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會對人們的閱讀習慣、信息加工方式乃至行為模式產生怎樣的影響?
使用紙媒閱讀或電子媒體閱讀會不會因為其媒介不同而對人對信息的認知 加工 記憶 提取等過程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對於模糊材料的處理會不會有不同的傾向性?認知心理學研究史上有什麼這方面比較經典的結論或有意思的實驗嗎?
人生知乎第一問,如有哪裡不妥求指教求不噴
(′?ω?`)
謝邀。
作為一個擁有過kindle3、kindle5、兩個kindle paperwhite(一個被偷了)、iPad(現在給爸爸了)、iPad mini、iPad mini retina、amazon的雲端放了千多個文檔的人而言……
區別如下:
在閱讀紙質文字時,經常會下意識的點按某個名字,然後意識到「哦不能就地查這個名字的維基」。從這個角度講,讀不太厚的文獻,用iPad mini或者surface pro會很舒服,因為方便隨時點查。
在需要大量的反覆多次翻頁前後比照時,還是偏好紙質書。但在逐步細讀時,會傾向使用kindle。
記憶和加工方面,如上所述,由於pad之類便於搜檢解釋或翻譯,所以容易記得住,但也容易斷續。紙質的好處是其沉浸感強,kindle次之,pad和surface又次之。
綜合而言:
短文獻或搜檢,用pad和surface好。記憶、建立知識結構都比較方便迅捷。
長篇幅慢讀的,還是kindle和紙書更好。有沉浸感,不易被打斷。
在長篇幅慢讀的分類里,純文字書,我會優先考慮kindle的電子檔。純文字讀慣了kindle後,會覺得其他閱讀方式都太沉重,沒法隨手就拿起來。
但在大圖冊和攝影集,或者長篇幅文字配合繪本,及富有觀賞性的排版上,紙書還是有大優勢的。可以說,製作越考究的紙書,越能和電子閱讀器產生差別優勢。
想補充一點,人類與工具的進化是相互影響的而這種影響是深遠且持續的,英國考古學家V.Gordon Childe的著作Man Make Hifself就是論證人類因為工具而直立行走,又因為直立行走以各種工具創造文化的例子。
人類長久以來的閱讀是依靠一種刻畫、印刷文字圖像的載體為工具,閱讀是融合視覺、觸覺的腦力活動,人在閱讀書籍時可使用其他工具如筆、尺來圈點重拮和記錄筆記,當然電子閱讀器亦可以,但兩者比較時,前者明顯帶來更多觸感刺激,這些刺激是有助人類記憶或思考感受的,如"起身呵手封題處,卻到鴛鴦兩字冰"短短兩句以足令人難忘。除此之外,由於紙質圖書的功能較電子閱讀器單一同時使用方式也存在明顯差異,前者比較難令使用者分神,有助思考和閱讀。
因此紙質圖書在人類兒童時代建立觀念和認知時極具作用,同時在深入思考內容時亦較之電子閱讀器佳。
但是,電子閱讀器擁有的發展前景是紙質圖書永遠無法達到的。電子閱讀器可提供文字和詞句的多皇解釋和註解、可提供音樂和立體圖像(甚至動畫)來給予讀者直觀印象,例如當我們看詩經時可得知鳩的型像、黍的模樣,看近代史時能知道究竟戰火的可怕和國破山河的悲傷,這一切一切是紙質圖書根本無法做到的。
而且電子閱讀器令人類幾乎無限量地擁有或使用圖書文獻和信息,而且便攜和易存不用考慮重量和意外。
我覺得kindle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快速回翻。舉個例子,我看書看著看著,突然想起前面有個地方要重溫一下,紙質書就能快速翻回去,而kindle就不行,要選擇頁碼。我勒個去,我哪記得準確在第幾頁啊?所以往往要選好幾次,到最後我都不想再回頭看了,就湊合著往前看吧。
也可以說,紙質書可以用於娛樂和休閑閱讀,而電子書在這方面體驗還是比較差的。
另外,同意漲工資說的,精美的畫冊還是紙質書比較適合。
想起來另一件事:前兩天去杭州旅遊,手裡同時有紙質地圖和電子(手機)地圖,感覺紙質地圖能夠讓我快速瀏覽一個地方的全景,而電子地圖至少在目前還受制於屏幕大小,做不到這一點
舉個例子,學生用的習題試卷都是紙質的,因為紙質媒介已經成熟。
未來電子閱讀能夠發展出良好的交互性時,才能取代紙質媒介。
就比如現在就沒有人用竹簡了。
電子閱讀大幅影響人對物品(不論死的還是活的)的儀式感和珍惜感。
這不是僅僅從書的數據化開始,至少在產品能被大規模生產就開始了,不過書比較特別而已。
答應了好長時間才開始回答,題主妹子求放過 T-T
知乎首答,心理學大神們求不噴。
首先提出一個基本觀點:閱讀本身屬於一項身體活動,也就是說,不僅僅只有視覺。而且關聯的內容最容易形成長期記憶。
我在每每想起喬布斯的時候,回憶起的是喬布斯傳里讓我熱淚盈眶的部分,而這部分的記憶,不僅僅是文字,還有打開書的墨水和紙混合的味道,有指尖划過書頁的感覺,有不同光線照在文字上不同的反光印記。 扯遠了-.-
現在的主流觀點是,紙質閱讀可以喚起比電子閱讀更深的閱讀體驗,可以讓理解更深刻。可能原因是這與紙質書與屏幕的巨大物理性差異有關。
電子閱讀器無法複製紙質書往往被忽略的一個方面:實體感。屏幕閱讀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讀者是否能夠實現全頁閱讀,需要滾動頁面的時候,他們的閱讀效果就會降低。滾頁有兩個影響,最根本的就是分散注意力。即使是像拖動滑鼠或者滑動屏幕這樣的細微動作,也需要投入很少卻重要的注意力,所需的注意力要超過手動翻頁。上下滾動頁面也會打斷讀者的視覺注意力,迫使眼睛搜尋新的起始點,重新集中注意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紙質感並不只是古典魅力,更是豐富的信息來源,讓讀者不知不覺知道自己在文本中的位置。
閱讀分三種理解程度:理解字詞、理解句子(這兩種在屏幕和紙質書上應該都差不多)和建立整個大框架。位置感很重要:就像是概念上的腳手架,將資訊和記憶自動編排起來,在視覺和觸覺提示同時存在的時候它的作用最大。所有的那些提示,如頁面看起來如何,圖書摸起來感覺如何,能夠幫你拼湊起整個閱讀過程的印象。而Kindle或者平板電腦上則沒有這些東西。
電子界面雖然有標誌性的「進度條」或者「剩餘百分比」等數據顯示,但這些只是「視覺刺激物」,而非「觸覺」。頁面也通常是單頁而非雙頁顯示,進一步限制了空間表徵。在某種意義上,電子閱讀器和平板電腦只有一個在不斷被改寫的頁面。這種非物質性,使得它們跟固定的紙質文本有著很大的差別。
相反,紙質書支持各類標註:下劃線、書頁折角和在空白處註解。這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深度閱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屏幕閱讀軟體或許也支持註解,但過程上觸感則沒那麼強。手勢與認知之間存在密切聯繫。特別是對於常常閱讀傳統紙質書的人來說,實體書頁就像是深度理解的基礎。
如果你曾經拿起一本以前讀過的書,發現你能很快找到一段特定的段落,當我們手中握著一本實在的出版物時,我們的大腦里也把握著它的內容。文本的物理分布特徵能以空間呈現的方式表現在思維之中,對閱讀中的理解是有好處的,我們能看到並觸摸到全部文本的空間的延展和物理的維度。
么么噠
這個世界的未來,一定是屬於電子閱讀的,紙質書式微和消亡只是幾十年時間的問題。
公元105年左右,蔡倫改進造紙術。公元2世紀到4世紀,是竹簡、縑帛和紙張並用的時期,由於紙張的質量和產量不斷提高,紙張作為寫字用的材料,使用的比例才越來越大。到公元404年,東晉桓玄帝下令廢簡用紙。
紙張大面積取代竹簡,花了近300年;蒸汽機大面積應用,花了至少60年;電子閱讀花30-50年淘汰紙質書,這很自然。
之前我談到智能手機與報紙信息含量的對比:
你看一張報紙那麼大,一個手機屏幕那麼小,就說手機信息含量比報紙小,這太表象。
一期報紙,32版,一年按365天算,就是11680版;假設一版有2000字,那麼這份報紙一年信息含量就是2336萬字。
別看2336萬字,貌似很大,其實很小,只有44.55M.
那麼,一個手機能容納的信息有多少呢?理論上是無限的。現在互聯網信息有大爆炸趨勢。2012年有一組數據:對Facebook而言,一天新增32億條評論、3億張照片,信息量達10TB;對Twitter而言,一天新增2億條微博,約50億個單詞,信息量達7TB,比紐約時報60年的詞語總量還多一倍。
對中文互聯網同樣如此,每天10TB+的信息,你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接觸到。這相當於多少億份報紙?怪不得那麼多傳統媒體已倒閉和正在倒閉。
這才是一個全新的、浩淼無邊的信息宇宙。
我們看到的是,無論信息的生產、加工、傳輸還是消費,電子化都更具優勢。紙質書式微和消亡只是幾十年時間的問題,不信?仔細回憶,你每天接收的信息,多少來自電子媒體,多少來自紙質書籍,多少來自口耳相傳?
前幾天我們在《未來知識圖譜》討論一句話(訂閱可私信):搜索引擎是改變人類知識獲取能力的革命,與造紙術、活字印刷並列。與搜索引擎伴生的,還有信息生產的普眾化、信息大爆炸。原來就是媒體的一幫人生產信息,撐死幾百萬人,現在每天有多少人生產信息?
2015年全球就有19億智能手機用戶。每人發一個字都是19億,每人發一張圖那就是19億。
對此,我只能說,未來正以組合速度撲面而來,還有很多人停留在前現代。可以預見的兩個影響:
現在,電子閱讀=裝逼
未來,紙質閱讀=裝逼
用Kindle買書基本可以無國界了,最前沿的書都可以第一時間買到,對bookworm來說簡直不能再幸福。
對我來說,一些消遣類隨便看看的用電子類產品看,一些特別喜歡的非得要買紙質的來看,用電子產品根本看不進去
這算強迫症嗎……電子閱讀的信息獲取效率過高了
電子閱讀的信息呈現太過清晰,導致識別成本顯著降低,以至於你可以快速瀏覽完成同時出現的一屏內的內容。在紙質書刊閱讀中,這幾乎不可能,你無法通過掃讀的方式迅速獲取大量信息。
另一方面,電子閱讀的推進,回顧等翻頁行為成本過低,基於易用性考慮的滑動交互,以及種類繁多的檢索、收藏與定位功能,反而使用戶的翻頁行為變的過於隨意。
這也就意味著,電子閱讀天生更快,沒有給讀者留出相應的思考時間。
以及,相比於紙質閱讀依靠翻書帶來的直觀視覺和感覺上量的變化,電子閱讀的完成感低。
從竹簡過渡到紙書,交互方式並不是劇變,而是經歷了一個過程。造紙的出現並不等同於紙書的出現。早期的紙閱讀,一定會受竹簡時代交互方式的影響。這如同現在的閱讀器模仿書本的動效一樣。
然而,即便如此更多的變化是材質上的變化。材質的變化更多是解決了硬體上的便攜性問題。這與電子閱讀並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從閱讀行為上來看,一般認為,電子閱讀從深度上不如紙質閱讀,是電子閱讀最大的弱勢。衍生出來的所謂碎片化,閱讀持續時間乃至情懷和質感等問題,本質上都是閱讀深度造成的。而以上則是可能的原因。至於內容呈現形式是否碎片化,不過是內容依據場景作出的演變,是結果而已,根本談不上原因。個人感覺,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最大的區別是,紙質閱讀能夠發現錯別字,電子閱讀再怎麼認真努力也會有疏漏。
這是本人寫過無數次報告,給領導無數次揪出錯別字後,多麼痛的領悟。
電子書沒有厚度,無法通過情境,空間位置的記憶來提取書上的內容。
我覺得紙質閱讀會有一種擁有感,在家裡看著書架里喜愛的一本本書,翻翻摸摸,就像欣賞收藏品一樣,感覺很好。而電子書,呃,我真的擔心豆瓣閱讀和亞馬遜倒閉......雖說紙質書也會丟失銷毀,但是存在感真的會不一樣。
對現代來說,紙質閱讀真的是一種奢侈品,越來越覺得,有時間有空間有心情捧讀一本書,實屬不易,特別在你為生活奔跑的年代。
而電子閱讀類似快消品,就像快餐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碎片化的時間,譬如在等候和擁擠的公共區域,看看暢銷書和獨立成篇的雜文,就像生活加了鹽,會美味很多。電子閱讀的快捷性會讓其愈加流行。
電子閱讀於我,喜歡,但不會愛上。目前來說是如此,以後,who know?
個人感受,電子書代替不了紙書。
專業材料有時一天只能看幾面,中間做的筆記打的草稿差不多就有十頁紙。使用kindle/pad簡直不能忍。
從資料庫下載PDF,辦公室印表機打出來,就列印今天看的那幾頁,看完做完筆記歸檔就好。
閱讀體驗爆電子書幾條街。
雖然覺得kindle之類的電子閱讀器很方便,並且我也用一段時間,但我還是喜歡實體書,我喜歡那種感覺和味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電子書會被知乎取代
以後的電子書,
會更注重包裝、排版,
插圖可放大欣賞,可以保存到書籤,
書中提及的音樂、視頻也可以跳轉到觀看
——實際上iBooks已經做到了呢,可惜沒有亞馬遜書全且優惠。
還有啊,我們可以用觸控筆在上面快捷做筆記而不用擔心把書弄得不美觀了。
想想就很開心,期待科技繼續帶來驚喜。
還是喜歡看紙質書,看答案說以後可能會等同於裝逼,看電子書純粹是打發時間
閱讀電子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只是當前的技術還不能滿足滿足市場的需求。淺見認為誰能掌控閱讀終端,誰就是最後的贏家,一如當年的微軟。人的閱讀行、信息處理、以及行為為因為媒介的不同,信息的不同而不同
推薦閱讀:
※個性化閱讀是個笑話嗎?
※過去一年當中你看過的最好看、印象最深的五本書是什麼?
※如何高效地閱讀經濟學論文,獲取核心思想?
※上學是為了就業嗎?
※能在瀏覽器上直接摘錄批註的插件有哪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