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統治中國267年,滿語卻沒有在中國普及開?
改一下,謝謝下面兩位知友的指正,雖然是嘲諷臉。如題,個人認為畢竟對一個國家有過接近270年的統治,按一個人的平均壽命(古代)60歲,17歲左右生育,滿清一共統治了中國12代甚至13代人,這完全有足夠的時間讓滿語教育在整個中國範圍內鋪開,為什麼現在我們還是用的漢語?特別好奇求各路大神解答
有些媒體把如下一些漢語辭彙列入滿語的漢語詞大致有:
尅、媽愣(螞螂)、理呼(理戶)、側歪、刺撓、啰嗦、哆嗦、戰戰兢兢、糟踐、央個、咋呼、耷拉、胡謅白咧、懶散、麻利、各色、掰差、稀罕、赤馬糊、洋揦子、禿嚕、欠兒燈、嘞嘞、胡沁、磨蹭、呲愣、媽撒、得瑟、膈應、旮旯、消停、邋遢、里格兒楞、瘮人、窯子、巴不得、楚子、布愣、豁愣、呵護、呵斥、整個浪兒、兀度、咯嘰、疙瘩、嘎東、脖頸子、啪嘰、彆扭、撞克、西麗馬哈。
唐山話里形容髒的詞叫na za,大家會讀卻寫不出來,所以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微信公眾號好像發現新大陸一般,想當然就把該詞歸到「滿語」。實際上,遷安灤縣一讀是將本詞讀作a za,就是古白話文小說里常常出現的「腌臢」,明朝就廣泛出現了。我過去也以為這是滿語,並有點驕傲,直到上大學後認識了灤縣來的同學,才知道這個詞來自古白話文里罵人用的腌臢。
有些東北的公眾號和媒體,非要說東北話里的「媽撒」得自滿語,什麼」東北人其實說的都是滿語「類似文章層出不窮。其實清初關外人煙稀少,所謂的滿語都是關內帶來的方言詞:媽撒來自於關里方言,是摩挲的變音;東北話將聊天成為嘮嗑,實際上是山東話的拉呱→唐山話的拉嗑→→東北話的嘮嗑,這麼一點點演變得來的。正好符合陸上闖關東之路的順序。
所謂巴不得是滿語,元朝時馬致遠 《黃粱夢》第一折就出現了:「我巴不的選場中去哩。這是所謂滿語?合著元朝時就滲入中原了?
有人言之鑿鑿,說呵斥(hē chì):來源於滿語hacihiyambi,意為「責備」,卻不見宋朝文天祥的文章里就用呵斥了。
有人說拉倒是滿語,但拉倒這個意思,滿語里說joo。
脖梗子,津唐一帶的方言詞,卻被某些人認為是滿語。
赤馬糊,為「目眵」的倒裝,應作眵目糊。唐 韓愈 《短燈檠歌》:「夜書細字綴語言,兩目眵昏頭雪白
糟踐(亦作「作踐」)
《西遊記》第三六回:「院主請起,再不必行禮,作踐貧僧。」
宋 蘇軾 《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及土役既畢,則房廊邸店,作踐狼藉。」
唐 李商隱 《雜纂》:「物料不作踐。」
趙麗蓉老師的《如此包裝》:你快別遭禁我們評戲了。也是糟踐/作踐的變體。根本不是什麼滿語!
網上有幫人,天天叫囂北方話被滿語入侵的厲害,東北話大部分是滿語,甚至知乎上還有幾個頂著中國唐山頭像的奮力宣傳「唐山話受滿文化影響,和河北人說話不同,所以應該獨立」之類言論,說實話,真是可笑。他們搜集的所謂的滿詞,實際上大部分出自元明清時的古白話文。這些「滿語力挺者」連百度都不會用,其實搜搜這些詞就知道出處了。
北方官話區確實有部分滿族辭彙被借入,但絕不是大部分,而所謂東北話大部分是滿語,更是胡扯,東北第一個人口湧入高峰,是在清末:大量山東人和冀東人湧入黑土地,也帶來了大量當地的方言詞。
知乎上有個答案,例舉一些」滿族詞語」,並強調是只有北京人,東北人才說。因為一個滿清貴族、八旗聚集地,一個是滿族的龍興之地。這樣歸類好像更能使人信服北京話,東北話受滿族影響極重。實際上,這些詞天津,河北,山東大部分也都說,或是有類似辭彙。
引用部分摘自唐山吧大唐瓦當的帖子,原文鏈接:唐山方言中的那些偽「滿語」其實不要說滿語了
雍正皇帝由於聽不懂福建和廣東人講話,於是在福州、廣州設立正音書院
而且出於實用,教的是北京漢語而不是滿語
但即便是這樣,最後也以失敗告終
福州、廣州的基層小吏心不在焉的學幾句對話,然後互相嘲笑古怪的口音
最後嘻嘻哈哈的就敷衍過去了
北京漢語都學不會,滿語就更不可能了
可以看出在農業時代,在生活中不實用的情況下,學習語言是多麼困難
即便是日本殖民台灣,後期大搞皇民化
台灣的廣大鄉鎮農村仍然沒幾個人會日語,
上課心不在焉的學幾句,一下課就狂講閩南語,還把日本老師也帶得一起講閩南語
在農業時代,語言純憑人口等自然能量來消長
可能因為是沒有想出來「漢考民+科舉加分制」這樣好的辦法……
--------------------感累不愛的分割線--------------------
科普這麼久了還有人相信漢語受滿語影響這種謠言……一隻高三狗做卷子時發現了這個問題的答案ˊ_&>ˋ
實名反對 @仗劍的白衣少俠的答案。既然這位少俠兄這麼高冷,我就只好自己出來反對了。(PS:答主第一次認真寫答案,寫的不好,請各位看官多批評指正)
不可否認,有清一代,滿族統治者對漢人是歧視的。這種歧視,正如少俠兄所言,一則恐懼,二則自卑,因為自卑而自負。
但是,像少俠兄所稱「滿族甚至不認為應該與漢族發生一點關係」,認為漢人只是被畜養之族,簡直是無視事實,胡說八道。
首先,先回答樓主的問題。清朝統治者是否推行過滿語教學,答案是有的,
「元朝、清朝等非漢人統治的朝代,會強迫大家學習蒙文或者滿文嗎?」這個問題下,Hasuran Li的答覆已經不錯的闡述了這個問題。(鄙人不會引用,請見諒,有好心的看官,可以教我)。
但是為何未能推廣滿語,原因也很簡單。落後民族對先進民族的征服,最終結果都是文化上反而被同化,而且在「王權不下縣」的封建時代,想推行也推行不了。不僅清朝不行,莫卧兒帝國的官方語言波斯語未能推行,伊爾汗國也未能推廣蒙古語。甚至在軍國主義的日本那麼強勢的控制下,也未能在50年內同化台灣的語言,甚至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
簡言之,在那個時代想要推行他種族的語言,只有兩條路,一則同化,這就要求同化者的文明遠遠先進於被同化者,且人口數量遠多於後者。清朝最後的結果就是漢族同化了滿族(當然滿族對漢族的文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二則就是屠滅。
當然,可能有人會提剃髮易服的例子,但是這兩者之間有區別。剃髮易服只是一次性的陣痛改變,你今天換了衣服,明天就難以換回來。但是,語言不一樣,你今天說了一天英語,明天英語老師不管你,你又自覺說會漢語了。大略就是這樣。
其次,就要撕以下少俠兄了。
我在少俠兄底下的回復僅僅簡單說了,清朝沒有禁止滿漢通婚,只是禁止旗民通婚。也就是說事實上,這不是民族歧視,而只是階級歧視。
不過,少俠兄先給我來一通太極拳,表示漢八旗在清朝統治者眼中也近乎滿人。第一,旗民全部劃歸滿族是建國後的事情,是兩百多年的文化融合結果,至於一開始清朝統治者就把漢八旗這些「偽軍」當成自己人,你也未免太看得起他們的度量。
這也是少俠兄自相矛盾的結果。既然漢人可以通過成為旗民就變成滿人,那麼你所謂的「滿族甚至不認為應該與漢族發生一點關係」,認為漢人只是被畜養之族,這一煌煌結論又從何得出!
其次,少俠兄也算正面應付了我一下,把「禁止滿漢通婚」改為禁止「旗漢通婚」(注意,我說的是「旗民通婚」),非得在這個階級歧視的湯內撒上一半民族歧視的鹽。這種忽悠應付的態度就讓我非常不滿了。
最後,我不揣冒昧,說一下某一些人的心聲,在某些人眼裡,元清這種少數民族建立的皇朝那真是大大的黑暗。讓你學滿語,那是同化奴役;不讓你學吧,那就是你也配姓趙。
總之,本人漢族,非常反感國家的民族政策,簡直是逆向歧視。本人歷史渣,認為應當正視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衝突。但是,如果誰敢於斷章取義,歪曲歷史,企圖挑撥各民族之間的友好關係,不好意思,該打臉的時候我還是想試一下的。因為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啊,當時的文盲率那麼高,寫字都不會了,還學新的外語...可能么
因為當時的滿族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不能代表最廣大漢族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馬克思說過:落後的征服者總是被先進的被征服者征服。
經濟文化上落後別人,靠單純的軍事優勢只能取勝一時,最重要被同化。反過來說,這也是為什麼國歌在當時的創作背景下,會說「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近代中國和世界的關係就如同當年滿清貴族跟漢族地主的關係。漢族自身的文化傳承非常深厚,滿清馬上得天下,卻要用文化治天下。中華文化淵源流傳,積澱深厚,但是一切是建立在漢語漢字的基礎上,所以不論是元朝還是清朝,用武力統治中原後,都是慢慢陷入漢族文化之中被一點點同化。再說本身滿族就沒有什麼經典典籍,文化也未成體系,滿語教育自然不能鋪開。
滿人覺得:你也配姓趙?
漢人覺得:我祖上闊氣過!
說了那麼多廢話都沒說到點子上
多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出
樂色
樓上我沒說你
我說的是在座各位
真相只有一個
那就是
沒那麼多老師
各位都上過學
一個班幾十個同學
一個英語老師教三年能開口說「How are you」的都沒幾個
各位
1億多漢人滿人才幾十萬
您想想這得教到猴年馬月去啊
好傢夥所有滿人上至癱瘓在床的80老翁下至牙牙學語的幼童
都上陣當老師也教不過來啊
剃髮易服只要把刀往脖子上一架就行了
立馬都乖乖都剃了
更別說大把「頭皮癢甚」主動剃的了
衣服更簡單
整倆樣衣把裁縫叫來看一眼回去就能做
都是針線活改個裁剪樣式而已
但是你要我說滿語
「太君。。。我就是想說也說不出啊」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沒人教我啊
認真看了問題,並大致看了樓下全部答案。
@Tom.Kruce 的答案應是最接近真相的。
我們習慣了【完全征服某地必要征服其文化】的理論,但是仔細想這大約是一戰以後被普遍接受的價值,在我國歷史中,並不全部適用。
說句真心的,滿族從來都不認為漢人應該學習滿語,滿族甚至不認為應該與漢族發生一點關係。
旗漢不通婚,滿族死在異鄉一律遷回原址安葬,乃至直接在多數大城池設立「滿城」,生生搞成兩個世界,至於一二品的文臣武將,軍機處的幕僚,內務府的大拿,無一不是能用滿人不用漢,皇后蒙古人為主,為的是政治合作,旗人其次,漢人則想都別想。
簡直楚河漢界。
原因有二:1.看不起。2.有點怕。
看不起,原因簡單,統治與被統治,我打了江山,漢人天下皆是,既然不能趕盡殺絕,無非為我所用。
您注意,這個思路,就是滿人初期的治國思路,游牧民族對於固定的土地十分不感冒,歷來佔領城池也無非殺光搶光,漢人對於滿人沒有意義,只是坐了江山,不得不穩下來吃地租,那千萬漢人,才有了意義。
無非畜養之族。
所謂看不起。
有點怕,滿族江山本來也不是憑一己之力打下來,天上掉餡餅白給個山海關,一個幾十萬人的民族統治千萬級別,任誰也心虛,理論上一人踩一腳自己都受不了,於是費勁力氣保持滿漢分流,因為一旦融合,滿族將失去本來的血統,滿族不滿,統治的誰,被統治的又是誰呢。
融合一途,在滿看來,無異於亡國滅種。
因而,滿統治者想都沒有想過要讓漢人同他們一樣,講一樣的話,寫一樣的文字,倘若某人奮發,要自學滿語,我怕他要落個殺頭之罪。
何等刁民,膽敢擅學皇族家語,必是有不告之秘,作亂之心。
既不能安分守己,勉力躬耕,而暗藏禍心,實非我大清子民當效爾,今將此刁民梟首於市,以順天理,安人心。
何敢爾。
滿語空有語言,缺少文明載體(各類書籍),缺少文明體系、從根本上缺少由下到上的學習動力(所有人本來就不會),更缺少由上而下的推廣體系(科舉考試),綜合各個方面,滿語根本不可能在中國普及開。
因為周文王老子孔子孫子吳子墨子鬼谷子的著述都是方塊字啊,因為最有價值的文獻著作都是方塊字的啊,大家都學滿語?誰把那些文獻信雅達的翻譯成滿語?不怕累死嗎?
為啥現在全世界都得學英語啊?因為有價值的文獻資料,英文的多啊,想學?學英文啊。
啥時候方塊字的文獻資料,價值含量高了,別的語言都做不到信雅達的翻譯了,全世界都得學方塊字。話說沒有人覺得題主算出的五代人有問題么
因為清朝一共有12個皇帝,而漢族只有5代人。
因為滿族覺得滿語只有滿族才有資格學,
如此顯示優越感的東西怎能輕易普及?
滿洲人自己滿語都不會講了,乾隆年間規定,滿洲人做官要考滿語!皇上覺得某滿洲官員滿語聽力口語寫作(奏摺)不行直接罷官,連這個大殺器都木有用處……
滿清高層主觀上一直希望一邊擁抱漢文化,一邊保持自身獨立性尤其是尚武精神,並且還強令漢人剃髮易服。可是最後還是不自覺的成為了超級加強版的北魏……
最後藥丸的時候,還是選擇了保中華而不保大清,沒有逃往塞外,也沒有血戰到底。
因為滿族當時不是先進文化啊,你再看看日據時期的台灣就明白了
第一,請問一種漁獵部落使用的語言怎麼才能包括中華民族這麼多人數千年創造的所有文化成果?當自己的語言不夠用的時候,就會「借詞」,比如說漢語從英語借來「邏輯」一詞。但是漢語本來就包羅萬象借來幾個詞也就夠用了,滿語要借來多少詞?還不如把漢語整個拿來算了。
第二,滿族才有多少人?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如果強制推廣自己的語言並且禁用多數民族自己的語言,唯一的藉助手段就是暴力。單單是一個留辮子就掀起了多少腥風血雨,如果連語言都要改了,別看那時候沒有現代的國家和民族觀念,所有讀過聖賢書的人都是要站出來維護道統的。到了這一步,只能不斷殺人。蒙古人就是這麼乾的,結果還不到一百年就滾回草原了。
第三,滿族並不像蒙古人這麼排斥漢人漢文化。本來滿清的建國支柱就有不少漢臣漢將,漢軍八旗和漢族工匠更是後金和清朝入關前生產力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關也是靠吳三桂這個明將率領關寧鐵騎帶頭反水。這種情況下滿洲貴族更不可能採取如此激進的排漢措施。
推薦閱讀:
※滿語為什麼如此之快地就要消亡了?
※清朝時我國對外的國名是什麼?是叫中國還是大清國
※孝庄太后說的是蒙語、滿語還是漢語?
※清朝和元代為什麼不以滿文或蒙古文作為官方語言,而是用漢文?
※元朝、清朝等非漢人統治的朝代,會強迫大家學習蒙文或者滿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