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的青春時光大量花在學習 CFA 和 CPA 上好嗎?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審計風雲,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看了很多其他答主的答案,在翻過去看原題目,覺得很多答主對題主都有誤解。

原題目:

我現在國內讀2+2的項目。在明年的時候轉校出國留學,不是特別好的名校,排名在qs一百位左右。計劃在畢業一到三年內考出cpa和cfa,短期目標是進入四大工作。

當然我知道這是一個蠻有挑戰的目標,所以現在就在做很努力為這幾個證書cfa和cpa做準備了。國慶放假沒怎麼出去玩,每天在家看書,有時候看到十一二點,甚至更晚。平常在學校有時間就看cfa。就樣高學習強度差不持續了一兩個月。 實際大一的時候已經斷斷續續在準備cpa的考試了,只是沒現在這麼努力。

我現在早早準備起來的原因有三。第一是想畢業就能很快拿到證書,畢業更有競爭力,因為不知道會不會去讀研。其次我真的很笨,別人兩個月cfa都看完兩遍了,我才看完一本半,雖然有時候會死磕。再次,很快去國外讀書了,我怕我跟不上提前預習。

今天有個人質疑了我幾乎所有對人生的規劃,說我現在準備這些完全沒必要,現在學最多只有一個知識體系,過幾年都會忘掉,說我還這麼年輕,不要浪費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面對這樣的質疑。。我也突然開始懷疑自己了。我儘管涉獵還算廣泛,但好像真的沒有特別特別喜歡的東西,特別是現在,感覺滿眼滿眼都是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心裡想的都是自己一個個想要達成的目的。我不知道自己是真的喜歡金融還是未來工作帶來的虛榮,不知道閑下來真正能做的是什麼,也不知道青春應該做些什麼,戀愛?友情?吃喝玩樂?興趣愛好?好像該有的都有,但也沒有未知的未來帶給我的快感強烈,最近很偏激的想法是,很不想很不想別人來煩我看書。

我也聽過太多人對我說你還年輕,但在我看來時間一點都來不及,女生一過二十五怎麼樣都不能算作年輕了,男生卻有著十多年的時間。所以女生想要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里享受成功,需要付出的努力是成倍的,更何況我還沒有個特別牛的爸。當然每個人對成功都有不同的洞見。我現在的努力都是讓自己變得優秀,為了遇見更優秀的人。

但是我是個功利性比較強的人,我根本不知道我到底喜歡什麼,我的內些愛好很少有發自內心的喜歡,只是喜歡它們帶來的結果。比如說健身,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很喜歡健身,但只有我自己知道,為了保持原本不過百的體重,暑假幾乎每天都要在健身房泡四個小時是多麼痛苦(請不要吐槽我的方法 我自己心裡有數)。看到有答案讓我學編程,瑜伽,小語種什麼的,其實我多少都有嘗試過,但都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有在coursera上聽python的課,因為編程對工作有好處。想學小語種,因為想要研究生有機會去內些國家。但這樣太不專心了,我比較笨,不像大家可以cfa兩個月可以看兩遍書,我一必須要一個個攻克。你看到了吧 想做的事情太多,而時間太少太少。

現在回學校了 我每天的行動都很受限,學校管理特別嚴,我如果不讀書可能真的就只能看綜藝 韓流了 然而我一點都不感冒。再加上學生會的事情,我們就只是老師的傀儡,做起來很沒意思,把這個經歷最大的價值寫到簡歷上也就到此為止了。就算我停下來不學,真的就會有所謂的青春嗎?我這樣一味的追求,真的對不起我的青春嗎?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樣的,至少在我眼裡我身邊大多數人的青春是在荒廢的。

這不是一個懶得複習考試的娃在找借口的故事。
這是一個過於著急而迷失自我的故事

今天我們來講講和青春以及未來有關的事,並作為所有類似問題的回答。

前陣子有一個知乎的問題是這樣問的:成功到底主要依靠背景,還是個人努力?
這種類似的問題我每個周都會被邀請到幾次,每次看到大家的答案也都無非是背景很重要但是努力不可缺之類的政治正確。
但那一次有一個答案出乎意料地精彩,他說:
一群人要到頂樓去,有的人坐電梯有的人走樓梯。
坐電梯的人有的就靠著牆,有的在電梯里跑步,有的人在電梯里仰卧起坐。最後他們都上了頂樓,靠著牆的人認為自己什麼也不做就能成功,跑步和仰卧起坐的人認為自己是吃了足夠的苦才成功。而真正吃了足夠苦的爬樓梯的人,卻永遠達不到他們的高度。

這並不是一個負能量的故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1、職業的上升渠道(電梯)非常重要,遠遠超過個人努力的重要性。
2、當你處在上身通道(電梯)中,你做什麼其實無關緊要。

這個例子其實可以回答大量問題,因為大學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堅實的電梯,當你收到入取通知書的時候開始,那些大學名次比你高一個等級的同學,無論你多麼努力認真,無論他多麼懶散懈怠,除了極少數優秀得不可思議的傳奇人物(突破了電梯天花板),以及每年都有的懶惰到被學校嫌棄的(突破了電梯的地板),你都已經不可能在四年後的求職市場上超過他們了。
事實上,當你收到入學通知書的一瞬間開始,你大概能找到第一份工作是什麼,範圍基本已經確定。
所以一直有人問我,大學要做什麼才能進四大,選什麼專業能進四大,XX專業就業率如何。
其實我一直想跟他們說:你做什麼都是沒用的。
又不忍心。

這裡引用我的另一個答案:

根據我這些年的觀察,商科內部細分專業之間的區別(包括學科、專業性以及就業前景)遠遠低於臉的區別。
影響就業前景的主要因素排序如下:
背景&>學校&>GPA&>口才/實習/獎學金&>臉&>細分專業&>在校期間多次榮獲再來一瓶獎。

我再說一遍,這並不是一個負能量的回答,更加負能量的在這裡:
對於相當一部分的人來說,自他們出生的那瞬間起,其實他們大概能讀到什麼級別的學校,能找到的第一份什麼樣的工作,大概都已經決定了,無論他們的成績如何。
這也是我很不喜歡三線小城市的原因,你可以看到你初中同學父輩的影響是如此的深重,以至於遠遠超過了他們個人的選擇和努力。

所以,你的家庭背景是你的第一部電梯。有的快,有的慢,有的步行。

基於整個社會對大學本科學校的重視,幾乎沒有人會不認真對待高考/或者出國讀本科,所以本科學校的爭奪戰(俗稱高考),本質上拼的是你的心智、天賦以及家庭資源的戰爭。
我沒有說努力,因為我相信每個人在高三都是非常努力,至少是在他那個年齡的最大的努力。

所以,你的本科學校是你的第二部電梯,到這一步為止,題主都已經沒得選了。
以下是正能量內容。

這時候題主覺得自己想去四大,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其實他能做的,就只有好好讀書,拿獎學金而已。他可能並不明白,當他入學第一天開始,很多工作就已經和他無緣了。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無論他大學多努力多認真,他也不可能在畢業後拿到中金/高盛/大小摩的offer,甚至券商資管/基金/量化也都希望渺茫。
鑒於那些薪水畸高的金融崗位對本科/工作經驗/背景有著嚴苛的要求,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無論他此生怎樣的努力和選擇,只要社會體系以及金融體系一如現在這樣穩固,都是不大可能了。
很多人已經意識到,這是他的人生第一次出現天花板。他撞上天花板,是因為他沒有搭上家庭背景和本科學校這兩部電梯。

幸而題主只是想去四大。目前來看,四大是相對好進的的公司。在幾個學校里,GPA高一點,獎學金好一點,英語好一點,再加一點點運氣。
這裡強調一下GPA的重要性,我覺得GPA本質上是品德和心智的代名詞。GPA過低更容易讓人對個人的心智成熟和責任心等產生懷疑。大學生請一定一定不要小看GPA,無論你要考研出國還是直接就業,都很重要。
這裡也說明一下運氣的重要性,在求職路上,運氣佔比非常大,運氣很重要的意思不是讓你聽天由命,而是:多試幾次,總有一次運氣會好!

無論題主最後有沒有進四大,當他拿到第一份工作的offer的時候,他可能隱隱已經明白,這是他人生的第三部電梯。
對於大部分外資公司以及券商來說,要求四大出身是一個基本的條件。對於很多銀行保險信託公司來說,要求四大金融組出身,是一個基本條件。如果你做不到,你就失去了可能性。
同理:BAT可能也是IT行業的一架高速電梯。

所以置身職場就好像一個闖關遊戲,你需要不停地在指定的時間內跑到指定的電梯,不然就會撞到職業天花板。

而最有意思的部分在於,只要你老老實實地呆在電梯裡面,你在電梯裡面做什麼,真的無所謂。
你在大學看CPA/CFA,還是看韓劇,還是學吉他,只要你畢業前沒考出來(事實上你大四畢業前也不能考CPA),都沒有太大區別。
所以題主大二就開始看CPA看CFA,在我看來,真的是毫無意義。你既不能馬上考,也不能記很久,也不能給你帶來歡愉和快樂,這個事情只會給你帶來創傷和心理陰影,而這個心理陰影,會影響到你以後的考試進度。
(我見過不止一個人,從小一直長時間高強度地被迫學一個東西,譬如英語,給心理帶來巨大的傷害,以至於從此無論如何努力,都會帶來痛苦的回憶,徹底失去了學習的能力)
還有很多人覺得大學應該多交友多積累人脈,事實上你馬上就會發現,如果他沒有跟上你的電梯,或者你沒有跟上他的電梯,這個人脈馬上就廢了。
最後能陪你吃飯聊天的,往往都和人脈無關;能給你帶來莫大幫助的,都是此時此刻身邊的人(家人/朋友/同事),而不是很久以前埋下的伏筆。
同理:
你在四大,表現特別優異,和表現一般,其實下一個僱主都不知道,不會給你帶來特別的求職優勢(所以說:工作是公司的,考證是自己的!千萬不要因為工作耽誤了自己考證!)

幸運的是,從這裡開始,往後面每一架電梯重要性都逐步下降。
如果你大三大四沒有收到四大的offer,你可以考慮讀研或者出國繼續投簡歷,或者先去local所做兩年再以社招的身份進來。一切都還有彌補的空間。

這個時候,證書+工作經驗是一架電梯。
我認識一些的同行,因為沒有證書,沒有高大上的工作經驗,雖然工作很努力,技術很精湛,依然被天花板壓得很狼狽。

再往後面走,人脈,工作能力,個人努力,運氣的重要性就會慢慢壓過了背景,這時候你目力所及的競爭對手,才是真正和你實力相當的對手。然而這時候你已經過三十多了,已經到了事業上升階段。如果你這時候還沒到達一家有前途的公司的中高級管理層,那麼你接下來的路也會很難走。

30歲往後,跟你在同一起跑線的對手都需要你靠自己努力才能戰勝,曾經把你遠遠超過的同齡人,如果他的電梯停止上升(譬如進了銀行做桂圓),那麼你爬樓梯也可以慢慢超過他。

這裡開始回答第二個問題:大學應該做什麼。
以下全是私貨,純粹個人見解:

我們姑且認為你已經想好了大約25歲前的每一步,想好了要考研還是出國還是找工作,大約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參考學長學姐)。畢竟每一部電梯前的選擇才是真正改變人生的瞬間。
除此之外:
大學應該學會如何讓自己充實地快樂。

雖然大學的時候,你做什麼都不太妨礙你接下來的人生(不過如果能把ACCA考下來也是好的),但是工作幾年後,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擾,職業規劃的困擾,終生伴侶的困擾,婚禮的困擾,婚房選址的困擾,房子裝修的困擾,學區房的困擾。
這其中每一個困擾,都逼迫著你拚命向前(錢)。
錢變得越來越重要,伴侶的態度直接影響著你的工作狀態,父母越來越幫不上忙說不上話,所有的保護傘眼看著都要消失了,你沒法面對可能降臨的暴風雨。

年假旅遊去哪裡?同事買了新的包包,要不要買?蘋果出了玫瑰金,要不要買?有伴侶,要不要結婚?婚房買在哪裡?價格?按揭?怎麼寫名字?結婚請多少人?酒店訂幾星?婚紗買還是租?婚紗照要40張還是80張?婚慶公司還是獨立策劃師?婚戒買tiffany還是HW?婚房裝修預算?廚具是柏麗還是國產?全屋防水還是廚衛防水?…………

這些所有的問題,都指向一個方向:錢!錢!錢。
這個世界每天都在逼迫你做決定,每天都要你掏錢,如果你掏不出錢,你就得付出另外的代價,你要麼面對身邊的人失望的臉,你要麼掐死自己原本的夢想。如果你恰好還和家人有溝通上的問題,那麼這有是另一場曠日持久的吵架。

很多人這時候被定性,他們妥協了,他們降低了所有的要求,放棄了所有夢想,只為求停止矛盾停止爭吵停止面對挑戰。此時對他們來說,苟延殘喘是他們的代名詞,夢想和有趣都太過奢侈,體面是他們最後僅存的尊嚴。
而另外一些人,選擇了抗爭,他們抗住了所有的壓力和期望,趕在每一個電梯關門之前竄入其中,他們從入職第一天就開始盤算下一份工作,永無止境地加班和加薪,工資大概可以每二到三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漲。他們同時也炒股,也投資,也考慮創業,所有和賺錢有關的事情他都感興趣。
我無意評價這些人的選擇,但是馬上他們都會遇到一個困擾,即他們再也沒辦法讓自己快樂起來。
過生日的時候,他閉上眼睛,不知道應該許什麼願望;跨年夜,他打開筆記本,不知道明年的期許是什麼;他知道自己明年是什麼樣的,他知道未來給自己留了多大的空間,他每一分所得每一份高興都是自己辛勞所得,每一份和諧都是自己周轉調和的結果,每一份安寧都是事先計劃安排好的,每一次升遷都經過了累年的算計,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他大概明白了父母的辛勞。只是再無額外的欣喜,讓他感到非常的,落寞。

這個時候,如果他恰好想起來,大學時候曾經讓自己非常痴迷的運動/樂器/遊戲。
他想起那個時候自己向朋友宣布的目標,他想起自己在某一領域的理想和偶像,他想起來那時候的專註和練習,他想起那時候又擠又熱的寢室,想起來別人看來他毫無意義的努力——他並不在意努力無法給他帶來現實的好處,因為努力本身就頗具樂趣;他也並不在意努力可能毫無結果,他只是覺得他可以做到。
當他想起來這些的時候,他會稍稍安定下來,無論他是行動,還是回憶,至少有那麼幾分鐘,他覺得他是在為自己活得,覺得自己有希望再次獲得那樣的快樂。
而這幾分鐘的希望,能幫助他走很遠很遠。

當你在一架電梯裡面的時候,只要你不錯過下一架電梯,無論你做什麼,對未來的影響都不會很大,而一個快樂的人,會比其他人更堅強更有毅力,幫助你在沒有電梯的日子,不忘初心。


我坐的車在高架上被人追了尾,實在沒啥事做了回答個問題吧。我看了一下全部都是抖機靈的答案根本沒有用。

分成兩部分。如果你單純的是要了解這兩個證書是否有用的話,你把大把青春年華放在考CPA上還有一些用,尤其是你如果想做會計或者財務方向的工作。考CFA暫時沒啥用說不好,且不說那個東西需要你大四才能考,二級和三級也是需要工作邊考的,你拿到證書是要sponsor 的,畢竟是個分析師證啊。

如果你是說覺得青春年華用來考證值得不值得,我的經驗是:不好說。不過,青春是要用來增加正向的,對自己好的閱歷的,證書這塊也算是好的閱歷的一部分。只是,你不知道你會失去什麼,你也不知道你失去的對你是好,抑或是不好。這只是一個選擇問題,沒啥好不好的。

青春不要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終歸不壞。希望這些比那些說啥人上人的莫名的答案,更有用一些吧。


看了樓上的各答案,猜測題主還在學校。題主,很羨慕你哦。你知道么?現在二十八歲的我此時此刻剛剛背完今天的150個單詞計劃,然後現在做晚飯,吃完後看注會實務第二章持有至到期投資。我好羨慕你的年輕,你還在學校,有大把時間可以用來學習。我的一百五十個單詞利用上班閑暇時間背的,五點半下班,又用了一個小時背完了。想想好心酸啊。我這年紀估計進不了四大了,雖然我也很想進。我也不是財務專業的學生,跨專業學了會計。我在七八線小城市,我也不知道我學英語能不能用在工作上,在這樣不入流的城市,估計用不上,也不會有這麼高大上的工作。但我為什麼要學?因為我想看英文原著,因為我還幻想有一天我能去一二線城市,因為我夢想做個財務一把手,到時候或許用得上。我為什麼要考cpa呢?我還有個一歲多的兒子,可我還是想考,因為在財務工作中遇到很多的不會的,問同行的話,大家都模稜兩可,有時說的不一樣,我不滿足於這樣的答案,我想弄清楚個一二三,不為別的,就是想知道。雖然我知道進不了四大,但還有國內四大五大六大,說實在的隨便哪個大都會比我現在的工作鍛煉人,進不了好的但只要比現在的進步就行,就不算原地踏步。我也會在背單詞的檔兒問我老公,你說我背它有用么?他還我以肯定得眼神,背吧,有用,雖然你現在感覺不到。即使他不這麼說,我在猶豫片刻後還是會背的,借樓上的話,這是在還青春欠下的債。


我覺著我應該比較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2015年通過CFA 3級考試。
2016年通過CPA專業階段考試。

我今年27歲,2013年人大財金碩士畢業參加工作。
CFA是研究生階段過的一級,之後是工作中開始準備的,前後花了4年,3級考了2次。
CPA完全是工作後開始考的。也是花了4年通過的。
所以說CFA和CPA,我基本是同時在備考。

我不得不承認,當我最後得到通過考試消息時,確實是熱淚盈眶,激動不已的。因為考下這兩門考試,真是太不容易了。附上兩張通過考試時發的朋友圈。

這兩門考試說實話,難度其實還好,只要是正常人,認真準備肯定能過,並不是啥高精尖的科研項目。但是這兩個考試,確實需要很長的時間準備,時間一拉長,就感覺是個馬拉松。每年我基本是2月-6月準備CFA,7月-10月準備CPA。CFA準備一級的平均時間大概要250-300小時,CPA準備一科大概要100-150個小時。所以我每年大概花在考試上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是500-600個小時,4年下來是2000-2500個小時左右。
貼一個我備考cfa3級時的時間記錄

所以考慮這兩門考試的時間成本,思考值不值得,絕對是一個好的問題。

首先從這兩門證書背後的知識來說。
CFA一級主要是金融基礎知識,難度水平大概同金融本科差不多。二級主要圍繞的是各類金融產品的估值,三級主要是講投資組合的構建,通過CFA的考試,基本能系統構建一個投資的基本框架,能夠明了要當一個投資經理至少應該掌握哪方面的知識。但是也僅僅是框架而已,總體來說知識面比較寬泛,但是深度不夠,實用性不夠。但是你如果能考下來,至少說明你對於投資的基本背景知識是合格的。
CPA的知識相對來說更加接地氣一些,相對來說更符合一級市場做項目的需求。不論是會計,經濟法,稅法,財管等都是在實際中能應用的到的。但是必須指出,不論考試內容再如何接地氣,要真快速學知識,提高能力都不如上手經手項目效率高。單純以考試學知識的角度考察,我覺著不會沒用,但是你學會的只是理論和皮毛,耗費時間較多,效率偏低。


接著從求職角度來看。
以我自身和我身邊朋友的角度來看,我想指出的是這兩個證書有一定用處,但不是關鍵因素。很多職位招聘信息裡面有提到,cpa和cfa優先考慮,這算是有用的一面。只是我認為證書起到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校招時,第一看中的是你的學校和專業,不同檔次的學校確實在招聘中有一定區別對待。社會招聘時,你所能帶來的資源,你之前的工作經歷則上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所以想要找個好工作,更有效率的做法是,一考個名校,二是多參加點有意義的項目。但是我並不否認證書的作用,至少他向僱主傳遞了如下信息:1.你的專業知識儲備基本合格。2.你很上進。3.你學習能力很強。這些都是加分項。所以當你錯過了名校,也沒有途徑參與到項目中時,證書能給你提供一點正面效應,但畢竟不是決定性的。指望靠這改行 或者走上人生巔峰還是洗洗睡吧。


那把青春耗費到考CPA和CFA上,值得么?
我覺著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值不值要看你自身情況,要從每個人的機會成本考慮。你要是創業者或者有自己一番事業,而且處於千載難逢的上升期,我覺著不值,因為機會成本太高了,完全可以去做些附加值更高的事兒。但是如果你本身之前背景一般,工作普通,能力平平,你能拿出來的資本只有時間和努力,那麼我覺著考這兩個證書至少是個不壞的選擇。你如果不考試,那你四年後又如何了,這不考證的時光很可能就花費在聚會,上網,看美劇,刷綜藝上了。那麼你不如花費在考證上,至少是個正向作用的事兒。這就是我自己的一點淺見。

ps,非常理解題主提這問題,這四年有時真的一遍遍這樣問自己。最終靠意志力堅持下來了。回頭看也有點唏噓。明年打算試試司考吧,傳說是非法本最後一年了。也可能打算再考考英語,申請一下國外MBA。走一步算一步,人生有時也挺迷茫的。

CFA難不難考,可以參見我這個答案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很難考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零基礎第一年報六考五過財管和審計,掛會計54稅法57經濟法57
第二年報四過會計、稅法和經濟法,掛戰略47

——以下是重新整理後的答案——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轉載——

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2015年畢業於南方某985高校法學類專業,2017年畢業於魔都某985法學類專業,目前從事保險資管另類投資工作。這篇答案最初寫於2015年10月,也就是我第一次參加CPA考試後。

學CPA的契機,主要是2014年夏(大三暑假)考完並通過了司法考試,當年9月完成保研,由於沒有事可干,也懶得去實習,還想順便回家陪陪我奶奶,於是選擇「學習一點財務知識」。

最開始的學習是從一本《會計學原理》開始看的,由於沒有壓力又是在家,所以大概兩三個月都沒看完,而且什麼也沒記住。於是就決定,那就考CPA吧,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考慮:

(1)逐漸意識到,不懂財務的法律人,公司、證券、金融、銀行、涉稅等法律業務可能很難做好;

(2)我是那種比較喜歡大段時間用來集中學習的人,對於完全零基礎的我,以後很難有這種半年的空閑時光,現在不考以後也就不會也不能再考了。

(3)沒有考試的壓力我是在是學不下去;

其實真的,大四下的時間,如果不用來考CPA,那估計我很大的可能還是旅旅遊、刷刷微博、吃吃喝喝睡睡,眼一睜一閉半年就沒了。

說實話,備考CPA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期間也有很多次想放棄,零基礎直接學CPA,就好比新生兒直接學110米跨欄。

自學的難度確實很大,比如之前老聽「計入當期損益」,以至於我很長時間都以為有個科目叫「當期損益」。

克服遺忘也非常難。好不容易啃完了第二章《金融資產》,馬上又出現了第四章《長期股權投資》,到第25章《企業合併》、26章《合併財務報表》,拍拍腦門媽呀這都是什麼鬼,向前翻翻書明明都是筆記卻已經什麼都不記得了;更不必說六門課同時從零基礎開始學了。
CPA單個知識點真的都不是特別難,難在內容太多,太過於龐雜。CPA多門同時備考,其實就是和遺忘作鬥爭。

但最終還是堅持下來了。
就是說,司考、CPA這種周期長、通過率低的非選拔性考試,不僅僅是知識儲備的增加和熟練程度的提高,更多的是心智成熟和歷練。在你一次次想要放棄、甚至是還沒開始就想放棄的時候,一次又一次鼓勵自己堅持下去,付出努力的同時承擔巨大的失敗風險。

在CPA考試的那天,看到好多棄考的人發微博,感慨一下青春流逝,自己卻什麼也沒有;感慨一下自己不夠勇敢,勵志明年再戰。
那時候就在想,無論考試結果如何,能夠勇敢出考,就已經贏了。

4月份報名10月份考,半年前哪個人不是信心滿滿、鬥志昂揚?多少人一次一口氣報了六門?多少人因為五年循環的限制而決定破釜沉舟?
但實際上,我所在的考場,49個考位出考最多的一場12個人,而且這12個人中有不少純粹是打醬油,很多人都是發獃熬到考前30分鐘交卷。

當然棄考這種事情不便評論,每個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但其實每個理由也都是借口罷了。

「沒有考試,就沒有學習」,這句話是我考完試後自己胡編亂造的,不過我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非出於強烈興趣和高度自制力的支撐,沒有壓力、漫無目的的學習,大多會是懶散、低效甚至半途而廢的。

起點和目標也很重要,如果我是從一本《會計學原理》學起,那麼懶散的大四下和升研暑假,恐怕我也就能啃完這一本書,還不一定啃得怎麼樣。
但如果給自己規劃一個宏偉的藍圖,加以相對周密的計劃、相對嚴格的執行和不斷的自我鞭策,就會發現原來可以做這麼多,考完試再回頭來看,有一定基礎的人,兩三個月複習兩三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真巧,
大學二年級選過一門《會計學》,第一節課老師只是講會計恆等式就把我嚇傻了,當時就一直想著選修課無所謂,也沒有認真學,最終掛了。
我記得當時那本書最難的內容也不過是固定資產基本分錄和折舊的幾種方法而已。

沒想到有CPA考試的壓力,反倒學進去了。
不管結果怎麼樣,反正CPA會計學教材的28章大概意義上還是學懂了,同時還學了審計、財務管理、稅法和公司戰略,這個角度說來,還是頗有收穫的。

考前我很緊張,老覺得如果不過就完了,自己大半年的時光全浪費掉了。
考後想想,雖然CPA考試里確實是59分=0分,但是如果讀到研究生,或者說作為一個成年人,還把考試結果作為衡量學習的唯一尺度,未免有些太淺薄了,畢竟知識是一點點積累的,知識也終究會有被用到的那一天。
比如前段日子,導師組討論對賭協議。當大家因為兩份判決中的不同裁判爭執不下的時候,我給導師和師兄師姐介紹了一下對賭協議的原理、不同模式的會計處理,問題迎刃而解。

所以說,把自己的青春時光大量花在準備CPA上是很有意義的,前提是,你無法保證這些時間一定會被用來做更有意義的事。

如果你有其他有意義的計劃,那我建議你不要考CPA,因為它需要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就考試結果來說,只有通過和沒通過,沒有折中和保底;只有破釜沉舟,沒有全身而退和回頭是岸。
在這裡,沉沒成本確實是要重點考慮的。

非常有趣的是,我以前認為CPA會和司法考試一樣,什麼樣的人都有,但結果到了考場才發現,主力軍居然是大叔和小姑娘,這個對比特別有對比喜感。
我所在的考場還有個大叔拿了個算盤,後來監考老師嫌棄噪音太大不許他用了。

監考老師核對我證件的時候說,93年的就來考,好年輕噢哦!(15年的應屆生正常年齡應該就是93年的吧)
旁邊好多人都轉頭來看我,那一刻感覺,年輕真好。如果確定自己早晚要考,那麼早考絕對好於晚考。

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大概是因為公安部資料庫的原因,我的CPA准考證上是我14歲的照片,我的身份證上是我18歲的照片,我今年22歲。
四年又四年,從中考到高考到保研、司考,再到CPA,生活永遠不會停步啊~

看韓劇、逛淘寶自有它們的樂趣,學習CPA、司法考試也是這樣。
不過後者不僅是知識的提高,更是心靈的成長,在你一次次想要放棄、甚至是還沒開始就想放棄的時候,一次又一次鼓勵自己堅持下去,付出努力的同時承擔巨大的失敗風險。

在沒有負擔、精力旺盛的年輕時光不把這些該做的事情做完,難道要等到拖家帶口、「頭髮都去哪兒了」的時候再去考嗎?

學習是一生的事業


之前吐槽別人為什麼不看原題述,是我錯了,因為手機看不了原題述,我應該吐槽答主把自己問題描述改了……所以大家看答案會覺得怪怪的

吐槽一句……你們為什麼都不看題主的原描述
我寫上我93年22歲是因為題主表明她只有19歲她不知道自己的青春花費在考證上是否算是浪費,我的答案在於其實大家都是這樣的,你覺得你勤奮大家懶散,別人看你也一樣,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當然,如果心裡有夢,那就去追吧,你值得更好

做不成一件事的原因有很多,自己不給力,別人不給力,家裡人不給力,時運不濟,命運多舛,天時地利人和不對
做成一件事只有一個原因,你去做,堅持


莫名的過了一百贊,內心誠惶誠恐,實在是想不通又有點小開心,大抵是因為知道自己不是什麼厲害的人也沒什麼牛瓣的地方,嗯,默默滾去看書,希望那些同樣內心有信念的人,那些同樣在堅持的人,最後能到達心中的彼岸
另附一段我很喜歡的話
「我們都會上岸,陽光萬里,去哪裡都是鮮花開放」

我93年小月份,今年22
會計專業,在考cpa,考完cpa就考cfa,短期想進四大
在健身,為了體重不過百and四大工作很辛苦怕自己熬不住
在學英語,為了將來升職加薪and出國充電
基本跟你一致
不過我現在要上課,晚點補充


你看,世界上有很多像你一樣的人在默默努力著,如果你天天待在宿舍看劇,你會覺得世界上都是看劇的人,如果你天天泡圖書館,你會覺得全世界都是泡圖書館的人

沒有哪一種選擇更好,看劇的人收穫看劇的快樂,讀書的人收穫讀書的快樂


再補充, 你覺得自己努力上進身邊的人在荒廢青春,再往外走,覺得別人牛逼哄哄,自己用盡全力才能追趕一二,然而,事實上,當你學累了,休閑放鬆的時候,人家也覺得你荒廢青春自己努力上進,當你跟你牛逼哄哄的聊,覺得「啊,他真厲害」的時候,可能他心裡想的也是,「啊,這個人真厲害」


俗語,遠香近臭,可能跟身邊的人靠的太近,看的太細,就會覺得外面的世界真廣闊,宿舍都是青春的墳墓

可能被你覺得是墳墓的人,恰恰是另一個人廣闊的世界


把自己的青春大量花在學習cfa,cpa上好嗎?

不然接下來幾十年的成年生活,你都得用來打雜,被人欺壓,頭痛生活,始終為經濟或者自由發愁了

包括質疑你的那個人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好。
說讀書沒用的往往是沒讀過書的,說考證沒用的往往是沒考過證的。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享受過這些事情帶來的紅利,自然就體會不到它們的好處。那些叫你不要考證的,你問問他們將來有一天孩子要考證,他們會不會阻止他們的孩子說「別考了做一些其他有意義的事情吧大學最美的時光要好好享受」
另外不要懷疑自己懶惰程度,除非及其自律的人,沒有明確的目標而只是喊個口號「我要練好英語」之類的,最後基本不會有很好的收穫。
考證給你錨定了一個目標,並且有清晰的計劃,會壓迫你學習。很多人推薦你練練英語,但是絕大多數人,如果沒有錨定「我英語雅思要XX分」之類的目標的話,過不了多久就會變成刷美劇然後自我安慰「我在練習英語」的狀態。
另外,花大量的時間準備CPA和CFA並不會是一種浪費,因為如果不準備這些考試,你的時間也是在刷肥皂劇和毫無用處的思考中度過。
我們這個年齡最大的問題在於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這個世界不缺有理想的人,但是缺一條路走到黑的人。
有些事情不需要你想好了在做,你可以邊做邊想。


2/4
fail 但是不虛 六月再來 春招加油
心態很好,就算過了很多也是模稜兩可的,所以,這次就戰略變啦。
挺好的~今天立春,一切都會有個開始
----------------
1/6
成績這個月就會出來,考完感覺不太好,覺得自己複習的很好。anyway,六月還可以考,決定死磕,畢竟畢竟學到了很多知識。

感謝自己這幾個月,瘦了十六斤世界觀變了不說,人也更踏實了。現在剛回國,漫漫求職路,願大家2016都能順心。
------------------

剛從圖書館看了四個小時的note出來
一個人到學院熱飯 吃完然後散散步 兩點回去繼續看 因為畢業學期沒課了 所以時間說多也多說少也少 坐標美帝

當我開始準備cfa的時候,考過的沒考過的都跟我說這個證對找工作也沒多少用。這種話我聽了太多次了。

但是現在複習到一半了,說是為了一個證為了一個工作的敲門磚,我承認。
不過現在更迫切的想要把零碎的金融知識通過這個考試提成一條線。

喔原來是這樣的。每天複習最大的感觸就是比前一天更「開悟」可能詞用重了。

題主可能更想表達的是花更多的時間學習複習是覺得這個考試的回報是未知的吧。但是什麼東西是絕對可預知的呢。對自己的投資。

當別人在打遊戲在social在發朋友圈的時候,你在看書。一開始會寂寞,不過已經愛上這種節奏了。

昨天我的一個朋友說我一個人去自習特別的凄涼和清貧=。= 我也試過兩個人三個人n個人一起去,結果跟「在家就能學的進去」一樣是個偽命題。堅決不信

當你進入一個節奏的時候,你會忘了你做這件事的目的,而只想把今天的題刷完,筆記整理好,就這麼簡單。

每天7點起床,做營養早餐,趕8點的車去學校。下車買咖啡,爬五層樓梯。一般八點四十就會注意力集中起來,開始看,看到十二點多,有時候會忘了時間比如今天,或者想把一章看完。 中午 去熱帶的飯,然後把所有瑣碎的事情集中在中午,回圖書館閉目養神十五分鐘。兩點開始繼續看,五點多坐車回家。吃個水果就去小區跑步健身到天黑前。回來吃飯洗澡做第二天的飯。晚上只看兩個小時,多了大腦負擔太重。十點半就基本放鬆了,刷知乎,整理房間,總之就是做不費腦的雜事。十一點關閉一切電子設備。plank一下,然後kindle二十分鐘睡覺。

當你準備考試的時候,整個人都在變化。堅持跑步一個多月瘦了六斤 現在又開始虐腹想要馬甲線。

see我不覺得我過的「凄涼」,事實上每天都有好多事情喔。

群體性的活動一定會有或多或少的妥協而改變自己的規律,也會消耗自己的精力,我怕這種改變。所以關閉朋友圈,定時上微信,下周開始試試不帶手機。每周四是休息日,連學三天需要緩衝。買菜加油辦事全在這天。

因為我知道聚會social一定會超過預定的時間所以我不會參加。那怎麼維繫友誼,等你考過發個朋友圈你的友誼就回來了。

學習永遠不會消耗你的青春,消耗青春的是你明知道有些事情會消耗你還會去做。

加油啦


假設一個人天賦高(就是指提問者說的看半年書考出三門CPA,下一個考試季再看半年書考出剩下三門CPA),那麼這個人學習CPA、CFA根本就不耽誤她去玩耍、學習別的東西。「把自己的青春時光大量花在學習。。。」對於天賦高的人來說是虛假議題。


假設一個人天賦中低(就是要花好幾年時間才能考過這些考試),那麼這個人有兩個選擇:1、不吃技術飯;2、吃技術飯。

不吃技術飯指這個人從事理論知識門檻不高的行業,如市場營銷、人力資源(注意:我說的是理論知識部分門檻不高,我承認實踐有難度,我承認我去乾的話可能幹得一塌糊塗)。這種人在年輕的時候當然也要努力學習,但是弦不必綳得太緊,可以在純理論學習的方面松一些。

吃技術飯就意味著這個人不得不花大量時間鑽研技術,這是他的宿命。如果不把自己的青春時光大量花在學習。。。」,就會不得不把自己的中年時光大量花在學習上。文科裡邊有資格稱之為「技術」的東西,如法律、會計、翻譯,其特徵就是知識點異常瑣碎,記憶力很一般的人早點記憶比遲點記憶好。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非英語專業而且沒有留學經歷的人士,如果英語單詞量比較大,我感覺其中十個有九個是在學生時代積累的單詞量。
——————————————————————
簡單的講就是:

1、天賦高的人不花費太多時間去學習就學會了。

2、天賦中低但是不走技術路線的人根本就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學習,這一類人混飯吃情商的色彩更重。

3、天賦中低但是執意走技術路線的人必須耗費大把青春時光去學習謀生技術,否則就要付出大把中年時光去學習。


謝謝邀請。寫寫我的真實所見所聞所想,再分享一下cpa和cfa的備考福利資料,願君攻破"難於上青天"的兩大關!良心回答,請君一贊~

寫在前面的話:

在這個世界上能讓你主動花時間去做的事情只有兩件:一件是你熱愛的事,另一件是你認為有用的事,而備考CFA CPA通常屬於後者。要知道,學習或從事財務和金融的人通常都是理性人,至少在做決策時會很關注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和投入產出比。之所以那麼多金融人和財務人願意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考這兩個證書,是因為CFACPA真的有用!為什麼說這兩個證書如此有用呢?在此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對於大學畢業生,證書重要嗎?

(註:此處僅指研究生,因為本科生大一至大三不能參考,大四才能報名,所以本科生剛畢業的時候拿不到CPA,而CFA也得等到大四才能考),當你在專業領域沒有任何業績的時候,你證明自己能力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考證。

不妨設想你是一個Fortune 500公司的HR,你正在為公司招聘一些專業型人才。這時來了兩個剛畢業的研究生,他們都來自名牌大學,人品三觀過關、相貌也過關,他倆唯一的區別在於:青年A什麼證書都沒考,而青年B在讀研期間接連考下了CFA、CPA。看著青年B有這麼多證書,青年A對焦慮地向你解釋:「親愛的HR,請你相信我吧,我在財務和金融專業上還是很厲害的,入職後我一定會努力工作,不會讓公司失望.,還有......(此處省略1000字,外加一個熱情而篤定的眼神)」

聽完青年A飽含激情的自我陳述之後,作為HR的你不禁被他的似火的求職熱情而打動,甚至在心中油然產生了一份敬意。但是最後你想了想,還是擇了考取證書的青年B,因為你清楚地知道他的專業能力一定是過硬的。你也很明白,能在短短兩三年內考下CFA CPA的學生一定是一個有毅力、能吃苦、充滿上進心的年輕人。所以,這兩個證書對於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畢業生來說就是鐵一般證據,它們充分證明了該畢業生的較高的智商和某些優秀的人格品質,實在勝過千言萬語的「夸夸其談」。

CFA Level 1考試經驗及資料分享請看我的另一個回答《32天攻克CFA一級》: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很難考嗎? - Richard Q 的回答 - 知乎

二、對於想進入金融領域的人來說,這兩個證書一定是加分的利器,想進賣方考CPA,想進買方考CFA。

先說說CPA吧。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越來越快,我感覺近幾年想去投行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在進入券商實習之後,很多人也問過我怎樣才能進入國內券商的投行部。其實在我看來,進入國內券商投行部最常規的一條路就是:國內一流大學金融/會計等相關專業的碩士學位+考下CPA或者通過司考(當然,兩個都通過更好)。認識很多在國內券商投行部工作的哥哥姐姐基本上都是以這樣的方式進去的。當然也有不少是從四大或者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幹了幾年,考下CPA以後跳過來的。總之,券商投行確實偏愛財務好的人,而我國的CPA考試堪稱財務領域考試中的集大成者,其範圍之廣、深度之深、難度之大可以輕鬆秒殺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CPA考試,能順利考下CPA的人在財務方面肯定是非常優秀的了。

然後就是CFA,CFA比較適合想進入外資的金融公司或買方的人。就考試內容來看,它更側重於讓考生搭建完整全面的金融知識體系後,能夠自主平衡風險和收益率設計投資組合,因此更像買方的業務。還有,CFA是美國的全英文考試,考下CFA也從側面體現了你在專業英語上是基本沒有問題的。而在國外,CFA幾乎是金融界人士的必備證書。當時在MIT食堂碰見的幾個讀金融碩士都是CFA持證人,後來在英國交換認識的幾個在投行工作的人也都通過了三級的考試,拿到了CFA,而且他們都一致認為CFA並不是太難。

三、對於已經從業的人來說,這兩個證書就是你頭上的「光環」。

此處的光環就是心理學中所指的「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而證書一定可以成為一個金融從業者的光環。記得在一次飯局上認識了一位國內某券商副總,他的自我介紹一出口,就足以震懾當場在座的晚輩,大致就是他不僅是副總、大學教授,而且還是註冊會計師、保薦代表人、註冊稅務師......(陸陸續續冒出一大堆證書),當時我大腦里首先浮現出兩個字:「專業」,接著又浮現出兩個字:「厲害!」。此處不禁聯想起《權力的遊戲》里龍母的自我介紹,哈哈哈。

由此可見,「光環」的作用還是很大的,作為金融業者,這些「光環」至少能讓你在和客戶見面的時候能瞬間讓對方對你產生信任感甚至是仰慕感,而這樣的認同感著實千金難買的。誠然,在金融界,證書也只不過是「光環」的基本款了。至於什麼是更亮的「光環」,這放在以後再說,敬請關注。

我這裡有CPA備考資料,包括輔導視頻,需要的朋友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免費領取哦,^?_?^

分享本回答到朋友圈

集齊十個贊以後截圖

在知乎里私信把截圖發給我

然後,豐富的CPA備考福利就送給你啦

最後,CFA和CPA的有用程度大於趣味程度。但是,在我學習財務的路上,也漸漸從枯燥的理論中發現了其中的樂趣,詳情請戳我的另一個回答《男神女神的會計之路》:人們為什麼選會計專業?真的有喜歡會計的人嗎? - Richard Q 的回答 - 知乎

如果對財報分析感興趣,我之前也寫過一篇回答《戲說資產負債表》,用故事的形式讓你瞬間明白資產負債表哦,詳情請戳:如何看懂財報? - Richard Q 的回答 - 知乎

如果我的回答能對你有一定的幫助或啟發,請為我點贊吧。有問題請私信我哦,很樂意回答!

關注我,還會有更多良心回答和福利哦! (^_^)


CFA持證人,CPA通過會計和財管。
我基本上是工作之後考的,整個過程比較苦逼。尤其是兩證都考的那一年,工作剛好又很忙,每天的作息直逼投行。
CPA考了兩門不考了是因為我不是做審計,把會計財管考過了,財務分析過關了就夠了。當然另一個原因是CPA真TM有點變態,是一個付出和收穫不一定成正比的考試。

你問值不值,我覺得非常值。就算兩個證都考,全職的每年大概一共需要6個月複習時間(平均每天4小時左右),在校的就更少了。敢問你年紀輕輕這點時間用在學習,能用在什麼更高產出的事情上呢?積累人脈?還是旅遊?或者是宅家裡打Dota?

而這兩個證能帶來什麼?如果你是兩個證都考出來,那麼我大概樂觀估計全中國目前不超過1000人。如果成為了這幾百人中的一個,只要其他方面沒有大的缺陷,尋個好前途還是不難的。起碼過簡歷關會容易很多很多。

關於工作之後會不會有用,就我個人而言,非常有用,每天看報表就是靠CPA 的基礎,債券的收益率、久期分析,各種投資產品和投資策略的分析,都是離不開CFA的框架。尤其對於非金融科班出身的人來說,幫助你搭建一個金融知識框架還是很有用的。

關於應用的方向,如果你是第三方理財或者p2p銷售理財產品的,當我沒說過。如果是商業銀行做傳統信貸業務,不準備換行的話,貌似用處也沒那麼大。如果去券商投行部,CPA很有用。如果去大資管行業,兩個證書都有用。如果其他行業想轉行的,那就更不用說了。

當然如果你是清北復交金融科班出身,覺得金融知識過硬,不需要這個證書來證明自己,我也同意。不過反過來看,如果基礎已經這麼好,那把證考出來不也是輕而易舉嗎?不存在耽誤時間的問題。

PS:再屌的證書,也沒有清北復交的學位證有用。如果想改變人生,請考研。如果想提升履歷學習知識,好好考證吧。辛苦一點怕什麼,年輕人,都有兩顆滾燙的腎。


好。如果你是 CFA III,可以跳過簡歷篩選,直接進入我們下一輪。這是我們的招聘鏈接:招聘 。PS:這是我和前高盛亞洲交易主管合夥的金融科技公司,除了工程師,也招 analyst/quant/trader。


以下的回答,適用於所有包括CPA在內的所有證書如CFA,ACCA,CMA等。在我看來,我們在衡量和判斷一個證書的意義的時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1. 對於知識體系的構建。這個是所有證書最核心的意義,是可以讓你系統化的學習財務相關知識,並且通過做題訓練和考試讓你達到可以熟練運用知識的境界。從這個角度上說,CPA的六門課程基本上涉及了一個公司運作的方方面面,還補充了法律方面的知識,並且難度最大,因此考取CPA證書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好的構建財務知識體系的過程,CPA證書本身在別人眼中是紮實的財務基礎的象徵。

2. 跳槽時的敲門磚。 這個取決於你的跳槽目標行業,教大家一個方法,去獵聘網上搜索目標職位,看一下大部分職位的要求是必須CPA,還是CPA優先,還是壓根沒有提證書。

對於金融行業譬如證券公司,PE等,目前在從事務所挖人的時候,還是很看重CPA的,因為這是一個專業的象徵,是降低企業篩選成本的方式,同時在實際工作中對於CPA的知識體系也比較依賴。

而對於公司財務部門,CPA證書的敲門磚意義則分為高級財務職位和初級財務職位兩個角度。對於高級財務職位如CFO,finance controller,往往CPA還是一個比較具有含金量的倍數,企業HR和獵頭的角度也會比較重視。而對於初級財務職位,特別是財務分析師或者會計這樣的職位,CPA的敲門磚意義被大大的誇大了。對於這類職位,此前的公司經驗才是最為重要的,如果一個純會計或者純審計背景的申請人擁有CPA證書,而與另一個在某大型外企做了兩年財務分析師並且沒有證書的人去競爭一個大型企業的高級財務分析師職位,基本上後者會佔據明顯的優勢,CPA並沒有什麼卵用。

3. 對於晉陞之路的加成意義

如果你已經跳槽至金融行業或者是企業財務,真正決定你升職的是你的工作表現,你的上級領導在考慮晉陞你還是晉陞你的同事的時候,CPA證書基本上不會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綜上所述,考證最大的意義在於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及好的知識基礎對於你長期職業生涯成功的影響。其敲門磚意義和對於你之後職業生涯發展的加成某種程度上被誇大了。

讓我們帶著學知識的心態去考證


那些給你提建議說什麼你還年輕,去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人,簡直扯淡。我不能說絕對,是大部分的中國大學生們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玩遊戲、看韓劇、社團活動、談戀愛、假期兼職或旅遊。等到畢業,說一句什麼就業難就完了。所以你現在有這覺悟,已經領先了太多人了。
我並不是一個優秀的人,但至少我對這個現實社會有了清晰的認識,知道這個社會是給予哪些人更多機會的?僅限於財會行業。
1、英語+四大。英語,很多人說它是工具,但在我看來是一種核心競爭力。為什麼這麼說?中國的精英階層大都是海歸派或懂英語的人。另外一點,它是四大的敲門磚,cpa的話,完全可以在進去以後考,而且會更容易。四大,如果決定從事財會這個行業,四大絕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而且,如果能在本科時進四大就在本科時進,英語好是你的一個很大的優勢,其他方面如專業知識,你才大二,完全有時間學。然後,四大也是一塊敲門磚,有了經驗之後,想再去念研究生或出國留學或進入名企,都是很容易的,它同樣的也是給了更多選擇的機會。
2、結合你的情況,我給的建議是,暫時放棄cpa和cfa,這一年,打好英語的基礎,利用出國留學的機會,練好英語,有機會的話最好能夠在國外四大實習,對回國進國內四大有很大很大的幫助。之後再考cpa、cfa什麼的,也相對容易的多。其他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青春,生在這樣的社會,你也不能說就不去經歷那些吧。

至於你說的,被質疑、感覺智商碾壓、覺得沒有特別喜歡的東西;對青春不知道該做什麼的困惑;不知道自己是真的喜歡金融還是未來工作帶來的虛榮等都不是什麼問題,這是你有上進心的表現,因為你總是在和優秀的人對比,所以難免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因為你在青春的年紀想要的東西和大部分同齡人想要的(玩遊戲、看韓劇、談戀愛等)不一樣或者說是更超前一點,所以你會對青春產生困惑;因為你還年輕,嘗試的機會很多,哪怕就是因為虛榮選擇了金融也無妨,怕的是你三心二意,今天因為金融的工作而虛榮、明天因為四大的工作而虛榮,換一下思維的角度,虛榮也可以是一個人堅持到底的動力。
你說在你看來時間一點都來不及,女生一過二十五怎麼樣都不能算作年輕了,男生卻有著十多年的時間。怎麼說呢?我覺得你的想法沒有錯,這還是你有上進心的表現。但是我認為,讀書、旅遊、交優秀的朋友、留學……擴大自己的見識,隨著你見過的越多、聽過的越多,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成長了,你的世界觀也會發生變化,你的看法也就不同了。
你其中的這一句話「我現在的努力都是讓自己變得優秀,為了遇見更優秀的人。」,我覺得可以作為你的座右銘。越努力,越優秀,越優秀,越優秀,就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了。
以上。


樓主你好。今年大四,金融學專業,剛剛參加完保研,稍長樓主幾歲。結合問題,我說一點過去這三年的感悟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首先, @跳出這個圈子的答案很好,恰如這個答案:為什麼知乎上的人特別喜歡給別人講道理做人生導師? - Edison Chen 的回答

我記得《肖申克的救贖》里,摩根弗里曼說過這麼一段話:

I look back on the way I was then: a young, stupid kid who committed that terrible crime. I want to talk to him. I want to try and talk some sense to him, tell him the way things are. But I can"t. That kid"s long gone and this old man is all that"s left.

很多時候,你願意講給別人聽的,大概是那些很想,卻再也沒有機會告訴以前的自己的話吧。

也許自己不犯錯,不碰壁就不會意識到過去的自己做得有多差。正如有人到了大四找工作時,才想起來自己並沒有學會什麼專業課;到了要申請出國時,才意識到自己英文太差,甚至考試都來不及申請學校。這些都不算晚,意識到了之後及時補救,也是很好的。最怕一輩子不去挑戰自己,不足直接掩蓋,定好學習計劃又一拖再拖。這樣的青春不要也罷。

第二,把大好的青春時光花在學習cfa,cpa上好嗎?

我又要擺出采銅老師那篇經典回答了:去做長半衰期的事情。

詳情請戳: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238159/answer/20750109

顯然考出CFA和CPA證書的收益是巨大的,半衰期也很長。只是要想取得成果,需要長時間的等待。

在過去的三年中,我的學習成績還算可以,勉強能在專業排到10幾名。而學院在確定推免名單時,需要考察過去三年所有的專業課。我從8月底回學校之後一直看到初試當天9.10,將所有專業課基本看了一遍。但是最後的面試表現仍然比不上那些早就出去實習,已經很久沒看專業課的同學。為什麼他們這麼厲害?因為功夫真的都下在平時了。由於我在準備推免的這段時間內,看了大量的專業課,大量的新聞分析以及智堡(智堡課程表 | 智堡)推薦的研報。我在參加外校推免時,才勉強能夠把問題與社會熱點聯繫起來,最後勉強通過。參加了學院初試複試,外校複試之後,我才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自己過去三年所做真的欠缺太多。未來之路,道阻且長。

而對於我自己而言,更加特殊的一點在於家庭條件的問題,儘管我偶爾也會放縱自己,但是主線要抓穩,畢竟以後是靠著自己的專業能力養家糊口。

在這裡貼一張,我們院五道口直博的一名同學在面試前給我們的小經驗貼:(已刪)


我看到的第一想法就是真的差了太多(當然在知乎大神們眼裡看來,也許不算什麼),還需要繼續努力。而差距絕不只是這麼一點點。所以我已經準備好,繼續刷教材,看研報,提高英語水平。說不定以後就會用到呢。

第三,CFA和CPA的確有用,那麼需不需要現在就準備呢?

個人覺得,先把學校要求的會計專業課好好學好,輔之以CPA教材,融會貫通之後,CPA應該就不算難事了。(個人推測,畢竟我沒考過)

而CFA對於非金融專業的人來說實在是有點艱澀難懂,如果英語能力還很差的話,那就更加不行了,我就屬於後者= = 而發現了這一弱點之後,應該還有機會挽回。

另外,趁著年輕,選擇還很多,你不一定非要學CFA和CPA,但是不要忘了學習,別忘了去提升自己。而至於其他的事情,全看個人興趣了吧。

總結一下就是:行動起來,去做那些有難度的事情,去體會自己的不足,然後盡量想辦法去補足。

寫得就像是純粹的雞湯文一樣,而且文筆還不好,還請見諒。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妹子啊,做人有個很重要的原則,越早明白越好,那就是,不要隨便judge別人,也不要輕易受到別人judgements的影響!

自己想做的事,去做就是了。

然而題主的問題在於,想做的事情,都不是自己覺得有趣的,而是公認有用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會被質疑,為什麼自己也會迷茫。

怎樣的大學生涯才不算虛度?很簡單啊,找到對自己而言有趣的想要做的事,找到對自己而言有用的應該做的事。

那隻看題目本身,要不要過早複習CPA、CFA?
對我而言,老子TM希望一輩子不要考好嘛!!!!!!
但不考就升不了職好嘛!!!!!
CPA太TM影響生活質量了好嘛!!!!!
曠日持久的身心煎熬好嘛!!!!!!!
你光是看書聽課也許還會覺得又學到了點知識,還挺有樂趣的,但當你發現做題保證錯誤率的時候,你就想靜靜了好嘛!!!!!!

發泄完了,我看書去了,誰都不許問我複習的怎樣。


美國CPA,CFA level III Candidate. 現研究生畢業第一年在休斯頓一家房地產諮詢公司做商業地產估值。

考證這個事吧,說要比做簡單太多了…好多人都在呻吟和糾結,我該考這個A還是那個A? 哪個簡單哪個難?哪個浪費時間哪個水。可除了長吁短嘆不見一點行動,過了兩個月連怎麼報名還沒搞清楚…這種人吧,還是別考了,這個不會浪費青春的,只會浪費錢…

我最開始準備CFA的動機挺簡單的,自己不是名校畢業,雖然成績說的過去,但好歹也得有點能拿得出手的東西,因為準備出國,所以國內的CPA…額…不可能大四一年考完,也不方便以後回來考,所以在大四的十二月考了CFA一級。後面自然而然的就接著考了。

美國的這個CPA呢,一個是真的我覺得會計挺好玩的,我這輩子的終極夢想就是等退休了找個學校開一門選修課,叫會計之美。所以,怎麼說呢,我這一輩子就是為這門課搜集素材吧。所以CPA這個考試我在13年開始準備報名的一系列資料,把時間安排在了14年六月考完CFA二級到15年六月這一年,把CFA三級往後延一年,因為這個一整年的空檔全部用來複習CFA的話有點長…趁著在學校的最後一年把CPA搞定…結果是很順利的一次都過了~

後來到了研究生才把自己職業方向基本定在估值這個方面,所以這兩個證也算是相當的對口…

我這個人吧沒啥興趣愛好,啥球都不看,也不運動,也不打遊戲…特長吧,也就是會做手工帳…最大的優點就是坐的住…所以一般就是早上九點去圖書館,晚上十一點回來,周五和周六圖書館九點關門,所以可能八點多回吧…一周七天,聖誕節那一段就在家看書…反正一天十三個小時我也沒覺得煩…看累了就去逛逛超市…我們村子的超市都是24小時的,所以十一點去買點東西,回家正好睡覺…反倒是現在上班了挺懷念那種除了看書啥都不用想的日子…也沒覺得浪費青春…而且您們有沒有覺的考CFA特別爽么,尤其是一級,感覺把所有的知識都分門別類過了一遍,好爽啊!

對找工作的幫助吧,我覺得除了那些必須的,比如做審計必須要CPA。這種,其他的隨著時間遞減吧…對剛畢業的確實有點用,再往後工作經驗絕對是最重要的。職業資格吧,我覺得主要還是擴大人際交往和印名片嚇唬


之前因為寫了考CFA的經歷,有一些朋友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我真不是個優秀的CFA考生,雖然是考出了三級,但用了6次,每一級都有失敗經驗。說實話,比我考過次數多的人估計不多見,一般人要麼考幾次就過了,要考四五次還沒過的,一般也都放棄了。像我這樣的很少。

所以,在失敗這方面,我倒是很有心得。

也有朋友私信我問,考CFA有什麼獨門秘笈?唉(一聲長嘆),我要有獨門秘笈能特么考六次?想看獨門秘笈的就不用進來了。那些傳授「一百個小時過CFA」的都是開玩笑,一百個小時,二級的書都看不完。

簡單講講自己的幾點心得吧,都是個人意見,未必適合所有人,供參考。

先說一級。一級的教材相對來說用處不是特別大。刷notes和題目,比看課本更有價值。

不是說課本不好,課本本身的內容很豐富而且深入,但壞就壞在深入上了。一級考試當中,更多考察的是廣度而非深度,考的公式不會太難,考試中的一些金融學知識,即使非金融領域的人也能理解。而教材往往會把整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都講得清清楚楚,這就導致內容很多、很深,反而不利於你抓住考點。

在一級里,我覺得最容易犯錯、最容易出問題的兩個單元是道德準則和財務報告。道德準則這個單元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它考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而是在商務和金融環境下的專業道德準則。這會讓很多人產生混淆。

舉個例子,你作為一個分析師,受邀去參觀一家公司,對方承諾給你出機票錢、安排住宿、安排你參加一些相對應的講座,以及請你去打一場高爾夫。這種情況下,接受他們的這些安排是不是違反道德準則的呢?普通人看到這道題可能會覺得:當然違反啦,分析師要保持獨立意見,不應該讓被考察的公司出費用,等等。但事實上,在CFA的學習過程中你會發現,有一些費用是可以接受,一些是不能接受的。所以,道德準則的學習,需要你克服一些常識,去了解一些反常識的東西。

財務報告這個模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的知識量本身比較大,而且在考試中的佔比也比較高。通常我建議把財務報告和道德準則這兩塊放在最前面學習,多花一些時間,把知識點背下來。把它們放在最前面學,到考試前的話還可以多看一遍。

和一級相比,二級最大的重點是計算。說起來亞洲人過二級一般來說會比較容易,因為計算多。我的經驗是,equity和financial reporting這兩塊計算量大,一定要搞定。

備考二級是看課本還是看notes,我覺得因人而異。書和notes都有題目,但兩者側重點不同。Notes後面的題目就是對知識點的鞏固,知識點是什麼,就出什麼樣的題目;而書後面的題則考察你是不是理解了出題人的思路,需要你舉一反三。所以相對來說,書後面的題目比簡單明快的notes後面的題目更難一些。

我個人推薦做一下書後的習題。因為考試的時候,你一定會碰到你做過的題,而這些題也一定會以你想像不到的方式放到你面前。出題者的智商都是很高的,如果你沒法從題目反推他們的思路,很可能就沒法應對考試。因此,單純從正面出發做題、訓練是沒有用的,某種程度上需要去揣測出題者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要看書的原因。

三級的核心除了刷題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課本裡面藍框的知識點。此外,寫作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尤其對於亞洲人來說。三級的整個上午的三小時都是寫作,量大而且難度高,能把卷子提前答完的人很少。尤其是你作為一個中國人,要用英文表達一些很複雜的專業內容,是需要練習的——其實在模擬考試的過程中就會有感覺,哪些題目會有80%以上的可能性出現,那麼就要多練習這些題目。

練習的價值在於,當你能夠很順暢、熟練地使用這套語言體系去寫作的時候,就可以節省大量寫套話的時間,而把時間留給數據和計算。

大家都經歷過高考,也都知道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一道題目上。三級的考試也是如此,該過就過。考官都是聰明人,一眼就能看到重點,不會因為你寫得長就多給點分。所以,看到懂的問題趕緊寫,不懂的就跳過。

我個人的感覺是,官方的模擬考試10個topic,如果你每個都能過70%,那考試基本就差不多沒問題了。

考出CFA對我來說當然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但是CFA最大的作用是什麼呢?很多人會覺得,CFA最大的作用體現在找工作上。但從我角度出發,我覺得MBA有時候反而會比CFA更有用。

為什麼呢?其一,現在市場上認CFA的人沒有認MBA的人多。很多人可能有個印象「CFA很厲害、很難考」,但其實他們並沒有切身的認識,也不會知道你為了CFA付出了多少,因此未必會給你相應的信譽度。

其二,現在考CFA的人越來越多,能拿下考試的人也在增加。在金融這個行業,工作經驗很重要,沒有相應的經驗,僅僅有一個CFA證書的話,很難真的幫到你。或者說,CFA是加分項而不是必需項。舉個例子,很多公司會願意出錢讓員工去考CFA,但很少有公司會招一個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CFA持證人。

CFA真正能帶來的價值,首先是自信。CFA的考試內容和你的實際工作內容之間,可能只有1~2%是匹配的,真正落地要做的事情和學到的東西不見得能對得上,但它能夠給你帶來很大的自信。CFA是你付出大量精力和努力得到的東西,它會始終掛在你的名字後面。更重要的是,金融的範圍很廣,有CFA的經歷,你在聽到其他人說你工作專業之外的東西時,都不會感到過於陌生。

其次,CFA也會讓別人更認可你。一般來說,一次全過的人非常少,在考出CFA的人樓里,80%~90%的人都有過失敗的經歷。要知道,考試失敗(二級和三級)你就要再等一年,而考試只有這一天,很多人花了半年以上的時間去準備,結果這一天出現點意外情況,就得從頭再來。

這也就意味著,能拿到CFA證書的人,往往在能力和毅力上有著過人的長處。你會發現,如果你的老闆是CFA,他會更傾向於去僱傭一個CFA,因為你的老闆會知道能得到CFA證書有多不容易。

回頭看看,從自己開始考CFA到現在也已經六年多了,許多具體的技巧也未必記得。說起來有一個小的tip,建議大家帶一塊手錶(不要是智能手錶)去考試。在美國考試的時候,很多考場沒有鐘錶,靠翻紙牌子提醒你還有多少時間,這對時間觀念強的人來說還挺挑戰的。國內的情況我不清楚,但有備無患。


作為CPA,CFA雙證的持證人,這個話題我想我是可以答下的。

以前我很喜歡玩一個遊戲,叫做模擬人生,這個遊戲里最好的一點就是你只要花費一定量的時間積累一定量的技能點,就可以達成某項目標,最終達成人生終極目標,幸福點數爆滿。


但現實世界和遊戲不同,你花費一定量的時間,並不一定能達到你所要的目標,即使達到你的目標,你的幸福感也不一定會持續。


考證永遠不是目的,考證只是手段,所以首先還是要看這些證書對你有沒有幫助~


如果在審計事務所一直發展,CPA的簽字權是必備的
CFA更多在外資投行,資產管理,投資領域更被認可。


所以如果你並不想從事這些行業,那沒必要考這些證。如果想走上述職業路徑,那麼CPA對審計則是必須,CFA對投資行業的敲門磚是加分項。


當然如果你一時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與其無所事事打遊戲上網瞎管,考個證終歸是沒有壞處的,還能認識一幫努力上進的朋友:)


推薦閱讀:

就業志在投行,工科跨考金融或國民經濟學,哪個好?
為什麼不設置一所專門講授投資的大學?裡面專門培養各種外匯、貴金屬、股票的交易員、操盤手和分析師。?
想學習CFA,高頓和金程哪家好?
Cfa 三級的教材該怎麼著手複習?

TAG:註冊會計師CPA | 會計 | 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CFAInstitute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