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大學對 SCI、EI 等檢索的重視,中文期刊一再邊緣化,今天的中文學術期刊還有高質量論文嗎?
可以舉例、
上面 @張科 總結的3點非常全面,我稍細解釋一下。
首先我想,可能不只是中文,其他語種的論文質量和數量可能也日衰,只不過由於中國的學術環境惡劣導致了更顯著,更嚴重的情況。
另外一重要方面是信息社會中研究者必然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播開來,英語+互聯網是不二選擇。美國國立衛生院NIH較早就建立了公共摘要資料庫pubmed供人們查詢,既然大家都用,你最少也得把英文摘要弄出來,既然你認為你的研究很重要,為何不寫英文讓大家都仔細看看。
另國內不是沒有優秀的期刊,比如醫學領域的《中華xxxx》俗稱中華牌,有著嚴格的審稿制度,據了解幾乎和一些頂級國外期刊的拒稿率相同。投稿也是一項投資行為,大家是期望獲得較高的回報,包括名氣,聲望,地方獎金等。在生物學領域IF已經成為了衡量水平的「唯一指標」。我舉個例子Plos One vs 中華牌,從單一專業角度來說前者就是渣,但是投稿難度/IF都是前者完勝,所以大家寧願投前者而不是中華;國內院校博士畢業都需要SCI,更沒人會去投個頂級的中文期刊了....
作為一個投稿的當事人,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期刊質量的好壞,取決於是否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而作為研究者而言,如果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出現,他投稿給什麼期刊,決定於:
1. 成果是否能被廣泛傳播;
2. 能否得到業內權威的認可;
3. 國內投稿的其他規則,比如影響因子獎勵、學生畢業指標等等。
綜合來講,現階段英文期刊受眾面廣,權威期刊雲集,影響因子高,這裡有歷史的原因,也是現階段的實際狀態。所以相比之下,大多數中文文章的質量就不太樂觀。
高水平研究者現階段的選擇將不斷通過正向反饋得到強化,好的期刊越來越有受眾、權威和高影響力;相對弱勢期刊將不斷延續現狀或越加墮落。
當然,我們也不乏看到有地期刊迅速成長的例子,如光學現在的頂級期刊OE,但其中必然會涉及到初始投稿者對期刊的認同。
中文期刊洋人看不懂啊,怎麼引用?
別說中文了,法語、德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期刊,你見過幾個?
蟹妖。
首先一個國家的學術期刊水平,是和這個國家的學術水平息息相關的。
而這點,抱怨期刊水平上不去的學界人士,真的不知道是在揣著明白裝糊塗還是什麼。
有大爺剔著個牙說了——你們,發不了那麼多高水平的文章,就不要出那麼厚嘛~
大爺,您以為說增頁數減頁數是編輯部說了算的嗎?出版總署、中國科協這公婆兩邊兩頭堵啊~
你期刊頁數減了直接影響承辦機構在科協的地位。不加頁就不錯了,而不加的唯一原因是不願意花錢買更多人手…
其次,「對SCI、EI等檢索的重視」並不是中文刊物被邊緣化的地步。中文刊物也有EI和SCI的核心期刊,如果各高校的博碩畢業認可和各研究機構評職稱認可的發表在SCI、EI期刊上的得分數(或篇數計入)一致,投這些刊物得分也就一樣(好像很少不一樣)。
會被影響的,更多是自己文章的被引頻次。
——國內學術界的一大陋習,就是同行之間互相引用是可以去邀功的,被引用的甚至覺得欠了引用者的人情。導致很多引用,其實是師弟引師姐的,師哥引老師的…一個一個互相引,不肯脫出這個圈子。
順便說說國內絕大多數人論文寫作時的引用:除了引言敘述一下行業現狀,其餘部分怎麼抄數據、抄思路、抄模型、抄公示…都堅決不肯去引用標明出處。
然而在國外,這是需要愧疚的。
所以國際上發表的英文雜誌,被客觀公正的引用的可能性非常高。
哦,不乏一種崇洋媚外、一種炫耀自己英文實力(其實在英文刊物上發表了英文,很多是靠別人修改的)和一種人無我有的反自卑感。
而基於這種想頭,很多刊物要辦英文刊。
但是…真的是這個行業的英文刊,辦給誰看呢?
有沒有公正的去引用,真的不是靠編輯努力就能找到的——畢竟編輯不是在科研一線的工作者。
而同行業的審稿人,如果不是碰到自己的被引用了而不標註,8、9成也都視作不見,文章基本學術思路過關即可。
最後的問題:
中文刊還有高質量的論文。
兵工口的我不自誇自推銷。
航空口的推薦看看,航空學報英文刊以外,中文刊也有一些國際級的好文章。
清華辦的土木工程、稀土學報…都有。
(好文章,不一定引用率很高,也不一定——甚至非常不可能——會提高學報的影響因子,知道影響因子計算方法的人都知道為什麼。)
最後:
高質量的論文,可以是預研構想的推導,其實也可以是實驗報告。
一份豐富詳實,內容條理清楚驗證明確的報告,當然也是一篇好文章。
甚至能寫出一篇有相當水平的綜述文章,都是難能可貴的。
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分清這些,就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的,讓我們微笑吧。
噗~樓上各位太泛泛而談了吧,那位匿名用戶的回答怎麼沒有被摺疊呢?請不要吝嗇的使用「反對」和「沒有幫助」按鈕。
我只扯點我知道的吧。
我所在的這個專業呢,說句真話,中文學術期刊是很重要的,或者也可以說基本上唯一的一個衡量標準,為什麼呢?很震驚吧?怎麼可以把國內的中文學術期刊當真呢?不知道那是一個混亂的圈子么?
媽蛋因為我是中文系的啊。那些用外語書寫的發布在外國學術期刊上的東西,連中文語境都入不了,怎麼進入學術討論核心範疇?是的,可以用外文做變異學和接受學的研究,但是那不是整個學術圈的核心。歸結到最後,還是中文語境里的研究才是重點。
我知道國外有很多學者研究中國文學,但是除卻了極個別,其著作能夠真正打入學術界的,少之又少。別告訴我某某某是在國外鼎鼎有名的漢學家,連中文都不會的漢學家和國內那些連英文都不會的世界文學專業的渣渣有什麼區別?前段時間那位傳說中的外國帥老頭來華講座,呵呵,最高興的是出版社,因為之前堆積的那些書終於脫手了,賣給了一些盲目追星的人。
在中國文史哲這一塊,中文學術期刊是沒有被邊緣化的。進一步說,隨著之後中國在世界平台上的發展,那些真正學術期刊在世界上的地位還會得到加強。君不見,不能說大師獲得諾獎之後,那一批研究者和翻譯者飛黃騰達的樣子。
我知道國內很多所謂C刊核心期刊都看似高大上,實在內部腐敗得不像話。為了提高轉引率,他們不得不邀大牛們發文章,但是為了維持運營,他們又不得不對新人收取大量的版面費。你知道《求*》雜誌的版面費有多高么?簡直業界臭的聞名。哦,對了,那些C刊核心期刊每一段時間是會被審核的,不合格的就會被踢下神壇。衡量標準是什麼呢?轉引率。此外,還知不知道有個東西叫做「人大複印資料」啊?但是如果你仔細看看,那些在這上面全文轉載的大作的名家,和扉頁里編委們的名字是不是有些相似?那些不相似的,在追蹤一下關係譜,你就會發現原來是宗派近親。所以搞了半天,真正在圈子裡混得風生水起的,還是那一夥子老革命。
但是,但是,但是。即使這樣,那些高質量的論文還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存活在這些期刊上面的。因為這才是真正可以被看到的話語地域。那些真的具有學術水準,一路從嘍嘍熬成大牛的學者們,他們的學術成果也主要是發布在這些期刊上面的。而那些新銳的,真正有實力的人,也會漸漸掌握話語權的。
沒辦法,你難道能指望一個類似《讀者》《青年文摘》的雜誌給你發表一篇考據性的論文么?你指望那些雜誌的讀者可以看完你最開始的三百個字么?指望可以得到探討和回應么?那些東西爛是爛,但是並沒有完全爛到腐爛的程度。這個世界上也沒有完全一塵不染的東西,只是程度差別罷了。我也曾經聽聞某C刊主編,對來稿一律以質量為標準衡量,不講人情,不開後門。不過人家有社科院在背後做資金投入,也難怪不會為了區區人情閃了腰。
要看學科。既然提問者說「受SCI和EI影響」,估計是專指自然科學。
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文期刊的定位就不應該是「中心」,它就算質量再高,終究也要邊緣化。一個實驗室的結果是要被全球其他實驗室進行重複驗證的。因語言的障礙導致誤讀、遲判等情況純粹是浪費人的精力和科學發展的時間。用英語交流是為了效率。沒有科技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的人很難以科學研究為職業,而既然已經有科技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就沒有理由偏偏不用英語非用中文去報道你的研究結果。不以科學研究為職業的人,也許不一定要懂英語,但這些人需要的也不是研究論文,而是科普。
說極端一點,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有中文期刊。
但不排除在只有中國人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例如中國歷史方面,中文期刊是中心地位。研究中國歷史的外國人也無法不學習中文閱讀和寫作就勝任。
馬太效應
核心就比不是核心強。而且,核心期刊對於本碩的學習,足夠有幫助了。
不被重視的是中文語言。作為國際交流活動的通用英語,自然以英文形式發表更容易被同行所關注。這樣邊緣的情況同樣存在於德語,俄語,日語等,不代表這些語種的國家科學技術水平有多差吧?
當然有啊。。其實中國和外國也是一樣的,頂級期刊文章很好,一般期刊文章很水。
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現在很多高質量的文章寫成英文,是因為國際學術交流上英文才是通用語言。不管你是德法日韓,一樣都是英文交流、英語交流。我不知道這些語言的期刊怎麼樣,但可以猜到,非英語母語的國家的頂級學者一樣會耗時耗力用英語去發頂級期刊。就我現在做畢業設計的情況來看,中文期刊都是各種抄各種沒營養。大都是應付的為了混職稱什麼的論文。
我把我的課題的相關的文獻都檢索過了,只有個別的人是在做一些東西,其他大部分所謂的研究生博士生做的東西都是一些本科生看兩天書就能完成的。現在雖說都有知網的檢測,但是那個檢測也不是完美的,改一改別人的東西,換種敘述方法就可以躲過的。這個活本科生就會。
中文學術期刊的話,自然科學不知道,社會科學還是蠻多的。
舉兩個例子吧:
《中國社會科學》
絕大多數社會科學類專業最頂級期刊,沒有之一,據說甚至有誇張到一篇評教授的地步。據說錄用率是千分之一。
《經濟研究》
目前為止中國的經濟學學者仍然言必稱《經濟研究》的。
說兩個我了解的特例:
一是考古學 的國內期刊質量好過國外;
二是我的博導就無條件地優先考慮在國內期刊上發表文章,他的出發點是希望通過他的努力提高國內學術的影響。不過他已經退休了,可能已經不在乎SCI之類。
關鍵是國內學術期刊要改變管理模式,實現由學者自治的編輯模式與同行盲審的評價模式,才能提高國內學術期刊的文章水平。
現在這正要研究,都會先從國外的高影響力期刊開始查詢資料,覺得會可信度高。而且真正要出成果的,對中文期刊會不屑一顧,中文期刊的質量與國外相比確實有很大的差距。
有的中文核心期刊會邀請國內很知名學者為其些綜述,這些文章質量是非常高的,這些文章與國外SCI相比,只是語言不同而已。
語言其實大大影響了刊物上文章的認知範圍。現在國內不少領域的帶頭人也會創建一些英文期刊,而且由於他們在學科的號召力,可以為新創的刊物邀請到不少高質量的文章,這些文章不乏外國人的投稿,但更多是想為國內科研提供好的平台。這些中國人創刊的學術刊物,有的已經在國際上立足,而且影響因子有接近10的,已經遠遠超過很多國外的傳統雜誌。
海歸CS博士路過,我們專業的頂級會議圈子裡的人都知道,教授博士發文章只投那幾個會議。
回國才聽說還有個SCI,挑幾個看了下差點沒把隔夜飯吐出來……國內的大學居然靠發這種東西評教授,簡直感人。國內學界在座的各位,果然都是垃圾。
P.S. International Test Conference 這樣的殿堂級會議在國內只能算C類會議也是醉醉的了,敢問這會議國內每年能發上一兩篇嗎?香臭都不分還搞研究…… 回國遠離大學自己開公司果然是明智之選。重視了又能怎麼樣,產生正向引導可以彌補對於目前高校教育產業畸形化的負面影響么
SCI,Stupid Chinese Index
隨著中國對SCI的重視, 現在已經被戲稱為 Stupid Chinese Index, 雖然SCI很重要,但中國學術界還處在盲目迷信的階段,跟教授,講師的升遷密切掛鉤
考慮到導師可能也刷知乎,還是膩了
根據我寫的一篇很爛的文章也被導師認為可以發在經濟學中文核心期刊前十五的雜誌上的經歷來判斷,國內經濟學的好論文不多
其實不僅僅是因為SCI/EI的提法,而是學術研究傳播的需要,畢竟使用英語的國家在全球還是占多數,如果你僅僅是發表中文論文,就容易影響你的結果的傳播,以及樓上一位匿名用戶說的,驗證和進一步修正、提高的問題。
還有一個原因是,中文期刊,很多質量並不高,還存在各種的發表阻礙,比如審稿人不負責,這在某些大學學報體現的尤為明顯,簡單一句「創新性不足」就給你打發了,有的學報甚至不給發票。這些不規矩、不負責的中文期刊不是糟踐你的科研成果和發表時間嗎?當然不是說英文期刊就一定好,但國際公認的頂級期刊還是有保證的。推薦閱讀:
※國家級期刊,國家級藝術類期刊,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在國內的很多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不是獲取稿費反而倒貼錢呢?這是中國特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