擊退侵犯大唐屬國的阿拉伯軍隊,與唐王朝的關係可謂非常親密。

突騎施汗錢 正面為一圈粟特字母的突厥文,背面有凸起的弓形圖案

回鶻


回鶻本是西突厥汗國所屬的一個游牧部落,天寶三年回鶻首領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建立回鶻政權。回鶻錢有漢文回鶻文二體者,也有純回鶻文者。

回鶻漢異二體錢 正面為漢文「日月光金」,背面為回鶻文。

正面為回鶻文的回鶻錢幣

以上就是終唐一朝,流通於絲綢之路上的主要貨幣種類。

至於貨幣在不同地區的換算,這個是非常簡單的。古代錢幣之所以成為一般等價物參與流通,原因在於鑄造錢幣所用的金屬本身就是一種稀缺的資源。無論是何種錢幣,只要材質相同,重量相同,其代表的價值也是相同的。更何況當時來往於絲綢之路上的商人,買賣都是雙向做的,商人從西方將貨物賣到東方後,再滿載東方的貨物回到西方去;不存在大老遠跑一趟,把貨物賣了,然後拉一大車子異國錢幣回國這種劇情。所以實際上絲綢之路上繁榮的商業貿易,並不會給絲路沿途及兩頭國家的幣製造成太大影響。


貨幣文化與中外文化交流

[中國]王永生

世界古代貨幣文化概括地講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大體系,一個是以古代希臘一羅馬為代表的西方貨幣文化體系;另一個是以古代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貨幣文化體系。古代東西方兩大貨幣文化體系因為植根於不同的文明,產生於不同的地區,而各有特色。他們之間相互影響、交流、融合,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貨幣文化。

貨幣因其特殊的功能和屬性而不同於一般的物品。它產生於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採用的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手段,與最廣泛的普通民眾發生聯繫,有一定的承繼性及延續性。因此,貨幣作為特定歷史時期文化的載體,其材質、形制、文字、圖案、尺寸、重量等都既有共性,又都各有特色。能形象地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文化上的一些特點。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紙幣的國家,中國古代貨幣文化源遠流長並獨具特色。自商代出現最早的金屬鑄幣一青銅貝幣開始,我國的貨幣文化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不但是我國綿延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更是世界上兩大貨幣文化體系中,獨佔半壁江山的東方貨幣文化的代表。我國古代貨幣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影響所及,已經遠遠超出了貨幣本身以及周邊的國家和地區。

我國古代貨幣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影響,概括地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古代貨幣文化產生於農耕文明,獨自發展,形成了一套不同於西方的、完整的、具有東方特色的貨幣文化體系。對朝鮮、日本、琉球、越南及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世界上最早的貨幣,產生於公元前7世紀末小亞細亞半島的呂底亞。它是一種利用河流中天然的金銀合金顆粒,打上印記而成的簡陋的橢圓形金屬幣。一面僅有一個列印記號,另一面常為一種線條簡單的動物圖案,已開始使用銘文。呂底亞的鑄幣技術後來被希臘接受,在希臘文明的影響下,而遠播四方。

羅馬帝國最初使用一種方形銅塊為貨幣,但不久即全部吸收了希臘貨幣文化並且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形成了世界貨幣文化體系中,以希臘一羅馬為代表的西方貨幣文化體系。波斯、印度等東方國家因亞歷山大的東征而接受了希臘貨幣文化。阿拉伯等信仰伊斯蘭教國家的貨幣雖有所不同,但亦屬西方貨幣文化體系。其特點是:幣材多用金、銀等貴金屬;錢幣圖飾多為人物頭像或動物圖案;採用打壓法製成;形製為圓形無孔;銘文多記打制地點、年代、國王名字以及宗教頌詞等,並列印有徽記及神像,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我國地處亞洲東部,植根於農耕經濟的中國古代貨幣文化,完全不同於古代希臘一羅馬以商業為根基的西方貨幣文化。因此,獨自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的、具有東方特色的貨幣文化體系。其特點為:幣材多用銅、鐵等賤金屬;錢幣圖飾為文字而不用人物或動物圖案;技術上採用范鑄或翻砂澆鑄製成;形製為圓形方孔;銘文多記幣值、年號及地點等。

我國古代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代表的、具有東方特色的貨幣文化,對周邊的朝鮮、日本、琉球、越南以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不但大量流通使用中國銅錢,而且還都曾經長期仿照中國貨幣形制,鑄造錢文為漢字的圓形方孔銅錢。這種銅錢因為材質、文字、重量、尺寸、形制等與中國銅錢完全一致,相互混雜使用,能夠跨境流通,共同構造了東方貨幣文化體系。

一、朝 鮮

據文獻記載,朝鮮半島在10世紀前主要是使用鐵或「五綜布」等實物貨幣,「國出鐵,韓歲倭皆從取之,諸市買賣皆用鐵,如中國用錢」。(1)「凡諸貿易,皆以鐵為貨」。(2)10世紀以後的王氏高麗王朝,開始於公元996年仿照中國圓形方孔銅錢式樣,鑄造了「乾元重寶」背「東國」,錢文與唐「乾元重寶」同文,製作也仿唐,只是錢背加鑄「東國」兩字,以示區別。

此後又鑄過「東國通寶」、「東國重寶」、「海東通寶」、「三韓通寶」、「三韓重寶」等錢幣。或稱通寶,或稱重寶;或直讀,或旋讀;或篆書,或隸書,或楷書,無不顯示它們深受宋錢文化的影響。此後,又過了300多年,到李氏朝鮮王國時期,又鑄造了「朝鮮通寶」、「十錢通寶」、「常平通寶」等。在朝鮮古代貨幣中,以「常平通寶」使用的時間最長、數量最大、版別最為複雜。(3)

二、日 本

據文獻記載,日本是受中國影響而開始使用銅錢的。天武天皇十二年(公元684年),頒詔「自今以後,必用銅錢」。(4)銅錢的來源,最初全是從中國輸入,被稱為「渡來錢」,以宋錢為最多,唐錢、明錢次之。日本也曾大量仿鑄過中國古錢,主要是仿鑄宋錢,被稱為「長崎貿易錢」。元明天皇於和銅元年(公元708年),在奈良仿照唐朝「開元通寶」錢鑄造了「和同開珍」,(5)有銀質、銅質兩種,這是日本歷史上最早的自鑄貨幣。

在此後250年間,又鑄有「萬年通寶」、「神功開寶」、「隆平永寶」、「富壽神寶」、「承和昌寶」、「長年大寶」、「饒益神寶」、「貞觀永寶」、「寬平大寶」、「延喜通寶」、「乾元大寶」等12種貨幣,統稱「皇朝十二錢」。德川幕府時期鑄造有「慶長通寶」、「元和通寶」、「寬永通寶」等錢。其中,江戶時代的「寬永通寶」錢,從寬永三年(公元1626年)開始,一直鑄造到明治初年,歷時240多年,日本各地都有鑄造,版式多達幾百種。是日本古代貨幣中使用時間最長、數量最大、版別最複雜的一種貨幣。

三、越 南

越南地區在宋朝之前為中國封建王朝的一部分,流通使用中國貨幣,不曾鑄造貨幣。

公元966年,丁部領削平「十二使君」割據勢力,建「大瞿越」國,史稱丁朝,於公元970年仿照中國圓形方孔錢式樣,鑄造了「太平興寶」背「丁」年號錢,這是越南歷史上最早的自鑄貨幣。此後,前黎朝鑄「天福鎮寶」;李朝鑄「順天大寶」、「明道元寶」、「天符通寶」、「大定通寶」、「正隆元寶」、「治平元寶」;陳朝鑄有「建中通寶」、「政平通寶」、「元豐通寶」、「紹隆通寶」、「開泰元寶」、「紹豐」元寶及通寶、「大治」元寶及通寶;胡朝鑄「聖元通寶」並發行「通寶會鈔」紙幣;後黎朝鑄「順天元寶」、「紹平通寶」、「大寶通寶」、「大和通寶」、「延寧通寶」、「天興通寶」、「光順通寶」、「洪德通寶」、「景統通寶」、「端慶通寶」、「洪順通寶」、「光紹通寶」、「統元通寶」。以後,北方割據的莫朝以及南部的後黎朝、南阮朝、西山政權也都鑄造了各自的年號錢,其中以後黎朝顯宗使用了47年的「景興」年間鑄造的錢幣最為繁雜,有通寶、巨寶、大寶、泉寶、至寶、用寶、重寶、中寶、內寶、正寶、順寶等十多種。

受中國影響,古代越南鑄造的貨幣,幾乎全部為年號錢,有的年號甚至是直接借用中國的,如「明道」、「建中」、「治平」、「元豐」等有28種之多。錢幣上使用的都是漢字,也有篆、隸、楷等書體。因材質、文字、大小、形制等與中國貨幣完全相同,經常混雜使用。甚至在貨幣制度上,越南也有類似中國的省陌制度,如陳朝時期曾規定以69文當100文行使,上繳稅收時則以70文當100文,700文當一貫。

四、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舊稱爪哇,早在唐、宋時期就使用中國貨幣,這在文獻記載及後來的出土發現中都得到了證明。曾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爪哇國條記載:「買賣交易,行使中國歷代銅錢」。舊港國條記載「市中交易亦使中國銅錢,並用布帛之類」。著於明中葉的《西洋朝貢典錄》也說,爪哇「其民富,其交易用中國銅錢」。宋慶齡在1956年《訪問印度尼西亞的報告》(6)中,也記錄有當地發現開元、皇宋、萬曆以及清代各年號錢的情況。

據記載,當地早期主要是翻鑄宋代錢幣,最早翻鑄的年號錢是「咸平元寶」,另有「景德元寶」、「祥符通寶」、「天聖元寶」等。16世紀20年代開始,也曾仿照中國圓形方孔錢式樣鑄造過銅錢、鉛錢和錫錢,圓形方孔,文字為粗劣的「天下太平」等鉛錢。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伊斯蘭教王國興起後,各邦國貨幣開始帶有伊斯蘭貨幣特色,但勢力雄厚的華僑商人仍有自鑄貨幣權力,如井裡汶王室就將鑄幣權承包給當地華僑首領陳祥哥,鑄有「史丹裕民」、「邦其蘭寶」(7)等帶漢字的方孔錢。客家人建立的後來以公司聞名的行政組織,如「大港公司」、「何順公司」等也鑄有帶漢字的方孔錢,有的還帶有滿文,類似於清代制錢。這種貨幣直到1854年大港公司被荷屬東印度公司吞併後才消失。但是至今在印尼仍有人把唐宋年間的中國銅幣,作為宗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神器和祭品,巴厘島上的人們則以中國古代的鑄幣做人身佩帶的護身符。

五、馬來西亞

最早使用貝作為貨幣,在8世紀以前,隨著大批中國人的移入,帶來了大量的圓形方孔錢幣。因為攜帶方便,使用便利,而逐漸代替貝幣成為當地主要流通的貨幣並被許多地區仿製。15世紀中期,在馬六甲等港口定居的中國人為解決小額找零貨幣短缺問題,仿照中國貨幣發行了私鑄的錫幣,稱作「柔克」。(8)這種錫幣一面為漢字,一面為阿拉伯文,鑄有發行人或公司的名字,有的還鑄有滿文。如「乾盛通寶」、「裕記信用」、「振春公司」等。這類幣主要是在賭場使用或與當地蘇丹鑄造的「錫帽錢」一起流通,並有固定比價。馬來西亞當地發行的錫幣,一開始基本上是中國貨幣粗劣的仿製品,直到公元1793年,才出現了正規的白錫幣。

另外,琉球的秦久王於公元1453年鑄造了漢文「大世通寶」錢,這是琉球歷史上最早的自鑄貨幣。後來又鑄造了「世高通寶」、「金圓世寶」、「中山通寶」等貨幣。

六、泰 國

泰國最早使用一種源自海貝、形制特殊、被稱作「子彈銀」的銀幣,以「銖」為單位,有的還標有中文。在曼谷王朝之前的吞武里王朝四世皇鄭明曾發行過一種中間為泰文「暹羅京都」,四周為中文「鄭明通寶」的金幣。泰國至今仍採用「銖」作為貨幣的名稱和主幣單位,影響之深可見一斑。

七、緬 甸

緬甸約在5世紀時在圓形金屬片上打制吉祥圖案,上有中國五銖錢的「五」字,明顯是受中國「五銖」錢的影響。寮國、菲律賓、汶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都曾出土發現過大量的唐宋時期的中國貨幣,並有使用元代中統交鈔的記載。

這種以貨幣文化相互交匯、融合為內容的中外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且影響深遠而廣泛。古代遺留下來的貨幣,作為歷史的見證,更是形象地揭示了古代東方以中國為核心的漢文化圈,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影響,這種影響不但是我們今天研究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之間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實物資料,其本身也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考察古代中國貨幣文化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對於我們今天深入理解當今人民幣在邊境貿易中的跨境流通現象很有啟發意義。

第二、伴隨絲綢之路東西方貿易活動的進行,在絲綢之路沿線,東西方兩大貨幣文化相互交匯、融合,形成了以交融為特色的絲綢之路貨幣文化,對中外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影響。

絲綢之路是古代聯繫東西方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它不但是一條連貫歐亞大陸的東西方貿易之路,更是一條溝通古代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之路。東方的中華文化,西方的希臘、羅馬文化,以及貫穿於這條路線南北兩側的農耕文化、游牧文化等都通過民族遷徙、宗教傳播以及商品交易、人員往來而彼此傳播,相互影響,從而促進了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交匯、影響與融合。這種東西方之間文化上的交流、融合,在絲綢之路貿易中充當交換媒介的貨幣身上,得到了更為具體、集中而且形象的體現。

一、古于闐國鑄造的「漢佉二體錢」

漢佉二體錢又名「和田馬錢,因主要發現於新疆和田地區且背面大多列印有一馬形圖案而得名。是公元1-3世紀古代新疆和田地區打制的一種地方貨幣。

漢佉二體線為紅銅質,分大錢和小錢兩種類型,是以希臘貨幣德拉克馬與四德拉克馬為祖型,仿貴霜錢幣打壓而成。圓形無孔,正面用篆書漢字標記面值,大錢為「重廿四銖銅錢」,小錢為「六銖錢」。背面中央是一馬或駱駝形圖案,四周為一圈佉盧文。內容為「大王、王中王」以及打制此錢的國王的名字。

漢佉二體錢是目前已知新疆歷史上最早的自鑄貨幣。它不同內地鑄錢用澆鑄,而是採用源自古希臘的打壓法;也不同內地流通幣上不鑄動物圖案,僅是文字的傳統而列印有馬或駱駝形圖案;錢幣上有漢字和怯盧文兩種文字。漢字記面值,佉盧文記國王的名字;以內地貨幣的重量單位「銖」作為它的記值單位。大錢和小錢的重量是按1:4的比例兌換。這樣不但和當時中亞地區流行的源自希臘的德拉克馬和四德拉克馬的貨幣系統能兌換,同時也能和當地大量流通使用的漢「五銖」錢兌換(5個「六銖錢」換6個「五銖」錢)。漢佉二體錢就如同它的名稱一樣,很典型地具有東西方兩大貨幣文化體系交融的特點,是伴隨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特別是貨幣文化的交流、融合而產生的。

二、古龜茲國鑄造的「漢龜二體錢」

「漢龜二體錢」指廣泛出土發現於新疆庫車地區的一種圓形方孔銅錢。因錢幣的正背面或鑄有龜茲文「O」、或鑄有漢文「五銖(朱)」、或同時鑄有兩種文字,故又被稱為「龜茲五銖」或「漢龜二體五銖錢」。是魏晉到唐朝初年古代新疆庫車地區鑄造的一種地方貨幣。

漢龜二體錢為紅銅質,根據正背面所鑄文字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錢幣上的龜茲文,據季羨林先生釋讀為50,應為貨幣單位,表示的可能是「銖」的十分之一,即「10黍」。

漢龜二體錢,是古龜茲國採用中原地區的澆鑄技術,仿漢五銖錢鑄造的貨幣。形製為中原地區傳統的圓形方孔錢式樣,也用「銖」為貨幣單位,應屬漢代五銖錢範疇,但較漢五銖粗劣。為照顧西域地區使用貨幣的習慣,材質選用的是紅銅而不同於中原地區使用青銅。除漢文外,錢幣上另用龜茲文標明了面值。

龜茲文又稱焉耆—龜茲文(舊稱吐火羅文),是公元3-9世紀居住在新疆地區操印歐語言的民族所使用的一種文字,是由一種印度婆羅米文字的變形——中亞斜體字母組成,是一種音節字母,自左向右橫寫。記錄的語言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的東支。

三、突騎施、回鶻等游牧民族鑄造的「突騎施錢」及「回鶻錢」

突騎施與回鶻都是我國北方操突厥語的游牧民族,均興起於蒙古高原,唐朝中後期突騎施游牧於中亞河中地區,回鶻的一支則生活在西域高昌一帶。歸安西都護府管轄,使用「開元通寶」錢,並曾鑄造了突騎施錢及回鶻錢。

突騎施錢正面為粟特字母拼寫的突厥語,可轉寫為:。漢譯為「突騎施可汗一錢」。背面沒有文字,為一印戳符號標誌,形似彎弓,有的是單形弓,有的是雙形弓。回鶻錢有雙面鑄文字和單面鑄文字兩種。雙面文錢有對讀、旋讀兩種讀法。按對讀(上下左右順序)可轉寫為:,漢譯為:「闕·毗伽·莫賀·回鶻天可汗」。按旋讀(逆時針順序)可轉寫為:,漢譯為:「闕·毗伽·天·莫賀·回鶻可汗」。兩種讀法均能解釋通,但根據雙面文「回鶻錢」銘文的書寫方式,特別是比照同時期的突騎施錢(旋讀),我們認為「回鶻錢」銘文似應對讀更合理。背面的回鶻文穿上可轉寫為:,讀作「頡咄登密施」其中「頡」又譯為「吉利」,為王或國家之意。 穿下可轉寫為:,意為「保有」或「敕命」。背文全稱之意為:「國家保有」或「奉王命頒行」,與面文相互呼應。

單面文錢只可旋讀(逆時針順序)為:,漢譯為:「亦都護准予通行」。背面無文字。這裡「闕」意為名譽,「毗伽」意為賢明,「莫賀」意為「智慧」,「亦都護」意為「福樂之君主」或「神聖」。

突騎施錢與回鶻錢都是仿照唐代開元通寶錢幣式樣所鑄,採用的是源自中原地區的澆鑄技術,式樣為圓形方孔,青銅質。唯一的區別就是將漢字變為粟特文或回鶻文。粟特文為中亞粟特人使用的一種文字,源於阿拉米文字,後被突厥語各部借用並在筆畫上略作變化,因主要為回鶻人所使用,故又稱「回鶻文」。最初是從右向左橫寫,後來可能是受漢文影響或與漢字連寫的關係,改為豎寫。這些都反映了唐代中原文化對西域地區的廣泛影響。

四、昭武九姓仿開元通寶錢鑄造的「漢粟二體錢」

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珊河流域,在古代文獻中被稱作粟特地區,又稱索格底亞那(Sogdiana)。這裡分布有眾多大小不等的、以綠洲農業及商業貿易為基礎的城邦國家。其中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的康國最大,此外還有安國、東曹國、曹國、西曹國、米國、何國、史國、石國等。不同時期,或有分合,史稱「昭武九姓」。

粟特地區的「昭武九姓」各國,地處絲綢之路交通要衝,商業貿易發達,粟特商人更是以善於經商而聞名。唐朝設立安西都護府管理西域後,在保障絲綢之路貿易與交流的同時,中原漢文化也加強了對中亞地區的影響。這在昭武九姓各國鑄造的「漢粟二體錢」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所謂「漢粟二體錢」又稱粟特青銅錢,是昭武九姓各國仿照開元通寶錢幣,採用中原地區澆鑄技術製造的圓形方孔錢。一種正面鑄「開元通寶」漢字,背面為粟特文;另一種是兩面均為粟特文;還有一種是一面是粟特文,一面是圖徽或漢字。這一地區直到8世紀末唐朝勢力退出,阿拉伯勢力佔領並推行伊斯蘭化後,還曾經鑄造過一種阿拉伯文的圓形方孔錢,影響之深,可以想見。

五、高昌國鑄造的「高昌吉利」錢幣

「高昌吉利」錢幣為唐朝初年麴氏高昌國所鑄,圓形方孔,青銅質,系澆鑄而成。正面為漢文隸書「高昌吉利」四字旋讀,背面無文。錢體大而厚重,製作精良。直徑25.5毫米,穿7毫米,重約14.3克。

「吉利」是突厥語「王」ilik或ilig的漢字音譯,即文獻中「頡利發」或「頡利」的異譯。「高昌吉利」意為「高昌王」,是用漢字拼讀的古突厥語,(9)這是高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原地區農耕的漢文化與西域地區游牧的突厥文化,相互交匯、融合的結果。這與高昌地區特有的民族構成及其地理位置有關。高昌位於吐魯番盆地,居民主要為來自中原地區的漢族移民,文化上屬於內地移民帶來的漢文化。而環繞四周的則是以突厥等為代表的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在兩種完全不同文化的相互影響下,形成了以「漢、胡交融」為特色的高昌文化。「高昌吉利」錢幣的鑄造就典型地反映了這種文化上的相互交流與融合。

六、回鶻鑄造的「日月光金」錢幣

「日月光金」錢幣,出土於唐代北庭回鶻佛寺遺址,是唐朝時改信摩尼教的回鶻所鑄。為方孔圓形,直徑24.4毫米,重5.23克,一面鑄漢文「日月光金」四字環讀。另一面鑄的是突厥魯尼文的草體形式,文意與漢文「日月光金」完全對譯。回鶻初信薩滿教。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牟羽可汗時改信摩尼教。摩尼教是公元3世紀中葉由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是在瑣羅亞斯特教的基礎上,融合各種不同信仰而成。日月崇拜是其區別與其他宗教的最大特點。摩尼教是在唐朝被稱為「昭武九姓」的中亞粟特人傳人中國的,唐人不明其教義,稱其為「摩尼教」,宋人因其教徒崇拜日月,而改稱「明教」。

「日月光金」錢幣形制上與同時期的回鶻錢及突騎施錢一樣,完全仿照「開元通寶」錢幣,採用中原地區的澆鑄技術,有輪有郭。但為了表示其宗教信仰,鑄有漢字「日月光金」。這充分反映了中原地區的漢文化、西域回鶻等草原游牧文化以及隨粟特人而傳人的摩尼教等不同文化相互之間交融的特點。

第三、元代中國紙幣制度對波斯(伊朗)伊利汗國貨幣制度的影響,以及中國紙幣制度和雕版印刷技術的西傳過程及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紙幣的國家,早在唐代就出現了具有現代匯票性質的「飛錢」。宋代的「交子」、「會子」已是比較成熟的紙幣,金代承襲宋制繼續使用紙幣並有所發展。到了元代,則在宋、金的基礎上更趨完善,實行純紙幣制度,金銀和銅錢都不許流通。這在當時世界上是最早的,同時也是比較先進的,對周邊國家和地區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波斯文獻《史集》、《瓦撒夫書》等記載,波斯(伊朗)在伊利汗國統治時期曾仿照元朝使用過紙幣。雖然時間不長,很快就失敗了,但產生過重要影響,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一、 波斯(伊朗)伊利汗國強制推行紙幣制度

波斯(伊朗)在伊利汗國(10)第五任伊利汗乞合都(公元1291-1295年在位)統治時期為解決財政困難,曾於公元1294年仿效元朝強制推行紙幣制度。

據多桑《蒙古史》記載,是一位叫亦速丁木匝

發兒(Yzz-ud-dinMozaffer)的大臣在汗國財政萬分困窘的情況下,首先想到了元朝暢通無阻、萬般靈驗的紙幣,希望通過它來擺脫財政困境。經向當時出使伊利汗廷的元朝丞相孛羅詢問有關使用紙幣的情況後,乞合都決定仿效元朝「從速印造紙幣。」遂於「1294年9月12日(伊斯蘭曆693年10月19日)正式在都城帖必力思發行紙鈔」。

波斯(伊朗)歷史上以使用金銀幣為主,波斯薩珊朝銀幣在中亞一帶曾被作為國際性貨幣廣為流通,很少使用銅幣,更從未用過紙幣。紙幣本身沒有價值,但可作為價值符號充當交換手段。它只能是商品交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還必須有充足的準備金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證。當時伊利汗國不具備這些條件,乞合都是因為汗國財政來源枯竭,為搜刮金銀財寶用於揮霍而強制推行紙幣制度的,是一種超經濟的掠奪,這就決定了伊利汗國紙幣在行用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對。在實行兩個多月後便被迫廢除,最後,只得又重新恢復金屬貨幣的流通。

二、波斯(伊朗)紙鈔的形制及與元代紙幣制度的關係

伊利汗國發行的紙鈔沒有實物流傳下來,但在波斯文獻《瓦撒夫書》及後來的多桑《蒙古史》中都有記載。

《瓦撒夫書》:「這是一種上面寫有漢文方形字的矩形紙。在上部的兩側寫有任何錢幣中都通行的術語『除了安拉之外再無他神』和『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在下面是用藏文所寫的『仁欽多吉』(大金剛),用阿拉伯文寫作Ayrynhyn-twjy(大通寶)……在矩形的中央依紙幣而畫的一個小圓圈中,大家可以讀到『1/2迪拉姆』…一直到十第納爾。其最下面則是這幾行文字:『世界的帕迪沙(即國王一引者)於693年強行發行吉祥鈔。偽造者要株連其妻小一起受刑,然後被處死,其財產被沒收。』他們為各地都寄去一張印好的鈔票以便鼓吹紙幣的好處。我眼下看到了寄往失刺思的一份。我們從中讀到當全民族都由於社會制度的威力而均接受這種鈔票時,他們立刻就會看到食品價格降低、糧食變得很便宜和貧富變平等等。」(11)

多桑《蒙古史》:「鈔以紙制,其形長方,上有漢文數字,鈔上兩面皆著回教之詞,曰『上帝(即安拉,又譯真主一引者)外無他上帝,摩訶末(今譯穆罕默德一引者)是上帝之教徒。』鈔下著亦憐真朵兒只(Irentchin Tourdfi)之名,蓋諸博士所上乞合都之尊號也。鈔中有圈,內著鈔價,自半答刺黑木(Drachme,馮承鈞按:每答刺黑木重約三分有奇)至十第納兒不等,下注禁令曰『世界之主在六九三年(公元1294年)頒發此順利之鈔,有偽造者並其妻子處死,財產籍沒』。」同時規定「在各州建鈔庫,各庫各有其庫使、書手、出納員及其掾屬,法令禁止全國使用金銀,除汗與諸大臣外,不許以金銀制器皿及金錦。其因此失業之金銀匠由鈔庫贍給之,凡持昏鈔至鈔庫掉換新鈔者,鈔庫扣收其價百分之十,其赴外國之商人以鈔易金者,必須逾境始許使用。」(12)「曾命官吏在諸城宣告,其買賣不用鈔而用其它貨幣者處死,其不以金銀送鈔庫易鈔者亦處死。」(13)

由此,可知伊利汗國的紙幣:

第一、以紙印製,呈長方形,印有漢字、阿拉伯紀年及穆斯林祈禱時用語。

第二、以金銀為本位,面額由半答刺黑木至十第納兒分為若干等。

第三、印有賞罰條例,嚴禁偽造。

第四、為推行紙幣,全國各地都設有鈔庫,負責出國商人兌換金銀及回收昏鈔,工本費按紙鈔面額收取百分之十。

第五、嚴令禁止金銀流通,拒絕使用紙鈔者皆處死。

很明顯,伊利汗國的紙鈔完全是仿照元朝的紙幣制度來設計、發行的。但同時為照顧波斯廣大穆斯林的傳統,使其便於接受,又在紙鈔上印有伊斯蘭教徒祈禱時的用語「除了真主之外別無他神,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這也是中亞地區伊斯蘭貨幣上的慣用銘文。鈔面漢字,可能是元朝政府頒發的「福國安民之寶」或「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等漢文專用印章。

以昏換新,工本費收取高達面額的百分之十(元朝每貫僅收三分),這也充分反映了乞合都等行鈔的目的完全是為了收刮財富。

總之,伊利汗國的紙鈔從其形制、面額到發行管理上,都是在元朝丞相孛羅的具體指導下,參照中統元寶交鈔來設計、發行的,幾乎完全都是照搬元朝的紙幣制度。

三、伊利汗國仿效元朝推行紙幣制度對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

乞合都仿行元朝鈔法僅維持了兩個多月便宣告失敗,從挽救汗國財政危機的角度講沒有任何意義,但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一、說明中國古代貨幣文化影響所及並非象傳統所認為的那樣僅限於日本、朝鮮、越南等東亞及東南亞的國家和地區,實際上更遠達波斯(伊朗)、印度等西亞及南亞地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紙幣的國家。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貨幣文化,對周邊國家和地區曾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傳統認為這種影響,僅限於朝鮮、日本、越南及琉球等東方國家和地區,仿照中國採用澆鑄技術鑄造圓形方孔錢上。實際上,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圓形方孔式樣的金屬貨幣上,還應該包括紙幣。隨著對外貿易及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特別是蒙古的西征,使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貨幣文化對中亞、南亞、西亞等地區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波斯(伊朗)伊利汗國在財政危機時,首先想到仿照元朝發行紙幣就說明了這一點。

第二、使當時的波斯、阿拉伯人最早認識了中國的紙幣制度,並進而傳人了歐洲。

中國早在宋代就已開始使用紙幣,當時世界上其它國家還都停留在只知道使用金屬貨幣階段。紙雖然在10世紀中葉就已傳人歐洲,但歐洲還根本想不到能用它作為交易媒介進行商品買賣。直到《馬可,波羅遊記》問世後,才聽說「中國人用棉紙製成通用貨幣進行商業貿易」,「用最便宜的材料能交換最貴重的東西」,(14)但被視為天方夜譚,難以置信。在這種背景下,乞合都在波斯仿效元朝實行紙幣制度,使當時的波斯、阿拉伯人因此而認識了世界上最早實行的中國紙幣制度,並進而傳人歐洲,不僅使之大開眼界,學會了使用紙幣。(15)同時更為其後來進行大規模的商業活動帶來了便利。波斯語中至今仍舊將紙幣稱作「鈔」(Chao),(16)其影響之深可以想見。

第三、是我國雕版印刷技術的西傳。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早在8世紀初,唐朝即已開始使用雕版印刷技術大量印刷佛經、書籍傳播知識了,而同時期的波斯、阿拉伯及歐洲基督教的寺院里卻還停留在完全依靠手抄古代傳本的古老方式上,有可能接觸書籍的僅限於宗教人士及貴族。在這種背景下,1294年波斯仿照元朝「鈔印用木為版」的技術印刷紙幣是雕版印刷技術西傳的最早記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著名印刷史專家卡特(Thoms FrancisCarter)分析的那樣,「它們(指波斯紙幣一引者)作為錢幣,是一文不值的,但如果落入有發明天才的人手裡,卻可以成為對文明的極可寶貴的東西。其次,這種紙幣的發行,也表示大不里士當時已經有一些知道如何印刷的工匠。」(17)「這是木板印刷術傳人伊朗的例子。」(18)並進而又經埃及於14世紀末傳人歐洲,(19)打破了教會對知識的壟斷,擴大了受教育的範圍,「對歐洲人的思想和社會都有深刻的影響,」甚至可以說「西方世界現代文明進程中的幾乎每一項成就都以不同方式於印刷的引進和發展有聯繫。」(20)

注 釋:

(1)《三國志,魏志·東夷傳》。

(2)《後漢書·東夷傳》。

(3)文字上有隸書、楷書、篆書等書體,並有直讀、環讀的區別;材質上有銅、鐵、銀等不同質地。

(4)《日本書紀》。

(5)「珍」字是真筆「實」字的中間部分。

(6)《人民日報》1956年9月27日。

(7)史丹即蘇丹( Slutan),「史丹裕民」即蘇丹使人民富裕之意;「邦其蘭寶」既邦其蘭(Pangeran)的通寶之意。

(8)Jokor,為馬來語,意為中間是空的。

(9)王永生:《「高昌吉利」錢幣考》,刊《西域研究》2007年第1期。

(10)又譯作伊兒汗國(IIi-Khan),是中世紀蒙古西征後形成的四大汗國之一。1258年旭烈兀攻滅阿拔斯王朝後建立。初以馬臘格為國都,後定都大不里士,領土包括伊朗、伊拉克、高加索和小亞細亞;北與金帳汗國為鄰,東與察合台汗國以阿姆河為界,西南與埃及馬木魯克蘇丹王朝的敘利亞相接,稱雄西亞近一個世紀,1353年被帖木兒帝國滅亡。帝國諸汗與元朝同為托雷系後裔,關係密切,自稱伊利汗(意為「藩王」),表示稱臣於中國元朝大汗,汗國因以得名。

(11)轉引自[法]阿里·瑪扎海里著《絲綢之路:中國一波斯文化交流史》349頁。按:書中誤將元廷丞相孛羅記成了明代出使中亞帖木兒帝國的陳誠。耿異譯,中華書局1993年6月第一版。

(12)多桑:《蒙古史》248頁。

(13)阿不法刺治:《世界史略》600頁,轉引自多桑《蒙古史》249頁。

(14)《馬可·波羅遊記》,陳開俊等譯,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第一位報道中國使用紙幣的歐洲人是法國傳教士魯布魯克,1253年奉法王路易九世之命出使蒙古,1255年歸國著有《魯布魯克東行記》(國內有何高濟譯本,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記有「契丹通行的錢是一種棉紙,長寬為一巴掌,上面印有幾行字,像蒙哥印璽上的一樣。」這裡指蒙哥時印的蒙古紙幣,不是忽必烈時印的元鈔。此行記系給教皇的報告,影響不大。

(15)瑞典於1661年、美國於1690年、俄國於1768年、英國於1797年、德國於1806年首次發行紙幣。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第一分冊《紙和印刷》(錢存訓著)89注①。

(16)[美]勞費兒:《中國伊朗編》394頁,林筠因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

(17)[美]卡特:《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147頁,吳澤炎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

(18)朱傑勤:《中國和伊朗歷史上的友好關係》,刊《歷史研究》1987年第7期。

(19)[美]德克·卜德:《中國物品傳入西方考證》,刊《中外關係史譯叢》第一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

(20)[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第一分冊《紙和印刷》《錢存訓著)329頁。


補充一些唐時期七河地區中國式鑄幣七河地區中國式樣錢幣 ,更多種類請見最高贊答案。

具體換算關係比值不清楚。

唐時期的薩珊波斯,銀幣多為1德拉克馬(4g左右)和? 德拉克馬。薩珊金幣以第納爾為單位,但是銀幣為主,金幣並不多見。貨幣不麻煩換,絹帛作為唐代的大額貨幣,胡商回母國直接帶就是了。

我國唐代西域是直接把外國銀錢拿來用的,參考《金泥玉屑叢考》。

補倆我藏的唐時期西域錢,分別是庫思老二世1德拉克馬銀幣,和昭武九姓里石國塔爾納夫奇王銅幣。


絲綢作為交換的一般等價物。


首先我國古代貨幣單位有「石貫兩匹」4種,可能各時期兌換比例不同,但多數時期這四種物品都可以看成貨幣。古時朝廷發工資多見月俸多少石,多少匹,多少貫,多少兩等。時間離現在越遠用石和匹的記錄就越多。所以絲綢本身就是貨幣。
其次絲綢在貿易中做貨幣在當時有天然的優勢,就是重量輕,一個人就能背許多,由於中國是貧銀國家,兩這種貨幣單位出現歷史相對較晚,匹比石貫要輕許多。
最後,陸上絲綢之路用於大型貿易的可能性很小。原因之一就是路太難走,現在開汽車從義大利到中國,走古時的絲綢之路可能要花半年時間,古時據馬可波羅說他走了3年,3年時間人吃馬喂的他得帶多少東西,到中國後還剩多少東西來貿易呢?歷史是記載了古羅馬有很多中國絲綢的記錄,但考古就只發現過一匹中國絲綢,羅馬發現的絲綢多為印度或阿拉伯國家產的絲綢,中國西域也發現過各國少量錢幣,但多為假幣,也的確發現過羅馬金幣,但真幣也只發現過一枚。綜上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可能發生過小規模的以物易物的貿易,但發生大規模貿易的可能性很小。反而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發現了大規模的貿易痕迹。


推薦閱讀:

歷史上中國都會有狹長的甘肅地區。?
為什麼絲路時代的回憶,對於沿線小國來說,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
如果秦漢唐宋明要設計現代國旗、會是什麼樣子呢?
如何在明朝中期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工商稅營業稅徵收體制?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蛇這種噁心的東西!而且居然有人喜歡蛇,為啥會喜歡蛇呢?

TAG:歷史 | 貨幣 | 考古 | 絲綢之路 | 貨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