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給西方基督教歐洲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提一句,1453年與其說是個大事件,轉折點,歷史節點,不如說只是一個對事實的追認。和前面一些答案不同,我認為當時它在心理上的作用要大於實際,而從後世角度來看,我們又過於輕易的把那一時期前後的影響都歸結到1453年這一件事情上了,這也就是所謂的「突變史觀」給我們的誤導,我們總是覺得好像歷史轉折是由一件件大事件所推動,其實很多時候歷史轉折是悄然間完成,事件多數時候只是事後確認。
具體到1453來說,固然事件本身意味著近千年來的基督之盾的滅亡,但是應該說它的「失效」是遠早於1453之前,早一百年前奧斯曼人就踏上了歐洲,早五十年前奧斯曼人就擊敗了塞爾維亞,此後又大敗匈牙利,東歐門戶早已洞開,而拜占庭幾乎是困守孤城,對此無可奈何。
而說1453之於文藝復興,首先正如前面一些答案已經提到的,這是否認了中世紀本身的努力和進步,誇大了希臘文藝傳入的影響,其次熟悉歷史的人也不難發現時間線上也對不上:文藝復興的「前三傑」可都是14世紀的人,1453年他們屍骨都已經寒了,還談什麼受啟發呢?
實際上,希臘學者和文獻流入西歐,這一過程從中世紀伊始開始就一直存在,很多人總是把希臘世界和拉丁世界看成兩個孤立的世界,其實他們自從羅馬時代整合一體之後從來也不曾真正分裂過,商業,文化和政治上的頻繁交流從未中斷。而希臘文獻和流亡學者,藝術家大規模湧入歐洲,這個也是主要發生在科穆寧王朝末年亂政,和第四次十字軍攻破君士坦丁堡之後的混亂時期。到15世紀,該跑的已經跑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跑不了的——拜占庭只剩孤城一座,君堡城破的時候人口不過3萬,其中又有多少「學者」,「藝術家」能逃過劫掠,逃到西歐,還要帶上大量珍貴文獻和藝術品?
再另外從宗教角度來說,羅馬教廷對拜占庭的滅亡絕不是幸災樂禍,而是深刻的受到了震動。
說實話,東西宗教差異和衝突幾乎可以說從聖彼得在羅馬建立教會就已經開始,到8世紀已經可以說隨著教宗脫離了皇帝的控制而實質分裂,但是哪怕11世紀東西教會正式「大分裂」之後,雙方也並不算一個你死我活的關係,雖然表面上是如此,其實檯面下該如何如何,拜皇從來不避諱和教宗光明正大的合作。雙方的基情和傲嬌無法直視,保羅六世和普世牧首哥拉見面擁抱的那一聲「我的兄弟」可以說道盡一切,盡在不言。拜占庭的最後時刻,教宗們可以說是整個西方最著急為拯救拜占庭奔走呼號的人,這裡頭不僅有足夠的政治利益(皇帝允諾合併教會),足夠的宗教威望考量(拯救東方基督弟兄),還有深深的不安全感:穆斯林打上義大利不是一次兩次了,而希臘是直指義大利的另一個跳板(實際上奧斯曼蘇丹確實是這麼打算的)
昔日的歷史學家們常常以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作為中世紀結束的標誌。然而今天的人們認為歷史的長河中很難尋找出上述絕對的界限。
在陷落髮生前很長時間,義大利及整個地中海世界已經興起了我們稱作「文藝復興」的運動。而在1453年之後很久,中世紀的思想依然在北歐盛行著。1453年以前開端的地理大發現已經深遠改變了整個世界經濟,但尚需數十年其影響才能在歐洲充分顯現。拜占庭的滅亡與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自然與上述變化息息相關,但其影響並非立竿見影,當下立現。拜占庭的知識在文藝復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1453年前半個多世紀,便有相當一部分拜占庭學者來到義大利謀求更好的發展,在這以後,同樣有學者從異教徒的土地,甚至威尼斯治下的前拜占庭島嶼遠赴歐洲「淘金」。奧斯曼實力的增長確實引發了義大利諸多商業城市的擔憂,不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並沒有立即終止東地中海貿易,受到顯著影響的只有義大利至黑海的商業航線。對威尼斯而言,奧斯曼佔據埃及的打擊要劇烈得多,而對熱那亞而言,其在義大利商業霸權的動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要遠大於失去拜占庭商業區的損失。
即使從政治意義上看,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影響也是很有限的。當時奧斯曼人已經抵達多瑙河岸並威脅中歐,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拜占庭首都難逃一劫——後者領土幾乎萎縮至僅限衰敗不堪的君士坦丁堡一隅,自然難以與佔據了大半巴爾幹和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土耳其抗衡,何況土耳其還擁有那個時代歐洲最強勁的戰爭機器。誠然,君士坦丁堡的失陷對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刺激頗深。不過,那時的西歐諸國並無如此遠見卓識,可以預料到奧斯曼的征服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們並未因此顯著改變其「東方政策」,甚至,他們是否具有一貫的「東方政策」都大為可疑。只有教皇或許表現出真正的不安與痛心,並開始策劃反擊,不過很快更加迫在眉睫的危機就會到來了。
看上去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不值得大書特書,不過對兩類人而言,它還是至關重要的。
於土耳其人來說,攻佔該城不僅為他們帶來了一座新都,還保證了帝國歐洲部分的安全。君士坦丁堡扼歐亞交界要道,且位於奧斯曼領土中心,若始終掌握在拜占庭異教徒手中,不免令奧斯曼人如鯁在喉。單獨是希臘人固然不值得畏懼,但從君士坦丁堡再次出現一支基督教十字大軍的可能,無疑會成為土耳其人揮之不去的夢魘。直到今天,經歷了歷史的興衰變遷之後,土耳其人依然領有該城,他們在歐洲站穩了腳跟。
對希臘人而言,這一事件甚至更加令人刻骨銘心。這是希臘人一段歷史的終結。燦爛的拜占庭在世界文明舞台閃爍了千年之久,1453年它雖已衰敗,但尚能苟延殘喘。雖然帝都的人口不斷減少,但君士坦丁堡仍擁有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古羅馬希臘學者。上帝的代言人,城中的羅馬皇帝,令每一個希臘人自豪地感到,自己依然是一個偉大東正教國家的一員。此時的皇帝或許對臣民的實際意義甚微,但他依然地位尊貴且是上帝統治的象徵。然而,隨著皇帝與他的城市一同殉難,異教徒的統治開始,希臘人不得不為其生存而苦苦掙扎。所幸希臘文明並未消亡,這無疑源自其文明的內在活力與希臘人的勇氣。
摘自 《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法王夏爾八世1494年的「遠征」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為君堡陷落雪恥,打擊異教徒,重建東方帝國(當時蘇丹巴耶濟德的兄弟傑姆親王被蘇丹流放了,跑到西方尋求幫助),然而這一群中二的法國人到了那不勒斯之後似乎就把這事情暫時拋在腦後了,沒等到繼續前進就被基督世界各勢力反殺回去了。夏爾八世1495年進入那不勒斯時身披皇帝風衣,頭頂四重桂冠:法蘭西、那不勒斯、耶路撒冷、拜占庭。(好像沒有答偏吧,但願-_-||)
最近常玩殺妻風雲2,來水一發,拜占庭的衰落。
公元769年
拜占庭:你只需要記住,我叫拜良辰。
阿巴斯:你是拜良辰又如何,我綠日天不服。
羅馬教廷:拜拜,你不能恨我,你不能因為我這麼愛你而恨我。
查理曼:To learn a second language is to own another
soul.
大唐(亂入):我一個天朝,怎麼跑到蠻夷這邊亂入了?
公元1066年
拜占庭:呵呵,我會讓你們明白,拜良辰從不說空話。
眾綠:先有綠教後有天,日天更在良辰前。
羅馬教廷:拜拜、神羅你們都好過分哦。可是,我好喜歡你們的過分哦。
神羅: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主教敘任權。
英、法:這世界,不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能想到的。
大北宋(亂入):契丹國號改成遼?我為自己續一秒。
公元1081年
拜占庭:阿萊克修斯是本地的,有一百種方法讓你們待不下去,可你們,卻無可奈何。
羅姆:有種就來,放學我不走。
羅馬教廷:拜拜,一個破碎的我怎麼去拯救一個破碎的你。
神羅:愈艱難,就愈要做。和羅馬教廷撕逼,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
英、法:這世界,不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能想到的。
大北宋(再亂入):國家棟樑王安石,變法這事我資瓷。
公元1187年
拜占庭:法殺神 英誅魔 神羅斬仙 一起上!只為了那天,打敗魔神綠日天!
薩拉丁:蒼天即對吾等如此不公,那吾等即當滅天。
羅馬教廷:拜拜,我就是你的眼睛,我就是你的拐杖!
耶路撒冷王國:薩拉丁大爺,我投降!
英、法、神羅:起來!願意去東方搶一筆的人們!
大南宋(亂入):北方失地慢慢來,咱們悶聲發大財。
公元1337年
拜占庭:當然,若是你們就此罷手,那良辰在此多謝了,他日,必有重謝。
奧斯曼:當我是誰 我可是魔神綠日天。
羅馬教廷:拜拜,你痛,我也痛!你痛,我更痛!
英格蘭:我和法蘭西拼啦!
法蘭西:我和英格蘭拼啦!
蒙古:我蠻夷也。
公元1453年
中世紀結束(EU4的,和前面的圖有出入,湊合看)
拜占庭:gg,或許我不該對那些自認為能力出眾的人出手。
奧斯曼:記住了
我綠日天最牛逼 我綠日天最牛逼!
羅馬教廷:等了一輩子,恨了一輩子,想了一輩子,怨了一輩子。拜拜,永別了。
神羅: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英、法:咱們都是小老百姓,好好過日子,別折騰了。
大明(最後一次亂入):我靠,拜占庭去見格拉摩根伯爵了?這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啊!我要向他學習!excited!excited!excited!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中東歐亞大陸橋被土耳其控制,阻斷了東西方的貿易交流。此後三個文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西方無法從陸路向東於是不遺餘力的發展航海,由此發現新大陸,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軔……東方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裡沉睡數百年,直至被來自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破,還好,歷經抗爭、尋路、低頭學習……實現了工業化,開始復興。中間的伊斯蘭文明卻依然沉淪之中,失去自我變革的能力,復興遙遙無期。
從這個意義上看,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光對西方,對其他兩個文明都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
1,拜占庭帝國是西歐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緩衝區,阻擋伊斯蘭教向歐洲內陸擴張。拜占庭的滅亡,導致奧斯曼帝國可以向巴爾幹和中歐發動攻擊,增強了歐洲世界的危機意識。
2,拜占庭帝國是東正教的中心,它的滅亡對整個基督教會是個沉重打擊(別管天主教和東正教如何不對付,但在面對伊斯蘭教的衝擊時,還是比較一致的)。
3,大量拜占庭學者將古羅馬、古希臘的典籍帶到義大利等地,奠定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基礎。
4,拜占庭帝國滅亡導致連接歐亞兩洲的主要陸上貿易路線中斷,令很多歐洲人開始認真考慮經海路到達亞洲的可行性,最終促成歐洲人發現新大陸。應該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只是一個標誌而已,羅馬帝國最後的殘餘也煙消雲散了。
至於說什麼文藝復興啊,絲綢之路交流阻斷都是早就有的,並不是從那時候開始的,東羅馬的各種典籍人才在13世紀就開始流向西方了,奧斯曼也地跨歐亞近百年了。
雖然我是一個羅馬粉,但我不得不承認,羅馬早就不行了,帕朝能撐這麼久著實是奇蹟。
威尼斯賣掉了東羅馬,最終東羅馬的崩潰和奧斯曼的崛起使威尼斯徹底失去了東地中海,也算自作自受吧??
天涯的一個帖子
講的非常有意思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人云亦云的歷史謬誤
========================
寫寫我自己的觀點 慢慢更
文化部分: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導言》中有一段關於文藝復興的話: 「 拜占廷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 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 在驚訝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 希臘的古代; 在它的光輝的形象面前, 中世紀的幽靈消逝了; 義大利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藝術繁榮, 這種藝術繁榮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 以後就再也不曾達到了。」
這是最早西方史學研究的「君士坦丁堡陷落文藝復興論」,但是後期的西方史學研究中,更多的是認為「文藝復興的輝煌成就是義大利人的天才創造, 而不是由於君士坦丁堡逃亡者的來臨, 這般人只是將希臘文教給義大利人而已。」(語出伏爾泰《論各族的風尚與精神》一書)
對於文藝復興,在義大利勃興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就西歐範圍而論, 即使在所謂漫長的黑暗世紀 , 燦爛的古典文化也並未浙滅殆盡,更何況義大利。義大利在承襲古代文化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若干世紀以來, 這裡一直是古羅馬文化的中心, 古羅馬文化一直被義大利視為民族的傳統文化,因此, 義大利較多地繼承了古羅馬的文化傳統, 並且義大利的學校和圖書館系統得到了相當廣泛的發展,比如最早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正是存在於義大利,故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拜占庭的覆滅)並不是文藝復興的真正原因,其主要是在兩個方面對文藝復興產生了幫助:
1.拜占庭滅亡時,東部帝國倖存的希臘文化、書籍等大量地影響西方(之前西方甚至不能很好的理解希臘文,各種書籍需要通過拉丁文甚至阿拉伯文來進行翻譯),西方對古希臘的認識由膚淺到深入、由零碎到完整, 大量仿效、徵引和吸取古希臘文化之精華為新興資產階級所援用;
2.希臘、羅馬古代典籍和古代雕像的不斷家發掘, 也開闊了藝術家的視野,希臘學者從1453年被土耳其人侵佔的拜占廷移居到義大利,也加速了掌握與改造古代希臘羅馬遺產的過程,而這些人所帶來的一些對於西歐全新的理念,給當時的藝術學界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這三位大師所帶來的藝術革命也正與此相關。
11/26更新===========================================
宗教:
樓上其他人說了很多關於基督教這邊的影響,我就著重說一下對於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好了。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對於基督教世界而言則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但也就僅此而已。巴爾幹半島的東正教區早在數十年前就被奧斯曼帝國侵蝕殆盡,東正教的中心早已遠走極北的羅斯教區,而對於西歐的天主教徒而言,東正教根本就是邪惡的異端,應該徹底剷除(「教會是一個身體,一個頭,而不是二個頭的怪物」——至一至聖教諭,而事實上正是由於200多年前在君士坦丁堡肆意妄為的那幫十字軍,才是東羅馬走向衰亡的真正元兇)。
但是對於伊斯蘭世界,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意義,這也可以從穆罕默德二世迫不及待得將君士坦丁堡名改為伊斯坦布爾(伊斯蘭之城)看出。在此之前,伊斯蘭就像是昔日古代世界的羅馬蠻族,雖然一次次在羅馬舊地打敗羅馬軍隊,但其低劣的文化與經濟仍被高傲的羅馬唾棄,不會也不可能對羅馬進行取代,而君士坦丁堡之戰的勝利,首次在宗教層面上將伊斯蘭世界和天主世界放置在了同一高度,有力地鼓舞了伊斯蘭穆斯林教徒欲征服歐亞的鬥志,完成了兩種信仰與政治文化品性脫胎換骨的轉化, 並由此成為伊斯蘭文化無可爭辯的政治中心。同時使得原來高高在上的天主教徒對於這些新出現的敵人從心底里出現了畏懼,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奧斯曼帝國的兵鋒所指,無不披靡,帶著血與火,特拉瓦西亞倒下了,塞爾維亞倒下了,匈牙利倒下了,神羅的心臟維也納也在綠色的彎刀面前苦苦掙扎,不同於1000多年前的上帝之鞭阿提拉,也不同於數個世紀之前的蒙古韃子,此後數百年間伊斯蘭人始終像歐洲人的夢魘一樣環繞在他們心頭,並像絞肉機一樣,不斷的消耗著自詡為神羅皇帝的奧地利國力(這也導致了奧地利與法蘭西實力天平的不斷傾斜,葬送了恢復羅馬榮光的最後一絲希望)。不僅如此,拜占庭千年帝國的徹底滅亡,還為奧斯曼土耳其提供了政治上的合法性,奧斯曼帝國蘇丹即位時必在靠近金角灣的一座清真寺舉行「權力之劍」授劍儀式, 從而使歐亞各國承認奧斯曼佔領拜占庭, 並不得不聽任其對歐亞地區頤指氣使、翻雲覆雨。由於政治合法性確認, 又為奧斯曼改變歐亞政治秩序與格局帶來了便利, 在其後一百餘年中陸續征服了巴爾幹、小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 將東歐、黑海北岸、高加索和波斯大片領土納入版圖, 並象羅馬、拜占庭帝國那樣佔領了北非廣大地區。
附奧斯曼帝國征服地區年表:
1514年,土耳其征服了波斯,敘利亞與埃及。
1526 年,土耳其大敗匈牙利軍,匈牙利王國滅亡.
1529年,土耳其圍攻維也納,久攻不下後退兵。此時奧斯曼帝國的領土範圍達到了極點。
1571 年,西班牙、威尼斯、熱那亞以及教皇的聯合艦隊在李班多海戰中大破土耳其艦隊,大大提升了歐洲人的戰鬥士氣,此戰可以算是歐洲與土耳其戰爭的轉折點。
1596 年,土耳其軍又一次打敗了奧地利軍隊,但帝國已經處於衰退之中。
1606年,奧托曼帝國喪失在匈牙利和波斯的很多領地。
1621年,土耳其侵入波蘭,但遭到慘敗。
1638年,土耳其又奪回了一些在波斯的領地,並佔領巴格達。
1674年,土耳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復甦,侵入烏克蘭和波蘭。
1683年,土耳其再一次進軍維也納城下(也是最後一次),被波蘭國王率領的援軍大敗。
1691年,土耳其連續被奧地利擊敗,丟失匈牙利。
1697年,土耳其試圖奪回匈牙利的企圖被奧地利名將尤金親王粉碎,奧托曼帝國與奧地利、威尼斯、波蘭等國議和,放棄所有領土要求,伊斯蘭世界對歐洲幾百年的威脅自此結束。
PS:土壤發現當時的波斯和馬穆圖克均為什葉派 而奧斯曼是遜尼派 當今伊斯蘭各教派的分布是不是也與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有直接關係?求大神聊聊
待續....................................我補充一點
注意觀察義大利的地圖
如下圖:
對於羅馬來說,有四個地點非常關鍵
1. 希臘
2. 埃及
3. 突尼西亞
4. 西班牙
康斯坦丁堡陷落前巴爾幹就是土雞的地盤兒了,所以康斯坦丁的陷落可能更多的是精神上對西歐的衝擊吧,類似於:大青果真的完了?一類的唏噓,之後還是過日子的過日子,念經的念經。短暫的影響還有拜拜的難民學者刺激了一下文化發展吧。
當然君堡陷落,拜拜滅國對西歐人精神上的衝擊也應該是對上層的。而經濟上黎范特此時還不是土雞的,陸路連接印度的通道應該還是暢通的吧(憑印象口胡)
還有個人猜測是不是教皇大人還可能是鬆了一口氣,天主正統終於坐實了西方人的歷史中是沒有近代史的概念的,而只有中世紀與現代史的劃分,而二者的分界線就是1453年。至於原因嘛,上邊各位兄台已經總結了。大量拜占庭學者攜帶古希臘經典逃到西方,推動了文藝復興的產生;而希臘語聖經的傳入客觀上促進了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東西方航路的斷絕迫使歐洲人向西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路,從而導致了地理大發現。威尼斯、熱那亞等地中海沿岸城邦的衰落,使歐洲的經濟中心轉移到英法等大西洋沿岸國家。就像馬克思所說的: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熊熊火光,照亮了黑暗的中世紀,帶來了現代的曙光!
文明之光的隕落,是黑暗的開始,但是也黎明的前奏。
所謂的基督教之盾其實難副,君士坦丁堡的淪陷從本質上來說並非在於奧斯曼,而在於十字軍——就像拿破崙的失敗並非在滑鐵盧而在莫斯科。奧斯曼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是直接原因,但是更為致命的是十字軍在13世紀對這座城市的劫掠,徹底摧毀了拜占庭帝國的根基。作為對抗奧斯曼的前沿,君士坦丁堡對歐洲諸國的唯一意義在於阻止土耳其人對基督教世界的入侵,然而作為羅馬帝國的延續,拜占庭與羅馬教廷又是格格不入——這點從數次戰爭中羅馬教廷的態度可以明顯看出來,本質上基督徒對於這座奢靡淫亂的城市是相當反感的。從這點而言,基督教之盾被破這個鍋不能由土耳其一個人背。
說到影響,那就是拜占庭滅亡後羅馬正統文化的凋零,大批學者、詩人、手工匠人流落到義大利、威尼斯等地,拜占庭作為古典文化中心不復存在。另一方面,君士坦丁堡的淪陷直接導致了奧斯曼可以直接越過達達尼爾海峽揮師歐洲,這個時候歐洲世界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就有了後來的維也納保衛戰。
可以說這是古典文化在歐洲的浩劫,大量書籍藝術品被毀,只有少量隨學者、藝術家分散到了地中海各國,這也是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義大利的原因之一。
第一次打下君士坦丁堡就是那批西歐的,經此一役拜占庭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好過。
12世紀左右該翻譯的希臘哲學和數學早就翻譯完了,後來拜占庭的生產技術甚至落後於西歐。
嚴格的說是沒啥影響的,老病人最終咽了最後一口氣,日耳曼蠻子可以冠冕堂皇的自稱羅馬了。君士坦丁堡是歷史意義最大的城市,沒有之一。興亡多少事,都賦城垣間。
東羅馬帝國在羅馬陷落、義大利陸沉後還堅持了近千年,重要原因就是君堡帶來的物質和精神力量。
第一波伊斯蘭運動興起,一直打到君堡城下才受阻。最終只能繞道非洲轉進歐羅巴,最終在比利牛斯山功虧一簣。
奧斯曼土耳其,動員了一切力量,甚至是陸上行船這樣的黑科技,在命運青睞下,攻進了君堡。這是伊斯蘭和基督教力量對比的轉折時刻。
沙俄葉女皇說:俄羅斯擁有了土耳其,就會比其他歐洲國家相加還要強大。未必真的如此,但渴求之心可見一斑。對俄國重要的,不是安納托利亞的荒原,而是君堡扼守的海口。十次俄土戰爭,連城牆也沒有摸到。要知道,俄國極盛之時對於垂死的土耳其的優勢,恐怕還超過1453年。
一戰中,英國折戟於達達尼爾海峽。從而失去了連通俄國,包圍中歐,快速結束戰爭的機會,不僅是白白扔下幾十萬傷亡,更是讓精英絞肉機的命運無可避免。
說老實話,沒有什麼其他的城市有這麼多的歷史記憶。北京?巴黎?倫敦?甚至羅馬(羅馬到近代其實就不是太重要了)?耶路撒冷(主要是宗教意義)?當年義大利商人恩里科 丹多洛建議教皇讓十字軍順道劫掠君士坦丁堡的事呢?怎麼算?
君士坦丁堡不是陷落在西方手上了嗎,以後沒得搶了。
根據ck2.如果拜占庭帝國不是基督國家或者色雷斯(包含君堡)或安卡拉被非基督教徒佔領。即會觸發十字軍諸王。P設給他起名叫「拜占庭的潰敗」手動斜眼~~~~ 影響就是要吃一發弱雞教的十字軍。
還想補充一點,君士坦丁堡陷落在尼克波利斯戰役之前就已經是定居了,因為那時土耳其海軍已經逐漸壓倒拜占庭的艦隊,正在霍爾木茲海峽成為統治力量。居士坦丁堡的屹立不倒,除去其政治和宗教象徵意義以外,更加重要的是其經濟地位,作為絲綢之路的最為重要的節點,這裡一直都扮演著為歐洲貿易"輸血"的地位,同時又是連接地中海和黑海的要衝,這樣的要地,不僅需要堅城拱衛,更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君士坦丁堡和霍爾木茲的制海權同時陷落於異教敵國,在歷史上是首次,這樣,從小亞細亞來的陸路商路和從黑海過來進入地中海的海上商路全被土耳其堵死。直接給予義大利沿岸各共和國的商業地位重創,不僅如此,這一事件可以說逐漸影響到了歐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舉個簡單的例子,香料貿易被土耳其人壟斷後,歐洲人無法得到亞洲味道濃烈的調味品,口味越來越清淡,他們不得不開發一些本土調味品刺激味覺,如松露等。而從大的當面講,歐洲人為了開啟新的商路,鋌而走險,才發現了美洲,歐洲的重心也從地中海轉向大西洋沿岸,所以這樣的連鎖反應,是難以估量的。甚至,略微誇大一些,一戰時土耳其參加同盟國,封鎖了沙俄朝思暮想的霍爾木茲和達達尼爾,而這一沙俄最後的對外通道的封鎖,削弱了沙俄90%以上的進出口,物資短缺,成為日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最主要的誘因。這就是有時候一城一池的重要地位。
作為中古歐洲時代的結束標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與東羅馬的滅亡對於西歐國家的打擊無異是巨大的。十字軍運動曠日持久,耗資巨大,但最終沒有阻擋住伊斯蘭政權的擴張。在1453年的圍城戰中,西歐各國正忙於歐洲事務,無暇東顧,可以說是一盤散沙,沒有為東羅馬提供足夠的支援。即便是守軍內部,也存在熱那亞人與威尼斯人的內鬥。君士坦丁堡最終陷落,讓歐洲人認清了伊斯蘭勢力的崛起,他們開始試圖組建一個聯盟來對抗強大的奧斯曼人。
此後的幾個世紀中,爆發了諸如勒班陀海戰,維也納戰役等歐洲基督教聯軍抗擊奧斯曼的戰役,從地中海到黑海,從西歐到東歐,威尼斯,波蘭,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等國都曾參與這場針對奧斯曼的戰事。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無疑是毀滅性的,但也給歐洲敲響了警鐘,迫使歐洲在外敵的壓力下出現了相對團結的局面
基督教聯軍與奧斯曼帝國長期交戰於南歐及巴爾幹半島地區,為這一地區日後的民族矛盾與社會動蕩埋下了伏筆。這一時期湧現出了諸如阿爾巴尼亞的斯坎培德,匈牙利的攝政匈雅提等民族英雄,但是長期的戰事最終也導致了有「基督堅盾」之稱的匈牙利的崩潰,而這一時期土耳其與希臘的尖銳矛盾也不斷加深,這些都是日後巴爾幹地區成為火藥桶的重要原因。
東羅馬滅亡的創傷之所以在歐洲人的精神上揮之不去,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它意味著羅馬的滅亡,一個在精神層面無比光輝的王朝與這個王朝所代表的正統秩序蕩然無存。當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亂軍中以身殉國時,時人曾評論道:最後一個羅馬人死去了。
作為東正教領袖的東羅馬滅亡,那麼東正教世界必然將尋找下一個領袖。莫斯科公國接過了「第三羅馬」的稱號,這對日後的東歐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東羅馬已亡,它死亡的最大意義便是換來了歐洲的警醒,換來了天主教與東正教的暫時和解,換來了歐洲的一致對敵。
羅馬已死,然歐洲未死,基督未死
對於土耳其來說,1453年的征服僅僅是戰爭的開始,進入歐洲意味著它要面對更多強於東羅馬的對手。
也許東羅馬滅亡的最大影響不在西歐,而在東歐,畢竟,對於控制了東西陸上商路的土耳其來說,黑海才是它的核心利益,而在黑海問題上站在它對立面的便是俄羅斯。此後的歷史中,共爆發了十餘次俄土戰爭,而土耳其也通過扶持克里米亞汗國的方式不遺餘力地介入東歐事務。
推薦書籍:《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推薦電影:《征服1453》(土耳其),《1683維也納之戰》(奧地利,波蘭合拍)巴爾幹變成了奧斯曼的勢力範圍,變成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混雜的地方,自然就變成了歐洲火藥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