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由近期鬧的比較熱的Uber事件想到的。小到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如美團外賣,打車app,大到大型電商企業諸如蘇寧雲商等,互聯網+的模式到底是推動了傳統行業的發展?還是與傳統行業產生競爭並造成了衝擊?
僅從電商這個角度出發,未來是否會是O2O這種線上對線下的銷售模式取代實體商鋪,就像蘇寧的轉型一樣?而這種變化對於商家,從業人員,和消費者的影響又會有哪些?未來經濟中實體產業會處於怎樣一種處境?


文章來著騰訊大家 作者:劉潤

前段時間我受邀飛新加坡,給新加坡的企業家講近兩三年來移動互聯網給中國工商業帶來的巨變。一整天的課講完之後,幫我做同聲傳譯的小姑娘過來問,我這個行業會不會被互聯網取代掉?我就問了一個問題,今天機器來做同聲傳譯的效果如何?她說效果還比較差,目前還沒法跟人比。我說,那就不用擔心,互聯網一刀一刀切掉傳遞價值的環節後,將會變成創造價值的手藝人的狂歡。

很多人在想互聯網到底在幹什麼。在大變革的時代,我們一定要回歸到商業的本質來思考問題。企業存在的意義是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是不變的。

我把這件事分成兩個環節,一個環節叫創造價值,一個環節叫傳遞價值。海爾做出了冰箱,蘇寧把它賣掉,簡單來說,海爾是在創造價值,蘇寧是在傳遞價值。

來看一個稍微複雜點的例子,電視頻道。我特別喜歡江蘇衛視的一個節目《最強大腦》,那麼江蘇衛視是創造價值還是傳遞價值呢?在電影、電視劇以外,江蘇衛視的新聞節目、訪談節目和娛樂節目都是自己製作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創造價值的;但這些原創的節目又是通過江蘇衛視自己的頻道放出去的,頻道就是傳遞價值。所以江蘇衛視既創造價值又傳遞價值。

但是,互聯網來了,互聯網挑戰了電視頻道的哪個屬性呢?互聯網首先挑戰的是它的傳遞價值屬性,比如說我很喜歡看《最強大腦》,但我幾乎不可能每周五晚上九點坐在電視機前去看,因為這個時間點我基本上有安排,通常我是找一個自己最合適的時間去優酷網或愛奇藝上看。

江蘇衛視當然更希望我在周五晚上看電視節目,因為它的主要收入是來自於收視率所帶來的廣告費。雖然優酷這樣的視頻網站也付了它一點節目版權費,但跟廣告費沒法比。電視頻道發現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網站的觀眾越來越多之後,它的主要收入受到極大的挑戰。

很多人不通過電視頻道看節目之後,電視台傳遞價值的屬性受到極大的挑戰,所以互聯網首先挑戰的是它傳遞價值的屬性。

今天廣電總局還不允許,如果允許你家電視一打開就是優酷網的話,會帶來怎樣的變化?我們認真思考一下,「頻道」是什麼?頻道只不過是一組電視節目按照固定的邏輯順序在播放而已。

而在優酷上,有那麼大量的節目,理論上是可以有無數人去創造無數個這樣的連續播放的,也就是創造無數個「頻道」的。所以如果你家電視打開就是優酷的話,你就會被淹沒在汪洋大海般的「頻道」之中,「頻道」幾乎變得毫無價值。那時重要的不是作為資源本身的頻道,而是頻道裡面的內容。

傳統電視「頻道」變得毫無價值這件事會對電視台這樣的商業模式造成極大的挑戰。不僅是電視台,還包括廣播、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它們首先受到挑戰的,都是傳遞價值的載體。

再舉個例子,餐廳。餐廳是創造價值還是傳遞價值呢?大部分人會認為餐廳是創造價值的,我也同意,但是餐廳就完全是在創造價值嗎?它的每個部分都是在創造價值嗎?那也不一定。餐廳是典型的「前店後廠」的商業模式,後面的廚房就是「廠」,前面用來吃飯的十幾張桌子就是「店」。其實真正創造價值的是後面的廚房,前面的十幾張桌子是用來傳遞價值的。

這一「刀」切下去至關重要,因為你如果懂得切割創造價值跟傳遞價值,你就會理解今天的互聯網到底在幹什麼。

有一家公司「餓了么」在今年年初拿到了3.5億美元的投資,那它幹了什麼呢?它並不是在自己的中央廚房做好快餐,然後送到你的辦公室給你吃,它其實是到你辦公室附近的那些餐廳,把食物買來,然後送給你吃。

這個時候你想一想,廚房創造價值的屬性沒有被取代,還是由它們來做飯;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它們是用更高的效率來取代那些傳遞價值的環節,也就是餐廳的前廳。

比如我經常到外面出差,有的時候在酒店不一定願意出去吃飯,就會用餓了么或者百度外賣來點餐。我有時會問送餐的小夥子,你們一天有多少飯是送出去吃的?有個小夥子告訴我說他們現在有30%的飯菜是在店裡吃,還有70%是送出去的。大家想想,以前這家餐廳的廚房僅僅是服務前廳的,現在有70%是送出去的,這就意味著廚房的效率、價值被整整擴大了兩倍以上。

所以互聯網到底在幹什麼?互聯網今天其實是用更高效率的方式來取代原先傳遞價值的方式,而讓創造價值的屬性發揮更大的價值。

我們再往下看,廚房裡面就全是創造價值的嗎?廚房裡真正在創造價值的其實是廚師,因為鍋碗瓢盆我們家裡也有啊,油鹽醬醋我們可能覺得家裡面更安全。這一「刀」切下去之後,今天又出現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叫做「愛大廚」,你可以請一個廚師跑到你們家去做飯。

有一次我在「愛大廚」的APP上叫了一個四星的湘菜廚子到我們家做飯。他戴著個大白帽子,穿著廚師的衣服,就在我們家的廚房,用我們家的油鹽醬醋,做了四菜一湯。做完之後我一吃,發現真的是做得比我好吃。然後我就付了這個廚師69塊工錢,很多人覺得,哇,怎麼可能這麼便宜。

但是你想想,這個廚師如果中午和晚上各做兩家的菜,一天做四頓的話(有的人家做四菜一湯,有的人家做十菜一湯),他一個月賺的錢可能比他作為一個餐廳廚師賺的錢還要多。

互聯網又來一刀切掉傳遞價值的環節之後,其實讓創造價值者得到了更大的收益。所以互聯網其實是用更高效率的手段,砍掉了很多傳遞價值的環節,從而進入了創造價值者的狂歡。

我們再舉個例子,出版。我到目前為止一共寫過四本書,所以我就知道中國出版業大概的流程:作者先寫書,然後交給出版社去出版,再找印刷廠去印刷,在沒有互聯網之前,印刷完之後是去找線下的書店把它賣掉,過去是這樣的。

但是互聯網來了之後,出現了叫噹噹的網路書店,噹噹賣的其實還是印刷出來的實體書,但是它不通過線下的門店去賣了,用更高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所以我就可以在網上買到相對更便宜的實體書。噹噹網其實是通過更高效率的方式砍掉了線下書店這個傳遞價值的環節。

之後亞馬遜又推出了一個電子閱讀器叫Kindle,電子閱讀器非常好的一點是我連紙質書都不需要了。有這樣一個非常輕便的電子設備,就可以在裡面放幾千本書,隨時帶著看。書還是出版社出的這些書,但是不用印刷了。所以Kindle幹了什麼呢?它繼續砍掉了傳遞價值的印刷廠環節,書還是一樣的書,只是不需要印刷了。

然後又出來一個網站叫起點中文網,有人在起點網上寫連載,另外還有一些人在起點網上付費去讀這些連載,有人付費有人讀就成了像模像樣的生意。網路閱讀甚至都沒有書這個概念了,完全就不需要出版了,這一下就可能把出版社給幹掉了。

所以你看互聯網到底在幹什麼?它在一刀一刀切掉那些傳遞價值環節,讓創造價值者發揮他最大的價值。

比如在網上寫連載的一個小朋友叫天蠶土豆,據說他去見中國作協的主席,作協主席就問他,小朋友你也寫書嗎?一年能賺多少稿費啊?天蠶土豆就說我在網上寫小說,一年的收入是3000萬人民幣。

你想一想,一個這麼年輕的小朋友,在網上寫寫東西,一年能賺3000萬,為什麼能夠做到?因為他用效率極高的方式,去掉了所有的中間環節,接觸到了一切可以接觸到的讀者,前提是他寫東西真的很好。他如果寫東西真的很受認可的話,就進入了一個創造價值者的狂歡。

原來出版業給作者的是8%—12%的版稅,你買了一本40塊錢的書,作者只能拿到大約4塊錢,也就是十分之一左右,其他拿不到的90%都是因為中間環節所導致的。所以互聯網把傳遞價值環節一刀一刀減完之後,創造價值者就進入了一個狂歡。

過去的線下經濟時代,廣告和渠道,把一些二流的產品賣得比另外一些二流的產品更好。互聯網沒有辦法把二流的產品變成一流的產品,但是互聯網在大大縮減了廣告、渠道等傳遞價值的環節之後,讓一些真正一流的產品可以用最短的距離接觸到消費者,讓真正一流的產品可以擁有最多的用戶,享受最大的價值。

回到開頭的故事,最後我跟那個小姑娘說,你要提升同聲傳譯的能力,建立你的口碑,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傳播,獲得更多客戶,做好準備,你可能會比原先賺更多的錢。


謝 @孫怡婷 。

我又要來打那些互聯網中毒者的臉。

傳統行業不是一個具體行業!
傳統行業不是一個具體行業!
傳統行業不是一個具體行業!

互聯網+是什麼?誰能給個定義?

我只知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cpu 內存等晶元製造等技術獲得了突破之後,對於整個社會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對於整個社會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對於整個社會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對於整個社會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答主視角太低了。這個時候不應當看傳統產業如何,而是國家經濟環境如何,世界發展趨勢如何。

新技術更新舊產業,代表舊產業的部分流程可以被新技術優化,獲得更高的生產效率並提高競爭力,從本質上來說這對產業發展是有益的。之所以有些人認為有害只是因為部分不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企業主跟不上時代發展,抱著舊有體制不放手,甚至因此搞垮了自己的企業。

但對一個產業或整體工商業環境來說,個別甚至一批企業的倒閉並不能武斷的將其判斷為損害,而是要從整體判斷這種損失是因為新舊代謝還是市場萎縮。

衡量一個產業是否健康的標準也不是單純看其每年倒閉多少企業,而是總體經濟活性和民眾的需求程度。人民需要互聯網,於是便少了線下交易,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時代進步總會捧起一堆人,淘汰一批人,這只是一個發展與平衡的問題,而不是利弊問題。


題主,你好!
我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互聯網+ 這個概念的出現不是獨立出現的。一場巨大的變革已經開始了。以下內容引自了《零邊際成本社會》:
「每一種偉大的經濟範式都要具備三個要素——通信媒介,能源,運輸機制。每個要素都與其餘要素互動,三者成為一個整體。」

」19世紀,蒸汽印刷和電報被發明,隨著全國鐵路系統中的機車被聯網到無縫通用技術平台,又依靠儲量豐富的煤炭資源,第一次工業革命得以發展。""20世紀,集中供電、電話、廣播和電視、廉價石油、國家道路系統中的內燃機車相互融合,這些共同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礎建設,推進了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

「今天,從虛擬空間中的軟體和電子商品到現實世界中的實體商品,零邊際成本現象隨處可見。無處不在的通信網路正在與初期的可再生能源、處於萌芽狀態的自動化物流和交通運輸網路相連接,以此擴大全球影響力,從而建立一個分散式的神經網路」。

題主從這裡是不是可以小小窺見一些什麼?

其實社會的發展永遠受到的是能源的制約。集中化的能源發展形式(不可再生能源)最終會被目前處於發展期的可再生資源替代。而由於可再生資源本身的特質,最終會形成一個分散性的狀態,人們需要所有的「神經網路」連接起來。而這個,大致可稱為「互聯網+」模式,或者更專業一些「物聯網」。

因此,到這裡,題主或許明白,互聯網+只是一種手段,一種方式,一種新的經濟範式下的必然要素。

而題主提到的傳統行業,所謂傳統只是相對於時代而言,適者生存。那或許又要問,那些事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呢?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時代的產消者,仔細想想,我們追求的是什麼?無非是更好的生活品質,更好的服務等等。比如出行方面,uber, 嘀嗒拼車等,無不體現了更好更便捷的方式。還有現在流行的AIRBNB等等。我們這個時代,更加註重分享,更加註重「使用權」。

至於題主說的僅從電商角度出發,不知剛剛大家是否注意到「產消者」這個詞沒有,越來越多的人會通過網路的平台,去創在價值,同時也去消費。另外,就是大家會更加註重這個產品的質量,因為網路的分享透明度更高。

哈~謝謝~!


茶會前言:這期主題是傳統企業如何+互聯網。最近劉強東有一句論斷:未來的風口在傳統升級。這個觀念我很認同,如果現在的大眾創業一窩蜂做純互聯網,那麼我們吃的喝的穿的從哪裡來?那劉強東認為不單單是傳統企業+互聯網,他用了一個詞叫做融合。

現在傳統企業大多是把互聯網當做一個工具,主要是做兩方面:互聯網營銷和圈住用戶。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用互聯網模式去運作傳統行業,而不是簡單地加上互聯網的翅膀。除了這兩個方面外,互聯網還能怎麼跟傳統企業深度融合?


互聯網思維帶給傳統行業的啟發

茶也:美團合併後的公司英文全稱翻譯過來叫中國互聯網+控股公司,說明美團也看到互聯網+傳統企業的市場。我在大學的時候辦過大學生創業大賽,讓福州的一些企業家對接大學生的互聯網創業項目。我看了大概兩千多份的純互聯網創業計劃書,沒有一份讓我覺得是靠譜的。最後原本這些打算投資100萬的企業家,就兌現了10萬,沒辦法,項目質量不大好。

後來,我和我現在的合伙人聊的時候,就覺得好像沒有什麼好的創業項目了。就偶然聊到了茶,原本我們以為茶是一個沒有辦法用互聯網升級和改造的項目,但深入了解後發現這個行業存在的諸多的問題。用互聯網工具要如何升級茶行業?

茶行業的問題多多,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不從消費者出發,不注重終端體驗。所以我看到很多茶人都賣他們自己愛喝的茶,從沒問過消費者喜歡喝什麼?而他們也一直在講故事、消費歷史,可是大眾消費者要的其實是終端的一種愉悅的感受。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一直提星巴克的原因,星巴克的終端體驗非常好。而茶葉的終端是什麼呢?品牌上消費歷史,高大上,門店上裝修華麗,這就拒絕了普通消費者。實際上,茶行業過去有一大部分是依賴三公消費的,沒有回到茶本身的飲用價值,因此這幾年政府嚴控三公消費後,很多茶企的茶囤積在倉庫里。這就是典型地遠離了用戶需求,茶行業本身的經濟規模是基於許多的泡沫之上的。而整個茶文化也存在著不重視、不從消費者出發的思維,更多的是消費文化。

互聯網有個職業叫做產品經理,提倡深挖用戶需求。我們把它的這種深挖用戶需求的思維用到了茶行業,所以我們團隊是茶產品經理。我們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改變大家對茶的刻板印象,因為茶文化以前帶給人的感官是很遠,我們提倡的是茶融入到生活場景中,就在你手邊。回到這期的傳統+互聯網上,我認為傳統行業的每一行水都很深,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互聯網不能照搬照用。我認可的是互聯網這種深挖用戶需求的思維,很多傳統企業並不具有,這是除互聯網營銷外,可以與互聯網結合的一個點。


互聯網再好,最重要還是產品

Jun:我在國內一家鞋電商平台負責天貓店,那這家電商平台今年鞋銷售總額要到10億,但至今仍然在虧損。我們公司沒有自己的鞋品牌,是幫各大品牌鞋在全網鋪開,無論是天貓、京東等等。因為現在如果一家傳統鞋品牌去做全網營銷,就是一個全網的ERP系統,做起來都很費力,所以我們是幫他們在全網鋪開。

我從事互聯網電商這麼久,越發覺得產品很重要。我不覺得我們公司10億的銷售額有多牛逼。我們公司為什麼會發展這麼快,完全是藉助各大鞋品牌的力量,比如李寧、鴻星爾克,我們只是把他們的品牌在全網鋪開。

我做了三年的運營,第一年我覺得運營很重要,第二年我開始覺得產品很重要。做產品和品牌就有它自身的附加值在,就像鴻星爾克在網上賣150元,但是耐克阿迪達斯同樣質量的鞋就能賣到400、500,對他們來說,互聯網的渠道不大重要,怎麼著都能賣出去。你運營手段再牛逼,你能把鴻星爾克150的產品賣成400?

傳統品牌附加值很重要

女裝有一個品牌叫例外,就是彭麗媛穿的女裝品牌。它的價格不會低價,但也不會太高價,它的工裝大概在五千塊錢左右。相較於其他同樣質量的品牌,別人賣1000塊能賺了,她可以賣到五千。多於別家的利潤被這家品牌用在打造品牌內容上。它有的價值已經不是在材質等產品品質上,而是其品牌展現出來的人文,所以例外的門店裡很多都專門開闢了讀書室。但例外難道是第一天就賣的比別人家貴嗎?例外是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別人降價的時候,它仍然不降而存活下來,進而去持續地打造品牌價值。

就是到互聯網的產品上,有兩個策略相反的手機公司,小米和華為。小米模式就是打低價,在全國手機都向小米學習的時候,華為的價格一直都是比小米高。小米是通過低價賺了一筆,但品牌定位和價值也被拉低了。而華為一直保持著中高手機的價位和高品質,今年華為的手機銷售已經超過了小米。手機品牌中有一個家悶聲發大財的,就是OPPO。OPPO走得是傳統線下渠道,把利潤讓給商家,他們從來不強調配置、性價比,但據我了解,他的賣貨量其實很大。之所以不與小米等國產低價品牌去爭,也不公布銷售量。因為一比,大家就會比較配置,拼配置OPPO肯定是比不過的,但是OPPO賣的是品牌,是體驗。


塑造品牌有陣痛,如何渡過陣痛是關鍵

但是問題也來了。當你的價位比同行高30%-40%的時候,是需要一個過程不斷地打造自己的品牌,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陣痛。這個陣痛是需要很多的方式方法來渡過的。比如通過facebook、twitter甚至像茶也品牌做的電台,都需要花很多資源跟精力去做內容。如果這個品牌內容沒做起來,而同行的價格降下去,銷售額跟不上品牌塑造的整個戰線,就會被市場淘汰。所以品牌的塑造不單單是你價格、利潤比同行高那麼30%,而是你高出的30%利潤拿去做了什麼。


互聯網把市場拉到低價競爭嗎?

產品的單價不是互聯網拉下去了,是產品自己拉下自己的價格。比如很多鞋品牌每季度留了一些庫存,而消庫存的時候肯定是低價去賣。但是偶爾地消庫存可以,但品牌長年的庫存一直積壓,就只能一直低價地賣,結果就是新品都沒辦法高價地賣,於是這個品牌的價格就一直保持低價。這是企業本身的問題,不是互聯網的問題。像我知道一些高端的鞋品牌,也有庫存,它就把這些庫存把自己的品牌剪掉,做偽貨低價處理,而互聯網上仍然是高價銷售。

互聯網只是一個渠道。過去三十年,每五年會出現一個新的銷售渠道。互聯網只是把這些市場的每個面給到每一個人手裡。當大家都知道信息後,那麼就會產生價格的競爭,這是商業競爭引起的。別人十塊錢賣的時候,如果我還十五塊錢,品質又沒有區別,那我不降價必死無疑。回到這期的話題,為什麼傳統企業的產品更加重要,價格已經是透明的了,如果還做出同質化的產品,只會被市場淘汰。


互聯網能幫助傳統企業構建新的消費場景

亮:本期是想探討除互聯網營銷以外,互聯網還能給傳統企業帶來什麼。互聯網產品和傳統產品有什麼區別呢?互聯網產品有一個特點,邊際成本趨向於零:我做一個產品的成本是固定的,使用的人越多,相當于越多人幫我平攤這個產品。而傳統行業產品不一樣,使用的人越多,我就要消耗越多的原料,成本不會降太多。

傳統企業怎麼+互聯網。這裡要說一個場景。例如茶也的公眾號,不是在銷售茶,而是在構建一個新的文化,一個新的、線上飲茶場景。為什麼要用互聯網構建一個新的場景,因為場景的構建就像很多小水珠慢慢凝結成大水珠才有一個向下的動能聚焦更多的小水珠。但是你不通過互聯網,你通過小的群體,你是沒辦法聚焦用戶,產生共鳴的。你只有把接觸你品牌的用戶放到無限大,才有可能有更多的人來關注你,你才可能將消費場景帶動起來。所以互聯網是讓每個人的連接去掉了中間環節,互聯網是新消費場景所需要的工具。

另外一點是,互聯網是無界的,而現實是有界的。有界到無界需要配送這個環節,把我的產品賣出去。像一些中心商圈是不送外賣的,是因為當店人數已經足夠了,不需要藉助互聯網這個工具。但是對許多小門店來說,需要在互聯網上傳播,甚至和互聯網一起構建一個到店的體驗場景。

歡迎參與茶也線下茶會,聊聊創業

公眾號回復傳統,發送現場錄音


謝邀!

本周熱點 | 順勢而為:這樣玩轉「互聯網+」,才能實現你人生的更好發展(十年乾貨,獨家首發)

今天,咱們換一種方式,用大家耳熟能詳的一段話開頭——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誠然,實現收入增長的途徑有很多,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嘛(當然,也可以通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如果你不是各種二代,對於你來說,你完全可以通過尋找和運營自己最擅長的技能,讓自己變成富一代,那麼問題來了,你知不知道該如何去發現自己最干星期、同時又擅長的技能么;

大叔不是各種二代,但自從16歲時看過《窮爸爸和富爸爸》這一系列的書起,就開始利用書中所講的精華開始實踐,下面,請允許大叔和大家做如下分享。


如果你曾仔細的閱讀過大叔微信公眾號菜單欄「新粉必讀」里的文章,那你一定不會陌生,大叔推薦大家找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先站在當下時代發展的高度,然後按照「先選行業、再選崗位,最後選公司」的模式進行篩選(參見《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系列專欄),最後按照自己對工作要求的三個要素去選擇適合你的offer(參見《短期糾結怎麼破》系列第一篇文章中的「一切與工作、兩性關係和生活有關」中的「如何找工作」部分)。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中,國家提出了「互聯網+」的思想,而且這次在政府報告中曾多次提出,如果你讀過(法國)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這本書(今天你回復「烏合之眾」給你看這本書),研究過大眾心理學,你一定會清晰的知道,這是新時代的機遇入口,當然也是財富入口,既然是機遇,咱們可得抓住才行,好了,下面,咱們來點乾貨。

再論職場的本質

在職場打拚,按照《富爸爸和窮爸爸》這本書里所描述的四個象限(你回復「四個象限」給你看這本書)的維度來看。如果咱們不是各種二代,在沒有社會資源(通常是人脈和錢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的選擇是(有些人則不這麼做,選擇兼職,然後全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那大叔佩服並支持你的勇氣,慢慢來,做自己即可),先選擇先找一份工作來養活自己,這是物種起源至今一個共通的現象,即——

「先生存,再求發展」


大家看,上述的情況和咱們在職場里混是一個道理,正所謂是——

「先買票,再上車,然後換位置/換車自己開車,還有的人投資最牛X的車」

(這和《窮爸爸和富爸爸》中提到的四個象限完全吻合)

在職場里混,通過用自己的勞動換來換取養活自己的報酬,這是求得發展的第一步,即生存,只有先生存,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臨時補課1#


1.關於如何在職場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大叔曾寫專欄撰寫過專欄,在此你可以回復「溝通」、「彙報」、「加班」和職場法則」給你看三篇文章和一本書。


2.此外,你以多看看大叔微信公眾號職場類的文章;

在職場發展,如果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先做人,後做事,做事也得做自己擅長的事,同時幫助領導成功,善用人際關係(你回復「人事鬥爭」,給你看一篇被人欺負了怎麼辦),才能成為職場達人,此外,你還得關注你目前崗位所在的行業是不是和時代的步伐吻合,這尤為重要。一切所謂——

「順勢而為,方程大器」

在搞清楚職場的本質後,咱們就來談談如何才能找到自己擅長的事(誠然,很多小夥伴並不滿足於混職場),要實現這一目標,得經過三個步驟:

【步驟一】藉助現有崗位的工作,不斷的站在時代發展趨勢和行業的高度和發展趨勢,去觀察你所在崗位的上游和下游(見1.1),並找到可以這個崗位延伸發展的部分(見1.2);

#臨時補課2#


1.1-比如銷售崗位的前端是策劃,後端是客服服務;產品經理前端是東西用戶的剛需,後端是用戶體驗的反饋等等;

1.2-比如你想做諮詢行業,那你必須具備以下能力:培訓師、編輯、需求訪談、團隊管理、項目經理和至少三個行業以上的工作經驗才可以;

#臨時補課3#


行業的發展趨勢,自生物數量的快速爆發期的寒武紀至今,都是隨著每個時代的發展演變出很多新的行業,比如工業時代的生產製造為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IP服務為王等等,這一切研究的思維是生物進化學,而不是咱們熟知的機械發展理論;

【步驟二】在不斷的在職場打拚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擅長的技能(利用公司內部轉崗和跳槽的機會找到能做自己擅長工作的機會)


【步驟三】站在時代發展的趨勢,利用當下政府鼓勵的政策,結合你最擅長的部分成就自己(當下熱點是「互聯網+你的最擅長技能」,即成為IP,一種新的知識產權或者結合你能給客戶提供的服務,找到合伙人全民創業,也可以以自由職業創業(IP),千萬別局限自己,要發散思維思考)

「你的大腦現在尚未被挖掘的能力占你自身潛能的80%以上」

在實現以上的三個步驟中,如果你想追求未來的穩定,那大叔建議你在讀大學時,拚命試錯,從大一開始實習,最好大三前有創業的經歷,通過大於五次、不種不同類型的崗位實習後,找到自己最擅長的技能創業,相信你一定會大有所成,因為,經濟學教父亞當-斯密說過,即使新時代和新型行業來臨,那些傳統的、人類剛需的行業(飲食、餐飲、理髮和旅行等)依然受歡迎,只不過每個時代的營銷模式不用罷了。不過,猶太人說過一句話——

「最好的營銷永遠是口口相傳」

如果你一心想找到自己擅長的技能,上述三個步驟可以參考,總之就是多去嘗試,多去試錯,雖說要慢慢來,可是,大叔建議大家利用手中的資源去尋找,要快速試錯,尋找的方式包括但不限於:

1)利用招聘網站(推薦51job和拉勾網)去發現你想去做的工作;(要知道,任何你擅長的工作都是從你的慾望,即「我想要」開始;


2)和學生時代的牛X同學和學長學姐保持聯繫,多和他們聊聊他們的工作,關於他們對你未來工作的建議,擇精華聽之;


3)在你的業餘工作中,去做所有你感興趣的事,別一開始就說不,試試再說;通過不斷的試錯,去找到你要的工作和生活,慢慢堅持;


4)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大叔建議你去讀經典的著作,文史哲都可以去試試,通過不斷的閱讀,你一定會腦洞大開(比如當下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三體》全套,去讀讀吧,你會愛上這樣的感覺的;)


5)堅持參加大叔每周的「微問答」和「微互動」節目,多和群里的小夥伴互動,畢竟,交流才是找到思維迸發的新思路嘛;

在你找到自己擅長的技能時,你完全可以脫離單一職場的束縛,或者採取「上班工作+下班為更多人提供服務」的模式,去實現財務自由。這也是為什麼大叔所說的——

「年輕時,先通過快速、高頻率的試錯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部分,然後成為IP,從而實現財務自由」

以上是所有職場達人和創業公司不變的真理,雖然會有點有不按常理出牌,可是——

「真理往往都掌握少數人手中么」

在此,大叔恭喜各位小夥伴成為得到職場真諦的一群人

而且IP的概念就是這麼來的


即——


「你會對擅長的技能形成自己的認識,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產權,

並出售給需要這些幫助的人」

關於如何成為IP,大叔會在每周末更新一篇專欄,請大家關注。

【大叔曰】


各位小夥伴,感謝你一直關注大叔的微信公眾號,建議你在最迷茫的時候,多讀讀大叔的歷往文章,說不定你會找到新靈感。

你的,

大叔

【本文是大叔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轉載請聯繫作者,謝謝】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大叔的微信號:uncleandyou,封面圖片來自互聯網)


互聯網的作用最終將會發展的跟電一樣,任何行業,任何企業,都不能脫離互聯網而單獨存在。


題主提這個問題的時候,想必都知道了互聯網+的「利」和「弊」大致體現在哪些方面,只是對「利」抱有所懷疑於是乎就有弊之說。說實在,按照目前中國的互聯網現狀,最多也只能說是處在發展中。但在長遠的發展方向上看, @蛋蛋的憂傷 所說的,互聯網+就是一條繩子,不用或者用錯都是死,但要生就必須得用。

「互聯網+」是2015年最火爆的網路流行詞之一,同時,它也是國家發展互聯網的政策指南。此次國家領導人在演講中提到,「十三五」時期,中國將大力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特意將「互聯網+」列為戰略之一。在「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指導下,中國將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分享經濟,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20年後,中國正全速開啟通往「互聯網+」時代的大門。這扇大門打開速度之快令外界驚訝: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6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僅隔10天國務院發布全文。20多年來,互聯網在中國快速發展。中國93.5%的行政村開通寬頻,網民數達6.5億,一批互聯網和通信設備製造企業進入國際第一陣營。

近10年來,國內互聯網企業快速成長,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和京東,一舉佔據了全球互聯網公司10強中的4席;互聯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升,2014年我國互聯網經濟在GDP中的佔比達7%,超過美國;網民數量持續增長,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已達6.68億人,比整個歐盟的人口數量還要多;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截至目前,我國光纖到戶覆蓋家庭達到3.66億戶、3G和4G基站總數達294萬、3G和4G用戶數累計達7.69億。

互聯網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不久前的「雙11」,全網24小時累計交易額高達1229億元,產生6.8億個包裹,比美國今年「黑色星期五」線上和線下銷量之和還要多出近50%,「雙11」成為全球最大的購物促銷節日。

網民們開始習慣在網上接受生活服務。手機打車、買電影票、上門洗車……越來越多的傳統餐飲、休閑娛樂、美容健身等本地生活服務企業開始通過線上渠道,向消費者提供在線預約、下單、客服以及營銷推廣。


2015年全國兩會上,「互聯網+」行動計劃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在政策的積極引領下,我國互聯網邁入了跨界融合變革、加速演進升級的關鍵一年。

多位業界人士感慨,與傳統產業全面融合後,互聯網不再是簡單的應用工具或獲取信息的渠道,而是一種可以對全產業鏈各要素進行有效整合的基礎設施。比如互聯網與工業的跨界融合,推動工業生產向智能製造深刻變革,如鞋材業,鞋廠運營大數據實現規模化生存、採購商與鞋材供應商通過速聚網快速完成線上採購、加工、物流配送一站式供應需求,一方面催生了新的採購模式和生產模式,另一方面提升了產品供應商的合理競爭增加原材料質量和生產成本。

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正在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要抓住這個歷史機遇,進一步發展好、利用好互聯網,使互聯網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


也許很多互聯網+利好的領域成果還沒得以實化,看似大躍進,但以今時今日的中國水平,也多了「大躍進」的資本實力了~


直接影響
先從最關鍵市場佔有率切入,互聯網對傳統的壟斷型企業與寡頭壟斷型企業一般弊大於利,由於自身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而蛋糕有限,互聯網的出現使新興企業與跨界企業對該傳統行業產生了進入市場的可能性與顛覆整個行業格局的機會。

銀行基金業,看看餘額寶,大部分的客戶資產本該屬於國內各家銀行基金管理,雖然客戶對象大部分都是中底收入者,也已經成為了國內規模第一的基金,對了,餘額寶才兩歲,慢慢來。

互聯網對大部分的傳統企業帶來的益處就是,讓信息更加對稱。

惡意競爭
互聯網+的模式確實是推動了傳統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對傳統行業產生競爭並造成了衝擊,但這競爭與衝擊長久而言是良性的。與傳統企業的競爭只能說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而衝擊,加速的是整個行業的發展。良性的競爭對企業的發展起到很關鍵的作用,你應該知道那個鯰魚效應吧?最適合用來解釋這樣的競爭了。

但惡性競爭就有問題了,無節制無節操的價格戰,滴滴與快的燒錢爭市場,58與趕集砸錢做營銷,這些直接影響利潤率,但最終影響到的卻是整個行業。
你看,要是鯰魚把沙丁魚全吃完了之後,西班牙人吃條毛呀!?喔,還不是能吃鯰魚的嘛。。。

但其實最糟糕的就是壟斷,看看那些國企的效率(不是指所有),收益大多憑的是規模,國家資產,居於國家壟斷型行業內。

其實我最想說的是


互聯網有機會突破行業的壟斷,這個才是重點!!!
互聯網有機會突破行業的壟斷,這個才是重點!!!
互聯網有機會突破行業的壟斷,這個才是重點!!!

我很看好專車服務,現在雖然受到了計程車行業的惡意打擊,但終究會成長起來的,因為這是趨勢(政策不反對,需求很旺盛),改變不了。


【從電商這個角度出發,未來是否會是O2O這種線上對線下的銷售模式取代實體商鋪,就像蘇寧的轉型一樣?而這種變化對於商家,從業人員,和消費者的影響又會有哪些?未來經濟中實體產業會處於怎樣一種處境?】這個問題有點大,我看看什麼時候有時間再更新仔細一些。。

對了,有可能取代實體商鋪的不是O2O而是B2C,題主這裡可能沒分清B2C與O2O的差別,O2O一般是需要實體作為媒介的,取代實體的就不叫O2O了。
蘇寧我都不想說了,豐富的實體店資源和豐富的線下渠道,家電品類和資源可以說是所有電商中最豐富的,遠勝京東和天貓幾條街,只能說轉型比較失敗。典型的傳統企業受到互聯網企業的威脅試圖轉型而失敗的一個案例。

說到電商對實體店鋪的影響,大家都覺得不好做,都在罵馬雲罵淘寶,但用那句話來說吧,不是現在的生意不好做,而是以前的生意太好做了。不是現在利潤低了,而是以前太暴利了。

----------------------------------------

其實個人還是比較認可阿里巴巴的,簡單直接的來說,直接或間接的創造大量的工作崗位比某京某亞某蘇的純自營B2C帶來的社會效益要高得多(PS馬雲腦殘粉)。。某寶也給了很多年輕人和家庭帶來了自家產品銷售的很有實力的渠道....雖然現狀有些變質。。


最後,thank那些突破傳統壟斷型企業牢籠的新興企業和產品,這些企業給我們帶來了我們本來應該享有的公平與利益


對傳統企業是弊大於利,但對消費者和被服務對象好處是極大的。

大部分傳統企業是很難轉型到互聯網的,原因是體制僵化,管理人員老化。試想,一個沒有在互聯網時代長大的的人,談什麼理解互聯網,既然不能理解,更不會變革。變革革的不是準備進入的互聯網企業的命,而是自己的命。有幾家有魄力的公司,會下血本大幅裁撤或者外包運營部門呢?又有幾家公司肯把公司戰略交給富有創造力的互聯網人才呢?在他們眼中,你只不過是一個搞技術的。

互聯網化就是信息的對稱化,結果就是企業信息壁壘喪失,利潤降低,但對社會和消費者是好的,交易成本降低而增加服務生產效率。
舉個例子,蘇寧電器大刀闊斧走向電商,網上網下同價,結果是利潤由增長變虧損,然而運營保守的國美反而利潤增長。原因說細了,1 大多數買家電的消費者並不是移動互聯網中長大的90後,大物件網購的消費習慣並沒有養成 2 網店成本低,網下價格靠攏網上,利潤降低。
其實蘇寧並不需要這樣,完全可以對線下採用價格歧視的定價策略。國內外很多公司都這麼做。

然而,長遠來看,逆流而動一定是螳臂擋車:
說大了,美國內戰,贏得是解放黑奴生產力的新興企業主;
說小了,石英錶消滅了百分之九十九的瑞士機械錶,
數碼相機消滅了柯達,sensor消滅了諾基亞。

我再大膽預測,用不了多久,如果賓士寶馬不投入AI或者argumented intelligence研發,他們只能淪為智能汽車的代工廠。
那些傳統家電,也會淪為代工或被智能家電徹底消滅。


行業還是那個行業,互聯網只是提供了新的渠道,並不是什麼顛覆性的東西。畢竟,我們是活在真實的物質世界,而不是靠一堆堆數據過日子的。


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許多人吧互聯網+想像的太過於膚淺(或者說並沒有什麼想像力)。其實不管在哪個時代,工業革命的時代,或者是互聯網甚至是物聯網的時代,公司的競爭力永遠都在於,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互聯網+,不是說單純賣東西,而是以互聯網為工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單純以互聯網為平台,一廂情願地以為是把產品推廣給13億人,僅僅提供了銷售渠道,卻沒有核心產品。這樣是遠遠不夠的。
利用瀏覽記錄因人而異地制定廣告,這樣利用互聯網提高了廣告的宣傳效率,是可取的。
想用互聯網做高端服務業,把線下服務弄成線上,比如金融諮詢,溝通反而更加冗長,這樣一看就是不靠譜的。
當然,很多公司的確是通過整合產業鏈的方式減少中間商而降低了成本,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


第一位同志的回答中有一句話需要大家謹記:傳統行業不是一個具體行業。(這是最基本常識,也是我們能坐在一起聊這個話題的大前提)
為什麼大家現在都談"互聯網+"?
我認為,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滲透到生活中的每個行業,與之相結合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以互聯網為平台,對現有行業的轉型升級。
以上大概是本題的答案,不過總覺得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產業規劃/產業升級的意義」
故,我選擇從產業轉型升級的角度來重新闡述這個問題。
《要換鳥,也要騰籠》
經濟發展由建造房子的城市化被迫轉變為培育企業的產業化。中國經濟前三十年核心驅動力是城市化,在三駕「馬車」的拉動下,一路高歌猛進,然而進入2015年,很明顯發現三駕「馬車」不起作用了,人口紅利沒有了,成本優勢沒有了,非一些城市的房子也賣不出去了,中國經濟主題由城市化被迫變為產業發展,由建造房子到培育企業,由光長身體到提升能力,提升能力的核心之一就是產業轉型升級,其中於習大大的「兩隻鳥論」、以「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兩隻鳥論」來闡明了「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意義和方向路徑,這也是習書記關於產業發展提出的一個重要經濟思想。
「籠」和「鳥」要相互匹配,不可偏廢。各個地方政府從以前的靠土地吃飯到培育產業,正面臨轉型之陣痛,擺脫制約求發展就成為了最重要的戰略舉措。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不外乎兩個:一個是「鳥」,另一個則是「籠」。而解決這個兩個要素上存在問題的方法也不外乎兩個:一個是騰籠換鳥,另一個則是騰鳥換籠。騰籠換鳥重在換鳥不換籠,採用這一方法的前提是基於籠還是好籠但鳥不再是好鳥的判斷。通過騰籠換鳥,引入的新鳥如同鳳凰,鳳凰涅盤進而擺脫老鳥制約的困擾。騰鳥換籠重在換籠不換鳥,採用這一方法的前提是基於鳥還是好鳥但籠不再是好籠的判斷。通過騰鳥換籠,使得遷入新籠後的舊鳥蛻變成鳳凰,同樣是鳳凰涅盤進而擺脫老籠制約的困擾。該騰籠換鳥卻騰鳥換籠,該騰鳥換籠卻騰籠換鳥,這些陰差陽錯的方法不僅擺脫不了原有制約之痛,而且還會痛上加痛。

產業轉型升級要換「鳥」、要育「鳥」。 產業規劃和培育的決策者首先明確的問題是:

1、想要什麼「鳥」,為什麼?

首先要做產業規劃研究,在緊跟國家「十三五」產業規劃,特別是國家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的產業規劃,就是要轉進那些吃得少、產蛋多、善於騰挪、目光遠大,並且胸懷全球的新「鳥」;其次要研究國內外,特別是國際上最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新產業機遇,比如VR虛擬現實、無人駕駛、移動互聯網、3D列印、量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梳理出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有選擇的納入重點規劃中,找到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鳥;最後要清晰分析各個產業的發展周期和階段,找出各產業鏈中高附加值的環節,包括可能稅收貢獻多的產業,以及這些環節的關鍵成功要素是什麼,這樣就掌握了未來產業要被淘汰的行業和環節,能提前避免一些前途渺茫的「弱鳥」,不思進取的「懶鳥」,健康堪憂的「病鳥」。

2、適合養什麼「鳥」?

首先根據現有的資源稟賦、政策環境、產業基礎等現狀,找到最適合什麼「鳥」的生長,對自身條件的清晰認識非常重要,不能脫離實際,南方的氣候是養不出北方的紙鳶,北方的林子也養不出鳳凰;其次,現有的「鳥」喜歡和其他什麼「鳥」在一起能協同生長,要根據現有鳥的特徵,找出適合的現有產業產業鏈上下游其他產業,這樣,引進來的鳥活得好,原有的鳥也長得快,相互相成,共同發展;

3、現有的「鳥」如何換、如何育?

首先要分析出現有的「鳥」哪些是有可能明天進化成鳳凰的,如果有,要放走顯然不是明智的,要分析這些鳥的核心競爭力、市場前景、未來發展預期等,要育這些未來可能涅槃的鳥;其次要知道現在的鳥哪些必須淘汰,隨著經濟發展周期不同,特別是要淘汰國內過剩產能、殭屍企業,這些鳥,要堅決換,徹底換,不拖泥帶水;地方政府經常犯兩種錯誤,一是徹底拋棄原有的鳥,喜歡從頭來過,期待一夜間鳳凰就棲上枝頭,不現實;二是捨不得拋棄原有死鳥、懶鳥;在招商實踐中,千萬千萬別忘記原有的鳥,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立足本地產業,這是最有效的,期待非常快的速度從一線城市導入相關產業不現實,非常慢。

產業轉型升級也要築「籠」、要修「籠」。其實產業轉型升級不僅僅是鳥要變成鳳凰,而且作為載體也就是「鳥籠」也要轉型升級,環境、配套、服務提升了,高端企業、高端產業自然就來了。在強調「換鳥」的同時,要優化「鳥籠」要築「新籠」,修「舊籠」。古語云: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1、要進行市場硬體環境建設,完善投資環境,以此引來投資者和企業。環境好,氣候宜人,「鳥」才會來安家;否則,「鳥」就會飛往別處,即使來了,也待不住。無論是對轉出產業的地區還是承接產業轉移的地區,都存在著築籠的問題。首先要注重地區環境的對接性,即投資者原投資地與新投資地環境的一致性。其次,既要有數量又要有質量,要能優於「鳥」原來居住的條件,讓引來的「鳥」無不適應之感,促成它們在此健康成長做大做強,並通過「榕樹效應」引來更多的金鳳凰。最後既要有統一標準也要有特色,對企業普遍要求的基礎設施等要按統一標準力求盡善盡美,同時,還要分析「鳥」的不同情況,提供配套的服務。比如,知識含量高的企業要為其提供高學歷人才服務,對技能要求高的企業,就要為其提供高素質技術人才服務等等。

2、企業健康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市場機制、政策環境和服務平台。要培育和引進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高的「俊鳥」,就得為這些「俊鳥」提供更適合成長的鳥籠,不能拿「舊籠」裝「新鳥」。深圳能成為創客的天堂,既離不開迭代式創新和技術積累,更離不開資本、信息、人才、政策等軟體優勢形成的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所以,要形成的良性機制,就要建立金融充分市場化、人才、技術和資本能夠良性互動,以及企業家有充分自主權的市場環境,同時要建立和維護公平穩定的政策環境。在這樣的「新籠」下,「俊鳥」不僅會自來,而且能夠得到更好的成長。

----------------------------------

2016.05.17


不願意順應潮流的都被衝掉了泳褲


一個人再牛逼抵不過一個團隊,一個團隊再牛逼,比不過一個體系;一個體系再牛逼,比不過一個趨勢~from matrix。趨勢就是互聯網會進入一切。


我認為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衝擊是利大於弊的。我的觀點基於一個前提,即:我們是活在一個有物質需求的世界裡面的,我們追求的是快捷的服務,更好的用戶體驗。
互聯網+首先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明確了資源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增加了信息的對稱性。
其次,互聯網+是一個去中介化的過程,砍掉傳統行業的大部分冗餘環節,一個商品從生產到交付用戶使用,儘可能的減少中間環節,這是目前互聯網+在達到的作用。
最後互聯網+的發展,現在的模式大多是第三方介入,在傳統行業和用戶間提供了一個平台,對於平台的發展趨勢我不知道會不會最終煙消雲散。
互聯網+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一個目前的趨勢,Solomo模型的一個典型應用。
最後總結一句,現在的市場是以用戶為導向的市場。


互聯網+模式下的敏捷製造是在具有創新精神的組織和管理結構、先進位造技術(以信息技術和柔性智能技術為主導)、有技術有知識的管理人員三大類資源支柱支撐下得以實施的,也就是將柔性生產技術、有技術有知識的勞動力與能夠促進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合作的靈活管理集中在一起,通過所建立的共同基礎結構,對迅速改變的市場需求和市場進度作出快速響應。敏捷製造比起其它製造方式具有更靈敏、更快捷的反應能力。
敏捷製造的優缺點優點:生產更快,成本更低,勞動生產率更高,機器生產率加快,質量提高,提高生產系統可靠性,減少庫存,適用於CAD/CAM操作。
缺點:實施起來費用高。
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是未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方向。互聯網正逐漸向工業領域滲透,將原先封閉的單點轉變為全聯接的生態系統。人、機器、應用系統相互融合,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華為敏捷製造解決方案能夠幫助製造企業跨越信息化裂谷,打造更高效、更精細的智能製造系統,助力企業從傳統的、簡單的製造變為智慧的、敏捷的「智」造。


不同行業情況不同。
互聯網可以只在產業鏈某幾個環節實現創新,也可以顛覆整個行業,創造新的需求。

像服裝這類傳統行業,互聯網可以為銷售環節注入活力。
舉個例子,美國時尚品牌NastyGal根本沒有實體店,最開始就是從eBay經營,然後經過幾輪融資成為年輕人喜歡的獨立品牌。這種模式和中國現在的很多服裝品牌類似,比如裂錦、韓都衣舍。

而社交網站或者app,更多的是創造需求。

對中國而言,線下的產業發展其實與歐美差距很大,但某些領域的線上發展確實可以稱之為與歐美「齊頭並進」。
舉一個食品安全的例子,我自己深有體會。在美國我很喜歡Wholefood這類超市,有機食品,每個城市都有幾家店,方便又安全。但是中國這種大型的有機食品超市並不多見,後來有了中糧我買等app,有機食品購買變得便捷很多。
這類線上銷售對實體零售業的衝擊有多大?並不見得有多大。互聯網只是彌補了供求的不平衡,將需求變為可能。


先說個現狀,從3、4年前開始忽然很多人的生意都不好做了。不僅是經濟周期問題,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這個時代下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在逐步動搖和瓦解企業這個過去一兩百年人類發明出來的有機組織非常核心的一些理念和架構,通俗的說就是企業開始「失控」了。所以現在企業必須越來越強調產品模式問題,更突顯出「產品是王道」。現在的各創業項目找投資固然重要,但投資人關鍵看的還是產品,至於現在的投資圈重視BAT出來的人那也只是在天使輪,之後就得看產品,這一點所有創業者心裡都應該非常明白。但我看到身邊很多創業者幾個來回下來就放棄了,這其實是非常可惜的。這裡我們不說造成這一點的創始人性格個性問題,單就創業項目本身提幾點看法,這些問題大概可以忽略掉創始人在個性方面的差異。

首先是大家對待互聯網的態度。有一種比較極端但也頗具啟示意義的專家觀點認為整個地球其實就是一台計算機,我們所看到的多數都是虛幻,我們所接觸的物質其實只是一種信息交換形式。何嘗不是如此呢?最近我所接觸到的非常多的企業都面臨轉型問題,幾乎成為普遍現象,其中有相當一大部分是受到了互聯網的衝擊,而且很多人是以離職的方式來適應環境變化,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所在的企業面臨轉型問題。因為需要和許多企業合作,在看待這一點上我挺傷感的,但我認為這不是一個真正有效的解決辦法,大多數倉促離職的人沒有把企業看成是一種生物形態,事實上一個柔韌企業的轉型能力未必輸於一個個人的轉型能力,所以你能看到大多數離職的人員最終可能發展的還不如原企業轉型來的成功。

在行業影響方面,零售是受到衝擊最早的,可以說是百店凋零,現在似乎否極泰來又開始出現所謂新零售熱;第二個正在遭受嚴重衝擊的是傳媒,傳統媒體業務大幅下滑;接下來第三個已經露苗頭的是金融行業,尤其是在支付這個領域變革已經極其深刻,「無現金社會」不僅衝擊人們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真正實現了全部個人消費的數字化,並導致商業大數據時代騰空而起。為什麼最早是這三個行業?主要原因是這些產業的本質都直接集中在信息交換形式上。那其它行業會怎麼樣呢?一旦物聯網和人工智慧興起以後,哪個行業的本質又不是集中在某種信息交換形式上呢?互聯網計算機對各行業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連五年前看來受衝擊可能性最小的汽車行業也正在經歷大變革的前夜,新能源汽車徹底改變了汽車的動力形式,五年後即將撲面而來的無人駕駛也將把司機這個好幾百年的職業鐵飯碗砸得粉碎,所以可以想像未來的汽車交通從形態上會與我們的傳統認知差別非常大。汽車行業尚且如此,其它任何一個行業不用告訴我你沒有面臨轉型的趨勢擔心,說了我也不太相信。

其次是項目的進化問題,很多項目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非常粗糙的,創始人往往通過自己的經歷看到某一種市場痛點,所以提出某一個新的理念切入市場。但是事實上從最終成功的項目結果來看與你發想的初衷有非常大的差別,這裡面隱藏著一個持續進化問題,需要考察創始人和企業對待進化的態度。幾乎百分之百的,項目規劃要經過大幅度和高頻率的進行修正,但這時候創始人往往會遲疑,或者說一開始興起做到了主動的修正,但是在新的需要修正的地方他又忘記進化的自覺性和必要性。企業擁有一定的固有外形人們常常會為之迷惑,但企業機構本質上也是一種生物形態,它需要的是不斷的進化去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完全沒有必要擔心一開始新產品的粗糙,在《創新者的困境》一書中提到了破壞式創新,一開始這樣的創新在外觀上可能看起來非常的差,別人根本看不上,但只要其擁有顛覆性理念並堅持快速進化,非常有機會取得最終勝利。比如說2007年的蘋果手機,喬布斯以一個外行者的身份殺入手機市場,但它的理念是顛覆性的,儘管蘋果的一代和二代用起來體驗都非常的差,主流市場多數人不看好,但進化速度可以快速地消解這一問題,當然那個時候的蘋果已經有iPod這樣強大的產品,因此可以保證它有足夠的財力來實現快速的轉型,但不能說這是充分條件,說一定能由此即彼;

最後是項目的溝通問題。為什麼經常說BP計劃書和產品原型很重要。因為一個產品設計出來以後,你需要帶著它們和各方面的人進行交流,親朋好友、投資人、開發者、客戶,等等;要明白其實真正的專家在市場上,作為各種交叉領域邊緣人的你要以各種方式向他們學習。企業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組織,它應該有很多的介面與外部環境相連,甚至有很多地方需要寄生於外部環境而不適合人為地進行割裂。影響產品形態的周邊環境也在一直變化中,所以你必須保持足夠開放的態度。以阿里巴巴為例,其產品現在開始對整個世界的商業形態產生較大影響。我們知道馬雲在創立這個企業的過程中做了很多非常獨特的創新,但不能說阿里團隊從一上來就是一個非常牛逼的團隊,馬雲到現在也不這麼認為,他非常強項的一點是能夠吸引這個市場上各種各樣強的人才和團隊與之合作,比如一開始的蔡崇信、比如孫正義、衛哲、俞永福,比如現在的湖畔學院很多學員都成為阿里系的合作體系,足夠開放的系統最終造就了阿里巴巴這樣一個非常創新獨特的商業大生態。

從個人的經歷感受來看,與其被動的接受衝擊,不如主動的挑戰互聯網轉型,目前看各行業轉型的機會都變得越來越可行,轉型成本降低、資本市場成熟化,當然還需要企業負責人和整個團隊擁有產品經理的思維能力,可以說這個時代是為產品經理準備的創新時代。因為能夠持續創造許多新價值,一個成功的產品經理和具有產品思維的轉型企業應該受到這個商業社會的極大理解、關注和支持。

閱讀原文:「失控」時代下的產品如何轉型?


總的來說,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工具,作用在於方便,快捷,及時。

那麼問題來了,以互聯網作為工具的企業到底比沒使用互聯網的企業具備哪些優勢呢?這首先會分為兩個對象。對企業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精準的客戶定位,這一點在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有所體現,根據用戶反饋,用戶習慣做出分析,從而對我們的產品,服務,以及價格等方面做出適當的調整,從而使用戶(客戶)對我們整個團隊認度增加,達到我們本身目的,即客源增加和現有客戶的留存

2:方便快捷的操作,之前我公司做過很多物聯網產品,所有核心都圍繞這一點來定位,比如智能控制,比如充值繳費(物業),省去了傳統的來回奔波的過程。

3:成本的精簡:之前曾做過一款APP,做輪轂定製的,這位老闆就告訴我,他們單位本身每年的宣傳冊的費用就是十幾萬,他想省掉這部分費用,於是有了APP,本身這個APP成本也就八萬多塊錢,還為他解決的線上客戶統計,下單,定製等功能,這樣一來,此客戶的宣傳成本和公司運營成本就降低了很多。而客戶所做的,僅僅是幾萬的開發費用以及投入兩個運營人員,就解決了線上下單,統計,定製,宣傳等需求。

以上是簡單的對企業的好處,接下來是對用戶:

1:方便快捷,相對於傳統企業,互聯網企業的客戶更為關注這個應用為他解決了什麼問題,比如比如現在的蔬菜配送項目,比如B2C,C2C項目,他們能為用戶解決什麼問題?其實核心問題就是方便,以前我需要到實體店進行消費,現在我只需要通過應用提交我的需求,然後等著上門就好,這就是最大的用戶痛點。

2:選擇多樣化,相對於之前我們的單一選擇方式,現在的互聯網+讓用戶的選擇更多,告別之前的盲目尋找。

也就是說,從既得利益看,互聯網+對傳統企業本身是利大於弊的,但是如果我們傳統企業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那麼必須滿足以下幾點。

1:解決的用戶痛點(能為用戶解決什麼問題)

2:精準的用戶定位(我們的用戶使用群體是哪些)

3:優質的用戶體驗(便捷的操作,簡潔的界面)

4:以用戶為核心的版本迭代升級(根據用戶反饋和數據進行的版本迭代)

5:優秀的營銷策劃和運營團隊(活動策劃,營銷策略)

6:高品質的服務(優秀的售後服務團隊,為產品保駕護航)

其中,用戶痛點和用戶體驗尤為重要

首先是用戶痛點,即我們能為客戶解決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是否是客戶(用戶)想要的,已共享單車為例,它能為用戶解決的是最後一公里,而社區寶,則能為用戶解決傳統的物業服務及繳費問題,所以它能夠有大量的用戶

其次是用戶體驗,也就是說,我們做出來的產品必須用戶能夠看明白,知道怎麼操作,不能讓用戶點了半天還找不到他想要找的重點,比如我們做一個新聞瀏覽,但是在之前有什麼註冊,驗證,或者實名登記,審核等,這樣繁瑣的流程本身就會使用戶感到煩躁,從而流失用戶(客戶),與之相同的還有界面設計,切近目標用戶的界面設計本身也是增加用戶粘性的手段。

綜上所述,我認為

互聯網+對傳統行業是利大於弊的,會對已有的傳統行業有所衝擊,是其餘的傳統行業奮起直追


推薦閱讀:

蛇有腳嗎?
原生廣告案例有哪些?內容營銷中如何更好的利用互聯網原生廣告做品牌傳播?
什麼是腐女?
互聯網不能顛覆什麼?

TAG:互聯網 | 產業 | 互聯網金融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