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如何體現人性化?

建築設計如何體現人性化,懇請結合案例說明。


謝邀,@飛揚,年末甲方集體來我這刷副本,忙出翔了!!所以才來回答。
廢話不多說(本答案較長)

建築的人性化設計我認為要分四個方面(分類只代表個人觀點,歡迎交流)

狹義的微觀的——細微的考慮具體技術措施,如,無障礙設計中考慮坡道電梯等等
狹義的宏觀的——在設計中將人的因素考慮進去,更有重點的表達設計理念,如對視線的引導,人流的引導等等
廣義的微觀的——不止在建築設計中,甚至在其他相關方面考慮人的因素,如阿爾瓦阿爾托的皮質包裹的門把手,方便北歐的寒冷天氣中握的舒適
廣義的宏觀的——不局限於具體措施或手法,要從設計的本源考慮,讓建築重新出發,重新面向使用者。

我來分別闡釋
1)狹義的微觀的人性化設計
這個我就不多說了,已經被討論很多年了,就是具體考慮設計手法和措施

例子就是如,在設計殘疾人衛生間的時候,空間上要考慮輪椅的轉彎旋轉方便;再如設計幼兒園的時候,要考慮踏板高度(孩子上下樓方便),扶手高度(孩子不易傾覆)欄杆間隙(孩子的頭伸不出去)和防撞措施(防止孩子磕碰)等等

2)狹義的宏觀的人性化設計
這個其實大家平時做設計都有考慮,只是沒有注意罷了。
我們設計的時候,對人的視線,建築的壓迫感等等方面的考慮均可以算在其中
舉個栗子

這是我一個師兄08年revit競賽的方案
都江堰地震紀念館設計,仔細看下面這張圖

這是個冥想堂,我承認跟水之教堂很類似(你要說照抄也行)

水之教堂是完全開敞的看水的地方(如上圖),但是師兄這個方案做了點小小的變化他將開敞的「視口」上半部遮住壓迫人的視線向低看水(再上一張圖畫紫線的位置),給人以冥想,紀念氛圍(師兄那張有效果圖的圖片找不著了(┬_┬))。

這也是人性化設計的一種方式,我們考慮人的視角,視線,突出我們設計的主旨

3)廣義的微觀的人性化設計
我們總是在關注建築,其實有時候跟建築相關的其他方面也應該被考慮,尤其是被細緻地考慮,因為將這些考慮其中也是人性話設計的一種考量

舉個栗子
如阿爾瓦阿爾托(內心膜拜的神,盡情的說我是腦殘粉吧)
眾所周知,那個現代主義先賢輩出的年代,很多大師都喜歡設計傢具
如柯布的沙發(圖片源於網路)

密斯椅

瓦西里椅

當然,還有阿爾瓦阿爾托的椅子

Paimio椅

層壓膠合板椅
(我承認,宜家抄襲阿爾托的作品了)
仔細看的童鞋能發現,以上三個椅子和阿爾瓦阿爾托的椅子的區別在哪?
就是材質和人體曲線
你能想像你一直坐在鋼構件的傢具,生活在日照每天只有六小時,溫度常在0度以下的芬蘭的感受嗎?
當年的現代主義對新材料的使用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了新材料而新材料(例如典型的反面教材——密斯,他從不掩飾自己對大理石的喜愛),但是傢具說到底也是給人用的,跟建築一樣。所以傢具首要表達的應該是怎麼用著舒服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阿爾托被認為是對現代主義的修正

阿爾托的這兩款椅子,尤其是下面那款,在設計之前,人們一直只認為只有鋼才能做懸挑椅(這款椅子面世的時候只距離Mart Stam1926年設計出的第一把懸挑椅時隔7年),但阿爾托經過實驗之後,認為層壓膠合板也可以具有懸挑的特性

懸挑椅的舒適(有彈性)和木質的溫暖讓這把椅子成為經典。
附大師當年創建的傢具品牌,時至今日依然還在經營(就是貴啊)Artek

4)廣義的宏觀的人性化設計
關於這個,我想起了前年我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雖然文章當時寫的時候不是為人性化而寫的,但是觀點是一樣的
引用如下(禁止轉載)
———————————————引用的開始—————————————————

人民的建築

這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去年謝英俊的巡迴展就叫這個名字,但是謝英俊專註於通過「協力造屋」和台灣少數民族村落的形成於營造來表達這個概念,而我認為,人民的建築,是指建築至於人的主客體關係,人永遠佔據主導,而這裡的指的「人」是建築的使用者,而非哪個建築師,更非哪個甲方,哪個政府。


人的使用被滿足於建築上,更重要的是,人之於建築的地位依然是這樣,建築應該是一種接地氣的建築,應該是一種親民的建築,應該是一種如果你走在大街上,你可能並不會一眼就看到它的建築,但是,如果當你把視線集中到這個建築上,你又會發現這是如此的怡然又如此的特別。因為,她就是矗立在那,沒有不合群,卻又脫穎而出(我一直感覺outsanding是最恰當的表達)。


人民的建築來源於社會,來源於民主,因為,現在的中國,以及中國人需要自我意識的覺醒,我們上班,我們習慣於被老闆分配工作;我們學習,我們習慣於被老師分配作業;我們生活,我們習慣於被老婆分配家務......太多的「老」替我們做決定,做抉擇。最近,王澍剛剛獲得普利茲克獎,國內的很多媒體報道起來,縱觀很多媒體,大部分的標題為「第一個中國公民」「中國第一次」「中國文化的第一次」......,其實實際上,王澍的獲獎的意義只要一個:相對於無數外國大師登陸中國市場,所謂「崇洋媚外」的情結又一次讓國人瘋狂,似乎一切只有外國大師做的好,同樣的項目,中國建築師再優秀,都比不上那金髮碧眼的洋人的信手一筆,王澍的獲獎更讓中國文化,中國設計,更加自信的站在世界的面前。小到個人,大到國家,一切的一切,我們真的需要重新審視自己,我們需要重新的定位自己,為什麼,這一切都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有自主的意識,自主的覺醒,我想這才是對中國建築,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社會的一次重大而深刻且必須的思考。


在中國,很多甲方是不會太尊重建築師的意見的,當然除了你是大師,如果不是,作為產品提供商的建築師的地位永遠都低於產品的消費者,因為這是很奇怪的的一點,因為如果你去買個電腦,你不會要求人家買電腦的按照你的要求設計,你不喜歡只能不買,消費者與銷售者之間的地位都是前者要低於後者的,但在建築這行,真的「顧客就是上帝」,這種情況下,中國建築師的自主與自我之路愈發艱難,首先你需要一個起碼能聽進去你建議的甲方,其次你要有自己的權衡,而不是唯甲方是從,再次是你需要一個真正站得住腳的思考,對建築,對社會,對人文,對倫理等等等的思考。


幾天前讀過一篇文章,說大陸的建築學是被閹割的建築學,技術和藝術是我們探討的重點,而人文,社會等等等等這些卻被閹割掉了,所以大陸的建築學的學科發展從梁思成一代開始已經近百年了,卻依然陽痿不舉。所謂話糙理不糙,這個文章的作者寫的很對,想起十幾年前,建築師是和工程師劃等號的,而今,我感覺一些所謂的明星建築師,又把自己和雕塑家,藝術家劃等號,然而這樣等來等去,等號出的都是畸形的建築,深植與社會,深耕於人民,這樣的才會有出路。


這不是一句大話空話,這是一句大實話,如何深植於社會,深耕於人民?其實很簡單,做踏實的設計,做真實的設計,做最終是給人使用的設計。我常常說,很多時候,很多建築系的學生,甚至是建築師,往往有兩種角度,確切的說是兩種極端,


一種是神的極端,這種極端讓建築師認為一切都是為建築服務的,他是神,他造出的東西,你們「芸芸眾生」只能為它服務,這種角度也可以說是大師角度,這樣就會導致人與建築的主客體的錯位,人永遠都處於次席,人的存在都要滿足建築的存在,如我原來聽到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建築師設計了一個住宅給朋友,這個建築師把傢具甚至於他這個朋友在客廳穿什麼樣子的拖鞋,在衛生間穿什麼樣子的拖鞋都設計好了,一天,建築師去拜訪這位朋友,突然發現他的朋友沒有按照他的要求穿拖鞋,把他的設計理念給毀了,把廚房的拖鞋穿到客廳了,所以他就很不爽.......這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神的角度」,「神的高度」,只能設計出不是人的建築,當然,我不否認很多理念建築師,但是畢竟理念建築師是少數,大多數是真正的建築師。

另一種角度叫做SB的角度,所謂SB的角度,典型的例子就是天子大酒店,那福祿壽三喜的造型,大家都記憶猶新吧,我就不上照片了。過於迎合甲方,過於唯命是從,導致的就是自我意識的缺失。


兩類人是極端,重要的是現在很多很多建築師都在朝這兩個極端走,那麼正確的路在哪裡?


正確的路在於平衡以上兩點,更關注於人文,社會,甚至於國情等等等等的綜合考量,既堅持理念又能讓甲方認識到其正確性,同時又對中國的文化,社會,人,有著自己真正獨到而獨特的見解,對,的確,這會很難,但是,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努力。


從不否認,我是一個對建築師這個職業有著虔誠的宗教般信仰的人,正因為對這個職業的摯愛,才讓我深深的明白,做一個優秀的建築師不難,難的是做一位傑出的建築師,而當今中國的建築設計領域,優秀建築師不缺,缺的是真正傑出的建築師,或許現在也有一些所謂「傑出的」建築師,但我看到的那些人卻是靠著媒體炒作和輿論攻勢的所謂「明星建築師」。


低調,躬身,當你把你的雙腳堅實地踏在中國這片大地上的時候,那是你會發現,也許你談不上著名,也許你也拼不上特別,但是,起碼你傑出,傑出於與你同時代的人,傑出於與你同時代卻沒有真正的踏實的走在中國道路上的人,傑出於與你同時代仍然糾結於是做神的角度還是做SB角度人,傑出於與你自己,因為踏實,因為平實,因為平凡,因為摯愛.......


聊以此文與諸位共勉

———————————————引用結束——————————————————

記得很久前讀過一小段文字,大概意思是建築師是給誰設計房子的?顯然,我們面對的都是這個社會的上層階級,所以,這就導致建築師服務對象的失衡,我們為精英設計,卻忽視了對弱勢群體的人性關懷。

或許這也是我佩服謝英俊的一點,專註於鄉土營造,原住民自建房,災民自建房,真正的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設計。

最後說一句

當我們真正面向使用者設計,而不再為權利,金錢,利益等等造屋的時候,或許才是真正的人性化吧!!

胡亂回答,不知題主滿意不


老師講建築史的時候對阿爾瓦的細節設計中的人性關懷很是讚賞,尤其是這個門把手.

維堡市立圖書館

借書處與閱覽室的頂部採光採用在平屋頂上預製漏斗性天窗,天窗工57個,上大下小,保證光線均勻漫射。天窗有兩層玻璃,配有輔助燈光,以便晚上和冬天積雪時使用。同時燈光的溫度能融化天窗頂的積雪,確保採光需要以及承重安全。

帕米歐結核病療養院

療養院室內黃色的地面給人一種溫暖關懷的感覺,樓梯扶手的巧妙設計,轉角處也被做成弧形,不比做成直角來的那麼尖銳,甚至療養院內各處的牆角也被做成弧形,這是一種人性化的關懷,再就是這樣設計打掃衛生的時候更加方便。病房裡的玻璃也是雙層的,寒冷的空氣進入室內前就已經被預熱。可以說阿爾托的人性化設計體現在建築的每個細節。

就像那句話說的,上帝存在於細節里。


導語:「人性化」永遠存在一個矛盾——有的人需要痛苦,你給他痛苦算不算人性化?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倫敦東區誕生了一個野獸派的巨型住宅——羅賓伍德花園(Robin Hood Gardens)。建築師史密森夫婦提出了美好的設想,但最終以不完美告終。他們提倡將城市的各個功能雜交混雜在一起,時刻強調居民的「歸屬感」與和睦的鄰里關係。在羅賓伍德花園這個方案中甚至提出了「Street in the sky」(空中街道)的概念——將尋常社區的街道引入住宅,建造一個小型烏托邦社區。

出處鏈接:http://www.archdaily.com/643565/richard-rogers-appeals-for-public-support-to-save-robin-hood-gardens-from-demolition

出處鏈接:https://municipaldreams.wordpress.com/2014/02/04/robin-hood-gardens-poplar-an-exemplar-a-demonstration-of-a-more-enjoyable-way-of-living/

在設計中,建築每隔三層就有一條貫穿整座建築的公共長走廊,將原本孤立的居住單元連接,加強住戶間的交流,從而營造一種穩定的鄰里關係,以此達到住宅人性化的目的。但較高的住戶流動性很難在建築中建立起穩定的社會關係與環境,公共長廊甚至滋生了犯罪。其中信奉宗教的住戶很喜歡這裡,因為只需5分鐘就能走到附近的清真寺,但清真寺清晨的祈禱聲卻令不習慣早起的人十分困擾;一名學生喜歡這裡房間採光充足,而一名搬運工父親則擔心樓道中的視覺死角,擔心孩子的安危;一位倫敦本地的退休老人愛上窗外的美景,可是一名家庭主婦卻不喜歡樓道中的垃圾經常臭氣熏天。

出處鏈接:https://municipaldreams.wordpress.com/2014/02/11/robin-hood-gardens-poplar-presence-dignity-and-a-bit-grim/

出處鏈接:https://municipaldreams.wordpress.com/2014/02/11/robin-hood-gardens-poplar-presence-dignity-and-a-bit-grim/


由此可見,建築的人性化並不適用於所有人,而是需要滿足不同人群的差異化需求,不能用簡單的「舒適」或「合理」等取代。

案例1:人性化趨向於舒適

提到人性化,不得不提到一位建築師,Berthold Lubetkin,英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先驅者。他曾說:「對於普通人來說,只有更好的而沒有什麼是最好的」。可見他把人性化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他的建築宣言也催生了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誕生。時值1938年,他設計並建造了Finsbury Health Centre(芬斯伯里醫療中心) ,一座擁有中央接待廳和等待廳拔地而起,核心大廳連接著左右兩翼工作區,形成一個H形。

出處鏈接:http://www.bdonline.co.uk/lubetkin%E2%80%99s-finsbury-health-centre-%E2%80%94-the-ideal-that-time-forgot/3135725.article

出處鏈接:http://www.bdonline.co.uk/lubetkin%E2%80%99s-finsbury-health-centre-%E2%80%94-the-ideal-that-time-forgot/3135725.article


這個建築最有特點的莫過於:在中央大廳,陽光透過玻璃磚塊組成的牆面徹底地撒入等待區,形成了一個愉悅光明的空間。這樣的設計完全不同於傳統的黑暗而潮濕的醫療等待區,那樣甚至病人被死死地「釘」在條凳上。同時,模糊的玻璃磚而非清澈的玻璃,也保護了在臨近窗口等待的病人的隱私,在這個新的等待區,在這個充滿光明的區域淺色木傢具被有有規律地擺放著。四周的壁畫以及其他藝術作品,像病人宣告「生活在屋外」這一理念,這種布局是對病人心理上最大的撫慰。

出處鏈接:http://www.bdonline.co.uk/lubetkin%E2%80%99s-finsbury-health-centre-%E2%80%94-the-ideal-that-time-forgot/3135725.article

出處鏈接:http://www.bdonline.co.uk/lubetkin%E2%80%99s-finsbury-health-centre-%E2%80%94-the-ideal-that-time-forgot/3135725.article


此外,一層的電療室也為病人提供了足夠的光線,更巧妙地是為現代醫療環境引入了一種非常靈活且特別的布局方式。這種靈活度甚至伴隨著醫療科技的更新換代。

http://www.bdonline.co.uk/lubetkin%E2%80%99s-finsbury-health-centre-%E2%80%94-the-ideal-that-time-forgot/3135725.article

整體而言,精心設計的建築為來訪的患者,提供了非常人性化的空間,甚至滿足了安撫患者心理的作用,創造了令患者身心愉悅的環境。

案例2:人性化不趨向舒適

大部分建築,在立案階段便不斷努力,儘可能的為身處其中的人營造安心舒適的環境,例如剛剛提到的Finsbury醫院。

但仍有反例

坐落於回歸之前的香港,於1993年被強制拆除的九龍寨城,以混亂,骯髒聞名。最興盛時,寨城的常住居民達到了五萬,人均居住面積僅四平方。98%的房間終日不見陽光,正午仍需要燈泡照明,這必然談不上舒適。

出處鏈接:http://forum.skyscraperpage.com/showthread.php?t=55357


然而,如果願意花些時間了解寨城的歷史,就不難發現,這一奇葩建築並無設計師規劃,而是由寨城的居住者自發建設的。出於居住者自願,這必然能從一個側面反應出居住者的需求。那麼又是什麼意願使居住在這裡的人主動放棄舒適的呢?

出處鏈接:https://www.pinterest.com/taruraj/kowloon-walled-city/


晚清,這裡曾為清兵駐兵處,未歸港英政府管轄。清政府消亡後這裡成為名副其實的「三不管」地帶(即中國不管,英國不管,香港不管)。在無政府管控的狀態下大量地下勞工,無證游醫,非法移民甚至是逃犯聚集於此。上世紀40年代之後,中國先後經歷了外戰,內戰,自然災害及政治動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一套需求理論,他將人類對於生存的需求放在的最基礎的一層。毫無疑問戰爭,饑荒都可以致人死亡,在生死面前對舒適的需求被無限的放低。九龍寨城或許狹窄而骯髒,但對於那些走投無路的人,這裡或許是他們唯一可以尋求庇護的地方。能在狹小的空間盡量多的居住盡量多的人,使他們得到生存,這難道不算人性化嗎?

出處鏈接:http://cityofdarkness.co.uk/order-print/

綜上所述,人的需求層次不同,不同處境下的人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所以在我們談論到「人性化」的話題時,肯定不能等同於談論些貌似積極的詞語,比如「舒適」,「合理」;也不是簡單地增加更多的服務功能。在滿足這些基本需求的同時,務必要考慮參與者的感受,這不僅僅簡單地體現在建築的尺度,體驗和感知上,更深入到人的尊嚴,甚至倫理的暗示。


以上望有啟發,歡迎交流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http://weixin.qq.com/r/BkRfRzjE_2WErXwk9xEU (二維碼自動識別)

如有藝術留學、院校、專業、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康石石諮詢



不請自來,拋磚引玉

人性化設計解義:關心人的生理尺度與心理尺度

「人性化設計」,從廣義上講就是「為人而設計」,設計的主體是人,設計的使用者和設計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設計的中心和尺度。這種尺度包含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兩種尺度的滿足都是通過「設計的人性化」得以實現的。對使用者的關注,使設計從過去對功能的滿足進一步上升到對人的精神關懷(包括人的行為習慣、隱私、情感),尤其是對特殊人群的關懷,如老年人、殘疾人等。
其實關於建築的人性化可舉案例實在是太多,基本每座建築在設計階段都會考慮,甚至一些構築物都會有它人性化的一面。

題主在平時生活當中就應該有所體會,所有住宅建築在設計的時候都會在採光通風上細細的斟酌設計,其實這不僅是基本功能上的設計,也體現了人性化設計。

當然,我想題主可能不是讓我來說我們居住的建築,而是讓我舉一些公共建築的例子,不說酒店,畢竟它和我們居住的環境相差不多,辦公建築也是我們日常接觸比較多的建築。

來看看醫院,其實這也是被討論最多關於人性化設計的建築,我個人認為,醫療建築應該算單用途建築中最複雜的了,需要考量的太多,當然醫療建築其實不是完全「以病人為中心」而是應該「以人為中心」,因為去醫院的不見得都是病人。醫療建築在設計上的人性化體現首先應該具有多樣性,其提供的服務應具有可選擇性。還要考慮按「梯度消費」理念去滿足服務對象不同層次的需求。設計最基本的要求是先要「有」、「能夠找到」(可識別)和「能夠到達」。而「人性化設計」是更高層次的要求,要「全」(應有盡有)、「能夠迅速找到」(有秩序、導向性強)和「容易到達」(路線非常簡捷)。同時要營造使病人感到親切和輕鬆,還利於緩解病痛及緊張情緒的環境。當然也要重視醫療輔助功能空間(指不與醫療活動發生直接關係的空間)的設計,如可以在輔助性空間內為患者及陪護者、醫務人員等相關人群,提供電話亭、飲水台、吸煙室、談話交流室、咖啡冷飲室等「人性化空間」,還可以提供商店、銀行、郵政、書店等商業化空間。還有智能化,化繁為簡也是一種人性化。

其實我們日常接觸中更多的是賣場之類的商業建築,我個人對賣場的動線設計非常感興趣,我個人有個癖好就是去賣場,商場之類的都會細細的觀察它的動線設計和衛生間的設計,我個人認為宜家是我見過的賣場中動線設計最優秀的,推薦題主去觀察一下,畢竟建築是一種需要親身體會的藝術!


推薦閱讀:

北漂五年,在北京一無所有。是回武漢,還是繼續在北京堅守,或等待雄安發展?
2015 年底 2016 年初,職業建築師的年終獎和往年比怎樣,受行情影響大么?
在建築師的眼中,什麼是好的機場/車站建築?
你是否有奇蹟(如金字塔、萬里長城)情結,如果可以的話,你打算建造一個怎樣的奇蹟?

TAG:人性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