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想寫陶淵明。找不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怎麼辦??
本科畢業論文想寫陶淵明。讀了《陶淵明集》並做了詳細筆記。還是覺得無從下手。去知網上搜了一遍,很多大同小異,特別是陶詩的風格或陶淵明的矛盾性,或者單就某一類如飲酒詩或菊花、飛鳥意象之類的,很多已經寫爛了。自己想找一個小而新穎的切入點,求指教。指導老師只是叫我去看書然後選一個感興趣的方面,並不提供建議好傷心= =
謝謝邀請。
我近期也是在糾結於畢業論文的選題。你指導老師的話是對的,細細看書。多看一些,總能發現有許多有意思的地方值得深究。所以你與其在知乎上等答案,不如去多琢磨幾遍他的集子,仔細研讀一下後世點評的變化側重,搞定本科論文,應該問題不大。
不過發現問題本身也有技巧,聊舉一例,以拋磚引玉。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這一小段話,逐字逐句分析,其實值得考究的地方就頗多。
五柳先生傳
1、中古以前「傳」多為史傳,如《屈原賈生列傳》。類似五柳先生傳這樣文學性質的傳,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可以確定這不是第一篇,我記得還有一個《高士傳》,再之前還有沒有?這一體裁的內涵和外延之變化,似乎頗有值得深究之處。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2、「先生」一詞,何時出現?何解?我印象中《文選》李善注似乎這個詞有解釋,但是那是唐人的解釋還是魏晉時的本意?我妄自揣測,這一詞似乎與黃老之術、玄學應有淵源。這個點切入,做的做不得?
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3、何許之人是籍貫,不由自己決定;姓字亦為父母所賜。那麼自己所能決定的,只有自己的號了。不談籍貫、姓名,只說其號。這是很少見的現象。如《神仙傳》、《列仙傳》中那些所謂的神仙們,往往也有姓名郡望,至少也有個籍貫。陶淵明此句,當何解?
好讀書,不求甚解
4、陶淵明讀的什麼書?換言之,那個時期,陶淵明這樣的士子讀的是什麼書?肯定有《山海經》,有沒有詩書禮易這些儒家經典?如果有,是今文還是古文?有沒有《老子》,有沒有佛經?找出他們讀的書,與漢志隋志做一比較,似乎頗有文章。
以上所舉,我不知道有沒有做過類似研究,權當拋磚引玉。另外,近年來文學研究的有些熱點方向,聊列於下,以供參考:
- 地域與文學
- 家族與文學
- 文人集團與文學
- 文學之傳播和接受
- 域外漢籍
- 文體互證
無不可做之學問,亦無不可做之作者,只是讀的少了,理解的淺了,便覺得前人已然說盡了。
說實話,本科畢業論文其實是一個學術訓練。換句話說,你寫啥不是重點,關鍵是怎麼寫。
首先引用文獻的版本要好,當然,一般來說,中華書局,上海古籍之類的好出版社,底本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能自己搞點好本子來對對,能體現學術素養。而且版本目錄本來就是基本功。
其次是文獻綜述的要詳細,就是在本專題內部,窮盡前人有價值的研究。比如你寫飲酒(例子是亂舉的,飲酒肯定太大了),就把前人研究飲酒的著作文章全看了。(爛文就算了,不過你不看咋知道是爛文)然後把他們的觀點分類整理,對比評述一下。
再次,格式要規範,無論引用合適,還是論文其他部分的格式,都按照最嚴格的學術規範寫。
最後,題目不要太大。
具體你愛寫啥寫啥,別老想著推陳出新,發前人所未發。陶淵明在唐宋以後不知多少人研究過,選了這個人物,更重要的其實是對前人成果的梳理排比,能在過程中有一個閃光點,就已經千好萬好了。本科生寫論文,重要的是會找資料,寫作規範,其他都不重要。
如果一定要推薦一個角度,我覺得文學評論史可能還行?找個文獻多的時代,比如南宋,明中晚期,清中晚期啥的,找幾個代表文人,看看他們對於陶淵明的詩文的一些特點,比如氣韻啥的,有啥看法,隨著時代的推移,幾代文人之間有沒有區別。切入小,也比較好玩。當然,我不是研究這塊的,信口開河,文獻半點沒摸過,不知道能不能寫。
同意卧老師的看法,陶淵明從來都是文史領域的火爆人物,有時候做哲學史的還能來插上一腿。出新難,出新要服眾更難。不光是中國古人做,現代人做,歐美學者,日本學者都做,研究的專著論文可以塞一個屋子。
我覺得題主能夠把學術史回顧做好,對你自己的學術鍛煉就已經很充分了。把陶淵明研究的脈絡梳理清楚,看看每個時代的研究者的重點在哪兒,為什麼有這些重點,研究者相互之間,海內外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有哪些重要的,公認的研究成果,觀點,就已經很不容易的。
宋代以來的各種陶集點評本,日本歐美學者的著作,想必題主不太容易看到...比較現實的辦法是依靠知網先把國內的研究整理整理吧,而且想必陶淵明研究綜述之類的文章有人寫過,拿出來參考下......
一下子出新是很難的,一般都要建立在對前人研究充分掌握的基礎上,相比於出新,能夠好好總結,整合前人的成果,就已經是大功一件了。
如果題主能夠完美完成這個任務的話.....
一篇博論都可以呼之欲出了不死幽靈陶淵明
1、有一種人,肉身都死了還不斷出場,而且是四處出沒,頑強地被哲學家叫做幽靈。這裡要點名批評的就是東晉的陶淵明。
2、身前,他因為不能站直身做縣長而憤然裸辭,毅然回到四線城市的鄉下,開始農夫山泉有點田的種地職業生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一派和諧的農家樂生活啊,而實際上,他家裡的牆破得連風都擋不住!
3、死後,他的靈魂不甘心地徘徊在自己創造的烏有之鄉桃花源里,久久地不肯離去。他一次次向後世穿越,一次次地在後世的詩作里找到自滿:「呵呵,這種風格又是我的」;他附體給蘇軾,蘇軾從醉中醒來:「只淵明,是前生」;他穿越到賴聲川抄襲他的話劇《暗戀桃花源》里,自演武陵人老陶,「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4、後世的文人騷客向這個死人老陶獻了無數的殷勤,文字上的推崇和精神上的仿效被不斷累進,最終無以復加,連詞都找不到了,只能:此公「獨絕千古」啊!後世人不是傻子,他們究竟在這位老陶先生那裡發現了什麼?
5、據說,他們發現的是自然。胡適先生用標準的白話文宣布:「陶潛是自然主義的哲學的絕好代表者。他一生只行得『自然』兩個字。」
6、自然主義的哲學是什麼,難道是像老陶一樣種種莊稼,喝喝酒,寫寫種田詩嗎?難道這樣就可以死而不亡,實現一個底層文青從細民到田園派老祖和千古一人的偉大逆襲,甚至要衝出中國走向世界封個「西梭羅東陶潛」的高手頭銜嗎?這,不可能吧。
7、據我那位做文學驗屍招魂工作的時而深沉時而興奮的老師考察,老陶的「質性自然」,是從文學題材意象,到沖淡之美的風格,再到處世和精神,都已經被自然哲學給全面佔領了。
8、在他的名字里,竟然也暗藏著自然哲學的玄機。陶潛,陶淵明,字元亮,潛和淵VS明和亮,與老陶一生的窮通、榮辱、貧富、顯隱、生死一樣,都是「知其白守其黑」啊,中國首席哲學家老子先生研究發現,「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那是天下的「模則」啊。
9、原來如此,原來後世膜拜皈依的是這樣一套可以叫做自然哲學的精神,是這樣一種中國文化中的集體無意識,是這樣一個對人類「元問題」即人與自然問題的回答。
10、老陶幸運地成了這套哲學和精神的文學代言人,他這才真的成了一個會累積會繁殖的幽靈。「一個永遠不會死亡的鬼魂,一個總是要到來或復活的鬼魂」,「一種精神焦急的和懷鄉式的等待」,當代哲學家德里達的幽靈學是這樣說的。
11、那麼,這個幽靈跟現在的我們有什麼關係嗎?好像沒有。
12、只是,當年青人淪為現代樊籠里的房奴和車奴時,當農民變成流水線上的機器時,當消費社會讓人疲憊不堪時,我們是否有那麼一點點想念陶淵明呢?至少我會想念,我那老師曾拿起手機說,喂,少功啊,我和孩子們在爬山。
13、只是,在現代社會裡,「飛特族」連固定工作都不要了,小清新挑戰了重口味,長假里無數的人要出去遊玩……這是一種自然精神和生活理念的回歸嗎?不得而知。幸福的生活又是什麼?
14、記者:大爺,請問您幸福嗎?
老陶:我姓陶,農婦、山泉、有點田。下面請我的盟友梭羅回答。
正在瓦爾登湖散步的梭羅:一個人的富有與其能夠做出的順應自然的事情的多少成正比。
15、這樣啊,那麼在將要到來的生態後現代,陶淵明的幽靈,真的會在那片綠色的天空中飄蕩嗎?
16、會嗎?不會嗎?
17、作為一個蹩腳的畢業生,我只能將老師的書複述一部分,冰山一小角,內涵版請移步:魯樞元,《陶淵明的幽靈》,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06。
建議你可以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入手,聯繫一下國外和陶淵明在題材和精神上比較類似的詩人,例如華茲華斯。
我跟你的情況一樣……我寫得是陶淵明飲酒詩的想像藝術,因為分析他的思想的論文太多,想從文學角度探討。可惜時間不夠沒寫完就交了另一論文。
但是我這個題目不是很好,以前請教過老師,他說本科生寫起來難,很難周全。後來去研究生複試,老師問畢業論文寫的啥,我說了思路,老師點頭說可以寫,不過路子不太新。╯﹏╰啜泣……
不過據我看的書,感覺可以寫寫比較類的,比如和外國詩人比較,或者和同時代同類別詩人比較。我以前唐宋的老師說把陶淵明和范成大的田園詩做個比較研究,是很不錯的。還有覺得用接受學的知識來寫後人對之的繼承也很好啊,反過來分析他的詩歌淵源也不錯。
總之感覺本科階段題目不夠新不要緊,把內容寫紮實明白是最好的。
陶淵明不僅是詩人,更是一種思想,其核心在於:「田園、不爭、道家、詩酒」四個理念要素,陶大詩人所做的詩也都是圍繞著這些所做,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陶大詩人的詩中去尋找他的性格、家庭、社會角色、理想信念、為人處世乃至他的三觀。
本科畢業論文確實需要一個切入點,才可以定好題,才可以把論文寫好,以至於不那麼寬泛,下面幾個題目可以給你借鑒:
陶淵明的家庭觀念研究-----基於陶淵明古詩文筆視角
陶淵明田園詩歌研究-------基於基於生態美學視角
陶淵明的文化觀念研究-------基於東晉佛教視角
不錯,知乎還是很靠譜的。
做陶淵明文學研究的本科論文,最靠譜的就是陶淵明某某作品或某某體裁研究綜述了。
其他的,有新意的本科生深度果斷達不到,你能想到的別人肯定都說過。
不過,即使做研究綜述,我也只能祝題主幸福。梳理這麼多研究成果,那是相當崩潰啊!
那個,我多說一句,題主如果沒有特別對陶淵明的執念,還是換個題目吧。南朝那麼些人了,幹什麼死命陶淵明。
你也別抱怨導師,陶淵明還要題目,你這是在難為他。
從陶淵明的人生經歷解讀其詩作
摘要魏晉時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中國詩壇的一顆明星,他是繼屈原之後對中國文學影響最大的詩人之一。
陶淵明的詩歌以純樸的語言風格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描繪出了令人神往的田園風光與生活。縱覽陶淵明豐富的人
生經歷,其詩歌不僅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藝術地再現了他的生命內涵。
關鍵詞:陶淵明詩歌詩歌藝術
陶淵明(365年—427年),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官宦之家,從小受儒家思想的熏
陶,功名事業心甚烈,早年就立下了「大濟蒼生」之壯志。但
從少年時期起就經歷了政治上的傾軋爭鬥、時局紊亂的紛
擾。詩人在世的幾十年中,曾三易朝代,幾次廢立皇帝,而每
次變化無不伴隨著一場清洗和大屠殺,給國家和人民帶來
沉重的災難。其時是一個門閥勢力強固統治的社會,門閥士
族為了把戰爭造成的經濟危機轉嫁給百姓,於是大量兼并
土地,加重賦稅徭役。陶淵明在29歲抱著明君賢臣的理想
步入仕途,欲通過出仕實現理想成就大業,但黑暗現實使他
碰了壁。41歲時,他從彭澤令任上決然辭官。為官12年中,
他抱著希望出仕,結果碰壁、失望、歸隱,再抱希望出仕,再
碰壁、再失望、再歸隱……
這樣三仕三隱,最高也只是做到參軍、縣令這樣的小
官,故而嘆息「求之靡途」,很難向上發展。他看不慣當時政
治的卑劣和腐敗,也鄙視那些士族們的腐爛生活「,代耕本
非望,所以在田桑」,他寧願歸隱種田。這種情形就使得他逐
漸從士族中遊離出來,和普通農民倒有了「共話桑麻」的可
能性。他自己的確「躬耕自資」,「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由於他經歷了窮困和勞動的艱辛,不只使他和勞動人民之
間的距離拉近,同時他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在農村生活的體
現中發生裂變,詩人以平等的態度對待鄉間普通百姓,和他
們建立了不帶功利的親密關係,這是陶詩人民性的一個重
要來源。
陶淵明歸隱以後「,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出仕之
念完全寂滅。棄官務農,謀生維艱。晚年,他貧困尤甚,竟致
「夏日抱長飢,寒夜無被眠」,但他對自己的歸隱之舉毫不後
悔。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攜厚
禮上門拜謁陶淵明,勸他復出做官,儘管他當時已「偃卧瘠
餒有日」,但檀道濟的勸說並未使其動心,反而被他連人帶
物「揮而去之」。由此可見,陶淵明的歸隱是出自真情,並非
是「誘我松桂,欺我雲壑」的沽名釣譽之舉。自此他靜守園
林,老死田畝。
那麼,為何陶淵明對出仕的態度前後會有如此巨大的
變化呢?原因頗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恐怕在於世風頹敗、官
場腐朽的黑暗社會現實,毀滅了他早的幻想。這一點,他在
《感士不遇賦》里說得十分清楚:
「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
之心……「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
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
亮!」
因此,他的歸隱可以說是他的覺醒,是他與黑暗現實決
裂的一種方式。
陶淵明看到了黑暗世道已經不可改易,自己的政治抱
負難以實現,為了保持自己耿介的品格和志節,不與濁氣蒸
騰的社會同流合污,毅然走上了岩棲歸隱的道路。這是他鄙
棄仕途、徹底歸田的一種表示,同時也顯示了他潔身自好的
高尚人格和不願隨波逐流的孤傲個性。但是一分為二看,陶
淵明一方面熱愛隱居生活,另一方面又總覺得這樣做有所
欠缺,與心不甘,這在他50歲時所作的《雜詩》中可窺見一
斑,遲暮的詩人感到自己終將默默無聞地度過餘生,不禁悲
從中來。少年時代的壯志已成夢幻,卻還常常攪擾他的靈
魂。自己心中的這種矛盾、痛苦也無人理解,又感到多麼孤
獨!他也獨自悲嘆貧苦,憂念死亡。總之,正如魯迅所言:陶
淵明決非整日整夜地飄飄然,決非「渾身是靜穆」。讀陶淵明
的作品,應該全面地讀,了解其複雜的心理和思想上許多消
極的成分。陶淵明的詩歌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
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詩平淡自然,是指其詩無論是敘事、狀物、寫景、抒情
都樸質無華,毫無人工雕琢的痕迹。陶詩題材內容貼近生
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其作品多以農村的日常生活為內
容,以普通的鄉村景物為題材,寫的都是平平常常的、習見
日聞的事物,如宅院、草屋、雞鳴、狗吠、樹林、小溪、春風、冬
雪、松菊、飛鳥等極普通的田園景物,以及勞作、憩息、飲酒、
讀書、鄰里往來等日常農村生活。
平凡無奇的鄉村景象,第一次被作為重要的審美對象,
出現在文人的筆下,而且是幾經險惡黑暗官場生活的陶淵
明的筆端。於是詩人強烈地把田園作為腐敗官場、污濁社會
的對立面著意描寫,並進行讚美。極其普通的景物,他體味
到其中難以傳達的真意,經過他的筆觸,便變成了一幅和
平、寧靜的田園風光圖,字裡行間歡快地流淌著詩人「久在
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喜悅之情。不必進行刻意的雕琢,不
必加以過分的渲染,那種對生活的真情美意便從詩人的心
中汩汩溢出,充斥於詩之始終了。
農業生產勞動在詩人這裡,也有一種「欣慨交心」的感
受,如「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
歸」,看到新苗茁壯成長,感受春風的拂面,有著星月的陪
伴,詩人的內心該有多麼愜意!田園那欣欣向榮的景象,詩
人那披星戴月之形象,又讓我們感到幾分親切和質樸!蘇軾
稱「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元好問評他的詩是「豪華落
盡見真淳」,都抓住了陶詩藝術上「平淡中蘊深厚,自然中見
真切」的重要特點。詩人脫口而出的完全是真情的自然流
露,使讀者也在樸素平淡的語句中體味作者的深意。
二渾融完整,意境深遠
陶淵明的詩中,有許多描寫景物的詩句,林庾先生稱其
為「歷史上最優秀最樸素的白描詩人」,他用家常話寫家常
事,寫得詩意盎然,給我們帶來豐富的想像。詩人在創作時,
善用白描和寫意的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並且注意意象
的整體把握和構圖的和諧統一,因而能夠創造出似淺而實
深的高遠意境。如前舉《歸園田居》(其一)「,方宅十餘畝」以
下八句是寫景,前四句寫近景,後四句寫遠景:近景是一種
素淡的環境,用「桃李」略加點染,便使整個景色躍然紙上,
靈動起來;遠景乃一幅靜態畫面,用「狗吠」「、雞鳴」點綴,使
整個畫面充溢勃勃生機。而從全詩看,這一田園景象如此幽
靜而美好,與「塵網」般的世俗、「樊籠」般的官場,形成鮮明
對照,生動地表現了「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復得返自然」
後的喜悅。
由此我們還可以看出,在陶詩中,景物不是孤立存在
的,它往往寄託著情,很多時候也是理、情、景三者的有機統
一,這是陶詩超出同時代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巨大影
響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陶詩或理隨景深,或寓理於情,絕無
單獨說教之意味。如「望雲漸高鳥,臨水愧游魚」等詩句,這
些都是既有田園的幽靜風光,又有詩人的恬然心境,還有對
人生哲理的領悟和闡釋。
前文所舉《飲酒》(其五)中,該特點更為突出。詩的前四
句主要闡述「心遠地自偏」的道理,但其中也不乏客觀之景
的寫照和主觀之情的抒發:這裡的景乃大環境———「結廬在
人境」,情是超塵脫俗的心理感受———「而無車馬喧」。詩人
著意刻畫看似矛盾的環境與心理,讓讀者領略、回味「心遠」
則自覺「地偏」的道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
佳,飛鳥相與還」四句是寫景,也是抒情「,南山」之景,則是
「採菊東籬」的詩人在「悠然」自得的情況下「見」到的,詩人
怡然自得的淡泊心情與大自然清幽靜謐的優美環境渾然無
間,融為一體。最後二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
也是說理。
在這裡,詩人直接抒發了自己在隱逸生活中產生的內
心實感,這種無須辯說的大徹大悟的境界,深刻反映了詩人
對人生意義的真正理解。同時它也說明,只有返璞歸真,歸
隱田園山林,才能真正理解人生意義的道理。在作者的筆
端,傲岸的秋菊、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在詩人心中構成
一道美妙的風景,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自此酒和菊也成
了詩人的化身,成了文學裡象徵情致高遠的意象。
三語言質樸,構思精妙
陶淵明的詩句語言質樸,構思精妙。陶淵明在語言錘鍊
方面有很深的功夫,在語句構思方面又獨具匠心,如《時運》
中寫春風「:有風自南,翼彼新苗。「」翼」字描畫新苗在微風
中搖曳,動態形象。《和郭主薄》寫夏日樹陰,「藹藹堂前林,
中夏貯清陰」,樹陰似乎如清水一樣可隨時貯存,使人解暑,
樸實而有情味。《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寫冬雪:
「傾身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將雪的輕虛潔白描寫得十分傳
神。這些均能以少總多,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生動性。
陶詩的這一語言特點,在「金剛怒目」式的詩中體現得
更為簡勁英拔,與詩的內容完全統一。如《詠荊軻》中「,雄發
指危冠,猛氣沖長纓」的「指」與「沖」,突出其豪氣衝天「,蕭
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的「哀」與「寒」「、蕭蕭」與「淡淡」渲
染其慷慨悲壯,都極具有藝術感染力,其錘鍊詞語之功往往
令人嘆服。
四題材廣泛,手法多樣
陶淵明詩歌的主要風格是自然沖淡。尤其是在那些田
園詩中,描繪的是清幽、靜謐、平和、優美、安閑的田園風光,
抒發的是恬靜淡泊、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闡釋的是回歸自
然、返璞歸真的人生哲理,這種風格特別突出。
陶淵明詩中還有一種抑鬱悲戚的風格。陶淵明早年也
把人生價值的實現寄托在政治方面,有「大濟蒼生」的壯志,
但歲月流逝,功業無成,他的內心也常懷苦悶與矛盾。如他
50歲所作《雜詩》之五曰: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這裡概括了詩人悲劇性的一生。少年遠志,何等壯偉!
歲月綿綿,青春轉瞬,惜氣力已衰。雖歸耕無疑,但仍惜寸
陰,這裡包含著詩人壯志難酬之深恨。《雜詩》之二「日月擲
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等等,都是這
種情緒和風格的再現。
陶淵明所作詠史詩,繼承了古典詩歌的。
推薦閱讀:
※怎樣分析小說中的人物性格?
※你怎麼看待87《紅樓夢》的結局?
※中國文學史上有哪些「一字之師」的典故?
※有沒有在古文里(詩詞曲都行)瞬間扎心的句子?
※你最喜歡余光中的哪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