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王思聰5億投資最高5倍收益?是能力還是人脈?

http://3g.163.com/touch/article.html?from=xdocid=B0D9HN2J00031H2L
鏈接如上,想問問各位的看法,題主作為金融從業者,深知用錢賺錢比用勞動賺錢快的道理。但同樣高回報就伴隨高風險,對於王思聰能取得這樣的回報率(個人覺得不算高,但本屌作為一個做個貸的對風投並不了解,如果說錯了還望指正)是因為資本量大兼具人脈還是因為個人能力呢?如果是二者兼具那麼兩者哪個更重要?


謝謝提醒,很多人在評論中指出錯誤,如福壽園已經是香港上市企業,並沒有壟斷等。非常抱歉,我已經離開商業圈很久了,許多情況也並不了解,但這些並不是我想要表達的主題。
(想想還是刪掉最關鍵的話,有些朋友看不到了)
我不想再說太多,也無意得罪老朋友。福壽園的老闆是位精明又隨和的長者,典型的上海人。有機會我該再見一次。本文謝絕任何轉載,謝謝!

以下是分割線
=====================
大約是六年前,我和福壽園的老闆打過交道,原本想一起做項目,最後種種原因合作沒進行下去,再後來我也離開了。

福壽園,中國最大的殯葬服務提供商,明明是壟斷企業好不好?很早很早之前就壟斷了,只不過沒有上市罷了。

這樣的公司缺錢嗎?

這樣的公司缺錢需要王思聰來投資嗎?

投資這種公司能體現王思聰的能力嗎?

看到表面,卻忽視了真相,甚至有時連表面都忽視了。


2014年1月22日,樂逗CEO陳湘宇從自己手中拿出1.3%的股權,即1849650股,以約590萬美元轉讓給了普思資本。2014年8月7日,樂逗遊戲在美上市,按照當時發行價15美元計算,王思聰這筆投資增值到2774.48萬美元,實現了近5倍的投資回報。

看記者的報道時,我就想,為什麼以「按照當時發行價15美元計算」,而不以發出新聞時的現價計?查了一下,原來是因為:樂逗遊戲現價11.90,跌破發行價了,按現價計,只有3倍投資回報。

同時,陳湘宇從自己手中拿出1.3%的股權,即1849650股,以約590萬美元轉讓給了普思資本,2美元多一股。怎麼看,當時陳湘宇都是在為了「交朋友」,賤賣股權好么。。。。

————
2年前的答案被翻出來了,看了下現在股價貌似漲到14了。


1000塊錢,可能也就是買個餘額寶,連銀行的現金理財都買不起,大約3個點左右
5萬,可以買理財產品,大約5個點左右
100萬起,可以買信託,私募,又或者一些所謂投資於一級半市場的PE,大約8-13個點左右
300萬起,可以投資一級市場的PE產品,大約17-23個點左右

所以就算在銀行買產品,也是看錢多收益高,當然風險也高些
而你如果有5億,會有基金公司主動上門,或者有PE公司主動上門,來告訴你投什麼公司投什麼項目又或者投什麼團隊
碰巧你又是萬達的公子,人家為了搭上你家的關係或者就是想靠你打個廣告,會有更優質的股權便宜讓給你

所以,你說資本重要,還是人脈重要,還是能力重要


PE掙的從來不是腦力錢,是人脈、人情、人際交換錢。


記得大一時的第一堂C語言課,老師說:「恭喜你們選擇了這個專業,在坐的各位說不定誰以後會成為第二個李彥宏,第二個馬雲,當然,你們要多寫代碼多思考,要勤奮。當然,如果你是省長或商業巨賈家的孩子,就當我什麼也沒說。」
那個時候,好多同學都特別崇拜馬雲,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巨富是大多數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我卻更喜歡觀察隔壁學霸李二狗,他上自習定力又好效率又高,我就坐不住板凳,通過長期和二狗同學交流,學到了好多他的優點。我知道馬雲有錢,王健林也是,但是我不認識他們,這些牛人也不會給我打個電話,詳細的給我講講他們到底為什麼這麼成功的,人脈和能力到底哪個重要。
得不到高人的指點,只好努力學習身邊人的優點,逐漸提高自己,然後又認識稍微更「厲害」一點的人。
我問自己,能力和人脈哪個更重要?作為普普通通工薪階層老百姓家的孩子,我認為剛開始能力比人脈重要,脫離了象牙塔後,步入新的工作環境,在能力得到認可後方才有人脈。若此後能力停止不前,人脈亦會受到影響,可能不會進一步接觸到更強大的人了。因為人脈這東西,也得「門當戶對」,能彼此滿足需求。
若作為一個大官二代或大富二代,我不是,所以想當然一下。我想人脈比能力重要,而且重要得多。老鷹帶著你這隻雛鷹站在金字塔尖,所經歷多少細節是常人想也想不到,眼界自然比下面的蝸牛開闊得多。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還是更關心蔬菜是否漲價,工作效率能不能提高,和同事的關係會不會更好。努力生活,努力賺錢,哪怕希望渺茫,也不放棄改變自己階級狀態決心。
可能有點跑題了,不要打我。這題最好是有和王思聰相似經歷或段位差不多的人來答,而真有5億軟妹幣的人貌似沒時間上知乎。


看了一圈答案,一開始我還以為王思聰是在炒股呢。

然後我去看了下鏈接的新聞,明明就是一級市場的投資嘛,這才符合我的印象。接著去了官網,人家是這麼描述自己公司的

北京普思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普思資本")首期投資規模5億元人民幣,是一家專註於中國市場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公司著眼於除地產,路礦以外的所有行業,主要投資於有潛質成為行業翹楚的創業型以及成長型企業,並積極為其提供所需要的支持與幫助使其加速發展擴張達到新的高峰。

這不就是明確的VCPE嘛,和什麼基金理財炒股有哪門子的關係呢?


回到正題,一級市場賺錢容易嗎?還是帖一個我很喜歡的統計圖

國內一線PE基金年化收益率20%過去十年(2014年統計),注意這是一線PE。

全國大大小小的VCPE保守估計有1萬家左右,這其中可以說80%以上都是虧錢的,虧損的機構中規模小到幾千萬的,大到幾十億的都有,可見,錢不是那麼好賺的。

王思聰的機構賺了多少錢多少倍我不清楚,但看報道至少是賺錢了,而且有超過一個的IPO項目,這就已經打敗了70%+的機構,簡單做個算數嘛,全國1萬個投資機構,每年IPO就幾百家,可見,投出一個上市公司並不容易

回答問題,對VCPE而言,能力和人脈都很重要當然錢也很重要。只是人們常常會自我安慰,看別人的成功,認為不過是有錢有權而已,沒什麼了不起,但如果你深入了解這個行業會發現,真的這只是你的自我安慰而已

在帝都,有著無數各種高官、將軍、革命先烈的直系親屬,他們有權也有錢,相當一部分都出來或多或少參與了一級市場的投資,但最終賺錢的仍然是少數,我見過一些60多歲的名將後代還在奔波,搞不出個像樣的項目。也見過xx城市8090後首富公子,拿著多少億做投資,投著一些不知所謂的項目,還吹噓的說,如果公司投決會否決他的項目他就用自己的零用錢去投。也見過xx直轄市副市長80後公子,自己創業,號稱自己能夠搞定xx行業的關係從上到下推動,拿了風投的錢,結果1年不到錢花光了然後什麼都沒搞出來。

我們通常看到成功了的富二代官二代,其實他們已經秒殺了他們那個群體的大部分人。


===========================================
覺得投資臨近上市公司就是白賺錢的我也是醉了

pre-IPO就代表一定能夠IPO?和復旦簽了協議的高考狀元怎麼最後就沒有被錄取呢?
在真正IPO之前,仍然有不確定性,只不過風險比起更早階段的小很多而已。

證監會已經批複同意發行,然後自己放棄撤掉材料的見過嗎?
眼看要排隊到自己了,證監會突然ka,大家全停了不就是最近發生的事情嗎?

雖然風險低了,但是公司也不傻的,你投資的價格能便宜嗎?
去年美圖秀秀pre-ipo那價格我就不提了,回購條款的利率是4%(印象中)你能想像嗎那麼低?

當然,如果你像之前的劉xx的公子那種手法拿pre-IPO的項目算我沒話說,
但全國又有幾個劉xx呢?和他一個級別的人怎麼就他風生水起呢?

==================================================
至於認為手上有5個億賺錢很容易的,
沒學過經濟金融不怕,
說個簡單的,美國國債的1年期年化利率是0.33%
啥意思?買美國國債的各位「債主大拿」,包括美國各個著名機構、中國、日本等等,一致認為你美國政府只要給我每年0.33%的利息,這些錢拿去隨便花。

你認為這些債主大拿的錢少嗎?賺錢那麼容易?不考慮風險的嗎?


不是5億的5倍,是其中回報最高的一筆有五倍,2700萬美元,1億6千多萬;第二高的只有1.8倍7百多萬美元,4600萬;其它沒說,說明不到1.8倍;看樣子還沒回本。


在核准制即將過渡到註冊制的大背景下,能玩pre-ipo模式的基金可能也只有王公子了。


做投資,技術第三,資本第二,消息第一。
以思聰這個社會資源和資金量級,只看單筆投資的話,5倍並不算什麼,更何況這還是個假5倍。


這個回報率,是能量+人脈+眼光,共同取得的。我們先說能量,其實就是資金量,如果你只有幾萬塊,你的無風險收益率,注意,這裡說的是無風險收益率,也就是各種寶寶;如果你有幾十萬,那你可以考慮銀行理財,無風險利率也有3-5%;如果你有幾百萬,買信託計劃吧,雖然現在收益率下降了,但8%每年還是有的,如果你有幾千萬甚至上億,你可以讓靠譜的機構給你定製理財產品甚至全部拿下一個融資項目了。這就是資本的力量,有錢,就是大爺,不管你是王思聰,還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再說人脈,王思聰這種商二代,從小耳濡目染,家裡安排,別人找上門,自己探索的,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理論上來說,他看中什麼項目,都能找到行業內頂尖人士,給他參謀或者共事,但這是一個雙刃劍,沒人天天守在你邊上,告訴你,對面的是天使還是騙子,即使有人和你說,也有你信或者不信的一種可能。再說眼光,這是最重要的,王思聰這種位置的人,不用什麼專業技能,會計法律等等,都有專門的中介機構,他需要的是能看準投向,如果這個回報是做房地產得來的,沒啥意義,但現在這種方式,雖然是浮盈,但也有點意思。我們看看其他兩個商二代:李澤楷(香港富商李嘉誠之子)、榮智健_百度百科,都是含著金鑰匙出發,後果迥異。所以,牛逼的父一輩可以直接把你舉到半空中,但是一飛衝天還是自由落體,還是看自己。


他們的話太複雜,我用小學生都能看懂的方式來給你介紹:

A君從小精英教育,朋友圈皆是人中龍鳳。頭腦清晰、視野開闊、身體強健。

B君從小和朋友炸牛屎、捉田雞,朋友圈皆是工薪族混跡大排檔。不善於經濟、時事、言談,自家買菜的賬面都算得頭疼。

樓主提這個問題等於是問,他們都去開法拉利和騎三輪車比,到底是法拉利重要還是個人能力重要?

  1. A君開法拉利是如虎添翼,一路狂甩技術,B君只看見一個影子。
  2. A、B都開法拉利:B君剛摸車子還不知道能不能啟動。但是如果給B君經過幾個月輔導訓練,B君也能把法拉利開得上路。但是要和A君比開車,那還是十萬八千里。更別說沒人平白送個法拉利給B君練漂移。
  3. A君騎三輪車,B君開法拉利:如果有時間給B君訓練,那A君的才識、頭腦、體能統統沒用,B君即使慢慢開也隨便超越三輪車。但是如果B君沒有人指導和訓練,他也可能會在下個路口撞死自己。
  4. 至於他們都騎三輪車?這個重要嗎?

不要覺得王思聰只是一個人!在投資這方面他甚至都比不過知乎某些大牛,但是人家有團隊,團隊中各有分工,當中不乏能識別項目好壞的大神,也不乏談判桌上遊刃有餘的精英。當然這些人也不是白給他工作的,他們為什麼不去別處?你覺得是欣賞王思聰人品?一切歸功於錢。

無論是投資還是做項目團隊才是最重要的。不過沒錢一切是扯淡


資本總量越大,單位資本量的平均利潤率越高。小資本只能吃利息,大資本就能大規模收割了。


不專門寫答案了,引用拙作中的一章。

盧瑟經濟學(3.5)——故事的主角(通天塔):(財富集中與社會分化)

「多數人的小財產轉化為少數人的大財產,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土地、生活資料、勞動工具,——人民群眾遭受的這種可怕的殘酷的剝奪,形成資本的前史。這種剝奪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其中我們只考察了那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資本原始積累的方法。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慾的驅使下完成的。靠自己勞動掙得的私有制,即以各個獨立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被資本主義私有制,即以剝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所排擠。一旦這一轉化過程使舊社會在深度和廣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勞動者轉化為無產者,他們的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站穩腳跟,勞動的進一步社會化,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進一步轉化為社會使用的即公共的生產資料,從而對私有者的進一步剝奪,就會採取新的形式。現在要剝奪的已經不再是獨立經營的勞動者,而是剝削許多工人的資本家了。這種剝奪是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內在規律的作用,即通過資本的集中進行的。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隨著這種集中或少數資本家對多數資本家的剝奪,規模不斷擴大的勞動過程的協作形式日益發展,科學日益被自覺地應用於技術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計劃地利用,勞動資料日益轉化為只能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一切生產資料因作為結合的社會勞動的生產資料使用而日益節省,各國人民日益被捲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馬克思

如果我們承認交易雙方的收益與風險關係並沒有固定的比例關係,強勢一方有能力趨利避害,弱勢一方只能接受結果,就不難推導出資本主義社會必然分層的結論。這種分層不僅僅存在於勞動力和產之間,也存在於產之間,分層的依據就是產的大小,也就是資本量。

霸王龍的食譜很寬,不僅僅包括各種其他種類的恐龍,也包括同類。與之類似,產也不會放過同類。

交易中不斷侵奪對方的現象不僅僅存在於產與勞動力之間,也存在於產之間。產的形成,第一是原始積累;第二是榨取勞動力;第三是資本之間彼此的吞噬。對個體資本的增殖來說,資本間的彼此吞噬比積累還有效。

同行之間,佔領對方公司的市場,竊取對方的商業機密,挖對方公司的牆角,提前壟斷緊缺的原材料,壓低產品成本和價格,最終達到擠垮、吞併同行的目的,這是每個公司高管都在考慮,都在提防的事情。這種爭鬥勝負的關鍵是資本量,也就是產的大小。這就如同,兵力永遠是軍事鬥爭最關鍵的決定因素。大名之間的戰爭只要看看彼此封地的石高,就會大致知道彼此兵力對比,也可以估計勝負的結果。

中國歷史上常見的是大地主吞併小地主。現在背景下的例子,比如銀行之間,大銀行擁有網點優勢,就可以對小銀行的跨行收費採取高標準,封殺小銀行的客戶。小銀行則針鋒相對,降低各種服務的手續費,甚至免費,挽留客戶。為了生存,小銀行主動讓出了一部分大餅。

盧瑟競爭,穩拿得利;小穩競爭,大穩得利。小穩與大穩之間的關係,就是勞動力與產之間的關係的翻版:小穩為了一點可憐的利潤你死我活,彼此之間鷸蚌相爭。大穩坐享漁翁之利,不斷壓低上下游利潤,轉嫁損失。從個體看,比較能幹的小穩確實能比同行獲得更高的收入。從整體看,這些能幹的小穩不過是壓低了同行間成品的報價,提高了同行間原料的進價,或者接受大穩更苛刻的供銷或貸款條件。大穩控制核心資源,小穩永世不得翻身。對小穩來說,勤奮和精明是活下去的必要條件,但是勤奮和精明並不能改變整體的命運。

需要牢記的是,馬太效應無所不在。

《多收了三五斗》之中,不能不按照對方提出的條件成交的情況,不僅僅存在於勞動力與產之間,也存在於產的內部。簡單地說,小產往往不得不按照大產提出的條件成交。

《多收了三五斗》之中,米行先生訓斥農民:「你們嫌價錢低,不要糶好了。是你們自己來的,並沒有請你們來。只管多啰嗦做什麼!我們有的是洋錢,不買你們的,有別人的好買。你們看,船埠頭又有兩隻船停在那裡了。」由於佔據博弈優勢,米行先生直接否決了農民提出的交易條件。

這一節不妨把視野轉變一下。如果要糶米的不是農民而是大地主會如何呢?不妨大膽設想一下:大地主不會去米行的,而是米行先生來大地主家。米行先生滿臉堆笑,大地主閉目養神,地主管家開口:「糙米十塊,谷八塊。」。米行先生大驚:「這麼貴!」管家訓斥先生:「你們萬盛米行嫌價錢貴,不要買好了。是你們自己來的,並沒有請你們來。只管多啰嗦做什麼!我們不缺錢,有的是大米,不賣你們,有別人的好賣。你們看,范墓米行的人也來了,城裡的米行也來人買米了。」這次輪到大地主的管家否決米行先生提出的成交條件了。

怎麼能夠不買呢?米行的鋪面的店租是要繳的,錢莊的借款是要還的。為了打點應酬各種官長,借下的債是要還的,米行上下的員工的薪水是要開的。不買米,米行沒有米賣,這些錢從哪裡來?米行先生只好央求管家,最後按照「糙米十塊,谷八塊」成交。大地主自始至終閉目養神,不動如山。

淡定要有淡定的資本。地主與米行之間的搶大餅遊戲結果,取決於雙方數量。米行多,還是地主多,決定最終哪派佔上風。或者說,決定於雙方擁有的產的量。擁有產的量越多的一方,便越佔優勢。擁有的產越多,競爭對手越少,交易對手越多,選擇的餘地越大,交易的靈活性越大,富裕資產越充裕,可以調動的資源越多,可以壟斷稀缺商品,也不必著急成交。

金瓶梅中西門慶不著急買三個川廣客人的貨也是這個道理。西門慶道:「你不知,賊蠻奴才,行市遲,貨物沒處發兌,才上門脫與人。若快時,他就張致了。滿清河縣,除了我家鋪子大,發貨多,隨問多少時,不怕他不來尋我。」越是對方急於成交,越要壓價,反正西門慶的鋪子大,不怕對方不來找他。那三個川廣客人來找西門慶的那一刻,就註定輸定了。

同樣的大米在不同人的手中有不同的博弈效果。在分散的農民手中和壟斷一個地區的大地主手中,博弈力量是完全不一樣的。蘇聯解體之後,大量的國有資產得股權分散到民間,這些國有資產並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富裕。擁有這些國有資產股權的老百姓,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晚餐在哪裡。相反,少數人在政府的默許甚至是直接幫助下,利用緊俏物資和外匯廉價收購了這些國有資產之後,迅速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

按照邊際效用論,某種東西越多,邊際效用越低。這只是書齋中的想法。現實中,單位資本的回報,往往與資本總量有正相關的關係,即隨著資本總量上升而上升,下降而下降。如果,N個企業的資本量於一個企業的資本總量相當。那麼這個企業的利潤量要遠遠超過N個企業的利潤的總合。這些小企業由於彼此競爭,以及大企業的壓力,必須把一部分利潤主動讓出來。資本量越小,競爭對手越多,選擇餘地越少。由於自身資本量小,選擇餘地小,競爭對手多,在與上下家談判的時候,必定很被動。這時如果想成交,必須做出退讓。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美國歷史上,鐵路公司對不同的客戶採取不同的定價:鐵路公司把短途運費訂的很高,小農場主、小商業主和小企業家就很吃虧。相比之下,大農場主、大企業則有資格與鐵路公司談判,爭取優惠的運費水平。洛克菲勒就是這樣獲得運費折扣的:我的石油占鐵路的運力的主要部分,我可以選擇火車或者管道運輸,給不給我運費折扣,你看著辦。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關鍵看誰大。誰的產多,誰是老大。相比之下,小穩收入比大穩少,開支比大穩多,承受的風險比大穩多,最終的趨勢,必然不斷不利於小穩。

產的爭鬥無處不在。即使同一個公司內部,產與產之間也存在剝奪與吞併的關係。不相信的話,可以看看公司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矛盾。如果認為大股東為了自己的利益會照顧小股東,則未免太幼稚了。小股東的利益不過是分享大股東的殘羹剩飯,而大股東為了多吃自己的大餅是會毫不猶豫侵佔小股東的大餅的——只要不引起股票被拋售即可。其實,即使被拋售也無所謂。因為上市的時候,圈錢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圍城之中的高價麵包,對應的是全社會的大餅。所以,為了買麵包,少吃大餅的不僅僅是盧瑟。其他不太穩的拿,也要犧牲一部分大餅份額。雖然他們也能吃到一部分由產獲得大餅,但是相比麵包房主則少得多。小資本能分到的部分,也僅僅夠其資本再循環而已。只要麵包足夠貴,並且繼續貴下去,他們與麵包房主的差距不斷拉大,遲早會喪失穩拿的地位,甚至成為盧瑟。他們的產則會去找自己的同類,成為麵包房主的產。

當全社會利潤總量下降的時候,首先吃虧的就是小資本。大資本為了減少損失就侵佔上下游小資本的利潤,許多小資本受到兩頭的擠壓,利潤率迅速下降。當利潤率無法維持,甚至降到零的時候,小資本就快完了。最終,小資本破產,原有的資本成為其它資本的利潤。

比如,許多小企業為了保持銷路不得不向下游賒銷,同時對上游賒購。這樣雖然經手的資金量很大,但是利潤很薄。為了保持基本的利潤量,往往要申請銀行的流動資金貸款。這樣一來,維持運轉對資金流動穩定性要求非常高。一旦下游賴賬或者改換供貨商,或者提出降價,或者上游原料企業提出更苛刻的賒購條件,或者原料漲價,或者銀行不再給予流動資金支持,或者貸款利息上調,這些條件隨便出現那一條,小企業就凶多吉少。出現兩條或以上,基本就要準備關門。出現這些條件,往往與小企業自身的經營關係並不大。

在交易中,產越多越有利,擁有產越多的人,競爭對手越少,越有機會坐莊。而這個庄,必然是對他有利的,否則他就放棄交易。產的數量對應能調動的資源的量,如同戰爭中士兵的數量。最終的結果,決定權在產的數量。如同戰爭中兵力越多越有利一樣,以少勝多的戰例往往流傳千古,可是流傳千古的另一方面也說明以多勝少才是常態。由於交易的主動權掌握在穩拿手中,盧瑟與穩拿之間的差距,在自由市場條件下,只能擴大,不可能縮小。小、大穩拿之間的差距亦然。國與國之間也存在同樣的關係,後面還要談。

維持這種差距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自由市場加明晰產權。自由市場,就是大產說了算的菜市場;明晰產權,大產可以清晰地把交易的利潤變成自我增殖的部分並一直保持下去。積累的利潤改變博弈的力量對比,使強者獲得更多的資本,弱者一無所有,於是在新一輪博弈過程中,強者的博弈優勢更加穩固,而弱者則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

兔子與狼共舞,不會成為狼,而是會成為狼的晚餐。對狼來說,邀請兔子一起費厄潑賴,就是最好的維護自己地位的方式。既保證自己穩拿,又顯得光明正大。普通人與泰森同台競技拳擊,既是公平,也是最大的不公平。

如同盧瑟改行企圖改善生活一樣,小穩同樣會改行。希望通過改行,退出利潤率不斷下降的行業,發現未開墾的處女地。讓他們失望的是,這種改行的結果,不會讓他們中的多數獲得更高的利潤率,而是讓改行能力類似的小穩獲得利潤率趨同。真正限制他們的,不是眼光或者管理能力,永遠是資金量。這就如同,只要有霸王龍存在,哺乳類就沒有出頭之日。

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什麼都能買到,錢最稀缺,錢的數量決定彼此鬥爭的勝負。所以,上世紀初美國權勢最大的不是總統而是銀行家,最有勢力的地方不是白宮而是華爾街。另一方面,如果什麼都能買到,只有個別幾樣買不到,買不到的最稀缺。比如特種經營權,只許某人或某個特定團體經營某種東西,而這種東西又缺少替代產品。如果能獲得衛生紙的特許經營權,外加法律禁止人們用其他任何報紙、舊書本、掛曆、砂紙(逼急了,砂紙也是剛需。如同大米白面是剛需,窩頭鹹菜也是,觀音土也能成為剛需一樣)等等非手紙類替代物如廁,並且能夠有效監督執行,那麼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美國首富。《教父》之中,教父依靠私人軍團,壟斷了橄欖油和私酒的生意。義大利人的生活離不開橄欖油,大多數人喜歡喝兩杯,其他人不能再教父的地盤上買橄欖油和私酒,於是教父迅速崛起。教父用自己的軍團,為自己爭取到並長期維護了橄欖油和私酒特種經營權。

截至到馬克思的晚年,主要現象是資本對勞動力的壓迫。截至到恩格斯晚年,增加了大資本對小資本的壓迫。最終誕生壟斷資本,在某個行業之中,壟斷資本最強。到列寧時代,行政權力開始和資本結合,出現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state monopoly capitalism)。有國家暴力做後盾,產的量的優勢便不再存在。所以,國家壟斷資本是最強的。克虜伯的大炮,國家包銷。兩房出了問題,國家給貸款。看中伊拉克廉價的石油資源,找個理由幹掉薩達姆。到今天,美國控制了世界主要經濟活動,美軍成為世界最強的軍事力量。美國建立了超級國家資本主義。

市場是一個金字塔,每一級都有自己的平均利潤率。同樣是資本,塔尖吃得最多,塔底吃點殘羹剩飯。隨著層級的上升,產的規模不斷提高,財富不斷集中,人數不斷下降,利潤率不斷提高。

高一級需要的財富總量,或者說產的總量,就是天然的門檻,這些門檻把下一級人攔截在外面,所以能維持比下一級更高的利潤率。「我在經商的整個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得到足夠的資本,去做我想做、有能力做而且只要有足夠的錢就能做到的事情。」這是洛克菲勒說的。其實,別人不也一樣受制於資本量嗎?如果大家都不受制於資本,全都能拿到足夠的資本,那些事情還值得做嗎?或者說,還能按照預期獲得足夠的利潤嗎?誰都能拿出擺雜貨攤的本錢,所以擺雜貨攤的利潤率如果扣除人工,考慮風險的話,基本是零。再比如個人在銀行的存款,利潤率是零——正常情況下,個人存款扣除通貨膨脹以後,沒有任何收益。因為多數人沒有能力得到足夠的資本,所以能夠擁有足夠的資本的人才能獲得足夠的利潤。(引申一步,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金融界才能獲得高額的利潤。)

相反,如果某個新興產業有足夠高的利潤率和利潤總量的話,上一級的產,不會在意向下伸手,進而侵奪下一級的利潤。所以,上一級可以穩定的維護更高的利潤,而下一級卻做不到。上一級產的增殖,相對下一級,即多且快,這又是馬太效應。

最有效的對抗被吞噬的手段就是自我增殖,想方設法向上爬。資本增殖的衝動不僅僅來自貪婪,也來自岌岌可危的地位。大穩如果不想成為小穩,小穩如果不想成為盧瑟,就要不斷地自我增殖。身邊的例子在那裡,這是警告,也是動力。

這個金字塔的收益集中在上層,損失卻要下層承擔。這就如同吃飯,大穩先吃,大穩吃飽喝足,打著飽嗝扶著牆出來的時候,才輪到小穩進場。小穩看看大穩吃剩的飯菜,隨便劃拉一口。個別身份比較高的盧瑟在收拾桌子的時候,還能吃一點穩拿沒吃的雞頭或者沒啃凈的肉骨頭。留給多數盧瑟的則只有泔水,儘管他們是做飯的人。如果某一天因為什麼原因飯做少了,大多數盧瑟泔水也吃不到,只能餓肚子。

基尼指數的不斷上升,是產在自由市場中不斷運動的必然的結果。或者說,這個金字塔最終的趨勢是越來越高,越來越細,越來越尖銳。

隨著塔尖越來越高,越來越纖細,整個通天塔的結構也必然越來越脆弱。隨著不太穩的拿和不太盧的瑟不斷變成徹底的盧瑟,塔的結構日益脆弱:財富向塔尖移動,人員向塔底移動。隨著雙方財富對比日益懸殊,人力對比也必然日益懸殊。隨著武器和戰爭技術的進化,統治者不需要很多的人力就可以控制數量龐大的被統治者。但是,任何武器的生產者和操作者都是人。如果不能確保這些暴力被穩拿所壟斷的話,必然出現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外殼就要炸裂了」。

歷史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之一,是把社會人口強行分等級,賤民天生是賤民,農夫天生是農夫,商人天生是商人,武士天生是武士,祭司天生是祭司。他們的子孫也將繼承父輩的種姓和職業。各個等級彼此種族隔離,嚴禁通婚。賤民學習武術,農夫學習讀書識字,一旦被發現就要被處死。統治階級牢牢控制暴力,被統治階級長期處於贏弱和愚昧的狀態。這樣的社會是穩定而停滯的社會,只能提供勞動能力低下從事簡單勞動的奴隸,不能提供有創造能力的勞動者,不適合工業化時代社會化大分工、大生產所要求的人、財、物大流通的要求,更不適合全民皆有兵役義務的總體戰時代。這樣的政權,一旦遇到外來侵略者的挑戰,必然土崩瓦解。

於是,塔尖高聳入雲,可望不可及,越發搖搖欲墜。


從這個收益率來說,不算最高最牛叉的。
但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他當然利用了自己的背景,萬達的平台和人脈。
但即便如此,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可以這麼說,這個收益,對得起他的學歷和頭腦。

我不明白大部分還試圖貶低王思聰能力的人,試圖想證明什麼?證明他就是一個靠爹的?
然後你心裡就爽了?
無非就是滿足某些人的自我安慰:他也就是靠爹嘛,說真實本事,說不定還不如我呢,哼。
呵呵。


有那麼多富二代,卻只有一個王思聰


吳曉波在自己的自媒體里說過,他給一個針對富二代的MBA之類的課程上過課,這些人的父母白手起家,他們沒本事去接班,然後100%都在做投資。


老子英雄兒好漢!很多人知道王健林是搞房地產成為亞洲首富,但是這已經是歷史。現在王建林是以投資人的身份在我們圈裡混,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我為什麼要提王思聰的老爸,因為他爹更厲害唄,哈哈。。。

13年投資的一部電影《警察故事2013》,僅投資2000萬,卻創下了5.37億的票房收入,投資回報率高達26.85倍!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投資收益?

要知道,這部片子的導演丁晟只是國內一個不知名,這部電影幾乎都是在室內,知名影星也只有成龍和劉燁兩位,故事情節更是比不了《警察故事》系列的前幾部…雖然這麼多缺點,但這部電影就是獲得了這樣的成功,它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投資方萬達是國內最大的院線,這部電影拍出來就能夠利用萬達龐大的院線規模,獲得更高的排片率。

其次,這部電影打的招牌就是《警察故事》系列和成龍,《警察故事》系列是成龍最成功的電影系列,直到今天,這個招牌仍然有著極強的吸引力,而成龍是最著名的華人影星,有了兩個金字招牌,這部電影不成功也難。

另外,這部電影的合作方中有一個單位可能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公安局宣傳部,這意味著什麼?《警察故事2013》剛上映,公安部官方微博就評論了這部電影,說好看。

正是借了三方的力,不著名的導演拍出了一部高票房的電影,公安部也通過這部電影讓民眾認識到了警察的辛苦,成龍的名聲也再次高漲,萬達才獲得了這麼高的投資回報。

所以,要想靠投資獲取巨額收益,依靠不是單單的資本,人脈或是個人能力,而是三方一起努力才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只看到了這個問題下的種種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
不管是靠什麼,反正你我都沒有擁有5個億去投資的體驗。何必那麼在乎別人的成功究竟靠的是能力還是人脈,甚至於投胎技術呢。人人都有自己苦,何必只去看別人的光耀。大家一直所羨慕的「王健林公子」這個稱號大概率可能恰恰就是王思聰竭盡全力想要擺脫掉的稱號。


五億+五年
我覺得不翻番都對不起中國經濟


說個自己的答案吧

5億元投資不是小數目,不能剝離能力和人脈的共同作用,但是我們可以探討一下主要作用是誰發揮。

首先,我認為(純屬自己觀點,我自己也想找pe vc為自己公司的項目融資呢),從pe或者vc的角度去看,企業分為
1、天使期,就是你可能只有一個點子,然後做了或者沒做。軟銀為什麼牛x?馬雲啥都不是的時候,軟銀投了錢!投資人 需要魄力x10!能力x10

2、A輪,產品不錯,擴大影響需要錢!賣點股權開始規模生產! 投資人需要魄力x5 能力x5

3、B輪,產品有了,流量也不錯,需要資金進行市場份額的爭奪,需要錢打敗競爭對手等等。投資人需要魄力x3 能力x3

4、CDEFGH輪,反正公司就是需要錢就是了!

5、上市或者併購前期:這個時候,賣股票就等於送錢給別人,老闆傻嗎?他一定是看中了某種資源,而且這個時候老闆可不是什麼錢都要。

這個時候投資人過來說,我買你點股份吧,老闆一般都會說滾,除非……你懂的。這個時候投資人需要魄力1,能力1,背景100,同時還不能要臉……因為就相當於,要錢。


所以,這個問題就這麼回答了,各位看官勿噴。


推薦閱讀:

有多少人在用 LinkedIn?
如何看待「年輕的時候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人脈」?
如何結交靠譜的朋友,拓展人際關係?
為什麼有的人,人緣好,人品差,有的人,人品好,人緣差?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說自己被社會磨平了稜角?

TAG:投資 | 人脈 | 社會 | 金融 | 王思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