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部分中國人不同,為什麼日本人通常不給自己起英文名?


hello I amu Jamesu....

人家老外聽不懂俺們日本人的日式英語的呢。

廢話,,,我覺得這個現象有兩個原因。
1 日語發音
2 心理障礙

日本人沒有英文名的理由是因為日語發音很簡單,基本機構就是consonent+vowel,聲調都沒有。(這裡的聲調是指是否tonal language)

我叫井餘田泰斗,hiroto iyota,外國朋友們叫我hiroto。對方覺得很難的話hiro。日本一般家庭小時候的小名也這麼起的。hiro君,hiro醬什麼的。省略的名字+君,醬。所以對日本人來說省略的說話就完全某滿太的啦。

第二個原因是心理障礙,日本人的眼裡,至少我的眼裡,那些片假名的名字有距離感。

你叫alex?

心裡之聲「你這,,,哪裡alex啊」
用英語名的小夥子,在我眼裡就是富士康員工張全蛋即視感←_←

直接用日語名就ok啦吧。


第一,長得不像歐洲人,不敢給自己英語名字。

第二,在學校沒有英語的口語課,沒有機會用英語名字。一般上口語課的話,老師是外國人,所以上課的時候需要英語名字。很多非歐洲人的英語名字是老師給學生的。

我的名字是淑美,發音起來是喲西米,但是這個發音對歐洲人來說不好記,所以我也其實感覺需要英語名字..... 但是我的連不像Angela,Evelyn什麼的..... 我很害羞呢

最近想的是May,因為我的日語名字是淑美呀,中文也是淑美,所以如果以後有個機會說英語名字的話我肯定要說我是May~

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我的生日是九月份,不是五月份啦


因為華人重視適應。個人名字是這樣,菜名以及餐館等專用名也同樣。因此就造成了豆腐被英美澳人認為是日本的,因為日餐館普及了tofu,而在中餐館往往用解釋名叫做bean curd,但是因為現在tofu普及了,有些中餐館也開始用tofu。可悲。看到電視節目的英文字母竟然把雙截棍說成nunchaku(日語的音譯)。表面上只是個文字處理,但是實質上是承認了雙截棍是日本的東西。茶在西方的傳播也一樣。日本的種種茶葉都是用日語音譯如sen cha,macha等等。而中國茶葉是靠意譯的如green tea, black tea,而完全失去了特色。普及自己的文化要先從名字開始。


個人認為有一部分原因是「用不著」。1)日語每個音節只有一個母音(沒有雙母音)。這讓區分音節十分容易:幾個母音就是幾個音節,Fukui=三個音節fu-ku-i(夫庫一),但是如果是漢語的話Fukui有兩個可能:fu-ku-i(夫庫一)和fu-kui(夫葵),這樣無論詞多複雜,都能很容易的讀准。2)我覺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書面,日語羅馬化系統很直觀(跟日語音系有關),基本上你看到羅馬化的日語就能準確發出來,但是中文的拼音系統不是這樣,我跟別人說「正」的時候,他們拼的永遠是Jung;我寫Zheng的時候,他們永遠念「zing」。每次別人明明看到你的名字拼法了,你還需要解釋半天,最後的結果就是他根本記不住怎麼發,所以為方便很多人起個英文名了事,比如語言學家黃正德就被普遍稱為James Huang(Jim Huang)。


從音韻上說日語的發音對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挺好聽挺自然的。而漢語的一些音,他們會覺得很奇怪、刺耳。
文化上日本人更保守、也更自信。
ps.記得以前看體育直播的字幕。日本運動員是姓在前,而中國運動員是姓在後。但是現在中日都是拉丁轉寫姓在前。


題主你知道江戶川亂步其實是個英文名嗎?


// 感謝邀答,主要說說問題後半部分的理解吧 : )

(1) 對本國文化的驕傲和認同
這方面不多展開說。這一點曾經是日本小學及國、高中教育的一個重點;在開放國門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衝擊後,也是政府刻意要樹立的民族形象、營造的民族情感。

(2) 外文傾向以一種本土化的方式被表現
(最顯著的一點,把漢字直接作為日文的一部分,並完全融合為自家的文字,扯遠了... XD)事實上,在表現英文時,日語總是有強烈的本土化傾向——將大量英文(及其他西文)單詞以片假名方式寫出、並作為一個本土化的「外來語」詞;不顧語法地、幾乎濫用地使用某些「英語現象」——比如「ing(讀/寫作:イング)」;讀音方面,則是日常總被人揶揄的「日式英語」發音;等等。

(3) 姓名的發音
首先先從 (2) 延續來說,很多真正的英文名也已經被本土化了。比如有位歌手名叫「土屋アンナ」,其中的「アンナ」就是「Anna」,實際上是個西文名字(起這樣的名字應該是因為她的混血家世)。可以發現,「An·na」與「アン·ナ」的羅馬注音吻合——這樣就將一個英文名順利地「本土化」了。
另一方面,日文的羅馬注音系統很容易讓英文母語的人拼讀,標明注音後就無需再起英文名來遷就。(大陸使用的漢語拼音在這方面並不友好。)恰好的是,日文姓名的讀法向來就是個「難題」(不常用的漢字、多音漢字、假借讀音等等),所以日文本土名片也習慣對姓名注音。只要直接採用羅馬注音就恰好一舉兩得地方便英語母語者。


與中國人的不同,其實很難說誒....
在我的經驗範圍內(例如,科技類學術著作的發表),即使是在美國長期學習、工作的中國人,大多也仍舊使用漢語拼音的中文名來署名。可能少部分很有需要在姓名上也融入英文環境、或漢語拼音名實在難以正確拼讀,才會選擇另起一個純正的英文名吧。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另一個角度是:為什麼中國人要給自己起英文名字?
答案就一條:洋氣

說什麼漢語拼音外國人讀不出來。那不管啊,我們國家的標準注音,聯合國也認可了,Peking都變Beijing了。你總不能哪天出個國家領導人名字叫「尤詩婷」的,你就破例讓伊取英文名字吧?其實越南語的拼寫,英美人也覺得難啊,越南人用英文名字的比例明顯低很多啊。就算越南人用英文名字,姓「阮」也讓英美人要哭了啊。Nguy?n。其實,你覺得韓國人名字李景碩好讀嗎?Yi (Lee) Kyung-seok

我覺得可能是年輕人已經習慣了看到很多狗蛋,鐵柱,招弟,翠花叫Kevin, Paul, Mary, Crystal了,覺得中國人取英文名字是為了對外交流的方便(當然確實事實上有方便的一面),已成習慣。其實退回剛改革開放有外企進來的時候,哪有中國人用外國名字的,都是一律拼音。一些當年中外合資,後來政策改變允許獨資,外方全盤接手,中方的很多原體制內的員工變成外企職員,這些人也很多至今在用拼音名字。

那到底是誰開創了用英文名字這樣的宏圖大業?你們不知道嗎?桑港同胞嘛~~~~

因為早期的外企由於對中國的語言文化缺乏了解,大多僱傭香港的白領作為對華投資項目的中層管理人員,外方作為高層管理;後來在華投資外資企業不斷發展,外國人離華減少,越來越多的香港出身的人員成為高層和中層。於是,很多香港企業的文化開始在中國的白領圈流行。很多香港人的名字兼有中英文,正式名字都是寫在一起的,比如中文叫王家欣,英文叫Mary,那正式的名字就叫 Mary Wong Ka Yan。香港為什麼熱衷於取英文名字,這個有歷史的原因(說多了也傷和氣)。這種文化也傳到中國的白領圈,也帶上了「洋氣」的光環。

另外,近30年來,中國人口和就業格局變動劇烈,很多人不願意讓人感到自己來自鄉下或者小城市(其實蠟筆小新的老師不也是這種人嘛),而他們父母一代文化教育和審美傾向又給這些人的名字打上深刻的鄉土和時代烙印,所以他們起一個英文名字,大約也有一點自我革新的意味。

回到前面有答友說中文漢語拼音難讀,這有什麼關係呢,就像我的漢語名字,如果用拼音寫,確實不太好讀,那我會給老師同學同事說,叫我J好了。說到這裡,我想起以前幾個同學,一個彝族同學作自我介紹說,我叫 xxxxxx Mulhe,大家叫我阿烈吧,Mulhe也有第三個兒子的意思,朋友也叫我「老三」;一個藏族同學說,我叫 xxxxx Dorje,大家可以就叫我「多吉」,Dorje漢語是金剛的意思,我外號叫「金剛」。沒有同學會忘記他倆的名字。

-----------悲催的分割線-----------

但是!! 我也有英文名字啊,而且比我中文名字更常用!!!因為我進公司的時候,公司發了一個職員信息登記表,全英文的,特么還有「Chinese Name", "English Name"兩欄,我驚呆了,只好趕緊填個英文名字應付過去,誰知道特么現在客戶和同事只記得我當時隨便選的英文名字。

從此以後,我一直安慰自己:沒事的,在家用彝語名字,上學了用漢語名字,工作了用英語名字。沒問題的,你沒問題的。加油!

----------再分--------------

至於取英文名字的事情,敬請參考我的死黨所作文章

如何起個與時俱進的英文名|大象公會


不問是不是,先問為什麼這本身就是件愚蠢的事情。

看看上面不少自以為是的分析真是醉了。各位到底在公司里和多少老外接觸過啊??連什麼國民性之類都能扯出來。起外文名字這個事情,和國別什麼根本就沒關係,關鍵是在什麼場景下用,怎麼更加方便!!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中國人常用姓就那麼幾個,你讓老闆怎麼喊人?喊個「LIU」下面幾十個人回頭過來。工作中非常不方便,所以外企里就算中國人之間也都是用英文名來叫,為什麼?因為簡單快速而且直接。

(個人感覺三個音節是極限了,我最噁心的就是那些取長英文名的,裝逼到這份上真是醉了。比如MARGARET,ALEXANDRIA之類,碰到過叫ELISADAY的,都不知道該怎麼讀。。。。)

日本人也一樣,如果在歐美企業里一樣有外文名字,只不過因為他們的名字本身就比較長,所以根本沒必要特地去取,而是斷句就可以了。我單位老闆叫MOTOBAYASHI, 五個音節啊,叫起來簡直慘絕人寰,所以基本都叫MOTO, 聽上去是不是順耳多了呢?還有一些事因為原名就很簡單,根本沒有起的必要,比如HIRO, ITO之類的,明白了不?



人家是不會起個英文全名,是直接把英文名字拿來用,姓氏保留了。
連日文名翻譯成英文都是原汁原味的洋名日本姓。

比如 櫻井莉亞 ...

這才叫深度殖民。


May、舞、麻衣貌似是一回事


你能想像好不容易起了個英文名還要用日式發音讀出來是個多麼喜感的場景嗎?


或許:
一是日本受西方文化影響比中國深多了,和西方的聯繫也更緊密、地位更平等,不必用英語名來方便西方人認識自己了,更不必用英語名來標榜什麼或削尖腦袋鑽到西方文化里去。
二是日語和英語的聯繫也非常緊密,日語的英語借詞繁多,於是這兩種語言的界限並沒有漢語和英語那麼分明。(有些女孩的本名似乎就是西方名字?)
三是日語音系簡單,同時人名常為多音節(一般姓和名都各自有至少兩個音節吧?)。對西方人來說,每個音節都比漢語更容易發音,多音節的名字也更朗朗上口,容易辨別。

印度人也沒有起英語名的習慣。


松本行弘不是叫matz嗎,雖然這只是個簡寫


日文的羅馬音正字法挺對英語國家口味的 不知道這是不是原因之一。


我覺得誰要是叫安利也不用起英文名字吧,但要是叫瓊瑤還不起英文名字就做好永遠不會被歪果仁叫對名字的準備吧。


因為日語的發音比中文簡單啊。

先看日本人名字:

柏木 由紀
かしわき ゆき
KASHIWAGI YUKI

松井 珠理奈
まつい じゅりな
MATSUI JURINA

全都是單母音,
讀起來很簡單,
而且母音就AIUEO五個音,
沒有太複雜的讀音規則。

再看中文(普通話):

劉德華
LIU DEHUA

對大多數不熟悉中文的西方人來說,這個名字會被他們念成:

德虎啊 理由

張學友
ZHANG XUEYOU

這個則會被人讀成:

續誒要哦 江昂

反正我聽澳洲人讀我名字之後,
由於實在無法忍受那種蛋疼的語調,
還是請你們喊我的英文名吧。


中國人難道不是也不給自己起given name嗎……

(有次去國外,發現所有人都管我叫「秦」……)


其實我覺得現在中國人也沒必要了。最近去理髮店啊,4S店啊,這些非貧窮的地方的時候,我發現大西雅圖地區的美國人都已經可以正確的看著拼音就念出來了。結果倒是我自己沒拗過來,還是就著英語的發音讀……

不得不抱怨一下微軟御用理髮店真是貴的要命啊,剪個平頭加tip就要50刀了,可以在汕頭吃60條腸粉啊。


推薦閱讀:

Hayman可以當女生英文名嗎?
Sandy是男生名還是女生名?
為什麼英語人名「William」常昵稱作「Bill」?
phoenix是姓還是名?
Biccy這個英文名可以么?

TAG:日本文化 | 中國文化 | 英文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