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問題的來龍去脈是怎麼樣的?
此帖為掃盲貼,讓大家更清楚敘利亞事件的原委
引自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103514/answer/39406934
謝邀。
先提供一個觀察框架:
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本質上是該地區內外因結合作用的後果。從外因上講是08年金融危機和09年歐債危機在全球的蔓延,從內因上講是這些國家各自均面臨經濟結構脆弱、軍政府獨裁、世俗派與宗教力量撕裂社會、以及高生育率帶來的人口爆炸等問題。外因好比流感,內因好比健康體魄。流感襲來,有的國家只是打個噴嚏,有的國家就要住院。
而且,由於某些共同特點,這些國家「住院」的基本形式就是世俗化民主勢力(走親西方路線)和伊斯蘭教政治勢力(走民粹化路線)之間互相纏鬥,導致動亂、紛爭不休。
因為涉及的國家太多,下面只揀四個有代表性的主要國家挨個介紹一下,科普一下它們的背景以及「阿拉伯之春」之後至今發生的事,讓大家了解一下為什麼「阿拉伯之春」是這麼一個發展路徑。
突尼西亞:突尼西亞舊屬奧斯曼帝國統治,1881年成為法國的保護國(事實上的殖民地),1956年獨立。突尼西亞獨立之初本來是一個君主國,按傳統習慣,最高統治者稱貝伊(懷疑可能跟我們說的「巴依老爺」是一個詞,懂的請來說一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當時的政府首腦布爾吉巴(別笑……)利用鐵腕手段清洗親法政治家和封建貴族力量,迫使貝伊效忠議會,最後更軟禁並廢黜了貝伊(參考我們的袁大頭同志)。
1957年,貝伊退位,突尼西亞共和國成立。從此時起直到1987年,突尼西亞共和國的總統都是布爾吉巴。他在實行獨裁統治之餘,對突尼西亞進行了大量社會改革,包括提升婦女地位、發展經濟、建立社保機制、推行世俗化等等。此人極度痛恨婦女面紗,稱其為「醜陋的破布」。
1987年,布爾吉巴因長期身體惡化,被時任總理本·阿里取而代之。
本·阿里在位期間繼續推行世俗化,並在對外政策上繼續親西方。他在政治方面相比布爾吉巴要開放一些,放鬆了報刊審查制度,開始實行總統大選,並讓反對黨合法化。自1989年到2009年,此人三次在大選中獲勝,得票率分別是99.66%、94.48%和89.62%(依照他修改的憲法,總統有權連任3屆)。
所以得票率99%的總統並不只有薩達姆。但是這哥們不跟西方對著干,所以革命爆發前,歐洲媒體經常讚譽突尼西亞是「北非民主國家的典範」。
2009年,隨著歐債危機的爆發,法國乃至歐洲人去突尼西亞旅遊的人數大幅下降,突尼西亞經濟表現下滑,青年失業率激升,社會矛盾加劇。2010年,隨著一個小販的自焚,突尼西亞首都發生動亂,本·阿里被迫下台,逃往沙烏地阿拉伯。典範國家就此完蛋。
然後就是連台好戲上演:
本·阿里1月13號宣布要改革,1月14號出逃。總理當天下午按照憲法規定發表聲明宣布暫任總統,晚上就有人質疑他是不是合法獲得了轉交權力。1月15號上午,突尼西亞憲法委員會認定總理此舉違憲,總統職位應交給大議長。一個月後,有人攻擊大議長跟本·阿里是一夥的,大議長也被迫辭職。3月9日,本·阿里所在的政黨憲政民主聯盟被宣布為非法組織,就地解散。
簡直精彩。
本·阿里在位期間主要打擊了兩派,一派是追求西方民主的世俗主義政黨,一派是主張伊斯蘭化的伊斯蘭政黨。本·阿里倒台後,兩股勢力都迅速膨脹,然後互相纏鬥。
按照過渡政府的方針,突尼西亞要先選出一個「制憲議會」充當過渡政府,再制訂一部新憲法,並在新憲法的指導下選舉新政府。2011年12月大選就是為了選舉「制憲議會」。這次大選的結果是一個世俗的左翼黨領袖Marzouki當了總統,而伊斯蘭政黨伊斯蘭復興運動黨則成為議會第一大黨(85席,Marzouki的黨只有29席),其領袖Jebali出任政府首腦。這個伊斯蘭復興運動黨在伊斯蘭政黨中算是溫和派了,它贊同經濟自由主義政策。但是在社會問題上,它贊同伊斯蘭理念。
大選後,伊斯蘭政黨和反對黨就伊斯蘭法在憲法中應占何種地位展開反覆的鬥爭。這期間伴隨了數次暗殺,以及從2011年一直延續到2014年的全國緊急狀態。不過,到2014年1月,新憲法已經通過。憲法承認伊斯蘭教的重要地位,同時保護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禁止對宗教信仰的詆毀和對不信仰任何宗教者的譴責。2014年12月,大選舉行,原本·阿里政府成員Beji Caid Essebsi獲勝,當選為新一屆總統。
2012年突尼西亞經濟有所回升,但13年隨著黨爭和扯皮局面的出現,突尼西亞經濟表現下滑,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依舊維持在高位上。世界銀行估計2014年突尼西亞經濟狀況將有好轉。(最新數據好像還沒出來)
點評:突尼西亞是第一個爆發革命的國家,也比較典型地代表了這批阿拉伯國家存在的主要問題:
1)革命前,名義上實行選舉制,實質上實行獨裁製。
2)經濟結構高度依賴西方,歐債危機爆發後本國經濟馬上出現問題。無法享受經濟增長福利的民眾自然要起來反對政府。
突尼西亞自焚的小販本來是個大學生。經濟好的時候,很多突尼西亞大學生畢業後從事導遊、服務業工作,賣蘋果給法國人就能賺不少錢。歐債危機爆發後,法國人不來了,大學生大量失業——偏偏他們還都是自尊心比較強的人,不接受底層社會地位,又受不得警察的屈辱,所以乾脆自焚。
3)革命後舊獨裁者壓制下的社會問題逐一顯露。
突尼西亞、埃及還有很多國家都面臨兩個問題:是更西方化,還是更伊斯蘭化?過去三十年,這些國家的獨裁者不約而同選擇的道路是:一手反西化,一手反伊斯蘭化,同時引入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大力發展本國經濟。
但是這幫國家建立起來的依附型經濟十分脆弱,其獲利者只有少數利益集團,大部分民眾的利益很容易被剝奪。歐洲國家一打噴嚏,這個玩法就完蛋了。
舊玩法完蛋了,不代表舊問題解決了。原來被壓制住的兩批人——一批主張世俗化和西方民主的精英(以律師、醫生和大學教授為代表)跟另一批主張重現伊斯蘭文明偉大榮光的精英(以阿訇們為代表)開始上台,之後就開始互斗。前者代表西式精英,背後是西方勢力;後者代表傳統宗教貴族,背後是廣大穆斯林信徒。
目前來看,所有「阿拉伯之春」中遭受動蕩的國家都出現了這個問題。
突尼西亞算是解決比較好的,埃及解決得就比較糟糕,利比亞則面臨國家分裂。
當然,解決最糟的是伊拉克。儘管薩達姆不是在「阿拉伯之春」中倒下的,但類似的問題是一直存在的。伊戰之後,世俗化精英在美國幫助下上台,結果是被廣大極端穆斯林的怒火包圍(美國人都把我們的家打成這樣了,你們就是走狗!),後果就是ISIS大肆猖獗。
突尼西亞算是在這些國家裡轉型最成功的一個。它能實現這個目標也是有一定特殊因素的:
1)突尼西亞在北非地緣中屬於邊緣國家,不像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那樣處於各種力量的撕扯之下,受ISIS的直接影響也比較小。
2)突尼西亞本身是進入義大利和歐洲的門戶,受西方文化影響比較大,它內部的伊斯蘭政黨屬於比較溫和的派系,最多主張點一夫多妻什麼的,沒有要求全盤伊斯蘭化。
不過,跟其它幾個國家一樣,突尼西亞的經濟是否能在未來幾年內得到好轉,變數還很大。隨著歐洲自身的問題進一步惡化,我對包括突尼西亞在內的大部分阿拉伯國家未來的經濟前景都不看好。
埃及:埃及情況跟突尼西亞非常相似。埃及原先也是奧斯曼土耳其的行省,後來變成英國的保護國。1922年,英國形式上承認埃及獨立,實質上建立傀儡政權。1952年,納賽爾發動政變,推翻埃及國王,1956年,他成為埃及正式總統。從他開始一直到2011年穆巴拉克下台,55年里埃及只換了三個領導人。
納賽爾是個很牛的領導人,即位之初就宣布把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英法不幹了——當年修這個運河老子花了那麼高的代價,還要指著它繼續賺錢呢。所以英、法、以色列合夥發動第二次中東戰爭。有趣的是,這次戰爭遭到了美蘇的一致反對——美國人是為了戰後道德話語權,而蘇聯人是為了把人們的視線從匈牙利事件上轉移開來。總之,兩邊都想爭取埃及,而且頗下血本:美國人中止了對英國的援助,蘇聯人則威脅要使用核武器。英法沒奈何,宣布退兵。
曾經歷史上的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和第二大殖民帝國被逼得這麼慘,想想也是有些凄涼。
此役之後,納賽爾威望一時無二,成為阿拉伯世界眾望所歸的領袖。
這裡特別提到第二次中東事件,是因為它標誌埃及與突尼西亞以及其它國家最大的不同之處:
埃及從實力上來講是地區大國,從位置上來講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但是放眼全球,它只是全球玩家在中東地區的一個棋子。它在地區的野心和全球事務中的尷尬地位,註定了它在後來一系列事件中的悲劇。
打完這仗之後,埃及野心膨脹。1958年它跟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僅僅過了3年,敘利亞十分不爽,自行退出。
1967年埃及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聯合約旦、敘利亞,進攻以色列。埃及背後是蘇聯,以色列背後是美國。這次看似壓倒性優勢的進攻後來被證明是一次作大死事件,阿拉伯方面慘敗,埃及丟掉了西奈半島。據說納賽爾為了不讓國內民眾了解慘敗的狀況,下令射殺逃回的士兵。
1970年納賽爾去世,薩達特繼位。因為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奇恥大辱,加上國內經濟形勢不好,薩達特決定對以色列動武挽回面子。1973年埃及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進入西奈半島。以色列因為害怕失去美國的支援,不敢先發動戰爭。但戰爭爆發後,他們很快搶回西奈半島,並攻進敘利亞。後來在美蘇調停下,戰爭結束。埃及收回西奈半島,作為交換條件,它正式承認以色列。
(這時候尼克松正趕上水門事件,心情極為煩躁。調停決定是基辛格和白宮參謀長決定的。他倆以尼克松的名義給勃列日涅夫發信解決,蘇聯人還納悶美國人怎麼這麼好說話呢。什麼叫帝國?一個參謀長,一個顧問,決定了阿拉伯地區未來幾十年走向和幾十萬人的生命,這個就叫帝國。)
此役之後,阿拉伯國家知道以色列不好惹,之後幾十年沒敢再動過。這也是軍事獨裁的一個好處:以阿拉伯民眾對以色列的仇恨程度,換個民主政府上去,肯定又要開戰。
所以埃及這種國家,想當領頭羊,實際上是大國的棋子,這不是悲劇,這是荒誕劇。
1981年薩達特遇刺,穆巴拉克上台。
穆巴拉克在位期間推行經濟自由化。但是在一個獨裁政權中推行經濟自由化,後果就是總統和軍隊首腦的親戚朋友們吃得腦滿腸肥,利益集團盤踞各要害部門。埃及經濟跟突尼西亞一樣,高度依賴旅遊和石油出口。歐洲一完,埃及跟著完。10年青年失業率糟到什麼程度?開羅有50%的年輕人沒有工作。埃及人的尊嚴被踐踏到什麼程度?警察在大街上看著誰不爽,隨意扇耳光。穆巴拉克是美國的堅定盟友,每年從美國接受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援助,1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與此同時,埃及有40%的人每天收入在2美元以下。
2011年,穆巴拉克下台。
跟突尼西亞類似,穆巴拉克的反對派也有兩派,一派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穆斯林兄弟會,一派是嚮往西方民主的青年學生運動組織。13年被搞下台的穆爾西就是穆兄會的領袖。當時他因為抗議穆巴拉克,被關進監獄,但不久就越獄了。穆巴拉克下台後,權力掌握在軍政府手裡。埃及人民對此十分不滿,穆兄會就藉機組織抗議,迫使軍政府同意12年就進行大選。
2012年,穆爾西在大選中獲勝。同年,新憲法頒布。在穆斯林兄弟會的主導下,這部憲法離政教合一隻有一步之遙:它宣布伊斯蘭教在埃及法律體系和社會生活中處於核心地位,主張宗教領袖伊瑪目擁有崇高的地位。
這部憲法立刻引起了自由派的強烈反對,國家依舊處在混亂之中。
13年,軍方領導人宣布暫停憲法,罷黜、軟禁並起訴穆爾西。當年12月,軍方宣布穆兄會為恐怖組織。到2014年,超過1.6萬穆兄會成員被拘捕,上千人被判處死刑。
2014年,軍方總統候選人塞西以96.9%的得票率當選總統。
點評:埃及內部問題跟之前我們講過的模式高度符合:穆巴拉克在位的時候,一手反自由派,一手反極端穆斯林。穆巴拉克倒台,自由派跟穆斯林互掐,穆斯林有強大群眾基礎,基本上就要把埃及變成政教合一國家。但是,埃及對美國來講有重大地緣戰略價值,美國絕不會放任這種事情的發生。於是在美國支持下,埃及軍方發動政變,幹掉穆爾西,重新控制局面。
經過4年的民主鬥爭,埃及民眾成功地回到了起點。
唏噓什麼的,留給諸位自行思考。這裡提醒大家一個事實:
1981年,埃及人口3500萬。到2011年,埃及人口達到了8100萬(這是官方統計數字,學者估計在9100萬以上)。30年漲到過去的2.5倍。與此同時,埃及的可耕地面積和農業技術可沒增長——這個羅馬帝國的糧倉,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
這在經濟史里是什麼現象?
——典型的馬爾薩斯人口陷阱。
當前極端穆斯林主義成為全世界的嚴重問題,這不假。但它的背後是過去三十年來,初步現代化給這個地區帶來的高人口出生率和低人口死亡率,導致穆斯林人口迅速膨脹,並擴散到周圍的歐洲、中亞以及非洲地區,與當地人發生激烈衝突。
=====以下進入私貨時間=====
在前現代社會,我們如何解決馬爾薩斯陷阱問題?
不好意思,答案是王朝崩潰,農民起義,大規模戰爭,簡單點,兩個字:殺人。
現代社會,這個問題怎麼辦?
很多人指責伊斯蘭教的落後,原教旨主義的可怕。但是在這個古老的王國,沒有像樣的基礎設施和教育體系讓人們接受教育,沒有工業化經濟給人們一份工作,成天遊盪在街頭流浪、搶劫、得過且過的人們除了信仰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阿訇教導給他們的落後、可笑的宗教(我的意思不是伊斯蘭教落後可笑,而是說,那樣一種狀態下,人們接受的教育跟中世紀落後愚昧的天主教也沒有什麼區別。關鍵不是宗教問題,是社會經濟水平問題),他們的生活還有別的寄託嗎?
這不是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戰爭,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的戰爭;部分西方學者說這是「子宮戰爭」,我認為還不夠準確。
這是先步入現代社會的文明全面壓制落後文明後,落後文明以最原始、野蠻的方式對先進文明展開的報復,他們進行報復的武器就是婦女的子宮。弔詭的是,先進文明看起來處在劣勢,正是因為它主動給自己戴上了道德枷鎖,不願意在這個層面上像野蠻人一樣開戰。
在這場戰爭中,我不問誰正義誰邪惡,我只問一個問題:
該怎麼辦?
=====私貨時間結束=====
=====2015-02-11更新=====
利比亞:利比亞的事很簡單,有意思的故事都發生在卡大佐身上。
跟前兩個國家一樣,利比亞早先還是屬於奧斯曼(你可以大概想像一下當年的奧斯曼帝國有多牛逼),後來變成義大利的殖民地。
利比亞名義上是一個國家,實際上是三個地區湊起來的。這三個地區分別叫的黎波里塔尼亞(Tripolitania)、昔蘭尼加(Cyrenaica)以及菲贊(Fezzan)。記不住?沒關係,我也記不住。你就知道這幾個地區還有大部分掌控在部落酋長手裡,各個部落的人聽酋長的,酋長聽火力最強的,這就夠了。
1969-2011年,卡扎菲是火力最強的那個人。他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首都和幾個比較大的城市。2011年針對他的內戰就是一次典型的「農村包圍城市」。
卡扎菲這個人有多逗比呢?
納賽爾之後,卡扎菲想要繼承他在泛阿拉伯世界的地位,但是沒人鳥他。不要緊,這個有夢想的人開始了自己為圓夢而不懈奮鬥的歷程。
1970年,卡扎菲派副手密訪中國,要中國賣原子彈給他,他就可以和台灣斷交。我估計主席聽完這事兒,半天都沒緩過勁兒來——他這輩子大概沒見過這麼談判的。
1972年,他提議重新開搞阿拉伯聯邦共和國,成員包括利比亞、埃及、敘利亞,在後來的版本里還有蘇丹等其他國家。埃及忙著跟以色列打打和和,沒理他。
1977年,卡扎菲宣稱埃及跟以色列的和談背叛了利比亞人民,開片。為了證明此舉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他還專門組織過2萬人跑到埃及邊境去抗議。
當時利比亞由於豐富的石油資源,經濟發展十分強勁。1977年的時候利比亞人均國民收入非洲第五,人類發展指數非洲第一,當時的人均收入就遠超中國。但卡扎菲希望在利比亞建成社會主義,於是開始改革。經過多年奮鬥,利比亞經濟停滯不前,終於在革命後又重新恢復增長。
1978年,卡扎菲進攻查德。同年利比亞與中國建交,但不顧中國多次抗議仍允許台灣駐利比亞機構使用「中華民國商務辦事處」頭銜。
1988年,因策劃洛克比空難事件,利比亞遭到聯合國長期經濟制裁。該制裁在2003年卡扎菲與西方國家關係緩和後撤銷。
1994年,卡扎菲捐贈大量資金給曼德拉政党參選。曼德拉當時的原話是「那些被我跟卡扎菲總統的友誼激怒的人們,去跳游泳池吧。」
1997年,卡扎菲獲南非政府頒發的「Good Hope」獎。
2006年中國舉辦中非合作論壇,卡扎菲在事前寫信給非洲國家領導人,斥責中國此舉為新殖民主義,不許他們與會。那年來中國的代表團有48個國家,利比亞派的團長是級別最低的。
真的,再有說卡扎菲是中國人民老朋友的,可勁兒抽丫的。
2008年,卡扎菲獲非洲部落領袖賜予的「萬王之王」稱號。同年,法國主導的「地中海聯盟」成立,該組織遭到了利比亞的強烈反對。
……
卡扎菲被乾死後,一派支持世俗勢力的民兵和一派支持宗教勢力的民兵各自支持一個議會和總理,互不承認。現在基本處於內戰邊緣——如果事實上的內戰還沒爆發的話。
點評:利比亞局勢很簡單:卡扎菲在的時候,利比亞因為他的逗比完蛋;卡扎菲不在的時候,利比亞因為內戰完蛋。
敘利亞:敘利亞情況比前幾個國家多了一點複雜因素。前幾個國家只涉及舊殖民地、殖民地後面的軍事獨裁政權,以及這些獨裁政權壓制下的世俗-宗教勢力衝突。
敘利亞還涉及到另外一層,就是教派問題:敘利亞大部分人信仰的是遜尼派,而領袖巴沙爾則是什葉派教徒。
所以敘利亞自己國內的反抗勢力此起彼伏,主力都是遜尼派。
圖上淺綠是遜尼派,深綠是什葉派。
主要伊斯蘭國家都是遜尼派,只有少數幾個,比如伊朗、敘利亞才是什葉派。所以不想巴沙爾倒台的國家裡面,伊朗是最積極的之一。(插一句,為什麼伊朗政局比較穩定?因為伊朗的政體最接近伊斯蘭律法中承認的政教合一政體,合法性最高。然後相對應的,遜尼派中沙特的合法性最高,因為也是政教合一的王權政體。)
薩達姆本來也是遜尼派,美國幹掉他之後,什葉派在伊拉克勢力迅速擴張。如果不是ISIS崛起,伊拉克本來很可能倒向伊朗。
ISIS是極端遜尼派。
總之,突尼西亞、埃及的問題是國內力量想讓獨裁者倒台;利比亞的問題是西方世界想讓卡扎菲倒台,而敘利亞的問題則是整個阿拉伯世界(伊朗不是阿拉伯國家)都想讓巴沙爾倒台。「阿拉伯之春」只是個契機。
但是敘利亞沒倒台,因為它背後有俄羅斯。
仔細看看地圖,高加索下來就是敘利亞。作為一個陸上疆域如此巨大、邊界線如此漫長、鄰國如此複雜、地緣利益如此紛亂的國家,俄羅斯歷史上對在其周邊建設緩衝國和中立地帶的渴求超乎了一般人的想像。
為什麼這次烏克蘭事件普京態度如此強硬?因為他已經退無可退。
敘利亞也是如此。烏克蘭背後有德國(烏克蘭事件中美國其實是一箭雙鵰,既坑了俄羅斯又坑了歐盟),敘利亞反對派本來也得到德國和美國的支持。按照原計劃,巴沙爾最多撐到2013年,之後美歐就是從黑海和裏海兩個方向逼近俄羅斯本土。可誰也沒料到半途中殺出來一個ISIS,給攪黃了。
敘利亞的現狀是反對派打巴沙爾,反對派打反對派,反對派打ISIS,ISIS打巴沙爾,ISIS打所有人……
=====總結階段(私貨時間)=====開始說好了,只盤點四個國家。相信看完這四個國家,大家是可以自行判斷其它國家未來與出路的。
簡單說,四個字:沒有辦法。
親西方派有知識分子,有理念,代表了比較先進的一方。但是他們空有情懷,手中無槍,也沒有廣大群眾的支持。在政治鬥爭中,他們基本上只能依賴外部力量干預。但西方干預中東,一定不是為了當地人民的利益。
宗教派有絕大多數人民的支持。但是他們目前為止依然沒有找出一條改革伊斯蘭社會、使這個古老宗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辦法。目前絕大多數伊斯蘭政黨只是利用了下層人民對獨裁者的厭倦和對美國的痛恨而上台掌權的,至於掌了權之後怎麼辦,沒有人心裡有譜。
總之,慶幸這個世界的老大是美國吧,美國人為這些事操心,我們就不用了。——我們也沒有能力操心:不說別的,美國大學教授為了研究蘇丹,都能娶一個蘇丹老婆。中國教授不娶女學生就不錯了,我們舉國能挑出幾個以當地語言研究當地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的學者?
而且,除了地緣政治和宗教衝突之外,20世紀中葉開始,大部分阿拉伯國家經歷了高速人口增長,這也是當前動亂的一個關鍵因素。
幾億人口就是幾億張嘴,你不喂他們東西吃,他們就反過來吃你。
看看中國歷史就知道,幾百年治亂循環,本質上其實都是馬爾薩斯人口陷阱下不得不通過大規模內戰來消滅掉剩餘人口的結果。
感謝工業化,它給我們提供了擺脫這種命運的可能性。
中國與伊斯蘭國家之間存在根本性區別。中國的隱患不是伊斯蘭式的,而是德國式的——我說的是一個世紀以前的德意志帝國。
但中國與德國也有區別——雖然不多,但依舊存在:德國之後有日本,有蘇聯,但日本和蘇聯在經濟上都沒有達到中國今天的高度:以一己之力為全世界提供產品,居然還產能過剩。
中國之後,恐怕很難出現第二個中國——中國太大了,沿海淘汰的工業,還可以往內陸遷移,而不是像日本那樣遷到台灣和東南亞。
中國的崛起,搞不好堵死了大量後發國家崛起的道路,這,也許也是伊斯蘭世界悲劇的成因之一。
編輯於 2015-02-13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看事兒君@英國那些事兒 整理的吧,通俗易懂。
敘利亞局勢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
作者:壯士
鏈接:敘利亞局勢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 壯士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之前以為敘利亞的戰事會在今年慢慢落幕,這個國家人民的悲慘生活也將隨之結束。但是最近敘利亞的戰況再一次變得激烈,不但激烈而且相當複雜。激烈到參與各方都表示壓力很大置身其中很痛苦,複雜是因為當前的局勢表面上看是這樣,但實際上卻是那樣。
敘
利亞的動蕩局勢源自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那一次北非和中東大部分跟獨裁沾點邊的政權幾乎全部倒台,敘利亞也岌岌可危。不過敘利亞是幸運的,因為如
今5年半過去了,巴沙爾·阿薩德依舊是敘利亞法定的總統,這個父傳子的政權終究沒被分拆上市;但說良心話幸運的只是敘利亞總統,不幸的卻是整個敘利亞國
家,這場內亂持續了太久時間,給敘利亞大部分地區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害,還有好幾個國家捲入其中至今無法自拔,比如土耳其、俄羅斯和美國。
(戰火中的敘利亞)
土
耳其是敘利亞的鄰國,其總統埃爾多安是個看上去永遠心事重重的人,他的笑容很神秘甚至很難被外界捕捉到,其神秘性可以說不亞於蒙娜麗莎。他心事重重的原因
顯然是因為有太多的事情讓他操心,這一點我們有目共睹;而最令他操心的事永遠是那一個,就是庫爾德人問題。庫爾德人因為歷史原因被分布在土耳其、敘利亞、
伊拉克和伊朗境內,伊朗的迫於形勢比較乖巧,伊拉克的已經事實上獨立,敘利亞的也在這次內戰中得到了史無前例的鍛煉而且至今活躍在戰場上,數量最多被管得
最嚴因此最壓抑的便是土耳其的庫爾德人,這撥人要是鬧獨立那人類將再也看不到埃爾多安的笑容了,所以土耳其在中東的很多古怪外交或軍事行為都跟自家庫爾德
人問題有關。
當年2003年美軍攻打薩達姆時,土耳其就拒絕了美軍利用其基地的請求,敘利亞內戰開始的前四年土耳其同樣拒絕了美軍使用其基
地空襲伊斯蘭國的請求。作為北約成員,如此給幫派大哥不給面子是不是讓人有點奇怪呢?其實用不著奇怪,因為土耳其很擔心美國人會帶壞自家的庫爾德人。有些
同學一提到土耳其就想到了他的北約成員國身份,就自以為是地認定土耳其凡事都會抱著美國的大腿不放,其實這是不對的,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沒錯,但是不能忽
略的一個事實是土耳其的兵力在北約成員國里排名第二,很多軍事衝突他是不需要抱別人大腿的,埃爾多安是有自信和膽量將俄羅斯戰機擊落然後強硬面對同樣強硬
的普京的。不過最近土耳其跟俄羅斯走得特別近,作為北約成員國跟北約最大的對手俄羅斯走得那麼近,是不是非常不合常理呢?
(心事重重的埃爾多安)
俄
羅斯趟進敘利亞這灘渾水表面上是阿薩德盛情邀請普京過來搭把手幫個忙的,但是究竟這個請求是否是一塊遮羞布還不得而知,我們就當是阿薩德的邀請吧。在普京
應邀飛抵敘利亞幫忙之前,他已經拿下了克里米亞半島,這樣俄羅斯的艦隊可以比以前更自由地在黑海里游弋。而遠在中東的敘利亞其實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俄羅斯
海軍基地,只是使用率一直不太高。假如阿薩德倒台敘利亞被美軍支持下的各路反對派把持了朝政,那麼將來這個軍港還能不能用就不好說了,中東還有沒有俄羅斯
的位置更不好說了,所以普京到敘利亞走一趟是個必然事件,而這一趟出行以敘利亞總統主動邀請絕對是年度最佳的出戰理由。到了敘利亞之後普京的飛機那是相當
地任性,因為雖然他面對的對手有好幾十個派系之多,但是他們都沒有制空權,所以手拿敘利亞政府令牌的俄羅斯空軍在碧空萬里的敘利亞非常的拉風,凡是敘利亞
反政府武裝見一個炸一個,炸到他們懷疑人生或失去人生為止。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轟炸必然將土耳其投資的土庫曼旅團隊和美國人投資的庫爾德武裝團隊以及敘利
亞自由軍一起給炸了。
(最近讓很多人看了心碎的敘利亞5歲男孩奧姆蘭)
以
美國作為帶頭大哥的聯軍幫在敘利亞那地方做的事情可以用一明一暗來總結:明的就是打擊伊斯蘭國這個恐怖組織,暗的呢就是支持敘利亞各路反對派和庫爾德人推
翻阿薩德政權,後者才是聯軍的工作重點,可是這個以推翻他國政權為目的的重點不是那麼光彩的事拿不到檯面上說,檯面上能說的就是反覆批評阿薩德對平民的攻
擊和他失去了做總統這份工作的合法性。美軍可是投資了大幾個億的美金給這些反對派們,如今被俄羅斯一下子炸回解放前,那是有苦說不出啊;有苦說不出的還有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他投資的部分反對派也被俄羅斯給炸了,但是他找到了正當理由收拾俄羅斯空軍,那就是普京的飛機侵犯了自家領空,以此理由擊落普京的飛
機他應該沒什麼好辦法反駁吧,飛機擊落後兩家關係鬧僵互相搞經濟封鎖和制裁。不過普京的飛機依舊在敘利亞不停地轟炸。
(俄羅斯轟炸機編隊)
但
是普京也不是這場戰爭中最無憂無慮的那一方,家家都有難念的經,普京的難處便是俄羅斯糟糕的經濟狀況,他基本是在窮困潦倒的情況下硬著頭皮搞這場戰爭的。
所以戰場的局面是奧巴馬有苦說不出,埃爾多安有苦說不出,普京也有苦說不出,三方都很痛苦這事必然不會長久。所以後來出現了一個止損的方案,那就是今年3
月份美俄雙方出面協調簽訂的敘利亞停戰協議,協議規定敘利亞各反對派都停止跟政府軍的戰事開始商討建立過渡政府的事情,之後美俄各方主要對付伊斯蘭國這個
恐怖組織。
事情到了這一步似乎讓外界都放心了,似乎接下去的戰爭就是正義的戰爭了,如果這麼認為那可就大錯特錯。只能說接下去最先
倒霉的是伊斯蘭國,在他倒霉的日子裡戰爭是暫時正義的,可是伊斯蘭國畢竟不是個龐大的武裝,從3月份搞到現在的8月份,我們一直聽到伊斯蘭國傷亡和撤退的
消息,這就告訴我們伊斯蘭國也是大勢已去,這正義的戰爭也差不多搞到頭了。伊斯蘭國這個問題接近解決,另一個問題又擺在了眾人面前,這個問題就是敘利亞的
庫爾德人何去何從的問題。
(訓練中的庫爾德女兵)
從
5年前敘利亞內戰開始,庫爾德人就一直奮鬥在戰場的一線,他們一直被包裝成一個恐怖分子的剋星身份存在著,卻很少提及他們也攻擊敘利亞政府軍。對於這支已
連續實兵實彈且實戰演練了5年的非政府武裝,敘利亞政府軍的態度肯定是繳械投降就地解散,否則槍杆子里出政權,這些人是會趁此千載難逢的機會鬧獨立的;對
於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來說,雖然他眼裡容不下阿薩德政權的存在,雖然這是鄰國的家事,但是他也不能容忍敘利亞庫爾德人的獨立,因為一旦他們獨立,那麼他家
那些庫爾德人會比過去更加春心蕩漾想入非非,將來他更沒好日子過;那麼俄羅斯呢,他是站在阿薩德政權這一邊的,他支持了阿薩德將來他在中東就能發揮影響力
了,所以俄羅斯肯定是繼續拿著阿薩德的令牌攻打庫爾德人。見此情景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表示歡迎,他發現自己和普京的鬥爭目標終於一致,兩人握手言和。
(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唯
一支持庫爾德人的便是美國人,因為這是砸錢培養小弟的事情,搞不好這片地方將來能聽他們話的也就只有庫爾德人了。因此敘利亞接下去的衝突會圍繞著庫爾德人
展開,他們已經戰鬥了5年,接下去還將為自己繼續戰鬥下去,他們將來會獨立嗎?他們將來會自治嗎?他們將來會被打敗老老實實過日子嗎?結果究竟是哪一個,
這不只是庫爾德人戰鬥力的問題,也是美國、俄羅斯和土耳其三方暗中較勁最終誰能勝出的問題。
-----------------------------------------
PS:無私轉發是對原創的最大支持。
關注本公眾號,你知道的會更多。
公眾號:局勢很簡單(talkforeasy)
2011年3月18日,敘利亞南部德拉省省會德拉市爆發大規模民眾抗議活動,後蔓延至全國14個省市。示威者要求政府進行改革(如要求實施多黨制),改善民生,創造就業機會,取消緊急狀態法等等。敘利亞政府的回應只有之前象徵性的取消了緊急狀態法。
4月22日,敘利亞流血事件升級,短短3天時間,已經有超過100人在示威衝突中喪生。敘利亞軍警在全國進行搜捕,逮捕了許多反政府分子。
5月31日,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31日頒布大赦令,釋放2011年5月31日前所有加入穆斯林兄弟會的在押人員和所有被關押的政治黨派的政治犯。
7月8日,該國再度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抗議者與警方的衝突導致幾十人人員傷亡。
8月3日,政府軍出動坦克,於反對派大本營哈馬及其它地區血腥鎮壓,踏入8月伊斯蘭齋戒月後衝突持續,3天以來造成至少164人死亡。
8月4日,阿薩德就敘利亞黨派制度簽發了總統令,允許實行多黨制,允許各派別建立政黨並與自1963年來一直執政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Baath party)有同樣的運作功能。
8月18日,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及歐盟領導人同時發布聲明,要求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下台,為暴力鎮壓示威者負責,並加強對敘利亞制裁。中東國家約旦亦對敘利亞鎮壓行徑表示憤怒。聯合國則表示,鎮壓可能已構成反人類罪,要求安理會考慮把事件提交國際刑事法院處理。
8月19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表聲明,反對西方國家要求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下台的立場,認為應當給予巴沙爾更多時間以實施改革。
8月24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日內瓦舉行第17次特別會議,會議以33票支持、4票反對、9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由波蘭代表歐盟提出的向敘利亞派出獨立國際調查團的決議。該決議譴責敘利亞當局侵犯人權,呼籲敘當局立即停止該行為、保護平民。
9月2日,歐盟委員會發表聲明說,決定對敘利亞實施石油禁運制裁。該決定不僅包括禁止進口敘利亞原油及石油產品,還包括對敘利亞石油出口相關的融資和保險進行制裁。這是歐洲國家首次針對敘利亞的石油工業實施制裁。
9月2日,敘利亞主要反對派團體宣布正式組建聯合陣線性質的「敘利亞全國委員會」,目標是推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領導的政府。
委員會將主要由執行委員會、總秘書處和大會三個機構組成;執委會是領導層,原則上設7名委員,採取輪值主席制。「全國委員會」聲稱反對外國干預,但同時呼籲國際社會「保護敘利亞人民」。
「全國委員會」正式組建,意味著敘利亞反對派在反政府示威持續將近7個月後,效仿曾經的利比亞反對派、如今的執政當局,正式與巴沙爾政府分庭抗禮。
10月4日,中國和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了法國、英國等國提交的有關敘利亞問題的決議草案。
10月15日,敘利亞政府15日成立制憲全國委員會。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15日頒布第33號法令,決定成立敘利亞憲法草案制定全國委員會,並規定該委員會4個月內完成憲法草案的制定工作。與此同時,敘反對派組織呼籲停止暴力進行對話。
11月12日,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決定,自16日起中止敘利亞代表團參加阿盟及其相關機構的活動,直至敘利亞政府全面執行阿盟就化解該國當前危機的倡議。
11月23日,聯合國大會負責社會、人道和文化事務的第三委員會以122票贊成、13票反對、4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決議,對於敘利亞當局針對本國人民持續實施侵犯人權行為和暴力做法表示強烈譴責。
11月27日,阿盟外長在開羅會晤,同意對敘利亞實施制裁,考慮這個地區性組織的財長們26日提出的一系列對敘制裁措施。措施包括凍結總統巴沙爾和他助手的財產、禁止他們訪問阿盟成員國家、禁止阿拉伯國家的商業航班進入敘利亞並停止與敘利亞中央銀行的合作。
12月2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日內瓦召開敘利亞問題特別會議,以37票贊成,4票反對,6票棄權通過一項由歐盟提出有關敘利亞人權形勢的決議。該決議強烈譴責敘利亞政府「大規模、有組織侵犯人權和基本自由的行為」;敦促敘利亞政府停止一切侵犯人權做法,釋放被捕人士,接受國際監督。此外,決議還邀請聯合國、阿拉伯國家聯盟等有關地區組織「支持保護敘利亞民眾相關措施」,「阻止大規模侵犯人權行為」,「協助敘利亞加強司法獨立,改革安保措施」。投反對票的國家是俄羅斯、中國、古巴、厄瓜多,理由是該決議太過於政治化。
是時候拿出這張圖了,來自微博,因為忘了作者是誰,可恥匿名。了
一個敘利亞遜尼派青年,在敘利亞政府軍王牌部隊老虎部隊里服役,他的教官是俄羅斯人,部隊的戰術指揮官是伊朗人,作戰的友軍是黎巴嫩真主黨,作戰的對象是使用土耳其武器的從伊拉克調過來的IS部隊,在部隊修整期間,誤入阿勒頗,加入了白頭盔,然後回到白頭盔的駐地,脫下白頭盔,後來在沙特的金錢誘惑下,投靠了自由軍,使用美國武器,在英國退役特種兵的指導下,和政府軍對抗,被繳械,接受改編坐著中國提供的金龍客車,來到了帕爾米拉,加入了敘利亞第五軍團。
敘利亞已經徹底變成了大國地域宗教價值觀衝突的戰場,在大國沒有感到疲倦之前,敘利亞人已經沒有辦法主宰自己國家的命運。
英文先看著,很通俗的解釋。有空我上電腦了給翻譯下。
轉自觀察網:
抗議、示威、衝突、屠殺、空襲、爆炸、難民潮……自2011年起,敘利亞,這個曾是中東地區最穩定的國家,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裡歷經滄桑巨變。半個月前俄羅斯的介入,更是讓敘利亞問題更加複雜。槍聲炮火早已讓敘利亞國將不國,至今,敘利亞內戰已經造成了逾30萬人死亡,1060萬受傷者流離失所。這樣的傷亡數字超過了敘利亞總人口半數。這一切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在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里,關於敘利亞內戰的報道大都從2011年3月一群孩子的塗鴉開始,然而戰火真的是由孩子們點燃的嗎?一切還要從被冠以「阿拉伯之春」之稱的那個嚴冬說起……
圖為敘利亞霍姆斯al-Khalidiyah社區
以「民主」之名開始
2010年12月—2011年2月
2010年12月,自突尼西亞開始,北非和西亞的阿拉伯國家陸續發生了一系列以「民主」「經濟」等為主題的反政府運動,形成一場規模空前的民眾反政府浪潮。
戰火在整個阿拉伯世界迅速蔓延,波及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等國,阿爾及利亞、約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達等其他阿拉伯國家,甚至部分非阿拉伯國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中東政治強人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下:
2011年1月14日,突尼西亞前總統本·阿里流亡沙特;
2011年2月11日,埃及示威浪潮導致穆巴拉克在宣布正式下台,權力移交軍方;
2011年8月23日,利比亞領袖卡扎菲的統治在被推翻。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
2012年2月27日,葉門政治協議正式生效,總統薩利赫退位。
反對派士兵推倒了卡扎菲的一個銅像,並將銅像「斬首」,腳踩著他的「頭顱」慶祝
這一切,都是敘利亞內戰的前奏。
戰火燃至敘利亞
2011年3月—4月
2011年3月6日,在敘利亞南部德拉市,一群孩子因為在學校牆上塗鴉「人民想要推翻政權」而被捕,且據稱受到折磨。3月15日,大馬士革、阿勒頗、哈塞克、德拉市以及哈馬等城市的街頭爆發了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報道稱有數千人被捕。
4月18日,約10萬示威者在霍姆斯廣場靜坐,要求巴沙爾下台。
2011年3月25日,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者高呼口號呼籲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下台
正如突尼西亞小販之死引燃「阿拉伯之春」一樣,街頭的塗鴉和被捕都只是引爆敘利亞火藥桶的導火索。從此,敘利亞的國土上硝煙漸起。
各路反對派漸起
2011年7月
幾名敘利亞軍隊官員叛變並組成了敘利亞自由軍。視頻網站YouTube上的一段視頻顯示,他們聲稱幾千名敘利亞士兵已經改變立場,不再向示威者開火,並且聲稱將對政府軍展開游擊戰。三個月後,一些政治反對組織成立「敘利亞全國委員會」,旨在顛覆巴沙爾政權。
國際社會的干預增多,敘利亞反對派逐漸興盛。一時間包括全國委員會、革命委員會和自由敘利亞軍等在內的敘利亞反對派迅速崛起,反政府示威活動演變成武裝衝突。
敘利亞反對派
與此同時,西方媒體開始將巴沙爾政權定義為「獨裁政權」,而反對派命名為「民主運動」。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敘利亞國內混戰不斷。
2011年8月
2011年8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明確要求巴沙爾下台,同時加大武裝敘反對派的力度。據報道,中情局和美軍特種部隊在駐約旦和土耳其的軍事基地秘密培訓敘利亞反對派,並向敘反對派提供了價值數億美元的「非致命性物資」。中情局還幫助將3500噸軍事物資從沙特和卡達運往敘利亞。
從年初的組織反對派興起到隨後在全球輿論上造勢,終於,荷槍實彈的不斷輸入,讓敘利亞的火藥桶一觸即發。
中俄努力和平斡旋
2011年10月
10月4日,中國與俄羅斯聯手否決了部分西方國家關於敘利亞問題的決議草案。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和俄羅斯此舉旨在捍衛《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以維護敘利亞以及整個中東地區的和平與安全。
出席當天公開會議的敘利亞常駐聯合國代表賈法里在決議草案被否決後的發言中感謝那些「智者的聲音」,稱讚他們「敢於對抗那些註定要失敗的西方國家的殖民主義和軍事企圖」。
2012年2月
2月4日,俄羅斯和中國對聯合國安理會就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再次投了反對票,否決了由摩洛哥提交的、西方國家及有關阿拉伯國家等共同起草的涉敘決議草案。
遺憾的是,這一切並沒能阻止敘利亞問題進一步激化,一切都按照「劇本」路數走,相似的戲碼早已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上演,悲劇如期到來。
敘利亞軍隊連續第五日對衝突核心地點霍姆斯展開大規模清剿行動,西方已啟動針對敘問題的「B方案」,即美國等西方國家繞開聯合國,在安理會框架以外「解決敘利亞問題」的計劃。因為「B方案」的存在,敘利亞除了走向黑暗別無他途。
美國延長對敘利亞制裁
2012年5月
5月9日,奧巴馬以繼續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獨特和非同尋常的威脅」為由,宣布把針對敘利亞的現有制裁舉措延長一年。美國自2004年5月開始對敘利亞實施緊急狀態,同時採取凍結個人資產和限制向敘利亞出口某些商品的制裁措施。
當美國進一步在經濟上制裁敘利亞之際,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慘案。
5月25日,敘利亞中部霍姆斯省的胡拉鎮發生屠殺案,其中包括49名兒童,現場慘烈。反對派指責這是政府軍所為,政府軍則予以否認。
2012年5月26日,霍姆斯省的胡拉鎮大屠殺中遇難的平民舉行集體葬禮
2012年6月
6月6日,敘利亞多個地區再次爆發暴力衝突,造成至少129人死亡。稍微有些趨緩的敘利亞局勢再次走向內戰邊緣。
6月25日,政府軍與反對派武裝在首都大馬士革郊區發生激烈交火,敘利亞精銳的共和國衛隊基地也成為襲擊目標。敘通社說,政府軍方面擊斃並逮捕了數十名武裝分子,並繳獲大量重武器。反對派方面則稱,僅26日一天敘利亞全境就有110多人死於各種衝突,其中一半以上是平民。
終於,最後一顆火星點燃。6月26日,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首次表示敘利亞已處於戰爭狀態。
2012年11月5日,大馬士革,眾人圍在遭遇炸彈襲擊過的廢墟建築和被損壞的汽車前。此次炸彈襲擊造成11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2012年7月
7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就英美法德等國提交的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進行表決,表決結果為11票贊成、2票反對、2票棄權,由於常任理事國中國和俄羅斯行使否決權,決議未能獲得通過。這是繼2011年10月4日及2012年2月4日中俄共同否決涉敘決議草案後,安理會第三次未通過有關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
2012年9月
當西方國家正忙著辯論是否對敘利亞實行空襲的時候,當地人民正面臨著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已有四百萬敘利亞人被迫離開家鄉,兩百萬人已經逃離了這個國家,而且正在以每天近6000人的速度湧入黎巴嫩、約旦、土耳其、伊拉克、埃及等鄰國。2012年8月共有超過10萬名敘利亞難民逃往周邊鄰國,創下自去年3月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單月逃往鄰國難民人數的最高紀錄。長達18個月的國內衝突造成的國民的出逃,突然開始加速。
敘利亞作為單一整體國家的歷史一去不返 2012年11月29日的阿勒頗
ISIS在敘利亞興起
2013年春
一切尚未結束,2013年開始,新的極端組織開始在敘利亞國土上肆虐。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組織」(原稱「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即ISIS稱將到達敘利亞北部城市摩蘇爾,該組織2004年以基地組織名義曾在伊拉克活動,兩年後更名為ISIS。該組織由阿布·巴克爾·巴格達迪領導,他在當地清真寺呼籲穆斯林聽從他的領導,並稱自己是先知穆罕默德唯一的合法繼承人,「追隨我就是追隨真主」。
在摩蘇爾清真寺演講的巴格達迪
歐洲各國向敘利亞提供武器
2013年5月
敘利亞衝突開始爆發兩年,危機不減反增,各路外部勢力正在蓄力。已是千瘡百孔、一片焦土的敘利亞,噩夢還在繼續。
歐盟解除對敘利亞的武器禁運,歐洲國家加入阿拉伯、卡達等國提供武器或培訓敘利亞反叛組織。同時,俄羅斯也在向敘利亞政權運送武器。
5月4日凌晨開始,以色列2天內2次空襲敘利亞。
化學武器和美國「紅線」
2013年8月
在伊拉克發生過的一切,在敘利亞再度上演。
敘利亞反抗軍指控政府軍空襲首都大馬士革郊區時使用化學武器,造成至少1千人死亡,其中許多是婦女及兒童。美國隨後呼籲敘利亞讓聯合國的調查團進入疑遭攻擊的地區調查。
美國政府稱已經有充足的證據證明敘利亞政府使用化學武器對付自己的人民。奧巴馬錶示如果在敘利亞使用化學武器,阿薩德將跨過「紅線」。在敘利亞問題上,白宮與軍方有嚴重的分歧。這分歧的根源倒並非來源於化武本身,而是對敘利亞的軍事決策上,奧巴馬要求國會批准對敘利亞的軍事行動。
2013年9月
敘利亞於9月14日提交加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申請,按照相關規定,申請提交30天後正式生效。但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指出,敘利亞交出化學武器是出於對俄羅斯倡議的歡迎,而並非出於美國的威脅。
阿薩德連任,ISIS宣布建國
2014年6月
敘利亞人民議會議長拉哈姆6月4日宣布,時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在3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中勝出,成功連任。巴沙爾獲得約1032萬張有效選票,得票率為88.7%。
正是那個被西方指稱為獨裁者的阿薩德,以絕對性的優勢在民主選舉中再次當選總統。然而,此刻的敘利亞不在阿薩德手中,更不在敘利亞人民手中。反對派、極端組織、外部勢力正繼續撕扯著敘利亞。
ISIS宣布建立哈里發(伊斯蘭國家)從敘利亞西部一直延伸到東部的伊拉克,並稱阿布·巴克爾·巴格達迪是這個新國家的領導人。該聲明在ISIS佔領摩蘇爾,伊拉克第二大城市之後發表。
女子偷拍「伊斯蘭國」佔領下敘利亞城市真實生活,無法直接觀看請點擊這裡
2014年9月
9月22日晚間美國宣布對敘利亞境內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發動首次空襲。空襲首日,美軍投入敘利亞境內的炸彈與導彈數量幾乎相當於空襲伊拉克境內IS一個月的量。
生活在敘利亞一個難民營的女孩Hudea,在2014年12月碰到了一名攝影師奧斯曼·薩厄爾(Osman Sagirli),她誤以為相機是槍,驚恐地舉起雙手。
2015年1月
美國國防部稱,美軍將派遣大約1000名軍人培訓敘利亞「溫和」反對派武裝,以抗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及其他在敘利亞佔地盤的極端反對派武裝。
流離失所的難民,饑渴無助的兒童
2015年5月
四年間,敘利亞因這場血腥衝突而四分五裂。大約20萬敘利亞人慘遭殺戮,國內近一半平民流離失所。衛星照片顯示,2011年敘利亞內戰後,敘境內夜光減少83%。
在這個悲慘的國度里,失去的又何止是夜光。
2015年7月
在過去幾年裡,敘利亞平民區的激烈交戰和因此導致的大量平民逃離家園,給這個國家脆弱的供水和衛生網路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好幾個城鎮及其周邊地區已經斷水數周,數十萬兒童無水可喝。數萬名兒童患上了痢疾。外國支持的恐怖組織很清楚這個緊急的問題,他們把目標直接對準了自來水供應,這是國際戰爭法明確禁止的行為。
2015年8月30日,敘利亞大馬士革,一處居民區遭遇空襲,一位父親救出受傷的女兒
沙灘上的敘利亞男孩
2015年9月
自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這個國家的難民沒有一刻停止過逃亡。聯合國難民署的數據顯示,2015年1至8月,至少已有30多萬名難民經地中海進入歐洲。敘利亞人口約為2300萬人,現在已有400多萬人淪為國際難民,國內還有約760萬居民流離失所。難民冒險穿越地中海前往歐洲的途中不幸喪命,包括多名兒童。9月,一張敘利亞難民小男孩俯卧沙灘的照片,震撼國際社會。這名敘利亞3歲男童和家人要偷渡到希臘,結果不幸沉船,一家四口只有1人存活,男童的屍體被衝到土耳其一處沙灘上。這令人揪心的一幕,是敘利亞人民這幾年來的常態,顛沛流離,家破人亡。
俄羅斯空襲敘利亞
五年了,一切還在繼續,敘利亞從苦難走向更深的苦難。9月30日起,俄羅斯開始對敘利亞境內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實施空襲。7日,俄羅斯又動用了裏海的四艘戰艦,向「伊斯蘭國」組織11個目標發射了26枚新型巡航導彈。俄羅斯此刻插手,讓敘利亞本就錯綜複雜的困境更加難以捉摸。這個奄奄一息的國度里,看不到一絲光亮。
這張照片是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洛藝嘉曾經在敘利亞海邊拍攝到的景象,彼時海浪平靜,房屋完好,孩子們在海邊踢球,而今回望,唏噓感慨。
不過五年光景,足以讓一個原本安寧的主權國家支離破碎,國家邊界名存實亡,人民任人宰割,國土淪為了大國地緣戰略角斗場和新式武器試驗場。敘利亞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閱讀至此大家都有了答案。而敘利亞的明天又在哪裡?似乎誰也答不上來。
俄羅斯為什麼要入局?
俄羅斯是在賣血回藍
俄羅斯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油價下跌,俄羅斯除了石油軍隊沒有別的能賣錢的了;
國際油價下跌俄羅斯經濟損失慘重,中東局勢只有動蕩起來才有可能讓油價上升,軍事打擊ISIS和敘利亞反政府軍提升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力,連接敘利亞-伊拉克-伊朗聯盟可以在中東迅速形成較大的影響力,進而更加影響中東局勢,所以俄羅斯直接出動軍事行動意圖攪動中東亂局引起國際恐慌拉動油價上升,俄羅斯也是拼了
歐洲為什麼入局?
德國不是五常卻可以影響五常(五常關係都是好到不行)
德國提高國際地位主要通過歐盟的內部影響和對中東局勢的影響和德俄關係!此次俄羅斯進局,德國希望能夠通過本身對歐盟的影響力和對俄羅斯的關係以及和法國的聯盟關係,影響中東
法國被逼的作為地中海聯盟的主導國,必須做出在地中海事務的強有力反應,也是敘利亞曾經宗主國,更加無奈的是巴黎大爆炸讓法國很不爽很不爽很不爽
英國雖然作為中東曾經的主導國,現在根本不想管這事,而且希望美國來管管
中國為什麼不入局
中國給點藍不願初雪
雖然覺得中東是能源基地,但是在東(東南)亞事務沒有實質確定完成之前不會進入中東,並且希望中東能夠再亂一點(另強烈懷疑ISIS是否有中方參與)於是在ISIS基本面沒有解決的時候,現如今基本支持敘利亞政府軍(連俄)和庫爾德(美俄歐中都基本支持)
美國為什麼不入局
開什麼玩笑,美國一直在玩好吧!但確實,美國對於這一塊很低調啊,主要原因在於美國政府現在不知道怎麼搞!!
12年之後美國明確表示戰略重點在東亞(東南亞)現在這一塊問題很扯淡,美國不願意在此花費過多的精力,所以你會發現美國沒有離開,但也沒有具體方案和行動
因為不管現在局勢怎麼亂對於美國都是利大於弊的!除非ISIS統一中東
局勢發展:
ISIS統一大部分敘利亞和伊拉克直接面對土耳其中東沙特和伊朗,不管ISI導向哪個方向,會直接造成另外兩個勢力的聯合,而且ISIS統一敘利亞伊拉克說明俄羅斯已出局且損失慘重,美國也放棄敘利亞反對派,當一個強大勢力形成的時候,ISIS就不是傀儡了!
ISIS建國直接後果是伊拉克敘利亞分裂,也就是說所有勢力都穩定下來,中東形成庫爾德vsISISvs沙特海灣王國vs伊朗/伊拉克vs土耳其的6方五種勢力任何兩方勢力的結合會直接導致另外三方的聯合,但是有一點,這個局勢下,庫爾德是孤獨者,因為土耳其尹拉克伊朗ISIS四個個勢力包圍並且不希望它的強大,他必須尋求更加強大的勢力結盟(可能同時結盟俄羅斯還有沙特)
同時敘利亞也就無足輕重了,估計會結盟伊朗/伊拉克;同時由於ISIS和土耳其沙特關係親密,前期可能會首先與之其一結盟,這就將直接導致伊朗/伊拉克與庫爾德的提前和解,而後期來說,ISIS未必受沙特土耳其的影響,更加可能中立性;
庫爾德建國土耳其最擔心的必然是庫爾德,所以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會瘋狂進攻庫爾德,若庫爾德建國也就是土耳其沒有成效作為世仇的俄羅斯別的沒有,武器方面可能會提供給庫爾德人,甚至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人,建國後的庫爾德必然會吸引大量其他國家的庫爾德人的支持和來往;
庫爾德建國直接的後果是讓土耳其無法在中東做其他事務,只能一心一意來面對庫爾德人和國內的矛盾,而俄羅斯可能會給與庫爾德
所以看看現在中東亂局(個人猜測):
敘利亞政府(守業=俄羅斯伊朗伊拉克中國表明支持--俄羅斯軍事打擊----對手敘利亞反動派ISIS土耳其美國北約)
敘利亞反動派(讀取政權=美國英國土耳其以色列表明支持-美國法國土耳其軍事-----對手敘利亞政府軍ISIS俄羅斯)
ISIS(建國大業=幕後沙特海灣5國/土耳其/中國--土耳其軍事-----對手俄羅斯/美國/歐萌/敘利亞反對派/伊拉克政府軍庫爾德人武裝)
庫爾德(建國大業=國俄羅斯美國中國歐洲以色列表示支持--美俄物資支持---對手ISIS/敘利亞反對派/敘利亞政府軍/伊拉克政府軍/土耳其政府軍)
伊拉克(內部鬥爭=伊朗敘利亞政府盟友--得到美國伊朗俄羅斯的支持--對手遜尼派/ISI/庫爾德/國內反對派)
伊朗(波斯霸主=伊拉克敘利亞宗主國--俄羅斯中國美國基本支持--對手沙特海外五國/土耳其/庫爾德/遜尼派)
各大國
美國
支持敘利亞反對派為了打擊俄羅斯;
支持伊拉克政府為了穩定伊拉克戰後局勢;
支持伊朗正常關係為了伊拉克戰後穩定;
支持沙特海灣國為了影響全球石油價格;
支持庫爾德人為了打擊ISIS;
支持土耳其為了打擊俄羅斯;
你看起來好像現在是美國現在反而最喜歡中東安安靜靜的了,美國的主要目的兩個:
伊拉克戰後局勢需要穩定(為此支持伊朗核問題和關係正常話)
繼續消弱俄羅斯的影響力(在俄羅斯軍事打擊下穩定國際油價;支持土耳其/敘利亞反對派死拖俄羅斯和敘利亞政府軍;支持庫爾德保證其不全面轉向俄羅斯;支持伊朗伊拉克保證其在俄羅斯問題是中立)
但現在同時支持沙特和伊朗不利於伊拉克局勢的穩定(教派之爭嚴重)
同樣支持庫爾德也不利於伊拉克局勢的穩定和對土耳其的關係惡化
得出結論:美國做出來的事情和結果不是中東穩定,而是不斷地進行亂局
俄羅斯
支持敘利亞政府軍為了保持對中東的影響;
支持伊朗伊拉克為了保持中東的影響;
軍事打擊為了保證敘利亞政府和影響石油價格上漲;
支持庫爾德為了保持中東影響,打擊美國支持的反政府武裝和世仇土耳其;
但俄羅斯現在的軍事打擊並沒有造成對全球的影響,即國際油價沒有上漲,也就是說俄羅斯現在在繼續虧本,但俄羅斯不得不做,萬一夢想實現了,國際油價上漲就高富帥了
俄羅斯主要支持敘利亞和庫爾德以及與伊朗伊拉克的關係
敘利亞政府軍基本可以肯定未來出局,或者只能是一小塊地方了
伊朗伊拉克與俄羅斯的關係更多的是在美國高壓下的互相取暖,現在美國伊朗關係正常下,俄羅斯和伊朗關係也會慢慢正常化,但在對待土耳其和沙特上因為有友好結盟的基礎還是有前途的
庫爾德基本算是俄羅斯現在最後最有可能翻盤的點:雖然美國歐洲中國都表明支持庫爾德VSIS但沒有國家表示支持建國,而俄羅斯與土耳其的關係可能會讓俄羅斯要教訓下土雞了,所以未來若是那個勢力會支持庫爾德最大,估計是俄羅斯
不過不要太樂觀俄羅斯也很憋的曾經大力支持過得國家:中國(據說雙方絕對是最不信任國家等級互為前三)印度(不成才,不過幸好不成才,不然又是一個中國)越南(基本沒戲了,主要是現在東亞事務基本在中美,最多買賣武器,南海問題估計俄羅斯不會很樂意參與,除非得到歐洲的支持)南斯拉夫(已被一群混蛋分裂)東南歐洲(全部白眼狼)烏克蘭(白眼狼王)中亞各國(唯一政治軍事經濟依然有影響力的地區,但面臨中國挑戰)
俄羅斯支持了敘利亞政府軍庫爾德人伊拉克伊朗用來對抗土耳其敘利亞反對派IS 和美國 很難
TG
支持敘利亞政府軍表明中俄一致態度(是他讓我這麼乾的!)
支持伊拉克政府(基本是石油,打擊恐怖主義)
支持伊朗表明中俄一致態度(是他讓我這麼乾的,石油)
支持俄羅斯表明中俄態度一致(是他自己乾的,打擊恐怖主義,石油,轉移仇恨和嘲諷)
支持庫爾德表明支持打擊恐怖主義(打擊恐怖主義ISIS,轉移仇恨和局勢焦點)
也就是說TG在中東基本是支持俄羅斯所支持的同時支持俄羅斯,
同時不反對任何做生意(以色列)和有石油國家(中東海灣國)的買賣
與所有除敘利亞反對派和ISIS之外都沒有翻臉
那麼結果是TG在支持俄羅斯
俄羅斯支持了敘利亞政府軍庫爾德人伊拉克伊朗用來對抗土耳其敘利亞反對派IS 和美國
也就是說TG在補充俄羅斯不足的地方,用於加強對抗美國
立場:支持俄羅斯,支持政府軍,支持和平談判,支持打擊恐怖主義,同時在國際上:反對任何外部勢力進入中東,干涉他國內政和戰爭,美國對中東局勢應該負責
美國應該負責中東事務,同時美國不能用軍事打擊政府和反對派,同時最好美國能組織和談,美國在和談中不能干涉,伊拉克美國應該保證安全和經濟利益,伊朗不能打只能談,庫爾德問題應該談,ISIS問題美國應該負責,怎麼負責(反正他負責,我不想管也管不了,最好用嘴遁)
哈哈!
關於中東基本和稀泥態度和保持現狀(現狀是什麼???腦補)
同樣與中國策略相似的是歐洲,
支持所有美國的支持,同時法德又支持了俄羅斯的部分主張,打擊ISIS
也就是說現在大家都希望中東亂
所以中東必須得亂
站在中東看中東,雲煙霧繞,充斥著各種雜亂的信息和謠言。很多問題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同角度和立場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
所以呢,我們應該站在月球上看中東。
敘利亞的來龍去脈,前面知友講了很多很細。說實話,我覺得知友給的信息量太大,變數因素太多,既不得來龍,也把不住去脈。
最好能一言以蔽之。我想借用一位庫爾德朋友跟我說一句話:上世紀石油資源塑造了「賽克斯-皮科」版的中東格局,本世紀天然氣資源將重塑未來的中東格局。
無非就是大國劃分地區勢力範圍嘛:上世紀的玩家是英法,本世紀的玩家是美俄。我本來有點懷疑俄到底有沒有籌碼陪美玩到最後一關,聽說在美眼裡俄就是一個二流國家。後來我想通了,玩不玩得起俄都必須入局。
俄羅斯真正的戰略武器不是核彈頭,而是天然氣。沒有這一手,俄不敢在烏克蘭問題上那麼囂張,歐盟也不會表現得那麼克制。
所以,美國的中東戰略是要從海灣引一條天然氣管道,經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抵達歐洲。這樣,歐洲的小夥伴們就可以擺脫對俄羅斯的資源依賴了。此外,我聽說還有一條海底管線,就是經以色列、塞普勒斯、希臘、義大利抵達歐洲。
但是,美國的這個戰略面臨三個攔路虎:薩達姆·海珊、巴沙爾·阿斯德以及雷傑甫·埃爾多安。這三個中央極權國家怎能任美擺布?於是,薩達姆已經被除掉了,巴沙爾正在被幹掉,埃爾多安或許就是下一個目標。
美國要對中東中央集權國家進行民主化改造,當前的伊拉克就是一個很好的樣板。一個民主聯邦制或邦聯制的國家是極易受外部勢力控制的,政體內部的反對派、庫爾德人、什葉派、遜尼派、政治伊斯蘭、右翼等等都可以成為美國離岸平衡的抓手。
敘利亞目前經歷的就是當年伊拉克經歷過的去中央集權化的改造過程,結合美國的中東戰略分析就不難理解敘利亞問題的來龍與去脈。
茉莉花革命、經濟危機論、教派衝突論、庫爾德問題、宗教極端主義或恐怖主義等等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中東這點事兒也沒那麼複雜,就是山姆大叔要給中東做個整形手術。
對中國而言,中東這些事兒好像跟我們沒啥關係。所以為什麼說要站在月球上看中東問題,只有在大時間和大地緣的尺度下才能發現問題的本質。歐美早已進入天然氣時代,我們冬天卻還在燒煤,車主們還只盯著油價——咱們落後的有點遠了。
所謂西氣東輸,這個「西」我理解的不僅限於西部省份,應該延伸至西亞。怎麼把伊朗、伊拉克、海灣國家的氣輸到中國,這個管道免不了經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只有解決了「西氣東輸」問題,新時期咱們在外交上、戰略上才可以不受制於俄,才能保證主權獨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99%E5%88%A9%E4%BA%9A%E5%86%85%E6%88%98#.E5.9C.8B.E9.9A.9B.E4.BB.8B.E5.85.A5
Syrian Civil War
https://pic3.zhimg.com/v2-97c00ab5d9317f88b128dd4a4b4f1fc2_b.png
"針對敘利亞的「化武」威脅,美軍用59枚戰斧巡航導彈作為回應,金融市場頓時炸開了鍋。全球金融資產即刻站成兩隊——以股市為代表的風險型資產和以黃金為代表的避險型資產。「國際警察」時常將戰火引向世界各地,這次敘利亞空襲僅僅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恐怕沒那麼簡單。"(wx ID:股事小課堂)
北京時間4月7日上午,美軍空襲敘利亞,59枚戰斧巡航導彈對敘利亞進行了「外科手術式」的軍事打擊,以此遏制敘利亞政府軍繼續對平民使用化學武器。一時間,金融市場炸開了鍋,全球股市紛紛下跌,原油、黃金大漲,A股黃金、軍工板塊也有不俗的漲幅。
「外科手術式」軍事打擊
五角大樓發言人稱,59枚戰斧巡航導彈對敘利亞飛機、跑道、石油物流貯存地區、彈藥供應掩體、防空系統、雷達系統等發動打擊。這是美國第一次向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發動直接軍事行動。
https://pic3.zhimg.com/v2-db0af668d28647c83da3206368bb1e0e_b.png
美軍空襲地圖(圖片來自美國廣播公司)
https://pic3.zhimg.com/v2-03552f4956940f8e81bc2ccb03a7938a_b.png
美軍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圖片來自路透社)
https://pic4.zhimg.com/v2-4c5163e63618237bdfd42b57efefa5d7_b.png
敘利亞霍姆斯的Shayrat飛機場(圖片來自路透社)
據路透社報道,敘利亞霍姆斯官員稱美軍襲擊造成5人死亡、7人受傷。美軍表示已經採取「特別措施」以防止平民傷亡及波及機場工作人員。
美聯社援引敘利亞國家電視台消息稱,美軍導彈襲擊了多個軍事目標,敘國家電視台怒斥這次襲擊為對敘利亞的「侵略。敘利亞反對派對美國的軍事行動表示歡迎,呼籲繼續。
為什麼朝敘利亞開火?
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在下令發動襲擊後,火速發表了一段講話,清楚地解釋了朝敘利亞開火的原因。(wx ID:股事小課堂)
https://pic2.zhimg.com/v2-bff6feae37a664973896c1c2908db501_b.png
特朗普稱,對敘利亞軍事襲擊是為了回應化武襲擊,敘利亞無視聯合國安理會的警告,防止化學武器使用的擴散對於美國國家安全利益來說至關重要。
同時,特朗普敦促全球和美國一同終結恐怖主義的源頭。他說:「今夜我呼籲所有文明國家一起來終止敘利亞的血腥屠殺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這次打擊的是敘利亞政府軍,這不免引起部分國家的不滿。俄羅斯是敘政府軍的盟友,曾在2015年對敘利亞境內的恐怖組織(IS)發動大規模軍事打擊。
普京認為美國對敘空襲嚴重損害俄美關係。「美國對敘發動恐襲基於一個編造的借口。敘利亞軍隊並沒有化學武器。」
英國對美國對敘的軍事行動表示支持。英國政府發言人表示:「英國政府全力支持美國的行動,我們相信這是對待敘利亞政府發動化學襲擊的恰當反應。」
伊朗強烈譴責美國對敘利亞空軍基地發射導彈的行為。伊朗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伊朗強烈反對此種單方面襲擊,這種行為會加劇敘利亞恐怖主義的蔓延,且會使當地局勢複雜化。」
化學武器的危害 催淚!
據鏡報,近日敘利亞北部發生化學毒氣襲擊,許多市民成為了無辜受害者,圖中的父親在毒氣襲擊中失去了20個家庭成員,包括他的妻子和僅9個月大的龍鳳胎。
https://pic4.zhimg.com/v2-01b7aa1f88c2a43204b744c799a5e893_b.png
4月5日,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妮基·黑莉在安理會會議上展示敘利亞疑似化武事件相關照片。(新華/美聯)
https://pic3.zhimg.com/v2-1c75fdf4bccdbfa728e58732f0c23782_b.png
全球金融市場炸開了鍋
面對突入起來的戰爭,全球金融市場反應極為敏感。以股市為代表的風險偏好型資產大幅下跌,黃金、日元等傳統避險型資產則應聲大漲,因為炮聲來自產油重地中東地區,因此油價同樣大漲。國內A股市場反應略微平淡,貴金屬、軍工類股票明顯上漲。
https://pic3.zhimg.com/v2-ed5dab827e3d8f1f1b1ade396c73d90e_b.png
亞太地區,我們選擇對國際消息較為敏感的港股,從圖中可見,恒生指數在美軍空襲敘利亞期間,有一波明顯的跳水行情。(wx ID:股事小課堂)
https://pic2.zhimg.com/v2-3c98092abc4709c90ed524b491b86b4d_b.png
歐洲方面,我們選擇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德國,受空襲影響,德國DAX30指數大幅低開,全天沒有填補這個跳空缺口。
美股會怎麼走?對於美軍的這次空襲,美股的反應應該最大,大幅低開,毫無懸念。
A股表現略顯平淡,唯有貴金屬、軍工類個股有所反應。其中西部黃金(601069)、天和防務(300397)封住漲停,從衝擊漲停的時點來看,跟美軍空襲敘利亞的時間不謀而合。
https://pic3.zhimg.com/v2-3cbe17445eb3ee3544655457c861403a_b.png
https://pic2.zhimg.com/v2-b4eb1cc6c883b165ed7b2bfcdc48a065_b.png
https://pic4.zhimg.com/v2-02c767a8279df7e2bd8a1d37e90a52d3_b.png
此外,現貨黃金大漲至美國大選以來新高,飆升近20美元至1267美元,白銀一度上漲1%。原油亦反應明顯,布倫特原油、WTI原油期貨雙雙漲超2%。
https://pic4.zhimg.com/v2-ba48274bef8605d72254927a02653c7f_b.png
戰爭是如何拯救美國經濟的?
美國向來以「國際警察」自居,不僅在全球各地駐紮軍事基地,還時常將戰火燒向全球各國。美國單純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恐怕沒那麼簡單。
1929年10月29日,華爾街股市崩盤,著名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正式拉開了序幕。到1932年,工業生產總值降低了45%,人均收入減少了40%,1300萬人失業,200萬人無家可歸,5000所銀行倒閉,900萬個賬號被凍結。這樣的浩劫是美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儘管當時的胡佛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如提高關稅和刺激住房建設等。但經濟形勢並沒有因此而扭轉。
1932年羅斯福上任後,依舊為了拯救美國經濟而頒布了新政,包含了一系列救濟百姓和改革工農業的政策。就當一切都慢慢好轉的時候,1937年美國經濟又一次極度下滑,失業率又回到了1932年的水平。當一切都陷入絕望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當時沒人能想到,「二戰」結束時美國的經濟竟然復甦了:失業率下降到1.9%,GDP漲到了「二戰」初期的兩倍。「二戰」後,美國成為了世界頂級的經濟強國。很顯然,「二戰」對美國經濟產生了毋庸置疑的影響。那麼我們分析下,美國到底是如何通過「二戰」擺脫危機的。
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供給和需求」的嚴重失衡,而戰爭是解決供需失衡的有效辦法,戰爭產生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藥、車輛、藥品等裝備、人力、資金需求,更因為交戰摧毀了供給能力,進一步放大。雖然美國起初並未參與二戰,可是當戰火在歐洲和亞洲蔓延時,美國政府知道他們要時刻為戰爭準備著。除了加強軍事、招兵買馬外,許多工業企業也開始向軍工轉型,很多汽車生產流水線都開始生產戰鬥機零件,漁業碼頭也停泊了軍艦,越來越多的曾被廢棄的美國工廠又重新開始了生產。
在1942年,福特汽車公司停止了所有民用車的生產,並將全部資源投入支持戰爭的工作。由當時的福特掌門人埃德賽爾·福特發起的龐大戰時計劃正式開始。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福特一共製造了8600台四引擎的B—24「解放者」轟炸機,5700台飛機發動機以及超過250000輛坦克、殲擊車和其他戰爭機器。
另一家著名企業通用汽車公司也接受了大量軍事訂貨,總價格高達13081億美元,這還是保守估計。其中,美國在二戰期間1/4左右的坦克、裝甲車和飛機;1/2左右的子彈和步槍;2/3的重型汽車均來自通用汽車公司,可謂大發戰爭橫財!為了生產這麼龐大數量的軍工產品,通運公司旗下多個子公司都停止或減少了汽車的生產,如雪佛蘭分公司在美國國內的工廠從1942年開始變全面轉為軍工生產,直至戰爭結束。
敘利亞內亂,緣起於2011年3月,15名少年因在牆壁上圖畫反政府塗鴉,而遭到逮捕。15名千少年遭到政府酷刑毒打,被拔去指甲,兩名少年被肢解。其中9位少年的母親,還遭到政府軍的輪姦和恐嚇。事件一曝光,迅速引爆敘利亞,全國展開遊行和抗議,呼籲嚴懲腐敗,要求民主!面對全國上下的抗議活動,總統巴沙爾卻下令出動坦克大炮,武力鎮壓。甚至公然突破紅線,動用生化武器,一次就殺死包括婦女兒童在內的2000多名平民!舉世嘩然!美國要求巴沙爾立即下台。中東24國,土耳其,阿聯酋,卡達,埃及,約旦等等……全部與敘利亞斷交。阿盟立即驅逐敘利亞!2012年,一位敘利亞中學生,因為拒絕參加政府組織的支持巴沙爾的遊行活動,而被政府軍當著全校師生的面,開槍射殺!此舉再次引爆敘利亞全國性大規模抗議遊行!20000敘利亞民眾為該少年送葬,並高呼烈士……戰火隨即點燃……
敘利亞、反對派、美國、俄羅斯,誰是誰的乾爹
好吧,還是上圖吧
http://t.cn/zHdhl8V (二維碼自動識別)
原文如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U4OTQ0Mg==mid=401850212idx=1sn=e4397bc8e15ba9f91884645253f02c94scene=2srcid=1117rcKZ5KyKl1q6xYWepTvw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最近看了一篇華盛頓油報的文章,我覺得說的很對,西方國家發動對敘利亞的戰爭,其實歸根到底是為了解決歐洲人口危機。目前德國一些國家老齡化非常嚴重,缺
乏適齡人口,通過戰爭將敘利亞人逼走,在通過所謂的人道主義接收這些難民,讓這些難民對德國等國懷有感激之情,這樣大量難民就可以留在德國工作生活,解決德國老齡化危機。所以說西方這些所謂的國家都是在吸亞非拉人民的血來維持所謂的發達,徹底從心裏面鄙視(跑題了)。敘利亞沒有未來,如果有的話,敘利亞唯
一的未來就等中國強大之後,能夠解決中東問題,並緊緊的依靠中國,重新建設國家,重新培養高素質人才。。。
As hundreds of
Germans held
up "Welcome Refugees" signs last weekend, much of Europe watched
in bewilderment. 「Germany is the only country that is welcoming us,」 said
Alalie, a 37-year-old from Damascus, Syria, and one of the thousands
of refugees who arrived at the main train station in Munich.
Nearly all of the
refugees had come from Hungary — a country with restrictive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where many said the authorities had treated them inhumanely. But
why are there such deep divides within Europe? Why do some countries welcome
refugees, while others do everything they can to keep them out?
[For six migrants, Europe offers 『last hope』]
Migrants protest
being stuck in Bicske, Hungary. (Balazs Mohai/EPA)
The reasons are
many, but one stands out: demographics. In Germany, for instance,
a rapidly aging popul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need to welcome foreigners. Other countries, where the aging trend is
much less severe, have fewer incentives to welcome newcomers.
A closer look at the
following maps, which compare demographic trends across Europe
between 2001 and 2011, helps explain some of the reasons Europe is so divided
on how to deal with refugees. The maps not only offer explanations: They
also show which nations might be missing out on an opportunity for future
growth.
Germany welcomes refugees to ease its rapid
population decline
Empathy and the
country"s Nazi-past — which turned Europe into a battlefield and later forced
many Germans themselves to flee the war — might explain the
country"s enthusiasm for helping today"s refugees. But there is another
factor that few would openly acknowledge right away: Germany really needs
them.
"What we"re
experiencing right now is something that will occupy and change our country in
the coming years. We want this change to be positive,"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said Monday. She was referring to a popular argument in the
country"s discourse on immigration in recent months: Germany is shrinking
rapidly, and the trend is expected to get worse in the coming years. By 2060,
there will be only about 68 million to 73 million people in Germany, according
to current predictions
by the country"s statistical office — compared with about 81 million now.
[E.U. leader proposes plan to distribute migrants
across continent]
Worker Michael Keil
checks a car at a plant in Germany. (Jens Meyer/AP)
Already today,
Germany lacks young, skilled workers. Companies are unable to fill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jobs because they cannot find enough applicants. On Sunday, Dieter
Zetsche, the head of car manufacturer Daimler, said in a newspaper interview: "Most
refugees are young, well educated and highly motivated. Those are exactly the
people we"re searching for."
European Muslims are indeed on average eight years younger than the rest
of the population, a Pew Research Center study found. Daimler
and other companies now want to search for applicants in refugee reception
centers to fill their vacancies. Meanwhile, a first job portal has
been launched on a Web site that is supposed to connect
refugees with potential employers.
The influx of
refugees could also benefit German society as a whole. The
country"s welfare system — one of the world"s most generous — is
increasingly strained because more retirees have to be financed by fewer
working-age and tax-generating citizens. Today, there are
three working-age Germans per retiree. By 2060, however, that ratio will
be less than 2 to 1, according to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In a
recent op-ed, Astrid Ziebarth of the German Marshall Fund, a think
tank, called Germany"s response to the refugee crisis "as pragmatic as
idealistic." Many Germans might support the influx of refugees for
moral reasons right now, but economic reasons might become a bigger part
of the political debate in the future, when the challenges of the sudden
increase in immigrants become more apparent.
Sweden takes in many refugees, but for different
reasons
Such economic
thinking makes Germany distinct from Sweden, which has recently taken in the
highest number of refugees in Europe per capita, despite having a population
that isn"t declining. Its government has historically been among the world"s
most accommodating when it comes to refugees, which explains Sweden"s quick
reaction in the current crisis. Although the Swedish government allows
asylum-seekers to work immediately, chances of finding a long-term job are low.
Nearly half of all foreign-born people ages 25 to 64 are unemployed.
"There just
aren"t many jobs anymore for the very low-skilled," Tino Sanandaji, a
Swedish economist with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was
quoted as saying by Al Jazeera English. In contrast, most unfilled jobs in Germany
are offered by technical manufacturers and do not
require previous knowledge because workers will be taught
in apprenticeship programs. Whereas Germans are particularly looking for
engineers and workers with technical skills, many Swedish
job vacancies require either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degrees or
excellent knowledge of the Swedish language.
[The Arab world』s wealthiest nations are doing next to
nothing for Syria』s refugees]
Britain already has one of Europe"s most diverse and
stable populations
Britain is among
Europe"s demographic exceptions: It is predicted to become Europe"s most
populous country by 2060 thanks to immigration and fertility rates that are
higher than most of its neighbors, according to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Despite Germany"s
efforts to attract foreigners and Britain"s reluctance to do so, current
forecasts predict a
migrant proportion of 14 percent for Britain, but only 9 percent for Germany by
2060. In Britain, Prime Minister David Cameron has recently focused on a
resettlement program for 20,000 additional refugees that would allow in
some of the weakest. British commentators have said this strategy puts
moral considerations over economic interests, obviously referring to Germany.
Amid refugee crisis, Germany"s Merkel calls for quota
system
Play Video1:52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says Europe must implement a joint system for dealing with
migrants and agree to quotas. (Reuters)
Suggestions that
Britain is acting more morally than Germany and Austria might sound
cynical in those countries: Last weekend alone, 20,000 refugees arrived in
Munich, the same number of people Britain now wants to additionally resettle
within five years.
Nevertheless, the
British government"s stance is supported by a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Fears
of economic competition and worries over being able to assimilate more
foreign-born migrants could explain why such sentiments persist.
France is cautious because of a persistent rift
within its society
Like Britain, France
is among the few countries in Europe with a growing population, thanks to
immigration and a high fertility rate. What is particularly striking about the
country is its nationwide population growth, even in rural areas.
Meanwhile, the
country is on persistently high alert: In Paris and in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police officers and soldiers patrol the streets to prevent potential terror
attacks. January"s attacks targeting a Jewish supermarket and
editors critical of Islam have not helped to bridge the rift between
France"s growing immigrant population and its white majority. Although only 7.5
percent
of the French population is Muslim, conservative politicians are
worried about changes in demographics: Jean-Francois Cope, who later
became the president of France"s major UMP party, said
in 2012: "There are areas where children cannot even eat their "pains
au chocolat" because it"s Ramadan." Cope was referring to a story
about a non-Muslim child whose chocolate pastry was snatched during the Muslim
month of fasting.
Being confronted
with such provocative statements, President Fran?ois Hollande continued to
follow the country"s guidelines to regard all citizens as equal. What
might sound like a logical and supportive idea has worrying
implications. Many French migrants feel neglected by the country"s
government because the "all citizens are equal" approach has until
recently limited most affirmative action programs. Such
programs, which are comm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be necessary to help
sons and daughters of migrants escape poverty and job discrimination. France,
however, does not collect
data on its citizens" race, ethnicity or religion, which has made it
difficult to prove discrimination.
However,
smaller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pplicants with foreign-sounding names
have much lower chances of getting jobs, and another
survey documented a feeling among many children of immigrants that they
are not considered as French by others.
In France, it might
be not so much the absence of migrants that is a threat to its future, but
rather the government"s difficulties in finding a way to assimilate and support
a large share of the country"s neglected population. All this explains why
the French willingness to accept more refugees will likely remain fairly
limited.
Hungary — and much of eastern Europe — is missing out
on a demographic opportunity
Contrary to France,
many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face a population decline. Nevertheless, they
refuse to take in more refugees. Hungary, which has recently built a
border fence, has become the most prominent case: The country"s prime
minister claimed last week that he was defending European
Christianity against a Muslim influx. 「Everything which is now taking
place before our eyes threatens to have explosive consequences for the whole of
Europe,」 he wrote in the op-ed. "We must acknowledge that the European
Union』s misguided immigration policy is responsible for this situation."
The country"s
demographic decline, however, could also be considered critical: By 2030,
Hungary"s population will have decreased
by 5.8 percent. The country is among Eastern Europe"s most rapidly
shrinking nations. Others are performing even worse: Demographic research
institute Infostat
recently concluded that Slovakia was rapidly aging and concluded its society
had "to be prepared for ... the integration of a higher number
of foreigners (often from very different cultures)." In recent days,
Slovakia made headlines for exactly the opposite approach: It publicly
announced it would accept only Christian refugees — no Muslims. Other
countries with similar demographic forecasts, among
them Estonia and Bulgaria, also want to limit the influx of Muslim
refugees.
There might be
reasons for such thinking: high unemployment and weak economic performance, for
instance. Academically, there"s no consensus on whether population growth
always leads to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Eastern Europe"s policies will
not simply be forgotten: Countries like Hungary and Slovakia probably
won"t attract many Muslim migrants in the future, even if they should suddenly
realize they urgently need younger foreigners.
From
&
敘利亞危機,完全是宗教危機,阿拉伯民眾想過上世俗化的生活,但是伊斯蘭教的這些領導和極端教徒能同意嗎?於是有isis這些的組織,像歐洲的宗教法庭都已經是中世紀的事了,但是像伊朗這些國家還有。歐洲中世紀原本宗教的力量也很強大,但是後來好運連連,先是發現新大陸,然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在強盛時期改革的阻力也最小,但是阿拉伯國家就沒這麼幸運了,蒙古大軍橫掃整個阿拉伯國家,然後又是連續的幾個軍事帝國,歐洲崛起後,又被打的滿頭包,根本沒時間改革。到了今天伊斯蘭教可能會徹底破碎
推薦閱讀:
※ISIS 的起源、崛起、牽扯勢力以及目的是什麼?
※敘利亞政府是否使用了化學武器?
※如何評價2016年十一月敘利亞庫爾德武裝對拉卡的攻勢?
※敘利亞2015年內戰進行到現在局勢如何?目前存在哪些派別,政府軍的現狀,以及未來戰局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