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習和玩耍兩不誤?
常有大牛在某一專業領域很牛掰,但對於各種「雜學」也很擅長。也有同學,學習好,學霸類型,另外撞球打的也好,舞跳得也好,甚至遊戲也是高手。我把他們定義為:學習和玩兩不耽誤。
我個人來說,玩的嗨的時候壓根不想學習,靜不下心;真正做到沉心俯身學習的時候,感覺自己會變的木、呆、遲鈍(對於學習之外的事情),甚至連話都不想多講一句。不想是一個書獃子,也不想是一個浪蕩子。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怎樣把握,有沒有什麼方法訣竅。
謝邀。
學習時就學習。學習本身不那麼費時間的。以現有工具之便捷,如果你每天能保證三小時貨真價實不分心的學習,十年都能成大儒了。
玩耍時就玩耍。玩耍本身不那麼費時間的。哪怕你癮再大,每天全力打PS3遊戲三小時,除非你存心刷獎盃,否則一星期下來,你也會累的。
而人每天除了睡覺八小時、工作八小時外,還有八小時可分配呢。
砍掉中間那些磨磨唧唧、上網刷冗餘信息、漫無目的的聊天、玩手機、發獃的時間。
那才是每天積少成多、佔用人最多時間的東西。
——當然很困難,因為那其實也是」玩「的一部分,是人用來自我調節的時間段,是comfortable zone。但這部分時間,完全是可以用來玩「的,我指的是被你定義為」玩「的東西。
謝邀。首先我不知道你是怎麼知道我是一個這麼愛玩的人,笑。
明確兩件事:
一,什麼叫「學習」。學習這個詞在上大學階段很多人誤解為是上課和考試不掛科或者得高分,我不認為這叫學習。學習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舉個栗子,當你在學概率統計或者測度論的時候,課堂上昏昏欲睡,考試時一點不會,你並沒有從中認識這個世界,更近一步,當你背會了所有的公式,溫習了各類的習題,考試時答題如流水,你還是不能說服我認識了這個世界上有所進步。然而,當你通過概率的方法思考了福利彩票的得獎概率和貝葉斯曲線,明白「手拿兩元錢,直奔五百萬」是多麼的渺茫的時候,你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進步了。更近一步,當你使用概率論的思想結合自然語言的識別,創造出了自然語言識別系統,那麼你已經開始改變世界了!
二,什麼叫「玩耍」。學習和玩耍什麼時候成了對立辭彙了?應試教育和玩耍才是對立辭彙,而應試教育本身就是含貶義的,所以,改變世界的時候別忘了順便把應試教育也滅了吧。
綜上所述,如果在定義上能承認這個前提,就是解決題主剩下的兩個需要闡明的問題了:
一:「真正做到沉心俯身學習的時候,感覺自己會變的木、呆、遲鈍」,這一點不是說明你已經開始思考這個世界的規則和對稱性並開始內斂深沉了,就是你在應試,「木、呆、遲鈍」這樣的詞絕對是對學習和思考的不恰當描述。同學,請理論聯繫實際的學習,不能刻舟求劍。
二:」玩的嗨的時候壓根不想學習,靜不下心「,這是因為你腦海中並沒有學習帶來的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新方法,腦子是空的,怎麼能玩的時候迸發更多的樂趣的,只是沉浸在釋放的滿足上,不是靜不下心,是靜下來也只是休息,不是思考。同學,請先做到真正學習,再體味到真正的玩的樂趣。不經意間,你已經成長為你從前羨慕的人了。
以上。
想起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個小和尚問老和尚:
師父,你悟道前和悟道後都幹些什麼啊?
老和尚回答他:
悟道前吃飯挑水砍柴,悟道後還是吃飯挑水砍柴。
小和尚一頭霧水,再問:
那有什麼區別呢?
老和尚說道:
我悟道前吃飯想著挑水,挑水想著砍柴;悟道之後,我吃飯時只想吃飯,挑水時只想挑水,砍柴時只想砍柴。謝邀。不知道題主對於「兩不誤」的定義是怎麼看的?
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挺大的。
聰明人只需花1個小時可以消化的一個知識點,像我這類笨人就需要四個小時。
也就說,完成同樣一件學習任務,我花四個小時正好完成。而聰明人花一個小時就搞定,同比之下,他就有三個小時去玩耍。
若我完成大學本科學業後要達到聰明人同樣的知識水平,聰明人如果有3/4的時間都在玩,那我就必須放棄所有的玩耍時間,全部拿來學習。
如果你不是聰明人,要達到聰明人同等的知識水平,註定你要放棄很多玩耍的時間,你必須比聰明人更勤奮。
所以:
第一:先判斷自己屬於哪一類人?
第二:你對自己知識水平有著怎樣的要求?
引申出如下幾種情況:
1.你很聰明,同時對自己的知識水平有著很高的要求。
如果是這樣,那你的玩耍的時間必須減少,即使你是如此的聰明。因為你對自己要求高啊。
2.你很聰明,但對自己的知識水平限定在一般範疇。
這樣,你有很多很多玩耍的時間。誰叫你聰明呢。
3.你不怎麼聰明,但是對自己的知識水平要求高。
那沒辦法,你沒有玩耍的時間。只怪咱智商比不上人家啊。所以我得勤奮再勤奮。
4.你不怎麼聰明,也對自己的知識水平要求不高。
如此,混畢業了就行。想學習了就學習,想玩了就玩。反正自己也沒多高的要求嘛。
所以,我不明白題主所說的「兩不誤」到底屬於那種情況?
對於在某領域內有非常卓越成就的人,他一定是聰明並且勤奮的,他們一定是犧牲了大量玩耍的時間用來學習。
更對於我們常人來說,要有所得就要有所犧牲!
講一段我自己的長故事,然後認認真真的回答問題。
六年前的這會兒,大學入學滿一個月。和大多數人一樣,覺得身邊的一切都是那麼新鮮,充滿著誘惑。高中三年,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壓力,學著玩著,高考就過了重點線70分,所以上了大學了也沒有那種巨大壓力後的釋放,拚命玩兒的想法。作為醫學院的一名菜鳥醫學生,很不理解第一年安排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和成為未來一名醫生」不相關「的課程。天天課表都排滿了,幹嘛啊,這裡是大學又不是高中,還要我三點一線學習啊,nonono。想了想,算了,反正也「沒用」,不學了,那麼多好玩的等著我呢。於是乎,網遊,足球,籃球,撞球,吃飯喝酒,各種活動等等,玩變成了最重要的任務,第一年就這麼嗨過去了,根本靜不下心學習,也不想學習,嗯,簡直就是一個浪蕩子么。期末考雖然都沒掛,成績可想而知:慘不忍睹。反正無所謂了,這些課程都「不重要「么。第二年開設好多專業課了,也有了想學習的想法了。那就學唄,活動減少點,但不能不玩吧,樂子還是要有的。那會兒如果晚上沒有活動,基本上自習室呆到八九點,就跑回去了。其他同學大多數都要學到十一二點,有的」學霸「甚至會到後半夜(在醫學院這是常態)。那會兒想法就是,反正該掌握的東西都已經」掌握「了,還泡在自習室耗時間幹嘛,樂子搞起啊。周末大多數同學都回家了,自己在宿舍也沒什麼意思,那就泡泡圖書館,在複習複習學的東西,或者出去玩玩什麼的。這樣過了一年,成績還不錯,到了中上等了。在一部分人口中的我就是,哇塞,平時看你什麼活動都參加,玩兒的不亦樂乎,也沒怎麼花費時間學習,成績還不錯,真羨慕你。我自己呢,也很滿足。玩也玩,學也學了,輕輕鬆鬆。第二年也就過去了。第三年,專業課越來越多,想要掌握到像以前一樣我滿意的水平,那麼需要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多了,相應的,玩兒的時間被不斷的壓縮。如果還想玩的爽的話,那就降低自己的要求吧,這樣就能抽出一部分時間來玩兒了啊。我不是可以隨意降低自己要求的人啊,對自己的要求怎麼可以隨便的更改呢。好吧,只能壓縮自己玩的時間了。因此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自習室看書了。恩恩,雖然玩的少了,但是玩兒的時候還是很快樂的,畢竟要很珍惜每一次玩的機會么。大三轉眼也過去了,成績還是中上游,自己也很滿意。但是有一些問題慢慢的就開始出現了,例如說長時間在學校看書學習,有一種與其他專業的同學有脫節之感,人家時間多,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玩的東西,見識越來越多,而自己的眼界就相對狹窄了許多。還有的就是長時間自己看書,與人的交流能力有些下降,尤其是與其他專業的人,好像除了專業課的話題外,也很難找到太多的大眾的話題了。當時也沒太把這個當成問題。還有,就是焦慮,總達不到自己的目標,總是焦慮。這麼為我後面焦慮症發作埋下了隱患。大四了,專業課的書本從300頁的變成了1000頁的磚頭了,在對自己要求沒變的前提下,玩耍時間再次被壓縮,所有的時間都在看書,備考,考試的循環中渡過了(一個星期一門課的考試連續3個月),壓力好大好大。這時候逐漸發現,還是有人可以學習,玩耍兩不誤,成績也很不錯啊。但是對於我來說,有些困難了,在不想降低對自己學習的要求的情況下,停止了一切的娛樂活動,徹底的和玩耍拜拜了。在努力學習—達不到自己的目標—更努力的學習—達不到自己的目標的循環下,終於患上了焦慮症,為什麼,因為那會兒不承認是自己的能力問題,不承認是自己的天賦不夠,不承認是自己的方法問題,不承認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太高了的問題,而是不斷地告訴自己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只要努力了,就可以。嗯嗯,當時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可能是雞湯喝多了,也有可能是雞血,因為天天在給自己打。天天告訴自己,努力了你就行。然後呢,焦慮症更加嚴重了唄,更噁心的是居然變得開始小氣了,屁大點事都是事,變得越來越沒脾氣,因為焦慮。社交能力,情商基本為負了唄,在自己給自己的巨大壓力下,每天打雞血一樣的活著,我要學習,我要學習!就這樣,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書!呆!子!(現在想想都可怕)玩耍?快樂?oh no,這些與我無緣。那會兒女神在考研,我處於被」磚頭「折磨的過程中,連看看人家都沒去。然後帶著焦慮,大五醫院實習,那會的狀態就是,媽蛋我天天看書啊,怎麼還是什麼都不會啊?我還要考研啊,不讀個研究生怎麼可以啊,不讀個研究生去哪裡找工作啊?焦慮啊,沒自信啊,彷彿一切都結束了(其實就是太著急了)。怎麼辦啊,不會,繼續看書啊。恩恩,又開始這樣的惡性循環了,書獃獃獃獃子了。加上那會兒對自己要求太高,性子又急,又焦慮,又沒玩耍,沒樂子,又沒社交。再者那會也要進入社會了,恐懼,聽到了很多社會的負能量東西,恩恩,絕望了。應屆考研註定失敗!繼續喝雞湯吧,什麼你沒成功,就是你努力不夠,什麼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根本不到拼天賦的地步什麼的雞湯(好像我知乎第一答就是這個),什麼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逼迫自己,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的狗屁雞湯文,然後再去想很多很多讓自己害怕的東西,給自己太大太大的壓力。書獃子,帶著壓力,帶著焦慮,不斷逼著自己努力學習,就好像天天努力學習就NB了似的,但是二戰考研,居然成功了!書獃子考研的過程很痛苦,不贅述了(其實都是女神的功勞,雖然女神那會兒都成為了女友了,一直在鼓勵我,但是那會兒的焦慮狀態太嚴重了,怕自己考不上,怕女友和自己分手,也知道社交出現問題了,但不知道怎麼解決,所以呢,屁大點事都是事了,想太多,天天背負著自己給自己的巨大壓力,自己嚇唬自己,根本不會考慮女友的情緒,也根本不會交流,後來連話都不會說了,或者說和任何人都不知道該說什麼,社交極度恐懼,焦慮說得不好就會得罪人,所以還不如不說,然後除了父母還有女友外,基本都不說話,和他們說話的方式基本上是發泄,咕咚咕咚把自己想說的說了,結束。根本不叫交流,而是發泄,。考完研後女友自然而然就變成前女友了。哭!)分手後一切都恢復了平靜,開始思考我到底想要什麼生活,也開始思考如何向以前一樣,學習玩耍兩不誤,如何讓自己不焦慮,讓自己擁有自信。嗯,找到了思路,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就是以前一直很優秀,一直很順利,就不知道該怎麼給自己定位了,我對自己要求太高了,太高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我的能力無論怎麼弄都達不到的高度,或者說不切合實際的高度。舉個例子吧,考研複習英語,基礎不好,但硬是要求自己70分,翻譯想突擊少扣分。信達雅要做到前兩項這不是扯淡么么,能不焦慮么,能不壓力大么。所以以那會兒對自己的要求,即使大學後兩年變成書獃子也達不到。現在我找到焦慮,不自信,恐懼等等的根本原因以及解決的辦法了。對自己的要求只比自己的能力高處一點,並且開始實踐,慢慢的進步,不著急,然後幾個月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後就是社交能力,情商,智商又恢復到以前的狀態,甚至更好,以前被我書獃子時期忽略的好友也都慢慢的回來了,一切,又回到了開開心心,學習學習,玩玩耍耍的狀態了。至少現在我做到了學習是學習,玩耍時玩耍。大家一起開開心心,和焦慮症說了byebye。雖然玩耍的時間有限,但是達到了我心中的平衡。
講了這麼長的一段故事,我做過題主所謂的「學霸牛人「(比我更牛的真正的學霸牛人一抓一大把,沒什麼驕傲的),也做過」浪子「,也做過」書獃子」.我就是想用我的故事來佐證一些我的觀點,最重要的是能更好的回答題主的問題。
第一:學習和玩耍是可以兩不誤的。
但是需要幾個前提條件:
A. 題主對學習和玩耍是如何定義的。有很多大牛,無論對專業還是雜學,對於她來說都是玩耍。所以問題也可以拓展到「如何工作玩耍兩不誤」。我認為題主應該是一個大學生,學習主要指的是專業知識,玩耍基本上指的就是除了學習以外的事情。所以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B.自己的期望值與自己的能力值的差距有多大。例如我在大學前三年級就做到了學習玩耍兩不耽誤,但是後期越來越力不從心,就是因為隨著課程壓力不斷增大,在原有的時間內我的能力已經不足以完成我對於自己的要求,只能犧牲玩耍的時間用來學習。再到後來,全部都用來學習,變成所謂的書獃子了,還是不行,那就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了,可能是期望值不現實,也可能我的能力不足,天賦不夠了。
第二:學習和玩耍的平衡點不是一成不變的。
平衡點選擇在哪裡,是隨著你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能力值範圍內等等因素變化而變化的。舉個例子,學期前,你玩耍的時間會很多,期末考試前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學習的時間會很多,玩的時間很少。同樣,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會有很多壓力,這會兒你就會犧牲很多玩的時間來學習。當能力可以勝任你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的期望的時候,你就可以有更多的玩的時間。如何平衡,在於你自己,而不是我們給你訣竅。只要自己能接受,不要過後後悔當初沒多學,或者當初沒多玩就可以。
第三:當把時間大部分用在全心學習的時候,其它方面的能力一定會原地踏步或者下降的。例如說我極度焦慮兩年,一直在學習,那麼社交能力下降的相當厲害,甚至很多時候連和最親進的人都不會聊天了,根本也不會從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情了。例如和前女友,每天說的話在我現在看來就像一個精神病和陌生人說話似的,什麼溫馨提示降溫啦,什麼天涼多穿點啦,什麼共同進步啦,就連給她做頓飯吃完了都不會詢問一句吃的怎麼樣啊,而是經過她告訴我你應該問我吃的怎麼樣好么才想起來應該問候一下。這事情以前不會做么?不可能。還有就是焦慮下,什麼問題都會成為問題,屁大點事都是事,人會變得小氣,失去前進的勇氣,因為什麼都會怕惹人不高興,別人不滿意等等所以任何事都小心翼翼,變得自己都不是原來的自己了。壓力狀態下,和女友的對話轉變為我一個人的發泄牢騷,每天主題都是發泄我的不滿以及自傲的覺得自己有什麼都對,滿腹牢騷。所以對於我來說,基本的社交能力都喪失了,只有焦慮陪伴我。那會兒就覺得世界太大,自己就是井底之蛙,什麼都要學習,自己什麼都不會,恨不得把所有時間都學習,什麼也都要學會。感興趣的不感興趣的,都要學,太急了。不想學了也逼著自己學,逼著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想去她學校看她,但是會強烈逼著自己學習,壓抑自己心裡的慾望,雖然痛苦,可那時認為這是自律,只有考上了才有希望以後在一起,然後就繼續學習學習學習,逼著自己學,典型書獃子思維。就連她和我說快快考試結束吧,她都快堅持不住的時候,我會告訴她還有兩個月就結束了,堅持堅持。告訴自己,要學習,要努力學習。什麼都學會了就好了。再等等,再壓抑壓抑。正常人估計早就跑過去看她了吧。那會兒什麼都想知道原理,死理性,知道點了就想去告訴她,教育她,根本都忘了該怎麼尊重他人了。我相信守恆定律,得到一些東西,一定會失去些東西的。我書獃子的兩年,學到很多應試的知識,同時患上很嚴重的焦慮症,但也丟掉了社交,丟掉了情感,也丟掉了我真心喜歡的,曾經也喜歡我的,善良,懂事的好姑娘。(真心覺得太對不起人家,讓人家和我一起煎熬了大半年,過了半年糟心日子。)
最後和題主說一些題外話:那些牛人,在你眼裡學習好,玩耍也好的人,其實他們可能做什麼都可以做的很好。或者也可以說他們總是會把自己最擅長的做到極致,做到最好。天賦,基因,成長環境,家庭因素,以及在背後你沒有看到的他們的努力練習,這些綜合因素共同發揮作用,才會呈現出什麼都牛的魅力。努力和天賦都是必要條件,都不能忽略。同樣,題主也可以挖掘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擅長的地方,找到自己天賦所在,去練習,堅持下去。慢慢的發現自己也會變成自己眼裡的牛人的。最後給個小小的提示吧,不把目標直接定的太高,那樣會給自己太多太多的壓力,或者讓自己變的焦慮,可能直接就停滯了,焦慮狀態下,真的做不好事情的。目標比自己現有能力稍稍高一點就可以了,隨著時間的積累,能力慢慢提升,會有一天突然發現,原來不帶著太大壓力,不帶著焦慮,每天開開心心的,自己也走出了這麼遠,甚至已經超過了你最高的目標了。不怕慢,就怕站,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了。要進取,但不能太急。
希望閱後能幫到你!
認真說,的確有一些人是那種感覺360行無弱項,處處春風得意……
就說在學校,上課不怎麼聽,課後還玩遊戲、打球,談戀愛,朋友應酬,而且各方面都遊刃有餘,球打得不錯,唱歌也好聽,朋友圈子廣,天文地理也都懂,女朋友條件不錯,自己還愛玩個社團,組個樂隊什麼的,這種人反正我挺羨慕的,雖然不是什麼領域的大牛,但是絕對是身邊人學習的榜樣,很奇怪,人家怎麼做到的面面俱到?
後來跟這些人接觸多了,熟悉了,發現的確有和常人不太一樣的地方,首先,不得不說的是天賦,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一些東西,可能是腦子好使智商高,理解力強,協調性好,動手能力、想像力,思維能力等等,這些方面都要優秀一些,這種優勢有利於他們在同等甚至更少的時間內達到一般人達不到的水平,舉例來說,人家花兩三天時間看書複習,效果可能比你一周五天泡圖書館效果更好,大家一起打遊戲,人家一兩年以後已經成了小神,你還在菜鳥階段徘徊,各種球類運動你經常打一種也就是馬馬虎虎玩個開心,人家已經出現在各種校隊院隊主力名單了……
另外一點,是我想說的重要的一點,天分論是存在的,但是是我們沒法改變的,不過我們要看到別人也是從無到有一步步成長起來的,並非一日之功。這些人雖然能夠在很多領域都做到出色,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在我看來是專註,不管在幹什麼,一定是全身心投入,自然效率奇高,這正是我們一般人無法做到的,就像題主所言,學習的時候想著玩總是分心,玩的時候又擔心學業,這樣都是50%的專註度,自然比不過別人。換句話說,這些人生活中很少做無用功,工作、學習、娛樂、交際這都不叫無用功,無用功指的是你在干某件事的時候分心去想或者做一些白費時間的事情,並非我們所謂的「歪門邪道」,所以我覺得,如果大多數如我們一樣天賦平平,只能提高做事專註度,方能更上一層樓。
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你真的會學習,愛學習,把學習當成一個隨時可以進行,可以和任何事情結合的事情,學習就不耽誤玩了。因為學習本身可能就夠好玩的了。
舉點例子吧,就說上學的時候的事,我們同學當時出去玩經常是有這樣的場景的,上山坐纜車,前面的人喊話問後面的人,如果XXX的鞋子現在掉下去,那麼根據牛頓定律,忽略空氣阻力,鞋子是會掉在什麼位置?後面的人興緻盎然的喊話回答,再問前面的,我們現在坐在纜車上,受到幾個力作用,怎麼平衡的,怎麼計算每個力的大小?然後可能又有人提出,鞋子掉下去的軌跡是個什麼曲線,有沒有極值,是否單調。吃飯的時候可以討論胃酸和食物中某個成分如何反應。我們都是當笑話來講,覺得很好玩的啊。甚至進一步,你還可以拿各種知識點設計一些桌游或者棋牌遊戲來玩,討論怎麼設計的過程也是非常好玩的。
你真的愛玩,會玩,也是可以以玩為動力驅動自己學習的,怎麼能儘快的把學習搞定,把時間騰出來去玩,這是可以促進對學習效率的追求的,怎麼了解自己玩的這個東西,把它玩的更好,這是可以增進學習動力的。要學習沒時間去玩,怎麼想辦法把學習遊戲化,讓學習像玩一樣有意思,這是可以提升學習興趣的。
這麼說吧,不動腦子,純粹尋求刺激的玩根本不夠好玩;動腦子是最好玩的事情,你能找到思維的樂趣,學和玩就不矛盾了。
要不做做這些吧,生活中點滴的行為、養成的丁點習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們。
1.利用零碎時間學習一門外語;
2.找到自己一項喜歡的運動,堅持鍛煉看看這個或許對你有點幫助卧龍閣網比如我現在每天都跑步;
3.規劃自己的時間,每天寫一份今天要做的事情列表,做完或者未完成用不同顏色的字跡標識;
4.堅持寫博文,不管是自己的心情記錄,反思,所感,所想,還是技術小結;
5.有好的Idea馬上記錄下來,說不定有天有特別的收穫,可以使用軟體輔助,比如Evernote、有道雲筆記等等;
6.使用MindManger讓自己的思維有序起來;
7.每天堅持瀏覽自己的行業動態,可以訂閱技術博客網或者行業資訊;
8.關心時事政治,少玩SNS;
9.養成讀書的習慣,特別是跟自己的專業不相關的,這樣可以開拓自己的思維;
10.養成記賬的好習慣,這樣可以更好的支配和管理自己的金錢。
最後說一句:改變自己,從小事做起。
小時候家裡牆是報紙糊的,每次洗臉都能看到這樣一段話——
「 我儘力,
我每天都盡最大努力,
不管是學習還是遊戲,
只要我總是這樣去做,
便不會為考試憂慮。」
其實我也做不到,何必勉為其難。
不要貪心,每次只做好一件事情
不用說那麼多,要義就倆字:專註
少才是多,這個道理很多人沒意識到,還有很多人意識到了但做不到,能真正做到的人,學和玩都不會耽誤。研究生以來作業巨多且難,小白板上滿滿的任務,看著心煩又靜不下心寫。終於有一天我找到了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每個作業都在deadline前幾個小時開始寫,把寫字檯整理乾淨,窗帘拉緊,只留一盞檯燈,脫掉bra只穿寬鬆T加短褲拖鞋,紮起頭髮,開始戰鬥。沒有思路了點根煙然後繼續,發現每次都跟開了外掛一樣。這樣平時就可以安心玩耍或者做別的了。好了,十點要交計算機審計論文了,我戰鬥去了。
無非是「效率」和「專註」。而要做到,個人認為最好的就是給自己設置deadline,那個時間點必須完成什麼,越臨近就越能能push自己做到效率和專註
題主停止幻想吧,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是很難的。很誠懇地告訴你原因吧。
學習成績拔萃,有自己擅長的興趣愛好,讀書讀得好,還玩得精。題主描述的很明顯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人。我倒認識幾個這樣的牛人,下文舉個栗子吧。
其實,要成為這樣的人取決於個人童年時期,父母開明的家庭教育、溫馨的家庭氛圍以及良好或優越的家庭環境。所以關鍵就在於家庭。這是命,因為你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 我認識幾個出身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同學,他們父母受教育程度很高(耶魯斯坦福加州理工等牛校博士),事業有成,家境優越。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投入比一般家庭大得多,培養孩子的手段多種多樣,不僅僅是讓小孩讀死書。小的時候,我們還在無所事事看電視,玩泥人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忙著學鋼琴,芭蕾,攀岩,冰球,網球等等課外活動。他們父母有錢也捨得花錢培養他們的興趣,你眼中特別高大上的興趣愛好,人家從小就開始玩了,而且玩了十幾年,能不牛嗎?一個人會的東西多了,自然也就自信了,從而也就做什麼事都特別自信了。 那為什麼他們讀書還特別牛呢?我讀中學的時候也特想不明白。後來,通過和他們聊天,我才知道。人家是從小就超前學習。
他們小時候三四歲就在父母的陪伴下認字背古詩學英語(家庭教育再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五六歲家長開始教他們小學數學甚至是做一些物理化學實驗啟發他們的興趣。等到他們上一年級的時候,文理科水平已經達到四五年級的水平。於是乎他們整個小學階段都是在碾壓芸芸眾生中度過,與此同時,他們一邊進一步地發展自己的課外興趣,一邊超前學習初中課程,等到我們上中學犯中二病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準備下一輪的碾壓,並且在父母的指導下認準了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於是乎,當我們還在為中考瞎忙碌的時候,他們假期有的去美國哈佛耶魯遊學,去法國義大利看藝術展,去媽媽的金融公司實習,在爸爸的實驗室打下手,在組織一場場的志願活動,還有的在備考托福雅思,在衝刺高中物理競賽題,在家裡廣泛閱讀學術大牛的paper和著作。我們看電視玩遊戲逛街發白日夢所浪費的時間,他們都用來鍛煉自己,充實自己,一步步朝著他們自己定好的方向去努力。
再於是乎,上高中的時候,我們遇到了他們這伙喪心病狂的人,我們都在拚命地擠獨木橋的時候,他們在玩社團,玩樂隊,在做學生會主席,在到處參加鋼琴舞蹈演講大賽,學習反倒成了他們的課餘活動。可即使是這樣,他們照樣考上國內或英美名校。這時候,我們會羨慕嫉妒恨,疑惑為什麼他們學的好玩的精,幻想自己也能成為他們那樣,但是,題主你不知道他們父母背後所投入的精力和資金,不知道他們本人所付出的努力,不知道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巨大差距,不知道人生是一場家庭的接力賽,而不是一次個人的百米跑。
我們在還未形成成熟價值觀之前都是站在父母的肩膀去看這個世界,我們之所以成為自己,很多時候都是童年時期父母的影響。但是,人生始終是一場接力賽,父母跑得慢跑得少甚至跑歪了,不代表你可以棄權不跑。因為你的下一代還在前方等著你去交棒。
總的來說,你現在要想的不是如何成為他們,而是打好你手上的爛牌,好好念書,考個好大學,想清楚你將來要從事的行業,努力掙錢。或許未來你成為不了他們,但你可以成為他們父母那樣的人。看到後有點想法,就隨便說下。
因為近期要過程序員職稱,已經從本月5號到現在一直無休,目測直到下月9號考試前都沒法休息的。不想吐槽,負面心理暗示除了讓自己變得娘炮外對現實沒有任何幫助。呵呵,如果放在兩年前的高中,估計都會哭爹喊娘了,但現在,我知道我該走什麼路,就會堅定的去完成,關於這些勵志的話太多,不做贅述。
什麼叫學習,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不斷改變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的過程,我想,至少你我都不是那種生而知之的人,發自內心的好奇使我們邁出了第一步,然後愈走愈遠;在這過程中,看到,模仿,了解,掌握,一點一滴的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三觀。順便吐槽下國內教育現狀,已經把為什麼學習完全淡化了,考試本是檢驗自己收穫的工具,既然是收穫,有的人付出的汗水多了,得到就相對多點,有的人志不在此,收穫甚微也就不足為怪(這裡只從考試成績上說,誰能說那些花大把時間玩耍的人沒有收穫樂趣和其他!)。不過大陸就這情況,資源有限,你不爭,就餓死,可以理解。
什麼叫玩耍,有些人把數獨,矩陣等作為消遣,你能說人家這不是在玩?
其實從根本上說,還是興趣問題,選擇你愛的,愛你所選擇的。
----------------------------------------------------這貨也叫分割線-----------------------------------------------------------------
展示下目前作息,小小虛榮下
學校的課 早上4h+下午4h(滿課的話,沒課會去自習)
程序員課程 3h 周內晚上上,周末全天,也就是每天6h,
基本上 早上七點半開始,到十二點,午休,下午兩點多,到六點吧,晚上上課6點半到9點半,自習也是這時間,晚上九點半後,娛樂下,拿拿首勝神馬的,十一點上床,讀篇英語快速閱讀,聽下辭彙,十二點多睡著,The next day!
推薦一本好玩的書,大前研一先生的《off學》。不經意間讀到這本書,才知道在大師眼裡,玩也有道!
OFF學 (豆瓣)
什麼是「OFF學」?
我認為就是學會成為「人生的達人」,不只在工作領域遊刃有餘,也能創造豐富的人生。
如果能學會「off」這個「course」,所謂成功的人生當然是「of course」。
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對於「on」(工作)與「off」(休閑)都應該同樣地關注,並且設法創造出時間、金錢、悠閑的心情,盡情地享受人生。我一直在遊玩,這不但沒有成為工作的阻礙,反而還有助益。
——大前研一
成功的人生=一流的工作能力+一流的休閑能力
上班族的工作危機,恰恰因為缺乏休閑能力!
上班時遊刃有餘,下班後享受興趣,如此才能收穫人生的樂趣。
玩,是工作的動力,同樣需要認真地學習。
只會工作不會休閑,為什麼最累的總是你?
要想工作不斷,依然創意不絕,就要掌握「OFF學」!
身為全球管理大師、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在休閑方面也自有高招。從享受海洋、旅行、書本的樂趣,到高效地購物、居家管理,在本書中他將現身說法,教你如何更有意義地度過下班後的休閑時光,收穫多姿多彩的人生。
我室友就是這樣想的 結果大學沒有考上
「木」就對了。
你看到數學題,要第一時間理解,馬上想到可能的做法,每一步加減避免出錯,這都是需要高度專註的技術活兒。
你又不愛它,只好把腦子調整到「木」的狀態,避免其他信息的干擾和思緒的跑偏,來適應它。
如果能維持這種狀態,雖然會變「遲鈍」,確實對考分有益。
外界干擾越少,當然學得越好。但這可能不算「學習」,叫應試。
這個時候,對你來說,「學習」就是「玩」了。
從我個人經歷來看兼顧這其實是做不到。以下都是我自己總結的經驗沒什麼理論支持,姑且看看。
我去年辭職準備司法考試,很遺憾沒通過,今年家裡一致支持讓我再在家待一年,就這樣我有了大量時間準備,期間我也發現了題主的問題。
先給結論1:當人全身心投入某件事項的時候,其他能力都會下降。
有兩段時間我也覺得自己變「木」了,但這兩段時間恰恰是全身投入學習,節奏和效率都起來的時候,我和我一位在讀研的朋友聊過這個問題,他是那種小地方苦讀出來但智力上普通平庸的學霸,他說他也有這種經歷:當人全身心投入某件事項的時候,其他能力都會下降。至於原理我是學管理出身心理學只懂皮毛,個人猜想這和注意力是一個定量的假設有關,消耗在一個地方另一個地方必然減少。
先給結論2:學習和玩耍不能兼得。學習的時候腦中單曲循環嗎?
有個看見就想吐的故事是關於杯子要倒空你才裝得下新東西,我覺得以此來評價學習再合適不過:當你每天按規律學習你會進入一個節奏,進了這個節奏你會感覺學習的阻滯很小,而且很有趣很有」味道「。拿自己來說司法考試這種具有龐大信息又要理解又要背誦的學習項目,你一旦進入了節奏,你會自發將觀察到的事代入法學知識里去分析構成要件,也就是許多老師所說的,你一看題目就知道他想考什麼知識點。
但是這種狀態如果介入了其他因素破壞的節奏就很難保持下去,尤其是在你看書看得興奮看出樂趣看出自信的時候,朋友出現叫你去玩,或者你打幾盤LOL,大腦的慣性思考方式就會被改變,原來那種觸點即面,第一反應全是你學習內容的思考方式被玩耍時興奮點記憶佔用。這就像你在一個池子里這個池子每天都會出現新的球,但容量有限,一開始你每天只放學習,池子充滿了藍色的球(學習),你閉眼回憶就好比在池子里拿球,隨便你開小差拿的全是藍球,有一天你朋友找你玩帶,池子倒進來一半紅色的球,你閉眼就有幾率拿到的是紅球,這時候你看到題目就不是看到考點而是回憶聯想起了其他東西,這也就是為什麼做作業的時候聽音樂你考試時候會單曲循環。
觀點3:把學習的目標和玩耍重要性區分出來,保持有限必要的社交。
這麼說會得罪我的朋友,但也許在你學習這個階段朋友並不是第一重要的,他們會佔用的時間,大家會很快樂,這一刻的眼前利益歡愉對你個人來說是不是真的有無可替代的人生價值?
要是小時候沒有被家長培養好自律的習慣,人都好逸惡勞只在意眼前而不考慮長遠利益,心理學上看過一個問題:不考慮通脹等因素,現在給你100元和1年後給你200元你選哪個?要是把1年改成半年,1個月呢?
必要的社交不是出於人際關係的考慮,而是你需要人際關係來派遣你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孤獨感,個人認為在微博上扯扯淡就能滿足這一需求,又不會產生老是被朋友叫出去玩的問題。
觀點4:分析找到自己進入節奏的方式,用最短時間進入學習
我個人經驗進入學習節奏根據中間隔斷的時間長短不同,間隔時間越小彌補時間越短,但要是之前介入因素玩得太HIGH勢必影響之後學習的注意力,也就增加了恢復節奏的時間。目前我沒有好的快速的沉靜方法,只有等時間清空介入因素的影響。
附加建議:要是你開始了一個有節奏的學習過程,建議你增加一個有規律的運動,多巴胺既有助記憶也有助於調節情緒。
推薦閱讀:
※這世上真的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種事么?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
※感覺自己接受事物的能力挺快,但是在後期卻不如別人,煩請各位給分析分析,這種情況?
※在信息潰爛的時代如何避免自己被人牽著走,習慣在學習中接受信息,如何做到自己獨立思考?
※如果一個人二十五年只學語文,是否能寫出類似《滕王閣序》這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