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身處上海排名又很好的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校友捐款額排名二十以外?
我看到以下這個排名,發現上海只有同濟進入校友捐贈排行前二十。復旦排名24,交大排名26。這和上海是中國金融中心,這兩個學校校友主要從事金融業的事實不符。
2015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100強
名次學校名稱所在地區辦學類型校友捐贈總額(萬元)
1北京大學北京綜合201700
2清華大學北京理工138900
3武漢大學湖北綜合112900
4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綜合75801
5浙江大學浙江綜合63947
6南京大學江蘇綜合52559
7重慶大學重慶綜合36410
8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理工30018
9深圳大學廣東綜合29892
10中南大學湖南綜合28071
11福州大學福建理工26973
12西安交通大學陝西綜合23410
13同濟大學上海理工22589
14廈門大學福建綜合21176
15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理工17084
16四川大學四川綜合16606
17天津大學天津理工15348
18中山大學廣東綜合13010
19吉林大學吉林綜合11609
20西北工業大學陝西理工11115
http://www.gaokao.com/e/20141229/54a0c95a4d229_2.shtml
交大校友撥款你知道有多少?
捐款總和都不及撥款的零頭好吧?
不知道這個排名的數據從哪裡來的。
我剛才隨手上了下我旦的「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校友和各界捐款管理機構)官方網站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
根據該網站上最新的2013年度工作報告摘要。
2014年初,該基金年末資產餘額為 264847040.51元,而當年總支出為 50053862.40元,年度捐款收入為57000999.97元。
而排名上的數額應該是歷年總和,考慮到每年的支出和去年的總額數量,很明顯我旦收到的全部捐款累計總額遠超排名20的西北工業大學的1.1億。
當然基金會的捐款是來自社會各界並非僅僅是校友,但考慮到很多校友應該可能會以公司法人等名義進行捐款(如復星集團)。而某個答案中提到的李達三校友校慶捐款1.1億給管理學院這樣的捐款應該是直接給院系而非校友基金。基金中的餘額相對於真實的校友捐款數有多出的部分也有缺少的部分,但很明顯總額肯定不止排名中給出的那麼少。
所以我的結論是:這個排名本身有問題。它不能真實反映出中國各大學真實的校友捐款總額數量,大家看著笑笑就行。
下圖是我旦基金會 2013年度工作報告網頁截圖我爺爺也是交大畢業,所以定期會收到校友報,上面常會有校友捐款專欄,大部分捐款者都是老同志了。捐款額也大多是幾十上百元,上千元的已是寥寥。說實話,這些買菜都要扣幾毛錢的老同志一次捐幾十上百上千元,甚至每年捐年年捐不比那些上了財富榜一次捐棟樓然後以自己名字命名更讓人動容么。再者,交大的畢業生十年內畢業的大多還在為事業拼搏,無太多的經濟能力。而十年前二十年前畢業的基本都是工程技術類學生,很多走入的是科研院所和國企,乾的是技術性工作,本身也並無太大的財力。但是他們會以別的方式回報母校。例如我國船舶工業很多企業的一把手都是交大一字頭的船舶系畢業的,(第一艘核潛艇,航母總師,蛟龍總師都是這個系畢業的)這個系也設立了很多船舶企業的獎學金,多到令人髮指,但是這些錢是不會計到校友捐款里的。再次,很多人都使用過餓了么,這也是交大前幾屆的學長創立的,如今每年的招聘季他們都會回學校招聘,這也是對母校的回報。因此,不能單從校友捐款額談校友的思源精神。以上
首先我對題主提供的數據表示懷疑。
身在交大閔行校區,往大了說,我見到的有包玉剛圖書館,凱原法學院(雖然廖凱原被黑的夠慘),陳瑞球樓,程及美術館,東下旁邊的橋。。。等等等全部都是捐獻的(經指正,一些不是校友)都有記載,很多都是直接以校友命名的。題外話:記得開學之初我們吐槽了好久,說這些名字沒意境,當然了,一個工科學校,你能指望它有什麼意境。
往小了說,新體育館的每一個椅子後面,都是寫了一位畢業生的名字,標識了這個椅子是誰捐的,雖然只是一個椅子,不值什麼錢。
不客氣的說,整個閔行校區都算是某蛤捐的,撥款撥了多少根本就數不清。
理性的說,交大的畢業生大多是工程性的人才,特別是建國以來院系改革以後,出了許許多多的工程性人才,比如某某工程總設計師(實在太多我都不想列舉了,不是專業領域的人恐怕只有等他們死了上了新聞才會了解),但這些人,才是有了,貢獻也有了,可惜,錢是沒有的。從政的人也比較少,出了個某蛤已經不容易了,要不是常委沒人,會讓「習五所」里沒有交大?。其他最著名的是錢學森了,說的俗一點,能給多少錢呢?當然,民國的時候交大可以說是叱吒風雲,有許許多多實業型的人才,可是那些人捐的錢恐怕是不會記在上交頭上的。許多資源其實都在西交手上,上交還是很年輕的,金融管理等等許多可以出企業家的專業都是最近才發展起來了的。
對於其他答主藉機黑交大的。我也說幾句。
關於西交和上交的正統之名。其實我是不考慮的,到了上交才聽西交的人說起的。借用某位答主的話,別吵這些沒用的,想要那個民國時期的交大的名字而已。說真的,不如實幹。對於那些老一輩的人,唯有敬佩而已。讓他們分清楚哪個是正統,也是很難的,畢竟南洋公學的牌子在上海,他們在上海求學,而那些教授和院系卻在西安。
有位答主說交大風氣很差,以至於你很討厭,滿滿的商業建築等等等,讓你感覺不到任何飲水思源的想法。我其實也很鬱悶,我們上的是一個交大嘛?你在哪個校區?徐匯校區是很老的,很有歷史的了,如果那些建築也能跟商業扯上關係,我是服了你的。閔行校區的建築的確是千篇一律了點,可能不是那麼藝術,但是一個工科學校中規中矩的建築我覺得挺好,裡面的設施也很不錯。總之,滿滿的商業建築、市儈氣息,我無法理解,請列舉清楚,去bbs問問,看看有多少人贊同。至於飲水思源,徐匯校區我不知道,但是那裡很多東西都是歷史遺留的東西,我覺得你沒有資格去黑的,如果在閔行校區,不說那些個以人命名的樓,大學四年如果你去了那麼多次新體卻沒有發現椅背後面的名字?因為沒有水,所以不想去思源,不想去反哺,好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說國外老師多麼好,不好意思我一個大二的的確沒出過國。不過我想說的是,我一個同學在美帝那讀書,學費是幾千美刀一年,當然有獎學金呀,可是人人都可以免掉很多??並不是每個大學都有比較便宜的學費和完善的設施的。交大的學費確實是不多的,幾千RMB而已。你理所當然的享受著前人給你提供的便利,卻說你永遠不想回去,沒看到水在哪裡(你敢拍拍胸口,一點點的水都沒飲到???),不願意思源,說到底只是個人的原因而已,不要用上交不好來掩蓋你自己本身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國民的一種特徵,捐款的人確實比國外人少。人大不是還有個狂狷男捐給了耶魯嗎?
關於上交到底怎麼樣,我在這裡讀書覺得很好,老師挺親切,指導員很體貼,社團很有愛。些許不足確實存在,但是絕對沒到刀劍相向再也不肯回去,如果重選一次絕對不去的地步。想想看,學校是要多虐待你你才能做出這種選擇??更差的學校你去過嗎?我甚至懷疑你是不是一個被慣壞了的孩子而已。吐槽什麼的很正常,我在哪個學校的朋友也都會吐槽,但是無論怎麼虐,能讓你絕對不想回去這麼嚴重的,從未見過。大多數是嘴上吐槽的嚴重,最後還是會懷念的。
風氣?當然有漢芯這種醜聞,可是各種正面的肯定強行忽略了。反正我作為一名碼農還是很辛苦的,周圍的人學習也是很認真的。一座大學,能有這樣還要怎麼樣?
姑且承認西交繼承了正統,但是那些老一輩的人也走的差不多了,上交和西交現在也沒什麼所謂的名分區別了。設施什麼都是新建的,老師都是新聘的,與復旦浙大南大並沒有任何區別。為什麼西交的老師就比上交的老師更有傲骨?上交的學生一樣不差,學習也並不放鬆,憑什麼上交的學生就是沒有實幹?西交有口口相傳的飲水思源,我們有上中下院屹立上海,校訓什麼的也沒落下,不知道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又是如何得出了上交是一所很爛的學校,風氣什麼跟西交等校差遠了的結論。
最後,關於捐款,比較數目沒什麼意義,難道要去攀比?
而且很多資源是隱性的,無法記錄的。不說撥款吧,比如我所在的學院,很多學長學姐會在摩根,麥肯錫,微軟等等公司工作,我們實習的時候就可以借著學校和他們公司的良好關係,獲得的消息更多。他們那裡的工程師會經常來講學,我覺得這都算是給學校的幫助。
之前剛好讀過一篇論文,我們系教授寫的,拿來用一下。
Minjung Sung Sung-Un Yang (2009). Stud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s and reputation:a study of the links between key factors fostering students" supportive behavioral intentions towards their university. High Educ(2009) 57:787-811.
這篇論文論文里有講到到學生和學校的關係對之後學生的donation的影響。
主要有四個主要的因素:
1.學生和學校的交流活動(communication behavior)
2.對所接受的教育質量的認知
3.對和學校間的關係的評價
4.學校的聲譽
基本上是這四個原因會影響校友的捐贈程度。雖然這四個因素並不是完全相互獨立甚至有相互作用,但是這不妨礙我們理解。
如果一個學校沒有得到一定的校友捐贈不妨從這四點上找下原因。
如果有想看論文的朋友可以私信!
以上。謝謝@Li哲 指正
之前沒看清楚,草率地下了排名有問題的結論,現在看來複旦的捐贈情況確實比較不景氣。
排名指的是校友捐款,這個數據不好查到。可以對比一下
看了一下10-13年的捐款情況,分別是4827萬、1.03億、9695萬、5700萬,這四年捐款總數加起來有大概3億了。
年度報告-- 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
排名第一的北京大學則在10-13年分別收到4.09億、5.18億、3.83億、13.96億,加起來大概27億了
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
再對比一下浙江大學,浙大在10-13年分別收到了2.79億、2.03億、2、06億、3.20億,加起來大概10億了。
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
今年校慶,復旦在校慶日之前就收到了4個億。但這似乎也並沒有超過北大平常年份的水平。
復旦大學5月27日迎110周年校慶,校友捐贈已超4億元
所以說,說排名有問題不見得靠譜(雖然依舊對該排名持懷疑態度)。不管排名有沒有問題,復旦捐款狀況還是不算景氣。
至於原因,我再找找看,希望能找到...交大校友捐的是時間,識得唔識得
脫離人數談總數就是耍流氓。
@summer tian 回答的內容,在我看來,比較適用統一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高校之間的比較
比如這影響學生donation的四個主要因素:
1.學生和學校的交流活動(communication behavior)
2.對所接受的教育質量的認知
3.對和學校間的關係的評價
4.學校的聲譽
如果僅僅看這幾個方面,感覺交大、復旦和國內其他同等實力的高校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想說幾點可能被噴的因素,為了加以區別,我用不同的數字序號標記
①上海本地生源的捐款意願
就我在上海讀書的幾年來看,上海本地生源的同學在捐款事宜上,顯然更為「慎重」。這跟上海多年來較為明顯的「地方主義」和「個人主義」傾向是一致的,曾經和一個比較典型的學長探討過一個話題,聊了三個小時,最後他自己也承認,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衝突時,會照顧個人利益,在這種出發點下,那麼多餘的「閑錢」可能更會用來提高個人生活,而不是捐贈給學校...
以上海本地學生習以為常的AA製為代表,我結構一下:
AA制是很好的一種分擔機制,能促進更多的聚會,很多外地同學經過一兩年,會逐漸適應這種機制,但是這種機制也有一個特點,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內心意識:我在團體中應該嚴格按照自己的份額進行貢獻,少一點可能會心存僥倖;而多一點,可能就會覺得吃了虧。我自己就一定程度上受這種意識的影響,所以當需要均攤某項支出時,潛意識裡會先計算自己的佔比,按照「先行享受→相應付出」的邏輯來計算自己的支出。用這種思維方式去套donation,會發現,根本沒有「享受」這個過程,就直接「付出」,這...
上海人聲名在外的「精明」,也可以用這個邏輯來解釋,就是「不能吃虧」,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某次期末考試之前的準備中,我們男生宿舍的幾個人準備去印前年的卷子,每人一張,直接讓其中一個人去印,也沒說錢的事(當然這對於我們來說前就由他出了,幾毛錢的事情嘛,無所謂了,攤上誰是誰,而且這幾個人里也有上海本地同學),然後重點來了,另外一個平時跟我們玩的比較少的上海本地同學,掏出了一枚五角硬幣,然後說了一句話,你猜是什麼?
「幫我也複印一份吧,給你5角錢,再找回我3角錢」
我們心情你們可以想像下...
②外地生源對學校的認同感(類似於以上四種因素中的「對和學校間關係的評價」)
據我觀察,越是地方保護主義明顯的區域,外來人口融入越是比較困難,引申到大學也是一樣,本地生源越多,隔膜也就越大,融入困難也就越大(我說的融入指的是完全消除先天的地域區分),這種情況下,在地方保護主義比較強的學校,外地生源對學校的認同,確實不如全國性的學校,或是弱化了地方保護主義的學校,情感上的遠近,很大程度上能決定你願意為她花多少錢,一個現象是,畢業後,很多外地同學很少分享關於學校的狀態或內容...
我們是在畢業那天,開始學習校歌的,你們感受下...
我再強調下,我就讀的是一所上海本二學校,和交大復旦的差異性還是很大的,請不要直接往上套
這份高校捐贈排行榜出來的時候,我就截圖發到朋友圈了...並圈出了交大和復旦,很多外地校友在朋友圈評論:「你懂得」...
看其他答案,也有為復旦捐贈額洗地的,拿百年校慶捐贈說事,這完全是百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請拎出來單講,並和清北等學校的百年校慶捐贈對比,對比物一定要選對!
也有說脫離學校人數談捐贈總數的就是耍流氓,但是我大致算了下平均數,貌似也在低位中徘徊,國內高校么,大部分都是1~4萬人數之間的,同類學校人數更是相似,總不至於差上十幾倍,國內畢竟不存在南美洲那些幾十萬人數的高校,太變態惹
題主你知道交大這片地是誰劃的不?
不要總想著搞個大新聞搞金融業,是幫別人管錢,不是自己的錢。進國企,是管國有資產,不能進自己腰包。當科學家文學家工程師,沒錢。要有錢的校友,鼓勵創業,鼓勵學生當老闆,別進寫字樓做白領。
我覺得這個這個回答中的一些觀點有啟發: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43294/answer/19509088
在沒有金錢參與時,人們發出行為的動機是由「社會模式」主導的。反之,有了金錢的參與,「市場模式」主導行為動機-------校友捐款更多的應屬於社會模式。
在上海高校里,從入學之初行為就受金錢的影響較大,社團活動、實習等都是為了在簡歷中添上一筆,畢業後可以賣個好價,且在激烈的競爭作用下,市場模式會更為顯著。 相對來說,在非金融中心的學校,學生行為受金錢的影響相對小一些,也就是說「社會模式」比重相對更高。
個人利益相關: 本科南大,碩士上海交大悶聲發大財
只是2015年而已
http://3g.163.com/touch/article.html?from=xdocid=AQHLES4B00253B0H
以下為引用:
李達三老校友一貫心懷回報社會、助力教育事業的理念,一直關心、支持母校發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九次向復旦大學捐贈,5月26日,李達三再一次向復旦大學捐贈1.1億元設立「李達三葉耀珍管理教育基金會」。
這數據是假的…
復旦某單個校友捐款數都不止一個億
更別提撥款了
上海政府都快成華東政法和復旦的同好圈了
這一筆能排到第幾?
這榜是錯的
你們那啊,不要想著搞個大新聞,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因為我當年年少無知念了交大,絕對不會讓我的孩子再去念了
補充: 研究生去了美國常春藤,有了比較: 老師的素質,學校的情懷都不在一個檔次上。只要有一點可能,我都會讓我的小孩去念一個校門上寫著「真理」的大學,而不是一個校園裡到處是商業建築的學校。
我的交大同學都還是很優秀的。另外,和國內的其他學校比,交大視野也還算開闊的,不論是出國交流還是找工作的機遇都還可以。
北清復旦沒念過,不評價。這個榜的數據是錯的
我也只是猜測一下,也許這和交大、復旦的富裕校友所處的領域有關。
我是隔壁渣渣學校的,從我和我周圍不同學院的同學實習的感受來看,交大、復旦的富有的校友分布於金融、諮詢以及外企商業部門的比我們渣渣學校多多了,渣渣學校的校友還是在實業居多,比如汽車、機械、工程建設、地產這些。
從實習感受來看,感覺交復在金融商業領域混得好的校友很在乎花錢的回報率,比較理性。所以【我猜測】他們要求即使是花在母校身上的錢,也要有足夠的回報。而直接捐錢給母校很多時候未必有什麼實實在在的回報,即使如李達三,蓋了一個李達三樓,也不過就是身後名而已,而達到李達三這個程度的畢竟是少數。我在學校某學院百年慶時候參與過志願者活動,發現其實很多捐款數額並不是很大,如果想要達到留名的程度確實有點難,即使不捐樓,捐了個獎學金、助學金,大概也就是拿過獎的同學會記得。
那怎麼辦呢?花錢辦活動,花錢贊助活動。活動就不一樣了,辦活動讓自己作為主辦方、資助人獲得了和在校學生、其他校友互動的機會,對於金融、諮詢以及商業的精英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拓展關係的機會。為校友聚會、社團活動買單,拓展的關係都是在當下發生的,都是實實在在具有變現可能或者助力自身發展可能的關係,相比捐樓捐獎學金留一個名,這種做法顯然更加務實。同時搞活動時候可以通過活動策劃本身強化參與者對自己的印象,比如一個復旦的朋友告訴我復旦百年慶時候有復旦校友通過關係找到可口可樂專門做了一批複旦專屬的可樂,罐身印了「李達三樓見」、「相輝堂見」這樣的標語,比起直接捐,這種方式顯然更能提高知名度加深印象。
也就是說我的理解是【復旦交大的校友不是不給母校花錢,只是喜歡用更加雙贏的方式來花錢,對於這種傳統的純粹反哺母校的捐錢捐樓行為不太感興趣】
以上都是個人愚見,存在各種偏差與誤解,另外因為不是交復的學生,也許是沒資格插足這個話題的。
http://www.cuaa.net/paihang/news/news_127343.html
5月27日迎來110周年校慶的復旦大學最近「數錢數到手軟」,各類
校友的大手筆捐贈紛至沓來,復旦大學方面表示,此次110周年的校友捐贈總額已超過了4億元人民幣。包括:李達三先生攜夫人葉耀珍女士共同捐款1.1億元
人民幣;寶龍集團發展有限公司、上海豪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捐贈1億元人民幣;復星集團捐贈1億元人民幣,馬雲虞鋒創立的雲鋒基金捐贈5000萬元……
近25年來北京大學累計接收校友捐贈20.17億元,清華大學13.89億,位於第二,武漢大學11.29億,位列第三席。在該榜單中,復旦大學位列第
24位,不過經過110周年校友們的豪捐,復旦預計在新的榜單中的排名會快速上升
推薦閱讀:
※在復旦大學讀計算機碩士是怎樣一種體驗?
※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讀研究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復旦大學正大管理髮展中心的「正大」的拼音為什麼是「Chia Tai」?
※葛劍雄和葛兆光在學術方面各有什麼成就,如何衡量?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和港大合辦的MBA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