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星能賺那麼多錢,而科學家卻不行?

明星們唱歌,拍戲,廣告,上綜藝節目,甚至商演或者綜藝節目就能賺取普通人幾輩子都賺不到的錢,而偉大的科學家研究出來造福全人類的成果收穫卻甚少,真是不公平,這樣會不會很畸形,這種現象讓人們都想當明星,不想當科學家,這樣的不平衡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真是有些想不通這個現象和這個現象背後的本質,和這個現象所帶來的結果!透過現象看本質!本質又是什麼?


想起之前看到過的一個段子,忘了出處,大意是:

「平時大喊戲子誤國,明星收入太高,應該提高科研人員收入;等發現清華教授被電信詐騙1760萬後又喊,區區一個教授怎麼會有這麼多錢,趕緊查查。這就是中國網民。」

附上鏈接清華教授被騙1760萬元,為什麼人們只關心他錢從哪來?

其實並沒有多少人是真正關心科學家的收入的,更別說科學家所做的貢獻了,科學家只不過是被大部分人當做對高收入明星泄憤的工具。

等到哪天科學家們收入逆轉,超過很多明星的時候(當然是不可能的啦),估計又得冒出來一堆這樣的:想想建國初期那些清貧、艱苦奮鬥的科學家們,拿著微薄的薪水,卻為新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這些徒有虛名的教授們,拿著這麼高的薪水,還能安心做科研嗎?難怪成果沒法跟他們比,諾獎沒拿幾個!

所以,大家還是趕緊洗洗睡吧。


這是正常的市場機制,並不扭曲。首先,明星應該對比的是學術頂級大牛,而不是科學家。普通的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應該和演藝界普通從業人員對比,拿明星和科學家整體做對比是沒有意義的,這個世界不存在一個行業的平均水平比另外一個行業的頂尖的人才報酬更高這種現象,如果存在,那說明第二個行業早就應該被淘汰了。

如果我們比較普通科研工作者和演藝界普通從業人員的話,我們會發現從收入穩定性、持久性和折現上來說,科研工作者幾乎是碾壓的。在歐洲大陸,科研工作者博士畢業之後找到一份永久教職,基本上就進了保險箱了,一生中產無憂;在美國是要辛苦一點,但也就是多奮鬥六年,拿到了永久合同之後依然進保險箱。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還能有這種在40歲之前就可以劃定自己一生最低薪酬在中產的職業委實不多了。相比之下,演藝界即便是一線明星的收入,從一個長的生命周期來看,依然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因為演員是要靠自己一直奮鬥的,是沒有一個或者幾個國家撥款的機構年年月月定時發錢的。

有人可能又說了,頂級的科學家往往也不如頂級的明星啊。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考慮的宏觀一點了,司馬遷說過:『佗雜業,不中十二,則非吾財也。』也就是說各個行業平均的收益應該是差不多的。這樣才能保證每個行業都有足夠的人手來從事。

這裡行業收益要理解為折算了風險、平均值、社會地位等等綜合在一起的一個收益。那麼我們剛才已經說了科研行業門檻高,均值也高,那如果演藝圈工資的高低分布和科研也一樣,那演藝圈的優勢就小了,所以在當前這個均衡里,科研界的工資相對平均,大牛教授和普通教授之間的薪水能超過三四倍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而演藝圈明星的收入卻比基層的演藝圈從業人員高到不知凡幾。畫圖的話,大約是這樣的:

科研界比較均衡,平均收益高,但是難以大富大貴;演藝圈收入分布極端,但是可以給人大富大貴的機會。通過這種方式,行業和行業之間取得了某種平衡,熱愛穩定的去科研,熱愛冒險、熱愛搏出位的去演藝。

有人可能還會說,從事後的貢獻來看,有些科學家的研究確實很重要,但是他們的薪水反而不如沒有怎麼有貢獻的明星呢?這個問題其實和『為什麼美國政府不把Apple的利潤都拿過來救濟窮人』一樣。從宏觀上看,一個Apple的成功,背後有很多家企業的失敗;一個明星的成功,背後有很多個可能和其條件差不多,但是沒有機遇的人的沒落。這種情況下,成功者的高薪可能是公平的,可以看作是市場對成功者的獎賞。

比如說,100個人同時進入演藝圈,他們的預期收入都是一個月一萬一千。但是可能只有一個人有機遇月入百萬,剩下的99個人都在月入一千。這個時候,儘管這99個人和那一個幸運兒之間的收入差別極大,但是行業之間依然是公平的,如果政府過來對這個幸運兒說,你收入太高了,我要拿走一半,這個時候表面上看是公平了,但是其實卻是削弱了整個演藝圈的吸引力,因為當新人進入這個圈子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成為明星從而大富大貴的渴望;現在把紅得發紫的明星的錢拿走了一半,那麼也就意味著這個行業做到最好,收入也比之前少了一半。

同樣的道理,有些科學家確實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也有很多科學家什麼都沒有做出來,從事後看浪費了很多資源。但是他們的收入相差遠遠沒有達到他們貢獻的差別。所以從具體的單個科學家來說,可能有人薪水過高,有人的薪水過低,但是科研本來就是偶然性很大的行業,從科研結果沒有出來之前來看,他們對世界『預期的貢獻』是差不多的,故而也應該領取差不多的酬勞。


補充一下,評論裡面有人說,明星不創造價值,只有科學技術才創造價值,這句話並不全對。我們拿揚聲器做例子。

什麼叫做價值?經濟學裡面用『效用』來表示價值。比如我們聽了一場演唱會,很開心,這個演唱會對我們就有正的『效用』,效用可以近似的理解為滿足感。

科學家創造了很多科學技術,相比古代而言,極大的滿足的人們的需求,但是要看到單獨科學技術本身對大眾來說並沒有產生任何顯著的效用,而往往是通過演員,通過商人來實現的。比如說,發明了揚聲器和耳機的可以稱之為科學家,但是我們用揚聲器和耳機聽的,很多都是明星和藝術家們創造出來的作品。單獨強調科學家的貢獻,而忽視了內容的創造者難道很公平嗎?

明星和科學家在滿足人的效用方面並沒有高下之分,前者側重於產生讓人滿足的內容,後者側重提供更好的工具,一味的崇拜內容提供者固然有失偏頗,但是一味的崇拜工具製造者也並非是公允的態度。

還有人說,科學家創造的價值比較長久,明星的比較短暫。但是殊不知對於人來說,未來是要折現才能和當下比較的。好比兩筆資金:

一筆是眼下的一萬元,一筆是50年後的二十八萬元,我們應該選哪個?表面上看,二十八萬遠遠的大於一萬,但是如果我們按照正常的投資回報率 7%的複利來計算的話,一萬元每年漲 7%,到50年後已經是二十九萬多了。

很多科學技術都是這樣,可能會在幾十年後乃至於一百年後才能產生巨大的效用,但是折現到當下,這筆巨大的效用其實也打了巨大的折扣,可能不如我們目前的某些當務之急更重要。而明星則是能給人直接的,即時的效用滿足,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創造『長久的價值』並不能作為科學家應該拿高薪的一個優勢。


諾貝爾:你說啥?
愛迪生:不是很理解題主的腦迴路…
牛頓:錢這種東西,讓鑄幣廠造就是了
特斯拉:直流電馬鹿!世界屬於交流電!
西門子:特斯拉你夠
卡爾·本茨:自從發明了汽車,不僅還清了欠款,而且走上了小康的道路
戴姆勒:本茨你得瑟個捷豹,看看賓士現在在誰手裡?
袁隆平:不是很懂綜藝圈怎麼賺錢的,不過我都是直接找國家要。
錢學森:美國政府追著我給我錢,說不收就要搞死我。


有人問:

一個記得住戲子生日,記不住英雄祭日的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顯然,這才是一個正常的、健康的、文明的、自由的、富裕的社會。

我本來以為這是不證自明的道理,直到看到連我的學生也在轉發相關的文章,覺得有必要簡單地重複一下常識。

1

此類網文的套路是十分明顯的。將明星的大紅大紫萬眾矚目,動輒撈金數十萬上百萬,與各類作出巨大犧牲的英雄(晚境凄慘的戰鬥英雄、功勛學者,或已經去世但被大多數人遺忘的各種作出傑出貢獻的人,恕我不列舉那些經常被用來舉例的名字)進行比較,以激發更多人的情緒。這種情緒後面有一種召喚:該有人出來管管「戲子」了!

眾所周知,有關部門已經在管了,新聞不斷。最近據說已經準備禁止全明星參與的綜藝節目進入黃金檔。

有必要重申一下常識:

1.英雄犧牲的價值,就在於捍衛一個文明和自由的社會。而一個文明和自由的社會,正是一個民眾在不違反法律和基本道德規範的前提下,能夠自由地熱愛和自由地行動的社會。「飽暖思淫慾」(允許瞎想),而明星正是一款你情我願的大眾消費品。所以,記得住明星生日,記不住英雄祭日的社會,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創造和保護這樣的社會,才是英雄的目的。

2.有些英雄晚境凄慘,例如一些戰鬥英雄,或為類似兩彈一星這樣的大事做出傑出貢獻的英雄,他們的遭遇,不是明星造成的,更不是老百姓不知感恩造成的,而是有關部門造成的。如果英雄收入過低,那麼這是制度設計的問題;如果英雄並不是收入過低,而是晚年陷入困境,那是社會救濟的問題。無論如何,都不是明星的錯誤。

3.如果這是許多人發自內心的吶喊,那麼,解決的方式,不是限制或封殺明星,或者設置一個最高定價,而是用稅收調節的方式,實現相對的實質正義。在這種情況下,明星收入越多,對社會貢獻越大,其中一部分,可以調配用於支持各種作出巨大貢獻卻無法獲取巨額回報的人。

2

伯林曾經講過兩種自由,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哪種自由更重要?他認為是消極自由。

簡單地講,積極自由表達的是「我們希望什麼」(對個人來說,是「我想成為什麼」),而消極自由表達的是「我的選擇空間有多大」(或者說,不要妨礙我)。也可以更簡單地概括為「說是的自由」與「說不的自由」。

積極自由的背後,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哲學。即我們相信有一個絕對真理,或者說有一種值得追求的價值觀,凡是與之相符的行為,都是自由行為。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你認為英雄比明星在你的生命中更重要,這就是一種積極的選擇,一種價值觀。你可以把電視賣掉,從來不看關於明星的新聞,然後在家裡專設祭堂,日日「早請示,晚彙報」,祭奠亡靈,這是你的自由,此之謂積極自由。

然而,你秉承此種價值觀,將之強加給更多的人,甚至指責整個社會糜爛墮落,希望有關部門出台法規,整治明星的高收入。那麼,這種行為就侵犯到了別人的自由,包括追星的自由。這種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專制乃至於殘暴的行為。說殘暴毫不為過,不要忘了抵制日貨砸日系車時被重傷的車主。

如果這只是部分愚昧者的囈語,倒也無妨。問題是,如果這種思維,轉化為政府行為甚至政策呢?這就十分可怕了,而且,整治低俗,整治娛樂業,就只是一個危險開端。

會不會有這一天,一個女孩子走在街頭,突然被一群憤怒的青年攔住:

「你不知道今天是英雄***的祭日嗎?你為什麼不穿黑色的衣服,偏偏穿一條紅裙子?你的良心被狗吃了嗎?」

接下來,他們的行為,不堪想像。

你別笑,看看中東某些國家吧。

你覺得不至於如此?我只是做一個邏輯推演。

3

我本人根本不看娛樂節目,更不會追星,十幾年家裡連電視機都沒有。

作為教育者,我希望我的學生們,能夠不只沉溺在明星的世界裡,同時也能夠沉溺在人類歷史上一切偉大靈魂所創造的世界裡,當然也包括英雄所創造的世界。我覺得,這乃是一個人的積極自由。

但我知道,這只是召喚、引導、對話,而無法靠斥責、封殺、灌輸。

一旦他們追星的權利受到了威脅,我覺得我有必要起身捍衛。不僅僅為了他們,也為了自己,為了子孫後代。


插入分割線,再說幾句。

感謝,沒想到在知乎的第一次回答,能獲得這麼多關注。

仔細地看了大家的回復,我想再說明兩點:

一、我不關註明星與科學家或英雄的比較,我關注的焦點,是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是專制的,還是文明的或民主的?或者說,我更關注的是形式正義。沒有了形式正義,誰能擁有真正的安全感?

二、我認為,究竟做科學家收入更好,還是做明星收入更高,目前還沒有結論,需要有數據支持,問題本身需要被加以澄清。好在關於這個問題,已經有更好的答案。但無論如何,將討論建立在事實尤其是數據的基礎上,我覺得很重要。

三、娛樂業興盛,是社會富裕和文明的標誌,要支持對娛樂業的規範,但要警惕對娛樂業的仇恨和打壓,無論是民間的,還是政府的。因為,這釋放出來的信號,其實很可怕。

正像有網友所說的,我們要做中國人,不要做朝鮮人。


看這個題目,想起李維特丶杜伯納(Steven D. Levitt丶Stephen J. Dubner)的《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有關毒販收入的部份。

第三章 為何毒販還在與母親同住?

對於在芝加哥南區貧民區長大的兒童來說,販毒似乎是一個光鮮的職業,在他們多數人看來,幫派首領這個位子——名利雙收——多半就是他們所能企及的最好工作。假如成長環境不同,他們或許也會想成為經濟學家或作家,但在J.T.幫派盤踞的小區,想謀得體面的合法工作,幾乎毫無門路,小區內56%的兒童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與之相比,全國的平均比例僅為18%),78%的兒童來自單親家庭。小區內僅有不到5%的成年人擁有大學學位,僅有1/3的成年人有工作。小區的年收入中位數為15000美元左右,不及美國全國平均數的一半。在文卡特斯混跡於J.T.幫派的幾年間,步兵經常托他幫忙找一份他們眼中的「理想工作」:在芝加哥大學做看門人。

販毒行當和其他光鮮職業有著同一個問題:干軍萬馬過獨木橋。在販毒團伙掙到大錢的概率比威斯康辛州農場女成為電影明星或高中欖球四分衛加入美國橄欖球大聯盟的概率高不了多少。但罪犯也像芸芸眾生一樣,受利益的驅使。因此,只要回報足夠高,他們就會成為茫茫人海中的一員,盼著出頭的那天。在芝加哥南區,盼著入販毒這一行的人太多,可供販毒的街角已經遠遠不夠。

一條永恆不變的勞動規律橫亘在這些初出茅廬的毒梟面前:某項工作若有太多人願意做且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酬勞通常不會太高。這是決定工資多少的四個重要因素之一,另三個分別是該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丶該工作的不適程度和該工作所提供服務的需求量。

這四大因素的微妙平衡解釋了為何妓女常常比建築師掙得多等問題。這個現象乍看之下似乎並不正常,建築師行業對技術(按該詞的常用義解)和教育水平(同樣按該詞的常用義解)的要求更高,但沒有哪個小姑娘會夢想著長大成為妓女,所以妓女苗子的供應量相對較少。雖然她們的技術算不上「專業」技能,但從業環境卻極其專業化。這個行當的從業舒適度極低,條件惡劣,這至少體現在兩大方面:暴力威脅和無緣穩定的家庭生活。至於需求量,姑且可以說,建築師招妓的可能性要大於妓女聘請建築師的可能性。

但光鮮職業——電影丶體育丶音樂丶時尚——的驅動機制卻並非如此。即便是在出版業丶廣告業和傳媒等二線的光鮮行業,也有前赴後繼的青年才俊投身於薪酬微薄丶需要任勞任怨的下等工作。在曼哈頓出版社只掙22,000美元年薪的編輯助理丶不計酬勞的高中生四分衛和時薪只有3.30美元的少年毒販,加入的都是同一性質的競爭。對這種競爭最恰當的比喻就是錦標賽。

錦標賽的規則簡單明了,就是你必須從最低級別開始打拚,才有希望晉陞到最高級別。(正如棒球大聯盟的游擊手很可能出身於少年棒球聯盟,三K黨的大龍頭最初也只是一介小卒,大毒梟常常也是從在街頭販毒開始打拚的。)你要心甘情願地拿著微薄的薪酬,沒日沒夜地奮鬥。為了在錦標賽中晉級,僅僅能力出眾是不夠的,你要證明自己超群絕倫。(當然,想要脫穎而出,具體方式各行有各行的不同。雖然J.T.肯定有監控手下步兵的銷售業績,但真正重要的卻是他們的人格號召力——這一點對他們比對棒球游擊手要重要。)最後一點,一旦你不幸發現自己永遠不可能出人頭地,你會退出錦標賽。(有些人——如年華將逝卻仍在紐約餐館做招待的「演員」——堅持的時間比較久,但多半都很快就能醒悟過來。)

J.T.手下的多數步兵一旦明白他們沒有晉陞機會,很快便不會再甘心賣命了。在相對平靜的幾年後,J.T.幫派同鄰幫捲入了一場地盤爭奪戰,駕車槍擊成了家常便飯。對於步兵——駐紮街頭的幫派人員——來說,這種形勢尤其危險。由於販毒買賣的性質使然,他們需要保證顧客能輕而易舉地找到他們,如果他們因為其他幫派躲了起來,毒品就賣不出去了。

幫派火拚之前,J.T.手下的步兵為了爭取晉陞的機會,甘願忍受這種高風險丶低報酬的工作。但一名步兵告訴文卡特斯,由於風險增加了,他現在想要一些補償:「現在這個爛攤子,你會願意在這兒站著嗎?你也不願意,對吧?所以,想讓我出來賣命,要拿錢出來啊,哥們兒。多給點錢,因為現在他們開打了,這點錢不值得我成天在這兒站著。」

J.T.並不想開戰。首先,由於風險增加,他不得不給步兵漲工資。更加嚴重的是,幫派火拚會影響生意。如果漢堡王和麥當勞為了爭奪市場份額打起了價格戰,他們可以通過薄利多銷來彌補部分降價損失。(而且也不會有人遭到槍殺。)但一旦有幫派火拚,毒品銷量就會暴跌,因為顧客會忌憚於暴力威脅,不願出門在大庭廣眾之下買毒品。從各方面來講,開戰都會讓J.T.付出高昂代價。

那他為何還要開戰呢?實際上,挑起戰爭的並不是他,而是他手下的步兵。事實證明,販毒團伙頭目對手下的控制力並不盡人意,這是因為他們受不同的利益驅使。

對於J.T.來說,暴力事件影響手頭的生意,他倒是希望自己的手下一槍不發。但對於步兵來說,暴力卻有其用處:步兵脫穎而出——並在這種錦標賽上晉級——的少數幾種途徑之一就是證明其能拼能殺的氣概。殺手會令人肅然起敬,成為人人談論的焦點人物,步兵追求的目標就是為自己打響名頭,而J.T.的目標實際上卻是阻止他們的這種行為。

「我們想告訴這些小孩兒,他們加入的是個正經的組織」,他曾對文卡特斯說,「不能整天打打殺殺的,他們看了那些電影還有別的亂七八糟的東西,以為黑幫就是到處惹事,但不是這樣的。你得學著按組織規矩來,不能整天打來打去,這影響生意。」

最終,J.T.打贏了這一仗。在他手下,幫派擴大了地盤,迎來『繁榮昌盛丶相對和平的新時代。J.T.有成功人士的氣質,他之所以能拿到巨額收入,是因為鮮有人能勝任他的位置。他身材高大丶儀錶堂堂丶足智多謀丶性格強悍,知道如何調動手下的積極性。此外,他處事機敏,身上從不帶槍或現金,以免招來牢獄之災。幫派其他人還和自己母親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J.T.卻有多處房產丶多名情婦和多輛私車。當然,他還接受過商學教育,他無時無刻不在努力擴大自己的優勢。正因為如此,他才下令學公司記賬,而這些賬目最終流入了素德·文卡特斯之手。其他幫派連鎖店的頭目都沒有實施過這種措施,J.T.曾將賬本拿給董事會過目,以證明自己高超的生意頭腦,但這其實已經無須證明。

這一招奏效了,領導地區幫派6年之後,J.T.被提拔進了董事會,他此時年僅34歲,他已經在這場錦標賽中奪魁。但這項錦標賽有個隱患是出版業丶職業體育乃至好萊塢都沒有的,販毒畢竟是非法勾當,他晉陞董事會後不久,「黑色門徒」便被聯邦政府的一紙訴狀——讓布提將賬本交給文卡特斯的那紙訴狀——取締了,J.T.也因此鋃鐺入獄。

在絕大多數的行業內,賺到錢的只是頂尖的一小撮人,其他絕大部的從業員都是不得志的。正如說科學家賺錢少,除了諾貝爾和愛迪生外,袁隆平都會笑而不語。

筆者也有親身經歷,大約十年前做財經博客,寫股票文章是默默無聞的,但在轉型為地產博客後,雜誌專欄丶電台訪問丶出書機會則陸續有來,原因無他:資源相對稀缺,以及行業拔尖而矣。甚至不用做到The Best,One of the Leading已經足夠。

P.S. 後來我才知道,作者在本書的不少研究,其實是使用「大數據」的雛型。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投資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投資】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哪些股票值得持有 10 年?

脫苦海:你是如何從兩千多隻股票中選出心儀的股票的?

脫苦海:彼得林奇有句名言 周期性行業的股票要在市盈率高時買進,市盈率低時賣出 這句話怎麼理解???

脫苦海:像巴菲特這類做價值投資的人,是怎麼了解到一個公司真實的經營情況的?

脫苦海:A股和H股、B股價格背離的原因?


這個我可是了解內情的呦。

之前一份工作恰好有幸了解到許多科學家的收入情況。很適合這個問題。

上一份工作在信託公司工作,做了五年,積累下一些科學家客戶。

信託計劃這種投資產品,起點比較高,一百萬起,經常在操作當中是三百萬起的。為什麼呢?因為法律規定一個信託計劃100W以上300W以下合格投資人不許超過50個,300W以上的不受限制。而一個信託計劃募集資金要很多,50個100W才5000W遠遠不夠,所以300W以上是大部分。

恰好我們這有個中科院的研究所、也有985大學,所以科學家倒是容易遇見。他們能輕易買得起信託,熟悉以後交談中大概能摸出來,有的有6、7百萬,有的一千多,再多的也是有的。

然而,又恰巧,我媽親姐姐,也在中科院,是個高級工程師,沒評上院士。公開我們知道的在帝都,就有三套四環內的房子。

所以,我私下比較了一下,我發現,二、三線的科學家要比三線的戲子有錢很多。

明星總是光鮮亮麗的出現在媒體,我們印象中的科學家是華羅庚、陳景潤。其實這使得我們產生了很大的偏見,和主觀臆測。很多時候,現實並非我們想像那樣。

還有個問題,明星是吃青春飯的,科學家是吃年老飯的。在相同的年齡比較沒意義。

我們還沒考慮一個在我國更重要的問題,組織授予的待遇。這個可以解決太多太多花錢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下面舉個特別不恰當的例子,大夥權當個樂呵。

如果有哪天,馬偉明跟組織說,誒呦,最近腦子不太靈光,想吃盤鹿晗肉。我想,組織過兩天也能想辦法把這盤肉端在馬偉明院士的桌前。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最富有科學家

  • James Watson - $15.8 Billion. ...
  • Gordon Moore - $6.7 Billion. ...
  • Gayle Cook - $3.7 Billion. ...
  • Ronda Stryker - $3.7 Billion. ...
  • Noam Chomsky - $275 Million.
  • Jane Goodall - $175 Million.
  • Richard Dawkins - $135 Million.

最富有明星

Sir James Paul McCartney $ 1.24 Billion

Andrew Lloyd Webber 1.2 billion

Herbert Alpert $850 million


市場經濟的社會,其核心驅動力是人類的慾望。你看他天天豪華酒店與大餐,滿世界的度假,全身的奢侈品,左擁右抱膚白貌美大長腿。你看著眼紅,問他怎麼做到的,他說只要努力就能做到,你努力幫我幹活,這些好東西,兄弟我都與你共享。就如當初勾踐在山上,對文種范蠡說與爾共享江山,實際上只分給他們0.01%,他們就高興得不得了死活去賣命。

扯遠了,既然慾望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動力,那麼凡是能滿足各個階層慾望的,就會成為市場經濟的贏家。

明星之所以有錢,是因為可以滿足大眾視覺上聽覺上甚至性慾上的慾望。

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一方面靠著刺激慾望創收,一方面用慾望激勵大眾努力為資本家們奮鬥,來滿足其慾望需求。但絕大多數人,在這樣的慾望刺激下,總是欲求不滿的,所以很多人其實很需要一個公眾能夠看到的明星,一部滿足瑪麗蘇湯姆蘇的電視劇,來安撫他們欲求不滿的心靈。

科學家做不到

對科技實用有研究的人應該知道,一個技術的實用化,往往需要十多年的時間,而從實物的成熟到其規模化,又需要十多年的時間。也就是說,一個技術從突破瓶頸到滿足大眾慾望,通常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甚至更長的時間。

在傳統社會主義國家裡,科學家往往是投入在軍工領域,是直接為政府服務的,而社會物資的分配也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當時的科學家及其眷屬的物資條件,是比演員來得高的。我說的是正式收入,非正式的部分不談。

西方國家是怎麼做的呢?

西方國家在初期,科學家也是沒啥收入的,愛迪生是富有,但是他是一個商人,他通常不是做科研完成技術突破的那個人,而是站在商業角度的整合者。真正鑽研於技術科技本身的人,收入也沒有特別大的吸引力。

現在的西方國家,採用的模式,是昂貴的知識產權。也許你會拍手叫好吧?

但你可別忘了,也許你連教材都買不起。如果你不是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背景,你根本沒有能力從事很多門類的科研工作,因為你買不起書。

高昂的價格,會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情況。中國古代什麼時候才開始寒門出貴子,有兩個節點,第一個是造紙術的普及--非貴族的有錢人買書了,但是書還是人謄寫出來的,會寫字的人工成本都很貴,----第二個節點是印刷術的普及,是個壯勞力就可以印刷好多書了,於是寒門子弟才開始看得起書。四大發明,並不是很多人想得那麼簡單。

所以說,昂貴的知識產權解決了科研人員的收入問題,但這真的又是長久之計嗎?

如果你問我該怎麼解決

我也不知道,我們要探尋中國特色的新道路。


你要同等級比較啊!
國內某方面(具體的不能說,一說就暴露了)的大牛,很牛逼,基本是國內他那方面的頂尖專家,手裡握有專利。
然後這兩年因為上市企業很多嘛,大環境如此,有不少企業用了他的專利,就要給專利使用費,年入過億。
這個使用費就是大牛自己的啊,沒有運營成本那些,純技術費。
然後挺有意思的是,大牛,嗯,就是評不上院士。
我剛去搜了搜,范冰冰號稱一年收入2.44億,比大牛的收入還是要高的,但是這個收入是毛收入不是凈利潤啊!扣去七七八八她公司的運營費真心未必比大牛多。
雖然我不知道範冰冰這個收入是怎麼來的,但肯定不是演戲啊!零片酬還砸手裡了,得自己掏錢買禮物雇水軍,想想也是心酸!但我覺得空軍宣教部更可憐些,打臉啪啪的,可惜了那些裝備。
不調侃了。國內科研工作者的收入真的應該提升了,尤其是以研究所為代表的一些國家事業單位院所,承擔了很多保密研發工作,物質獎勵卻低的可憐,人員流失慘重。國家應該改一改政策了,雖然都是為國服務,但是這年頭不是只靠著精神了,誰沒一家老小要養活啊!領導再做動員,別的單位給幾倍的收入,自己手下領的收入買不起房買不起車看不起病送不起小孩上學,該走的還是要走啊,總扣著檔案也不是回事不是?
雖然現實情況複雜,需要多方面衡量,但是對於做出巨大貢獻的那些單位,團隊,個人,多拿點錢出來獎勵還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值得做的。


搞科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基礎科學,一類是應用科學,你做的研究越接近基礎科學,那麼一般來說你就離錢越遠,越接近應用科學,那麼你就離錢越近。

前幾年房地產和基建火的時候,很多像清華同濟土木建築等專業的教授,剝削著研究生博士生這些廉價勞動力,在外接項目做賺錢都賺得飛起,很早之前有一個同濟的在讀研究生朋友說他拚命幹了一個月給導師做了一個幾百萬的大項目,導師給他發了一個一萬塊的「大」紅包,把他給高興壞了。

而對於基礎科學,則是有很強的正外部性的,很多甚至關係到全人類的未來和福祉,從短時間和局部來看很難產出太多直接的經濟效益。這類就需要政府和各類金主花錢養著了。但是從長期來看,其創造的價值和對於一國競爭力的提高,不是搞應用科學的人搞幾個項目能比擬的。

而且,應用科學其實都是在基礎科學的基礎(要不怎麼叫基礎科學呢)上慢慢發展和衍化出來的。能在基礎科學的理論上做出重大發現和突破的人,都是人類歷史上最聰明最牛逼的人。試想,如果沒有麥克斯韋、法拉第、赫茲等先賢大牛科學家在電磁學領域的開創性研究,這些明星現在最多就是一個戲班子里的下九流戲子。所以做基礎科學需要天賦和耐心,比方說像量子通信這種,離商業化普及還很遠,但是如果能堅持,或者做到領域內的頂尖,在現代這個商業高度發達的社會你會沒錢?馬雲爸爸也得向你低頭。

而且,如果真能搞出量子通信手機甚至曲率引擎來,你獲得的成就感豈是賺幾個臭錢能比的?


科學家和科學家的差距比人和狗還大
不能一概而論
底層的 比如phd 窮 因為沒有議價能力
高層的 比如各種大佬 有錢 沒動機改變這種剝削底層狗的機制


你說……
是 王菲 有錢? 還是Elon musk?


你再說……
落魄潦倒的明星是什麼樣子? 負債幾百萬,賣淫去還錢——我說韓國三巨頭下的小弟。 還要天天被拖去「割臉」

混的再差的科學家呢? 實驗室研究員唄。
二線城市買個房,買個入門級豪車,養個知識分子,安享晚年。貌似沒問題吧?

———————
知識就是權力!
明星才是彩票!

無知騷年。


科學家花錢如同流水一般,買的那些大玩具是明星能比的了的嗎?

你再大的明星,也就買輛車,買個別墅;了不得了買架灣流,買艘遊艇;

科學家買艘萬噸科考船,買個衛星,挖個千米深的地下實驗室,造個粒子加速器跟玩兒似的;有幾個明星有這個量能這麼糟錢?

明星買個百萬豪車千萬豪宅各路媒體都要發通告,各路科學家隨便一個實驗室閉著眼睛點點都是價值百萬的儀器,你看都看不懂。


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你能不能讓大眾為你的產品付費

明星能掙很多錢,是因為有很多人願意為他們的作品(如電影、電視、寫真、廣告等)付費;而科學家,尤其是理論科學家,他們的發現成果很少有大眾願意付費,比如哪個科學家如果發現時間、空間是離散的,並且計算出最小時間空間單位,那他無疑是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但估計很少有人願意為此付費,而且也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人根本看不懂他的理論!牛頓發明了微積分,但很多人恨死他了(你有沒有在高數上掛過科?),哪裡還會願意付錢給他?

科學家裡面,也有一些遠遠比明星有錢的人,比如一些工程師。當今全球首富比爾蓋茨就是工程師出身,和理論科學家不同,工程師能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產品,如果這些產品符合大眾需要,那他當然會發大財,變得比明星有錢得多。還有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豐田,它的創始人豐田喜一郎,同樣是技師出身,東京帝國大學工科畢業。喜一郎的親爹,名古屋的著名財閥,同樣是工程師出身。國內的柳傳志、求伯君、雷軍這些人也是工程師出身,他們估計比明星有錢得多吧。

英國的工業革命,還有後面的美國電氣時代,都有一大幫工程師在引領人類前進,他們中有些人成了大富豪,可以說富可敵國,最有錢的明星跟他們比都是窮人。有人覺得中國的科學家比明星窮,估計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知識分子都成了臭老九,沒進牛棚就算幸運了(按領袖的話說,理工科知識分子還能改造好),還能有錢?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是特例,不會長久的。

當然也有一些搞理論的著名科學家很窮,比如天文學家開普勒,但也不用擔心沒有人願意去搞理論研究,畢竟這些人根本就不是為錢去的。開普勒被稱為「天空的立法者」,這還不夠牛X的?一千億也買不到吧?


你看到的tf boys,鹿晗,胡歌,趙麗穎等,只是眾多明星中的佼佼者(按照收入和粉絲數量來算),大部分文藝工作者工作勞累(在橫店夏演三伏冬演三九,吊威亞,當替身,拍大夜,還要保持身材節食,每天鍛煉)並且收入菲薄。而大部分基層科學工作者(比如我和我的朋友們)還是收入至少跟他們相當,並且工作輕鬆很多,每天坐辦公室就行了,最多講課站一小時。要我跟演員換工作我是不換的。


第一,先說一下科學家的情況

1.1 首先答主可能低估了科學家真實的收入。科研這個領域對普通人很遠,而演藝圈似乎普通人就自以為很了解(當然事實上也一樣很遠)。事實上科學家並不窮,即使是中國那些985,211里,資產幾千萬往上的博導們非常普遍。

1.2 其次科學家本身確實不應該基本待遇過高。為什麼呢?因為科研的價值本身是非常難以評估的,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終其一生,拿著工資和經費,其實什麼價值都沒創造,所謂主動,或者被動地渾水摸魚。可以想像,如果再提高工資,渾水摸魚的會更多,對納稅人非常不利。所以世界範圍內都會將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待遇定位在類中產,而不是富豪

1.3 最後科學家本身是有變富豪的選擇的。科研的東西離實際太遠,沒有人直接付錢,但如果自己做企業就不一樣了,科學家是可以轉換成工程師和企業家的。比如大名鼎鼎的愛迪生,多少算是一個科學家吧,這種案例並不少。甚至科學家都能轉型做投資大鱷的,比如著名的數學家西蒙斯做的文藝復興公司是超級牛逼的對沖基金。

第二,說一下偶像明星的情況

1.1 首先答主可能高估了偶像明星的收入。很多普通人看明星的收入,都是那種明星富豪榜,或者聽人說演出一集多少錢。請注意,這種富豪榜從來都是誇大的,統計數據各種問題,甚至拍腦袋。而如果從項目收入來看,名義上明星都是一個人,但你要知道,明星後面是有龐大的團隊的,經紀公司大舉投入,當然要分大量的比例,真以為演一部電視劇給3000萬,真的能個人到手3000萬?你想多了。比如鹿晗這種級別的,其網路營銷和粉絲運營需要的人手是巨大的,但普通人並不懂這個

1.2 其次偶像明星本身的商業模式是很特別的,簡單地說,就是說明星本人的形象、人設等,只是一個IP,而這個IP又是和明星本人無法脫離的,這和其他職業完全不一樣。你可以理解為,偶像明星是用他自己肉身做了一個IP,然後和粉絲們一起來玩一個遊戲,他其實已經把自己賣給了粉絲,並把這個IP賣給各個文娛作品,鹿晗演任何一部作品,你只會記得是鹿晗,而記不得在裡面他叫什麼名字。也正因為如此,偶像們整天活在巨大的壓力和恐懼中,談個戀愛都不敢。作為對比,「表演藝術家」就不是這樣,藝術家在作品裡的IP是那個作品裡的形象,和生活總的自己無關,所以表演藝術家活得更輕鬆。但正因為如此,表演藝術家是出力地幹活,IP不如偶像,所以收入相對低。偶像明星的收入,很大程度上是維持這個IP的,而不是給他私人用的,所以如果拿普通人的標準看,其實他的真正用於自己的收入是要打折扣的,我這句話大家不知道是否能理解

第三,再比較一下科學家和偶像明星

3.1 其實科學家和偶像明星的比較本身是不對等的。科學家有一大堆,偶像明星只有幾個。如果要比,應該是科研工作者群體和整個文娛工作者群體比,這麼比的話,其實差距並沒有那麼大。要知道,映客女主播也應該屬於文娛工作者。而如果要和偶像明星比,比如鹿晗,那麼以鹿晗恐怖的粉絲數,應該對比的是全球範圍內最頂級的科學明星了

3.2 從商業上來說,一直以來,都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東西容易收錢。比如快手的大V,和知乎的大V,如果比對C收費的話,那顯然是不能比的。藉助互聯網帶來的媒體傳播力暴漲,而老百姓智商又提升很慢的環境,偶像明星的吸金能力不斷暴漲。在2C收費上,科學家是不能和偶像明星比的,受眾太窄了。

3.3 但是,不要忘記,科學家的商業模式是2B的,如果你是鹿晗級別的超級明星科學家,那你可能30歲不到就是院士了,35歲就諾貝爾了。這種情況下,你根本不用管C,因為國家會替你對大量的C收稅,然後源源不斷地供給你。在中國,超級明星科學家,根本不要錢,大別墅是免費住的,助理一大堆,出入有專車有司機,都是免費的,你要建實驗室,大筆一揮幾個億就下去了,你個人同樣不用出錢。另外,就是等同於部級待遇,到地方上省委書記接待,每年逢年過節和海里領導聯歡,當然,全國政協常委之類、全國科協主席這樣的頭銜,你可以寫滿三張紙。如果你願意,有一堆千億甚至萬億企業願意請你當顧問。這些東西偶像明星可不會有


最後再說一句,上述的討論都沒有意義。因為真正的科學家不在乎錢


這問題怎麼沒完沒了蹦出來……寫paper中間換個腦子來強答

第一,大多數科學家的成果談不上「造福人類」,大部分成果要麼是純粹自己喜歡做著玩,要麼是跟風填坑常規動作,極少部分才是「造福人類」,就這部分人家的初衷也不一定就是「造福人類」。但是這不是啥問題,科學研究的成果只要不是假的編造的,都是人類知識積累的一部分,都有意義(當然意義有大小的差別)。這確實是科學研究的獨一無二之處

第二,那為啥不砍掉這麼多不「造福人類」的科學研究?這裡頭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你一般不知道哪一朵雲彩下雨…所以得養一群分母,你看我就是被養的分母…

第三,我不覺得大多數科學家自己會抱怨這個收入問題,所以題主就不要咸吃蘿蔔淡操心了嘛……在絕大多數時候,科學家正常收入足夠保證他們中產乃至上中產,這真心可以了…我甚至覺得作為廣義的知識分子群體的成員,科學家不能窮,也就不能太有錢,這是知識分子的洞察力和同理心的來源,和道德責任。這句不好懂,懂得自然懂

第四,真正出了問題的也許是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收入太低。這個完全可以和入門醫生,青年教師等等群體的收入問題放一起來看。確實扭曲,確實需要解決,沒借口

第五,科學家裡有富的不行的,但是確實不多,但是哪個行業里富的不行不行的也都是極少數吧……


謝邀

我又來糾正你們的認知問題了

題主題目中的明星:

實際上大部分的「明星」

題主題目中的「科學家」

實際上賺錢一點都不比頂級電影明星少多少的頂級科學家


很多人回答了題主問的:為什麼科學家拿得少?而不回答有什麼後果。我的理解是「沒有啥後果」,可以成為科學家的和可以成為明星的本來其實是兩類人,一個從小想成為明星的人基本是當不了科學家的,做後者需要有很高的智商、耐心和對未知的好奇心,重大的科研發現需要天才?本心了。

第一,做明星的人和以後可能成為科學家的人從小就是兩類人,前者沒啥課業要求,後者需要考試優秀,高中會個微積分是基礎要求,前者你能解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就能算「學霸」。考試好學習棒小孩的家長會願意自己的孩子輟學去演藝學校嗎?這類孩子自己會堵上的未來,選一個高風險行業嗎?目標科學家中途放棄找個不錯的地方工作是不難的,起碼你學歷不低,腦子好使。目標明星,失敗的那批人去哪裡了?

第二,耐心和本心。真正會「勾引」科學家種子的行業是「工程師」而不是明星,這類人到博士都和未來科學家沒啥區別。分別是有些人博士做完後就不想科研了,他們幹什麼去了?他們的「下場」往往比做科學家好,他們去了公司企業做起了工程師。就算是我這數學專業的博士,最後去銀行證券交易所去科技公司的人都不在少數,google和facebook吸收了不少數學博士,華為每年都找我們系,我的師弟師妹師兄師姐很多人都去了各種銀行。而且老實講他們的「才能」不會比很多留下了的人差。他們的收入比留下來的人高個幾倍是很正常的。真正區分我們的是我們的「本心」或者說「興趣」。而且很多人都教授了還中途去公司工作,很多人都在公司工作不錯了還回學校科研,前者是陳先生的某個學生,後者是張偉平院士的博士導師。


認為理所當然的人,不妨真的跳出來想一想,這樣合理么?如何更合理?

如何讓科學家賺更多的錢?同時這些錢能夠鼓勵更多的科學進展?

這些是合理且值得探索的問題。

以前總是宣傳無私奉獻,科學家們艱苦奮鬥,甚至與世隔絕,這在某個時期是可以的,但在今時今日,讓科學家有更多的物質回報,應該是科研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

另外,實際上,明星賺錢,是因為你看到的都是最頭部的明星,整個娛樂行業,有非常多的從業者,收入結構仍然是個金字塔。最頂端的人有最高的收入。而我國最頂端的科學家,例如院士,待遇本來也不差,社會地位也非常高,只不過大家不是在一個圈子而已。


推薦閱讀:

對未來決策會產生影響的已付成本是不是沉沒成本?
從經濟學角度看,「節假日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政策錯在哪裡?
如果世界統一使用一種貨幣,經濟運行會更穩定嗎?
如果不停的給地府燒錢,地府會通貨膨脹嗎?
章家敦2001年的《中國即將崩潰》說的句句屬實,但是為什麼沒發生?

TAG:明星 | 經濟學 | 收入分配 | 科學 | 經濟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