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很多美術史著作將建築擺到突出地位?


題目中問說建築被擺到「突出」地位,這個我不知道是指的哪本書,所以也很難說建築到底有多突出。但首先,如果說建築在藝術史中應有一定的篇幅,這個我想是沒什麼疑問的。

一直以來,不管建築師怎麼建造,總是要解決三個問題:功能、結構和形態。也就是說,一個理想的建築要好用、牢固且美觀。這三條里,「美觀」的必要性是曾經受到過質疑的。以前的建築,哪怕是雕個花,畫個小鳥,也要「裝飾」一番。這種裝飾並不會讓這個建築的功能更多,也不會讓它的壽命更久,但還是要做。否則,沒有裝飾的建築,就讓人覺得像是沒穿衣服的人一樣尷尬。

【毫無疑問,把柱子雕成花兒,並沒有什麼用】

到了現代主義時期,這個事情發生了一點微妙的變化。一些建築沒有外裝飾了。光膀子了。舉一個例子,比如聯合國大樓。這個時期的建築師主張,如果一個建築的功能高效,結構牢固,這樣的建築本身就是美的。它不需要畫蛇添足的裝飾。我們從鋼筋水泥,從玻璃幕牆中,可以享受到一種雕樑畫棟無法體現的美感。

【聯合國總部大樓,紐約】

這個樓是1952年完工的,而這一時期藝術界的審美也確實有共通之處。

【馬克·羅斯科,無題,1952】

換句話說,建築可否反映那個時代的審美,可否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可以。

因此,先回答題主問題的一半:建築可不可以放進藝術史?可以。

然後我們說後一半,建築在藝術史中的比例突出到過多,乃至失當了嗎?

還是那句話,我不知道題主看的什麼書。但既然咱們這是知乎,那我就拿在知乎上出鏡率最高的藝術史讀物,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來做例子吧。


該書通篇總計二十八章,關於其中涉及到建築的篇幅:

第一章 奇特的起源 幾乎略過
第二章 永恆的藝術 這一章用金字塔來說明「古老的信仰在藝術史上起的作用」以及「幾何形式的規整是埃及藝術的特點」。
第三章 偉大的覺醒 這一章談到古希臘建築的簡樸風格「還保留在我們今天的城鎮和鄉村中」。
第四章 美的王國 幾乎略過
第五章 天下征服者 羅馬大競技場、凱旋門和萬神殿。這塊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何況這裡不講的話後面文藝復興就沒法講了。
第六章 十字路口 略講早期教堂。教堂將穿起宗教建築藝術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第七章 向東瞻望 略講阿爾罕布拉宮
第八章 西方美術的融合 略有提及,教堂來說明「羅馬的技藝傳統在中世紀並不是完全失傳的」
第九章 戰鬥的基督教 細講教堂,試圖讓現代讀者理解「在鄉間的古老村落里,方圓若干英里內唯一的高大的石頭建築意味著什麼」,「基督教建立的這些強大甚至挑戰姿態的岩石建築……表明基督教正在跟黑暗勢力戰鬥……這就是基督教的使命」 第十章 勝利的基督教 細講中世紀晚期教堂和修道院,這些建築體現了「天國的榮耀」,幫助信徒「認識到超脫於物質之外的王國」。
第十一章 朝臣和市民,略講功能性建築如市政廳,為文藝復興的到來做鋪墊。
第十二章 征服真實 細講布魯內萊斯基和佛羅倫薩主教堂,新建築形式展現了人們的心態和自信,新時代到來了。
第十三章 傳統和創新[上] 略講教堂風格變換,引出「十五世紀的額風格是在傳統和現代之間調和」主題
第十四章 傳統和創新[下] 略講義大利之外的哥特式教堂,解釋「在義大利之外,藝術的傳播是滯後的,英法德等地還在受到中世紀樣式的持續影響」
第十五章 和諧和獲得 「藝術家終於可以講條件,選擇他們喜愛的差事了……這種變化產生的影響,在其他領域都不如在建築方面表現得這樣明顯」
第十六章 光線和色彩 略講威尼斯建築特色,讓讀者意識到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的風格差異明顯
第十七章 新學問的傳播 略講德國和尼德蘭建築,當地建築師想要接受新文化的影響「最為困難」。
第十八章 藝術的危機 幾乎略過。
第十九章 視覺和視象 由這一時期七拼八湊風格的建築引出「巴洛克」概念。
第二十章 自然的鏡子 幾乎略過。
第二十一章 權力和光榮[上] 奢侈、華麗和壯觀的盛期巴洛克教堂充分展示了「藝術如何為宗教服務」。
第二十二章 權力和光榮[下] 類似風格的王宮顯示出世俗社會對宗教的微妙態度。由於王權和教權都發現了建築藝術在彰顯權威的高效功能,使得建築藝術的規格在這一時期達到巔峰。
第二十三章 理性的時代 英國清教建築回歸質樸
第二十四章 傳統的中斷 傳統的建築風格地位下降,此時距離近代時期已經極為接近了
第二十五章 持久的革命 略講建築,建築技藝在被建築工業取代,一片混亂。
第二十六章 尋求新標準 幾乎略過
第二十七章 實驗性美術 細講現代主義建築橫空出世
第二十八章 沒有結尾的故事 新建築師反對現代主義的冷酷,願意重新在結構和功能之餘,為建築增添新時代的美感。

全書讀完,我們發現,至少在貢布里希的眼中,建築充分體現著時代精神,並且在某些時代,比如第九、十二和二十七章,建築甚至是體現時代精神的最佳代表。當我們僅僅討論這些章節的時候,建築的地位的確是突出,也應該是突出的。

但在另外一些章節中,比如第二十六章,現代主義到來前夜,作者寫道:「大規模擴建的城市裡矗立起巨大的公寓樓、工廠,各種風格雜陳並出,跟建築物的目的毫無聯繫……但在十九世紀將結束時,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個風氣荒唐可笑」並且就這樣一筆帶過了。在這些建築缺乏亮點的時代,作者並沒有將建築「擺到(不恰當的)突出地位」。


希望能夠回答題主的問題。


簡單說,美術的工作對象是人的視覺(準確的說是視覺+視知覺)所能把握的有形物質的各種形式,因為作為存在物的建築有形式,所以也可以說建築具有美術的特性。而且由於其體量更大,代價高,從某種程度上說,存在的時間也相對久,所以從人們對其形式把握的角度(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審美的行為)出發來看,對人的影響通常比較大,而且這個問題常常無法迴避。所以提主感到「很多美術史著作將建築擺到突出的地位。」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現代中文裡「美術」和「建築」都是外來詞,源頭是西語辭彙,所以以上解釋以西方視角為主,提主所說的美術史著作應該也都以西方作者或者以西方文化為出發點的作者為主。


建築本身就是藝術的一種重要形式,而且一般體量大,投入大,特別是標誌性建築是一個城市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時代精神的標本,比之其它藝術形式,更能充分充分體現了所處時代的價值觀,審美觀及技術能力。

特別是藝術發展進入現代,美已經不是評價藝術作品的最重要標準,基於時代的思想性被提升到了第一位,建築更是展示了它在反映時代價值觀及審美取向上的重要性。

所以有這些評價:

建築,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 ——雨果

建築,是用結構來表達思想的科學性的藝術 ——賴特

當我們想起任何一種重要的文明的時候,我們有一種習慣,就是用偉大的建築來代表它。

  ——當代藝術史家傑克遜

人們習慣於把建築稱作世界的編年史;當歌曲和傳說都已沉寂,已無任何東西能使人們回想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時,只有建築還在說話。在「石書」的篇頁上記載著人類歷史的時代。

  ——蘇聯美學家鮑列夫

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麼。 ——沙里寧

在我看來,現代建築史既涉及建築本身,也同樣涉及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精神實質」

  ——弗蘭普敦《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

建築的一半依賴于思維;另一半則源自於存在與精神 ..... —— 安藤忠雄

建築是一種社會藝術的形式——貝聿銘


你要說建築史著作把建築擺到了突出的地位肯定是對的,如果你覺得建築史著作就是一種美術史著作,那麼問題成立。


說西方建築是石頭的歷史嘛,文藝復興之前,雕塑和建築還沒太分開,都是鼓搗石頭的,雕塑家和建築家都可以干彼此的活兒。比如大神米開朗基羅,不僅雕刻了細膩柔美的哀悼基督,還設計了建築,美第奇家廟。這個建築被後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師奉為圭鎳。
這陣建築就是藝術的一種啊摔(其實我覺得一直都是……)
文藝復興之前的漫長的哥特時期,教會是爸爸,有錢又有民眾的支持,啥好看的都往教堂上招呼。哥特教堂不僅有逆天結構飛扶壁(這個很厲害,這之前的建築拱頂巨大巨沉,四面都是承重牆,開不了窗,飛扶壁解放了牆,並且大大加高了建築高度),還有鮮活的蛋彩壁畫,精美的雕塑和華麗的雕花玻璃。
可以說這陣的教堂,是藝術的綜合載體,也能表達當時藝術的最高成就。
文藝復興之後的巴洛克和洛可可時期,中產階級出現了,他們對藝術也有興趣,肯出錢請畫師們給他們畫像,請建築師設計他們的房子。正反饋達成,於是市民階級和藝術家互相鼓勵,好不熱鬧。這段時間建築結構木有啥新發展,但裝飾藝術百家爭鳴各顯神通,這些以前只有教堂用得起的精緻裝飾也就飛入尋常百姓家。有的商人甚至請畫家在他家卧室牆上畫裸女壁畫,還非說這是維納斯……
睡覺啦有人看再接著寫先拜拜啦?


是不是突出不知道,但是剛開始藝術和建築是一體的,藝術誕生於建築(巢居、穴居時期)。大量的雕塑和壁畫,教堂內部的宗教畫都依附於建築。舉個例子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大教堂,經過多位藝術名家之手,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
這裡僅討論西方「建築」。中國以前是否有同等定義的「建築」目前學術界有分歧。


推薦閱讀:

美術史專業出身進博物館工作相較考古學、博物館學等專業有何優勢又有何劣勢?
如何正確評價蔣勛?
請問中央美院和中國美院的美術史論該怎樣考?
拉斐爾的雅典學院與文藝復興對古希臘文化的復興之間的聯繫?
關於西方美術史最好的著作有哪些?

TAG:建築 | 美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