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由共和轉為帝國的最主要的幾個原因?帝制與共和制的優劣?

求科普


謝邀。隨著羅馬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將軍和貴族們從戰爭中獲得了大量的奴隸,建立了大量的奴隸制莊園。奴隸主只需要一片麵包一杯涼水就能豢養自己的奴隸,而普通的自耕農卻需要烤肉和葡萄酒來養活自己的妻兒,加上規模產出的效益,這種勞動力成本的差異使得小農土地在經濟上顯得日益不划算,奴隸主因為成本優勢能夠以比小農更為低廉的價格出售農產品,小農若不隨行就市則穀物只能爛在地里,若跟隨則只能接受收入不斷下降日益難以為生的窘境。激烈的競爭導致小農經濟日益凋敝。

而羅馬對外戰爭的連綿不絕又進一步加大了這種貧富差距。羅馬是實行全民皆兵的,隨著戰場離羅馬越來越遠,服役的時間越來越長,普通小農士兵長時期無法照料土地,導致土地荒蕪,產出下降,為了妻兒免於餓死只能低價典押土地。而奴隸主將領們則由奴隸照料土地,完全不受主人不在的影響,而且還可以趁機低價收買小農的土地。這導致羅馬的土地兼并日益嚴重,破產的小農越來越多,能服役的合格兵員也越來越少。這些人流入羅馬城內,淪為了靠出賣選票為生的流民。

這種情況動搖了羅馬的統治基礎,所以有遠見卓識的格拉古兄弟才提出了改革的主張,提出抑制土地兼并,每家佔有土地最多不能超過1000猶格(約250公頃)。凡超過的全部交還國庫,然後分成30猶格的小塊土地,分配給貧窮農民世襲使用,但禁止出售和轉讓,防止農民再度破產。但是羅馬的貴族們不肯讓步,他們野蠻殺害了格拉古兄弟,從而堵死了通過和平手段進行土地重新分配的道路。改革只能通過暴力手段來進行。

格拉古兄弟死後羅馬發生了分裂,分成了捍衛貴族利益的共和派和捍衛平民利益的民主派。這種劃分很有趣,共和與民主相對立,這意味著傳統的共和體制已經無法捍衛多數民眾的利益,民主只有通過另一種方式來實現。

與雅典那種覺得選舉投票都是聰明人歧視普通人,而通過抽籤來選出包括執政官在內的全體公職人員的民粹主義的徹底民主不同,羅馬實行的是徹徹底底的憲政。貴族們通過傳統的晉陞等級特權牢牢把持著元老院。雖有保民官捍衛平民利益,但是各權力機構互相制衡的狀態,使得任何人都無法輕易改變傳統法律所確立的憲政基礎。而羅馬的憲政基礎是什麼呢?和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憲政基礎一樣,就是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一點在多部反映古羅馬歷史的電視劇里都有真實反映。在電視劇「奧古斯都」里,元老議員不顧農民妻兒的反對,執意拍賣欠債農民的土地,當凱撒提出反對時,債主理直氣壯地聲稱:我是根據羅馬法律賦予我的權利!而在電視劇「羅馬」里,當屋大維的母親向凱旋的羅馬戰士讚美羅馬日益強大繁榮時,年幼的小屋大維卻尖銳的指出:從羅馬的繁榮中獲利的只有少數富人,大多數普通公民日益貧困,日益破產了。

這兩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從法律上來講,富人的行為完全合理合法,人家不是強逼你賣地的,而是因為你欠下了還不起的債務,欠債還錢合理合法,就像今天某些公知標榜的,楊白勞用喜兒抵債是完全合理合法的民事行為。雖然羅馬有共和,有議會,但是羅馬的共和體制卻在這種合理合法面前完全失靈,只能眼睜睜看著普通公民陷入赤貧、流落街頭而無能為力。

東方不亮西方亮,當通過合理合法的議會手段解決不了問題,而廣大公民又不肯坐以待斃時,他們就只能呼喚一位救世主出來為他們主持公道。他們的救世主就是屋大維,三巨頭通過公敵通告將羅馬全部和他們沒有關係的富人都列為人民公敵。看過羅馬史的朋友可能對這一幕記憶猶新,無數羅馬歷史悠久聲名顯赫的家族都在這場浩劫中被斬盡殺絕。鮮血淌滿了羅馬的街道,無數過去高高在上的元老、貴族,以及那些庇護他們的人,被人民以民主的名義以各種令人髮指的手段殺死。一個倖存者為了逃避屠殺,不得不遮上自己的一隻眼睛裝成獨眼龍,當他多年之後在公敵通告終於被廢除之後拿掉布條之後,才發現自己真的瞎了。

這一幕是否似曾相識?沒錯,這就是中國的土改在兩千年前的預演。只不過今天的公知們可以辱罵土改是土匪搶劫,卻沒人敢告訴大家他們奉若神明的西方文明的頂峰羅馬當年也是以土匪搶劫開始的。用馬基雅維利的話說,剝奪別人的財產,比剝奪他們親人的生命給他們帶來的痛苦持續的更加持久。所以打土豪分田地必然伴隨著血流成河,大開殺戒。羅馬的貴族當初拒絕格拉古兄弟提出的分享他們的土地,最終他們以自己的生命付出了代價,當他們將格拉古兄弟的屍體拋入台伯河時,其實就已經給自己的棺材釘上了最後一顆棺材釘!

當這場打土豪分天地的狂歡結束之後,剩下的就是選擇一種體制來捍衛革命的果實。顯然不能將權力還給元老院讓他們來反攻倒算。那就只能將權力交給分給咱土地的大救星屋大維了。於是和兩千年後那些獲得了拿破崙分給的份地的法國農民在皇帝萬歲的歡呼聲中將拿破崙三世選為總統一樣,那些剛分完一杯羹的羅馬公民們在凱撒萬歲的口號中將屋大維選為了祖國之父和第一公民(元首)。

第一次看《君主論》時,不明白馬基雅維利所說的古希臘的僭主都是靠貧民支持下上台的是為何。看了古希臘的歷史之後才明白,儘管貧民人數眾多,但他們因為財產與教育智商等方面的劣勢,還是無法在選舉中與又聰明又富有的富人競爭,只能在一人一票的情況下仍然落入衣食無著自生自滅的困境,但是好在他們還有一把子力氣,還可以通過擁護一位人民領袖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古希臘七賢中很多都是僭主,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在貧民的擁護下上位,而且因為親政愛民而留下美名。所以我認為其實在很多時候獨裁體制是優於民主體制的,一個超然於各階層之上的獨裁者更有利於資源的合理分配。只不過它唯一無法克服的難題是智商無法世襲。

最後用古希臘聖賢梭倫的一句話與諸君共勉:我既擔心富人的驕橫狂妄、為富不仁;又擔心窮人的心懷不滿,鋌而走險。所以要遏制富有者,扶助貧弱者。
衍水青雲的微博


謝邀。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軍隊職業化之後導致的軍閥化。
隨著羅馬的擴張,傳統的公民兵制度+非公民提供輔助兵種和騎兵的路子無法滿足羅馬的軍事需要,自備武裝的要求對貧富差距在加大的羅馬來說也不合適。
因此馬略在約公元前106年進行了改革,開始招募新軍,新軍主要出自無地產的自由民(沒有公民權又非奴隸的羅馬同盟者和被征服民族),由國家提供裝備。
實際上,自從坎尼會戰之後,羅馬就時常在戰事吃緊的時候在徵兵策略上時不時做出一些靈活處置的讓步,以擴充兵源。然而馬略的行為確實影響深遠,因為他本人是個成功的指揮官,長期統領軍隊,也史無前例的連續6次當選執政官。他的長期掌權,羅馬軍隊職業化的進程大大地推進了。

軍隊職業化,一是讓軍隊的勢力大大增強,二是讓軍隊成為一股危險的政治力量。公民兵戰時服役,和平時就是公民,而且都是公民中的有產者,較難收買,有獨立的政治訴求。而職業化的軍隊一直存在,隨時可以調動,收入完全來自軍隊薪水,也有本身作為軍隊整體的政治訴求,對指揮者來說更加容易控制。事實上,危機很快就出現了。公元前88年蘇拉奉命對抗本都國王米特達拉第,但是隨後統帥權被轉給了馬略,蘇拉做出了驚人的回應——率領他的軍隊進軍羅馬,處死反對者。

可以說蘇拉開啟了羅馬的軍閥內戰的序幕。此後的傑出軍隊領袖都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軍隊——他們的軍隊效忠於他們本人,而非羅馬。這種控制不是僅僅處於統帥的個人威望,還在於軍隊都是無產者,退役後將無以為生,而他們的統帥們——包括馬略本人在內,幾乎都是羅馬最頂層的權勢者——有能力,也確實可以為他們爭取到土地作為長期服役的報酬,而這種把國有土地作為份地來分配的行為基本會受到從元老到一般公民的一致反對。所以軍隊必須團結在他們的領袖身邊,以求生存的保障。

長期服役的職業兵制鑄造了格外精銳的羅馬軍隊,也造就了戰功卓著的指揮官,此後著名的前三巨頭和後三巨頭,每一位都是戰功彪炳,他們的同盟掌控了全國軍隊,再配合戰績帶來的巨大名望,完全可以無視元老院乃至一切羅馬公民的意見(儘管事實上凱撒等人是極受羅馬公民的擁戴的),這就是帝國走向軍事獨裁的過程。

在兩個三巨頭時代一系列的軍閥混戰之後,奧古斯都成為最後的贏家,建立了我們今日所說的羅馬帝國。然而從理論上說,奧古斯都沒有改變羅馬的政體,羅馬共和國依舊,只是增設了一個「元首」的職位,地位類似於終身制的執政官。此外元首還同時兼任首席祭司,首席法官,保民官和軍隊最高統帥等職位,確保了軍政法教大全集於一身,實現了事實上的君主制度(嚴格說,這樣的制度是僭主制)

奧古斯都做出的一些列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還是確立軍制。他真正確立了職業兵制——軍團成為永久編製,標準化了軍餉,重訂了服役年限,確認了服役期滿後的報酬金/土地。更關鍵的是,確認了元首對軍隊的最高指揮權,確立了軍隊向元首本人效忠。

這種軍隊的效忠是元首控制帝國的核心關鍵,元首賴以統治全帝國的核心原因就是他是帝國最大且唯一的軍閥。而這種效忠本身有賴於元首本人的威望和慷慨的賞賜。事實上我們所知的傑出的羅馬元首,幾乎也全都是傑出的軍事領袖,率領軍隊贏得對外戰爭的勝利是元首獲得軍隊愛戴的絕佳途徑,而且實際上說就是元首這個職位的義務。而那些控制不了軍隊的元首則極易迎來內亂——比如尼祿以及他死後導致的「四帝之年」混戰。而反之依然,著名的圖拉真正是在軍隊中戰功顯赫極有威望,而被元老推上元首位置,缺乏軍隊基礎的涅爾瓦因此收他為養子,成為元首繼承人的來換取軍隊支持。
而慷慨的賞賜方面,經歷共和國晚期的內戰,接收敗者的家當之後,羅馬元首就是帝國最富有的人,也是帝國最大的土地持有者,沒有之一。鑒於羅馬是一個無限私有制的社會,因此上述論斷是僅從皇家私產出發做出的。皇帝用私產對軍隊進行慷慨的賞賜,乃至遠超軍隊薪水,實質上就是一種賄賂,這也是保證軍隊忠誠的重要因素。塞維魯臨終前對他的兒子,卡拉卡拉給出的忠告正是這一行為的最好描述:「記住,讓士兵發財,別管其他人。」
這種賞賜隨著軍隊胃口越來越大,到塞維魯死後20餘年,隨著元首無力控制和犒賞軍隊,帝國進入了三世紀危機,50餘年間無數的內戰和走馬燈一樣上台後又被殺的皇帝,正是從奧古斯都以來,元首這個不算穩定的僭主制度為了獲得軍隊支持而不斷向軍隊妥協最終崩潰的過程,當然,主要是在於塞維魯和他的兒子們對軍隊的過分縱容終於引火燒身。

三世紀危機之後羅馬又進行了一連串的政治改革,不在本題討論範圍內了,就不說了。
回過頭看,共和制和元首制(帝制是不準確的稱呼,羅馬的帝制建立在三世紀危機以後了,相信也不是題主想問的)孰優孰劣呢?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羅馬的共和制度根本上就不能適應羅馬本身的快速擴張,所以共和國晚期的政治崩潰,公民權制度的崩潰(大範圍擴張公民權實際上就是讓這個制度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舊軍事制度的崩潰都是這一點的體現。而元首制度本質上是一場改良運動,共和制度的根基至少在形式上還是保留了下來(實際權力上其實也依然不算小,雖然元首強勢時是被架空,但是一旦元首弱勢或者突然去世,元老院就能跳出來搞風搞雨),帝制的不太徹底,根基也太依賴軍隊,確實有不少缺陷,但是至少比共和時代更適合統治一個巨大的帝國。羅馬的政治制度本身也是摸石頭過河,從現代的眼光看去,模糊隨意,隱患不小的地方不在少數,不說他們的法律精神是否超前,至少政治天分上,是頗可鄙薄的。


說實話,屋大維後的元首時期其實是羅馬史研究里的一個冷門。
元首的管理構架和運行機制的建立並不是一個包含很多「制度創新」的過程。
並不是說拋棄共和國的制度另起爐灶,而是融合了莊園管理和庇護制,並強加於共和國政府之上。
這種制度在馬略及其之後的諸位軍事獨裁者統治期間便逐漸成形,經蘇拉和龐培兩代逐漸成熟,凱撒試圖對其做出改變但未能成功,屋大維恢復了這種模式,並將這種非正常的特殊體制常規化,這也是歷史著作中一般不用「奧古斯都改革」的原因。
公元前3世紀以來,隨著奴隸的大量湧入義大利,大產業開始快速形成。一個典型的大產業包括數處大型農莊,產業主享有至高權利,產業主和他的部分家人、貼身奴隸、被釋奴及幾個朋友組成的「核心圈子」管理整個產業,一些保鏢和保安負責保護「核心圈子」,並保證產業主能夠有效控制他的手下。
產業主在每個莊園都會派遣一位個人代表(名頭有個人代表、代理、監工、管家等等),有時這位個人代表也會有若干被釋奴或朋友的幫助來管理莊園,其主要職責便是監督奴隸幹活,收繳隸農的租子。
每個莊園通還會配備一定數量的保安,加強個人代表的管理權威,以防莊園內的奴隸和隸農造反,也為奴隸和隸農提供某種程度上的安全保障。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在對全國的管理中,元首制實際採用的便是這種典型的莊園管理模式。
元首掌握至高權力,元首和他的部分家人、貼身奴隸、被釋奴及幾個朋友組成「核心圈子」,履行中央職責,禁衛軍保衛元首,並保證元首能夠有效控制他的手下,並對潛在的威脅保持軍事彈壓的壓力。
元首在每個元首行省(埃及乾脆就叫元首私人領地)都會派遣一位「總督」,即「個人代表」,其正式頭銜也通常是「元首代理」,其主要職責便是監督行省內的城邦和准城邦組織不造反,根據元首的要求向城邦和准城邦組織攤派和收集稅收。
每個元首行省通常還會配備一定數量的軍團和輔軍,加強總督的管理權威,以防行省內的城邦和准城邦組織造反,也守衛邊境。而各地的城邦和准城邦組織便處於類似隸農的地位,他們可以自由處置自己的私事,甚至可以保留自己的君主和軍隊,只要忠於元首,並完成財政攤派。
元首制的二來重要基礎是庇護制,庇護制則是羅馬處理依附關係的一個傳統做法,在王政時代便已經存在。庇護關係包括保護人和被保護人,保護人為被保護人提供幫助,通常包括人身安全、食物、金錢、住所、交稅、兵役等等,被保護人則在政治上支持保護人。庇護關係的形成往往是自願或半自願的,但庇護關係的解除不是自願的。一般來說,庇護制是豪強獲取政治利益的主要方法,被保護人通常是走投無路的平民,保護人為他們提供生存下去的基本資源,但與被保護人之間也形成人身依附關係,而為了保證這種人身依附的穩定性,保護人通常對被保護人施加壓力,如保安們在保護被保護人的人身安全時,也會為這種依附關係提供暴力保護。
同時還應該注意到,庇護制中,保護人所需要的僅僅是被保護人的忠誠和支持,所以在不涉及這兩個問題的時候,保護人通常並不會去干涉被保護人,當然,如果被保護人尋求保護人的調停或建議的時候,保護人是要做出回應的。
庇護制在元首制中第一個表現為元首作為保護人對整個羅馬國家的庇護。其一是元首對軍隊的庇護,這種庇護關係在馬略改革之後便已形成,元首從私庫中為軍隊提供裝備與軍餉,軍隊為「報答」元首的庇護,則對元首個人宣誓效忠,元首還經常發放「津貼」來加強這種依附關係。其二是元首對共和國政府的庇護,這裡也包含了元首對共和國行省的庇護,注意,元首和共和國政府是兩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這種庇護關係在蘇拉獨裁時便已形成,元首「勉為其難」的為共和國政府和共和國行省提供「指導」,為共和國政府管理邊疆的那些危險行省(元首行省),為共和國政府統帥那支麻煩的軍隊,共和國政府為「報答」元首的庇護,則允許元首頒布「皇帝法」確定自己想要掌握的權力,允許元首挑選自己想要擔任的職務,允許元首安排自己中意的人選擔任職務,允許元首挪用國庫等,軍隊(尤其是禁衛軍)在保衛共和國安全的同時,也為這種依附關係提供暴力保護。
其三是元首對地方城邦與准城邦組織的庇護,這種庇護關係在奧古斯都時形成,元首為這些地方單位提供安全保障(以行省保證單位間不發生衝突,以軍隊保證單位不受外部軍事威脅),地方單位為「報答」元首的庇護,則為元首提供忠誠和稅收,行省和軍隊在為地方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時,也形成對這種依附關係的暴力保護,神化元首和建立元首神廟則是試圖從宗教上提供進一步的支持。
庇護制在元首制中的第二個表現為元首不管理國家,而只是以調停者和建議者的形象出現。從現存的元首制時期的法令、信件等遺物來看,元首們不會主動干預管理事務(哈德良等極個別除外),元首們既不打算也沒有採取具體措施試圖把這個帝國整合為一個整體,他們的政治行動集中在審判案件(保護人的調停職責)、回答中央和地方官員的提問(保護人的建議職責),其他的則主要是針對軍隊的管理維護和元首行省官員的人事安排上,如果我們做個簡單的區分,前者是履行庇護,後者則是作為產業主對自己產業的經營。
綜上所述,元首制是以「莊園管理」和「庇護制」為基本模式的建立在個人關係之上的體制。
元首與共和國的關係與正常情況下國家的單主體結構是不同的,元首制是一個雙主體政體,這在近代的威權國家或獨裁國家中比較常見,即存在國家主體和實力主體兩個主體,這兩個主體的名義地位均等或國家主體高於實力主體。
但實際地位是實力主體凌駕於國家主體之上,實力主體掌握全部或最主要的政治權力,並通過軍事彈壓保障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脅,某些實力主體也通過擔任或全部佔據國家主體的職務來使自己的非正式權力披上合法外皮。
元首制便是共和國政府(國家主體)與元首(實力主體)的共存,名義上共和國政府地位高於元首個人,但元首在登基之初通過頒布「皇帝法」確定自己想要掌握的權力,將剩餘的權力留給共和國政府,其所依賴的便是掌握全部軍事力量,以軍事彈壓保障其權力。
元首通常也會擔任一些共和國政府的官職,一來讓自己的權力和人身安全得到某種保障,如所有元首都會一直擔任大祭司和保民官,擔任大祭司以保證自己的最高宗教權力方便封神以提供某種超自然的凝聚力,擔任保民官以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不受侵犯,以及對出自自己以外的政令的否決權,而權力已被架空的執政官則成為某種「獎賞」或元老階層入門券;二來讓自己的體制外權力披上體制內的合法外衣,但是元首所行使的權力與他所擔任的官職所賦予的權力通常是不對應的。
綜上所述,元首是與共和國政府平行存在的,元首名義上屬於共和國,但凌駕於共和國之上,其背後的支撐是軍隊,其實質為僭主。
元首通過擔任共和國官職使其體制外權力得到體制內保障,並進一步掌握架空共和國政府的權力,共和國政府實際上處於癱瘓狀態。
元首對全國的控制則是採取了傳統的莊園管理模式,是一種處理私人財產的方式,但元首對地方的控制的前提是能夠控制其派在各地的個人代表,一旦這種控制無力,內戰隨之而來。
當然,其實我個人是更喜歡共和國的體制的。


當初,迦太基的漢尼拔在義大利半島百戰百勝。

但是羅馬人有一個很好的制度:「公民制度」十分厲害,就是羅馬的「兵團士兵」是必須由國家「公民」來擔任(公民,起初都是有產者,也就是窮人是不能夠當兵也沒有錢購買裝備的)。

戰士們普遍有這樣一種偉大的榮譽感:他們是在為國家而戰鬥,為自己財富而戰鬥。所以即使是半神半人的漢尼拔怎麼可能來征服羅馬呢?

而且,公民制度還不斷擴大,即使你身為奴隸 ,你也有機會成為公民;即使你是異邦王公,你也可以成為公民,只要你接受羅馬的統治(事實上羅馬許多很勇敢的百戶長、千戶長本身就是異族的貴族)。

而且你是異邦普通百姓也沒有關係。羅馬共和國制度規定:凡是在軍隊裡面服務20年以上的人(軍隊除了「兵團士兵」是主力,還有僕從部隊和從事雜役的人員)都自動取得「公民」身份。

但是,問題出來了。公元前201年左右,憑藉制度,羅馬擊敗了迦太基。無論多麼偉大的國家,處於超然,視人無物的境界,道德的墮落就開始了。

破產農民大量流入城市,使羅馬逐漸出現一個閑散無業的遊民階層,對羅馬風氣下降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實真正打壓羅馬的,無非就是羅馬人自身的驕傲和狂妄。 李維的《羅馬史》記載:「青銅卧床、地毯、彈豎琴的歌女輸入了羅馬……羅馬公民盡情歡樂,自由民上層揮金如土……沉溺於聲色犬馬中……腐蝕那羅馬民族的軀體。」

於是,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後100年左右,公元前107年,出現了馬略軍事改革。最重要的,就是用募兵制,代替了徵兵制。當兵,不再有傳統的財產資格限制,因為,首先是羅馬疆土擴大,其實是公民本身由於沉溺歡樂,多少喪失了戰鬥精神。於是募兵制(任何公民自願參軍)就極大改善了兵源不足的狀況。

但是,公民因為這次改革逐漸脫離了軍隊,而且,軍隊中這些富有戰鬥精鍊的職業兵(主要是無產者),他們沒有為國家而戰鬥,為自己財富而戰鬥的精神。所以,他們很容易被軍事統帥用金錢和許諾收買,於是,諸如6個軍團在蘇拉的率領下攻陷羅馬的情況出現了(而在以前國家「公民」是軍隊主力的情況下,這種事情不可能出現)。

再後來就是愷撒,緊接著,奧古斯都.屋大維,再到尼祿這樣的終身獨裁者。元首制發展到帝制。

另外再扯兩句。

關於皇帝

共和制也有著缺點,許多事情協商費用很高,而一個偉大的元首:如奧古斯都.屋大維,他可以迅速平息叛亂和爭鬥,使群眾在心理上得到恢復和平定安定次序的感受。以至人民深切緬懷說:「奧古斯都統治下的羅馬是最好的」。

但是,顯然,當一個如同尼祿般劣等的皇帝出現,等待他們的又是什麼呢?而共和制始終不會出現這種極端的情況。

關於職業軍隊

顯然,羅馬後期特別多的日爾曼蠻族進入了軍隊,他們學習了羅馬的軍事制度,最後毀滅了羅馬。如同安祿山的蠻族部隊幾乎顛覆了大唐。另外,職業兵(常備軍)很容易被軍事統帥控制,以至美國憲法之前,賓西法尼亞與北卡羅來納兩州憲法記載:「由於常備軍在平時危及自由,所以不應設置。」這裡與其說是禁止,不如說是告誡,因為常備軍的設置往往是抵禦外來侵略之保險。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也寫道:「在大不列顛王國,他們把軍隊看做必然之災難,懷著嫉妒的心理予以默認,並且反對準備反抗那種他們認為可能鎮壓小規模的派別活動。」

關於羅馬國家的可持續性

羅馬迅速擴展,但是卻面臨以下問題:
1)西班牙銀礦的礦脈逐漸枯竭;
2)義大利半島本身出產很少,始終存在著可怕的貿易逆差, 以至西塞羅不得不下令嚴格控制金銀的外流。
3)最根本的,羅馬帝國本身建立在恐怖的奴隸制上,基部存在根本的缺陷。

於是,國家憑藉優秀的制度迅速擴展;擴展完畢,失去偉大對手之後的驕傲與道德墮落;被迫採用募兵制,導致「職業軍隊」在優秀的軍事統帥下摧毀共和,轉化為帝制;帝制本身的缺陷(軍隊繼續控制皇帝的廢立),當某些支持國家擴展的元素失去了(如同石油不可能永久,地球的土地有限)蠻族,入侵;崩潰就開始了。

所以,美國大片《星球大戰》系列裡,有帝國存在,也不是荒謬之想法。


第一,羅馬征服了迦太基,西西里等富庶的糧食產地,大規模的優質進口糧讓羅馬底層農民生意艱難,進而淪為無產者,這使得羅馬經濟空心化。
第二,按照羅馬徵兵法,人民服役與否是按照財富多寡來決定的,其中無產者不必承擔兵役任務。但隨著羅馬迅速擴張,士兵愈加緊缺,於是羅馬不得不一再降低徵兵標準,使得大量貧困人口被迫當兵。這些人成為士兵後,其家庭缺乏勞動力,所以愈加貧窮。同時,如此徵召來的士兵,戰鬥力也很底下,經常戰敗。
第三,面對經濟和軍事的雙重壓力,平民出身的執政官馬略進行了改革。此後,羅馬公民不分財富階層,均可當兵。大量無產階級進入軍隊,成為職業化軍人。而在這一時期,由於對東方本都王國以及北方日耳曼人連年用兵,公民大會不得不打破執政官不得連任的規矩,連續六次選擇馬略為執政官,領兵出戰。
第四,原本,羅馬軍團在戰爭後立刻解散,回家從事原來的工作。但此時,與曾經的富裕階層士兵不同,來自無產階級的職業軍人沒有出路,只能繼續當兵。再加上連年戰爭導致了馬略等武將個人權力激增,對軍隊有很強的控制力。於是軍事獨裁者具備了出現的契機。
第五,羅馬社會一直存在著貴族和平民的鬥爭。貴族把持著元老院,平民則有平民大會和護民官,而中間的是騎士階層。屬於平民階層的馬略在和平時期被以蘇拉為代表的貴族所排斥。待蘇拉再次東征本都時,馬略對貴族階層進行了瘋狂而血腥的報復。馬略死後,蘇拉引兵返回羅馬,又對平民階層進行了同樣的報復,但遺漏了一個漏網之魚。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已經很難調和。
第六,蘇拉進而成為了羅馬第一個真正的獨裁者,儘管他本人維護共和體制,但此時的情況已經不在個人的掌控範圍內。蘇拉死後,他的門徒龐培也成為了一個獨裁者,並且極大的擴展了羅馬的版圖,那個微小卻團結奮進的羅馬已經成為了一個尾大不掉的巨人。而後,馬略的侄子,也就是曾經的漏網之魚,凱撒,異軍突起,代表平民階級真正摧毀了羅馬的元老院體制。凱撒被元老院刺殺後,元老院遭到了凱撒同黨的大規模清算,從此名存實亡。而凱撒的養子屋大維控制了局勢,加冕奧古斯都,成為了真正的羅馬皇帝。


元老院是一種精英民主,只能代表一小部分羅馬人的利益。當羅馬成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時,帝制明顯更有效率,更穩定。羅馬的民主和今天的西方民主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在兩千年前,帝制更適合羅馬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而且,羅馬的強大,和共和國或者帝國其實沒有必然關係,羅馬的強大,在於法制。(這個問題很複雜,太晚了,先這寫到這裡,以後再展開)


一句話概括,羅馬疆域擴大導致城市國家體制下產生的元老院無法適應統治的需要。
元首制與共和制孰優孰劣?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就意識形態而言共和制似乎勝過元首制,不過共和制也只是300個人的寡頭統治而已。正是元首制時代實現了羅馬的和平(Pax Romana),正是共和制時代的元老院打敗了漢尼拔。我認為一個能適應國家現狀的政治體制才是一個好的體制。


在古代,貴族統治歷來是比君主專制可怕的

一旦貴族統治就會爭權奪利,互相拆台,最後國家失去凝聚力完蛋。也就是說的,弱中央強地方恆亂之道。

波蘭當年搞貴族民主,最後幾個大貴族被幾個帝國分割,最大的貴族投奔了沙俄,因為他是女皇的初戀情人。

中國為什麼從禪讓變成了世襲制?因為禪讓讓各地貴族群起爭奪權力

我一直不理解,為什麼古代的法家那麼提倡加強君主專制,不是侵犯人民嗎?後來明白,君主專制的反面是貴族統治,不是人民民主。所謂的大憲章不是限制王權給人民,而是貴族限制王權。

為什麼歐洲大陸當年都是君主專制國家?因為君主專制國家又凝聚力戰鬥力強,那些搞貴族民主的都滅亡了或者衰落,英國獨處海外而倖存。

人類歷史上,所謂分權民主國家和專制集權國家,雙方實力差不多,前者清一色敗北。

今天或許沒有土地的貴族了,但是資本的貴族還存在,他們一樣影響中央。所謂民主是老百姓的民主,還是資本的民主?今天要不要加強專制削弱貴族?我想大家可以思考。


@暗黑歷史 @烤糊君 其實這個問題盧梭有過明確回答,舉的例子就有古羅馬體制,可以對照參考:民主不是絕對的最優解,是有條件的

在一個公民社會,民主是最優選擇。所謂公民社會,就是社會上大多數人是合格公民:(1)他們有一定財產,(2)有保衛自己財產的意願 -- 這點很重要,富裕的奴才不是公民,而且(3)在此基礎上對社會其它成員有一定同情心 -- 這點也很重要,基本的道德水準是社會認同的基礎。在三個條件全部滿足的公民社會裡,民主是一切體制里最不差的。


五月花號上的移民符合這些條件,所以他們自發地制定了民主公約,而不是某個身強力壯的男人自立為王。事實上,現代社會裡,如果一群人自認為是合格公民,也就是說有意願保護財產、同時彼此有共同利益,那麼一般會民主解決問題。例如小區業主委員會通常是民主形式,很少會容忍少數人搞獨裁。


古羅馬共和國是人類第一次大規模嘗試民主制度。那時候的人類沒有意識到民主制度的基礎,雖然規定了這個政治制度,但是在經濟結構上對其毫無維護手段。共和國後期中產階級大面積破產,公民社會瓦解,民主選擇成為雞肋。


最近幾次經濟危機美國的中產階級倍受打擊、貧民增多(表現為非法移民人數上升、黑人社區貧困加劇),社會貧富分化迅速向1929年經濟大蕭條時代的狀態退化,很多人都在驚呼美國的民主根基在崩潰。


然而民主的局限性,不必然導出「獨裁才是有XX特色的絕對最優解」。獨裁也是有條件的。

在一個罪犯社會,獨裁是最優選擇,比如監獄、戰爭、社會全面破產等等情況。「罪犯」的定義是沒有公民意識的人,也就是說:對他人沒有同情心(低道德水準)、對自己沒有維護自己財產的意志(奴才思維)或者根本沒有財產(貧富分化社會撕裂)。三者居其一,公民社會的條件就不滿足。


很多人以為某個獨裁國家經濟瓦解後會自然民主化,他們政治科學101全部不及格!經濟蕭條、高犯罪率、低道德水平,在特定民族文化里是獨裁的最佳土壤。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獨裁政權都會有意無意宣傳、壓低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如果全社會的人都是偷摸搶燒的罪犯,社會分裂為幾個群體彼此恨不得對方去死,整個國家成為一個大監獄,那麼獨裁體制就順理成章、得天獨厚了。


一言蔽之,決策效率的必然要求。
以2000年前的那個年代的政治水平,無論是雅典式的公民民主制,還是羅馬式的寡頭共和制,在處理一些複雜而尖銳,卻又極其迫切的問題時,其效率是極其低下的,因為你的決策是以多數人的意見統一為依據的,但問題的激化卻不會給你無限多的時間去達成意見統一。
當國家的規模還小,事務以及參與事務決策的人都還不多的時候,這個弊端並不明顯。但是隨著國家疆域的擴張,國家事務增加,參與決策者增加,行政決策效率最終會被拖低到無法忍受的程度,國家處於失控狀態。——最明顯的標誌是,地方開始不服從、甚至對抗中央。
然後,結果不外乎三種:
國家崩潰並陷入分裂;
強力的獨裁者消滅或是壓制住各方不同意見,變成獨裁帝制;
被外族消滅。
——要說羅馬從共和國變成帝國、獨裁取代共和是否有必然性?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羅馬共和國的擴張速度和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其政體所能承受的極限。
——共和制和獨裁製孰優孰劣?這是相對的。無論是雅典的公民民主制,還是羅馬的寡頭共和制,我認為至少在那個時代來說都是極其成功的,因為它們都讓自己國家的規模,擴張到了一個超過了自己所能承受的極限,這是因為民主制和共和制集思廣益的特點,讓國家做出了一個又一個明智而正確的決策。而最終,雅典被馬其頓帝國吞併,而羅馬則自行完成了向帝國的轉變。那是因為,獨裁帝制有著比民主制、共和制的絕對優勢:行政決策效率。畢竟,皇帝一句話就能做決定,比起一大群人提出意見、陳述主張,然後統一意見,要來得省事多了。


並不是說元首君主制要比元老院貴族民主制好多少,而是羅馬擴張時期長期的戰爭導致了公民大量破產,並且導致軍隊私人化,也就是軍閥化,這必然會導致君主制的產生。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在此後數百年間依然多多少少發揮這影響力一直到6世紀消失這一點可以說明,這種變化並非盛衰交替而是一種逐漸過渡的過程。至於兩者的優劣,我個人認為兩者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並沒有太多的不同,在古羅馬衰亡,東羅馬希臘化前的這幾百年時間,羅馬文明一直都在發展。


羅馬共和國的覆滅和它自身的制度缺陷有著重大的關係,儘管共和政體成功地延續了三百多年的時間,然而在面對新的國際政治局勢的挑戰的時候,它暴露了自身無法有效改良的弱點。

首先,共和國的法律機構缺乏穩定和權威性,執法官同其他所有公職一樣,都是定期選舉的——選舉法律部門聽上去像是一件好事,然而實際上,由於羅馬法律根本沒有公訴制度,所有的起訴都是由個人提出,執法官實際上像其他所有公職一樣,被捲入了羅馬城內永無休止的政治派系鬥爭——當羅馬仍然只是義大利半島上的一個地區國家的時候,這看上去倒也沒多大問題,反正在過家家式的政治鬥爭中失敗的人也無非落得個流放或逃亡的局面,只要有足夠的財富,到遠離羅馬的地方依然能享受奢華的生活,畢竟失敗者的對手只是要佔據羅馬城內的政治地位,對於追殺逃亡者並不熱心。

然而當羅馬開始武力征服周邊地區,將之變為自己的附庸和行省之後,局面就變得大為不同了,由於對外長期征服戰爭的需要,外部行省的軍事長官獲得了日益延長的任期和強大的軍權,當羅馬公民沉迷於對外征服的榮耀和從行省的其他民族那裡武力掠奪來的財富的時候,他們大概沒想到這種武力有一天會回過頭來奴役自己,不得不說,這其中充分蘊含著報應的成分。

當羅馬的同胞們想和總督玩耍老一套的搶椅子遊戲的時候,他們驚訝地發現,規則變了。老將軍馬略試圖在元老院奪走蘇拉的西班牙行省軍權的時候,,顯然沒仔細意識到自己在玩的遊戲是何等危險——畢竟,在此之前從來沒有羅馬人的軍隊進入過羅馬城,然而他的對手蘇拉既有威望又有人望,不甘心就這樣服從於羅馬城內的政治鬥爭對他的處置,於是帶領自己在西班牙行省的軍隊向羅馬城進軍,羅馬對此毫無防備,馬略派輕易就被驅逐。

長期對外征戰的軍團對軍事長官的忠誠取代了對遙遠的元老院大廳的忠誠,武力代替演說成為了決定政治的根本,更不要說軍事長官才是那些許諾給老兵土地的人,而元老院貴族們常常站在這件事情的反面。

然而蘇拉在這次不合法的行動之後,仍然努力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共和國的捍衛者,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羅馬貴族們沒有就這一破天荒的局面認真思考、吸取教訓,當三巨頭的時代結束,他們跟隨龐培對凱撒故技重施以後,貴族們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一貫的目光短淺和缺乏考量,再次輕易被凱撒趕出羅馬,而在之後的戰爭中更因為這種目光短淺,而在資源佔優勢的情況下急於逼迫龐培和凱撒決戰,導致龐培戰敗——而共和派主要人物在毫無本錢狀態下拒絕妥協,換來的是凱撒對共和更加苛刻的對待。

儘管他們在元老院刺殺了凱撒,卻只是進一步敲響了共和的喪鐘,因為凱撒的繼承者們已經徹底將軍隊等於權力的現實牢記心中,而共和派一再表現出在軍事層面的水平不足,最終,羅馬的第二次三巨頭局面再次以內戰結束,所有權力落入年輕的屋大維手中。

而屋大維的長壽為共和國送上最後致命一擊,當他獲得權力的時候,他比所有殘存的共和派人士都要年輕,而當他以75歲高齡逝世的時候,這些人早已先他而去,已經沒有人還記得共和國曾經的樣子。

屋大維成為了神,而奧古斯都·凱撒成為了羅馬皇帝的尊號。


1.貧富分化,對平民保護不力,貴族和平民日益對立帶來的共和和民主對立的問題。
2.城邦制度無法對日益擴大的疆域做出合理反應的問題。
3.軍隊從國家所有變成將領私人所有,當然這其實跟第一點有很大關係。

有空細答。


一句話。大勢所趨。
羅馬軍力孱弱,所以會有馬略改革。
征服始終未停止,所以會有英雄。
元老院對廣闊的地域行之無力,所以會有行省。
執政官需要權威去行使政令,威震異己,所以需要權威。
昔日的羅馬可以通過共和制在一個強敵四伏的環境中屢戰屢起,今日的羅馬已然變成一個疆域浩大的帝國。
所以需要帝制。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人生活在這個世上,無能為力的東西超過了能為力的東西,我們還需要生存。
帝國會強迫他人,可是這個制度能保證國家安居。
共和可以最大限度的動員國度,可是這個國度已經不是以亞平寧半島為主的了。他囊括了幾乎人類所能至的所有疆域。無人可以經受他全力一擊。阿提拉也不能。
就像美國政府歷史上曾經槍擊過無數平民(當然是指國內的了),可是現在她仍能代表前進的方向。
必要的惡是必要的,那就實行。
我們都不是小孩子了。
我們明白,如果一個政體,不能帶來人民安居樂業,國力安寧,那它終會崩潰。到時候,崩潰的就不是一個政體,而是國家。就像巴黎公社,所以她被自己幹掉了。——哪怕流血也在所不惜。為了生活,為了現在的生活,為了經後的生活,我們終究還是要在這個世界,哪怕卑微,哪怕流血,哪怕光明的活著啊。
如果美國在20世紀中葉始終無法走出大蕭條。那麼它的政體會崩潰的。毫無意外。因為我們需要生活啊。
含甘濡苦,為了一個政體,政治的夢想,省醫健食,可是如果他不能帶來自己的生活,安寧,自己親人的安寧,夢想的實現,生活的美好,那又有什麼意義呢?最終,戰爭,戰爭,各種各樣的戰爭,人類的戰亂,競爭,同族相伐,互相傷害,從來就沒停止過——哪怕是最善良的人,而在國家全面戰爭中,唯重要的,唯有勝利。
說到底,誰曾在乎國家過超乎自己的生命,誰又曾在乎共和與帝制過高乎自己的生命。
軍人是為了國家而死?不他們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而死。

我們,我們,小小的個體,所能在乎的,不過是自己身邊所能接觸的一切,所能把握的.......不過是如此而已。

|||||||
這種東西,從來不會因為個人的意願而改變。哪怕這個人是皇帝,是凱撒。羅馬,已成立。


最主要原因是羅馬龐大的國土不是元老院這種低效的體系能支撐的,而且還缺乏象古代中國這樣的逐級逐層的文官體系(甚至沒有發展起來地方元老院),面對各色種族又缺乏教化系統,所以如果要想維持一個這樣龐大的帝國就需要一個獨裁者做快速且有效的決策,而對於地方的維持又必須依託于軍隊,所以獨裁者又必須掌控軍隊,所以即使布魯圖斯在菲力披會戰中擊敗安東尼和屋大維,還是會有奧古斯都出現,這是必然。


羅馬城的居民已經被共和國其他部分的居民拋棄了,因此要採用帝制。

凱撒和吳大維的強兵不是羅馬居民組成的傳統羅馬軍團,而是其他部分居民組成的兵團,凱撒和吳大維要保證手下這些人的權益。

在那個時代,全國共和制是不太可能了,羅馬城人可以聚到一塊商量國家大事,偏遠地方的臣民,來回羅馬一趟一年時間浪費了,種地荒廢一年明年吃什麼?

理論上其實還有地方選舉議員組議會搞共和制的道路,但這點當時沒有人提出來。這種做法近現代才開始使用。

全國共和沒想出來,一城共和大家信不過羅馬居民,想來想去還是帝制合適。

凱撒和吳大維這倆人,好不容易掌握天下大權,如果再搞共和制,很有自尋死路的意思,羅馬人不待見凱撒,也不待見吳大維,讓他們自己選,估計這倆都當不了執政官。


轉化為帝國的主要原因和中國類似,軍隊改制之後變為長期從軍的職業軍隊,不再是義務為羅馬出戰,馬改以後由國家統一訓練並佩給裝備,長期由一位或多位執政者訓練之後帶領在外征戰,軍隊慢慢就變為將領的私財,將領一旦掌握武力就會窺探到最高權力的外衣下的那層實質,並有實力去撰取它了。羅馬的軍隊在凱撒帶領下征伐高盧的過程中得到了凱撒發放的遠高於羅馬軍餉的財富,軍隊徹底私有化在凱撒手裡完善了。另一個原因是羅馬的疆域日益廣大,必須要由一個強力而集權的政府統一治理這麼大的國土,共和制那種散漫而又靠爭論解決問題的低效政府是無法提供高效統治的。野心家掌握力量並且富有改善社會不公的雄心和社會發展到足以改變體制的時機完美的融合在一點了,凱撒和奧古斯都都是有志於改變羅馬權力被元老和豪族分散的狀態,那就讓人數眾多的平民參與進這場改革來洗牌社會資源分配,再輔以武力清洗。武人出身的國家元首向來不排斥引導暴力。
至於共和國和帝制哪個好,毫無疑問是羅馬帝國的制度更勝一籌,很多人都覺得掛著共和國三個字的羅馬就是民主國家,是有人權的,這是大錯特錯的,事實上共和制和民主國家發展成今天的樣子是因為步入了文明社會,大革命之後的思想解放降臨了人類大部分國家,才有了人權生而有之這種事情,羅馬共和國是典型的古典共和國,說白了是一個豪族共治的國家,豪族每一家都參與到瓜分社會權力裡面,民眾還活得不如羅馬帝國時期,另外哪怕是美國在剛立國的時候人民也沒那麼大的人權,奴隸和婦女地位低下的問題依舊存在,且立國很長時間沒有哪屆總統覺得有問題。美國民主和人權也是隨著社會變得文明而慢慢演變的。
專制帝制和民主制在特殊時期當然是帝制更好,拿破崙說的「有時候權力就該掌握在天才手裡」和銀英里楊威利說的「人民在面對行使權力的時候會出現怠惰,寄希於有人代替他們行使權力」刻畫了人類的本質。人類大部分不但才智不足,還會畏難,懶惰。有才能的人往往不但有出眾的才賦,還有不畏艱險,敢於挑戰和精於心計等等不凡品質。所以一個精於統治的獨裁者和君主能做出很多人想不到的正確決定。但是沒有制度是完美的,所以獨裁製的弱點就是世襲,智商或者說為帝之道不會隨著地位遺傳下去,權力又沒有有效抗衡,錯誤的決定就這樣實行到每一層。但是制度都是有保質期的,共和制也沒有天長地久的例子,甚至連活過人類文明裡著名帝國的例子也沒有。
PS:羅馬的帝制其實和中國的帝制還是有不同的,尤其是前中期是有很大不同,中國的帝君有半神化法理在身,皇帝是其稱號,天子是其法統,皇帝對於其他人是一種半神明化的存在,天子代天治國是其法統合理所在。羅馬在戴克里先之前則不是,羅馬皇帝也很長時間沒有獨有的皇帝稱號,只是稱奧古斯都或凱撒,奧古斯都是第一公民之稱,凱撒化為皇帝稱號是以後的事情。羅馬皇帝也沒有明顯的神格化或者把自己明顯神聖化。屋大維直系血親傳到尼祿手裡就有軍閥敢於造反稱帝。此後羅馬帝國近衛軍及軍閥擁立皇帝屢見不鮮,更不提羅馬很多即位的還是養子,這在以血親建立社會紐帶的中國是極少的。直到又一位被近衛軍擁立的皇帝戴克里先決定改變羅馬權力結構,老戴身處羅馬皇帝平均活不過五年的動亂時期,他為了長期保住帝位可是窮盡一身,先是把自己神聖化,宣稱自己是神的兒子。和凡人是有區別的,又大大加強了自己的威儀,建立徹底的官僚隊伍,還改了羅馬的經濟制度,晚年乾脆把國家分為四份,方便羅馬存續。羅馬的徹底君主制是在戴克里先手裡完成的。


共和國的統治者——元老階層主要是羅馬當地貴族豪強,即使逐漸吸納了外地人,也改不了大格局。這樣的寡頭政治實際是實權者的分贓與妥協,隨著羅馬擴張,外地人以及下層人的利益訴求已經和共和制相去甚遠了。羅馬需要一個能真正統籌全國各地,高低階層的統治者。我想這是一個因素,但也不能排除凱撒的個人野心。
統治的好與壞,我覺得要先判斷這是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羅馬之前的問題,是不是必須要帝制才能解決?實行帝制之後,是不是又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這些東西牽扯的比較多,我就難以回答了。


沒有人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方面去論證一下?


我認為是統治成本,當羅馬的疆域越來越大時,統治成本是急劇上升的,而與共和制相比,帝國制則是一種統治成本相對低廉的方式,統治階層需要扶持一個權威人物來打造這種體制,而一旦這個人物不受控,則幹掉重新扶持他人,這也就解釋了凱撒的命運。


從屋大維先生的名字加上了奧古斯都開始,共和制的募兵制度讓皇帝產生了一定的憂患,凱撒征服高盧,克拉蘇萬貫家財平定了斯巴達克斯,一個個割據的案例必須要讓軍權集中,和咱們春秋戰國有一定相似


推薦閱讀:

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和土耳其帝國有關係嗎?如果有的話,是什麼關係?
為什麼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誌是羅慕路斯的被廢,而不是尼波斯的死亡?
同為千年帝國,為何中國從未被蠻族或游牧民族給滅亡掉,而羅馬帝國卻被蠻族給滅亡了呢?啊?不解?
現代武器的價格是貴的可怕,那麼古代武器的價格(以當時的經濟為準)呢?
為何中華帝國無論分裂多少次都會統一,而羅馬帝國分裂後再也沒有統一?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世界歷史 | 羅馬帝國 | 古羅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