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媒體精神?
據說 6月13日晚上伊利突擊用錢壓了很多媒體的稿件。很想知道媒體是否真的就是用錢就能揮之則來呼之即去的?
謝謝幾位朋友邀請,但這個問題實在很難回答,我嘗試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媒體」的範圍很寬泛,我猜測提問者想問的是「新聞類媒體」,下面談的也是這類。其他時尚、娛樂、體育、專業性的媒體,可能存在較大的不同。
媒體精神,可以表述得很簡潔清晰,比如@李開復 引用的那幾條原則。一般來說,對這些根源性的問題,分歧並不大。有點類似於「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難點在於,新聞實踐中,對於實現這些目標的路徑選擇,存在非常大的分歧。碰到一個乞丐,我到底是給錢還是不給錢,更符合「做一個善良的人」這個目標呢?
從面上看,英美兩媒體的新聞實踐與歐洲大陸的,就有很大不同。
英美媒體會比較強調中立、客觀、冷靜;強調盡量全面呈現事件原貌,將評判留給讀者;強調嚴格區分新聞報道板塊與評論板塊;強調克制使用形容詞、副詞……
而歐洲大陸的媒體會比較強調觀點,比較熱情,較多夾敘夾議;強調打動和調動讀者;強調影響決策……
簡單概括,就是英美媒體比較「超脫」,歐陸媒體比較「介入」。
在19世紀,全球的報紙都很「介入」,「無冕之王」的典故就出自英國《泰晤士報》。造成後來差異主要是20世紀各國新聞實踐不同。具體原因很多,就不展開了。
中國的媒體發展,一直到1990年代末,基本是比較「介入」的。這其中,多少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中國20世紀主流文人情懷有關。對20世紀中文報業的新聞實踐產生巨大影響的「大公報傳統」就很介入時局。1949年以後,媒體被定為「喉舌」,其職能是「宣傳」,就更加徹底地「介入」了。
1990年代末,市場化媒體開始在中國興起。這批媒體的學習對象跟當時其他市場經濟領域一樣,以美國為主,所以美國新聞實踐凝結的「Journalism」,被這批媒體以「新聞專業主義」的名義接收過來,倡導並踐行。
這批媒體由於行動較早,在獲取聲譽的同時,也收穫了較大的經濟回報。所以產生了一個模糊的邏輯,新聞專業主義會帶來經濟上的成功。
從美國新聞實踐來看,這個邏輯很難說能夠成立。
美國廣受尊敬的報紙,基本上在收穫聲譽的年代,多為家族報紙。《紐約時報》由奧茨-蘇茲貝格家族擁有,《華盛頓郵報》是格拉厄姆家族的,《華爾街日報》被默多克收購之前是班克羅夫特家族的家產。 報紙控制在一個家族手中,由家族成員擔任發行人負責經營,另聘職業報人擔任總編輯,發行人絕不介入總編輯的工作,經營與采編嚴格分離。這些家族的共性是,投資報紙,當然有獲利的目的,但獲利並非惟一目的,即@鎮元子 引用林行止說法中的第三條「不貪財」。這些家族的個性,構築起了這批美國主流大報受到尊敬的基本準則。
1980年代開始,美國報業曾經有段黃金時代,受尊敬的主流大報收益相當不錯,引來資本市場的關注,通過購併等手段,資本化的報業集團開始逐步替代家族報紙。這之後的「報團時代」實際對新聞品質是有較大傷害的。近年來,韋爾奇試圖收購《波士頓環球報》、默多克收購道瓊斯和《華爾街日報》時,新聞界對他們的入住可能傷害新聞品質就有非常大的警惕。《華爾街日報》被收購後的一系列表現,比如在最近竊聽事件中的大量文章,證明這種警惕絕不是沒有道理的。
2000以後,中國的傳統媒體全體被逼走上市場化的道路。這個過程當然需要學習,需要補課。糟糕的是,從普遍情況看,大家學的是報團時代的美國媒體。在大量的報紙中,「軟文」已經成為一種常規的業務文體,編輯記者在談起軟文時,就跟談深度報道或者特稿一樣。
這種情況,在1990年代末開始市場化的那些報紙中,會輕一些。1990年代末,仍然暈乎乎的那批報紙,一旦唯利是圖起來,那真是摧枯拉朽的勢頭。
有點悲哀的是,儘管有報團時代,但美國報業畢竟也有巴菲特巴菲特持股《華盛頓郵報》近40年,與格拉厄姆老太太結成常年友誼,幫助《華盛頓郵報》挺過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壓力,幫助《華盛頓郵報》增值的案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有過程的,有逐利的一面,卻也有誕生家族報業和巴菲特的一面。中國這種跨越式發展,形容易借,神卻難學會。
羅羅嗦嗦講了一大堆背景情況,回到提問者的具體問題。我覺得,從惡意揣測的角度,可能很難排除提問者提到的「用錢壓了很多媒體的稿件」;從善意的角度,也許會有媒體由於伊利是「民族產業」之類的原因,因為「介入」的態度,影響了對稿件的取捨。而網易為何能「獨善其身」,具體的情況可能只有網易的相關決策者才知道,但我想,或多或少與丁磊對網易的控制力度大有關。丁磊夠「軸」的話,他的媒體也能軸起來,有點家族媒體的味道。林行止給胡舒立的一封信。中間談到辦報經驗:
我的「辦報」經驗,可簡化為下列數點,借你私人參考。
文人比商人「貪心」,商人只求利而前者要名利雙收,因此,如何平衡如何不失分寸,經濟學所說的trade-off(取捨)便十分重要。我的取捨原則是——
一、不太世故——高官巨賈「賜飯」,少去為妙,不去最佳,去必有所得(飲食及可能有主人要你發表的「獨家消息」),但日後如何回報?人有見面情,吃了人家的酒席,落筆時可能很難「守正」。
二、不怕寂寞——冠蓋滿京華,斯人自得其樂,或讀書或寫作,如有獨憔悴的感覺,難免會四處鑽營,很多成為有力有勢者袋中物——若如此,不如去當公關。
三、不貪財——只求財政獨立,不思累積大財,不然很多與財團同鼻孔出氣。
如此而已!
新聞的第一使命:說實話。
新聞的第一盡忠對象:人民。
新聞的本質:查證核實。
新聞的責任:獨立監察權利。
新聞的完整:從多觀點批評協商。
新聞的傳播:致力讓重大新聞有可讀性和相關性。
新聞的全面:必須完整無缺並長短適當。
新聞工作者:必須和所報道的對象保持獨立。
新聞工作者:必須能夠憑良知行事。
談新聞多指記者,媒體也不是只有記者。如果是時評等媒體,我不覺得會有太多的限制,因為涉及評論,必然有自己的立場。如果是記者,我不認可李開復先生所說的使命、盡忠對象、憑良知什麼的。我覺得就兩個字,「準確」,有了所謂的使命、有了盡忠對象、良知,就很難保持獨立,帶來準確。都說7.23,掩飾在悲傷、憤怒下的」新聞「能夠準確嗎?更多的只是引導情緒、推銷自認為「正確」的觀點而已。新聞應該是讓讀者獨立的去思考,不需要記者的牢騷、也不需要他們放眼量風物,只求準確。推薦柴靜的一篇博文」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0ka9m.html
我們很容易忽視事件發生的概率,而媒體只想讓事情變得更糟,因為媒體會利用我們對逸聞趣事的痴迷、對聳人聽聞事件的渴求來影響我們,並因此造成很大的不公平。
所以所謂全方位多角度實在可笑,且不說新聞成本,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必須要時間才能得以驗證,一首的新聞怎麼可能知道真相?
再者,多方位角度反而讓事件本身更複雜,里真相反而更遠了。
所以現在最通用的方法是直接闡明自己立場,只給讀者自己去參考。別給媒體人那麼大的壓力,否則他們只會控制你。
面對現實吧,特別是國內媒體寫出來的東西恰恰呈現出作者對一點也沒有為呈現這些事情做出過任何努力,文章拒絕批評、拒絕擴展、更拒絕負責。這樣的文章非常受歡迎,以至於媒體更像娛樂產業,而不是嚴肅認真的地方。如同藝術和科學一樣,新聞媒體的存在本身是多元的、創造性的,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價值標準。我一直覺得,詢問什麼是藝術精神、科學精神或者媒體精神是一種「從上到下」的思維方式的體現。
1. 別用政治和經濟訴求綁架媒體
媒體可以傳遞任何信號、任何領域的信息,政治經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以上的評論,大家其實只是在說政治新聞和經濟新聞的精神應該是什麼。
昨天,看到微博上有人建議讓方舟子去調查最近的幾起事故。有人覺得,方舟子打假一直是在挑軟的柿子捏,而避過了」重要「的對象。這確實嗎?事實上,方舟子這麼多年進行學術打假,本身是一個文化行為——傳遞現代的科學思維方式,但這一直被解讀為政治行為和經濟行為(比如」美國人的走狗「、」轉基因公司的走狗「)。文化是一切的基礎,你打架也好、賺錢也好,那些基礎性的規則和工具都是文化的內容。比如,很多人盲目崇拜中醫的原因,其實不是它作為醫學的有效性和客觀性,而是簡單的民族感情和對科學的無知。如果把肯定和否定中醫雙方的爭論(本身是兩種文化的衝突)解讀為純粹的政治和經濟行為(西方文化侵略、西醫追求壟斷),那就錯得遠了。
政治和經濟新聞對於這兩個領域的走向的影響當然是存在的,有可能會涉及到各種利益團體的利益。選擇收集什麼新聞、播放什麼,可能會有很多種方式、造成不同的影響。理想的情況下,媒體應該客觀、完整的傳遞事件的第一手信息,而不接受任何利益團體的干擾。
就政治經濟新聞而言:
一種特定立場下的新聞,不是新聞,是口號、廣告、洗腦……
沒有預設立場的新聞,是現實,是社會可以信賴和使用的溝通共同前提。
2. 多樣性
我自己有時也想開設一個個人網站,把自己喜歡的知識和感興趣的事件放在上面,比如剛剛解決的一個數學問題、一個計算機程序的源代碼、中午做的飯的菜譜和視頻……(不要告訴我你只把新華社、新浪和CCTV們當媒體)
作為一個個人媒體,我的網站的媒體精神是什麼?
嗯,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說實話,我不知道……
也許,是好玩?
3. 媒體的創造性
工具和媒介的創新大家都看到了:從古代的口口相傳一直到現在的微博、博客、網站、電子書、音頻、高清視頻、三維影像……
內容上的創新,也許在於通過科技的幫助,原來看不到的現象、無法理解的數據被理解了吧?
當然,也有我設想的那個個人網站一類的很有趣的個人媒體,呵呵。
4. 期待成熟的媒體系統
我看到了不少狗血的社會現狀,但我不喜歡那種悲壯的媒體宣言。
歧視、剝削和壓迫廣泛存在的時候,那些揭黑的媒體行為會引起廣泛的社會響應,大家很容易以為,那就是媒體的主職和價值所在。
也許這種媒體行為能夠局部的帶來少數問題的解決,但同時也會帶來權力的更強的反制,到最後,很難說一定會更開放——因為開放的前提不是被揭了很多的醜陋,而是強勢力量被實實在在的制衡了。
所以,以推進社會公正為己任的媒體,需要有相應的能夠實實在在的制衡權力的群體的配合。這是才會形成正反饋。而像俄羅斯那種情況,權力太強大,局勢是越來越糟,獨立媒體的生存狀況不斷的惡化。
所以,我按照作用大概的給媒體分了一下類別:
監督:以監督權力運作中的公正性為己任的媒體;
娛樂:以娛樂性為最高目的的媒體;
教育:進行文化普及和教育的媒體;
溝通:個人網站、博客、微博……
…………
史量才先生曾說:人有人格,報有報格,國有國格,三格不存,人將非人,報將非報,國將不國!
做媒體就是做良心 媒體精神就是要做到報道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即可秉承新聞精神?為公眾呈現事實?讓公眾獨立思考?這些政經新聞媒體的專業精神似乎過於理想了。
商業化運作的時代,媒體和媒體人應該堅持且比較現實的就是「有良心」。
媒體的精神是要基於客觀事實、實事求是地實施監督的權利。
1. 所謂的客觀事實是指:媒體對報道的內容要經過查證核實,不能僅僅依靠聽別人說、盲目地跟風。
2. 所謂的實事求是是指:媒體對查證核實的內容,應該本著還原事實真相的目的去報道,而不能為了其他目的對事實的真相進行選擇性的報道。
3. 所謂的實施監督是指:媒體可以基於以上兩點進行報道,並發表自己的看法,激起受眾的思考,引發社會的輿論。
=======================華麗的分割線,下面才是重點=================
當然以上只是理想中的媒體,可惜的是,在現實中,媒體並不是基於客觀事實、實事求是地實施監督的權利,而是懷著自私自利的目的地為了實施監督,而不惜忽視客觀事實、甚至謊話連篇,完全是本末倒置(忽略極少部分有職業操守的媒體,不點名,以防有廣告嫌疑)。
這種自私自利的目的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其充當權利的奴隸、資本的走狗,過度地引導輿論,以眾多的官媒、大型的商業媒體為代表;二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流量、銷量,以滿足廣大受眾的心裡預期為出發點,過度地迎合輿論,以眾多的小型媒體,尤其自媒體為主(這些媒體沒有資格充當權利的奴隸,資本的走狗,既然被包養的日子沒法過,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迎合下受眾,獲得更多的流量、銷量好變現嘛)。本著這樣自私自利的出發點去實施監督,往往就是基於客觀事實,但不實事求是;甚至更是直接忽視客觀事實,也就沒有實事求是這一說了。
1. 基於客觀事實,但不實事求是
如上圖,多麼經典的一張呀。事實的真相是中間的那副圖,一邊威脅、一邊喂水,而左邊的圖就只有威脅了,右邊的圖只剩喂水了。那麼根據自己的目的,就可以靈活地選取素材進行報道,從而引發輿論了。要突出人文關懷,只提供右邊的圖,要突出暴力武裝,那上左邊的圖好了。看似都基於客觀事實,沒有任何偽造,但卻沒有事實求實,只是為了自己的目的去選擇性的報道。這種慣用的手法不知各位看官熟悉不?這難道不就是媒體經常採用的斷章取義嗎,靠的不就是標題黨嗎?實事求是神馬的,看來只是奢望了。
2. 忽視客觀事實,哪有實事求是
上面的雖然不實事求是,但起碼還有點客觀事實,可這第二種甚至是忽視客觀事實,哪裡還有可能會實事求是呢?朝鮮不就是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嗎,萬惡的帝國主義、生活與水火之中的美國人民,真是好傻好天真。別笑哦,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可是遍地就是哦,人物報道體現的就是淋淋盡致。當要說褒揚一個成功的人時,會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包裝,小到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大到為了別人利益不惜捨己為人,已有的優點要誇張放大,沒有的優點拐彎抹角地也要有,幾乎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萬一哪天不幸,大街上吐口痰被媒體拍到了,那可真是風雨欲來風滿樓,哪個平民百姓不喜歡看偉人們跌下神壇呢,吐痰的事你得承認,接著就有人看到你的車哪天晚上震了,然後隔壁家王二狗養的那頭老母豬懷孕了,這事估計也和你脫不了干係,大報小報不問青紅皂白、一窩蜂地將這些醜聞擴大再擴大。曾經為了褒揚你,媒體會給你強加一些你沒有的品質,把你捧得很高很高,現在你不幸掉下來了,沒有人願意接你一下,而是要狠狠地踩你踩你,再將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強加給你,臨了還不忘了說一句:我早就說了,他這樣的人怎麼會是個好東西呢?曾經的捧可能是充當了你資本的走狗,現在的踩可就是要迎合社會的輿論了,什麼客觀事實,實事求是,在這些利益面前,顯得那麼可憐。在一個過度商業化的社會裡,談什麼媒體精神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就像有人成天和你談理想一樣,還不如談利益來得實際。這種環境下如果要想看到事物的本質,那還不如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多方位地去了解,去還原事實的真相。哈哈,最後每個人都成為了媒體的福爾摩斯~
灌籃高手動畫版第86集女記者彌生想要去採訪仙道,卻被主編駁斥時,有這樣一段對話:
主編:彌生,不久後,全國大賽的59支球隊就要出發了,為什麼事到如今,你卻突然發神經想要去採訪陵南的仙道。
彌生:事到如今?
主編:仙道他的確是一個很出色的球員,可是那是指在神奈川縣這個地區之內,如果把他放在全國的一流球員之中,他就不見得有那麼獨特。
彌生:總編輯,你聽好了,仙道在球場上的表現,足以跟海南的阿牧平起平坐,經由這個比較,仙道是具有全國一流水準的球員這點事實不是再清楚不過的嗎?我可以保證。
主編:可是陵南並沒有成為神奈川的代表,仙道他也輸了球,不管有多好的理由,這都是無法動搖的事實。
彌生:可是……
主編:我再跟你強調一次,我們現在所需要報導的是可以參加全國大賽的前途有望的選手,讀者們就是想要看這種。我可以明白的告訴你,除此之外,你寫再多的報導都給你退稿。
彌生:要退稿或是怎麼樣都隨便你,反正我的想法絕對不會改變的。
主編:彌生,你太頑固了。
彌生:這就是我唯一的長處。
我想這段對話可以回答很多問題。
首先,有些媒體人堅持自己的想法,為很多被埋沒的人或事鳴不平。
但是現實很殘酷,
有時候,媒體人根本沒法說出自己的想法。
也有的時候,媒體人關注的地方,跟讀者關注的地方也不一樣,媒體人想為一些被埋沒的人叫屈,但大部分讀者根本不在意。
更有的時候,大部分讀者看不到全部的真相,媒體描述的也只是想要呈現出來吸引眼球的東西。
但現在的媒體(不說哪個國家),呈現了多少理應讓大眾知道的東西呢?
這裡,怨不得媒體人,也怨不得媒體,就如同上面對話中的主編一樣,很多報導來不及呈現,就已經被退稿了。
呵呵 其實不只是錢,權或許更重要,媒體的客觀是很重要的,對人民負責,但無論怎樣的客觀事件報道都會有主觀的烙印,傳媒人只是報道看到的、現在的,而背後的、長遠的或許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中央的媒體毫無疑問的要為政治的穩定、國家的穩定服務,或許可不客觀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國家的穩定難道不是更重要嗎?但這並不代表不為民說話。
傳媒行業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引導...不同的觀念報道 或許才能 更客觀~~
德國媒體人起草的慢媒體宣言:
en.Slow Media
1. Slow Media are a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ility.
2. Slow media promote Monotasking.
3. Slow Media aim at perfection.
4. Slow Media make quality palpable.
5. Slow Media advance Prosumers.
6. Slow Media are discursive and dialogic.
7. Slow Media are Social Media.
8. Slow Media respect their users.
9. Slow Media are distributed via recommendations not advertising.
10. Slow Media are timeless.
11. Slow Media are auratic.
12. Slow Media are progressive not reactionary.
13. Slow Media focus on quality.
14. Slow Media ask for confidence and take their time to be credible.
最近觀察Upworthy、Buzzfeed後媒體時代興起的美國Longform Journalism「長文新聞」浪潮、德國Slow Media「慢媒體」運動。
以下列表純屬個人整理,依「慢媒體宣言」認定
英語:
Medium (Medium)
Narratively (Narratively: Human stories, boldly told)
http://longreads.com/ (Longreads: The best long-form stories on the web)
Atavist - Where Stories Begin | (Atavist: Where Stories Begin)
Short Stories Articles by the World"s Best Writers (Byliner: Short Stories Articles by the World"s Best Writers)
VSL Archives (Very Short List)
Just the News (Just the News)
Longform (Longform)
日本語:
SYNODOS -シノドス- (SYNODOS: Academic Journalism)
コラム | Sony Select (Sony Select)
ポリタス - 「東京都知事選2014」を考える (Politas)
百度百家--首頁 (百度百家)
騰訊 · 大家 (騰訊大家)
新浪專欄首頁_新浪網 (新浪專欄)
真話 (網易真話)
獨立評論@天下:最混亂的時代 最清明的聲音 (獨立評論@天下)
轉個新聞系學生都會學習的新聞專業主義的東西給大家看看,其中幾條的做法現在已經變了,比如新聞從業者已經不再把自己當作是把關人,但是其精神不變。
新聞專業主義的基本原則:
1、傳媒具有社會公器的職能,新聞工作必須服務於公眾利益,而不僅限於服務政治或經濟利益集團;
2、新聞從業者是社會觀察者、事實的報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團的宣傳員,或政治、經濟衝突的參與者或鼓動者;
3、新聞從業者是資訊流通的「把關人」,採納的基本準則是中產階級為主體的主流社會價值觀念,而不是任何需要向社會主流灌輸的意識形態;
4、以實證科學的理性標準評判事實的真假觀念,服從於事實這一最高權威,而不是臣服於任何政治權利或經濟勢力;
5、受制於建立在上述原則上的專業規範,接受專業組織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權力或權威的控制。
監督,輿論,第三方客觀立場。媒體作為社會工具,是一個有機的必不可少的社會現象,不必太高看寄託太高期望值,因為它的常態才是正常自由或者理想社會的真正媒體之精神。
而景德鎮,明顯不是一個常態,所以,媒體之精神稀缺與訴求,才會如此值得重書。
謝……不請自來
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恰逢姚貝娜逝去(在這裡表示祈福),關於媒體人價值傾向的討論,有許多受眾開始討伐媒體從業者,於是開始為媒體從業者洗個白。 首先要認識一下什麼是媒介,從傳播學原理的角度來看,媒介是為受眾傳播信息的載體,然而人類的媒介發展史同樣可反映出成整個人類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歷程。應該說媒介的發展是社會歷史的需要,是市場的需要。 那麼作為媒體行業的從業者,我們該做些什麼
【關於真實和及時】
分享一個圖,這是姚貝娜去世後有人在朋友圈裡發的片段。說記者是吃腐肉的禿鷲。在我的朋友圈裡不少是從事媒體行業的工作者們。他們自己這個時候只能無力的自白:我們只是做自己的職能,等在病房外面,再反駁文中一個觀點,關於國外媒體,如果不在第一時間報道新聞的話,是媒體的失職。
邁克爾傑克遜的逝世,沒有任何一個媒體站出來說,他就要去世了出於人道主義我們不會去報道。在某種意義上,媒體作為一種公共服務組織,有責任也有義務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信息追求,因為媒體是仰受眾鼻息以生活的社會組織,為受眾提供契約以內的信息交流。
貝娜的公共明星身份就意味著在簽訂契約之後,在一定程度以內可能喪失隱私權。(在不違反社會道德的情況下)記者會去跟蹤這類報道在很長時間以內,這件事情發生很令人惋惜一名優秀的歌者在世間消失去了天堂,但我相信最廣大的受眾還是抱著,為她祈福的心態在追蹤事件的。我們渴望關注的是奇蹟和正能量,當記者在外面等待結果的時候,肯定準備好了兩篇稿子,人人都希望最後結果是第一篇生命的奇蹟,說記者只是在等待死亡真是對於,記者精神的褻瀆。
【關於公共服務和市場需求】
在20世紀的英國BBC的第一任總裁雷斯的口中,廣播的職能是公共服務,即提高人民文化修養所存在的組織和形式。儘管隨著後來的發展主管英國廣播的委員會提出,廣播同樣應該尊重市場,因為有些時候市場所期望的並不一定能提高人民的文化精神修養(例如娛樂節目的存在)
但當媒體的市場需求遭遇公共服務的悖論時,將公共服務放在第一一直還是英國媒體人的價值取向(例如太陽報的黛安娜事件,後來被英國媒體人認為是媒體英國之恥)
我們不能否認在媒體中存在著以盈利為目的的價值取向的出現,因為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沒有媒體能夠完全脫離市場背景(對於媒體來說最大的利益就是社會影響力)
盈利的豐收從某種程度上可以體現其社會影響力之廣泛。
而只有社會影響力的廣泛才能讓媒介機構更加具有話語權,更加具有廣泛認同的權威性。
畢竟要運行一座媒體機構,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支撐是非常必要的吧。
受眾總是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評判對錯,所以總會造成對媒體的誤讀。如果人人追求高貴的話,完全可以選擇不去購買和閱讀媒體產品,因為交流溝通的契約是雙向的,如果沒有市場,媒體自然會死去。
享受完又開始追求所謂不道德,這是拔x不認人。
【關於中立和態度】
做一個有態度的媒體?和做一個中立的媒體
沒有絕對的中立,同時也不能有絕對的偏頗。
很多受眾在討伐中國的新聞太具有意識形態。但其實在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意識形態分析關於媒介的分析中,就曾說,媒介是統治階級的再造思想意識和社會意識的有效工具,用以在任意時間內形成自己的主導思想並且使其穩固延續。
通俗易懂點,就是一堆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在媒介分析上早就認為:媒體所表達的就是占社會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思想。為了社會安定和諧。這個思想早在百八年前就被資產主義認同了(就是憤青口中的看人家美國)
不論是哪種媒體,在價值觀上都是潛移默化得受社會影響。我們表達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意識形態上的觀點,而美國人表達的是美利堅合眾國在意識形態上的觀點,無所謂對錯,也無所謂正確
(這是指在普遍意義上的中立的情況之下)
意識形態不同,當然角度不同,美國人所謂的民主不適用於中國,相反亦之。
所以不存在絕對的中立,自然會有偏頗。
表達態度是現在叫的最響的口號(順應時代發展吧),態度是什麼?是關於事件所持有的看法。就拿南方周刊做例子吧。
南方周刊隸屬的南方報系在業界可謂是名號響噹噹,敢說敢做敢挑戰的新聞態度,讓它贏得了不少時代青年的喜愛,在答者還是個小憤青的時候答者也真是甚是喜愛啊。甚至是前幾年南方事件發生的時候,答者還在微博聲援。→_→(不知不覺偏題了)
其實在我接觸新聞了之後開始思考到底南方周刊能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媒體機構,還是評論機構?
在大一的新聞學課上,新聞學老師說,新聞最起碼的一點是,筆者不能表達態度。你要做的是乘上事件,讓讀者取捨價值。其餘的一概被稱作是評論。(當然新聞只是媒介的一種形式)
所以態度還是中立主要還是看媒介當中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現在很多人拿媒介應該是中立的,或者媒介應該是有態度的,就好比豆腐腦應該是鹹的還是甜的一樣片面。
南方的豆腐腦做成甜,北方的咸。同樣,不一樣的意識形態,和不一樣的媒介表達形式(新聞或者評論或者其他)所採取的也各不相同。
不請自來的知乎知乎O_o
Be the greater fool, then do the news.
中國有句老話叫"悶聲發大財" 這句話是最好的 媒體不要聽風就是雨 拿到消息首先自己要先判斷 假如這些無中生有的東西 你們再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說一遍 你等於你們也有責任吧
1、不誇張,客觀評價。
2、時時報道,保證消息的及時性、
深入挖掘,報道真實,多角度、全方位
尊重事實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業餘攝像剪輯人員,需要參與很多涉及黨政的宣傳片拍攝,通過怎樣的方式可以高效的提升攝製能力?
※家裡大伯由於以前胃出血過多,輸血過後,血型由AB變成了Rh O型血,造血能力很弱,現在貧血住院,卻沒有血源,一直打著氧氣瓶,這個該怎麼辦,是不是有什麼組織可以提供幫助?
※2015 年中國最好的商業雜誌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民小」是什麼意思? 是指怎樣的一群人?有什麼特點?
※奧飛動漫與「兒童模仿灰太狼燒傷同伴」的事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