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華給甘肅魏祥的回信?
近日,大美甘肅微信公眾號刊發文章《一位甘肅高分考生的請求》在網上引起了熱議,文章是甘肅省定西市一位殘疾考生魏祥在高分(648分)考入清華後寫給清華大學的一封信,信中他感恩母親不辭辛勞的照顧他,12年如一日的背他上學,穿梭在上學的路上。最後他請求清華大學在接納他的同時也能接納他的母親,為他們提供一間陋室,以便於母親能夠繼續照顧他。清華大學招生辦在了解情況後在清小華微信公共賬號發表了一篇《致甘肅考生魏祥: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來回應,文章中明確表示了清華大學已經在做魏祥入校後的學習與生活的安排。
清華大學回應《一位甘肅高分考生的請求》: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新華網
在我大學時期的某一年,突然發現第三教學樓的入口台階旁邊多了一道斜坡,水泥的顏色看上去還很新。
那一年,很多人在早上騎車上課時也許留意到了,經常能見到一位同學,坐在電動輪椅上,咣當咣當爬上「好漢坡」;在他的身邊,經常能看到一位騎著小電動車的女士,他的母親,寸步不離地為他護航。
有一次我在辯論賽上又見到了這位同學,在開賽前,他對評委致歉道,因為身體不方便,發言時不能站起來,還望諒解。
「恕在下甲胄在身,不能施以全禮」,不如試試這樣的台詞?
後來,他的隊伍打進了校辯論賽的決賽,我們成為了校辯論隊的隊友,他駕著那部電動輪椅,穿梭於宿舍和討論室,征戰各地的辯論賽。
我想起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羽扇綸巾,安坐在四輪小車上,指點江山。
--
清華的無障礙設施,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的學校相比,絕對稱不上完備,
教室沒有按電鈕就能打開的自動門,部分教學樓沒有殘疾人衛生間,老宿舍樓沒有電梯,談不上殘疾人專用車位,很多樓梯旁邊都沒有斜坡。我無法想像,對身患殘疾的同學來說,想去上個課,聽個講座,吃頓香鍋等小事,又該面臨怎樣的艱辛。
情懷不能當飯吃,硬體上的缺憾,軟體並不能完全彌補,這裡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至少,還有一種東西,這裡給得了:
希望。
--
希望本來就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就像這地上的路。
我們一同出發上路,但走著走著,就有人掉隊了,因為疾病,因為意外,因為不可控的命運,
戰爭片里,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戰士大聲叫喊著「不能讓一個人掉隊」,醫護兵一次次奔向倒下的戰友。
但我們都知道,有的時候我們沒法幫助所有的人,有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也不過就是看著他們的眼睛,告訴他們,一切都會好起來。
哪怕,連說這句話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希望是如此渺茫。
--
那位坐在輪椅上馳騁辯論賽場的同學,因為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特等獎學金,就是那個一年一個院系輪不上一次,牛逼得不行的特等獎學金。
清華沒有為他做什麼,這一切成就,都歸功於他自己,
清華只是為他修了一道斜坡,給了他一個希望。
首先,非常榮幸可以代表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執筆撰寫這封回信,在寫作中劉主任和同事們都給我提供了很多修改意見,所以這封短短的回信里凝聚了我們全體對魏祥學弟的「愛」與「情」,我個人也十分感謝大家對魏祥學弟和清華大學的關注和關心。
大學三年,我認認真真,字斟句酌地寫過三封信,一封寫給我的前男友,一封寫給楊絳先生,還有一封就是寫給甘肅考生魏祥的回信。
我看到有人在知乎中總結我寫的回信的「套路」,其實沒有什麼模板和格式,只是老老實實地給學弟一個清華的答覆,寫出什麼大概都是情之所至吧。很多網友都評論說見字如面幾個字聽起來就很暖,在我寫過的三封信中,很巧,第一句話都是見字如面四字。這既不是套路也不是格式,因為我們確實只能通過文字來遇見:我和前男友是相隔上千公里的異地戀,和魏祥學弟是素昧平生,和楊絳先生更是天人永隔。確實,見字如面四個字,包含了我太多太複雜的感情。
在微信上第一次看到魏祥學弟寫給清華的信時,我便心有戚戚焉。他的信我讀了很多遍,每次讀都會難過傷心,因為我有相像的經歷,讓我體會更深。但是我身體健康,活動自如,父母健在,相比魏祥學弟,我可能更加幸運。小時候父親患過重病,也是媽媽一個人撐起了一個四口之家。聽爸爸回憶,在爸爸病最嚴重,家裡最艱難的時候媽媽每天晚上都難以入眠,經常跑到外面自己悄悄掉眼淚。我媽媽一生,失去過孩子,失去過丈夫,她當時應該很難面對再一次即將破碎的家庭了吧。人生之事最大不過生死而已,死別這種痛苦不是誰都可以承受兩次的。但是感謝生活,感謝命運,爸爸安然無恙,媽媽依舊樂觀堅強,我和姐姐健康成長。所以我在信里對魏祥學弟說人生實苦,但是要足夠相信,因為只要相信生活,努力生活,人生就不會總是悲苦的,沒有人是上帝的棄兒。
有的文章里評論說「女性本柔,為母則剛」,確實,我覺得無論是魏祥學弟,抑或是我,最應該感謝的、深愛的都是媽媽,那個外表看起來柔柔弱弱,內心卻有驚濤駭浪的人,不露聲色,卻扛起生活所拋下的全部不堪。
還有一封信是我寫給楊絳先生,因為今年我非常榮幸獲得了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在清華設立的好讀書獎學金。
我知道這是一封沒法寄出去的信,但是我想寫,以後留給我自己看,看看自己有沒有像信里說的那樣內心淡定從容,不負清華的教育,活成我想成為的樣子。給魏祥學弟的回信最後的話,也是對我自己說的,希望我們都可以在生命的兩旁播種開花,成就自己不同凡響的時刻。
清華是我遇見過最溫暖的歸處,教給我知識,傳遞給我情懷。這裡不僅人才濟濟更有情意盈懷。感謝清華,你是我一生的驕傲。
以上僅代表我個人意見和立場,不代表清華大學。
魏祥的殘疾不是清華不錄取他的理由,但也不是清華錄取他的理由。清華錄取魏祥的唯一充分必要原因,是魏祥足夠優秀。走清華正規的錄取和貧困加分渠道,魏祥足以達標。
不要說什麼清華如何關愛弱者,關愛弱者從來都不是清華的社會職能。魏祥是個受清華錄取制度承認的強者。清華依規則給予強者足夠的尊重和援助,以保障其智力與汗水不被白白浪費。
清華什麼都沒有做。所有這一切,都是魏祥應得的。
我們在這個周末, @嗚咕拉其 和一位使用輪椅的夥伴到清華做了一次實地測評,測評文章剛在微信發出來,就有清華學生評論,「這是在挑刺」,感覺有點無奈,一來文章測評並沒有一邊倒說清華不好,也有說做得好的地方,二來像無障礙廁所變成一個坐廁單間,連扶手都沒有,這個設計顯然是不合規定的。
好吧,先不說那麼多,上測評:
1.進校:輪椅只能和機動車一起走
我們從清華南門進校後,注意到兩邊的行道沒有盲道,地磚也不是很平實,加上有些坑坑窪窪,潘潘坐在輪椅用電動車頭駕駛,顛簸得比較厲害。
潘潘使用的輪椅
地面情況
接著,我們來到2015年10月落成的李兆基科技大樓,發現大樓西翼大門台階處沒有輪椅坡道,兩側各有兩條景觀小路,走近才發現這兩條小路中,一條坡度太大,另一條進口有台階,且人行道已經完全被單車佔用,包括盲道部分。
李兆基科技大樓
大樓東翼的國家級實驗室門口有坡道,但是坡度陡長度短,電動車頭輔助的輪椅上去也比較吃力,而且上去之後要小心調整角度才能避開旁邊的玻璃牆,下坡更不好控制,很容易碰到旁邊隨意停放的單車。
我們從李兆基科技大樓走到曾憲梓樓,再從經管學院往西,一路穿過新清華學堂、機械工程樓、熱能工程樓等,發現不僅年代較遠的老樓門口都是無坡道且台階高,連一些經過翻新的大建築樓,比如曾憲梓樓,都沒有輪椅坡道。
我們在校園內繞了兩個小時,發現人行道普遍離地比較高,寬度也放不下輪椅,小夥伴只能在比輪椅高很多的汽車、電動車和自行車之間穿行,容易處在別人的視覺盲區。
無法在人行道前行的我們只好穿行在車流之中
上課:設施不夠規範
建成於1997年的清華經濟管理學院偉倫樓,其無障礙設施相對齊全。在玻璃大門一側的輪椅坡道比較緩,但是上去後需要轉一個角度才能進入大樓,門正好比較小,需要稍微調整才不會卡住。
大樓每一層的男、女衛生間內都有無障礙衛生間,但打開一看發現是沒有無障礙洗手池的普通馬桶隔間,馬桶尺寸超過標準高度,而且沒有扶手。潘潘試了公用洗手池,發現夠不著,花了兩三分鐘把輪椅的電動車頭插卸下來才夠著。
偉倫樓的無障礙衛生間不合規
由住建部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範》中,規定了公共廁所中女廁的無障礙設計應該包括至少1個無障礙廁位和1個無障礙洗手盆,且需要有安全抓桿
我們來到其中一層的教室,電梯按鈕是沒有明顯按鈕的觸屏板,按的時候沒有觸感,上下樓無語音提示,也沒有沒有燈光閃爍,這樣的裝置對視障和聽障人士並不友好。
潘潘在按電梯
教室是雙側推門,單側門比輪椅寬度窄,因此坐輪椅的人士需要別人協助推門才能進入,輪椅可以推到第一排桌椅邊,但是桌子還是稍微高了一些,需要吊著胳膊肘才能放。
教室里設置的桌子不夠友好
自習:圖書館門口望而卻步
屬於歷史建築的圖書館主樓,需要先爬十級台階,到平台後再爬十級才能進去,沒有坡道。新館和檔案館以及北面的李文正館正好構成一個圖書館建築群,只有南面進口有一處被鐵索攔住的陡坡,坡度也不適合輪椅上下。
沒有坡道的門口只能通過樓梯上下
被鐵索攔住的陡坡
我們繞到了一大圈到圖書館建築群北側,試圖從水泥地通道進去,但走到鋪地磚的進口發現,該通道在台階上,需要旁人幫忙抬輪椅才能上去。
圖書館新館南邊一處小門前有輪椅坡道,但這個小門是常閉的,進不到裡面。能夠順暢進出的只有李文正圖書館,因為沒有台階,上到馬路之後可以直接進入。
同樣進不去的還有人文社科圖書館。正門口台階和兩側齊高,兩側沒有輪椅坡道,只能進入高度與地面齊平的側廳。「可喜」的是,在側廳有規範的無障礙衛生間,馬桶和洗手盆高度合適且均有扶手,衛生間面積也符合規範。
吃飯:可能會進不去
到了吃飯時間,我們來到觀疇園的教職工飯堂,據說這個飯堂菜式比較多,有小炒、清真等,但是門口都是台階,沒有坡道,一個健全人也很難把輪椅上的小夥伴抬上去。
觀疇園教職工飯堂門口,同樣是沒有坡道只有台階
只好改道走了600多米到清芬園,發現東側大門台階處沒有坡道,只能繞了一圈來到另一邊的大門,幸好有坡道。
進門之後,我們發現要往另一側大門的飯堂需要爬上十幾級台階,去往其它樓層同樣也要爬樓梯,轉了一圈也沒有看到直梯。
正要往快餐廳里走,潘潘突然猛地停下輪椅:看似是緩坡的通道,突然多了兩級台階,幸好繞過過道中間的牆,另一則還有個小口可以進入。
修改補充:有清華的同學補充說,在進清芬是有直梯的,進門右轉就是直梯。只是作者當時進門後沒找到。
我們把食物買好之後,在餐廳裡面找到了最矮的桌子,高度差不多,總算是可以吃飯了。
住宿:新樓基本配有合規坡道
吃完飯,我們去宿舍區轉了一圈,發現比較新的宿舍都有輪椅坡道,坡度也合適,輪椅上下不會吃力,而位於紫荊路和學堂路的老宿舍樓區則沒有坡道。
我們也發現,校園中輪椅坡道最為人性的建築,當屬三位一體的蒙民偉音樂廳、新清華學堂和清華校史館建築群,均有多級緩坡,而且坡道的紋理粗,可以增大輪椅的摩擦力大,不容易倒滑。
不過無論要進哪個樓,輪椅都需要繞到音樂廳一側的馬路牙子缺口上,再繞一圈到主廣場的坡道才能上去。
清華大學校史館門口的坡道
音樂廳對面的真維斯樓一帶設計也比較人性化,上馬路牙子有精巧的小緩坡,走到樓與樓之間通道也均有多處小緩坡,可以從中間的綠化小廣場穿過。
周邊出行:一站地鐵花了30分鐘
離開清華之後,我們前往附近的五道口地鐵站,走到相對近些的A口,工作人員打開鎖著的鐵欄杆門讓潘潘進入。但13號線去往西直門一側的站台沒有直梯,從東直門方向一側站台直梯上去後,因為地鐵橫貫中間也去不到另一邊。
諮詢了工作人員之後才知道西直門方向站台只有B口有直梯,無奈之下,我們只好穿過馬路來到B口重新進站。
B口也是只有一側有直梯,如果要去另一個方向,那麼也只能重新出站在A口進入。進了站台,13號線車廂比站台高出很多,需要工作人員協助下把輪椅連人一併抬起來才能上地鐵。
我們在知春路地鐵站下車後,乘坐直梯來到地面進站口,卻發現到10號線換乘通道沒有直梯,需要工作人員前來開啟樓梯升降板。我找來進站口的工作人員,他們卻表示自己負責13號線段,而升降板在10號線的管理範圍,他們只能能聯繫負責10號線的工作人員過來。
等了七、八分鐘,10號線工作人員出現,我們把潘潘推進升降板後按下按鈕,反覆按了三四次,升降板才開始工作,從等待到最終到達換乘通道一共花了16分鐘。而從五道口到知春路,明明只有一站地,這一路折騰,居然花去了將近半小時。
測評總結:不太滿意
經過我們的觀察,清華校園內的外部無障礙設施總結如下:
——有些地方沒有盲道,有些地方盲道只有一條道,或者被自行車佔用,路口也沒有盲道和聲音引導。
——在學生最常使用的教學樓、圖書館和飯堂,輪椅坡道不足,而且設計不合理,坐輪椅的殘障人士很難獨自出行,人行道則普遍過高、少坡道且多障礙物,輪椅出行幾乎只能和機動車「同道」。
——教學用大樓內部的無障礙衛生間也不夠統一,有的無障礙衛生間只是普通的馬桶隔間,另外教室也沒有合規的無障礙坐席。電梯上下樓缺少語音提示,教學樓里部分門不夠大,輪椅難以通行。
周邊環境也不夠滿意,地鐵站設計不合理、直梯配備不齊全、站台和車廂高度差大,大部分時候還是需要人工輔助。
10號線知春路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樓梯升降板是08年開始設置的,時間比較久了,平時很少用,一周用不了三、四次,一個地鐵站一般只有1把鑰匙,不同線路的工作人員因為只負責自己所在線路,也無法靈活協調。
潘潘對清華大學的無障礙設施評價是:不太滿意。
潘潘以前生活在小城市,無障礙設施並不好,所以很少出門,而且也因為學校沒有足夠的無障礙設施,導致她無法上初中,即便現在生活在北京,她和認識的殘障夥伴也不常出門,因為城市的無障礙設施並不好,出門非常麻煩,例如在地鐵里,車廂和站台有縫隙、沒有直梯的站台需要等工作人員開機器。
測評作者和圖片作者均為 @嗚咕拉其 ,本文版權為NGOCN所有,轉載需要聯繫小編
今年高考,甘肅定西的殘疾考生魏祥,以648分的成績被清華錄取,因生活不能自理,他向清華招生辦求助,希望清華大學能提供一間宿舍,讓他帶著母親求學。
這封信很快在網上瘋傳,打動了無數人,緊接著清華大學複信又掀起一股高潮,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最終清華大學慷慨地給這對母子安排了兩室一廳的套房。
網友紛紛被震動、被感染、被熏陶,灰姑娘遇見了王子,一切都是最好的歸宿,這是一個多麼完美的童話故事!
但,真的如此美好嗎?
如果真正了解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或許我們會有更理性的評價。
綜合《新京報》和《北京青年報》對魏祥的採訪信息,我們可以還原整個事件。
先是魏祥向清華大學招辦老師提出請求,希望獲得一間單獨宿舍。
清華招生老師說,申請特殊宿舍需要寫一份書面申請,於是魏祥寫了。
按照常理,下面就是清華大學同意或者不同意,批准還是不批准。
但緊接著畫風卻變了,變成魏祥網路致信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熱情洋溢回信;清華校長批給他母子兩室一廳。
正能量爆棚,一片讚歎之聲。為這個孩子的堅強不屈,為這個母親的堅忍不拔,為清華大學的厚德載物。水木清華,春風化雨,何其讓人嚮往!
然並卵。這裡有幾個重要問題需要澄清。
第一,魏祥只是私下上交申請材料,並未公開致信清華大學。我第一時間看到這封信,就覺得怪異。為何不能直接溝通,非要通過網路致信來綁架清華?憑什麼?憑著自己的高分,還是憑自己是弱勢群體?都不好解釋。而且公開信,這是否顯得有點自大和無禮?
第二,魏祥申請材料面對的是清華大學主體,誰有權利把這份申請材料變成宣傳材料?據魏祥自己說,他寫的申請材料其實很平實。那麼誰加工了這份材料?
第三,魏祥並未同意申請材料上網,直接上網有沒有尊重魏祥的隱私權?用腳趾頭想想也可以知道,誰願意把自己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大小便失禁」等隱私昭告天下呢?清華接到申請材料,只有權利決定是否提供住房,無權把這份申請移作他用,更不應該暴露魏祥的隱私權。
第四,「大美甘肅」公眾號第一次發表《一位甘肅高分考生的請求》,引發廣大網友瘋狂轉載。那麼「大美甘肅」公眾號是從哪裡獲得這份材料? 其中煽情的潤色是否出自「大美甘肅」的手筆?
第五,清華公眾號迅速跟進,發表回復魏祥的公開信。此信醉翁之意不在魏祥,在於打動公眾也。往年硝煙瀰漫的招生大戰,今年被營造得深情款款。清華好厲害!清華複信稱「我們看到了你寫給清華大學的文章《一位甘肅高分考生的請求》」……似乎清華招辦是從「大美甘肅」發布的文章才了解到魏祥的狀況。難道魏祥的申請材料你們沒有看?抑或是撇清某一種關係?
但我們不難猜想,一封申請材料何以變成公開信?因為唯有變成公開信,才好公開回復。為何想要公開回復?因為唯有公開回復才能面對公眾,才能更好地闡釋清華理念,為清華招生宣傳推波助瀾。
其實我並不是說宣傳不對。酒香還怕巷子深,更何況清華是中國理科第一塊牌子,值得好好宣傳。而且這是一次經典的天才的宣傳策劃,簡直為清華量身定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任何搞宣傳的都很難捨棄這個材料。
一個自強不息的殘疾孩子,一個厚德載物的偉大母親,正好對應著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不是天衣無縫是什麼?不是天造地設是什麼?
但就算魏祥同意這樣做,一所具有現代理念大學精神的學校,究竟捨得不捨得這樣去做,這也是很能考驗大學定力的。退一萬步,就算一定想要這個案例,那麼能不能爭取一下這個孩子的意見?問問他是否不在乎自己的隱私?
所以在我看來,這只是宣傳的成功,營銷的成功。絕不是學校理性精神的成功。百年清華有擔當,有智慧;但缺少了一點厚道。
把一個殘疾孩子的隱私暴露於大眾視野之下,完成一次經典宣傳。我還是感覺得不償失。
這不是宣傳的效果問題,而是教育的成本問題。哪怕所有公眾心靈都得到啟發,獲得凈化,這次宣傳還是失敗的。因為這是以損失一個孩子的隱私權和心靈創傷製造出來的。
尼古拉·布爾巴基說:「只有一個人受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只要一個人心靈受創,所有的繁榮都是荒唐的。」
相比較南京理工大學去年的舉措,或許能夠給高高在上的清華一點啟發。
2016年,南京理工大學有301位同學的飯卡上憑空多出一筆錢。原來,學校根據「大數據」統計,對每月食堂吃飯超過60頓、消費不足420元的學生,根據每餐不少於7元的最低標準,暗暗進行了補貼,其目的是解決貧困生的吃飯問題。
不要小看這張 「暖心飯卡」,這簡直是以生為本的一大創舉。
其一是採取了現代科技手段,精準扶貧。貧困生吃食堂多、餐均消費少,通過飯卡記錄進行辨識,可信度非常高。
其二是極富人文關懷。一旦大數據鎖定,「暖心飯卡」無需學生主動申請,不用提供任何證明,直接暗補到位,照顧了貧困生的自尊;而且幫人幫到底,此後這些學生每月都能收到同樣金額的補助,直至畢業。
其三是學校真正把以人為本的扶貧落到實處。他們換位思考,把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在減困的同時,為學生減壓減負,學生再也不會為了吃飯打工、兼職,影響到正常學習,使得學生對學校暖心的關懷產生感恩之情。
有人擔心,新聞報道之後,如果其他學生知道了這個篩選的標準,會有意識按照這個標準來刷卡吃飯,會不會干擾這個篩選標準?
項目負責人王虎解釋說:「如果真有個別學生這樣做了,也認了。我們的數據調取基本上不低於3個月。如果說某個孩子按照這個標準有意地往這邊靠,堅持3個月也不容易。我們認為他還是在乎這些錢的,我們願意把錢給這些孩子。」
這才是真正高校教育者應該擁有的情懷!大學是什麼?大學不是養雞場和養豬場,大學是理想主義的匯聚地,是天之驕子互相砥礪和磨礪的場所,是飄揚的烏托邦,是紮根在現實之中的桃花源, 理應具有這樣的悲憫情懷和高遠見識。
任何尊嚴都是金錢買不到的,如果用幫助了學生卻損害了學生尊嚴,那就是我們教育的最大失敗。
這種慈善學生不但不會感恩,反而會充滿了屈辱和憎恨,即便他們接受了捐助,未來也不大可能會感恩。
以魏祥來說,清華招辦暴露學生隱私,高調地宣傳照顧魏祥的事例,讓受助者有苦難言。但因為他們接受了捐助,無法公開表達不滿;只是含蓄表達了平靜生活的願望。
那麼所謂平靜生活究竟是誰打破的?這不是一清二楚嗎?
清華說「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這句話讓很多人熱淚盈眶。現在看來,「人生實苦」是對的。「但請足夠相信」,還要加一個大大的問號。
轉自公眾號:王開東
作為清華校友,為母校和校長點贊。這也是一個學校在自己的能力範圍里能做得最多的。所以各種10W+的文章,在招生季給清華圈粉無數。
但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其實看了心裡很難受。
魏祥是高考考了高分,上了清華。但退一步看,一個身體嚴重殘疾,家庭困難的學生,考高分上清華是極極極極極小概率事件,如果沒考上清華呢?如果考上的是個技校呢?或者乾脆沒法上學呢?孩子的疾病,破碎的家庭,這個媽媽的痛苦和瀕臨崩潰,又有誰知道,有誰來關心呢?
清華做了一個「好心人」的事情,是一個機構好心人。對求到門口的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了可能的所有幫助。
因為是清華,因為是這麼苦的母子,因為是小概率事件,引起了這麼大的社會反響。
但仍然,這無非,只是一個「好心人」的事情。
這和靠「青天」一樣,靠「好心人」 「行行好」 是沒有完善社會保障和公益生態的社會裡,小老百姓最後的倚靠,而且還是極小概率才能靠的上的倚靠。
我們到了現代社會,還在為「青天」,「好心人」這樣大聲的歡呼,而且還上了人民日報微信號,這一方面可以說是好事,的確有好心人總比沒有好。但另一方面是讓人難受的事。如果不是考上清華,去找誰呢?有多少孩子,能夠得到清華的門呢?如果根本沒法上學,又去找誰呢?
除了靠小概率的好心人事件,還有什麼可以依靠?
其實答案也「簡單」,是社會的大病救助體系,是困難家庭的支持體系,是病人家屬的心理支持體系,是對「非正常」家庭和個人的有溫度的制度安排和支持。在這個基礎上,「好心人「,清華這樣的機構也好,個人也好,也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不是成為唯一的求助途徑。
但這說起來簡單,建立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現在也有政府部門和很多機構在做。但這個文章這麼熱傳,也說明,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
所以在清華的一個小群里,我不合時宜地說,清華和校長做了能做的最好的事,但是我要問的,會不會有更多的清華校友,更有擔當,去考慮社會支持體系的問題,願意去為這些事情奔波。甚至清華,作為一個有很不一樣的社會地位的的機構,除了做「好心人」幫助求上門來的人,還能推動什麼?
魏祥的狀況,其實是多層的問題。
第一,是錢和機會的問題。
清華最近還有一則新聞,是成立了專門的獎學金,能讓家裡有困難的孩子也去參加出國交流這樣的活動。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這也是很棒的一件事。
但這也說明,在這個獎學金之前的若干年,家境不好的孩子,很多這樣的機會和他們是無緣的。
舉一個例子做對比。
聖地亞哥的特許經營學校(公立學校的一種)High Tech High,高中部每年夏天也有各種孩子的暑期實習項目。因為一土學校和他們有教師學習和培訓的合作,他們對送孩子來中國實習有興趣,不過提到一個「困難」:除非他們的實習項目能夠保證所有的學生 — 包括最窮的,都能夠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去,他們是不會上這個項目的。所以他們要籌資在前。保證所有的學生,不管家裡有沒有錢,都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可以去,他們才引進這個實習項目。
表面是錢,實際上是對機會平等的關注。
第二,是殘疾。
魏祥很了不起, 「身殘志堅」。有這麼嚴重的身體狀況,還和普通學生一樣上課,考試。根據同一個標準入學。對他個人來講,這太了不起了,值得尊敬。
但是我們的評價體系用和健康人同樣的標準要求魏祥這樣的學生,對么?
我媽媽教德語,一個德國朋友的女兒來北京旅遊,她在科隆大學讀醫學。在德國雖然沒有高考,醫學是強名額限制專業,高中畢業成績肯定得非常好才行。我媽說那你肯定成績很棒,她說其實不然,因為她有嚴重的腎病,壽命有限,在德國可以任意選擇大學和專業。說女孩當時用的詞是Lebenserwartung 壽命,有限,說的平和自然,老媽非常受震撼,和我唏噓了半天,大大感嘆這樣體現人性關懷的社會安排。
所以,對明顯的弱勢群體,是不是應該有不一樣的安排。用和正常人一樣的標準要求,是不是一種變相的不平等?因為這個群體里的魏祥是極少數,重度殘疾,如果殘疾不重度呢?如果重度殘疾,但是沒有這個能力呢?他們達不到正常人的水平。那怎麼辦呢?
對弱勢群體的「同樣標準」就是「不平等」。從這個角度講,大眾和媒體對這種極少數達到正常人水平的個例的大聲歡呼和追捧,是在加劇這種不平等。
第三,就醫,和生活的苦
魏祥的信里幾十個字的描述,家裡有重病人的人,大概都能想像他求醫是一個什麼樣的體驗,有多少痛苦。
最近我九十四歲的姥姥突發高燒住院,沒有病房,在急症室8人一間的病房裡住了三天。同一間病房裡有兩個喝農藥的。一個是小商鋪被強拆,沒有了生路,以死相逼,喝了農藥。一個是在濟南工作的女孩在農村的爸爸,抑鬱症,幾次自殺,這一次又喝農藥。最終小商鋪的救過來了,農村爸爸基本救不過來了,女兒最後放棄了治療。我姥姥有條件,後來轉到了兩人一間的病房,但是對很多人來講,這種就醫條件就是最好的了,這可是省城裡的大醫院啊。
這些例子和魏祥似乎沒有什麼關係。不過去過醫院的就知道,「人生實苦」滿眼皆是。這裡面一方面是病人,一方面是家屬。當然還有就是醫務人員。都有各自的苦和難。
面對這些說請選擇相信,其實沒有什麼卵用。
我們需要對重病病人的救助體系, 對病人家屬的心理支持體系,我們的醫療體系也有各種問題。 確有很多人在做這些方面的工作,但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這些問題也更值得關注。
我當然愛母校,但我覺得這次因為這個救助清華就得到這麼多鮮花和歡呼,心裡並不舒服。
就像新京報里寫的。其實更恰當的是:
「人生實苦,請選擇優秀」
魏祥能有這麼多關注,是因為他考上了。這個極小概率事件。
「無論如何,趟過千山萬水,考上了,而不論是清華,還是其他,但能殘存一些大學之道,人倫之道, 總不難做出一樣的回應。
如果清華和她的畢業生都沉浸在這樣一個「有人倫之道,總不難做出一樣回應「的事而得到的讚譽里,那誰來考慮這些沒有掌聲和鮮花,但是真的能解決問題的大問題呢?
再退一步講,其實不需要到魏祥這樣極端的例子讓我們關注體系問題。
之前還有一件讓我難受的小事,是亮馬橋官舍不遠的人行道上的一個賣自己做的剪紙的老爺爺。
我看到過好幾次,那天停下來和他聊了幾句。河南南陽的,旁邊幾個臟包就是所有家當,說河南一百零八個縣,他剪的樣子是獨一份。沒有手機,沒有二維碼,25元一張。我取錢買了兩張,但心裡也挺難受。50塊錢能幫啥?只能聊以自慰,至少可以幫他過這一天吧。
但然後呢?他有沒有家人?他怎麼到北京來的?晚上在北京住哪?城管來了他怎麼辦?靠手藝掙錢,比乞討強太多,但這個手藝還能有多久?以後他動不了了怎麼辦?社會支持體系在哪裡?
我寫這些,是希望路過的朋友也買幾張,雖然解決不了長遠問題,但做個「好心人「可以。但除了「好心人」我們還能幹什麼呢?但同時也希望我這篇文章別害了他,你懂的。
所以清華圈粉,我為清華高興。
但清華這樣一個舉動就能如此圈粉,我也為我們的社會難受。
希望我們都能看到後面的問題,除了政府進行的改革,支持社會組織,公益組織在這方面的行動,創造更大的空間,給他們更多支持和資源。不是每次都靠爆發「善心」解決個案,而真正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
寫在最後
我也推薦幾個正在做事情的組織,那些希望支持魏祥但是這次由於舉手晚了沒有幫上忙的,可以關注和支持這些推動系統改變的機構。
一個是做了十七年的「新陽光」,和最近成立的「聯愛工程」:做兒童白血病和貧困地區兒童大病救助的,特別是如何通過和政府合作,撬動資源來解決問題
劉正琛:我這十三年,我終於給自己招了個老闆
另一個是銀杏基金會做的「銀杏計劃」,不但尋找和資助社會創業家,而且通過年會和海外考察等集體活動,製造機會讓這些夥伴相互了解,產生「化學反應」。他們的銀杏夥伴,每個人做的都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了不起的事情。包括很多奴隸社會發過的文章,包括皮村的同心實驗學校,治沙的萬小白,西藏的盲校等等等等。
那些公益教我的事,八千里路雲和月
最後,我也希望更多希望真心做慈善的企業家,把眼光投到這些領域和組織。給大學捐三個億可以很有面子。對銀杏夥伴來講,一年提供10萬人民幣,當年已經是公益界對公益人的最高資助了。 從推動社會進步來講,對他們支持的「投入產出比」是大大的高。(聲明,沒有人找我募資哈,純屬個人觀點)。
清華招生辦很喜歡冰心。
全文一共引用了兩次詩歌,都是來自冰心。
1《繁星·春水》中有這樣一首小詩:「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2 冰心贈葛洛的一首詩中說「「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得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
————讓感動來的更猛烈些————
魏祥的事情,也讓我們看到了國家最高學府清華大學的態度,曾經有人說
「檢驗一個國家與城市文明的標準是:對待弱者的態度」。
儘管對此不見得完全認同,但是對於弱者的關懷,的確是一種文明。
知乎上對於殘疾人的問題也討論過很多。
浪潮工作室曾經寫過一個內容
中國有近一億殘疾人,為什麼在大街上卻看不見?|浪潮工作室 - 知乎專欄也許很多人說,我們看到過殘疾人啊, 街上那些殘疾乞丐挺多的。
然而,你感覺出殘疾人比例有多高?
而根據中國殘聯統計,中國目前有8500萬殘疾人,按照人口比例,平均每16個人就有一個殘疾人。
然而無論是辦公室,還是商場,或者街上,根本沒有這麼高比例的殘疾人。
他們,成了這個社會的隱形人。
。
一些城市的設施也缺乏相應的便利,比如這種
而且,殘疾人生活貧困程度很高。
2016年,有1500萬以上殘疾人生活在國家級貧困線以下,占貧困人口總數的12%以上。
然而殘疾人直接比例是人口的6%左右,換句話,殘疾人的貧困率要比普通人更高。
這次清華大學和魏祥的對話,看到了進步,祝福。
————標準網路範文————
此外,本文可以作為經典範文,既有深情,又不乏認真,而且還能夠避免官樣文章的內容。
開篇現實誇讚魏祥符合清華的精神:
相信你早已具備了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質。
接下來屬於深表同情的範圍
《繁星·春水》中有這樣一首小詩:「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想來這句話應該符合你的童年記憶吧。在夢一般的年華里,卻要承受含淚的記憶,這淚水不包含歡喜,不代表留戀。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悲苦。但萬幸的是,你在經歷疾病和喪親之痛後,依然選擇了堅強和努力,活成了讓我們都尊敬和崇拜的樣子。
你說「一個多月的住院治療,我和媽媽相依為命,身心深受煎熬,我的身體幾經折磨,痛不欲生,媽媽的精神瀕臨崩潰,孤零零的她沒了爸爸的陪伴和支撐,可憐無比。」隻言片語,我們知曉你母親道阻且長的育子之路,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你作為兒子對母親深沉的愛和歉疚。但正如你所說,今日以高分佳績考入清華,就是給了媽媽一份殷殷的報恩之禮!
然後,文筆一轉,提到了清華大學領導的重視和看法
邱勇校長的講話以及親自電話過問,招生辦公室主任劉震老師微信留言,陳旭老師請學生部門第一時間對接。清華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老師、清華大學多位校友資助以及後續學校相關部門都會跟進落實。
到了這裡,如果戛然而止,那就有種官樣文章的意味了。
進一步將這種精神擴大到廣大的清華人
冰心贈葛洛的一首詩中說「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得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在清華園裡的所有學子,無論是生活困頓,抑或身體抱恙,都會有「愛」 與「情」 相伴。相信未來的你,也會和活躍在各領域的清華學子們一樣,穿花拂葉,除卻一身困頓,成就自己的不同凡響。
最後,一段感謝社會。
感謝社會各界人士對魏祥同學和我校本科招生工作的關注和關心。在此,我們想對在求學路上荊棘叢生的學子們說: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
我愛清華!
非清北985學校學生 不請自來
今天下午忙裡偷閒朋友圈看到這個文章的時候 我正在筆耕不綴的複習我後天的期末考試 也是我本學期的最後一門考試。我本應該心無旁騖 但卻實在是感慨萬千。
當我看完學生寫的信 我在心裡為他和他的母親鼓掌時 也在為自己一直以來的的脆弱和幼稚而感到慚愧。當我看到清華招生辦回信 在開頭寫下的:見字如面 我的眼淚抑制不住的流了下來。顫抖著 讀完了信的全篇 我明白了 清華為什麼是清華。
這讓我猛的想起 我寒假的時候在北京新東方水木清華校區上托福強化班 熟悉的人都知道那個班上大半個班的學生都來自清華北大。那是我最近距離的接觸數量如此之多的 我國最聰明最勤奮最優秀的同齡人。我來自TJ大學 按道理來說這也算是不錯的一個學校 同學也都是各個省市排名靠前的學生 但在面對眾多清北的學生 我還是感受到了非常明顯的差距。這差距不僅僅體現在學習能力上 更是這些中國最聰明最勤奮的學生身上所折射出來的 平和 溫和 不卑不亢 專註 志趣高雅 都讓我覺得 自己的進步還有很大的空間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 讓我覺得中國的未來還是很有希望的。
看到清華坦誠真摯且充滿人文關懷的回信 就不難想到 那些曾與我短暫同窗過得同學在清華這樣的大環境中學習生活四年 身上會有那些美好的特質 是一件多麼水到渠成的事情。
人生有苦 但還是要懷揣著希望
願中國所有的年輕人 都能夠砥礪前行
祝好。
轉載:
【魏祥講述寫信經過 不知為何流傳到網上】日前,甘肅殘疾考生魏祥寫給清華一份請求信,希望學校提供一間宿舍,能讓自己和母親一同前往。27日,清華大學回應:已準備好宿舍,住宿費全免,同時清華招生辦聲情並茂的回複信《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刷爆網路,多少女網友流下了感動了淚水:清華不愧是世界一流大學。
魏詳說,當初只是想寫一封書面申請,不知道如何流傳到網上。1,魏祥對清華甘肅招生組老師口頭提出自己的特殊困難;2,清華甘肅招生老師要求魏祥寫一份書面材料;3,魏祥提交了那封請求信;
4,「神秘人員」不辭辛苦將魏祥的信一字一字敲上網,瞬間點爆網路;5,清華招辦「從網路上」得知魏祥的請求,適時拋出一份更為聲情並茂的回復《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6,兩相映照,這一事件徹底刷爆網路。記者採訪視頻 http://t.cn/RolTFBR
這算不算某種程度上的喪事喜辦?
當今,清華和北大是社會階層固化交鋒的戰場。大家買學區房,大家送小孩去金寶貝、去各種學習班為的就是確保自己的下一代在教育上可以碾壓別人。
20年前,考上清華的同學中絕大多數孩子都是農村來的。農村與城市孩子的分布比率跟城鄉人口分布是很接近的。但是,現在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寒門是很難考取清華的。
以前我是不相信小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的,但是現在覺得情況比想像得嚴重得多。
我畢業於清華,我生活在大城市,我工作在大公司,我的孩子比我過去生活的小鎮上的孩子有先天優勢。從人性的角度,我會毫無意外地幫助我的孩子去固化這種優勢。但我又對這個國家充滿著憂慮,一個階層固化的國家,絕對是缺乏活力和希望的。「如果清北的人都不去思考一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你還期許誰去做這件事?」這是我讀書時候,我一個老師說的話,至今印象很深。
我自己能做什麼,我似乎什麼都做不了,只能默默地跟著其他知識分子一起給自己的下一代累積更高的壁壘,讓普通家庭的孩子追不上來……有人說,你的孩子以後會不會活得很累?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一點,有更遠見的視野,有更好的學習能力,就不懼世界的變化。
回到清華給甘肅魏祥同學的回信。清華立了一個Flag,是我們想立而無法去立的。
清華不應該是一所培養社會精英孩子的學校,而是為整個這個民族培養優秀年輕人的學校。我曾經一度以為清華有些變味了,各種EMBA班,各社會精英和既得利益的圈子聯盟……我現在覺得這個學校還在關愛那些付出遠遠超出常人努力攀登上來的孩子。
你給了貧寒孩子以希望,你就給了這個國家以希望。
1997年我入學第一次全體學生大會是在學校大禮堂上前開的。給學生訓話的是一位院士,他講話的主題不是這個學校培養了多少政治家、多少科學家。他講了他的一位清華同學,畢業了之後就紮根西部搞基礎教育基礎研究的故事……
當有天大家有機會走進清華,可以感受一下這所學校的底蘊。大禮堂裡面有兩個老牌匾「壽與國同」、「人文日新」。大禮堂門口草坪上一個日晷上寫著「行勝於言」。
人浮躁的時候,坐在清華的荷塘邊冷靜一下。這麼有厚度的學校,出來的人不應該那麼輕薄。
哈,最後祝福這個甘肅的同學讀書順利。「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好啦,我要去跑步啦。
更多王洪浩的專欄請點擊: 汽車文化 - 知乎專欄
作為知乎非著名殘疾人,我不得不說,這個事件的意義遠沒有表面看起來這麼溫情。關於殘疾人保障設施的缺失,有些答主說的很多了,我補充幾點個人觀點。
- 殘疾人生活保障設施應該是一種標配,而不應成為一種請求。
- 殘疾人對這個社會提出的任何訴求,應該是一種要求,而不是請求。
- 公共機構對殘疾人提供必要幫助,應該是一種義務,而不是什麼額外的溫情。
- 殘疾人獲得這些必要的幫助,本應該是坦然接受,而不需要什麼感謝。
- 這件事是魏祥的榮耀,因為他在一個對殘疾人如此惡劣的社會中依然取得了這樣的成績,作為沒有他嚴重的殘疾人,深知其中的不容易。
- 清華做的不錯,但也不過是一點微小的分內工作。如果這就算是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公德,只能說明這個社會的底線太低了。
- 魏祥是一名648分的高分考生,他考上的是數一數二的清華大學。我想這是他能夠獲得如此關注的重要原因。而無數沒有考高分的殘疾人呢?有人會給他們解決問題嗎?如果魏祥只是一個二本或專科的殘疾人,還會有人注意他的要求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魏祥在這件事中是一個弱者。
但這是非常不正常的。
他本應該是這個社會絕對的強者。這樣的環境考出這樣的成績,他的智商,毅力,執行力,都是遠超一般人的。他只是一個有短板的巨人。
如果這個社會足夠合格,他根本用不著請求任何人,任何單位,就憑自己的優秀就能碾壓大多數人。他也本來是一個非常優質的資源。任何一個正常單位都應該搶著為他提供遠不止一間陋室的待遇來爭奪他,就好像爭奪其他優秀生源那樣。
這麼牛逼的人被社會生生逼成一個弱者,要靠自己的請求去獲得一間陋室。。。這就是目前殘疾人的生存現狀。
魏祥,你好,如果你能看到這個回答,希望可以給你激勵:
都市晚高峰(下)20160703輪椅學生矣曉沅本科畢業 登台領證被校長贊 高清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顧秉林校長說:「來到清華,清華就是你們的家,清華的教師就是你們的家人,大家有什麼困難,學校會認認真真地幫助你們解決。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艱苦和貧窮會鍛煉一個人的意志,更快地促人成長。大家有條件可以勤工助學以幫助自己完成學業,這對你們的成長也很有好處。」他對同學們提出兩點希望:一是要心胸開闊,不要把經濟負擔變成心理負擔;二是希望大家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先佔個坑,回頭閑時填吧。
為了頂@皓宇,以及懟一些用「何不食肉糜」,以及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借口,我來摻和一下:
你們覺得坡道好貴啊…在美國,建坡道的價格是:
你們覺得老樓改建加電梯很貴啊,在人工很貴的美國,價格是:
清華大學和殘聯合建了一個所謂的無障礙研究中心。意圖為殘疾人事業做出貢獻。我很好奇這些無障礙技術以及建築改建技術都在二十年前成熟無比了,他們在研究什麼呢?
清華大學建築系歷史悠久,美名傳遍中外,然而…老建築改建真的那麼難么?也許難的還是「態度」
現在大學學生會拉外聯多少錢?我記得五六年前就能搞到幾萬了,聯合建築系高材生的設計,還真的是因為我們「要求太多」?
好吧,那最後我問問,這幾萬塊錢,10個殘障大學生的學費湊湊就夠了。清華這麼多年接收的殘障大學生肯定不少於10個,那為什麼不能真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呢?
這篇爆款文章確實很溫馨啊,因為你們都是正常人喜歡喝殘疾人的雞湯啊
「看這個瘸子都能考上清華好感動 」
「看!這個媽媽不上班,沒工作,天天背孩子上學,好悲壯啊」(還有人過的比你慘,自然欣然接受雞湯了)
我作為一個小時候有隱形殘障的孩子,真心不想我媽放棄工作,天天顧我,別說考清華了,考上芝加哥大學我都過意不去...
我很氣憤有人說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作為借口
下面是我的原因:
美國的獨立生活運動70年代初在UC伯克利開始,到1973年就實現了立法勝利。難道清華的資源連美國70年代一所不算藤校的大學都不如么?T大的校方和校友肯定要護犢子,說自己大學世界一流。我也承認。
但是芝加哥大學好多樓好幾百年了都有電梯,斜坡,電動門,清華的樓還真的要說偶們樓「太老了」?
然而光靠學術水平,學生質量固然夠不上「兼容並包」的世界級大學的水平。在國內不談種族,不談階級,殘障人士總可以談了吧。建幾個斜坡,給教學樓加些斜坡,這樣對給殘障學生一個向上看的希望。本來這社會對殘疾人的期待就低的可怕,被社會要求不斷道歉卑微的我們,還是寄希望於象牙塔里真能開始中國的殘障融合呢。
我們都不是希望真心懟清華,而是希望清華成為我們理想的中國伯克利啊啊啊!(苦口婆心臉)請接受我這個熱騰騰,真真兒的,希望你們更好的建議啊……
我學殘障學的,建築改造你們要不知道咋弄,我給你們請這邊的ADA建築無障礙專家視頻聊聊?免費的
最後打個硬廣:歡迎關注殘障學討論 - 知乎專欄
昨天看到這個滿滿的感動,我本身就是甘肅人,而且還是一個特殊教育工作者。
在我的角度來看,清華大學的回復足夠溫暖人心,這足以給予一個身有殘疾的學生繼續奮鬥下去的動力,尤其是去中國最好的學府學習。誠然,特殊教育在中國的發展還很緩慢,大多數高校仍然沒有足夠的無障礙設施去支持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入學。但是,我們需要看到特殊教育正在向前發展,國家也通過一系列的政策鼓保障有殘疾的學生入學的權利,社會也逐漸接納殘疾人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華回復的雞湯文並沒有錯,通過這篇文章的廣泛傳播,會讓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尤其是這份溫暖來自於中國最高等學府,它會鼓勵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進課堂,接受教育,進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中國的殘疾兒童在普通學校的入學率僅為54.21%,美國是94.8%,義大利是99.03%,法國是84.26%(數據來源於中國殘聯),差距顯而易見。究其原因,學校設備不完善,師資力量不足是很大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於家庭觀念。尤其是在教育水平還落後的甘肅,很大一部分家長認為,殘疾兒童沒有上學的必要,特殊學校都不不會送去,更遑論普通學校。我為魏祥同學有一個偉大的母親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更想感謝這位母親,是她的堅持,給了魏祥一個接受教育,走進清華的機會。
中國從1994年開始施行隨班就讀政策,也就是把有殘疾的學生和普通學生放在一起學習,雖然說有一定的成效,但也是問題頻發,欺侮殘疾學生的事件屢見不鮮。昨天還在朋友圈看到我很尊敬的一位本科老師轉發的關於延慶二中學生受辱事件的評論。我很喜歡其中的一段話,「在我們的主流教育中,因為殘障孩子的加入,每個孩子有機會看到生命的多樣,逐漸學會尊重每個孩子的特點,有機會練習幫助支持他人收穫一個更好的自我」。這是融合教育存在的意義,隨班就讀並不是簡單的把殘疾學生和普通學生放在一個課室里,而且需要真正的「融合」,需要互相尊重,理解,包容,直至攜手共同進步。我在網上看到了魏祥指揮全班同學一起跳舞的視屏,我很慶幸在魏祥的求學生涯中,可以遇到這些願意真正接納關懷他的同學們,相信去到清華之後,也會有一群願意真正願意關心接納他的師友們。
人生實苦,對於有特殊需要的人們更是如此,社會在進步,我相信人們對於殘疾人的觀念也會隨之轉變。願所有有殘疾的小天使都會被這個社會溫柔以待!
剛看到的一個數據,補充一下吧,情況比我預想的糟糕得多。
http://m.szhgh.com/show.php?classid=84id=141344style=0cpage=0cid=bclassid=4from=groupmessage
~~~原回答~~~
幾個月前還有人在知乎上炒熱了一個話題,上了清華北大也買不起學區房,為什麼還要買學區房,上清華北大?
還有人問,上一個名校和一個普通大學,區別是什麼?
魏祥這個事情算是用事實給了一個回答。
只要考上清華北大,哪怕你是殘障人士,哪怕你家庭困難,你也已經擠進了精英階層。
按照官方公布的數據,全中國有8500萬殘疾人,7000萬貧困人口,但他們並未得到如此之多的關愛,也沒有得到全社會和輿論的關注。只有魏祥得到了。
為什麼呢?
按照前面許多清華畢業生的看法,那就是魏祥的智商高,而且努力,考上了清華。
雖然這碗雞湯是清華出品的,但味道仍然不好,只是我們常見的雞湯的味道,沒有顯示出清華應有的品味和味道。
真實的理由實際上只有一個,他考上了清華。
試想,如果他高考落榜,或者考上的只是一個不入流的三流大學,不是985,不是211,即使他的公開信寫得再讓人敢動,他是否還能得到如此多的愛心?
智商高的人很多,努力的人也很多,但並不是每個智商高又足夠努力的人都能考上清華。要考上清華,這需要很多條件。
不能否認,清華北大學生中,智商比較高的人占的比例是比較高的,至少是高於社會平均水平,也高於普通大學,但這不意味著每個上清華北大的人都智商高。
事實上,即使是廣受社會好評的清華北大的本科生里,絕大多數人的智商仍然在正常範圍內,只是因為他們家庭環境更好,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反過來說也一樣,不是每一個智商高的人都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進入清華北大。即使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也經常會在社會上遇到一些中下層的人智商足夠高,但他們還是在社會中下層混生活,而沒有把自己的天分完全發揮出來。因為他們的家庭沒有能力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
在今天,這一點幾乎不用我多說什麼,大家都明白是怎麼回事。能否上清華北大,智商、努力程度只是必要條件,但並不是充分條件。
前面回答的人里,有不少就出自清華,言語中對清華此次的表現顯得非常自豪。
但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窮人不可能慷慨。清華這次能夠如此慷慨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清華能夠獲得的資源遠遠超過其它學校。
5月份的新聞中已經說了,在全國75所部屬高校中,清華的財政預算為233億元,是全國唯一一所預算超過200億元的高校。在清華身後,只有北大、浙大、上海交大、中山大學、天津大學和復旦大學超過了100億元。
75所部屬高校曬預算 清華預算超233億領跑不過,這個新聞並沒有提供清華大學的收入來源情況,但提供了北大的,可以作為參考。
北京大學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撥款488346.23萬元,佔34.32%;事業收入佔比37.40%,高於財政撥款。
這意味著什麼呢?財政撥款在北大的收入中只佔三分之一,而所謂的事業收入中,主要就是來自各種捐款。據我了解到的情況,清華大學的募捐能力要比北大強很多。
本來得到的財政撥款就已經遠遠高於普通高校,又因為校友中成為各領域精英的人比較多,所以能夠得到更多的捐款。
也因此,清華能夠在看到魏祥的公開信之後,慷慨的承諾給一間兩室一廳的宿舍,讓他母親陪讀,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順手查了一下我老家的大學隴東學院的財政收支情況,2017年的沒找到,只找到了2016年的,只有2.7229億元。還不到清華大學2017年收支總額的零頭。
那麼,如果魏祥考上的是隴東學院,也得到了學校的幫助,會不會獲得如此之高的社會關注?
說了這麼多,有點散亂,稍微做點總結。
1.無論如何,都祝賀魏祥,也祝他在清華的學習生活愉快。
2.清華這件事做得對,但本質上和一個億萬富翁給一個乞丐一塊錢區別不大。
3.魏祥的經歷只是個案,更多和魏祥一樣遭遇了不幸的人需要關注,但不是社會公益,而是資源配置能夠更加均衡,讓更多和魏祥一樣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4.魏祥的經歷再次說明,高考目前仍然是改變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雖然這條路正在越來越窄。
筆者認為在當下的輿論環境中魏祥同學的請求和清華大學的回應都沒有問題。魏祥同學架了口鍋,清華大學順勢做了鍋雞湯,公眾和輿論一人一碗,各得所需,其樂融融。
可是筆者覺得這鍋雞湯雖然溫度夠了,但是口味卻很寡淡並不好喝。因為少了一把鹽,少了這把鹽再好的食材也吃不出味兒來。在這個事件中這把鹽就是殘障群體的聲音。「沒有我的參與,就不要做與我有關的決定.」喊了這麼多年,但是時至今日面對這樣一個殘障事件,公眾和輿論還是站在自己立場發音,全然不能顧及到殘障群體的觀點和聲音。因此作為一個殘障者,作為一個關注殘障權利議題的人,筆者覺得有必要寫下此文,表達筆者的觀點,為這鍋有溫度的雞湯貢獻出一粒小鹽末。
1、殘障是社會問題,不能把負擔讓家庭和個人獨自承擔;
除了上文提到的兩封信,筆者還注意到了魏祥同學的成長經歷和求學經歷。父親去世,作為護士的母親傾其所有一個人承擔了支持他上學的全部職責,12年中每天背著他上學風雨無阻,看到這裡筆者相信我們每個人眼前都是一副悲壯的畫面。和所有人一樣我也為魏祥同學的努力以及他母親的母愛所深深的打動。
但是筆者想問一句「你想擁有和魏祥母親一樣的人生嗎?」我想包括筆者在內的所有人都是否定的。因為那太悲壯、太辛苦、壓力太大了。無疑魏祥母親相較於中國大多數的殘障父母是幸運的,魏祥因為考上清華才得到更多的關注。她的辛勤付出也得到更多的關注。相信她以後的日子會好過一些。但是如果魏祥沒有那麼優秀考上了二本甚至沒有考上了大學。那麼和大多數殘障父母一樣,這麼多年的苦她也只能默默承受,甚至一直這樣下去。也許很多人會說這是母愛啊,可是你想做這樣的母親嗎?用自己的大半個人生去支撐孩子的的學業,雖然是母親,但是對她公平嗎?
其實魏祥的母親本可以不必如此悲壯和辛勞。因為殘障是社會問題,社會應該努力消除障礙給殘障人獨立生活提供必要支持是社會義務已成為社會共識。然而在魏祥的求學生涯的各種報道中我並沒有發現他們母子得到足夠的社會支持,一切支持都是他母親來承擔,試想如果社會無障礙設施到位、學校支持到位、社區環境友好,那麼不但魏祥可以有個更好的學習環境更好的發揮出自己的潛能,他的母親也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塑造自己的人生和美好。如果這樣這個故事就會少了幾分感動。可是那也同樣少了很多淚水和汗水啊。
當然筆者能夠理解魏祥生活的甘肅定西地區並不屬於發達地區,無論設施和人的意識都沒有那麼先進。但筆者只是希望能以這個事件為契機,加強對建立殘障學生教育支持體系的建設,希望能在以後一年一度的殘障大學生報道中多看到殘障考生家長臉上看到輕鬆幸福的微笑,少些這樣淚水和汗水凝結的感動。
2、清華大學是履行義務,支持母親陪讀省去大麻煩
給予殘障學生必要的支持助其順利完成學業是我國《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所明確規定的,是包括清華大學在內我國任何學校都要履行的的法律義務。而且作為當今中國高校「BIG2」之一,清華大學同樣也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試想如果清華大學拒絕滿足魏祥同學的請求,那麼所要承受的社會輿論的責難也是清華大學不可承受之重,所以無論從法律和社會角度來看,清華大學在本次事件中的表現只能算盡了義務,
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清華大學應該感謝魏祥同學這封請求信,因為通過這封信校方知道了魏祥同學真實需求是什麼,可以少做很多準備工作。而且魏祥母親的到來也會大大降低清華大學為支持魏祥順利完成學業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工作量。試想如果清華大學拒絕了魏祥同學的請求,那麼清華大學必然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魏祥同學在校的一切學習、生活活動,然而效果還不一定好。但是魏祥母親的到來卻基本解決了所有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魏祥母親未來四年內是在為清華大學工作,筆者認為清華大學應該支付工資的。
所以這個事件對於清華大學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事情。魏祥同學可以出於禮貌感謝校方但是沒必要感恩。因為你讓母親陪讀也是滿足清華大學的需求。
3、獨立大於學業、讓母親也有一段獨立而美好的人生
其實筆者對魏祥同學的寫的那封請求信挺失望的,因為筆者看不出他對一點獨立生活的信心和嚮往,甚至還流露出這輩子都需要依靠親人的意思,當然他可能年齡還小,平時忙於學習很難關注到外面的世界,所以才會這樣悲觀,對殘障的認識不足。
不過希望等他上大學了,有足夠時間和機會接觸外面世界了可以改變自己的觀點。能夠以獨立生活為目標,提高自己生活能力,逐步擺脫母親的照顧。因為對於殘障者來說獨立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獨立了才有完整的人格,才有完整的權利、才有完整的人生、社會才能真正認可你的能力和價值。從這一點來看獨立比學業更重要。
站在魏祥母親角度來看,這位優秀的女性還有一個很長的下半生。包括魏祥在內的我們沒有權利也沒有資格要求她把這段人生全部奉獻給她的兒子。這樣對於她是不公平的。因此我們得支持魏祥努力的去獨立生活。筆者相信對於這位母親來說最高興的是她的兒子能夠學業有成,但是更高興的是她的兒子不但學業有成而且不用她操心可以獨立生活。
4、建設無障礙環境,給予殘障者必要的支持助其獨立生活不是負擔而是減負
在對該事件的評論中,有很多人覺得滿足魏祥同學的需求,支持其完成學業是資源的浪費。進而認為政府建設無障礙環境、給予殘障者便利支持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對於此種觀點筆者當然是一個字都不同意。但是筆者不想用人權理論去反駁,因為我知道持這種觀點的人聽不懂。我想用他們能理解的經濟學理論來闡述這個問題。
如果社會不給殘障人士提供任何無障礙設施、任何便利。殘障人士都呆在家裡無法出門、無法上學、無法就業,當然也無法養活自己,這時候政府必然會採取措施,花很多錢去讓殘障者生存下去。這個錢來源必然是稅收。然而有研究表明這方面的花費要遠比建設無障礙設施、給予各種便利支持殘障者獨立生活的花費要大的多。雖然我國缺乏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歐美國家這個結論已經獲得廣泛的共識,而且很多殘障者在無障礙設施完備的社會中獨立生活,他不但不需要政府扶持,他自身還能產生比非殘障人更大的經濟效益。
因此無論從人權角度還是經濟學角度我們都應該倡導建設社會無障礙環境、給予殘障人士必要的便利助其獨立生活。
5、結語
文末想將清華大學給回信中一句話再次送給魏祥同學,人生實苦,請你足夠相信,相信自己,可以獨立生活,相信社會,可以給予自己更好的支持,相信媽媽,離開自己會活得更好。
作為有點聽力障礙並在清華停留了一段時間的研究生,今天上午看到 @皓宇 的回答,本來也想寫個支持,但晚上發現 @YoviaXU 放了一個更激進的回答,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0.補充關於「何不食肉糜」,「雞蛋裡挑骨頭」,「憑什麼怪清華沒有一步做到發達國家水平」的各項指責
一方面,我覺得此事件的不少批評者是受不了現在大眾對殘障的刻板印象,著急於落後的殘障教育和無障礙設施理念(更新一下理念又不要錢~),正好此時有個帶著刻板印象的回信把臉湊過來……我猜,如果此時不是清華站在風口浪尖,殘障這邊應該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延慶二中的事情上。帶著情緒,魏祥事件里大家的批判難免火藥過猛。例如我讀那個回信,才讀到一半心就涼透了,不是個中人,很難體會到那封回信怎樣觸動了大家的神經,看看這兩天各大殘障微信公眾號的口誅筆伐,不少也是有氣的——然而最可氣的還是言論成為涇渭分明的兩波,健全人狂贊,殘障人吐槽,相互的觀點卻難以傳達給對方。如果能少一些「何不食肉糜」的指責,大家把問題都攤開說就好了。
另一方面,用「清華」來代替清華的一部分,談論她的好壞,我覺得沒什麼意義。學校領導那個層面我接觸不到,不清楚是什麼情況;我感受到的執行層面的很多老師,無障礙發展中心,心理諮詢中心等等,都是善意的,只是受限於太多條件制約和觀念,我們離理想的情況還差很遠。清華對無障礙設施的不重視,也有我們發聲太少的原因,至少聽障這邊我和一個已經畢業的聽障師兄是這麼認為,不過隨著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殘障人站出來,這個情況正在改善。如果大家願意搭個手當然是最好的,萬分感謝~
1. 關於清華的無障礙建設。
首先,根據萬有定律,領導往往都(是)很(傻)忙(叉)。他們大多不知道殘障人的需求,甚至沒有考慮過這方面問題。所以他們給魏祥同學的回信大家看看就好了,這些東西無非客套宣傳走過場,清華的公關目標自然不是諸位殘障,而收買健全人的人心不需要談無障礙的話題。
其次,就我個人體會,清華現有的硬體狀況,肢體無障礙設施有一點點,視障輔助設施絕大多數是擺設,聽障輔助設施完全沒有,其他不清楚。
先說肢體無障礙設施,坡道和電梯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改進,但很多設施要使用者自己才知道。我不清楚這方面具體是個什麼情況,聽說之前除了六教之外的所有教學樓里的無障礙廁所幾乎鎖都是壞的,此事後來我已向物業反映,物業應該做了維護工作——也就是說,校園裡有一些無障礙設施是疏於維護的,這一點不能只看錶明,恐怕只有使用過的人才知道。
視障輔助設施,例如帶盲文的電梯按鈕,這些都是修建的時候就能搞定的標配,而需要維護的盲道是何情形,大家自然可以想像,至於傳說中的點字顯示屏,我沒有見著過。
聽障無障礙設施方面我最有體會,簡單地總結只需要兩個字:沒有。我記得我上英語課的時候,到了多媒體教室才知道上課需要戴耳機,耳機直接連在電腦上,所以沒有3.5mm介面,因此就是你有自己的音頻信號轉助聽器設備,也沒法插到電腦上。幸虧老師非常nice,欣然同意我坐在離她最近的地方,儘可能大聲說話並且外放一切音頻,一節課上下來,老師和我都累得半死。不論怎麼說,感謝英語課老師手下留情給了我一個非常高的課程成績,以至於水二聽力交白卷導致水二勉強及格,英語總成績也沒有十分難看。另一方面,最近我自己備了一個聽課設備,這個設備可以通過讓遠距離說話者佩戴一個麥克風的辦法,將說話者的聲音直接送到助聽器里,這樣能夠很好地過濾環境噪音,提高我聽課時的語言辨析。遺憾的是,並非所有的老師都願意佩戴這樣的麥克風,一些老師會認為它看起來像是錄音筆而拒絕佩戴——這聽起來就像是對肢體殘障的人說:我覺得你把拐杖帶進教室是要當武器揮舞,所以不許你帶拐杖來上課。:)
說完硬體再說更加缺乏的配套軟體設施。專門的辦公室肯定是沒有的,別的辦公室領導不負責處理相關的事務。記得去年我需要校方給我開具一個聽障證明,跑遍學生處和研究生院,最終以某辦公室老師嚴詞拒絕收場,老師曰:就你們這幾個人,難道要學校專門給你們成立一個辦公室不成?配套的諮詢機構也很不完善。我在學業發展中心和心理諮詢中心都做過諮詢,兩邊都表示無法做殘障諮詢。心理諮詢中心的一位老師也憂心地說,他們現在遇到好多身體障礙的學生,但是因為對殘障人群完全不了解,所以現階段沒有辦法去做,和他們接觸的過程中,我覺得他們也在盡自己的努力嘗試解決這件事情。
2. 如 @YoviaXU 所說,清華建築系有一個無障礙發展研究中心,我曾經向他們的員工提過一些聽障輔助設施的建議。就我自己的感受,和我接觸的這些員工不具有專業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甚至沒考慮到還有聽障群體的存在,但確實也在做一些有意義的改建規劃。問題在於,無障礙發展研究中心現階段所做的規劃工作,既要足夠充分地收集殘障學生的需求,又要滿足領導和大眾對殘障的心理預期,儘管後者不合理。嗯,不能「在雞蛋裡挑骨頭、故意找茬嘛」~
例如,我曾經提出過個別教室裝配科大訊飛聽課輔助系統,因為這套系統需要35萬元人民幣,所以被否決;於是退而求其次,我介紹了動態FM和telecoil系統的教室改建方案,但是這要敲掉教室地板,工程量太大,被否決(還不論induction system本身的成本);在退一步,我提出希望能給大教室里的擴音設備的音頻輸出線增加一個3.5mm介面,這樣我們可以插自己的設備上去,他們覺得這個工程量也許不大,可以問問物業;在我沒有建議可說了之後,中心的老師問我經常在哪些區域活動啊,這些區域是不是都可以到達啊((⊙v⊙)嗯,聽障都有腳的),我開玩笑說要不給游泳館貼幾個標語提示附近可能有聽不見的同學在游泳?
3. 從2.也可以看出現在學校的無障礙建設停留在一種怎樣的思路上,清華回信那種尷尬就不用意外了。公眾紛紛點贊,甚至意識不到觸動了一批人的神經,我們怎麼可能更期待三言兩語解釋清楚無障礙設施對我們的意義?甚至我對於所有念大學的殘障都不樂觀,基礎教育里缺失的融合教育,要如何在高等教育里補回來?如果魏祥同學與他的母親分離開,會不會因為融合教育甚至校方對融合教育理念的缺失,造成更多的問題?而學校的心理諮詢也做不了這樣的諮詢……
不過整體來說,清華的很多情況確實是在慢慢改善。太過遙遠的幻想不是現在所能夠著急的,儘管對於活在當下的每一個殘障人來說,它是理應著急的。與其去索取遙遠的東西,不如把殘障人互助社區做好,這是當下我們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國內的情況整體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就我自己所見,從一開始聽障學生參加高考不予錄取,到後來大家能念大學了但是通關卡死在四六級聽力上,到今年據說四六級聽力也終於開始為聽障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儘管速度非常非常緩慢,緩慢到我們已經慢慢變老可是世界仍然只有小小的容身之處,但我以為,如果爭取這些權利都是雞蛋裡挑骨頭的話,那麼不好意思,這個骨頭我們要一直挑下去!魏祥同學確實厲害,但是時間倒退十幾年,當年殘疾人參加高考高校不予錄取的情況下,仍然有前輩曾走出自己的路,這更厲害。我們不缺乏厲害的殘障來代言或者讓健全人煲雞湯、喝雞湯,然而請記住,那些被歷史的車輪碾過的人就這樣被碾成了塵土。今日我們只是在慶幸自己可以更加輕鬆地做一枚稍微顯眼一些的塵土而已。
很多人是看完感動不已,而我是看到「見字如面」四個字就已經熱淚盈眶,以這四個字開頭,好像是朋友間的交談,體現了一所一流大學對個體的人格的尊重。後面整篇文章徐徐展開,無不體現出清華的情懷和格局。
對於魏祥同學和他的母親,沒有別的話說,唯有崇敬車上看到新聞,刷爆朋友圈,感動到流淚。寫點感想:
首先是無比敬佩魏祥同學和他的母親,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真正知道苦難的滋味。魏同學母子兩不僅堅持下來了,還取得這麼好的成績,這才稱得上彪悍的人生無需解釋。敬佩之餘,羞愧自己真是太不努力了,知恥而後勇吧。
其次是為清華自豪,回信給了我們所有人一種希望,一點溫暖。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回信何止是讓魏同學相信,讓大家都感受到了真誠。
可是十六個中就有一位殘疾人,整個社會,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關心和幫助他們。那樣這個國家才真正配得上「自豪了我的國」!坐標隔壁,這個回答必定會有偏頗。
不太理解為什麼魏祥和清華招辦雙方之間的信件往來要被公之於眾。魏祥在新京報採訪中說過自己不希望被曝光,也不喜歡。
個人認為對待如身體障礙者等各類少數群體的一種比較好的態度是在行動上積極幫助,但在人格上堅持平等。修建斜坡和自動門是必要的,但將他們從人群中挑出來大書特書,可能打擾了他們正常的生活,甚至損害了他們的尊嚴。
記得自己的一位老師,平時看他走路便知道他與我們在身體上有些不同,但大家對此心照不宣極少提起,只是在他出電梯時幫忙扶一下電梯門。他曾經在一門課上談到相關問題時提到自己的情況。他說他喜歡這所學校的一點是,在這裡不會被視作異常人,不再需要像自己從小到大經歷過的那樣被請到台上標榜成身殘志堅的典型。
這個回答的主要目的不是指責這封信是清華招辦的炒作,也不在鼓吹自己的學校。如果一件事情對魏祥對清華都有好處,為什麼不去做呢?至於後者,我也實在沒有自信說身邊這個個案就是北大的代表。我只希望提供處理這類事情的另一條思路,謹供大家思考。推薦閱讀:
※在大學,到底什麼是學業,什麼是好好學習?
※如何在大學自主招生中「偽裝」自己看了很多文學書?
※如何看待5月22日新聞聯播中關於為基層招收5000名免費醫學生的政策?
※被別人褻瀆夢想時,回應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怎麼認識上海財經大學的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