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塘沽消防員犧牲,如何看待「明知去了回不來為什麼還要去」這句話?

對於張馨予微博上關於塘沽爆炸中消防人員英勇犧牲的言論「明知道去了回不來,為什麼還要讓他們去,明知去了回不來為什麼還要去。」大家如何看待?
另外這這個觀點的思維形式(無關乎觀點的內容)在邏輯上成立嗎?


危險很大,但他們不是抱著「去了回不來」的決心去現場的,他們心裡想的是救人第一。我這不是在歌頌消防員的偉大,也沒有硬給他們戴上榮耀的光環。他們拿命在賭,不光是別人的,也有自己的。

此次事故的發展順序是:起火——消防員進入現場——爆炸。

在現場情況不明,火勢兇猛以及有餘爆風險的情況下,仍然派遣消防員進入火場似乎有違常識和常理。在社交媒體上立刻有一些人開始質疑現場指揮官水平和道德的言論,朋友圈和微博上跟風者不斷。

(網路盛傳的「國際準則」)
確實,消防指揮官的水平影響著一場救援的成效和消防員的生命安全。一個資深的消防員告訴我:1993年,新疆五家渠發生過一起路邊變壓器起火火災。負責救火的消防官兵抵達現場後,指揮官卻下達了暫不滅火的命令。原因是這場看似不嚴重的火災背後卻隱藏著導電、觸電的危機。

當時的指揮官憑藉自己豐富的經驗判斷出,貿然使用高壓水槍滅火會導致救援人員觸電而亡。因此採取了運程間斷式噴水滅火,從而避免了噴出的水將高壓電引到消防官兵身上的危險。

作為四大直轄市之一天津消防水平會差嗎?共識網的微博轉載了一個ID為「前陸軍下士」認證為成都市公安消防支隊職員的科普文章稱:天津消防支隊是副師級,全勤指揮部指揮長應該是正團級,正團職差不多四十齣頭,二三十年的消防老兵,什麼火場沒見過?未必還沒有指點江山鍵盤俠有經驗?並且爆炸這個事也不是指揮長能預見的,畢竟這次指揮長也搭在裡面了!消防部隊有個好傳統,從來不說「給我上」,都是「跟我來」,縱觀這幾年曆次重大事故中犧牲的消防員,很多都是幹部!

一位有著十幾年的消防人員老那(匿名)講到,中國的消防裝備水平在世界上雖然不是最頂尖的,但也屬於中上游,天津這樣的直轄市的消防配備更屬國內一流。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慘劇,這和爆炸發生地點有關。我們先來看張地圖。

(紅方框處是爆炸地點,由此可知爆炸地點就在路旁。)
事發地點周邊有10個商業住宅區,包括萬科海港城、啟航家園、金域藍灣等樓盤。以及坐落于海濱新區的IT巨頭如騰訊天津中心、惠普中國雲計算解決方案中心、渣打(中國)科技運營中心、搜狐視頻、獵聘網等企業,同時離爆炸地點不遠還有眾多的化工廠,火勢不被控制會不會蔓延還不能肯定。到達現場的消防隊員身上肩負著眾多同胞生命和巨大的國家財產。

消防隊伍達到現場的首要任務就是救火+救人,不分先後。此次火災發生地點離居民區不過數百米。當時擺在消防員面臨只有兩個選擇:1、進場滅火,可能會爆炸,造成消防人員傷亡。2、在場外通過高壓泡沫水槍控制火勢、滅火,但只要危化品不移除,爆炸肯定發生,還會危及周圍居民。在這樣的情況下,救援人員沒有選擇。

天津消防在得知起火地點是危化品倉庫時就第一時間啟動了應急預案。第一批趕赴現場的救援力量由天津市六個消防中隊+碼頭3個專職消防隊+全勤指揮部。這說明指揮人員在趕赴現場前就已經一說到了形勢的危險和緊急。


第一時間往前沖,在一般人看來有違常理,但也是對於消防員卻是理所應當的事。在進入火場前,指揮官還是會對現場情況進行了解和預判的。比如起火原因、現場火勢強度和面積、被困人員位置數量以及現場是否還有易燃易爆物品等。

但第一時間能掌握的信息往往是有限甚至極少的。因此,一旦被告知現場有人被困或者仍有大量易燃易爆物存在,消防官兵就必須儘快進入現場救援和移除易燃易爆物。

前陸軍下士也稱:這是一個危化品倉庫,危化品有很多種,運來又運走,要確定起火地點究竟是哪種危化品必須現場勘查。全勤指揮部的指揮官為指揮長,下轄:偵察、供水、通訊、宣傳等等參謀人員,指揮長負責現場指揮組織撲救,供水參謀負責安排供水保證持續戰鬥力,通訊參謀負責通訊保證上傳下達,宣傳參謀負責火災現場撲救的視頻音頻影像的拍攝和回傳,偵察參謀就負責火場的各種情況的偵察供指揮長決策。

按時間線看來,全勤指揮部帶領滅火力量進入現場不久就發生了爆炸,偵察參謀的作業可能還沒有完成,消防力量還沒有完全展開。火情緊急,如果等著偵察結果出來再行撲救,火勢發展可能已經無法控制。

那麼無人機可用嗎?火場燃燒時候空中與地面溫度差距大,氣流擾動強烈,無人機無法有效作業,上升的高溫也可能會損壞設備,一般火場偵察都不使用無人機,偵察機器人一般應用於複雜地形或廢墟中的人員搜尋,其工作方式細緻而緩慢,會浪費大量的寶貴時間,最關鍵這些設備需要人近距離遙控,就當時爆炸的強度來說,抵近偵察和百米外遙控偵察是沒有差別的。

也會有人問:「有電石你們還噴水,你們知道電石遇水是什麼後果嗎?!」庫叔不禁要吐槽:你們都是化學家,你們都見多識廣!你們都能通過意念掌控火場的一切。

消防工作是高危行業,滅火救援現場各種意外層出不窮。火災現場的房屋、廠房等建築突然坍塌,可造成官兵傷亡;火災現場撲救中,因風向突變也可造成官兵窒息身亡。而這種爆炸更是無法控制。

公安部消防局宣傳處副處長雷進德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電石在堆場的哪個位置,這不是外人知道的,比如它一個角落上,電石沒有著火,更用不著用水滅,堆場很大的,只是我們了解裡面有電石,但電石是否已經發生了爆炸,發生了燃燒,那時候誰也不清楚,並不是消防部隊就很蠢,知道有電石還拿水滅,不是這個意思。這個絕對不能說是用水錯了。

「前陸軍下士」也反駁道:往周邊噴水的原因也是為了降低溫度避免現場溫度過高讓其他敏感危化品殉爆。

有媒體指出,「美國30多歲的消防員死亡率最低,20多歲的其次,40往上的消防員的死亡率較高」。言下之意,中國因為制度原因,許多消防員不到30歲就早早退役,導致犧牲率偏高。

數據不給出處倒也罷了,奇怪的是,就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又以欣羨的口吻讚歎道:「在美國,職業消防員……並不是青春飯,而幾乎是能端一輩子的鐵飯碗。」也就是說,作者明知「40歲往上的消防員」因為體能、反應速度等下滑,導致死亡率高,卻還覺得他們應該繼續捧著「鐵飯碗」冒更高的風險。請問到底是希望消防員死亡率低還是高呢?

以上只是查證能力和邏輯問題,下面談談為何犧牲率不是算術題——以犧牲多來指摘專業性,根本站不住腳。消防員本來就是以搶救生命為天職的高風險工作,面對危險迎難而上拯救民眾生命正是專業精神的體現;相反,單單以犧牲少來論英雄,卻更像是對全世界消防員、對整個職業的侮辱,而非關懷。

若論新世紀以來消防員犧牲最多的案例,無疑是911雙子樓的倒塌,但國內媒體在哀悼之餘,卻沒有紛紛批評第一時間向上沖的紐約消防員缺乏「專業性」。看來,他們真是對中國消防員「愛之深、責之切」了。

《中國消防手冊》中寫道:一個大的火場,特別是有大量人員被困的火場,搶救被困人員便成為首要任務,「救人第一」便體現了火災現場救人的重要性。雖然此次或許已經沒有多少人員被困火場,但身後還有自己眾多的同胞和國家的財產,這不是上級胡亂下命令,也不是消防官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一個個消防官兵在用命去賭,能不能控制火情以防引發危化品爆炸。

911事件中,美國消防員不會不知道世貿中心裡有多兇險,一樣義無反顧沖了進去,最後343隊員犧牲。對消防隊員們來說,這就是一場戰爭!我們知道火情重大生死一線,我們也知道爆炸危險犧牲就在眼前,但他們也知道身後就是千萬群眾,他們必須要擋在前面,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為為他們贏得撤離的時間!「前陸軍下士」激動的講到。

雷進德說:「我們去現場時已經起火了 ,火災之後,裡邊進行什麼樣的化學反應,你沒辦法去控制,也不清楚。如果危難時刻我們消防部隊都不去處置的話,任其發展下去不知道會造成什麼樣子,老百姓可以退,消防官兵只能往前沖,這是職責所在,義無反顧。」

任何決策都是有利有弊,很多狀況都是進退兩難,明知道只要做事就一定會被罵,被噴,被縮在屏幕後高喊口號、自詡批評的人們亂黑,這時候找各種借口躲在後面是最安全的,但是還是要去做,還是要往前面沖,因為前面是大火,後面是同胞。


試想,如果第一時間沒有選擇救火,而是先收集情報,評估狀況,看客一定會把半小時後的大爆炸全賴在消防隊救火不及時上。責任在身、需要承擔風險的人,怎麼做都可能是錯的。

大眾輿論,把救人的英雄置於了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


不看待低智商言論從我做起。


這張圖看到了嗎?把日本鬼子換成大火,把裝甲車換成消防員,把身後的土地換成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題主的第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張的觀點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認為人命最大。同時她的問題在於,僅從一個角度看問題不夠全面。消防戰士的職責就是處置火災,這時候火災發生了,消防部門被默認擁有了全局指揮權。去不去、怎麼去、去多少人都是由消防部門決定。
第二個問題,邏輯上,張 忽略了還有受傷群眾等待救援。火勢還會擴大等原因。所以張的言論應該是一個人面對危險的第一反應,「危險就跑啊」自己安全了再考慮別的事情。


將超道德的行為當作道德的義務,不僅會使人們忽視對自己的生命、利益和家庭所具有的初始義務,而且會使日常道德要求的力度超越了人們所能承受的程度,從而導致日常道德教育的無效。——陳真《道德義務與超道德行為》


911事件發生後,紐約消防隊員們,也是義無反顧的衝進世貿大樓經行撲救,最後死亡的幾千人中有300多位消防員。

超高層樓房著火,對於消防員來說是最危險的情況之一,美國人是最惜命的,但這些惜命的美國人毅然決然的衝進火場,甚至在世貿大樓倒塌之後,後續的消防員,再次衝進坍塌現場。

911事件正好在工作日的白天,周圍全部都是高棟的寫字樓,和天津的居民區相比,人只會更密集。

無論是我國,還是美國,消防員和警員因公殉職和傷殘的賠償問題都是老大難,我國因公殉職的警察和消防員大多只有不足百萬的一次性賠償,對於失獨家庭來說,完全不夠。

911現場的警員和消防員有大量因為吸入有毒石棉,導致肺部出現問題的情況,然而美國政府並沒有積極賠償,而是一直拖著,直到現在。



明知道結局是死,為什麼還要活著?


向死而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真是人類最高貴的品質。

————分割線————

歷史上波斯進攻希臘的時候。斯巴達國王親率希臘聯軍扼守住地勢險要的溫泉關,但希臘守軍很快就被擊潰,於是其命令希臘聯軍的主力迅速撤退,自己親率三百斯巴達勇士殿後,與數萬波斯軍展開了血腥的殊死搏鬥,最終,勇士全部戰死。

在特洛伊戰爭中,赫克托爾明知戰爭會輸,仍然披甲上陣,最後戰死。

以上的兩個希臘故事,我曾經聽過的這個關於斯巴達勇士的墓志銘版本是「來往的過客們,在這兒躺著的,做了人該做的事,受了人該受的苦,他們曾體面地抗爭過」

希臘靠近海洋,也許從一開始希臘人就因為大海的無常而感受到自然的無常,生命的悲劇。所以很多個希臘悲劇傳遞出的,都是人對命運無常的哀嘆和擔待


每一個人都是會死的,從出生開始就是在邁向以後的死亡,人的一生自帶悲劇色彩。

但是希臘人選擇了向死而生,了解到死亡是一種必然之後,開始探尋自然律,尋找自然法,相信一種共同性的道德標準,尋求形而上的永恆真理。

我認為,消防員的這種犧牲,大概也就是對於責任和擔待的詮釋

人要去成就使命

以上。


信不信,如果消防員不上,那今天的頭條就是——消防員在五公里外袖手旁觀,導致火勢蔓延和爆炸加劇,受災群眾因得不到救援而死亡xx人,造成損失xx億元。

那題主今天的提問就會是——如何評價見死不救見災不消的消防員?


有個紀錄片叫做《搶救切爾諾貝利》,講的是關於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的事情。以下節選自該紀錄片的旁白:

此時真正的危險卻是可能發生的第二次爆炸:那些岩漿可能會在滲流中遇到之前撲火時沉下的水,與之發生劇烈的反應,從而造成更恐怖的爆炸,到時將有14000噸的有核石墨熊熊燃燒,其產生的輻射量如此之大,整個歐洲將無法住人。

蘇聯緊急派出大量消防員負責抽走底部的水,還有600名駕駛員負責空投鉛(即使20年後,切爾諾貝利病童的體內都還含有鉛)幾乎所有的人都投入了這場戰爭。他們都知道自己已經受到高輻射,可都知道這件事非做不可。

事故後17天。為了在反應爐底部放置冷卻裝置來減少地底的溫度,切爾諾貝利急需一條地下通道。他們需要礦工。5月13日開始,先後有一萬名礦工來到切爾諾貝利挖掘地下通道。他們有簡單的防護裝置,可地底接近50°的高溫讓所有這些防護成了累贅,沒有人帶著它們工作。缺氧,高溫折磨著他們,他們不得不快速工作,因為這裡實在太痛苦了。每3小時礦工們輪班一次。一個多月內,從發電廠的3區到爆炸的4區,150公尺長的地道終於被挖通。礦工們完成了三個月的工作量。

地道口的輻射量是正常值的300倍。而這些危險,沒有人告訴他們。

在這些人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在40歲前死去,而官方沒有將他們的名字收錄在切爾諾貝利受害者名單中。

可是多年之後,一位倖存者這樣說道:「這件事情很危險,但是總得有人去做這件事,不是我們就是別人。我們盡了自己的責任。我一點也不後悔。」

在切爾諾貝利的戰爭中,50萬清理人中有兩萬人很快死去,20萬人殘障。倖存者們的每個器官都因輻射導致的新陳代謝變化而發生改變。輻射病對他們鯨吞蠶食,而他們獨自枯萎消逝。莫斯科6號醫院從此成為他們最常去的地方,他們所患的疾病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切爾諾貝利症候群。

簡而言之:防止第二波的損失和傷害。


明知道活著要死 為什麼還要活著 建議題主和部分答主直接去死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偏題了。但是有時生死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


希望通過佔領道德的制高點贏得人氣,完成一次不露痕迹的自我炒作,結果由於智商處在人生的低點,加上小時候的語文課都是體育老師代課,所以辭不達意,把自己無知的一面一不小心甩了出來,回答完畢。


你明知道會跟大黑牛要分手,為什麼還要跟他談戀愛|?ω?`)


我們都恐懼災難來臨,這些明知回不來卻任然衝上去的人兒,是我們在災難來臨之前的底氣,是我們身處災難中的天使。
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我只知道他們不欠任何人,你可以不欣賞,但請不要侮辱他們,詆毀他們。
也許下一個被救的就是你


因為不去,會有更多人傷亡,更大的財產損失。
截圖選自紀錄片《搶救切爾諾貝利》


每個人的信仰不一樣。


別人不去了,你們又說他們玩忽職守了


推薦閱讀:

知乎真的是精英環境?
發現自己的父親經常去男性保健館,該怎樣辦?
索羅斯害得很多人家破人亡,和希特勒有什麼區別?
如果是你身邊的朋友吸毒,你會「原諒」並幫助他嗎?
什麼是孝?

TAG:熱門新聞 | 道德 | 邏輯 | 時事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