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後搖的都是什麼性格的人?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們無法輕而易舉的概括一個群體。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找到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

我自己是這樣描述後搖的:後搖是非常感性且非常容易引起感性的人的共鳴的音樂

所以第一個性格關鍵詞出現了:感性

諸如上帝是個宇航員、MOGWAI、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這些後搖大團的情緒都是色彩偏暗,氛圍感畫面感十足,用大量的合成器音效,這對於午夜因為某些情緒失眠的人來說簡直不能更贊(這種時候人的情緒大多也是負面的),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半夜閉著眼睛聽Pg.Lost的Pascal"s Law,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被那段長長的軍鼓之後突然湧入的失真音牆給打動的體無完膚。。。。。

但是同樣存在這樣一類後搖團,他們十分熱愛生活並且善於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麗,就比如Moonlit Sailor,他們的作品統統美好的讓人熱淚盈眶……(卧槽一種小時代的即視感),對於後搖樂迷來說,這類團的某些曲目也是不可不聽之作。於是對於一些後搖聽眾來說,他們看起來能被很多種不同的情緒打動,內心情感世界異常豐富且很容易受到情緒的控制。

於是我有點草率的給出下一個性格關鍵詞:情緒化

還有一點,我覺得後搖在更多時候對於情緒的表達是微妙而且隱晦的。而且很多後搖時間很長,有時候一個人聲採樣就一分多鐘,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簡直忍不了啊(我承認我有時候也這麼覺得,囧)!但如果有人能產生共鳴並且被歌曲中的情緒打動並且沉醉其中無法自拔,那十有八九他的情感很細膩,畢竟音樂的表現力不及影像,能單純的被一首純器樂的曲子感動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兒。

那麼我們又可以得到一個關鍵詞:敏感

---------------------------詞窮的分割線-----------------------------

其實我覺得這三個詞已經足夠了(其實是找不到更多了,給個台階下吧親),但是看到有知友說到了「裝逼」的問題,就忍不住多說幾句。

我這篇討論的主旨是「真正喜歡後搖並且能沉醉於這類音樂的群體的某些性格共性」。

我也真的沒法否認有那麼一類群體的存在,他們的言談舉止我想大多數人都耳濡目染過。對於他們來說,「沒有聽說過的樂隊」和「看起來很深奧的名詞」都是某一種用來炫耀的途徑。於是樂迷之間的分享行為漸漸地成為了相互炫耀,一種成就感滿足感的獲得途徑。所以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小眾音樂變成了裝逼的代名詞。這也是挺可悲的一件事兒。

但無論如何,音樂本身沒有錯,音樂只是音樂,拿音樂炫耀或者裝逼那是愚蠢的表現;同時,深思熟慮的表達也很重要,充滿戾氣的言語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以上都是純個人觀點,歡迎良性討論。


後搖是獻給沒有性生活的人的性高潮,安靜內斂澎湃躁動。


第一次聽Post-Rock這樣的音樂大概是在2012年五月初,似乎是我生日那天,在圖書館裡,某隻把他的 iPod Nano 調到 Childs 的「Mariana」那一首遞給我「聽聽看。」
曲調非常柔和,摻雜著一些不知道什麼樂器發出來的聲音(後來才知道是合成器),乍聽只覺著平靜溫柔,但喃喃低語的人聲又讓你覺得這首曲非常憂傷,僅僅一句循環多次的「僕は死んだ」就把絕望這種感情直滲入你的心。
聽完這曲後我沒有把Nano立馬還回去,而是彷彿使用多年一樣面不改色繼續看書讓它播完整張專輯。

呀,一不小心跌入了Post-Rock的世界就再也出不來了,或者說是,根本不想出來。

接著尋尋覓覓,開始聽 pg.lost、Mono、Miaou、Alcest、World"s End Girlfriend、Euphoria、God Speed You! Black Emperor、Toe、Mooncake、Saisa、甜梅號、惘聞等等等等,聽過的不算很多但也列舉不過來。

人聲鮮少,只有器樂的聲音,把情緒扔在裡面,這些聲音會融化你的情緒,會帶著你暫時飛離現實帶去另一個世界。

現場聽過兩次Childs,一次Mono,一次Explosions in the Sky,現場就是那種我要的感覺,隨著音樂輕輕搖擺,也沒有類似金屬搖滾那樣的嘈雜。(除了天爆,可能是因為音樂節,好多人第一次聽後搖..)

上個月聽GIAA,無法享受,人群瘋狂地擺動、拍手、舉人,更像純搖滾或者金屬,「啊這真的是後搖嗎」。覺得專輯聽著還不錯,但LIVE感覺沒有了前戲滿是高潮。滿腦子都在想「啊淺水灣這麼好的音效Childs來這演出就好了」。
突然,腦袋「叮」地一聲明白了什麼,「原來 Post-Rock 帶著 Rock。」

之後不甘心地去聽了甜梅號的現場 (很可惜現在暫時改名為「四分之三搖籃曲」了),聽眾非常安安靜靜隨著音樂輕晃著身體,沒有大喊大叫,沒有拍手,這才是我想要的。那白色的像飛船的封面不時地出現在腦中,接著想起很多事來,並且不時地會浮現那句「謝謝你提醒我」。眼角濕潤。

甜梅號結束後,Haru 同學問我:
」你後搖入門是什麼?「
"Childs。"
"哈,我的是 Sigur Rós 。聽過嗎?"
"嗯聽過。但不是特別喜歡,對我來說太悲傷了。"

快一個月前寫的幾段文字,就是想告訴題主,聽一個類型音樂的人並沒有太過相似的性格。因為連 Post-Rock 也是各不一樣的。偏悲傷、偏歡快、偏電子、偏金屬等等等等。
不該用 XX性格 的 Tag 來定死熱愛 Post-Rock 的我們這群人。或許,連 Post-Rock 都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標籤而已。


感謝表妹 @白子梵 的邀請,要不是翻翻自己的草稿箱我都快忘記了我還寫過這篇回答了。
今天想想也沒什麼更好更新的,只是覺得喜歡某種類型的音樂,就不要把自己固限於某種性格之中,每個人都有著孤獨脆弱的時候,也有著空虛寂寞冷,你動不動就淚流滿面春暖花開,你也會動不動就胸懷天下星辰大海,然而終究我們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你愛某些音樂,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原因,別指望孤獨的個體可以尋靠到共通的理解,這跟星座一樣不靠譜,後腰樂迷之間還會互相撕呢這也沒什麼了不起。
在最初我設想後腰應該是理性謹慎並且嚴肅的,他不是造神者亦非偶像,沒有狂熱信徒也不應存在偶像崇拜,她不應是煽動你的情緒讓你高潮迭起驚叫連連,它只是一張白紙,你可以在上面感觸到你自己,直觀自己,你甚至可以感受到時間感受到宇宙;它應該拋卻掉定式規範旋律節奏而自由遊走,容納一切可能性也毀掉一切,它是自由的。
而如今看來,不過如此而已。
=======================以下寫於2015.04.06的火車上============================
卧槽好激動!其實關注這個問題很久了呀,人生的第一個謝邀竟然粗線了!
媽媽呀我好激動好希望能夠來一發成長快樂。 反正在火車上反正這個問題我估計也沒人看就這麼湊活吧。 在很久很久之前,江湖上流傳這麼一段話,聽獨立的娘炮聽金屬的硬聽後朋的酷聽朋克的直聽電子的潮,當然說到聽後腰的,普遍答覆是溫柔孤獨敏感以及內省等等blablablabla,相關例證可以參見豆瓣著名後腰小組postrock單曲聆聽(又名後腰低齡組),裡面相關問題不下一百個,諸如感覺聽後腰的時候我最孤獨諸如感覺身邊人都不能理解我諸如聽後腰的孤獨的孩子喲甚至還有喪心病狂的年齡大調查(聽後腰的都是多大年齡的,此問題充分論證了後腰單曲的低齡,裡面95年的鮮嫩妹紙好多好多啊)。事實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聽後腰的總會把自己歸入到敏感純真孤獨blablabla的性格辭彙里,此種單一性,也局限了不少人對後腰的認知,如今後腰的式微,難道不與此相關?而一種音樂的偉大,難道不應該因為他有足夠的包容性,吸引到各種各樣的人去聆聽嘛?比如我們說到gybe的牛逼,難道不因為他們的音樂敲打著人性的黑暗,引領人們去感受去創造著悲劇以及反覆回味著自身的渺小與悲哀嗎?喜歡gybe的人,難道還有什麼定式嗎?
postrock這個辭彙的本身,是對搖滾的顛覆,去除人聲的主導,去除歌詞的阻礙,他本身的先鋒性實驗性,理應吸引著樂手為更廣闊更突破的音樂而創造,他理應有無限的包容與融合,他理應吸引到各種各樣的性格的樂迷去參與其中,而不是陷入一種範式,一種可被預期的期待,一種預料之中的爆發。後腰決不應該是這樣,他不應該被陷入對情緒的糾纏(這絕對不是說陷入情緒的糾纏是不對的,日本的後腰隊們,將情緒放大到極致,這種人類的共情力量也足以吸引不同的人去聆聽去參與其中),他應該頭頂著星空,顛覆,突破著人類固有的命運。

學某位紅人,我也來講個故事? 某年q群,有無數話嘮最後被因為過分話嘮被群主踢出,然後建立自己的Q群,有自己的微群,話嘮依舊,我們一群人都嘮了兩年了,群里有知乎小紅人,聲音娘炮看似基佬,妹紙想聯繫請附上高清無碼照。彼此不過相忘於江湖的朋友,卻也當了兩年多朋友,每天熱衷互黑探討美食購物八卦,從不聊音樂。和陌生人,會因為共同的喜愛而彼此熟知,像朋友一樣互黑吐槽,卻又保持著遙遠的距離,可能並不知道真名也可能並不知道他的職業年齡,可是某個樂隊的事情,某首歌,某次演出,你和他卻無話不說,這也許才是新世紀的新型網路關係,所以性格各異,生活不同,因為音樂的維繫彼此熟識,或許有天不再聯絡,感謝後腰。


主唱死了 我們只能玩後搖了


喜歡後搖的有兩種人,一種是能知道後搖是啥的人,這樣的人的內心很難揣測;二是看到試聽平台里貼後搖標籤就信的人。
——幾乎所有平台的傻逼編輯都把器樂演奏、前衛搖滾、氛圍音樂、噪音實驗什麼的和真的後搖放在一起告訴大家這就是後搖,暈了吧唧沒有人聲的就是後搖,聽吧聽吧。這種無腦的分類快十年了,一開始老一波樂迷是一片質疑,後來變成媒體平台說啥都信。
(帶頭的編輯都是那些年不被人待見的假樂評人,怕被人懟就轉行去網路公司干編輯,平台火了有點話語權了亂搞一通。)
這樣被帶起來的「後搖」樂迷(甚至包括很多樂手!),經常轉一個慢板吉他曲到朋友圈然後說些「死亡」「絕望」「在別處」「後搖」「年紀大了越來越受不了有人聲的曲子,就愛後搖」這種的話,性格想必是那種「傻傻逼逼的可憐」。
「後搖」這個詞一共倆字,你們都不捨得去琢磨琢磨第一個字咋回事,是不是小學語文老師的逼夾著你們腦袋到現在還沒鬆開?


-----------------
搖滾天堂將這個回答做成了一期電台節目,感興趣的可以去聽聽。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

拔群是我的大學同學,姓的發音同一個可以用作第一人稱的字。嗯,所以合起來就是「我就四這麼屌」。

他的經歷如名字一樣響亮。

第一次高考失敗後,拔群拎著背包到了改革開放的前沿--東莞打工。半年後的一天早晨,他爬起來坐在床邊吸了一口氣,忽然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打包回去復讀。高考高分,這個分數結結實實地打了各種冷水奚落的政教主任響亮的耳光。

於是大學我們倆和其他兩人被分到了一個宿舍,我們經常在宿舍功放聽他那張《搖滾殿堂 (豆瓣)》。


情景通常是這樣的:功放著CD,他坐一個板凳,另一板凳上放著一瓶二鍋頭,然後一隻腳斜搭在板凳下的橫樑,側著身子趴著桌子上做微積分,偶爾拿起二鍋頭吸一口;

而我則是鼻子塞著棉花,躺在床上看天花板,聽著音樂思考著人生的問題:帝都為何如此地乾燥,熱血都留下來了!鼻血都斷斷續續流了一個月了怎麼還不停?今天那個女同學為什麼突然不說話就走了難道是因為我說著突然就流鼻血啦?拔群什麼時候能把微積分作業做完給我參考呢?

一天,我在桌子上的打口碟里發現一張沒有任何標籤的光碟,問這是什麼,拔群沒有抬頭回了一句,「新刻的光碟」。我把光碟換了進去,接著繼續躺在床上思考鼻血的問題。

我聽到這樣的一首歌,前奏很柔軟,各種細膩,後來慢慢地氣氛就變得不再沉悶起來,有了一點亢奮的感覺,然後就沉醉了。此時我腦子想的就是:「咦,這麼久怎麼還不開唱啊,怎麼沒有歌詞啊,等等這旋律簡直太贊了,竟然一直跟著我的思緒走。啊!我看到了煙花!好多煙花。」當感覺時間過了很久但又很短之後,這首歌結束了,我鼻血又留下來了,但我覺得這應該不是天氣乾燥的原因。

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後搖。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可能是MONO, Mogwai,或God is an astronaut的作品。兩年之後,Post Rock開始在國內變得火了起來,越來越多的後搖名團開始來天朝撈金。

隨著大一新鮮勁過去之後,對大學的幻想開始破滅,每個人都尋找著新的寄託。有人熱衷於社交社團,每個月換一個女朋友;有人熱衷於當學霸,上課食堂圖書館宿舍;有人甘當遊戲宅男,頂著油頭指揮著千軍萬馬。而我則在經歷了團長黑手四連開災變,萬年副手蛋刀和三開戰獵薩之後,退出了WOW,開始對圖書館電影區的書感興趣,而拔群則是做完微積分之後,覺得材料力學很沒意思,開始學編程;再後來,我開始上課好好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而拔群則各種感情波折之後,開始進入dota界,半個月內就虐遍了整層樓。那個平時喜歡高談闊論是斧王的轉牛逼還是劍聖的轉牛逼的某大神,路遇拔群會突然沉默低頭找路。

這段時間唯一相同的是,我們都在瘋狂地聽歌看電影,聽遍各種古典民謠朋克獨立金屬後搖電音感覺除了黑炮都聽遍了。噢,聽過的後來基本都被巴主席黑(嗷,不對,應該是贊)遍。平均每天3張專輯,1部電影的感覺讓我覺得自己簡直已經達到了人生癲峰,但我卻總能從拔群的電腦里拷出一堆從來沒有聽過的專輯。拔群喜歡拿著一罐啤酒,坐在窗台上,看著窗外夕陽下幼兒園放學的小朋友。

聽完了硬碟里存的3245張專輯,12458首歌的那天(我記得些數字是因為我開始準備考研,硬碟里的這些數字不再增加),我們幾個宿舍一票人出去喝得稀里嘩啦。回來的時候拔群一腳踹倒了宿舍樓下的一輛自行車,這輛自行車接著將一排自行車一輛一輛地放倒,多米諾骨牌效益優美得猶如電影的慢鏡頭。拔群把煙頭扔地上踩熄滅,說,我準備離開了,眾人打住停止了說笑,時間和夜晚好像都變得沉默了,我甚至聽不到了單車倒下時的鈴鐺響聲。

拔群放棄了這個不喜歡的專業之後,找了一份與他喜歡的的工作。某天我正在被高等流體力學的N-S方程虐到哭不出來的時候,拔群打電話約了我們幾個一起玩的宿舍的人吃了一頓飯。兩個月之後,直到他在QQ上感嘆某某後搖大牌來天朝了,太遺憾無法看到時,我才知道那之後他離開了這個城市去了另一個城市。


在熬夜一邊聽著甜梅號的《偏執狂的論文》一邊寫論文,抬頭看天花板思緒跳躍的瞬間,我想像過如果拔群不放棄,他會是怎樣?為什麼在那一刻選擇離開呢?
看賈樟柯的《天註定》里東莞的那個故事時候,我也好奇想像他在東莞究竟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突然就想通了離開?

我想像出來各種版本,但沒有想出來,也不想去求證。就像後搖的那樣:沒有歌詞,每次聽都感覺像是聽了一個新的故事,配了歌詞,就只有一個故事,那有什麼好後搖的呢?


"沉迷後搖的人對生活往往持有多維見解,多數神經質,不同程度的抑鬱,敏感但不至於矯情。人前習慣斂光,淺層交往並無異樣。"


摘下耳機,自己是別人眼中的傻逼。戴上耳機,全世界都是傻逼。


一張圖概括


這個問題我關注了兩天了,好幾次工作間隙想答,但就是提筆忘字。今天立志要把它答完,水逆期根治拖延症!(主要你們踏馬的不邀我→_→

性格什麼的我也談不上分析,就來真實反映一下我的生活狀態,一葉障目咯。

寫答案是需要背景音樂的,我答了小二十來個問題了吧,每一篇答案都需要一個背景音樂。生活里也是這樣,可以廢寢忘食,但!必!須!有!音!葯!

我沒有社交恐懼症,我朋友圈裡喜歡後搖的也沒有這個問題,常彼此開玩笑,我們都是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正常人,甚至普通得很。可是他們都是喜歡哈德闊兒十年以上的,聽毛髮金屬助眠的,一群人。所以,以貌取人的都該拉出去宮刑。

音樂是喜好,或者愛好,我就不咬文嚼字了,總之不是什麼附加值,或者自帶矢量。聽音樂,永遠是一條位移為零的路,走得再遠,距離始終在心裡,不在腳下。所以,常用數量吹牛逼的都該拉出去宮刑。

我也不是不承認,喜歡這類型音樂的人,優越感爆棚。沒辦法,當我覺得我們不在一個鄧次,我保留我豎中指的權利。此處,我自註:這種優越感並非我覺得自己biggest,只是當你真正遇到好音樂,那份無措和羞澀,愛不釋手又覺得自己卑微到吃土,哦不是,卑微到土裡開出了狗尾巴花兒的感覺,令人怕得要死,怕失去,也怕再也沒有了的那種感覺,才讓你覺得活著,是那麼真切的一件事。

王爾德在《自深深處》里寫過這樣一句話:

Every single work of art is the fulfilment of a prophecy.

始終忘不了,《Mariana》下面一個遊客的留言,那種吃下一隻Teddy,他走到你胃裡抱了你一下之後,心臟也跟著一起掉下去的感覺。真像寒冬里從地鐵口冒出來,擁擠行走在茫茫人群里,忽然聞到的烤紅薯和關東煮味道。

不敢誇下海口,後搖能如何又如何,喜歡這種音樂也確實並不會讓你具備特殊性,你可能還是其貌不揚,普通得扔人堆里三秒消失,你也有可能久聽後搖必自斃。我們這些喜歡後搖的並沒有什麼性格,只是我以為,愛對了音樂,情人節才每天都過。

畢竟喜歡這種音樂的人,都曾經、現在或者未來,會愛也會被愛吧。

因為,「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一種預言的完成」。

以上,純胡逼說,謝謝。


如圖,安靜又熱烈。


謝邀。

每個風格都有優秀的樂隊,也有一些爛得不行的樂隊,從這一點上來說後搖沒什麼特別。

不過以我在打口店四年多的觀察,我覺得後搖這個風格在音樂方面的地位,類似於村上春樹在書裡面的地位。

本身水平不錯,但是最了不起的是,對新手尤其友好,裝逼門檻極低,內部打架少,不容易得罪人。

聽老炮、布魯斯得熟稔龐大族譜
聽工業重型旋死得輔以飄逸髮型和膚色
聽電子千萬不敢打遊戲,書香氣要很強,才能中和掉頭頂的超級瑪麗BGM
聽民謠最好是森女,男的最好是一點肌肉都沒有
聽英倫獨立的不要沒事兒獻果騙果
聽國產地下的最好壓根兒沒朋友
聽什麼試驗、前衛、自由爵士之類的,你得先練好閉關的功夫,能做到一個月不說話最好

聽後搖有什麼門檻?沒有!
聽不懂不要緊,反正也不會太難聽,就當是膜拜前衛藝術了。
而且因為集合了一群同性戀級的審美狂,他們的專輯裝幀和設計都藝術的不行,可參照Sigur Rós的專輯,那簡直叫一個。

同時,後搖這個風格比較偏孤島,樂隊名字都比較怪異,有趣,像是我很喜歡的有一隻叫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還有諸如World"s End Girlfriend,God Is an Astronaut(聽多了也不免有日系和美系互相鄙視的狀況),學會了Sigur Rós的標準發音永遠是比格滿滿的。其它的,就是如同開頭所說,每個風格都有優秀的樂隊,也有一些爛得不行的樂隊,從這一點上來說,後搖沒什麼特別。


反正我自己就是悶騷,敏感的人
—————————————————————

第一次聽 sigur ros的歌,熱淚盈眶...無法形容的感覺,後來就很喜歡冰島,喜歡冰島的一切...經常聽北歐的一些樂隊,也很喜歡mew...
看sigur ros的mv通常會感動的哭,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聽sigur的歌看冰島的那些照片會被那種無法說出的美感動到...也許我淚點低←_←誰叫我有淚痣呢︿( ̄︶ ̄)︿


用文字描述單薄了一點,先來聽聽看。
視頻封面LightsMotion - Home (Official Music Video) - YouTube視頻

然後再來試試看這個: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是日本大牌後搖樂隊Mono的第五張專輯。正如專輯名,致不朽之風的讚歌,Mono用搖滾樂器氣勢恢宏地,如交響樂般詮釋著一曲曲或哀婉惆悵,或清新暢爽……
隨音樂發行,CD盒中的彩頁記錄了七首曲子各自不同的故事。
Silent Flight, Sleeping Dawn,是這張專輯的第三首,描述兩個孩子在夢中飛翔的景象。
有人手動將彩頁中的故事打了出來,我來嘗試翻譯一下。有文筆好的,請一定翻譯好@我。謝了。

Silent Flight, Sleeping Dawn
視頻封面MONO《Silent Flight Sleeping Dawn 現場版》視頻

Above and beneath them was the sound of beating wings. Their arms flailed freely as they glided close together. Remembering the stories that traveled to their village, they knew this must be the place where children fly, the place where all things end and begin again. With their hands inseparable, they soared higher until all they could see below them was a blue velvet blanket with patches of sinking green.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felt bigger than the sea, bigger than the earth. Lifted and safely tucked under the gentle wing of the wind, they dove through the clouds with their eyes closed and mouths open in joy. What a beautiful sight that lay before them, like a dream unfolding in slow motion.
「Carry us until we awake」, they prayed.

靜默飛翔啊,在沉睡的黎明

上下翻騰的是他們翅膀扑打的聲音,當他們比肩翱翔之時,他們的臂膀揮灑自如。回想起他們前往村莊的故事,他們知道這必定是孩子們起飛的地方,萬事萬物終結又開始的地方。他們握緊雙手,升到更高的位置,直到下面能看到的是一塊打滿了濃綠色補丁的藍絲絨毛毯。第一次,他們體會到比海還壯闊,比地還寬廣。被托舉著,安全地隱匿在柔軟的風之翼下,他們歡愉地閉著眼睛張開嘴巴鴿子般地穿過雲朵。多麼美麗的景象展現在他們面前,就像一個夢幻慢慢展開。
繼續帶我們飛,直到醒來,他們祈禱。

另一譯本:
靜靜飛翔在沉睡的黎明

扇翅聲在它們上下輕盪著,它們輕快地舞動著手臂,滑近聚攏。憑著記憶中的鄉村之旅,它們知道,這就是孩子們飛翔的地方,那萬物終而復始之地。將手彼此握牢後,它們向更高處飛去,直至目中所及漸變為一塊藍色的絲絨毯子,以及散綴著的綠色補丁,越縮越小。這是第一次,它們覺得自己比海還大,甚至比地球更大。在溫柔的風的羽翼中,它們時而升起,時而斂翅下滑,把眼帘合上嘴兒張開,忘情地穿越於雲朵之中。多美啊,眼前的景象,像緩緩攤開的夢。「一直托著我們,直至醒來」,它們祈禱。(by肖申克的舅叔)

視頻比較粗糙,只為方便回答,有興趣請尋找高音質版本。喜歡後搖的人可以是任何性格,但是一定是善於發現美的人。感謝看完。


從第一次聽後搖到現在大概有7年了,斷斷續續的聽過惘聞,花倫,國外的explosions in the sky,mono,sigur ros。不好評價自己是什麼性格的人,身邊喜歡聽後搖的朋友也屈指可數,以致於若是知道有人也喜歡聽後搖,我就會覺得和那個人靠近了一些。

T同學是今年我實習時認識的高中生,嚴格說來是我的學生。剛入職時,我就從主管和同事那兒聽過他的種種事迹,在學校惹事生非,不好溝通,由於雅思成績不理想曾和他媽媽在公司大鬧要斷絕母子關係,父母常年不在身邊上國際學校,家境優渥,屢次投訴負責帶他的助教…剛入職第一周的周五晚上,我的主管由於周六上午請假半天,便把輔導T的任務臨時交給了我。

周六一早,終於見到T本尊。1米九幾的個子,瘦瘦的,穿著吊襠褲,一身黑色,卷卷的頭髮,沒睡醒的樣子,一副偶像劇里那種人氣男主的范兒吧。T也不愧是人氣男主,對我的自我介紹,簡單的詢問也都報以「老子就是很屌不想鳥你」的態度…基本上對話的模式就是我說10句他回一句「哦」,期間伴隨玩手機抽煙突然奪門而去上廁所…怎麼辦呢,感覺有點受挫,教學進行不下去的節奏…好在我還是挺喜歡和高中生玩, 乾脆和他閑扯。

「喂,你給點反應啊」
「哦」
「哎,我為了買個包到這裡實習我容易嘛」
「什麼包?」
「就你背的這個包啊,是正品吧?」
(他背的是MCM的包,那時我剛好也挺喜歡這個雙肩包,但還沒到要買的地步)
「是」
「正品挺貴吧?」(窮酸像外漏…)
「一萬多吧」
「哎,那我還幹個什麼勁兒啊,又買不起,( ̄^ ̄)ゞ」
「我知道一個淘寶店做代購的,保證韓國正品,只要7千多」
(第一次對我說超過五個字的句子)
他很喜歡聽音樂,耳機時刻不離耳,氣氛不那麼死寂後,我問他聽什麼音樂,感覺有點耳熟呢。
「後搖,explosions in the sky」
「我也喜歡聽後搖誒」,於是,就後搖樂隊又展開一頓扯。在他的推薦下開始聽天空爆炸。

之後的每個周六周日他來校區學習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給我聽他新排練的曲目,沒錯,他有一支自己的後搖樂隊,他是貝斯手。直到我說不行了要開始學習了,才會很不情願的收起手機。我的主管和同事都不明白為什麼他會那麼配合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我特別喜歡輔導他的學習,我主動申請做他的助教後,主管倒也鬆了一口氣。

可能是都喜歡聽後搖吧,總有那麼點兒矯情的惺惺相惜?

好像偏題偏的好遠…喜歡後搖的人是什麼性格也許真的無法回答,我們喜歡的音樂看過的電影讀過的書總是被過於標籤化,我曾經也幼稚的對喜歡一樣電影或音樂的男生動過心,可是後來才明白,也許這是因為自己總感覺太孤單而已。


喜歡把自己編造為故事裡的主人翁,其實每首後搖歌曲都像是一部小說,我們的的各種想像在小說里的各個角色里變換。


除了後搖,我也喜歡別的,新民謠 夢泡 新古典 自賞 另類 古典 暗潮 電子 民謠 流行。是的,我是按順序說的。

喜歡聽歌,是因為聽音樂基本上最自由的事情了,別人不能管我聽的什麼,我覺得什麼好就聽,別人覺得不好聽沒權利阻止我聽。比如,認識一位朋友,一直致力於給青年人普及凱爾特民謠(我不是很喜歡凱爾特,隸屬於新民謠),她說:我覺得凱爾特很好聽,有很多人是因為不知道有凱爾特才不知道自己喜歡聽凱爾特的,那就可惜了。我很是佩服,她的推送我都會看,偶爾點開聽一聽,覺得好的我就收藏起來了。 即使到了非常討厭一種類型的音樂這種極端情況,也總會有幾張專輯或是某支樂隊令你喜歡, 每個群體中都有另類,不是嗎?

說說我聽的後搖吧,後搖內部也分許多走向的。有清新偏獨立的(childs),有恢宏偏古典的(LM),有恬靜偏氛圍的,有中規中矩的經典一派(Mogwai, Explosion to the sky, Mono, 上帝是個宇航員, Sleep dealer, etc.),有偏實驗的(黑帝),有合成器過度使用偏電子的,有抑鬱悲傷的(想不起有什麼多產的隊,原因自行腦補,國產saul推薦),有泛黑泛金屬的(我基本不聽)。
前兩種暖系後搖,適時暖心必備,其中鋼琴是殺手鐧。抑鬱悲傷的聽得讓人思考人生,反反覆復的那種,其中提琴是殺手鐧。經典一派就不需要我再評論了。

愛上後搖,你得是個腦力充沛(換言之長不胖)的人,你得會創造畫面,能享受神遊。從無到有,零散到具象,一張後搖專的時間你做得到嗎?

後搖從宏觀上看,平淡如靜水。愛上後搖,你得更深一點去領會音樂,抓住那細膩的情感。Mono的Pure as snow其中2分鐘左右那幾個玲瓏的音符,讓人倍感溫暖,整首歌8分鐘左右卻是波瀾不驚。

性格方面,這類人會是處變不驚的吧,哪裡會想高票回答說的 敏感?本來我是抱著一種想答又不想答的心情來看這個問題的。

後搖出現在大眾場合對我來說就像是一種褻瀆,這種只能被一個人享受的,孤獨也好,美好也罷,我覺得就只適合、只能供小部分人享受。

我在微博上不斷地分享著大部分是後搖的音樂,一直沒想過要很多人來進入後搖圈,他們能取一瓢就好。

另外廣告時間,國內的後搖狗可以找組織的,山陰路 網站快關閉了,QQ群還是照常開的,沉默也好,交流心得也好,不對,沉默太久會被清理,最主要的是,群里有萬能的瑟總!QQ群搜山陰路就可以找到。


在後搖一首歌的時間裡 那個人的腦海已經自動上演完了一生

感性/想像力豐富/敏感/有自己的小情緒
能獨處/有所追求而那追求是不逐大流的
能洞察生活上很多很多被忽視的地方
能聽到很多人的共鳴 和自己的聲音
是天生的悲觀和後天的積極
可以描述為很容易陷入悲觀卻能瞬間打滿雞血

經歷過些事情 有自己的故事

還是覺得

喜歡後搖的人 其實腦子裡已經隨著曲子演完了一部部電影


不現實但是也不朋克。
更喜歡沉默。

一個觀察。


推薦閱讀:

林俊傑《生生》MV說的是什麼故事?
東京的地下音樂是怎樣的場景?
著名鋼琴音樂家貝多芬到底有猶太血統還是黑人血統?
有哪些好看的 MV 推薦?
什麼是藝術的「流派」、「風格」、「主義」 ?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TAG:音樂 | 搖滾樂 | 後搖PostR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