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這樣活著?


謝邀
我認為生命(人生)除了生存和繁衍這兩個基礎屬性外沒有別的任何意義的。

因為假如生命(人生)有意義,那麼這個意義必然是唯一存在的。也就是只可能存在唯一一種價值觀,但這顯然和現實相違背。所以可以反推出生命本身沒有除了存在和繁衍外沒有其他意義。但是你們千萬不要悲觀啊。

因為,換一種說法,這個可以叫做——自由。


這也是個因緣吧。
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開謎底,願意的話可以私下交流。

以電影屏幕為喻,屏幕上的世界是一個真實的世界,絕對真實。佛法把這樣一個世界分成兩個世間,一個有情世間,一個器世間。有情世間就是有感情有心識的生物世間,器世間是除了有情之外的事物包括山水樹木等等。


這樣的兩個世間就是一個世界,一切顯示為存在,因此兩世間對有情來說相當真實。然而這個真實是站立在「自我」的立場而建立。以人為例,每個人都認定這個「自我」真實,因此人們的心識活動也即真實,我所同樣真實,尤其我所思,知識、經驗、法則與定理,所以一切顯得真實。西方哲學定義為「實在」。


佛法並不否定,因為這是識境的真實。也即前面說的,屏幕中的人將屏幕中的世界看成的真實。


然而,屏幕中的人卻不知道這一切都在放映屏幕上,由於不知道,甚至完全不知道,所以也就因此不能認識屏幕的功能。所以,人們住在識境,以識作為觀察,除此之外一無所知。於是現象里的人被稱為凡夫。

倘若屏幕里的人離開了屏幕,認知就完全不同,他們會立刻看到屏幕中的世界,兩個世間只是影像。因此佛法將這樣的所見稱為如夢幻泡影,如陽焰等等,並將這由所見而起的自覺感受稱為「智」。此時離開屏幕的人住在智境,以智起觀。他除了熒光屏中的兩個世間之外還看到屏幕,同時一定還知道屏幕令影像生起的功能。


這個屏幕稱為如來法身,功能稱為如來法身功德。一切心識境即屏幕里的世界都憑藉如來法身功德而成立,如同屏幕藉助放映功能才生起影像。


如來法身並不是個體,可以藉助語言概念暫稱之為境界。這個境界依《入楞伽經》的說法,名為「佛內自證智境」。無論誰成佛,智境都相同。稱為「法身」,只是方便這樣說。


法身境界不能為住在識境里的人所見所知,所以《金剛經》才說:「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其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來法身不能為住在識境的人用心識來認知,因此成為「不可思議」。這法身與法身功德,便命名為如來藏。如來藏不能在識境中顯現,但是卻可以存在,因此對凡夫來說,就可以說「佛內自證智境唯憑識境而成顯現」。


在《解深密經》中,說「阿賴耶識」又名「阿陀那識」。阿陀那識便是生命力。阿陀那識有兩個功能,「種子如瀑流」和保持人的根身不壞。佛法比喻瀑流是說明人的根、身、識的相續。在《大念處經》里有介紹剎那相續,可以理解「新陳代謝」的概念。人的心識剎那生滅,若無相續,人將無法存在更不用說走路等行為。
所以阿陀那識是賦予一切生物產生生機的原動力。
佛法認為生機本來就有,一切法爾如是,這是自然而然,無須造作。如來法身功德正是法爾如是。正如能用的電視屏幕,有屏幕自然有它的功能。也可以稱為功德為大悲、大樂,即「離苦得樂」。

由於人不能直接跳出屏幕,因此需要先現證如來法身功德即顯示屏的功能,才能現證顯示屏。


龍樹論師在《法界贊》中有說:「試觀心識有兩面,世間以及出世間,執為我法成輪迴,為自證智則為知。」
在這裡,出世間便是如來法身,世間便是如來法身功德。如來法身已經超越緣起超越業力因果,即超越了必然落於緣起與業力因果的世間,即出世間。「出」即超越、出離的概念。


如來法身功德,即生機,可以成為生起世間的因。但實際上並不是造物主的概念,只是自然的作用屬性。


出世間即智境,世間即識境。


因此,若當我們將在識境中的認知看成「自我」的真實時,那就是「無明」了,於是我們就永遠在這自認為的真實中生生死死。如同電影,我們是其中一個角色,這就是輪迴。

當屏幕中人的心識能離開屏幕,當他看到屏幕時,自然能如其所見而見,這就是「如」,為了強調所見真實(見到屏幕的實相),又將所見稱為真如。


一個識一個智。合起來智識雙運不一不異。

當人成佛時一定證到如來法身。
這時,人的色身依然存在,色身依然住於識境,色身是不需要離開識境的。於是有根本智(佛內自證智境)和後得智(認識識境的智)。
釋迦牟尼佛成佛後,色身依然在識境中生活,一切日常起居飲食都要適應識境,此時他的心理境界即後得智的境界。「唯心所自見」不受名言概念所歪曲。這裡的唯心是客觀的認知,不是哲學的「唯心」。如「嬰兒觀佛殿」,唯心所自見,不落概念中。


由於人我執以及語言概念,心理歪曲,便不能如實見到這以智為基的識境,落入由心識污染的境界,也只能見到受心識歪曲的識境。

雙運不相離,但無論如何說「空」說「有」說「存在」說「認識」都只是概念,這樣建立的是一套全是心識範疇的理論,佛法稱為「不究竟」。我們只自困於識境中。


沒錯,我們就在智識雙運中生活。
生活態度:「境來心應境去心無」。


上文談到「識境自顯現」,其實就是「識境隨緣自顯現」,識境不能沒有局限在智境上顯現,「緣」即是它的局限。比如我們在三維空間,那麼就要隨三維空間的緣,立體,生老病死等等。我們凡夫受識境種種名言概念所困,一切行都落於概念而行,是為「真如無現」。所以與「覺者」遙遠。自顯現受到緣的限制,可以理解為「命運」,然而並不是「宿命」,正因為自顯現要隨緣,所以人就可以在行為上與思想上來創造這個「緣」,因此善有樂報惡有苦報。


比如植物種子是生起植物的直接因,其它條件則為緣,也即間接因。順便提有四重緣起。
《入楞伽經》說「八識」、「五法」、「三自性」、「二空」四門,所說都為識境概念,四門歸於一趣,即如來藏。


——《細說如來藏》談錫永上師


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努力「不這樣」活著。一生都在努力。
是的,我們一直都在努力改變,改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狀態。
改變,本來不是我們所擅長的,更不是我們喜歡的,但如果我們不自己改變,自己就會被改變。
所以我們始終需要面對的問題不是如何「這樣」生活,而是應該怎樣生活以及怎樣才能實現這個目標。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要做的是追問自己、做出抉擇。
追問自己是要問我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
做抉擇是:甄別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規劃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方法,設定若干階段性目標,然後去實現這些目標。
所以,我們一生都在努力改變現狀,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對當下自己的否定,從而塑造更接近理想的自己。
但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如願達成。所以,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就有了「這樣活著」的我們。


生活的狀態和你努力的程度成正比,當然父母給你的多少取決於你父母的能力,父母能給的就是你的榮幸不管是多是少!要想過得好只能靠你後天的努力!


所說的這樣肯定是天天加班,然後對枯燥的生活感到厭倦吧,但是除了生活,不是還有詩和遠方么?


累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


謝邀,因為我們有親人有自己的夢


人類本就是趨利避害的,活著是為了提高別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活著是為了提高家人以及自身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建議你關注筆者看看本人文章,對你有幫助,甚至很大幫助,謝謝。


說說繁衍吧,也就是所謂的生孩子,為了什麼呢?我想很多人是為了自己老了可以有人照顧自己。自己怕孤獨需要人陪伴。還有人覺得別人都結婚都生孩子,所以我也得這麼干。可我一點也不想結婚生孩子。其實我覺得人生有時候就跟遊戲一樣,創建遊戲賬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這個號會不會很牛了,比如你要在遊戲里多充錢就會牛,不充就很一般。對於生孩子也是如此,原生家庭基本上也會決定孩子的一生是什麼樣的,他能接受怎樣的教育,過什麼樣的生活。(比如那種大山裡出來的孩子,考上名校最後改變命運的,畢竟是少數,這裡就不討論了)就好比我吧,我就是工二代,每天就辛苦的上班,賺一點錢為了活下去。我就在想,我都過的這麼爛了,我為什麼要生孩子把他變成工三代呢?我都活的這麼辛苦,沒辦法給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生活條件,那我還把他生下來,讓他跟我一起受苦。那樣我是不是很自私?人為什麼活著呢?我也一直迷惑。像在地里幹活的老黃牛,干一天活,晚上換來點飼料 和一個草棚。我覺得我跟老黃牛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等待每天遇到和前一天不同的驚喜
在某個天天都走的街角邂逅暗戀的人或是故人和朋友
前一天的自己知道自己的今日
但永遠無法預知明日的未來
這是很驚喜的事情,你還能夠活著,能夠有解開未知的能力,能夠用自己還未衰敗的眼睛去看這個世上你在前一天未見到的美好事物
然後在某一天你終於得到至愛
兩人一見鍾情
你覺得此生無悔
於是昨日的所有鋪墊換來那一刻的相識,那一天的相守,都是值得的。
人用每一天等待未來。
這或許就是活著的意義。


不知道你是否和曾經的我是否一樣,覺得無論貧窮富貴、幸福凄慘,到死亡時一切都沒了意義。於是在害怕死亡的同時,又鄙夷欲求、鄙夷物質。
如果是那樣,作為曾在這條路上浪費了寶貴時光也找不到滿意答案的人想告訴你,當下的你永遠探索不到答案。為什麼呢?在於你害怕死亡啊,你所有的探索都是在圍繞著對死亡的恐懼而來,沒有如實面對問題,也沒有如實面對自己。若想得到你所認為的「終極」答案,你得超脫對死亡的恐懼。我就是這樣找到了我自己滿意的回答。


因為,一從大地起風雷,所以,便有精生白骨堆。,,,


因為窮
因為不敢死


因為死不了。


因為不甘心,因為一時爽,因為你不敢。


沒有為什麼。

在不妨礙他人的前提下,你盡可以活成「不這樣」。


推薦閱讀:

歷遍紅塵,方能洗盡鉛華。對么?
為什麼我覺得別人活著都有意義,唯獨我沒有?
你覺得人生最諷刺和可笑的事情是什麼?
為什麼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總是覺得活著很累?
青少年患上抑鬱症對人格會產生什麼影響嗎?

TAG:人生意義 | 生命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