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戰爭時沖在前排的士兵幾乎是必死的,為什麼還是會義無返顧地衝殺?

最近在重溫三國電視劇,有了些疑問,列陣衝殺的前排、攻城先上的兵士,以及設伏做誘餌的士兵幾乎都是必死的,那為什麼他們還如此做呢?怎麼就不會有人害怕逃跑或者告密求榮的呢?
還是因為電視劇美化或修飾了這些戰役故事?
請各位不吝賜教,感謝!


你問:戰爭時沖在前排的士兵幾乎是必死的。
我說不一定。在戰場上 離敵人200米之內的戰士,只受槍支威脅,可以爬、滾,躲開。離敵人200米至1000米之內 受小型炮的威脅 爬滾都危險、1000至10000米受大中口徑的炮威脅。10000之外受飛機威脅。可以說進入戰爭年代,沒有一處是安全的。中國現在要打仗,你包括你 和你的家也不安全。
你又問:為什麼還是會 義無返顧得去衝殺?我說:在戰場上你不去衝殺他,他會去衝殺你。造成失敗。會死的人更多。


以下出自《魏書》:
凡人所以臨堅陣而忘身,觸白刃而不憚者,一則求榮名,二則貪重賞,三則畏刑罰,四則避禍難。非此數事,雖聖王不能勸其臣,慈父不能厲其子。明主深知其情,故賞必行,罰必信,使親疏、貴賤、勇怯、賢愚,聞鍾鼓之聲,見旌旗之列,莫不奮激,競赴敵場,豈厭久生而樂早死也。利害懸於前,欲罷不能耳。


這個問題,我以前也想過很多次。
沖陣都還好,兩軍交戰真的有一方強行沖陣撞進去了,活過第一波箭雨和長槍穿刺,情況就好很多。
但是攻城,完全不敢想,都爬上雲梯了,難道這波攻擊失敗,先上去的還能活下來嗎?
我說下我個人的理解。
看了樂進、甘寧等人的事迹,你會發現很多武將就是這樣立功的。
樂進很矮,又沒有多少領兵的才能,就看身先士卒帶頭衝鋒愣是打出了五子良將的地位。
甘寧打朱光那一戰,無論演義還是正史,都是相當精彩。沒有任何攻城器械,直接攀爬強攻,一波就直接把城拿下了。
所以說,立功的心理是第一位的。這有獎勵制度,倖存下來的排頭兵在戰後記功時肯定有先登的記載。那些參加過好幾次戰鬥衝鋒在前而倖存下來的老兵,很快就會帶新人,自己就成了伍長、什長乃至都伯。
並且在戰前,作為先登的部隊應該會有相關的動員。比如吃牛肉、喝酒,吃飽喝足上戰場,家裡都打點好了,了無牽掛。
選人也是重要的一環。
怕死的人,通常也不會選成排頭兵。一個掉鏈子不怕,怕就是影響其他人情緒。那些山賊流寇的部隊一衝就垮,很多就是排頭的先尿了。舉個例子,素質拓展有個項目是高空斷橋,其實距離很短,約為一步半,普通人在平地輕輕一跨就過去了,但在高空就會有恐懼。你會發現這個素拓的項目一般是男女交替上橋,就是因為男生膽子要大些,男生率先跳過去,能極大激勵女生也跳。恰巧我參加過一次,某男生因為有恐高症,上去臉都白了。後面的女生看到後也沒敢上。
同時指揮官也會選一些有實力的士兵或下級軍官在前面,用於需要的時候撕開對方陣型的口子。古代作戰很多時候就是打陣型,陣型破了基本就穩了。
最後的保障就是軍紀。換句話就是懲罰制度。來參軍就要有沖在排頭的覺悟,不然就滾蛋。兵在於精,不在於多。要不也就沒有八百打十萬這些神話了。


重新編輯一下。
------------------
以下都是聽我姥爺說的,我姥爺就是我下面說的機槍手,後來被編入陳毅的警衛旅,主要參加的戰鬥都是在山東,後來一直打到上海。所以以下講的主要是TG與國民黨的戰鬥,也就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這一帶部隊的戰法。
我的資料並不多,基本上都是零零碎碎的聽到一些口述,姥爺並不是很願意回憶這些事情,大多數時候問起來都是說,「死了很多人啊,能活下來就很好了」,其餘就不愛說了,要纏著問很久才說兩句。這算好的,我爺爺背上有七個大槍眼,臉被炸掉半個,我小時候非常好奇,一直追問,也問不出什麼來,連我爸也不知道,這代人不喜歡回憶,喜歡喝酒,每天喝到醉。
------
就是寫出來給你們做個參考,不必太當真。不可能每個部隊的戰法都是一樣的,那樣不是傻么。
----------------
軍隊的規矩都簡單明了,不會說什麼績效提成之類的東西的。
一般的過程是這樣:
衝鋒號吹過,大家都往前跑,後面有機槍手(主要作用當然是壓制敵人火力),臉朝自己的一律射死。這裡有人質疑這是督戰隊,其實不是督戰隊,只是機槍手在那個時候很難分清楚敵我,只能通過這種簡單的方式來判斷敵我。督戰隊在我姥爺的部隊是有的,只是另有其人。
衝鋒前分小隊,第一隊只需要向前沖100米(我隨便寫的數字,不必當真,沖多少停我也不知道),卧倒。第二隊超過第一隊100米,卧倒。第三隊再向前100米,卧倒。以此類推,分小隊往前推進。
第一隊會想,不就100米么,挺好的啊,離敵人還遠。第二隊會想,第三隊更危險,我還好。以此類推。誰跑到敵人的封鎖線那個地方誰最倒霉。這也是不得已的安排吧,不然安排誰沖在最前?
一旦開始死人,特別是自己熟悉的戰友,基本就都紅眼了,仇恨夾雜著緊張、恐懼,腦中是一片空白的,死不死這都已經來不及想了,純憑平時的訓練,下意識的開槍戰鬥,想活就得好好的打,把前面的敵人都消滅掉。
------


1、對於古代的戰爭,不要受評書、電視劇的影響。那都是作秀,是藝術家的提煉與誇張,或者是無知者的臆想與吹牛。


2、真正的古代戰爭是這樣的:

列陣衝殺的前排士兵都是軍隊里的精銳。無論士氣還是勇武都是最強者。軍陣採用車輪戰法,戰鬥每隔1柱香的時間(約五分鐘),就會鳴號角,前排士兵聞聲就會退回本陣後方休息,同時由後一排士兵接替繼續作戰。一陣大概有10排左右,一個輪次的列陣廝殺,大約50分鐘。只要能挺住5分鐘之內不死不傷,基本就能全身而退,所以前排士兵的傷亡率其實不高。

冷兵器列陣戰鬥中,想殺傷有盔甲有兵器的精銳士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屠殺一般發生在其中一方的潰退中。古代作戰,兩方實力相當時,基本上就是拼士氣軍心。如果能截斷對方的糧道,那就會嚴重動搖對方的士氣軍心,導致對方潰退。從而取得戰鬥的勝利。

------------------------有朋友在評論中提出馬其頓方陣作戰時不輪換士兵。

馬其頓方陣衝鋒前進時,確實不輪換士兵。技術上做不到,當然也不需要這麼做。馬其頓方陣的優勢是機動性和齊心合力、齊頭並進的衝擊力。在方陣正前方對於其它陣型而言,馬其頓方陣總能形成以多打少,以優勢兵力給對方散亂隊形造成各個擊破的局面。

-----------有朋友在評論中說無法想像敵人會給自己輪換士兵的機會和時間。

論特警防暴隊形的重要性-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上面這個視頻在1分鐘之後有個很典型輪換前排戰鬥員的戰術過程。可以作為參考。(古人只是在對自然認知和科技上不如我們進步。但在智慧和鬥爭經驗上並不比現代人弱。我很自信如果真有諸葛亮的八陣圖,也一定是千變萬化,妙不可言的。)


大家沒上過戰場,不太容易體會到戰場上的事。

其實,輪換士兵是雙方共同的生理需求。這個生理需求最後變成了約定成俗的戰術。

因為人的體力有限,雙方士兵只有第一排能相互接觸作戰。交戰一炷香的時間後,體力都已消耗所剩無幾了。雙方都會主動暫停戰鬥,輪換士兵的。

如果你不輪換士兵,趁著對方輪換士兵時,繼續進攻。那麼對你自己的軍隊是很不利的。首先士氣會急劇下降,前後排的士兵都會軍心大動,會以為指揮官拿第一排士兵送死。此時第一排士兵體力已經不足,繼續進攻已是強弩之末,進攻效率極低。根本不能有效狙擊對方的士兵輪換。

如果對方此時輪換完畢,對方生力軍會在體力上碾壓你的第一排疲兵。輕鬆擊潰你的第一排士兵,從而增加你方整體潰退的危險。

所以,在古代列陣作戰,雙方都是有默契輪換士兵作戰的。

----------------------輪換前排士兵的具體步驟

有關史料太少了。大家有靠譜的史料可以提供給我哈。

我在這裡先拋磚引玉,給大家看一看,現代警察防暴隊輪換前排戰鬥員的步驟。

1、戰鬥員直線排列,站成前後兩行,分別為A行和B行。

2、兩行間距2米,每行戰鬥員間距2步(訓練手冊上就是這麼寫的,我估算應該在1.2米左右吧,歡迎考據批評。)

3、B行排列時,將A行空檔補齊。(你們看明白沒?我是明白了。)

4、兩行成防禦狀態,站穩不動。

5、前進式輪換。在指揮官下令後,B行戰鬥員穿過A行戰鬥員留下的空檔,向前挺進7步,站穩止步,做防禦狀態。

此時A行被B行輪換完畢。


後退式輪換也應該有。但是訓練手冊上沒寫。那我就只好根據實際情況推演啦。

後退式輪換:

指揮官下令。

A行原地不動,成防禦狀態。

B行向前運動補齊A行空檔,站穩成防禦狀態。

指揮官下令,A行向後退2步,站穩成防禦狀態。

指揮官再下令,A行再向後退2步,站穩成防禦狀態。

指揮官繼續下令,A行再向後退3步,站穩成防禦狀態。

完成後退7步的AB行輪換。

大家覺得我的戰術設計有問題,可以拿乾貨或者是自己的推演來否我。我是歡迎的。

3、攻城先上的兵士

一般是軍隊里的炮灰。多由老弱、俘虜、甚至是平民組成。由督戰隊督戰,敢畏死不前者,當即軍法處斬於陣前。這些炮灰不得不冒死攻城。後退肯定是當場被督戰隊斬殺,攻城反而能晚死一刻,甚至還有一線生機。

這些炮灰作為第一波次的攻城力量,是用來消耗守城者的弓箭、灰瓶、滾木礌石、滾油、槍炮的彈子火藥和發射次數(古代的火炮、火槍有發射次數的限制,過熱後就得停止發射,要用很長的時間來散熱。)待到守城一方疲憊之時,攻城方的精銳死士就會出動攻城了。這些死士穿多層重甲,持盾與戰斧、戰錘、大刀等兇悍武器。

這些精銳死士之所以悍不畏死,主要是待遇好。軍餉高於普通士兵數倍。普通士兵吃菜康,精銳死士卻能吃到肉。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吃肉那是非常幸福的事。攻進了城搶錢搶女人,也是最優先得。


4、設伏做誘餌的士兵,也都是以老弱、俘虜、平民等炮灰來充當。會以精銳騎兵作為督戰隊,隨隊監視。誘敵成功後,精銳騎兵就先一步撤退了。留下老弱、俘虜、平民自生自滅。

--------------------以上內容,是我多年來的知識積累和個人的分析。

具體史料我就不列舉了。一來史料太枯燥沒人愛看,二來查史料是一個艱巨的工作,我時間有限。如果大家覺得我的觀點不對,你們可以拿出史料證據來否定我的觀點,我很歡迎的。


咱就從自私的角度說說,大夥聽過激情犯罪吧。人啊,你別把自己想的多客觀、多能捨棄他人為自我著想。而激情犯罪的目的,也恰恰只是一種情緒罷了,跟你的利益毫不相關。

也就是說,你要衝動了,你的情緒能左右一切,別說別的什麼利益了。

生物為了繁衍生息,都有一種捨棄小我的衝動。別說人類了,動物都有。

而為了家族、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的衝動,你冷靜下來感受的話, 或許會覺得很愚蠢。但你要是親身面對了,那就不一樣了。

你不是心懷四海八荒的佛祖,你是個看重親人、看重族人、熱愛祖國的活人,僅此而已。

即便是秦檜、汪精衛,我想這種貨在晚上睡覺前也得思想鬥爭一番。因為背叛國家、背叛民族、背叛家族背負的可不是什麼道德責任,而是一種動物都隱約懂得的自然法則。

而這類的法則,按照基督教的說法,叫自然法;按照儒教的說法,叫天理。

你不懂自然法,沒關係,我也不攔著你用你不懂的東西裝逼,畢竟網上這種假裝不在乎的傻逼很多。

你不懂天理,那就只能說,你連禽獸都你不如了,別假裝了,別以為你的生物天性是政府洗腦了,別自以為是動物了,乖乖躺著,給俺當填炕的柴火的吧,你不配為人,甚至不配為豬。


真就有這種人……
比如我
wargame下場我永遠排尖兵位……
以前打群架也是頭一個
基本上團體活動能沖第一個的我都是第一排…
軍訓也是…
有種莫名的使命感
總覺得……我不死誰死……
總要有人排第一個…
團隊拓展訓練,我也排第一個……
往好了說叫以身作則捨我其誰……
往壞了想,骨子裡可能有自我毀滅傾向吧……
要是冷兵器時代,肯定也是第一排…
覺得與其站後面不如坦然面對,第一排多痛快…
該死站哪就死,聽天由命吧
把長矛攥的緊點
發一聲喊:去你媽的,來吧!
——————
這裡面,仔細分析,有些深刻的東西
即有性格,又有責任、信仰

我們這代人,缺乏堅定的信仰,很多人既不信鬼神,也不信黨派。能為之死斗的東西少了很多。並不能坦然面對戰死沙場。
人都是矛盾的,我也不例外,我一面怕看《咒怨》,一面無懼死亡,當然裡面有男人本能的血氣方剛、好勇鬥狠,也有願意付出的責任。

汪精衛年輕時刺殺失敗,寫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無論最後他變成了什麼樣,但是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是做好了必死的準備,在那一刻,他的信仰是無比堅定,讓他沖第一排,他會心甘情願。
渣滓洞的江姐,她沒上戰場,但是男人也要為他的鋼鐵意志震撼,第一排里也有她。
董存瑞,黃繼光,也是第一排的好漢。

你只要信你所信的,第一排永遠不是問題。

有時候我很羨慕有信仰的人,有能為之戰死的理由,也是很幸福的——精神有寄託,有信任的事情,活的更踏實、坦然。

而我們,也有自己的責任,只不過我們很幸運不需要面對。如果面對,我相信很多人也會站在第一排。你會爆發出你自己從未注意過的勇氣。

比如敵人的鐵蹄踏入你的家鄉,後退一步就是父母妻兒。你手持鋼槍佇立沙場,身邊是從兒時就一起長大的朋友,大家相互注視,然後一起面對前方,你儘力把盾牌貼近身體,把長槍攥的再緊些,手指的骨節因用力略微發白,刺眼的太陽讓你眩暈。你早忘了害怕,就是緊張,胃裡一陣陣痙攣,口乾舌燥。旁邊的戰馬打著響鼻,不停的噴洒熱氣,騎士舉著巨大的戰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低沉的號角響了起來,嗚嗚。

伍長們的聲音從兩側陸續響起,所有人都在高聲喊喝:第一排!舉槍!


1、戰場上越是害怕躲避,死亡的概率越高。
2、攻城戰,先登的賞賜非常豐厚,豐厚到足以賭上性命。事實上很多人主動當兵都是為了養活家裡,自己的性命反倒不怎麼重視。被迫徵兵的士氣就比較低,很容易出現潰敗。
3、古代為了防止前軍逃散,一般都會有後隊斬前隊的軍令,一旦前軍崩潰,就會被後面的人殺死,以免全軍崩壞。所以他們只有向前沖一條路。而且在日常訓練中,會訓練士兵服從命令並立即執行的能力,「服從命令是軍隊的天職」,無法指揮的軍隊只不過是待宰羔羊。
4、後隊也不一定就安全,有時候敵人會從後面或者側翼進攻,有的時候前鋒會被突破,只要在戰場上,很難有安全的地方。
5、遠古時期(3000-4000年前)常用的是方陣戰術,若干士兵組成方陣,依靠長矛互相推搡,直到一方潰退。方針的密集隊形意味著你只要跟著隊伍走,端著長矛就可以了。不存在什麼衝鋒之類。
6、到中古時代戰術革新以後,密集編隊仍然十分流行。因為密集編隊是指揮大規模軍團的唯一方法。那些分散作戰的散兵一般都是小股部隊。密集編隊使得你後左右三面是人,想逃也沒得逃。密集編隊的原因是便於指揮。幾萬人的軍隊,密集起來依靠軍號等戰爭樂器和傳令兵即可下達指令,散開作戰的話,傳令兵得跑十幾分鐘才能將最高指揮官的指令傳達給下級軍官。到那時候戰況已經變了。
7、說起戰爭樂器,士兵行進的步調也是受樂器指揮的,一個人亂就容易形成連鎖反應。古希臘的軍樂隊曾經因為把軍笛吹錯節奏導致了陣型的混亂。因此按照指揮行動是必要的。


題主問的是三國時期,換句話說,古代戰爭。像解放軍這種講覺悟的部隊就不在討論範圍內了。

賞罰分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信息不對稱。

同一場戰爭,高層軍官的視角看是戰棋遊戲,中層軍官的視角看是即使戰略遊戲,基層軍官和士兵的視角看是主視角射擊遊戲。戰棋遊戲,所有兵力都在那擺著。即時戰略遊戲,就有戰爭迷霧,敵人可以穿插迂迴。主視角射擊遊戲,喵的不看地圖,東南西北都找不到。

而在古代,在短時間內讓一群目不識丁剛從田裡徵召來的農民產生階級情感,思想覺悟,大局意識等等是不現實的。那麼,只有利用信息不對稱咯。

比如設餌誘敵,題主想問的是為什麼士兵明知會死還依然會去,那麼我想說很有可能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會死。誘敵的計謀,是在中軍帳里將領和謀士商量出來的。出了中軍帳,就變成了「命你部前往某地掠奪兵糧」,或者「命你部高舉旌旗往某地行軍」的命令。真正是去做什麼底層士兵到死都不會知道。三國時期有時候主帥都不知道前面有什麼,士兵更是兩眼一抹黑。望梅止渴這個例子很說明問題。曹操說有梅子,那就是有梅子,如果最後沒找到水源,士兵就被曹操玩死了。

同樣的,雖然賞罰分明是客觀條件,但另一方面仍然不容忽視。那就是:軍隊會利用信息不對稱,告訴士兵敵人根本不堪一擊,城裡的金銀珠寶大姑娘小媳婦唾手可得。除了少數親兵會因感恩戴德的緣故向死而生,大部分士兵在死之前都覺得打仗不是什麼難事。為什麼說兵敗如山倒?那就是殘酷的現實抵消了開戰前灌下去的迷魂湯。大軍意識到戰爭不是那麼好玩的,自己很有可能搶不到東西還把命搭進去,於是自然做鳥獸散。

以上這些僅限古代戰爭。後來解放軍部隊有覺悟了,這些也就不是主要原因了。


求生者死,求死者生


這個嘛,在中國這叫政治教育
在毛國這是伏特加上腦,在日本這叫萬歲衝鋒。
其實就是平時的訓練和教育起的作用,令行禁止,士兵對於長官的命令第一反應是遵守,長官喊,衝鋒,士兵們哇的一聲衝上去。
人的情緒是會被周圍的同類影響的,相信我,前線的士兵們衝出去的第一瞬間想的絕不是什麼國讎家恨保家衛國建功立業之類的,衝出去的一瞬間,腦子是空白的,對,就是射精時那種空白,大概過個半分鐘左右腦子才會冷靜下來,然後,冷靜下來思考衝鋒意義的都去見了上帝,冷靜下來執行戰術動作的都活了下來。
就這樣


謝邀

這種問題很難說有個絕對正確的答案,因為大抵具體到每個人來說,理由應該都是不相同的。有的人是為了信念,為解放天下勞苦大眾而衝鋒。有的人可能是為了家人,敵人打來了,家人就在身後,站在最前來保護他們。有的人可能是為了錢,比如長官下令,先登者賞萬金,世襲指揮使。他光棍一條無牽無掛,拼一把說不定以後都不用站前面了,有的人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因為古代有督戰隊,臨陣怯戰者殺無赦!後面就是拿刀的督戰隊,你不上就砍死你。你上了或許還能有點機會。

至於「怎麼就不會有人害怕逃跑或者告密求榮的呢? 」怎麼就沒有了?就拿你說的三國吧,呂布第一個衝上去砍人,然後來了三個人砍他,他就害怕逃跑了,逃回虎牢關。至於告密求榮簡直多得數不清,從一開場黃巾起義就是告密的開端好么,就是因為有人告密導致黃巾軍提前舉事。


謝葯@中期精神病人


戰場上越是怕死,死得越快。

(淺薄的一點思考)
據我所知,古代打仗為什麼特彆強調陣型,方陣,就是為的杜絕題主的這種疑問。

在進攻的時候,整個隊伍啟動是要有距離有時間的,當你隨著隊伍被迫跑起來,有著陣型的保證,前排的人即使害怕也退不下來,刀劍無眼,在這種密集隊形下,退下來會死的更慘的。

再有就是,任何部隊訓練一定有軍紀,有執法隊。在日常反覆的訓練中,服從命令早已融入士兵血液中,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也是部隊訓練最關鍵的一點。

至於說攻城就更是這樣了,城下沒有敵人,只有自己人,當你衝到城牆地下,面對敵人的箭矢熱油,你除了硬著頭皮往上沖,基本別無他法。

當然,嘩變也是存在的,但士兵自發成功的卻很少,畢竟只是普通的士兵,沒這個影響力,也沒這個本事。能夠成功的臨陣嘩變,多是有陰謀詭計權謀算計於其中。


古代打仗不是打遊戲,除非是有一方全軍潰敗,要不然殺人和被殺的概率都不高,真全軍潰敗了,除非有馬,要不然前排後排沒什麼區別。

當然,這並不能讓人克服心裡的恐懼,所以戰場上威逼利誘都不少,督戰隊憲兵政委什麼的就不用說了。除了訓練出來的膽量,還有利益在前面。

往前沖,一顆人頭就是一畝地,兩顆人頭就是一頭牛,三顆人頭就當伍長了,五顆人頭那精銳騎兵隊里就有你了。十顆人頭,我擦,這是要上史書的節奏了,元帥親兵甚至副將的位置留給你了,翻翻史書,有多少起於行伍的名將第一戰就是斬首十餘。


攻城戰不是很了解,先說野戰吧。
古代野戰,除了突襲之外,都是兩邊擺好陣勢,刀盾在前,長槍居中,弓箭掩護。兩邊都是大量人人擠人往前走的,不明白怎麼個意思請參考春運上火車。
在陣後通常有掌管戰場紀律的,通常來說他們的主責比較固定——維護戰場紀律,或者簡單點兒說就是殺逃兵,基本上後面的人除非潰散,否則大家的方向比較統一——向前。
古時戰陣,幾千人的戰爭其規模不可算大。前面的一排人,被後面的人向前推著背,那麼他的路只有兩條——要麼往前沖,參加一次訓練成果考試,被砍死或者砍死別人;要麼就打定主意不往前走,然後被推倒地,被毫無懸念的踩死。相信正常的人都會選擇前面那個吧。因此古代野戰,基本都是列好陣型,士兵趟著步往前走,或者用挪這個詞更形象些。不存在有前排士兵不上的可能,因為真打起來基本都是臉貼臉那麼打了,不拚命就只有死。
攻城我相信大同小異。
設伏,要麼指揮官欺騙,你看看集結號……要麼就在軍中定向募集,也就是找那些願意去的,安排好家裡啊什麼的。反正肯定有相應的保證措施。
其實簡單地說就是,在軍中,抗命必死,好好來可能不死,死了還能有個烈士。二擇一的話你覺得哪個合適?


事實上,對於生命的珍視是以足夠的經濟條件為基礎的
如果你吃了上頓沒下頓
那,有一個人過來
告訴你
參軍 打仗 有飯吃
你去不去?
當生存不再作為一個人的第一需要
他就什麼事都做的出來啊

略略略
——————————————————————————————————————————————
當然,還有一定的僥倖心理
「我可能不會死」
對了,還有
一般作戰勇猛是有賞賜的
當然
也有腦殘統帥的可能
所以
一般沒完,還有
亂世,不去殺人,就會被人殺
亂世啊
你還能怎樣?

那個,我說
看到這了,不點個贊點個關注再走嗎? (●"?"●)??


1.不是必死的,有輪換的。

2.軍法是無情的。

3.訓練是嚴格的。

…………

以上出自戚繼光《紀效新書》


沙丁魚聚成群,就會形成很大的目標,會被海豚,鯊魚,海鷗,劍魚……追蹤吞噬,為啥不自己躲到一邊呢?


有沒有一兩條沙丁魚是有類似想法?當然有,然後…………

你見過不聚集成群的沙丁魚么?


人類同理,魯濱孫只有一個,人類,這種猿猴,歸根到底只不過是高級一點的沙丁魚。


身在亂世,沉浮天定。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個老墳了。


打仗不是電視劇那種沖啊,啪啪,死了活了的。

會有很嚴密的指揮系統,A部,第一個沖,到達指定區域,就是你看到的那種場面,有死有活,那麼辦法,就是全沒了也要到目標區。

然後,到了目標區,後面部隊推上來,A部不用繼續沖了!下面就是B隊沖了!


換人了!


一次衝到底的那是敢死隊啊!

常規戰,第一個沖那其實是一種保護啊!

假如我們兩個正在打仗,你看到我的人過去了,你會遠程火力全開告訴我你的火力點,武器配置,人員分布么?


你肯定要等我過來在弄死我啊!

第一批沖,活下來可能性更大啊!

然後,假設有三個編製,那就是123的順序等到3到達指定區域,就是1再去3的前面啊。

至於衝鋒號一響的場面,那就是經過無數次上述過程,戰線已經被壓縮到了極致,大家一波見勝負了。

那時候,假如你看到一群人衝上來,你會考慮打左邊還是右邊還是那個穿皮鞋的還是那個光頭?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嘍。


還有,就是紀律性,信仰等意識形態領悟的存在,就不好說了吧。


站前排算三倍工資,
前排士兵剿滅敵人有額外績效提成,
站一回前排額外給3天帶薪年假....
各種方法。
且殺人立威的時候後排的人也要有犧牲的覺悟。(二戰蘇軍政委的活兒 就是拿個機槍在隊伍後面突突跑得慢的 …… )
咳咳,說正經的。
籠統點說應該是
群體效應、思想洗腦、賞罰制度、督戰隊逼迫、軍隊紀律導致的條件反射、宗教信仰、個人情懷(復仇心態、愛國之類的)、戰場上的本能衝動(很多時候就是單純麻木的衝鋒了)、原始的動物獸性之類的...


推薦閱讀:

一戰時,帝俄保持中立、隔岸觀火會不會好點,學美日賣東西?
為什麼蒙古統治時期屠殺了好多人,現在的資料卻很少提及?
坦克懸架是如何發展的?
怎麼看台灣專家「中共跟美國比猴子都算不上」的言論?
如何在戰場上成功逃跑並存活下來?

TAG:戰爭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