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軍團對抗大秦帝國的結果怎樣?

假如沒有長途跋涉,歐亞大陸有傳送門直通。。。。


雖然這是個老題,但看到滿篇胡說八道的答案實在看不下去了。

@陳風暴烈酒 那個胡說八道的答案堂而皇之的排在第一位,無法忍受。

雖然我水平很低很不專業,但基本常識自認為還是有的,沒常識看了幾集大秦帝國或者美劇羅馬就來這兒賣情懷強行答真的好嗎?

一般而言這種關公戰秦瓊的題目,大致有如下兩個套路:

秦漢吹:

羅馬人傻X不會放箭系列

羅馬人沒騎兵看著你爆他菊花系列(漢朝騎兵完爆羅馬是不假,但此處說的是秦,恩,秦還是別笑話羅馬的騎兵了)

秦漢是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必然戰勝奴隸制社會系列

羅馬吹:

秦漢步兵素質低下系列:羅馬軍隊是世界第一職業化軍隊,秦漢徵召兵渣渣

秦漢沒有步兵方陣系列:中國人歷來講究機動靈活,衝鋒力被西方人完爆

秦漢沒有重甲系列

PS,後兩條還會被一些傻X當成「優勢」,在他們眼裡步兵方陣和重甲笨拙無用,輕步兵直接輪著大刀片子和標槍放風箏,側擊迂迴才是戰爭的王道。不過我是怎麼都想不通,以劍盾兵為主的羅馬,機動性是怎麼比秦軍由數種兵器重疊組成的大方陣差的,誰迂迴誰啊。

————————

關於政治比較補充一點吧,羅馬本質上是奴隸社會,毫無疑問。秦漢則是極為徹底的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姑且這麼叫,雖然封建社會這個說法已經被批判很多次了)。總的來說,羅馬的政治體制比六國要強,和秦漢比就不那麼徹底了。比六國強在:1、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國家直接管理公民,所以動員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強於六國。貴族還搞一些經濟作物莊園的投資,在貴族還比較願意為國家做貢獻的布匿戰爭時期,國家財政收入還是很客觀的。2、鼓勵軍功,共和國時期公民指望著打仗獲得新的土地、戰利品和奴隸來發財,帝國時期公民和自由民可以靠打仗來獲得一片不小的私有土地。3、混合政體緩和平民和貴族的矛盾。和秦漢比:1、廢除奴隸制不徹底,3世紀危機開始社會發展便陷入停滯,本族人口增殖緩慢,給最後西羅馬的徹底滅亡種下禍根;2、沒有建立完整的官僚體制,所以混合政體破產後,西帝國的政治長期處於混亂當中。

當然,和秦漢比,那兩個弱點在布匿戰爭時期還沒暴露出來。

此處是正經答案

樓主沒有限定時間,那就以布匿戰爭前後的羅馬共和國VS統一前夕的秦國吧

除去最宏觀的經濟因素外,戰爭的決定因素在於國家的動員能力和後勤水平。裝備什麼的在沒有代差的情況下還是次要因素,關於後勤,秦朝和羅馬共和國地形差距太大,我也不好妄比。雖然羅馬打迦太基跑的挺遠,而且圍城戰一圍就是好幾年,但畢竟有地中海這個澡盆,和秦滅六國的條件不一樣。先看動員吧

秦通過商鞅改革,是最徹底的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動員力一下子超過其他六國一個時代。秦實行全民皆兵的體制,一有戰事朝廷臨時徵發,而且輪換上陣,基本可以保證全國成年男子都有一定的作戰經驗,西漢基本繼承了這套制度。

羅馬的奴隸制和夏商周是兩碼事!兩碼事!兩碼事!羅馬共和國在公元前四世紀《李其尼·塞斯蒂亞法》向公民分地之後,馬略改革之前也是以自耕農為基礎的兵役制度,公民有一部分私有土地,還有一部分佔據地(類似於今天的承包地,所有權歸公使用權歸個人),一有戰事臨時徵發,武器鎧甲自備,並按照年齡和財產分成三個檔次,這點眾所周知,所以羅馬共和國的動員能力也是很強的,坎尼一次7萬人全軍覆沒,但還是靠耗人頭硬生生耗死了迦太基。

所以,單就經濟基礎和動員能力來看,秦漢和羅馬是一個性質的,也都會陷入因為自耕農破產和土地兼并導致財政和動員能力崩潰的循環中。當然,中國一直循環到今天……西羅馬循環了一次就死透了,東羅馬又循環了一次然後死了。

最終的結果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東漢和羅馬帝國時期是比較相似的,前者豪強地主世家大族已經把自耕農的土地兼并的差不多了,後者貴族的莊園把自耕農逼到破產,讓破產自耕農到羅馬城當流民去了。因為自耕農減少,二者都實行職業軍隊制度,職業軍隊戰鬥素質更高,但是數量遠遠少於公民兵,而且補充也不容易,這也就是為什麼羅馬阿勞西奧戰役狂送16個軍團眼皮不眨一下,條頓堡送了三個軍團心疼的屋大維肝顫,漢武帝能先後動員幾十萬人征伐匈奴,邊庭流血成海水還能不停的增派部隊,漢靈帝只能出動三萬人(就這還包括匈奴等漢協軍)打鮮卑,全軍覆沒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無力對鮮卑動兵。

馬略改革,就短期來看效果拔群,但從長期來看,無疑是無力逆轉貴族大地主兼并土地趨勢的一種無奈之策。

但要注意一點,雖然秦在農業耕作技術等方面較羅馬為優,但由於秦不抑制兼并,所以可持續發展能力堪憂,羅馬好歹還有幾部調整公地私地關係的法律,所以自耕農死的慢點,秦由於歷史經驗的原因,還沒有這個抑制兼并的概念(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漢興,循而未改。古井田法雖難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贍不足,塞併兼之路,然後可善治也。),滅六國時還可以靠不斷獲取新的土地緩解矛盾,統一後15年就崩了,跟劇烈的土地兼并和貧富分化也是絕對有關係的。

第二點,軍事體系和戰術

政治上雖然中國是漢承秦制,但軍事體系、技術上,漢卻可以碾壓秦一個次元,一方面,漢朝大量普及了鐵制兵器鎧甲(秦還做不到這一點,主力還是青銅武器),另一方面,漢朝重騎兵正式活躍在戰爭中了,武帝時期重騎兵更是獲得了大發展。而秦還是比較落後的大重步兵方陣,打仗全靠重步豬突和步弩輸出,且不說秦全國騎兵也就一萬多,而且還都是輕騎兵和騎馬步兵,主要作用在於襲擾和作為機動步兵(比如長平之戰斷趙軍糧道)

也就是說,秦軍機動性相對於漢軍是很差的,很差的,很差的,有多差呢?比羅馬還差,當然,我這個表述是不嚴謹的,因為羅馬橫掃希臘靠的就是高機動性。以為羅馬只會疊個龜甲陣慢慢蹭的真是夠了,羅馬大多數時候是步兵大隊排開衝鋒過去,或者也可以各隊分散開來各自為戰。某種程度上說,重步兵里屬羅馬步兵機動性最好,希臘也好,馬其頓也好,漢唐宋明清也好,在羅馬劍盾兵眼裡這些國家的重步兵都是地上爬的烏龜!

因為羅馬重步兵的確是個異端,不是和 @陳風暴烈酒 說的那樣重步兵本身是畸形產物,沒有重步兵維持陣線的軍隊那簡直就不叫軍隊,論重步兵,秦軍比例絲毫不比羅馬低,甚至更高,而是羅馬重步兵才是異端。羅馬由於發家於多山地丘陵的南歐地區,所以偏好劍盾兵,而世界主流的重步兵都是長矛步兵,刀劍這些短兵器是長矛折斷後混戰廝殺防身用的。羅馬為了讓這套異端的體系運轉有效,從馬略改革開始就不斷在士兵的素質上下功夫,還用巨大的盾牌和重投槍來抵抗敵人的衝鋒,其實換成長矛方陣這些問題都能解決,但就是要犧牲機動性。

在阿德里安堡碳烤瓦倫斯之後,羅馬終於棄療,徹底倒向長矛方陣+重騎兵的砧板鐵鎚戰術模式。

當然,正如我之前所說,在國家實力面前,戰術和裝備是比較次要的一個因素,而和戰術相比,裝備又更次要一些。

雖然布匿戰爭時期,羅馬本族騎兵出了名的廢柴(羅馬人自己承認的),但是徵召的輔助騎兵和僱傭騎兵基本也可以滿足戰役需要,而且羅馬當時是有重騎兵的(一直都有,西方在波斯的影響下重騎兵誕生比中國要早),秦並沒有。

在羅馬還不怎麼重視騎兵的坎尼會戰,羅馬全軍將近八萬人,騎兵6400,此外還有7000輕步兵沒有上陣,扎馬會戰,羅馬35000人中就有6000騎兵

騎兵比例上看,怎麼也是羅馬比秦更高……

步兵戰術上,秦還是比較傳統的大型重步兵方陣,多種武器混編,以短濟長,這種方陣攻守兼備,但機動性過差,楚漢之爭起就逐漸被越來越機動的陣型淘汰掉了。羅馬相比於秦軍機動性是更勝一籌的,而且羅馬軍團經典的交替輪換戰術領先於秦。此處不贅述。

遠程方面,秦步弩天下聞名是不假,但我想不通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假設羅馬擺個龜甲站著被你射成個麻瓜。羅馬軍團廢除輕步兵完全以重裝步兵為核心那還要算到馬略改革之後,馬略改革後羅馬將遠程部隊分成兩類:其一是操縱弩炮等重型遠程武器的工程兵,這是軍團正式編製,其二是使用弓箭、標槍、投石索等輕型遠程武器的輔助軍團。羅馬軍團這才變成了影視劇中那個樣子。但是在此之前,一個羅馬軍團有20%以上是使用標槍和投鏢的少年兵,加上僱傭的遠程步兵,羅馬軍團的遠程部隊比例不僅不低於秦軍,還可能更高。少年兵的武器是垃圾不假,但掩護後面的三列重步兵衝鋒,遲滯敵軍騎兵衝鋒已經足夠了,秦軍步弩搞不好前兩輪射死的都是少年兵炮灰,裝填第三輪時怕是已經短兵相接了。

結論,布匿戰爭時期羅馬軍隊機動性和兵種多樣性在秦之上。

第三,裝備上:

羅馬共和國時期重步兵並不全部裝備鐵甲,比如屌絲青年軍就是銅護心鏡,第三列成年兵也是希臘式銅胸甲,武器鐵制(很多人居然說羅馬劍是青銅劍……羅馬在公元前四世紀開始逐漸淘汰青銅劍,布匿戰爭時期已經是鐵制的西班牙短劍了,居然有人大言不慚的說羅馬帝國時期才用鐵劍),這點上看,可能不如冶金高度發達的西漢,但比秦肯定是有一些優勢的。不過不足以形成代差。

秦軍勝過羅馬的,並不是什麼秦弩,而是秦軍方陣使用長兵器,善用長矛,而且作戰也是豬突式的打法,正面衝鋒威力很大。讓秦軍去搞什麼所謂的智謀,什麼迂迴,和羅馬人打那是傻缺,以己之短擊彼之長,羅馬劍盾兵巴不得你迂迴呢:來追我啊追我啊,等你方陣脫節拔劍殺你個桃花朵朵開。

關於秦軍的弩,弩由於箭支較短較輕等原因,不能和弓一樣拋射,而且距離一遠能量衰減比較快,精度也下降的厲害,相比於弓,弩的優勢在於近距離破甲,比弓好訓練好保養,而不是嘩嘩嘩一陣陣箭雨不停,壓的對方抬不起頭死傷狼藉(弩者,怒也,怒而擊之。擊力毋增加,而制弩之法有增加。沖斗弩制掛口長不過七寸,力不過百五六十斤,弩箭重不過二錢,五十步發,准而有力,遠難命中。今弩制,掛口長九寸或九寸半至一尺者,力有三百斤或三百五十斤至四百斤者,弩箭重三錢至四錢,百步能命中,其技不減於弓也。如弓力四五十斤,用箭有五六錢,何也?因弓矢之長,引弓拉滿,以至於彀,又加射者撒放之力,故箭發百步能殺敵者,此也。然而世之習弓矢者,比比皆是,計百千中未必得一精巧者。其技至難也。故阮子曰:「世多善弩而拙於弓,弓無法准,故任巧由意,弩有法准,故易有善。」今蹶張弩,有力則能挽,下士亦可習,如法上射,朝習可以暮成,雨露無妨。上弦架箭,十步之內猶能殺人,若弓似不及矣。——明《武備要略》)

所以YY秦軍一陣殲星弩射的羅馬軍隊鬼哭狼嚎純屬扯淡。弩箭確實可以穿透羅馬那薄皮木盾和最前排青年軍那孱弱的護甲。但弩有效射程(注意不是最大射程)最多百餘步,少則五十步(按明制是75-150米),這個距離,一個衝鋒,少則10秒,最多不過20秒,弩最多只能射一輪就要趕緊返回後隊或者拔劍接敵,如果是平原開闊地帶,雙方對沖,和羅馬人接敵前扔一輪重標槍區別大嗎?弩能破甲,重標槍還能破盾陣呢。更何況如上所述,羅馬軍團輕騎兵和輕步兵比例加起來比例往往在20%-30%左右,就算不考慮共和國中後期大量使用的弩炮和蠍弩,羅馬會擺個龜甲陣站著讓你射?將領腦殘?用輕騎兵和輕步兵不停騷擾襲擊你的步弩,掩護重步兵衝鋒,這種簡單的戰術你當羅馬人不會用?還是騎兵會傻乎乎的往秦軍的長矛上撞?人家只要把步弩趕回方陣內部就可以了,因為弩兵是不會拋射——從方陣內部向外攻擊的。

所以弩的優勢不在於不分任何情形的把羅馬人射的鬼哭狼嚎,相比於標槍,弩可以攜帶更多的彈藥,射程更遠,故而在據守有利地形時可以打出完爆標槍的輸出,比如李陵。

別覺得標槍原始,秦漢十分偏愛弩所以標槍用的少,可後世隋唐宋元明清標槍都是十分重要的裝備,一直用到抗日戰爭,原因就在於標槍可以人手一根,衝鋒前打亂對方陣型(這招中國後來也用),破盾陣以及騎兵用標槍可刺可投十分方便等特點是弓弩不能替代的,特別是火槍普及之前更是如此。

PS:關於羅馬劍容易彎是謠言,我看過這方面的英文文獻,用久了會彎是指當時的凱爾特長劍和高盧長劍,而且也不是一刺就彎是用久了會彎。羅馬也不是不會造長劍,且不說早期羅馬是用長劍的,步兵用短劍後,騎兵也一直用長劍,步兵使用短劍的原因是單手持握砍刺的話,劍不宜超過80cm(羅馬步兵制式劍在60cm-80cm,其實也沒有多短,30cm的那是步兵的護身短劍),漢單手持握的環首刀也就是這個80cm左右的長度,100cm以上的是騎兵用的和雙手持握的(類似於中世紀的雙薪劍士)。不信的話可以自己淘寶一把試試……

PS2:共和國中期,羅馬使用的不是影視劇里常見的方盾不假,但更不是小圓盾!而是卵形大盾,比方盾要圓潤一些。帝國後期用的更不是輕甲小圓盾!是橢圓形大盾,比方盾省了四周的材料,但長度還是有的。

所以,在第二點上,羅馬共和國及後來的羅馬帝國的裝備和體系或許遜於後來的西漢,但比秦要強

綜上,以布匿戰爭時期的羅馬和統一前的秦比,羅馬的優勢在於步兵機動性,鐵劍,騎兵(是的你沒看錯,騎兵),秦的優勢在於步兵正面對抗能力較強,動員能力雙方體系相近,後勤難以比較,綜合來看,羅馬肯定比同期的秦要先進,比漢不好說,這是個撕逼了幾十年都沒結果的話題。

當然,以上僅僅是論述下雙方各自的優缺點,張口完爆閉口一戰滅國的,你打紅警呢?羅馬人口財政無不十倍波斯,數次火燒泰西封,把帕提亞打穿過一次,可撕逼六百年最後被阿拉伯人摘了桃。唐國力財政十倍於高句麗八倍吐蕃,又撕逼了多久才幹挺這倆對手?唐首都還被吐蕃破過一次,且不說同時期秦和羅馬互相之間各方面差距莫說十倍,兩倍都沒有,就算有10倍你就能一戰滅國?你以為羅馬是游牧民族那麼不禁打呢?

彩蛋:兩種假設

10萬羅馬軍隊和10萬秦軍在平原上浩浩蕩蕩展開對決,兩邊的士兵在號令下緩慢前進,在相據百餘步時,秦軍弩兵突然向前,向羅馬軍團射出兩陣箭雨,前排的輕步兵和青年軍許多中箭而倒:

分支一:而後秦軍先於羅馬軍團發動衝鋒,羅馬輕步兵的輕矛投鏢無法對秦軍方陣造成足夠的傷害,落荒而逃。秦軍的長矛刺進羅馬步兵的盾牌,用力向下一頓,卸掉了最前排羅馬人的盾牌,然後用各種長矛長戈瘋狂刺劈,後排的羅馬步兵擲出標槍,羅馬輕騎兵在拖住秦軍輕騎兵後,羅馬同盟重騎兵和輔助騎兵迂迴到秦軍後方發動數輪衝鋒,但在秦軍厚重的方陣下,作用微乎其微。在慘烈的正面對決後,羅馬軍團損失慘重,四散奔逃。

分支二:羅馬輕步兵奮力向前,投擲出手中的輕矛投鏢,羅馬輕騎兵也開始出擊,雖然對秦軍方陣作用不大,許多人中箭身亡,但二者合力將許多秦軍弩兵逐回陣中,隨後軍團在輕步兵的掩護下和秦軍對沖,在雙方相距20步時,羅馬軍團突然擲出手中的標槍,成千上萬支標槍扎在了秦軍的盾牌上,也打亂了秦軍的陣型,在接觸的一剎那,儘管不少人被長矛刺倒,但青年軍還是靠扎在秦軍盾牌上的標槍掀翻了秦軍的盾牌,後排的壯年兵也用大盾抵住長矛長戈然後瘋狂劈砍矛桿,由於羅馬士兵是用胳膊挽住盾牌,長戈也無法輕易掀翻羅馬士兵的盾牌,不少戈頭反而脫落(戈確實存在這個問題所以後來被長矛徹底淘汰),很多長矛也被砍斷。這時,大量羅馬步兵掩護著騎兵已經成功迂迴,從側翼殺出,同盟騎兵和輔助騎兵從步兵打開的若干縫隙中揉陣而入,笨拙的秦軍方陣亂成一團,擠在一起慘遭屠殺,只有部分秦軍得以僥倖逃脫。


非要說遇不上也不對,因為秦統一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年代,羅馬已經興起,並且在地中海和迦太基正在爭奪霸權,因此遇上是有可能的。那個時代的羅馬軍隊組織已經很健全了,而且三次布匿戰爭的結果是羅馬把迦太基毀掉了。

不過這種強行拉過來的戰爭毫無意義。因為,戰爭是一個系統工程,士兵在前線的拼殺和死亡只是戰爭的冰山一角。即便從戰場說起,也要有一個具體的作戰地點,確定了作戰地點之後,才能確定主力兵種、士兵組織方式、指揮方式。然後才有作戰。然後可能有人要問,如果把雙方各自的一個作戰單元放在一個大競技場上呢?好吧,如果真有這種機會,那麼羅馬的步兵方陣可以擺開來,但是秦的軍隊可能擺不開,沒有安全的射擊距離。好吧,再擴大競技場,那麼,還是沒有地形嗎?沒有河流,沒有山丘?

那直接對比雙方的武器製造水平和士兵營養狀況不就可以了嗎?好吧,武器是要資源的,假設一方可以建造更為強大的武器,但是另一方能夠動用更大的資源,那麼僅僅比較一個作戰單位的話,前者肯定佔優勢,但是大規模戰爭的結果是前者會被拖垮。

這還僅僅是戰場層面的。還有政治層面的因素,這個更加難以估量。舉例來說,秦同時代的羅馬在和迦太基爭霸。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時候,迦太基漢尼拔的軍隊在義大利橫衝直撞,並且在幾次戰役中讓羅馬人喪失了軍隊的主力,但是漢尼拔一直沒有能夠征服羅馬,為什麼呢,因為迦太基國內在內鬥,沒有全面支持。能假設迦太基國內支持這場戰爭嗎?不能,因為迦太基的商業寡頭政治模式幾乎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假設迦太基的政府形式是中國皇權式的可以嗎?還是不可以,因為這樣迦太基根本不可能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和羅馬作戰。那如果外星人……好吧,那誰都能戰勝羅馬。迦太基缺少穩定的政治支持,你就發給他們一個好的政府;匈奴人入侵歐洲缺少足夠的兵員,你就發給他們外星戰士;日耳曼人缺少攻城裝備,你就發給他們哆啦A夢的穿越環,人手一個即可穿過羅馬城牆……

說了這麼多,其實意思很簡單:戰爭這樣的系統工程,你改變雙方的一個小小的參數,就會造成戰場上的巨大改變。這畢竟不是兩撥人在競技場上械鬥。另外,如果我告訴你,競技場上的打鬥事先都有劇本,你信嗎?好吧,後期確實都是這個樣子的。


很多人還抱著幾百年前的老資料。。。

說點比較新的材料吧。

目前對長平之戰研究普遍認為趙軍被殺了30w以上的人。一戰殺掉一國十分之一以上的人,戰國動員率之高根本不是宋明清可以理解的。所以秦國的動員率可能更高。比羅馬的動員率高是無疑問的。滅楚之戰,出60w軍隊並不虛。

目前西漢武器出土很多,數量和質量上都比同時期歐洲出土武器強。讓漢武去打羅馬,估計難度類比匈奴。目前戰國出土武器很雜,水準參差不齊,鐵器已經有了,燕趙楚都不少,秦國軍官墓中也有出土,數量基本上和銅器差不多。秦軍應該是銅器鐵器都有的局面。

還有一點很多人沒比,那就是軍功制度。羅馬的軍功制度接近於魏隋。而秦國的軍功制度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酷最有效的軍功制度,也是秦能統一六國關鍵之一。當然,一旦進入長時間對峙或和平期,秦國軍功體系下的制度會比北魏羅馬一類制度更快崩潰。。。另外,秦始皇之所以能快速統一,其實秦軍功制放鬆有關。在商君的軍功制下,秦軍就是見人就砍頭的狼,很受各國抵觸。


樓上那個用繁體字的就胡扯吧你,秦國才維持了幾年,對應過去羅馬正處於布匿戰爭時期,羅馬人還用著小破圓盾,還大盾呢,笑死了。人家題主問的就是秦和羅馬,你扯什麼漢?
正題開始,同年代,基本上秦朝軍隊干翻同等數量羅馬人不成問題。你不要拿羅馬軍團最強盛時期來和秦朝比,那科技都不在一個水平上年代不一樣比啥啊,你乾脆天天玩關公戰秦瓊去吧。
羅馬軍隊在秦朝時期,只能算是初步具備未來統治地中海的戰鬥力,靠著三線陣的先進戰陣和騎兵出色的掩護能力,打大多數別的國家不成問題。可是問題來了,秦朝最精銳的部隊,是怎麼戰鬥的?
尼瑪完克羅馬人啊!
大量配備弓弩手的秦朝軍隊,可以讓同時代沒有配備大盾的羅馬軍隊嘗試一下當刺蝟的感覺。什麼?你說靠羅馬那隻少的可憐的騎兵隊伍突突突絞殺弓弩手?別說笑了,秦朝的矛陣大量配備,你來沖吧,看看你馬厲害還是我矛厲害。近戰肉搏,不敢說秦朝軍隊能完虐羅馬,畢竟都是正規軍,裝備也沒差距到那個地步,估計能打個55開吧。不過你別忘了,秦朝軍隊能剋制羅馬人的地方,不是在近戰肉搏,還是玩遠程。
秦朝的騎兵,玩的可也是騎射。你摸不到我,我就能射你一臉。在重步兵打平手,騎兵也難說佔據優勢的情況下,遠程火力就是決定戰場的力量了好嗎,在遠程火力上秦朝可是強了不是一點半點啊,你喊羅馬人來,秦軍保證不把他們射成刺蝟。


好多人的出發點就是錯的,我說幾點
1.秦軍的作戰陣型比他們想像中要更臃腫一些,靈活性連馬其頓方陣也比不上
2.秦軍的武器裝備比他們想像中要落後一些,青銅劍和無郭弩沒有辦法達到他們想像中那樣的威力
3.秦的騎兵在全軍所佔的比例並不比羅馬更大,且不具備獨立建制(與戰車混編)
4.秦的動員率比他們想像中要稍低一些,羅馬的動員率比他們想像中要更高一些
5.白起、王翦這樣代表秦軍最高水平的指揮官並不比西庇阿、費邊更優秀


這問題好像有問題吧。

【古羅馬軍團對抗大秦帝國的結果怎樣?】

怎麼,題主難道認為一個「軍團」就能吃掉整個秦王朝?你丫是絕地武士和克隆人大軍吧。

就算是假設,你也換個體量相當的對手吧。比如羅馬帝國?

【假如沒有長途跋涉,歐亞大陸有傳送門直通。。。。】

就算是羅馬帝國對抗秦王朝,就算亞歐大陸有傳送門,這也沒什麼戲好唱啊。

羅馬帝國哪裡能消化這麼大的國家,全國精銳盡出,難道圍在羅馬四周的蠻族就會乖乖呆在家裡,不出來趁火打劫?原先的那些「殖民地」就不會趁機搞事?

秦王朝那所謂的「水師」、「海軍」能消化地中海?全國精銳盡出,匈奴也會乖乖地呆在家裡,不出來趁火打劫?原先的那些「六國遺民」就不會趁機搞事?

怎麼我說的有錯嗎?亞歐大陸又不是只有這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內部又不是沒有隱患。

就算是一個軍團對陣一個軍團,勝負也是未知數啊。

我不懂打仗,那就通俗一點,就看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兩邊都無法決定。
地利,哪一邊佔據主場優勢?兩邊都不佔,那就看指揮官能不能先佔據有利地形啦。
人和,也是看指揮官水平和士兵素質。

問題就在:兩邊都不是吃素的,你怎麼能斷定兩邊指揮官、士兵的優劣?

至於武器裝備的優劣,嗯,秦末大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後來搞出了多大的陣仗。

還是回到羅馬帝國和秦王朝身上,其實勝負早就分出來了。

秦王朝速亡,但是留給後世的遺產,我就不多說了吧。

羅馬帝國呢?國祚連綿,但是有後人繼承嗎?羅馬帝國那份顯赫的遺產都被外族分了。一個無比輝煌的帝國就這樣和古希臘一樣徹底消失了,只留下了永恆之城的廢墟和君士坦丁堡那個被伊斯蘭修改過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與那個被破壞掉的帕特農神廟一起引起無數後人的長吁短嘆。

不要跟我提「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又非羅馬、更不是帝國。至於沙俄帝國也別提了。

秦王朝消失的只是嬴政一族和他嚴酷的法令、壯麗的阿房宮,留給中國的是一個大一統帝國的背影,此後兩千年中國人都生活在這個背影下面,直到辛亥革命。


沒有可比性 因為東西方面對的敵人不同 武備的發展方向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例如 對抗布甲的敵人 要破甲錐何用 刀要用切肉的 而不是更便於破甲的 兩個完全沒接觸的大國突然接壤 戰爭 必定會對兩個國家的兵甲產生巨大的影響 這樣的話那要比較的東西可就多了 生產力 技術水平 軍隊的組織能力 士兵的訓練 將領的謀略等等 我認為歷史不能假設的原因也在於此吧


我看到這個問題和它上面的標籤,第一反應是個連詞成句。

漢朝的時候羅馬帝國就叫大秦


古羅馬會快速死亡,如果秦軍將領是個脾氣暴戾的人,羅馬城估計就要被屠了。

政治領域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社會領域的封建制度;經濟領域的小農經濟;無論哪個領域大秦都比羅馬領先了一個時代。

古羅馬到了帝國時代都沒有特別多的騎兵;而重步兵完全是為地中海地理與歐洲敵人設計出的高度異化的單位。

一旦遇上在數量、機動性和遠程攻擊力超過他們的對手,冷兵器時代都重步兵很尷尬。古羅馬帝國後期,輕甲配小圓盾的野戰軍團逐步取代了羅馬軍團步兵。這就是趨勢。


這倆不是一個國家么……


第一、大秦帝國也就那幾年,要比應該比漢朝。
第二、秦漢士兵的戰鬥力差與羅馬軍團
第三、羅馬的經濟遠遠高於漢朝也是事實,打仗是得靠後勤。
第四、羅馬的工程技術遠高於漢朝。

你自己比劃一下誰能贏!

=====================================
因大家對我的結果有一些意義,我就抽空一一詳解。
=====================================
=== 2016/04/22 補充 ===

第一、大秦帝國也就那幾年,要比應該比漢朝。

解釋: 羅馬經歷王政時期、共和時期,最後步入帝國時期。從年代表看秦國(包括秦朝)的年代與羅馬王政時期、共和時期的中葉重疊,而漢晉朝與羅馬的共和期和帝國期重疊。並且歷史上羅馬最輝煌期與漢朝重疊,因此我就拿羅馬和漢朝做比較的。

羅馬王政時期:公元前753年~ 公元前509年
羅馬共和時期:公元前509年~ 公元前 27年
羅馬帝國時期:公元前 27年 ~ 公元476年 ==》 西羅馬

同時代的中國情況: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 771~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
西漢時期: 公元前 202 年(劉邦建立漢朝)
東漢時期: 公元 25年 ~
西晉:公元 280年~
隋朝:公元 589年~

從上面的歷史表裡可以看到羅馬帝國世紀上可以與漢朝可以相比較。
羅馬共和國可以與秦國+漢朝 作比較。

既然是比較當然是看各自的全盛期,羅馬的全盛期應該是羅馬帝國的5帝時期而秦國+漢朝的鼎盛期應該是漢朝的漢武帝、漢宣帝期間。因為當時兩個帝國應該是東西方最強大的帝國了。


第二、秦漢士兵的戰鬥力差與羅馬軍團

詳解: 兵役制度帶來的不同的戰鬥力

1.兵役:
- 漢朝
1)徵兵制:規定23歲以上56歲以下的人義務參加2年的兵役,服役期滿後可根據國家需要隨時應招服兵役。
2)募兵制(兼用): 外面有戰事而徵兵困難時採取的方式

- 羅馬帝國
1)羅馬軍團是募兵制:羅馬公民才有權申請加入,士兵一旦入伍必須服役滿16年。士兵退伍後還能在被征服地區分得屬於自己的土地或一次性退休金
2)輔助軍團是徵兵制:士兵由行省居民(未獲得羅馬公民權的行省住民)組成,但是也不反對羅馬公民加入。
3)職業軍人:馬在共和國後期開始了職業軍合法化進程,奧古斯都皇帝正式批准了職業化軍人 的制度。羅馬軍團成為常備軍,而軍人是一種職業了。

2.軍隊人數
漢朝:不詳
據維基百科漢匈戰爭記載作戰對方人員數量22萬對30萬。

羅馬:30~35萬
1)羅馬軍團:常設24~28個,每個軍團各有6000名士兵。
2)輔助兵團:與羅馬軍團的數量大體一致

凱撒寫的高盧戰記以及其他資料當中羅馬軍團與日耳曼部落的戰爭中人數一般是1:4(或者5)情況下勝算還是比較高的,這當中統帥的能力很重要但這說明羅馬軍團的強悍戰鬥力。

3.軍種

- 陸軍:雙方都有步兵和騎兵以及零散的其他兵種。
- 海軍:
- 羅馬帝國有標準的遠洋海軍
- 漢朝沒有遠洋戰艦而只有在河、湖裡的戰船

4. 裝備

5. 戰爭洗禮對比

漢朝:
- 主要是與北方的匈奴進行長時間的對外作戰,掃除了北方之患。
- 內部有過短暫的七國內亂。
- 與西羌、三越、西南夷有過幾十年的戰爭


羅馬帝國:
- 經歷了3次布匿戰爭征服了迦太基
- 踏平高盧和伊比利半島
- 與日耳曼各族打了100年的戰爭
- 橫掃馬其頓把希臘收入囊中
- 凱撒大戰龐培(內戰)
- 與帕提亞帝國打了幾十年

第三、羅馬的經濟遠遠高於漢朝也是事實,打仗是得靠後勤。

1. 疆域對比(引用維基百科數據)
- 西漢: 6,000,000 平方公里
- 羅馬帝國: 5,900,000 平方公里

(維基百科漢朝的疆域)

-羅馬帝國

(維基百科:公園125年羅馬疆域)


2. 人口對比(引用維基百科數據)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 約2500萬人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 約3000萬人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 約1500萬-1800萬人
東漢:2世紀左右 57,671,400人

羅馬帝國:公元117年 88,000,000人

長安:人口25萬(西漢時期)
羅馬:人口100萬(公元前1世紀)

3. 經濟(沒有具體數據)

第四、羅馬的工程技術遠高於漢朝。

1.道路

- 秦漢: 秦直道又名直道,秦馳道之一,為秦朝修建的軍事交通工程,從秦始皇三十五年開始修築,歷時兩年半。從咸陽(起點為現咸陽淳化縣)到九原郡(現包頭附近)。全部用黃土夯實,全長736公里。秦始皇為了抗擊匈奴命蒙恬率領10萬工人修建。

- 羅馬帝國:當羅馬國力達到最頂盛時期,有超過29條大型軍事公路由首都羅馬以輻射式向外擴散,接上羅馬帝國內113個省份372條大道,總長超過40萬公里,其中8萬5百公里的道路已經鋪石。單在高盧,有超過2萬1千公里道路,在不列顛也有至少4,000公里的羅馬道路。

2.發明了水泥

3. 工程技術應用于軍事

後續還有,隨時更新


=============== 回答部分 =================

問題1. 漢朝(西漢)趕走了匈奴,而匈奴王阿提拉橫掃歐洲。

答:阿提拉(拉丁語:Attila,406年9月2日-453年4月30日),阿提拉是匈人的領袖(或者皇帝),多方的史料說明了匈人和匈奴人不是一個概念。而且阿提拉活著的時候是西羅馬的末期、中國的南北朝時代。因此被漢朝趕走的匈奴橫掃歐洲是沒有發生過的。

問題2. 秦漢在兵力上是有絕對優勢,戰國以及西漢不乏雙方動輒幾十萬上百萬規模的戰爭。因此秦漢的兵力很多。

答: 我覺得從下面的答案里可以找到答案。
(白起真的坑殺了四十萬趙卒嗎? - 中國古代歷史)

問題3. 西域和漢朝的關係?

答:西漢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符後西域在漢朝勢力範圍之內,但西域不是漢朝郡縣範圍之內。
西域都護的職責主要以保護當地城邦國為主,西域都護符從公元前60年到公元107年延續下來。

問題4. 我看過「史記」和「後漢書」,因此我對漢朝的理解是全面的。我不認可維基百科的內容。

答:我一直強調我只是」維基百科的搬運工「,從下面的維基百科西漢部分的參考文獻可以看出來文中的大部分內容參考了大量的史書。(×因為維基百科在少數國家不能訪問,所以我抓圖供參考。)

百度百科對維基百科的說明如下。

====================2016/7/12 ======================

請那些懷疑維基百科的童鞋繞道而走,因為我是維基百科的搬運工。


我最討厭這些不懂羅馬史又愛亂回答的人~
說漢朝打敗匈奴又怎樣?我告訴你:在歐洲橫行的亞洲人種名曰匈人,來源只知道是亞洲。還有漢朝的弩連方鏃箭都沒得用,不像帕提亞有羽箭(錐箭),更加不可能擊穿羅馬大盾。羅馬軍團由6000人組成加上數千位屬省兵共約萬餘人,每隻軍團都有弩砲和投石機數十座,這些攻城器在漢朝的弩兵接近前就能將其消滅殆盡。更令我發笑的是:誰說羅馬沒有騎兵?光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你們根本對羅馬戰爭史不熟,羅馬(共和時代)從公元前200餘年的布尼克戰役起就有北非的努米迪亞騎兵,在帝國時期也有精銳的毛利塔尼亞騎兵,加上近衛軍團的日耳曼騎兵。何來的沒有騎兵?告訴你: {這些羅馬雜牌軍來到了中國的甘肅省 } DISCOVERY已經做過相關節目,他們根本不是羅馬軍!!!所謂的魚鱗陣只是密集的步兵團罷了況且羅馬軍所擺出的陣型亦不是1000人共組的大方陣,而是80人一單位的龜甲陣,好嗎?這種陣型就是改變了方陣移動遲緩的特點,能迅速的移動。還有,羅馬軍團在對付騎兵時又有獨特的陣型:
騎兵突破陣!位於第一排的步兵半蹲將盾牌舉起,第二排的士兵手持拉丁標槍(重標槍,也具有遏止騎兵的用途)而屬省兵則在軍團兵的護衛下以弩砲和弓箭擊殺騎兵!別老是看克拉蘇敗戰~他充其量是個政客(不會打仗)何不去看圖拉真怎麼虐殺帕提亞重騎兵呢?連全身鏈甲、又會騎射的重裝騎兵都打的贏,我不相信羅馬軍團打不贏中國臨時徵招、缺乏訓練的輕騎兵! 有問題再回我=)懶得看完全文了


首先關公戰秦瓊很有意思。羅馬這個問題太難說了!原因是大秦是一個朝代,羅馬不是一個朝代。羅馬和中國一樣是個名詞!羅馬您指的是哪一朝?最後一朝叫神聖羅馬帝國,當了神羅的皇帝的人很多,包括拿破崙。就算神羅不是羅馬,那古羅馬也分為帝國時代、共和時代、元老院時代,請問題主,你指的是哪個羅馬?這羅馬橫跨了上千年出現了好幾個朝代,武器都不一樣!您這就是羅馬對中國!如果您要按照同時代劃分:秦軍經歷500年浴血奮戰,武器裝備已經變化很大了!如果你要按照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來算,羅馬正在進行準備發生第二次布匿戰爭。這個羅馬還不是您後期看到的凱撒時代的羅馬,這個時代沒有馬略和蘇拉。而秦軍可真的是秦軍!


那時候的羅馬是個財產徵兵制,他是共和時代的羅馬,兵都是公民兵,武器裝備要自己購買!所以那個時候的羅馬武器五花八門,趁手就行,服裝、武器、糧食都靠自己。這和後來的募兵制,軍團領導一手操辦不是一回事!這樣的軍隊不太能統一戰法!啥叫萬人敵的兵法?就是讓所有人力量往一處使!秦軍可就不一樣了!秦軍的徵兵是動員制,為什麼也可以說是動員制呢,據韓非子記載,秦人上戰場是高興的事情,因為殺人可以封爵!這和今天給個鋁牌牌勳章老了沒人管不是一回事!

現在講講秦軍部隊編程,秦軍當年相當厲害,首先步兵分為五大兵種:長矛兵、鈹兵、戈兵、劍兵、弩兵。騎兵分為兩大兵種:輕騎弩兵和車兵。

我挨個說:長矛兵,這個軍陣是野戰主力!您今天在兵馬俑看到的一片陶俑大多數是長矛兵,青銅矛長7米!你沒看錯!7米!這麼長的矛你不用看,腦補都知道這個兵種不能單兵作戰!對,他是站成15*15的方陣,整個隊形統一動作,腦補就請參看電影《亞歷山大大帝》。你可以說後來羅馬方陣乾死了馬其頓方針!沒錯,因為這泰山壓頂的方陣確實到了樹林就要被蹂躪死。那麼秦軍就出現了第二種武器!第三種武器!

第二種鈹兵,今天看到的鈹這種武器像是個短劍插在木棍里,所以鈹兵是可以戳和砍的。矛兵只能戳!不過鈹兵也是結隊作戰,不是單兵作戰,因為鈹長3.5米!我們已經搞不清鈹是怎麼作戰的了,首先技術失傳、其次目前的文字沒記載沒有武器使用手冊,只有兵馬俑挖出來的武器,當然經試驗,2000多年後這個武器照樣可以殺人!這個長短搭配是肯定的。

第三種戈兵,其實秦軍的戈兵是後世說的戟兵,戟兵就是鉤鐮槍,戈兵就是鉤鐮沒槍。當時這個兵種是近戰步兵的配合兵種,戈長度2.8米,這個長度可以任意揮舞,玩法有點像金槍手徐寧的鉤鐮槍,後世鉤鐮槍長度基本在2.3米-2.4米。這就是第三種配合的兵!

第四種是劍兵,秦劍是青銅劍,但是秦人技術確實牛,不是我作為中國人自吹,真的牛。這個近戰兵器長91厘米。一般青銅劍長度不能超過65厘米,因為會斷!而秦劍是八棱束腰劍,這個流體動力學讓秦劍不會折斷,那為什麼秦劍要造91厘米?因為很簡單,我能戳得上你,你戳不上我!羅馬的劍基本都是65厘米的款劍。這個手法上他倆不太一樣。因為秦人早就明白了,砍傷戳死!這就是為什麼70-80年代我朝街頭鬥毆第一、第二致死率武器是三棱小刮刀和警用彈簧刀!第三竟然是雙截棍!第四是56式軍刺!(56軍刺不是第一原因是市場流通太少)西瓜大砍刀、青龍偃月刀也有,但是致死率排不上名氣,原因就是戳死人容易砍死人難!而且秦劍是細劍(我手打黨,就不上圖了,樣子請來西安旅遊自己去看),細劍破魚鱗甲鎖子甲利器!寬口劍有難度。而且兵馬俑告訴我們拿劍的這些二貨沒穿盔甲!看來是這些人注重格鬥技巧,穿太重了不利於發揮,這個和陣型兵不一樣!其次另一個制箭暗黑技術:所有兵馬俑的上千把秦劍都鍍鉻了!這個暗黑技術是20世紀三十年代才有的,而且是電鍍!秦劍怎麼鍍真不知道,其次今天合適的鉻鹽要加熱到1000攝氏度以上才能得到,當年有上千度熔爐?

第五種是弩兵。秦軍沒有弓箭兵,只有弩兵!很多人傻傻分不清這倆的差別!其實我就說一點,火槍剛出現代替的兵種是弩兵,弓箭兵竟然要編隊保護火槍兵!這就是武器設計不同了,弓箭兵射速快但有效殺傷距離近!弩兵射程遠可以瞄準,射擊穩,準確度高。所以秦弩有效射程為150米!弩比箭要快。150米雖然比英格蘭長弓兵的300米近,但是這可是公元前200年啊!那個時候已經是單兵武器算得上好遠的了。現代步槍有效距離不過是400米么。其次秦軍的暗黑武器加工又一次出現!箭簇!整個秦軍箭簇無到鉤、無血槽!箭頭不大,可是考古學家把箭簇放大n倍發現秦軍箭簇形體和現在子彈頭一模一樣,這個目的很簡單!速度快、射程遠、穿透力強!古代人沒有風洞,沒有微積分,秦人怎麼知道這個流體動力學最科學?其次黑科技:兵馬俑上萬件個箭簇誤差不超過2毫米!這尼瑪怎麼做到的?減少誤差是現代化流水線工業才能生產的!這是怎麼來的?有人穿越去大秦?而且秦軍射擊站位是三排輪換射擊!真的有人穿越去了!

剩下的我不想講了,再講下去羅馬真的一點希望也沒有,因為步、騎、弩配合秦軍爐火純青!好了,不要噴為什麼秦軍打不過項羽!我想說那二十萬是囚徒臨時來的,不是秦軍!

其次,自古到現在我國都保持了一個世界第一!就是特么人多!反映在戰鬥上就是我死得起!你死不起!當然羅馬人也很多,同時代布匿戰爭的結果就是羅馬老在死死死死,死得起!漢尼拔死了一次就徹底拜拜了!迦太基人死不起!武裝保衛蘇聯就是因為蘇聯人太少!


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秦和漢都是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羅馬是奴隸制城邦國家。戰到最後秦漢還能在大一統思想下奮戰,羅馬怕早就在共和體制下分裂了。


真的是……有些人簡直是在開完笑。
秦國時期的羅馬,不是漢代的羅馬,不是之後的羅馬。你們要搞清楚時代,不要地里穿越之後再時間穿越。你乾脆羅馬帝國大戰美利堅好了。
秦國時期的羅馬……我就問一個問題,羅馬的小圓盾怎麼對抗秦弩?
後來的漢朝遠征軍用弩兵對抗大宛的希臘式重步兵,完全是單方面虐殺。
感覺有些事情很有趣,秦漢歷史看的多的往往覺得羅馬是渣渣,西方羅馬史看多的是反之。

其實列張表不就好了。1.國家政治和法律制度;2.軍事動員力;3.裝備材質和形制;4.最高戰績;5.最大失敗損失和對手構成……
說真的,漢代的羅馬還真不好說,但秦時期的羅馬軍團,真的還是不要碰到我大秦為好。


戰國時期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人的大戰,而且那時的軍備,軍紀,軍心,大戰軍法都發展的非常完善,又是明君良將輩出的時代,我心中的戰國時代,尤其秦國當時放眼全球那個國家能比!而且最不能比的是商鞅變法後,秦國的郡縣制,分封良田,解放奴隸,軍功制,君主制比較文明的制度,並沒有伴隨秦國的瓦解而消逝,這些比羅馬的文化有更久的,更久旺盛的生命力。


請注意時間,秦對應的是前3世紀迦太基戰爭中的羅馬,不是凱撒時期也不是帝政時期的羅馬。標誌性的羅馬短劍這時候還是西班牙土著的玩具,努米底亞和高盧騎兵戰爭最開始效忠的也不是羅馬人,西庇阿正是從這一時期意識到羅馬騎兵力量的薄弱而開始建設的。秦滅亡是前207年,扎馬會戰是前202年。所以和秦朝鼎盛期對比的,應該是裝備青銅劍Xiphos而沒有裝備短劍gladius,不重視騎兵,也沒有馬略改革因而是徵召兵而非志願兵的羅馬軍團。


戰國時代任意一雄都能橫掃羅馬,為什麼?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全是戰爭起家,都是戰爭強國全是兵家名將,而且不是一個公斤級,羅馬靠力量的時候我們已經運用戰術器械了。墨家兵家


首先如果按時間比,從羅馬城建立到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共和國,帝國)覆蓋了秦漢晉三代(中間還有三國時期),所以和秦漢兩軍對比都不為過,當然此題是比對秦

先說結論,羅馬陸軍上不佔任何優勢,海上占絕對優勢。


秦軍武器重進攻,輕防守,羅馬武器相反。秦軍武器種類比羅馬多,長(戈戟)中(長劍)短(短劍,短刀)盡有,尤其弩的使用已經達到極致,能第一次實現有效的戰場進攻前「火力覆蓋」。至於羅馬軍團盾牌組成的龜陣。在秦統一六國的時候就遇到過,號稱魚鱗陣。秦軍有對應的戰車軍陣去衝擊。

秦軍武器普遍比羅馬兵器輕,容易突擊和近身殺傷。秦軍武器雖然大多還是青銅器,但是此青銅和青銅鼎的不同,加有合適的量的錫,使韌性,剛度達到了平衡,劍可以造的很長。遠比比羅馬的簡單生鐵器要精良。同時春秋後期中國已經可以冶煉出原始的鋼,強度更比羅馬生鐵強,整體來說雖然秦軍隊沒有大規模裝備鐵器,但是把青銅器的強度發揮到了極致,冶煉技術領先羅馬300年不成問題。

秦軍重騎兵,強調騎兵的規模作戰和系統性進攻。騎兵人馬沒有厚重裝甲,靈活性好,當然保護性差。不過秦軍從來不吝嗇減員,只有一個目的,進攻,消滅對方。

不吝嗇是因為能生,秦帝國疆域350萬,人口2000萬。羅馬共和國+帝國疆域最大600萬,人口不到1000萬,即使拋去地中海(不知道600萬領土是否包括地中海),人口密度也遠不及秦帝國。那個時代,人口就是戰鬥力。

羅馬的拋石器是攻城用的,不是野戰用的。對於步兵大規模作戰,有效殺傷範圍和準確性決定了根本排不上用場,而且移動能力很差,容易遭到對方打擊。

作戰思想秦軍領先羅馬甚至之後歐洲千年,對於地形和環境的利用,對於自然力(水,火)的利用,都有前代的軍事著作以及戰例參考(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對戰爭就是打後勤保障的理解也比羅馬和歐洲領先千年。這些決定了即使武器水平接近,羅馬軍團仍然對「狡猾」的秦軍束手無策。這個在蒙古鐵騎橫掃亞歐的時候已經驗證,誰跟你面對面一對一打,一個衝擊+側面包抄,一頓亂箭,騎士的長矛還不知道投向誰就成了刺蝟(各自作戰思想的傳承,不算跑題)。

作戰規模不是一個層次,秦統的作戰往往是數十萬對數十萬大規模作戰,長平一次坑殺40萬趙軍,自身傷亡二十餘萬。羅馬軍隊作戰規模很少上十萬而且大多是聯軍,俗話說叫打群架。而秦軍是一家和六家打群架。

羅馬先是義務兵(徵兵)後募兵制(打仗可以掙錢,自願)。而秦朝可以說是全民皆兵,社會階層流動,底層上升就靠也只能靠軍功,有了軍功就可以封侯成貴(經濟上+政治上)。這直接決定了秦朝士兵玩命的作戰性格。他們目的就一個,砍下對方首級立功,進攻還是進攻。

底層上升就靠也只能靠軍功,看隋唐後讀書人對科舉高中的渴望和痴狂,就能理解秦人對軍功的瘋狂,虎狼之師一點不為過。

不太嚴謹的一個推論,秦朝始皇帝發飆,蒙恬30萬痛擊匈奴,漢武帝驅逐匈奴,然後北匈奴西遷征服哥特人,被驅逐的哥特人繼而進入羅馬帝國,哥特人,匈奴接連數次打擊洗劫羅馬都城羅馬城。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衰亡。A &> B, B &> C,則 A &> C,哈哈,時間跨度太大,國力有盛衰,所以此邏輯笑談吧。但是匈奴打擊羅馬的方式恰恰是騎兵+彎刀+弓箭,反覆衝擊。這也從事例上證明了羅馬軍團面對強大的騎兵時候只能被動防守。

水軍秦朝有,但是比起在地中海作戰的羅馬軍隊,個人覺得小河蝦還是沒見過大風浪。和羅馬軍隊差距很大。


我認為中國封建時代秦軍的軍事體制大概是無敵的,他畢竟是一種類似於一戰時期的總動員體系,而且他的科技水平也處於當時的巔峰


推薦閱讀:

為何羅馬帝國後期治權被迫一分為二?
古羅馬滅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查理曼繼承西羅馬帝位之前,教廷、蠻族王國、東羅馬帝國這三者是什麼關係?
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愷撒對日耳曼的征服與諸葛亮南征的性質十分類似。為何愷撒最終被譽為戰神,而諸葛亮卻被人詬病不擅用兵?

TAG:電視劇 | 羅馬帝國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