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因為自己在某一領域更有經驗,從而在與所謂「外行人」交流時產生的傲慢與不耐煩感覺?

或者說,如何藉助沒有經驗的人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熟悉的領域?

即:如何與外行的人的交流產生更良好的互動以及催生出良性的結果
(不限於知乎)


有時候,這種傲慢和不耐煩,是對那些不因為你所具有的知識給予相應的尊重的「外行人」的態度激發而出的。

事實上,我認為我們這個社會需要建立的是,對具備更多知識和經驗的人的一種尊重和學習的態度,需要謙遜。但是流行的觀念是反叛,質疑,表達(實際非常淺薄,而沒有什麼表達價值的)自我。假若年輕人對他人的態度大多是謙遜和學習的,那麼被這樣對待的人就會相應的警醒自身的傲慢,反省知識的準確,並因為受到相應的尊重而返回給謙遜和傾聽。

難道不是嗎?很多具備知識的人,需要打造一些虛偽的光環去贏得與自己的知識相匹配的尊重(其實那不是尊重,那是對權威的畏懼和對虛名的俯首)。他基本不能指望其他人能夠通過傾聽和思考來選取對他的知識相匹配的態度。大多數人,因為自己的不學無術,而根本不怎麼相信這世上有那種並非不學無術的人了。(但是,正是因為他的不學無術,當一些虛偽的鼓吹者告訴他,這個人是個大學者的時候,他又要匍匐而上了以裝點自己成為一個並非不學無術的人。)久而久之,那些原本認真讀書的人,也要學著把精力放在如何裝點自身的光環上面,而常常對那些無知的提問與質疑表示憤怒,而懷疑自身的修養.......事實上,我認為一個真正謙遜的,想要對自己所不熟悉的領域獲得一些知識的人,提出的問題和態度,是不會讓一個正常的,對自己領域擁有知識權威的人傲慢和不耐煩的。


實話實說,面對「外行」,我也經常有不耐煩的情緒。來找我諮詢的,不是客戶就是親友,承蒙人家瞧得起。確實會有一些新鮮刺激的問題,能夠引發思考。但有的初級問題反覆出現,你是第1次問,我可答了500次了。

這也是我在知乎上分享專業知識的一個動力,把一些常見的問題順手寫下來,遇到再有人問稍加改動就發給他:「一兩句話說不清楚,我給你專門寫一個郵件!」「謝謝Raymond,你太有耐心了」。哈哈哈哈


把「用通俗的語言向外行人介紹自己熟悉的領域並使其理解」當作一種對自己的鍛煉。


這種不耐煩的產生,是因為你過於看重自己在所知領域的成績,導致聽不進別人對這個領域問題的見解和看法,一句話:內心深處的不自信所致。內心自信的人,絕不會在意談話人的身份地位職業或行業成就,他所在意的只是他談話的內容,並努力從中吸取自己的未知領域。


因為他們不付錢。

我在淘寶購物,無論問得多弱智也沒有被不耐煩過,因為對方知道解釋得到位我會花錢買。

所以這個不耐煩,可能是明知付出不會有回報,所以懶得敷衍,但是又不得不回答的抵觸。


一個問題回答第一次是一種滿足;
一個問題回答三次能幫助自己整理自己的思路,並提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
一個問題連續回答五次還能跟自己說忍忍吧,人家是新手。
一個問題連續回答十次、二十次,大概只有聖人才能保持心態平和了。

遇到這種心態怎麼辦?我的做法是出去溜達一圈,降低同一個問題被連續詢問的頻次。

ps,提問的人,應該有這個心理準備:你這問題是自己第一次遇到,但是對答疑的人,就不知道被問多少次了。所以,自己的態度很重要,對方的態度要多容忍。


1,外行總是喜歡用絕對的詞,期望得到絕對的答案。
「所有的標準!」,「100%的安全!」,「你就告訴我是能還是不能!」
2,這個不僅僅是外行人了,內行也有,就是混淆「想」和「能」的區別。
很多時候他們問「你能不能」其實意思是「你想不想」有時候則相反,還可以進一步引申到說話不嚴謹意思表達不清楚。
3,糾結於基本概念,很多學科到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定理,常數,其中一些偏門的數字基本上就是記住的(比如通訊有一個實驗的時候L要取多少波長,採樣率多少,那是一九八幾年的時候的論文推導出來的,後來被引用了無數次大家都記住了,但是你抓一個通訊的問他為什麼要這兩個數字,十有八九答不出來還會跟你毛XD 我自己也是最近寫個論文需要推導公式才去找了幾十年前的書才推出來的)
這些概念基本上都是對的,但是如果外行擺出一副「這就是不對」或者「你就是要給我說清楚」,被問的人估計臉色不會太好。(理科和工科現在太細分了各種概念太多了,要知道所有定理常數的來源太困難了)
4,對於很多專業來說,淺顯易懂地解釋專業內的東西並不是必需的,有時候甚至完全不需要,而且淺顯易懂說起來只有四個字,其實學問很大。曾經我為了和我爸媽解釋ip地址,udp和tcp的時候寫了幾百字畫了好多圖,但是對象是我爸媽我才那麼耐心,要是隨便誰在我面前坐下「來解釋下這幾個概念。」我都耐心解釋到對方能聽懂,我就不要工作了。
5,這外行對內行是什麼身份?接上面4。
客戶?朋友?老闆?學生?爸媽?身份不同造成態度不同太正常了。
還有不要覺得別人的解釋是種義務,其實不是。

至於如何克服么,修行吧,我覺得真的只有修行,因為有時候在遇到外行人的時候是怎麼都完全感覺不到「愉悅」的,只能努力讓自己耐心,更耐心一點,微笑,保持微笑。


靜中細思,古今億百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當思一搏。大地數萬里,不可紀極,人於其中寢處游息,晝僅一室,夜僅一榻耳,當思珍惜。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一毛耳,當思多覽;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過太倉之粒耳,當思奮爭。然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


要看你說的領域,是哪方面。
有些人,對某些領域很精通:如會計法則;如……
如果僅僅是規則類的領域,談不上有資格傲慢:一個天天琢磨條條框框的小腦殼,既不酷又沒啥創造性。在我看來,連傲慢的資格都沒有,一條按部就班、按條就理的生產線,有啥值得傲慢的?
如果是沒有規則的領域,如對美與丑的直覺,對畫作或音樂的天賦,喬治·索羅斯般對市場的領悟,那麼既酷又富有靈感,我倒覺得有時候傲慢與這種天賦與生俱來、不可分割:你總不能強求梵高保留作畫天分的同時,又有如政客那般圓融吧?(這裡,我把「傲慢」引申為其他一些「大眾看來不太好的事物」)
其實,很多行業來說,所謂的「更有經驗」,不過是混得比較久而已。在我看來,不能在「更有經驗」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拓展自己的視角,反而「傲慢」,這是個人的極大悲哀,正所謂器小易溢。而你真正更近一步、拓展自己的時候,你會對很多總體不如自己的人心懷敬意:萬萬千千,他總有一方面厲害過你,甚至,你一輩子也難以企及。


就拿我來說吧,做過一段軟體實施。
說句大實話,社會上聽說過這個詞的人都不多——各位知友千萬別拿您的水準來看待社會的大部分人(沒有任何別的意思,知識結構不同而已)。大多數聽過軟體開發,軟體測試,但是一說軟體實施,就懵了。我的親友中,至今有大部分的人還認為我是軟體開發的——懶得解釋了,儘管我大學學的是財務。
這個工作需要了解一些軟體知識,還需要了解一些對應的業務知識。同行之間交流就不說了。有時候就是兩種不同產品的實施人員交流,語言都有些乏力,所以只能談一些項目經驗,項目管理之類的東西。但是大致還是能了解彼此的。
但是要是換了外行吧。我模擬一段經典的對話吧:

親友:最近在哪裡呢?什麼工作啊?
我:XXX。軟體實施。
親友:啥?
我(盡量用淺顯易懂的大白話了):BALABALABALABALA··········
親友(表情逐漸凝重······):不懂。
我:就是BALABALABALABALA·········
親友(more 凝重)
我(已經有點無語了):比如,BALABALABALABALA·
親友(豁然開朗狀):哦————,就是做軟體的嘛!開發啊!!
我:擦!

這樣次數多了,我的經典回答是:就是讓軟體產品和客戶實際融合起來,滿足客戶需求。在對方表情凝重之前再趕緊補充一句:呵呵,不多說了。越說你越迷糊。
你說我容易嗎我?
大學時,聽說霍金的《時間簡史》用的是「最通俗的語言」。為了滿足自己對宇宙奧秘探索的好奇心心,趕緊買了一本(對理科的好奇害死文科貓啊)。看了一點,雲里霧裡,不知所云。直接仍在床下了三年。這是不是不耐煩的一種表現?
有時候被無理取鬧的客戶逼急了還不耐煩呢,別說外行了。唉,我那有待提高的專業素養啊,面壁去。


我是自我價值感很低的人,習慣和人比較價值,下意識將人分成比自己價值高和比自己價值低,因而態度很分裂連自己都沒發覺。對待「價值低」的人會態度傲慢,優越感十足很不耐煩,如果被他們指出問題更是難堪不悅不承認,對方感覺到你的語氣沖態度冷漠也不會對你太熱情。對價值高的人不由自主的有些敬畏,客套得小心翼翼。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會從比較價值找存在感,正視自己的位置,不再鄙視自己、也不高看自己


我不覺得人與人之間存在什麼優越感。
對方一定在別的領域比你更精通。你應該虛心指教,不斷進步。


首先,對於自己熟悉某一領域而產生的驕傲,對他人無害,但可能對自己有害。對於自己熟悉領域陌生的人,可能有其獨特的一面,謙虛地跟他們交流,對自己思路的提升會有裨益。

用心態,謙虛,傳統美德等說教理由來克服此心理作用不大,但想到克服掉這個心理對於自身進步是一個機會,就能增大克服此心理狀態的可能性。


抱著學習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人,我認為是最好的處世方式。如果只是抓住別人的弱點和缺點不放,就很難與其進行平等的交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值得我們學習。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極有道理的。只有我們抱著學習的心態跟別人進行交流,才能使自己更謙遜,從別人那裡學到更多的東西,從而更好地提升自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推薦閱讀:

這是人格分裂么?
大腦是否接受到了視線範圍內的所有信息?
在基礎心理學領域,研究者應該重視課題的應用價值嗎?
生命數字,九型人格,塔羅牌等,是否適合放在大學裡教授?
「紅配綠丑」是由於後天聯想造成的還是先天認知?

TAG:經驗 | 溝通 | 領域 | 克服 | 認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