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都是因果定業,五蘊皆空,世間不平事還要不要管,還怎麼度化眾生?

既然一呼一吸都是業,都是因果,有至高規則在運行,我們還該不該插手? 既然五蘊都是空,別人犯錯我也視為空,那我還該不該插手? 如果不插手怎麼度眾生? 由著他,慣著他,等他的業報嗎?


正因為空,才有管的必要。

空的意思是「非常」,即不永恆,會變化。

瑜伽八十三卷:所言空者:無常,無恆,無不變易真實法故。

也就是說,你管它,好好護持,它會變好。你放任它,它會變壞。

變好還是變壞,取決於你如何對待,取決於各種條件,這些條件就是因緣。這就叫因果。

因為空,無常,因果才成立。

這就是佛家為什麼說: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無我。

如果不空,你就什麼事情都插不上手了。


兩個方面來說
一,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二,修行的目的是什麼。

對於空錯誤的想法就是。
空=沒有
《佛光大詞典》中解釋空: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等,此一思想即稱空。
兩個含義,無常,無我

例如這碗面,它是一碗面,但本質是空的,它是由水跟面跟調料,加上火,加上人力,加上有人點了面,加上這個人在家跟媳婦大戰三百回合後餓了來街邊的小攤上吃面,加上小攤老闆二十年前逃債來到北方開了一家山西麵館,加上等等等等。
可以說上一天。
而其中的水,也可接著細分下去,h2o,分子原子,一直分到人類都不知道的粒子,一直分到根本就不是粒子。
幾乎可以說,整個宇宙的每一個東西都這一碗面有關係。
這就因緣,一切事物皆和合而成。

而這碗面,即是因,也是果。它也是有形狀,體積,質感的,吃了是會飽的,但它是空的。
這就是色即是空,空既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可是你要是硬說怎麼會是空的呢?這碗面就在這啊!
那請你想想,一百年之後它還會在這兒么?一分鐘後水蒸氣蒸發了些或者老闆娘的假睫毛掉進去了,那它還是剛剛那碗面嗎?你把面吃掉了,是你變成了面,還是面變成了你呢?
哪有一個恆久不變的實體存在,皆是由因緣合和而成的。
人也一樣,現在這一瞬間的你,不過是過去無量時間過程與未來無量時間過程中的一個連接點。

明白以上這些道理的好處,雞湯一點說就是更明白了什麼是活在當下,對於身邊的好事壞事都能以一個平和的心態處理,因為終究是因緣合和,它存在就是有意義的,不論何事都不會永遠存在的,勝不必驕,敗不必餒,否極自會泰來,泰極自會否來,所以也不會凡事都求極端了。

而你說的放任不管,其實你真的沒管嗎?不管也是一種管,沒有就是有,有就是沒有,你既然處在這個因緣之中,你就是有在這個因緣之中的意義,你在這個因緣中處於的是消極的做法,得到的終究也會是消極的果。

佛學從沒有讓人避世,厭世,反而是要積極入世的,你明白了空,也就不會執著,你明白了因緣,也就會更加努力的扮演好你人生在世這百年中的角色。

第二個問題就是,人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的意義是什麼。

錯誤想法,
修行=讓自己超凡脫俗得到更大的利益
修行=修鍊天眼等大神通
修行=神棍

修行其實是求解脫。

佛陀發現,人們不管窮富,不管美醜,終究會死亡,之後又將出生,衰老,病痛和死亡。
他放棄了現世榮華,放棄了王子的身份,去修行去找到宇宙真理,去解脫眾生的生老病死的輪迴不息的四大皆苦。

但大部分普通人是不相信六道輪迴,等等玄幻的東西的。

所以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修行的意義在於去除煩惱。
眾生對於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執著,構成了自我的觀念,由於有了自我意識,就有了不自在,不滿足,不完整的感受,這些感受便是苦惱。
八苦中生老病死是大部分修行來也解決不了的,我們能通過修行解決的是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
而煩惱是我從我們肉體及精神方面的不滿足和不順利而產生的,
例如你長時間人生境遇不順,你整個人的情緒都會是低迷的,看問題的方式都會是趨向偏激的,忽然一下順了,整個人也就豁達多了。
但是那是「空」的,人不可能永遠順利,不順之時就又是打回原形之時了。

我們修行,就是要時時自省,消除貪心,嗔怒,不明是非這三方面。

所以佛教指的苦並非是苦樂這種相對的苦,而是指能感受這種苦樂存在的本身,就是諸漏皆苦的意思了。

我們修行就是在求不苦不樂的中道 ,成為一個自在於世間的人。

自利,利世。


謝邀。
因果不是定業,不然就跟宿命論沒有區別;也沒有一個所謂的至高規則在運行,不然跟有神論沒有區別。

要知道,所有的因,同時也是果;而所有的果,同時也是因。因果不是分割開來的。就拿你的問題中的例子來說,你看到別人犯錯的同時,一個因就開始了,此時此地,你心中升起無數想法,是管還是不管,我應該怎麼做,說什麼,或是什麼也不說,等等,這些起心動念,就是因的開始;

當你看到別人犯錯,同時也是一種果。此時此地,不是別人在這個地方,是你在這個地方,而你在這個地方肯定是諸多其他的因造成的,比如老婆叫我去買菜,正好看到那人偷自行車;本來平常走另一條路,但那地方在施工,我只好走這條路;本來平常我走的挺快,但正好看到店面有促銷活動,就多看了兩眼。

你看,同樣一件事,既是因,也是果。哪怕一個小小的念頭,也包含了因和果。比如你看到那人偷自行車,怕惹事,想逃避。這叫痴,一念之中,這個痴就成了一個因,雖然可能是無記因,但仍然會在以後生出一個無記果;而你為什麼會在這個關鍵時刻想逃避,而有的人會勇敢去制止?這種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過去無數因聚合而緣成的。

為什麼會有因果造業?因為無明,說通俗一點,你迷了本心。無明不斷,因果就永遠不虛。你覺得萬法皆空,隨它去吧,對不起,去不了。因為萬法皆空,是你思維上的一個念頭而已,跟其他千萬個念頭沒有區別;哪怕真的 照見五蘊皆空,證悟一切空相,對不起,還在無明中。

如果只是思維上的空,那度眾生就是一句戲言,自己仍是迷途羔羊,怎麼度別人呢?但不妨礙你通過思維和行動,廣種善因,得能自度的善果。


從題主的言辭中透漏著一股宿命論的味道。可一啄一飲,並非前定。

佛教是不講宿命論的。否則的話,當下的一切還有什麼意義?

於這因果之中,還有一字。

這就涉及到了佛教義理的基石:緣起論

緣起論告訴我們一切事物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並沒有一個超脫一切的主宰。

緣起論的核心就在於「因緣」二字。「因緣」之「因」指的便是「因果」之「因」,有「因」也就有了「果」。而「緣」是「因」與「果」的紐帶。如果「緣」不存在了,「因果論」就變成了「宿命論」。

所謂修行,修的是果,也是緣。


別人犯錯,你如果真的所視它為空,你就不會問該不該插手了。況且五蘊皆空是心與知見一致同步發現和明了五蘊相續的當下內容和結構。並非思維上理解佛經字面的意思而已。

我知道你心中疑問,若是空,本應該不理的吧。你或者將空理解成為漠視。當然其實答案並非是漠視亦非不漠視。因為這是夏蟲語冰之說。

我們必須先發現和明了自己目下五蘊的內容例如當下的情緒存在、情緒因接受了什麼訊息才產生等等。如實知見,切勿去故事化五蘊的內容。五蘊很多時是很直接,例如見到路人吵架、自己聽了心不耐煩,如實觀察發現只是吵架聲讓人煩厭,並非吵架內容。

能每每當下見自身的業因,逐漸明了五蘊非我,錯把五蘊當作自己。所以才如實明了五蘊皆空,自性本來清凈。

我們若能清楚自見五蘊,也會知道他人因五蘊而無知故行。可以在其因緣說方便解。如果他有福德智慧,聽了後可以了解再選擇要繼續犯錯或糾正。如果他不明白或繼續犯錯,這是他無知業因。我們可以做的已經做了。不必強行他依附我們所願去做。


題主,一切因果業定,五蘊皆空,是你自己真真切切體悟到的,還是佛經上面師父嘴裡告訴你的?
佛已證悟,所以他可以說萬物皆空,因為這是他達到那個境界之後真真正正自己證到的。
而你說的,只是你從別人那裡得到的結論,沒有自己實打實的悟到,境界沒有上去,即使你心裡覺得自己完全接受和理解了,其實都是假的,嘴上說說而已。你告訴我,這個世界你聽到的看到的感覺到的,哪裡假了?哪個人還是哪個東西不是真真實實存在在那兒的?別說佛經上說的,佛經說的是不錯,但那不是你自己證到的。除非證到了那個境界,在此之前,是無法真正體會何為"五蘊皆空"的,說什麼也只是拾人牙慧。因此題主你才會有此一問。
所以年輕人學佛,不要急,慢慢來,多實證,就像一個小學生拿著一道大學數學題,有人直接告訴你結果,你就自以為會了,就想"既然這樣,是不是所有的大學題目都是這個答案?"
你我都是這個小學生,我們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一起努力吧~


五蘊皆空,那是佛證到的境界,佛把自己證到的境界寫在經書里,有些人讀了經書就以為是自己的境界,不去思考什麼是五蘊,什麼是空,什麼是六度,不去按照書中的方法修持,卻想著度化眾生,拿什麼來度化?!


理解道理與自身行動必須同時進行,佛家稱為福慧雙修。要在修一切善法時無我。不能在不修一切善法時妄言無我,這個是惡取空,是危險的,走火入魔的。


佛法因果的道理是否與宿命論之說相同

  因果正理為佛法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環,相信因果也是學佛的基礎;包括種種的修行法門與所要成就的目標,也是屬於因果關係的一種,因此有正確的因果知見,才能確保修學可以成功。一般人可以看到比較近的因果關係,例如不正確的飲食習慣與疾病有因果關係;而要看到比較長遠的因果關係,就要配合神通與智慧證量來觀察;最究竟的則是要到佛地,才能究竟了知因果。我們對於自己觀察到的因果關係可以深信不疑,而對於目前的修證層次還看不到的因果關係,我們也是要信受佛菩薩的教導而深信不疑,這樣對我們才能有最大的利益。因為不相信因果,無論在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會產生很嚴重的遮障;而三世因果之所以成立,是因為每位有情都有自心如來藏,能夠執持善惡業與諸法種子,這也是極為重要的佛法知見。

  我們先來看一般對於宿命論的說法。在《教育部國語辭典》中的解釋為:認為人生的行為境遇,皆依預定的命運發生,而非人力所能變更的理論。在一般的觀念裡面,宿命論大致上的意思就是,人生的吉凶禍福或發生的種種事情;尤其是重大的事情,都是出生時就已經決定了,而無法以後天的方式加以改變。因此宿命論強調的重點,便是認為事情的發生有它的必然性,認為前世種下了業因,今世所成就的果報,是不可轉變的。譬如在《中阿含經》卷4中的開示:「諸尼乾等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苦盡;得苦盡已,則得苦邊。」這是在說明有外道錯誤地認為,人在今世所受的種種果報,都是前世種下的業因所成就的;而如果能夠透過苦行,在受苦之後就可以把這些業因消滅,並且今世不再造作惡業;當諸業受報盡的時候,就不會再有苦而可以得到解脫。

  在表面上看來,宿命論似乎與佛法因果論吻合,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譬如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98中所說:「問:此正法中亦說所受苦樂過去業為因而非惡見,彼外道亦作是說,何故名惡見耶?答:此正法中說現所受有以過去業為因,有是現在士用果者,彼說一切皆以過去所作業為因,不說現在有士用果故名惡見。」也就是說,雖然在佛法中也說過去的業因,會引生今世所受的果,但是並不否定今世所作的努力、今世的作為,也可以使前世業因的力量產生改變,或者產生今世的苦樂等受,因此佛法的因果道理與宿命論是有很明顯的不同。事實上,大部分的人並不是宿命論者,因此一般世間人喜歡算命卜卦,以及作外在的避災改運之事;或者比較有智慧的,會從調整自己的身口意行來轉變命運。本質上他是相信命運可以轉變,才會去作這些事情。這裡附帶說明:在佛法裡面,是不希望大家去算命卜卦的;因為這些會增長眾生的執著,及衍生其他的問題。有關這方面的詳細介紹,請觀看本節目中,專門介紹這方面知識的單元。而包括士、農、工、商之努力經營、創新研究,乃至修行人之精進用功,也都是想要突破種種障礙,包括業力或命運上的局限,而期望能夠成就種種自利利他之行。

  我們先來看在《優婆塞戒經》卷7中的開示,就可以很快掌握重點:「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眾生行業,有輕有重、有遠有近,隨其因、緣先後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壞極重之業。」由上面的開示,大家就可以知道,業的力量有強弱之分。重的業,因為當初在造業的時候,內心歡喜、專註及配合誓願去作,投入的心力很強,因此產生的業,其力量就非常強而不容易轉變;其餘的業,力量就比較小,大多可以靠修持戒、定、慧等,而把業的力量轉輕。因此透過修行或利樂眾生的力量,可以轉變業的受報輕重,即使是極重的業都有機會來轉變它。了解這個道理,在修行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透過智慧的增長,我們如果發現以前的身、口、意行有錯誤,或者有傷害眾生的地方,就要趕快懺悔,並且轉變自己的行為乃至趕快補救,廣造有利眾生之事與廣造回報怨家債主之善事。這都能有效轉變業的影響力,只要發願用心好好去作,大多是可以轉變的。

  我們再看《大般涅槃經》卷31中的開示:「善男子!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道;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所以對於眾生來說,大部分的業都是可以透過修身、持戒、修心、修慧等,把重業轉變為輕受。這裡附帶一提,從上面《優婆塞戒經》卷7中的開示,諸位菩薩可能已經有留意到,無論常作無悔、專心作、樂喜作、立誓願、作已歡喜等,可以產生很重的善惡業。而這五個原因大多是在心上面來講的,因此可以了解心的作意或出發點,它的影響程度是很大的,佔了關鍵性的角色,這也就是大家平常要留意起心動念的原因。相對地我們對於別人造作惡業,雖然不是自己作的,也絕對不可以去讚歎或生起歡喜心,而要生起憐憫之心或救護對方的慈悲心。對於別人成就善凈法,也不可以生起忌妒或毀謗之心,一定要常常生起隨喜讚歎之心,即使是單純的隨喜之心,都可以生起無量的果報,這是大家一定要常常去作的。

  由上面的說明可以了解,宿命論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知見。在某種程度上,它否定了後天的努力,認為我們無法克服或轉變以前或前世所造下的業因;特別是有些人在面臨困境而無法突破時,有時候也會出現這種宿命論的念頭而放棄努力,也常成為消極、逃避或推卸責任的藉口。但是菩薩們一定要相信,心的力量是沒辦法限制的,只要自己努力不懈,一定能改善種種的逆境。而且因為想要努力修行,行菩薩道,也可以獲得佛菩薩、諸天的慈悲護念。因此,如果因為信受宿命論,而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認為今世的種種,包括自己所作的抉擇,都是前世已經決定了,這是更不可取的,完全違背現象界的事實。因為自己對於種種行為的決定,是自己可以親自觀察到的、是不可以否定的。因此如果信受這種錯誤的宿命論知見,不僅在世間法上無法成就,在佛法修學上更是談不上的。

  上面我們由「有定業與不定業」的角度,來說明宿命論是錯誤的知見。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宿命論產生的原因及其錯誤所在。在古時候,有些印度外道,他們以宿命論的錯誤知見來施設苦行,當成主要的修行方法。當然這種錯誤的方法是無效的,為什麼外道會產生這種錯誤的知見呢?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98中有這樣的開示:「彼等起云何?謂彼外道,現見世間有設功用而不獲果,有不希求自然而得,便作是念,當知皆是宿作為因,非現功力,然彼不知善惡業類,定與不定及時分差別,故起此執。」這就是在說明:外道對於因果的觀察,因為缺乏在時間關係上與定不定業性質上的完整佛法知見,只能作表面的觀察,因此導致這樣錯誤的宿命論之結論出來。因為如前面引的《優婆塞戒經》卷7中的開示:善惡業的果報,是有定與不定的差別;而且果報也有現生報、次生報與下下世以後才報的時間差別。因此並不是外道單靠觀察此世的現象,就能判斷因果的關聯性。不能因為見到在這一世很努力作某些事情,卻無法獲得相對應的成果;或者在這一世沒有去追求,卻反而獲得成果。因為這樣就否定了今世努力的作用,如果以這種方式來觀察,那就太局限與簡化了,就會獲得錯誤的結論。外道基於宿命論的錯誤知見,認為過去的業無法去轉變它,因此只有靠苦行來加速受苦,讓這些業報趕快受盡而滅去,才能獲得解脫,因此他們讓自己長期領受各種痛苦。當然以大家現在的知見,都知道以苦行來讓自己受苦,其實是與解脫無關的。因為解脫要先斷我見,要現觀確認意識心自我之虛妄不實,這些是要靠慧力與定力去完成,與用苦行來領受痛苦無關。

  另一方面,有些善惡業種子的果報,不一定可以在人間來受。因此這一世要如何單純靠苦行滅除業種而成就解脫呢?即使是可以在人間受報的業,不同的業,受報也需要不同的緣,這個業種才能展現;乃至虧欠眾生的業,單純自己一方受苦,對於虧欠的眾生那方,仍然沒有絲毫的償還,那些眾生當然也不會同意放過他。因此單純用苦行的方式,對於這些業還是沒辦法滅除的。在《瑜伽師地論》卷7中,聖彌勒菩薩為我們開示:「我今當說如實因相,或有諸苦,唯用宿作為因,猶如有一自業增上力故,生諸惡趣或貧窮家,或復有苦雜因所生,謂如有一因邪事王,不獲樂果而反致苦。或復有法,純由現在功用因得,如新所造引余有業,或聽聞正法於法覺察,或複發起威儀業路,或復修學工巧業處。如是等類,唯因現在士夫功用。」這就是開示我們此世的苦報,有些純粹是因為前世業因所引起的。譬如前世沒有累積足夠的福德,此世便出生在貧窮人家,而缺乏資財受苦;也有些是需要前世與今世兩種因所成就的,譬如因為前世種下某些因緣,因而有機會為國王作事,本來應該得受樂果,可是因為他作了不正當的事而招引了苦果,因此有前世的業因與今生所造的因,才能產生這個苦出來。也有些果報是單純由今世的作為所造成,譬如因為今世於正法上面的聞思修,而生起行為舉止上面的威儀,或者今世在世間法上的學習,而能成就各種世間法上的專業技術。因此從這裡可以更加明白,正確的知見對於修學的重要性。

  轉變業的力量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自己的承受力改變了。在《十住毘婆沙論》卷6中,龍樹菩薩有開示:「升鹽投大海,其味無有異;若投小器水,咸苦不可飲。如人大積福,而有少罪惡,不墮於惡道,余緣而輕受。又人薄福德,而有少罪惡,心志狹小故,罪令墮惡道。」因此透過修行,使福德、智慧與定力逐漸增長,一方面可以使重罪輕受,一方面也讓自己的承受力增加,無形中也降低了業對自己的影響力。譬如廣有財富的人,雖然先前虧欠人家很多錢財,但他很快就可以還清,不會被他所虧欠的錢財束縛住;或者如大香象擁有巨大的力量,一般的鐵鏈是無法鎖住它的;而菩薩因為有智慧,可以把種種的逆境、障礙當成逆增上緣,譬如有些事情看起來與對方是惡因緣,但是因為菩薩的慈悲心,以及一直誠心想要用善法與對方結緣,這樣反而可以讓這個惡因緣轉變成為接引對方進入正法的善因緣。如果有時候,真的是自己的力量暫時還是很有限,也可以透過懺悔與發大願行菩薩道,祈求佛菩薩幫忙協調,讓自己的冤親債主可以讓自己好好修行,以便將來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可以幫助冤親債主修學佛菩提;同時也願意將自己的修學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願他們離苦得樂、早證菩提。這樣祈求佛菩薩作主,讓自己與冤親債主都可以同時獲得利益,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如上所述,有種種轉變業力的方法,當然這些並不是違背因果的。因為因成就為果的過程,尚有很多可以轉變的因素,因為裡面有種種緣的加入。譬如一顆種子成就為植物,它需要土地、水分、陽光等緣。雖然種子相同,但長出的植物便會受這些緣的影響,而可能有很大的變化。又譬如在轉變惡業的過程裡面,如果能真誠懺悔、發大願等,其結果與隱覆罪業或找藉口、逃避等等,當然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因與緣都有善、惡、輕、重、遠、近之別,因此展現出來的果報便有無量的差別。所以學佛人絕對不可以相信宿命論的說法,讓自己失去了改變與提升的機會;我們要相信因緣果報不可思、不可議,唯 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當然我們在說明因果道理的時候也要特別留意,要說明清楚,以免造成對方誤解,以為佛教的因果論就是宿命論,那問題可就大了。因此有關這方面,大家也要特別留意。


無意中看到這個問題。看了看回答。發現沒有人從大乘教義角度解答。於是不請自來,見識粗陋,認為可取的就看看,不認同的一笑了之。
現在佛教分很多宗派,像禪宗就是證「空」。但是這個空不圓滿。因為只見到了「空」,沒有見到「有」。而圓教講「空有不二」,在法華經里佛陀再三開示,諸佛師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而這個法,就是大乘裡面的「空有不二,性相合一」。楞嚴經里講,性相不二,這個性就是空性,相就是我們看到的實相。他們是一體的,不二的。打個比方,你坐的木頭凳子,是空還是有?凳子總有消亡的一天,總會回歸「空」,但是你坐的是凳子,是有「相」的。你不能說凳子是空的,我坐的是「空」,你也不能說凳子就是凳子,桌子就是桌子,他們各是各的,沒有關係。世間萬物,各個有情無情,都是從這個空里來的,都有「空性」,但是萬物都有其「相」,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但是從「性」上說,萬法唯一不二,你我,豬狗,菩薩都是從空而來,色聲香味觸法本不存在,都在這個「空」中。
我們要聯繫的看,發展的看,不能割裂,也不能執著著想。所以說佛法是非常智慧和博大的,是高級科學,不是人們平常講的迷信。
就像你說的,我現在明白了空,為什麼還要在世間活動,佛陀還要度眾生呢?就是因為這個「有」。空有不二,就像你的手心手背,你說你的手是手心呢?還是手背?是不是一體不二的?我們和佛是一體不二的,我和你是一體不二的,和豬狗牛馬,山河大地也是一體不二。因為都是這個空性里來的,因為顛倒夢想,因緣和合,有了不同的相。眾生迷惑的時候就覺得你是你,我是我,桌子不是椅子,椅子怎麼能是桌子?
你所說的,知道了空,我們就「空」掉了,沒有了,那是另一種妄見,是沒有看到「有」。我們生活在世間,你能說反正都是「空」,那我乾脆什麼也不幹了么?「相」是客觀存在的,就像最高票里說,因為「空」,所以要修行,要保證「相」。
觀音菩薩普門品里說,歸圓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就是說明心見性以後,再去修行就很容易了。歷來各個祖師大德都強調「明心見性」。你明白這個空性,知道萬法不二,再用這個心去生活學習,叫「揣著明白裝糊塗」,已經明白佛法,再去生活,就是悟後起修,一日千里。
「有」是不能否認的,不然我們修行是為了什麼,我們生活還怎麼繼續。
建議多讀讀楞嚴經,法華經。去網上搜一下印廣法師的「過五關斬六將證菩提」「法華講記」。真正明白什麼是佛法,為什麼空,為什麼空了還要「有」。佛法博大精深,實在匪夷所思,妙用無窮。


我自己的解:

五蘊皆空,何來有我?因緣聚成我執,執著有我,我非眾生?我既是眾生,度眾生者何不度我?
五蘊皆空,別人犯錯是空,我亦是空,我插不插手亦是空,我此思索亦是空,我執此空亦是空,空亦是空,如是漸次,空無所空,方入真空妙有。
具體來說,插不插手呢?你想插手么?想就去啊!直心是菩薩道場。
你怕什麼?此身是空啊!恐懼是空啊!故菩薩無畏。
他是空啊,慣著他亦是空,業報亦空。
一切皆空,是「一切」!萬物是空,諸法是空,眾生是空,聖凡是空,佛菩薩是空,善惡是空,七情是空,六欲是空,我執是空,法執是空,業報是空,因果是空,修行是空,成就是空,緣起是空,緣儘是空,凈土是空,涅磐是空,寂靜是空,煩惱是空,菩提是空,有是空,空亦空。

可是你猶豫了,你困惑了,你迷茫了,你並沒有證到空性啊。
沒有證到空性,那只是邏輯思辨,因為思想是空,語言是空,思辨是空。


無論你管與不管,選擇結果已定,只是你未選擇之前並不知道,選擇之後卻是既定因果。一切都是業力造化,救也好,不救也罷,都不是你能夠掌控的,你的思想並不為你所控,一切都是緣分。


你怎知是你在度他,還是他在度你?你怎知你與他之間的度與不度,不是命運的安排和因緣的果報?

莫把我當他,莫把他當我。三千世界中,無有差別相。


哪能只管前因啊,這人一生下來就就那都不管了,說反正有我上輩子的因了,愛咋咋地,這不就是破罐子破摔嘛,這破罐子破摔的樣又成了下輩子的因了,然後一輪一輪的,這能有個好?不還有這句話嘛,「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著是。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再者五蘊皆空,什麼是空啊?你說這空是無記空了,是大忌啊,寧執有如須彌山,莫執空如芥子,你說這空悟錯了有多誤人,鑽進去了就不好出了啊,祖師大德說這跟石頭有嘛區別啊。
剛學佛還是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學啊,找著高僧大德寫的書看看,起碼拐不跑啊,基本點的十善業道經,然後講空了就看金剛經和六祖壇經,不懂了也別瞎琢磨,跳過去,先看懂的,等碰到真明白人了再請教請教人家。
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修佛法的目的不是去管不平事。而是當你升起慈悲心後,第一自己不會難受了因為你知道這只是幻象只是遊戲,第二,你更包容了,你開始理解一切了。第三,當你真的認為眾生平等後,你不會認為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壞人,不會有不公平的感覺了。所以,修佛法,幫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俯視這一切,不執著於愛恨情仇。當我們依然快意恩仇時,就去享受它,因為我們有一天終將會去到那裡,因此現在也無需去超脫。


你的疑惑是對的。人生苦短,譬如遠行。夢中做夢,醒來無痕。這就是說的因果報應一切入空。此時稍有所悟,所謂理可頓悟,乘悟並消。
開悟之後是否放任自流,順其自然呢?那是自了漢的小乘思想。是假空觀。悟的還不透徹,只能度化自己的苦厄。只能自己隨緣消舊孽,不再造新秧。了了自己的因果。
大乘佛教是自度度人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多大的胸懷,看透了真如自體,又願意別人離苦得樂,儘力使別人減少身口意所造惡業,不再作惡而不自知。也使別人減少貪嗔痴慢疑之五毒。更使別人遠離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的苦惱。——一句話:自己看透了也要勸別人想的開。
這是多高的境界?多好的教育?
人人都可能做到都可以開悟。所謂——理可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希望不要誤會佛陀智慧的教導,開悟以後努力自度度人。用《圓覺經》一句結尾: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翻譯:知道什麼事對的,是人生的真相和本質,不要別人假設各種比喻來引導就能開悟。知道一切是幻化,就能隨時保持覺悟而不迷惑,這個開悟是沒有快慢之分的。——有人資質高,一加引導立刻頓悟,有的天分少,閱讀三藏十二部不一定有所得。]


業分為定業和不定業,請您看看這裡的解釋:「因果報應」真的存在嗎? - 南無阿彌陀佛的回答
關於五蘊皆空和渡化眾生的關係解釋,請看這裡:西方極樂是真實存在嗎,具體在哪? - 南無阿彌陀佛的回答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不謝邀。

資格:未修行,我在胡咧咧,不需要相信我說的。

結論先行:空不是無。

「別人犯錯我也視為空」,這個你是怎麼「視為空」的?

如果你對空性認識得深入,那麼插手不插手都是空性,無所謂對錯,不需要問這個問題。

如果你以為空就是無,犯錯就是做對,那我建議你還是少管閑事,先把觀念修清楚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


有緣就管,無緣就不管,佛陀都無法超度現在眾生,你又何必執著於管不管。
要知,一凡事不是管出來的
二凡事皆因果報應
三救得了現在 救不了生生世世


推薦閱讀:

佛教徒如何看待「某些經典的內容並不出自佛說」?
歷史上有哪些佛經實是偽經?佛經鑒偽的判斷依據有哪些?
為什麼在佛家看來吃素不算殺生?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寶黛為何取笑寶玉參禪?
為什麼我一去教堂就頭疼呼吸困難?

TAG:佛教 | 佛學 | | 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