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的認知會有差異?


這篇寫長點咯。

1.
這個笑話我已經用了三次,那也不在乎用第四次了——計生委領導下鄉視察,碰到一個老農,問他:「老鄉,你知道為啥近親不能結婚嗎?」老農憨厚地撓撓頭,笑道:「呵呵,呵呵呵呵,那啥,太熟不好下手。」

老農顯然是沒學過高中生物的,不知道近親結婚有可能增大隱性基因的遺傳病發生率,因為沒有知識,所以只能通過自己生活中日積月累的思考,得出這件事背後的道理。這說明啥呢?知識水平影響了我們認知事物的結果。大多數時候,知識來自於科學的研究、深入的討論和無數人對某一現象的總結、提煉、再總結、再提煉,是人類智慧和思想的結晶,學習並正確地運用知識,可以提升我們認知事物的能力,改善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的理解。

2.
再看一幅圖

如上圖所示,這是個8*8的國際象棋棋盤,拿掉了左上和右下兩個角,都是白色的。問題:能否用31塊 兩個格子大小的長方形紙板,覆蓋住剩餘的棋盤(即62個格子)?

這個問題如果大家第一次見,是比較難的。有經驗的解題者會首先想到,這必然不能是一個窮舉法的題目,因為用長方形擺棋盤,擺法的可能性太多,那麼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如何擺,而是將它轉化為另外一個問題,至於如何轉化,就要考慮到智商因素了。

解法:因為一個長方形紙板必然會覆蓋一個白格子和一個黑格子,而現在棋盤上有30個白格子和32個黑格子,31塊紙板只能覆蓋31個白格子和31個黑格子,卻不能覆蓋30個白格子和32個黑格子。所以問題的答案是:不能。

這個題目說明什麼呢?說明智力影響我們認知事物的結果。在這個題目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即是智力。如果你想不到這個巧妙的轉化問題的方法,你必然解不出題,也就無法認知答案。儘管心理學還未就世界上是否存在「純智力」這種東西有個確定的結論,但一些人確實比較聰明,可以在解決問題時,運用更多的知識、更豐富的方法,他們的工作記憶更大,能同時運行更多「程序」,處理問題更高效,在認知過程中,就更具優勢。

3.
接下來想說的是,經驗影響我們認知事物的結果

我記得前一陣有個公知在大學門口被保安攔了不讓進,憤而上微博吐槽,說中國的保安真是ZF的走X,保護ZF機構疏遠人民,國外就不這樣云云(請注意,該公知的該比較是不恰當的,顯然不能拿大學保安和政府機構安保相比較,但除此之外,他依然錯了,因為。。。)。結果該公知被出過國的打臉派怒噴,因為「民主自由」的美國,州議會、國會、最高法院、白宮什麼的各級政府機構,安保極其嚴格,不亞於機場安檢。你想自由出入美國國會?本拉登也想哦~ 所以大多數時候,公知只能騙騙沒什麼見識的鍵盤革命家,騙不了各個領域見多識廣的打臉派。然而,如果你不夠見多識廣,又不願意獨立思考,想必也會因此誤信謠言吧。

其實上面的那道棋盤題也一樣,最快的解決方法當然是:我做過。過去的經驗當然能幫助你認知當下,所以年輕人很多時候去請教老人會有不一樣的收穫,我想這我就不必多舌了。

經驗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不僅限於見識和常識,它常常也會為我們指明一個或幾個有效的認知方向。比如,機器不運轉了,去哪裡找問題?有經驗的工人就知道「對症下藥」。但經驗有時也有危害,世界時刻在變化,有可能舊的經驗無法解決新的問題,套用過去的模型很有可能產生誤導性的災難。正確地運用經驗,會為事物的認知、問題的解決和智慧的提煉提供幫助,但不正確地運用經驗、濫用經驗,也會造成損失。

4.
上面說到,知識、智力和經驗都會影響我們認知事物的結果。再說深一步,人對世界的認知,是由自己的認知能力決定的。我不想過細地探討哲學問題,所以簡單舉幾個例子吧,感興趣的可以看看康德的著作。

比如,我們正常人的認知能力要比盲人高很多,因為盲人無法通過視覺獲取信息,那麼我們認知的世界肯定和盲人是大不一樣的,或者說,盲人想達到正常人的認知水平,要費很大一番功夫。再舉一例,比如這條微博:「葉詩文和孫楊都服用了一氧化二氫這種興奮劑」,如果你不懂化學,自然理解為「這是國家的恥辱,舉國體制的恥辱」,如果你懂化學,你一眼就看出來這是直鉤釣魚,高端黑。

再說的玄乎一點,因為人處理的絕大多數信息都是通過大腦的(五感),所以你對世界的認知必然受到大腦也就是主觀的影響。也就是說,事物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人在認知它時,多多少少經過了主觀處理。比如,同樣是劉翔退賽這件事,在不同人的腦袋裡,就有不同的評價。事情還是一件事,但呈現在大家腦袋裡的景象就各有不同。誰是正確的呢?這個問題本來就沒有意義,站在不同的角度,擁有不同的信息源,結論自然不一樣。對待一個問題的絕佳方法,我認為,是在看得足夠全面和深入之前,最好保持一個灰色的態度。

當然我並不是完全的不可知論者。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家(好吧,我不是),我相信雖然主觀判斷在所難免,但是還是有科學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知世界,另外多元的方法和信息渠道也可以避免偏聽偏信。

(以上內容轉自本人校內日誌《人與生俱來的思維深坑》)。


個人認為有如下幾方面:
1.認知渠道有限。這導致獲取信息不完整。
2.認知信息的加工方法有限。這導致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分析不完善,不容易從中得到正確的信息。
3.知識、信息的傳承手段本身具有欺騙性或者不準確性。
如果我們從文字中獲取知識信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莎士比亞自己真實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可能這一千個人想的沒一個是對的。這或許是文學追求的效果,但是文字傳達信息所具有的」欺騙性「不言而喻。

如果我們是從語言中獲取信息,語言本身也是具有」欺騙性「,同樣的話語帶著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表情都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意思,即使原話表面意思真實,並不代表可以被理解。

所以孔老夫子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但是顯然我們都沒能讀到百遍,那理解其中意思自然有偏差。但即使理解了,寫書的人自身也要受到認知的局限,這樣一想問題就大了。
4.人為的宣傳、誤導或者刻意想要建立某一種認識。比如廣告、電影其宣傳的生活以及理念。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汽車廣告上,中產階級成功人士開著車,帶著一家人去快樂的野餐,洋溢著家庭的溫馨以及個人成功的體現,你看不到有一絲壓力的表現。這固然可能在某些中產階級中是真實的,但美化誇張的成分或許居多。
5.個人的信息記憶、處理等硬體能力有限制。
6.時間限制。這是客觀限制,因為可能你無法對一個事情做更多的思考,對信息進行更多的加工。
7.外界環境限制。
——————————————
人們根據自己所接受到的信息以及所承受的環境狀況進行認知(其實是建立一種認知假設),因為受到限制這種認知假設可能是不完整的,也可能是不正確的,於是通過實踐去驗證。但是實踐驗證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1)認知假設錯了。因為上述各種限制下,認知假設從客觀角度講是錯的。比如腐草為螢的例子。但是死不承認,於是在這個錯誤的認知下,創造一系列的特徵、內涵直到使之邏輯上達到自洽。但是這種認知經不起推敲,看似完整,其實很脆弱。但它確實可以很複雜。比如長生不老術,或許也有一套理論。(2)認知不完整,做出的主要假設缺乏其他的主要因素,由此導致錯誤。但是這對於創造出一套邏輯自洽的理論沒有任何阻礙。比如科學研究中的,牛頓的傳統力學。當時邏輯上已經趨於完美,但顯然後續的量子力學橫空出世,讓人發現事情根本就沒有完。

由此可以看出,認知的正確與否和邏輯上是否完善似乎並不衝突。因為邏輯本身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假設的基礎上,而認知的深入以及正確與否卻十分依賴於這些前提假設

因此或許並不是認知具有多樣性。其實更多的是我們對於認知的假設因為受到限制所以具有多樣的假設,但又不影響邏輯本身的自成體系。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答案。但歸根溯源,這種事情還是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可不可以全知又或者說我們可不可以在有限知的情況下得到相對最優的結果。
(以上僅限於將所有人看做整體對於外界的認識,不涉及個人的品味或者特徵之類的認識。比如有的人對花粉過敏,所以認為花粉是有害的,有的人不過敏就認為花粉是無害的。就個人認知而言這都沒有錯,事實也不影響整體認知,至少可以得出答案,花粉對於有的人是有害的有的人是無害的這麼個結論。)

上述是其一,其二是從認知的深度以及廣度來看,不同的人的認知方法也是不同的,有的人追求廣度,有的人追求深度。這也會導致認知的不同。但你所認知的世界是一個整體,因此不管如何你都有一種被壓迫著讓自己把認識到的東西連接成一個整體的壓力,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解釋你所面對的整個世界。這或許是潛意識的任務。
這就面臨一個認知的問題,就是廣度夠廣但是無法相互連接,深度夠深無法連接,於是有些東西你就只好依賴於自己的想像,將它們連接起來而不管對錯,因為它們看起來好像是對的。這樣一來關於認知的問題似乎就更加複雜,但是我認為這應該是潛意識的行為,或許它會在不自覺的跳出來影響顯意識,但是似乎現在都還沒有造成特別大的危害。或許有待於腦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關於其二,只是我沒有深度的設想。

——————————————————————————————————
舉一個文字概念的例子:

大男子主義,這種假設是建立在女性是弱者這一基礎上,由此可能得出女性所具有的特徵都是弱者特徵,並根據這種假設來指引自己的行為準則。這種人其實不在少數,或者具有大男子主義部分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數。

但這種假設很可能的結果是在現實中被聰明的女性一而再的利用,為什麼利用因為這種假設不成立,而且影響了自己的判斷。

但奇怪的是任何一種理念只要存在就會儘力的尋求一種方式讓自己存在下去。於是受到較大的欺騙以後,堅強成了大男子主義概念下的另一內涵。當然也許這個概念誕生的那一天就已經包含著堅強的內涵,但受女人欺騙後的自我恢復能力的功能或許也是在這種被欺騙還要認為自己強大以後才發生的。

如果去想一下,大男子主義這個假設的前提是什麼?

身體強壯、意志力強,生理構造佔優勢?又或者是進入農耕社會以後,男人掌握了生產資料於是步入了男權社會?

可能後者更容易接受一些,因為更早的時候是母系社會,女人比男人重要。可見男性強於女性或許不是因為生理構造上強(即使她們可能每個月都要有那麼幾天,還要承擔生孩子的任務,但是母系社會時候的女性每個月也有那麼幾天,也要生孩子不是?而且那時候的條件似乎比現在要差多了。但那時候女性強不是?)更多的是因為社會時代改變的緣故。

於是當女權運動開始以後,大男子主義越來越站不住腳,你會很驚奇的發現這個內涵自己也在逐漸的改頭換面。

認知本身在改變,因為它本身可能就是不正確的,不過一直堅挺著不讓自己掛掉,一直在改頭換面,讓你相信它是對的。就像一個謊言誕生以後就需要不斷的編造其他的謊言來支持它。因為謊言可以有很多種,荒唐的邏輯也都可以成為支持它的一種,所以就無怪乎「認知"的多樣性了。但是顯然能夠作為科學的認知,本身不僅是邏輯上的自洽,還要禁得起檢驗。
——————————————
沒有怎麼整理,先發了,有空整理。


因為世界本來就沒什麼客觀事物。
事物被如何認知,取決於環境對其的定義和早期經驗對相似事物的定義。


我覺得:已有經驗(知識:包括操作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認知水平、認知加工通道、環境因素、元認知、生理因素。


我們的眼睛就是我們的監獄,我們的眼光所到之處就是我們監獄的圍牆。
---尼采


談到人類認知方面的對比原理,聽起來感覺像是比較的專業難懂,其實它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生活當中有好多現象都可以用對比原理來解釋,甚至如果我們能正確理解和運用對比原理對於我們的獲得他人的信任並讓其不自然的順從自己是有很大幫助的。介此,對比原理更多的被運用到營銷和廣告中。
下面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解釋一下對比原理。心理物理學實驗室有時會用到知覺對比來向學生介紹該原理:有三桶水,分別是冷水、溫水和熱水,學生一隻手放進冷水裡,另一隻手放進熱水裡,之後,再讓學生把手同時放進溫水中,這時,學生臉上立刻會路出好笑的困惑表情,儘管兩隻手放在同一桶水中,可剛剛放在冷水裡的手覺得它是熱水,剛剛放在熱水裡的手又覺得它是冷水。此實驗想說明的要點是,基於先前所發生事件的性質,相同的東西,會顯得極為不同。
當然這個實驗僅僅只是說明了對比原理在人類各種感官上觸覺的一種體現,它更多的是運用在人類心理認知的層面上。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現在很缺錢,想跟你的好朋友借100元,可是正好你的好友也缺錢,他手頭也不是很寬裕,如果你直接跟他提出要借100元錢,可能這個過程會比較艱難,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對比原理,你可以首先跟他提出要借300元,然後降低自己的要求,這樣一來,他可能會一口答應你。
給對比原理作了簡要的介紹,其實它很大程度的被運用到營銷方面。假設有人走進一家時尚男裝店,說自己想買三件套的西服和一件毛衣。如果懂得對比原理的售貨員,他完全可以依著對比原理來設計銷售策略:先買西服,因為顧客接下來買毛衣的時候,哪怕再貴,相比西服而言,顧客就不會覺得價格會很高了。要是顧客還想給自己配一些皮鞋皮帶,同樣的原理也適用。先給顧客展示便宜的商品再向顧客展示貴得商品,會使得貴的東西顯得更貴,從而影響商品的銷售效果。因此,正如同一桶水會因為之前手接觸的水溫高低而顯得冷或者熱,那麼銷售人員也可以自己的商品的價格顯得搞或者低,它完全取決於最先展示的商品價格。
這只是對比原理在營銷中的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其實營銷和廣告很多都運用到了對比原理。它抓住了人類認知的一種機械刻板的思維模式——「這個對比之前的要好得多」,所以人們一般都會不假思索的就做出自己的決定。


認知,這個詞比較寬泛,所以補充一點無關智力和經驗的,信息不對稱也會造成認知的差別


個人的認知能力至少一半以上取決於個人的身體是否良好,還有就是心態,良好的心態可以幫助思考,但是緊張則可以殺死腦細胞


我總是那麼一針見血:因為人和人是不同的!人的先天的基因,後天的成長經歷,包括教育等等。雖然都處於人的大概念之下,但是它們都是獨立的個體!


認知差異我想和個人的慣常環境有關吧,還有就是個人處在問題的什麼位置。也就是屁股決定腦袋。


所以認知和判斷又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人類的認知會有差異?為什麼人類的認知也會有一致?兩個字:覺悟;慣性;觀念。瘋子認為平常人很奇怪,平常人認為瘋子很特別。平常人認為平常人也很奇怪。瘋子怎麼想的平常人也不知道。就如同樹木不知道汽油是什麼結構。汽油不會去問樹木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就一句話,獲取信息渠道的差異導致人類認知的差異


推薦閱讀:

笑話是怎樣使人發笑的?
春節回家,你要怎麼和父母介紹這一年都在實驗室幹了什麼?
如何寫心理學文獻閱讀報告?
嫦娥奔月的神話反映了先民的什麼意識?

TAG: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