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107 篇中國作者學術論文因造假集體被學術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撤稿?

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今天發布消息稱,其治下的期刊《腫瘤生物學》因為作者編造審稿人和審稿意見而撤稿107篇論文。全部都是中國作者。

參考鏈接:

Retraction Note to multiple articles in Tumor Biology

A new record: Major publisher retracting more than 100 studies from cancer journal over fake peer reviews - Retraction Watch


我補充一下。

其實就像很多人已經提到的,這不是springer第一次大面積撤稿中國論文了,之前在2015年的時候也發生過。

中國官方對這件事的態度是:對內嚴查,對外護犢子。當時這件事爆出之後,官方就組織了一批老院士走訪了所有被撤稿的作者,看看到底是被西方社會冤枉了、歧視了還是我們確實有問題。

因為山東是重災區,所以走訪的力度非常大,我也有所耳聞。判斷的標準其實賊簡單,只要稍微問一下統計學和數據分析的基本常識,比如p值是啥就可以判斷出來了。結果表明,這不只是委託第三方的問題,這些偽造論文的作者根本就沒有寫出那篇文章的能力。結論就是:赤裸裸的造假。

大多數造假文章用的研究方法都是同一個研究方法,區別只是數據。而且有證據表明,這些造假絕大多數來自於一個由上海某top 2大學的一群畢業了找不到工作的生命科學博士畢業生開的公司。當然,我不知道這個公司後來被處理了沒有。

2015年底,七個國家部委出台了學術研究的「五不準」,內容是(中國科協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五不準」_財經_環球網):

《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具體包括:一、不準由「第三方」代寫論文。科技工作者應自己完成論文撰寫,堅決抵制「第三方」提供論文代寫服務。二、不準由「第三方」代投論文。科技工作者應學習、掌握學術期刊投稿程序,親自完成提交論文、回應評審意見的全過程,堅決抵制「第三方」提供論文代投服務。三、不準由「第三方」對論文內容進行修改。論文作者委託「第三方」進行論文語言潤色,應基於作者完成的論文原稿,且僅限於對語言表達方式的完善,堅決抵制以語言潤色的名義修改論文的實質內容。四、不準提供虛假同行評審人信息。科技工作者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如需推薦同行評審人,應確保所提供的評審人姓名、聯繫方式等信息真實可靠,堅決抵制同行評審環節的任何弄虛作假行為。五、不準違反論文署名規範。所有論文署名作者應事先審閱並同意署名發表論文,並對論文內容負有知情同意的責任;論文起草人必須事先徵求署名作者對論文全文的意見並徵得其署名同意。論文署名的每一位作者都必須對論文有實質性學術貢獻,堅決抵制無實質性學術貢獻者在論文上署名。

另外,調查過程中發現,大部分人屬於 @世界說 提到的職稱評定的問題,但也有staff想要靠發表論文轉成教師的案例(在我看來這是中國學術界最大的弊病),還有真被冤枉的。總之,這裡面暴露出的根本問題是,很多上了年紀的或者是沒有經歷過正規學術訓練的老字輩,迫於科研壓力所採取的必然選擇——現代科學研究的門檻兒越來越高,變化速度很快,如果沒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跟不上潮流是必然的。當然,你是不是同情他們,決定於你是不是同情祁同偉……

這件事的根本原因,從經濟學的角度說,根本上還是中國人彼此之間缺乏信任的問題。一個陌生的中國人和一個陌生的老美都朝你借錢,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借給老美,是因為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沒那麼可信。這是一個囚徒困境問題,一個國家的整體信譽是由我們所有人的信譽構成的,是一個公共物品。但極端的情況下,每個人礙於自己的利益去欺詐的結果就是所有人看到中國人就不信。

不止老外不信任我們,我們自己也不信任我們。就拿我們的博士學位來說吧,在國外,博士期間不發表論文也是可以畢業的(當然發了更好),學生能不能畢業純粹看學院和學校的學術委員會對畢業論文的評定。但是這事兒到了中國,就不可能了,學院不信任學生,學校不信任學院,教育部不信任學校,大家的本能反應都是「只要涉及主觀評定一定存在腐敗造假」。結果呢?所有學校都要求客觀的評價標準,有的要求高、有的要求低,但是根本上的要求都是「客觀、可量化」。比如我所在的挨千刀的山大,就要求兩篇C刊。當然,這個要求本身不是壞事,但是造成的結果很可怕,學院會想,反正C刊的編輯部會幫我審核這個學生的學術能力,我才懶得審核他的畢業論文呢。同理,學校、教育部都不會太拿你的畢業論文的質量當回事兒……更有甚者,教育部會經常審核你的畢業率,看到畢業率低,人家想到的不是「你們畢業門檻兒高」,而是「你們教學質量差」,現象發生的多了,會直接取消你的博士點……這在另一個層面構成了學校根本不看你的畢業論文、只要客觀標準達到了一律放行的動機。

於是,你會發現中國人的學位論文根本沒法看。

這次問題主要是醫學界的,我想對於醫生這個客觀可量化的指揮棒更可怕。你一年接診多少病人,治癒率是多少,本身都不是好的量化標準——看病背後的所有指標,作為客觀標準都有問題。只有發論文沒問題,因為:1. 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因子可量化,2. 大部分自然科學要求發外國期刊,老外比中國人更可以信任。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式就是把職稱評定的權力還給醫院和學校,但是抱歉,我不信任你,這個權我不能給。

可以想見,只要這種互不信任的情況一直存在,這種客觀標準挂帥的現象就無法被從根本上杜絕。

以上。


作為兼職小編輯,一己之言。

首先我很同意大家說的暴露出來的信任問題,科研信任的軟肋。國內對於職稱等等利益相關的評定甚至是PhD畢業的問題直接與paper相關甚至唯一相關,這點我自己也深有體會。去年我的兩個導師對我的PhD學習過程產生了點點分歧,美國的老闆主張培養我科研的自主能力,自主鑽研以及開發更深層次的興趣而我國內老闆認為我們國內的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也就決定了我的首要任務就是發paper,而我美國老闆知道中科院畢業至少一篇SCI的時候,皺著眉頭對我說ohh gril, that"s terrible。。。要知道即便是哈佛大學我們這個專業的phd沒有paper也是有畢業的,因為其考評方式中paper一定不是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條件,國內就。。不好說了吧。。

其次,很多雜誌審稿的確存在問題,別的不敢多說,我自己的體會,因我導師是一個期刊的主編,所以我給該雜誌做兼職編輯,主要的工作是將分配給我的投稿paper尋找審稿人,但是找起來真的真的真的很麻煩。。

下面這兩幅圖,我一次又一次的找審稿人發reviewer invotation, 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收到declines to review,很多本專業的大牛很忙小雜誌他不會給你審稿的,當然也沒有審稿費,但同時我們專業很多雜誌也沒有版面費。

經歷過雜誌編輯知道找審稿人這麼麻煩之後,所以我的paper每次都在最後一稿的Acknowledgement裡面對審稿人表示感謝。


然後簡單以我們專業的方面以及我兼職的期刊說一下找審稿人的大致流程,不太詳細。(隔行隔山,別的專業我不知道,不能一概而論)

1、首先有三種方式尋找審稿人,最常用第三種Scopus系統進行查找

2、進入主頁面一般用keywords進行查找

3、然後系統就會查找出一系列相關的paper同時包含作者,我會根據作者發表的論文情況以及其研究的相關性進行選擇。

4、選定一個作者後會看到他的一系列信息,學校,國家,paper等等應有盡有。此時根據其研究方向以及發表過的paper的相關性進行判斷其適不適合當此次的審稿人。

Anyway, 選定好了審稿人之後,退一萬步講,他的paper等等都會有聯繫方式的啊,Email等等都是有的,這掛在已發表文章中的Email可不能是假的偽造的吧??另外,實在找不到審稿人選用其推薦審稿人的時候我也會先查詢一下審稿人的信息等等核實一下吧?

我這個才僅僅是PhD一年級的兼職小編輯說的可能有點多了,但是偽造審稿信息也好 期刊雜誌審查不嚴也罷,反正科研的凈土已經被踐踏了,無法挽回。


論文只是科學研究的副產品。科學研究的正道,應該是發現客觀規律和機理,提出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的工作。

誠然,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是有義務也有責任將研究的成果,使用文字的方式將其傳播到科學界的每一個角落。然而現在無論是制度上,還是科研人員的感性認識上,大家都把做科研等同於寫論文,這是在侮辱「科學研究」這個神聖的工作。

作為一個工程專業背景的研究生,同時也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我為學科內的科研風氣感到深深的擔憂。越來越多看似高大上實則空洞無物的論文發表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而發表這些論文的人卻借著政策在食物鏈上不斷爬升。但是高影響因子的期刊往往對理論的要求很高,這就使得本來應該是應用研究的學科紛紛倒戈向基礎學科。這就導致到最後存活下來的,都是一些只會紙上談兵的人,使得本身就脫離實踐的學術圈子更加曲高和寡。

看見有些非常擅長發論文的「傑出教師」給本科生上課的狀態,我真心為百年老店的未來生存感到擔憂……


同理,如果以後給你們看病的醫生,給你們寫著病歷處方的時候,心裡卻想著他那個論文的某個數據怎麼造,你們不覺得很可怕嗎?


坐標Berkeley。今天聽見周圍的教授在說這事。一個教授說:「這個造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所有審稿人都按時交審稿意見。」


審稿人過來答一句,
tumor biology這個檔次的雜誌就是不友善。
數據驗證了理論,圖又很好看數據很強的就是假的想都不用想,沒人會真的相信這個檔次雜誌的東西, 不論從哪國來的。

然後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審稿人意見都可以偽造,雜誌管理混亂?不知道有多少只為賺錢的咳咳雜誌堆在2-4分,眼睛只看著錢一點責任都不負。編輯找人審稿又不給錢,一手收版面費一手賣期刊爽的飛起,就不能多雇倆實習編輯管理一下審稿人庫? 看人家也是兩三分的小雜誌,就能找5個審稿人。


管理混亂的鍋也要扣到客戶頭上,咋不上天呢。

一般來說,好的雜誌也會列推薦審稿人和不建議審稿人。不建議審稿人的意思是那人可能和作者有仇或者有利益衝突。 推薦審稿人就有意思了,編輯的權力很大,如果他喜歡你(這個人)就會把稿子給推薦審稿人。如果他不喜歡你,就絕對不會用你推薦的人審稿。而且如果編輯發現你的推薦審稿人是合作夥伴,吃相不好這個標籤就跑不掉啦。

總之別把這行想的這麼高尚,這也是買賣。
雜誌要拼引用率吸引廣告和版面費,所以zf往什麼方向砸錢雜誌就收什麼方向的稿,拿了這個方向zf錢的科學家自然會來引文章推高影響因子,也就是推高雜誌所謂的「檔次」。文章質量根本不是最關鍵的因素。 做研究也要看新聞聯播和science時政板塊,比後面「華麗」的研究重要了,

所以李黨生水平高啊!


利益相關:曾任施普林格出版社編輯助理

這件事吧,大家一窩蜂地去指責學術造假,我有點呵呵。出版社就是乾淨的嗎?不一定。

某次宣傳介紹展示的流程圖,其實同行評議之前還有一道主編推薦:

首先,施普林格的同行評審是不!給!錢!的,就是說你花業餘時間讀了同行的一篇最新文章,一分錢都沒有,哦,除了出版社免費贈予的兩本書以外。這篇文章如果很爛呢,你還要寫原因跟編輯講為什麼很爛,所以很多大牛不願意做同行評審。有多少本贈書都不願意!

不但學術期刊同行評審不給錢,書籍的也照樣不給錢只給贈書,一本書動輒五六百頁,編輯還會天天催你,讀完了沒有呀,我這書還等著出版呢!我今年不出版績效考核又要落後了。

編輯找不到同行評審怎麼辦呢?於是就開始問作者,你知不知道哪些評審願意給你評審啊?於是作者一般會提供兩三個郵箱說,這些大牛應該會願意讀我的文章的,你找他們好了!

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一個領域的業內專家就那麼幾個,人家真的願意給你評審?還是不給錢的?於是一個新的產業誕生了,包同行評審包通過,當然郵箱造假是比較常用的。

出版社真的不知情嗎?多多少少是知道的。一個編輯專註於一個領域,對於這個領域有多少專家,這個專家願不願給施普林格免費幫忙,甚至他寫評語的行文風格是什麼,都多少有了解。但是這種情況下仍然發表了,因為編輯也有績效考核啊!

前一段時間有個學科助理編輯離職了,因為他覺得主編出的某些書質量實在太低了,明顯是抄的,然而還是堂而皇之的出版了。

出版界,一灘渾水。

--------------------------------------------
離題萬里的幾句話:
進入施普林格之前,我對於這家學術知名出版社是懷有充分敬意的,然而,在那裡的每一天,我都很不舒服。

施普林格對期刊作者收取高昂的Open Access版面費(不是一般的貴),不收讀者收作者哦。
施普林格給國內書籍作者低廉的稿費(國內作者根據字數能拿到8-10萬人民幣每本,然而定價,你懂的)
施普林格每本書其實出版時就印兩三本,根據需要再印,因為印多了也沒人買還浪費錢。圖書館和網路是市場大頭。


好吧,吐槽結束,我沒有任何給造假者洗白的意思,只是對老東家有感而發,答非所問,抱歉抱歉。
------------------------------------------


前陣子nature網站上一個新聞,川大華西醫院用這兩年大火的一個基因編輯法取得了肺癌新進展。排名第一點贊最多的評論畫風是這樣的,無fack說啊


// 紙糊的重定向太爛了。手動從同問題搬運。

監管不足而誘惑充足的地方就會有舞弊,人性如此唉。

跑個題。所以說 eLife 大法好哇。可以選擇並且許多作者和審稿人選擇公開審稿人身份和意見,以及作者回復。

這個功能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如果你要在讀書會報告 eLife 的文章審稿意見可以幫你預期同事們的批評哈哈哈

我喜歡 eLife 。


如果想搞清楚這個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建議仔細閱讀本回答,大概用時6分鐘。

施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彼得·巴特勒向世界說表示,此次撤稿不會造成該集團今後對中國科學家的投稿採用更為嚴格的流程,但是對作者建議的評審人的名字會徹底核查。

儘管如此,此次事件依舊將對中國科研工作者的國際名譽帶來重創。

世界說為此專訪了多位出版界、科學界人士,包括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的編輯總監、醫學領域的學者、華人科學家等,試圖回答這一事件的五個核心問題。

建議先別先別一窩蜂地冷嘲熱諷「中國學術界」怎樣怎樣,先看完下面這五點,再做評判。

1、為何會突然爆發如此大規模的撤稿事件?

「我們撤銷這些已發表論文,是因為在該刊發表論文所需的同行評審流程,遭到了假冒同行評審報告的蓄意破壞。」施普林格的巴特勒向世界說表示。

不少學術期刊接受論文作者在提交論文時,向期刊推薦該論文的審稿人。出版物道德委員會(COPE)發布的官方發布的一份聲明顯示,作者在推薦審稿人時,使用了審稿人的真實姓名,但假冒了其電子郵件地址。這讓期刊編輯以為文章發送給了真正的評審人。「在我們與真正的評審人進行調查和溝通之後,他們確認並沒有對論文做過評審。」巴特勒表示。

△ 出版物道德委員會聲明截圖


巴特勒同時也指出,此次撤稿並不是因為出現了新的違規情況,而是期刊《腫瘤生物學》在2016年的一次撤稿後,進一步人工核查所發現的結果。

據悉,施普林格在2015年和2016年都曾對旗下的多家期刊進行過核查。單是2016一年,就有58篇論文因違規操作被撤下,其中25篇來自《腫瘤生物學》。捲入2016年撤稿醜聞的多是伊朗學者,違規方式除了同行評議造假之外,還有剽竊。自今年以來,施普林格也已經停止了與《腫瘤生物學》雜誌的合作,不再擔任該雜誌的出版方。自今年以來,該雜誌已經由出版商SAGE負責出版事宜。

2、是否屬於學術造假、違規者將面臨怎樣的處罰?

正在歐洲攻讀醫學博士的Robin向世界說表示,施普林格這次撤稿並不是針對論文最終成果的造假,而是針對同行評議的造假。在英文里,這兩種行為分別可以對應」fraud」(欺詐)和「misconduct」(不端),後者的程度比前者要輕一些。

△因篡改實驗數據而學術聲譽盡毀的日本科學家小保方晴子


「國內目前對於學術不端還是太寬容了。發現不端行為以後,也就是申請一些課題基金時會受到點影響。」Robin表示,而在他就讀的這所歐洲大學,一旦發生學術不端行為,無論學術成就有多高,很大概率是會被直接辭退。

即使只是針對同行評議的違規操作,在西方學界看來也是非常嚴重的。在接受世界說專訪時,施普林格的巴特勒很謹慎地把「違規的第三方機構」和「論文作者」做了切割:「我們知道,不少作者將稿件託付第三方機構做語言編輯。目前尚不清楚稿件作者是否知曉這些機構假冒評議人的計劃。」

巴特勒說,人們有發表文章的壓力,這不僅是在中國,全球範圍也如此。因此,許多為非英語母語者提供論文語言服務的第三方機構應運而生。「但在中國,有一定證據表明,提供所謂語言編輯服務的第三方機構在操縱評審流程上發揮了作用。

他表示,目前他們還不掌握更多關於第三方機構的細節,正在調查之中。」我們聯繫了每篇文章的通訊作者,並請其通知其他所有作者。有些人表示了歉意,有的還提供了第三方機構為之提供幫助的情況。」

在談到可能的「處罰」時,巴特勒表示,撤稿的目的是更正已出版的科學記錄,而非懲罰作者。「我們知道發表文章對於科研人員職業生涯、基金獲得和聲譽的重要性。我們希望能與作者及其機構共同提高防範意識,讓作者的科研成果能在完好的同行評審流程中得到合乎規範的評估。」

3、給造假留下漏洞的作者推薦審稿人制度,為何仍被保留?

論文的作者可以向期刊編輯推薦審稿人,這給作者「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留下了制度漏洞,也讓大量不合規的第三方機構鑽了空子以此牟利。這一審稿制度在學界已有諸多爭議。

最初,這一審稿制度的出現是因為許多普通期刊資源有限:按理說,期刊主編應該來決定每篇文章的審稿人。頂級期刊主編的資源比較多,一般可以很快找到合適的審稿人。但普通期刊的主編,如果遇上自己不熟悉領域,要找審稿人相對困難。推薦的機制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常年深耕某一領域的科學家,總比知識面廣而不深的主編更了解自己領域內的人。所以,很多普通期刊還是保留作者推薦審稿人的選項,而頂級期刊則更常由主編選擇審稿人。此次撤稿的《腫瘤生物學》影響因子為2.9,在213個腫瘤學期刊中排名第104,屬於水平中游的期刊。

但這種劃分也不盡然。以自然科學領域的三份頂級期刊為例:根據官方網站信息,Nature和Cell是完全的主編決定製,Science則是兼有作者推薦+主編決定。醫學博士Robin介紹道,有些接受作者推薦審稿人的期刊,並不一定會採用作者的推薦;或者有時一篇文章需要多位審稿人,但只接受一位來自作者推薦。Robin表示,並不能認為,接受作者推薦審稿人機制的期刊就是不夠好的期刊;但是有的期刊過於依賴作者推薦,而並沒有仔細審核被推薦的人,比如檢查作者給出的郵箱,則就有可能被利用。

△Cell的網站截圖


德國馬普化學生態學研究所副教授Andrew Davis則堅決反對作者推薦制。他認為,尋找審稿人應該是編輯的責任,而不是作者的責任。對那些資源少的普通期刊編輯來說,完全可以利用學界目前已建立起的審稿人資料庫來查找合適的審稿人,而不需要通過作者推薦。比如JANE (jane/http://biosemantics.org),就包含了大量學者及文章的數據,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曾在相關領域發表過文章的人。

「出版流程從根本上說是以信任為基礎的,如果有人蓄意去規避系統,他們有可能會得手。」巴特勒向世界說表示,他們目前也在實驗一些新方法,以提升評審人的身份驗證,比如,要求評審人提供更多信息,如單位名稱、以機構名結尾的電子郵件地址、ORCID/SCOPUS資料庫身份號碼、發表文章列表的鏈接等。在作者方面,他們已開始實施一個可自動提示論文修改前後的作者變化的功能。為了檢查剽竊及包括在稿件中的倫理聲明,他們也將在改進後的新工作流程中納入稿件篩查的服務。

4、為何造假扎堆來自中國?

打開斯普林格官方公布的名單,遭撤稿的107篇論文全部來源於中國作者,醫學領域是重災區,由以高校附屬醫院為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山東大學附屬醫院以及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是此次論文集中曝光的大頭。

略略往前追溯,這並不是第一次中國學者遭國際期刊集體撤稿。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BMC)撤銷了43篇涉嫌同行評審的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作者。2015年8月是普林格集團撤下旗下期刊已發表的64篇論文,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作者。

在醫學博士Robin看來,這絕非巧合:中國醫生的評價體系給大規模造假提供了特殊的動機。特別是在高校附屬醫院,即使主要工作是「拿手術刀、上手術台」的醫生,也有科研壓力。「升遷不看醫術,而看科研、看發表」,這樣的晉陞機制讓很多沒有精力踏實搞科研的醫生開始投機取巧,比如,尋求一些中等偏下的期刊發文。「很多人有僥倖心理,找份兒不那麼好的期刊,發文章比較容易,也沒有很高的學術關注度,認為發出去的文章即使違規也沒什麼人會來查。」Robin表示。

除了中國醫學學者的評價體系,本次矛頭還指向了操刀假郵箱的「第三方機構」。市場經濟的邏輯在全面引入當代中國以後,被高速發展的時代無限放大、卻又同時缺乏監管。在利潤的刺激下,任何產業都可以市場化,包括學術界。醫生們無精力做學術卻又需要科研成果,這個需求被市場敏銳地捕捉到,藉以「語言潤色」、「翻譯服務」的合法軀殼,大量實際操刀學術造假的第三方機構應運而生。

△ 通過網路搜索找到的論文服務機構,可直接代寫論文

5、是否會對中國科學家造成集體性影響?

「此次撤稿不會造成(施普林格出版集團)今後對中國科學家的投稿採用更為嚴格的流程,但是對作者建議的評審人的名字會徹底核查。」巴特勒對世界說表示。

然而,這並沒有打消中國科學家們的擔心。在接受採訪過程中,多位華人科學家向世界說表示,這將對中國科研工作者的國際名譽帶來重創。

醫學博士Robin表示,往壞了說,這也許會引發出國際期刊在面對中國學者的投稿時,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採取「有罪推定」——先預設是文章有問題的,特別加大核查力度,延長投稿周期。

正在北京某高校醫學院供職的學者陳明(化名)則表示,不只是個人,那些「榜上有名」的學術機構也將受到影響。在將來,來自這些學術機構的其他投稿或將被認為是重點查防的對象。

據《科學時報》報道,4月18日,中國科協曾就撤稿事件與施普林格出版集團進行了會談。

△中國科協與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會談。(圖片來源:科協網站)


會談的焦點之一是責任的認定。中方觀點是,同行評議造假的屢禁不止,除了歸咎作者和第三方機構,出版集團也有「沒採取積極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發生」的責任。出版集團應儘快完善內控機制,把問題論文處理在發表之前,而不是發表之後一撤了之;同時高度警惕以經濟利益為目的、與『第三方』機構有勾結的『掠奪性期刊』。」

會談兩天以後,施普林格方面發布了撤稿消息。

世界說 王磬
發自 巴黎


文章造假被發現的原因居然是...

一開始編輯們發現同行評議造假,是因為評審們都按時回復了。通常同行評議我們都得追著要。所以[按時回復]讓我們開始懷疑。


我無fuck可說………


這裡我要引用一下江校長在2015年5月的一次講話中對於學術誠信的看法。

「江校長從自己當年在美國留學時使用信用卡、因為信守規則而獲得高的信用額度回報談起,與師生們分享了自己對於誠信重要性的見解。江校長提出,誠信是一個人在現代社會生存、發展的基礎,而學術誠信是每一個學者必須要重視的基本問題。他語重心長地說:「一次考試不過,一次實驗失敗,不要緊,你還可以重來。但是如果你在誠信問題上犯了大錯,這個污點很可能會影響你一輩子。 」

長者誠不欺我


每到這個時候,
知乎上的自稱醫德高尚,救死扶傷,待遇差,工作苦的神醫們
安靜得就好像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新聞爆出醫生收紅包,知乎神醫們是這麼洗的:我們待遇這麼差,還不能收幾個紅包了?

新聞爆出醫生收回扣,知乎神醫們是這麼洗的:我們待遇這麼差,還不能收回扣了?大頭都被領導拿走了,到我們手裡沒多少錢了。

這次一下子幾百個醫生論文造假,沒人說話了。。。。。。


現在醫生升副高沒幾篇sci你都不好意思。這就像高考,一切以成績為中心。在醫院專業上,一切以sci,課題為中心。那麼必然會有人投機取巧。而且收益和成本是多麼的不成比例。

可以說,幾乎每個醫院,每個科室,每天都能有很多人來發刊登論文的小卡片。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那也說明這個市場是非常的大。其實真正有多少醫生在踏踏實實的搞科研,大家心裡都有數。

大部分還是靠著碩士博士在那邊做。而且又要每年完成指標,申報課題申報獎項。只能說在這個環境下,大家都很難獨善其身。

說實在的,我覺得本質,還是國家對醫生的價值壓榨的太厲害,對醫生的要求太苛刻。在臨床上已經非常忙,還要犧牲自己的業餘時間,搞科研寫文章。而且已經變成一種常態。這是不是一種不正常?

據我所知,在其他行業,類似中學教師,也可以代寫代發文章。他們文章的價錢,可能只有我們醫生相似文章的不到1/10。也就是說,老師發一篇類似核心期刊,只要1000來塊錢。而醫生呢現在,大部分醫院已經看不上國內的期刊吧。逼著大家都要去發表英文文章。我就想問有哪一個行業像醫生這樣,說是一定要你發英文文章才可以升職稱的。你說類似大學老師,那人家是專職搞科研的。醫生也只是一個普通職業。大部分醫生其實和普通人一樣的工作,一味的要求醫生做到一個道德完人。最後的結果只能是這樣。

我說這些不是為醫生洗地,文章造假,確實是應該受到道德譴責。但問題是,為什麼會造假?很多人在指責別人的時候義氣凜然。如果你設身處地的想想,你又會怎麼做?

我只是覺得,這種事情只要現有的要求不改變,只會越來越厲害。人的本性是願意花錢去節省時間,避免麻煩。就像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被智能手機,改變了很多一樣。如果我有錢,我也想直接花錢省事。我想這是大部分人想的。說實在的,除了少部分精英,能夠有一些創新創造。大部分人,甚至大部分醫生只是一份謀求生存的工作。沒必要想得那麼崇高。


近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史無前例地決定撤稿《腫瘤生物學》雜誌的107篇同行評審造假論文,這些論文全部來自於中國學者之手。浪潮工作室對這件事也有關注,並跟進了此事。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也有很多話想說,在此用QA的形式來表達。

問題1:此次107篇同行評審造假論文的信息是在哪裡公布出來的?

答:這次撤下的107篇造假論文,曾經發布在學術雜誌《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上。它屬於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期刊之一,專註於發表實驗和臨床腫瘤研究。

而這次公布造假信息的,是《腫瘤生物學》的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斯普林格表示,他們的調查掌握了「確鑿的證據」(clear evidence),這次史無前例的撤下論文事件,遵循了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的建議。

問題2:什麼是同行評審,為什麼它這麼重要?

答:大多數學術期刊都是接受投稿的,學術雜誌為了保證自己的學術權威性,必須有所鑒別。同行評審就是「去粗取精」的一道必經程序。一個主流的、被認可的學術雜誌一定會說自己是「經過同行評審的 (peer-reviewed) 」。

作為捍衛學術誠信的一道門檻,同行評審與學術雜誌在300多年前幾乎是一同出現的。同行評審主要分幾種:單盲審、雙盲審和開放評審。其中,這次撤稿的《腫瘤生物學》採取的就是開放評審,評審者和論文作者相互知曉。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同行評審都是論文出版中極其重要的。一般情況下,都有至少兩名以上同行評審人經過幾輪評審,最後才能進入出版流程。同行評審流程貫穿整個論文的出版過程。

圖為著名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Elsevier)規定的同行評審流程,其他學術機構的同行評審流程與此相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問題3:論文同行評審造假,是不是等於論文內容造假?

答:首先,論文同行評審造假,並不必然說明論文內容本身在質量上不過關,也不必然說明論文內容涉嫌造假。我們無法知曉,在此次被曝光的同行評審造假的論文里,是否有真正的內容優秀作品存在。

但是,包括斯普林格、愛思唯爾在內的多家國際知名出版商均指出,對同行評審進行造假,就是重大的學術造假。因為同行評審是決定一篇論文是否適合發表的最主要考量標準。

同行評審就相當於陪審員,雖不是宣布決定的法官,但對稿子最終錄用與否可以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也認為,同行評審造假的論文,其學術誠信已經被大大削弱。

換句話說,學術論文出現了同行評審造假行為,就已經失去了討論其研究質量的意義。就算論文質量再高,數據再精確,造假行為被發現後撤稿,就意味著整篇論文已不被認可,喪失了被其他人引用進行後續研究的意義。

正如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出版科學》雜誌主編方卿曾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所說,「比起論文內容造假,現在同行評審中造假的現象更普遍。但從性質上來講,兩種造假是一樣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整理同行評審造假論文名單時,使用了「論文造假」的措辭,因為同行評審造假,是主要的一種論文造假形式。

問題4:論文作者是不是被蒙在鼓裡,對同行評審造假一無所知?

答:與之前醜聞類似,據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公布,這次107篇被撤論文大部分作者使用了「第三方」機構代為投稿。那我們先看看2015年的一起醜聞是怎麼回事。

2015年3月,斯普林格旗下的英國現代生物集團(BioMed Central)宣布撤回43篇學術文章,其中41篇出自中國作者。理由跟這次完全一樣,同樣是涉及「同行評審造假」,同樣是提供了虛假的評審人郵箱以及評審人報告。

在英國現代生物集團撤稿事件發生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就對其中31位作者做了調查,結果顯示,被撤論文涉及的第三方機構確實存在同行評審不實問題;第三方提供學術論文潤色、代投、代寫服務確實存在灰色產業鏈等問題。

據《光明日報》報道,在31位作者中,2人否認此事,29人則承認委託第三方代為投稿,這其中23篇文章是由第三方從投稿、修改論文到發表完全包辦;有4人是第三方告知作者投稿進展,本人按編輯意見修改,再由第三方回復編輯;2篇由第三方投稿,其餘環節由作者完成。

而且,有20位作者承認「掏了4000-36000 元」購買了第三方所謂代發論文的服務,其中有18篇論文所委託的第三方為企業,15篇論文作者提供了委託企業的名稱,甚至出示了雙方所簽訂的合同。

新華社還報道,有少數作者與第三方機構簽署了一「明」一「暗」兩個合同:「明」合同是指為論文進行語言潤色服務,而「暗」的就是成果轉移合同。論文直接由第三方代寫,完成後再轉移給買家,論文買賣的本質十分明顯。

再加上第三方機構「保證見刊」的承諾,我們有理由懷疑,這次被撤論文的作者們同樣知道「第三方」機構存在貓膩,也可能知道「同行評審造假」是怎麼回事。

問題5:那麼論文同行評審造假,是不是等於醫生醫術低下?

答:不等於。相反,本次524名被撤稿論文的醫生中,很多是所供職醫院的科室主任,教授、副教授,甚至是名醫。

以其中一篇被撤論文(DOI 10.1007/s13277-015-4045-3)第一作者牛洪欣教授為例,他本人是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微創外科主任,同時兼任山東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醫學與生命科學院副教授,此外還兼有「山東省疼痛研究會常務理事及微創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18項社會兼職。

牛洪欣在腫瘤微創治療領域,已躋身全國頂尖微創專家。2013年3月,牛洪欣帶領團隊開創國內首例腔內導管射頻消融治療食管腫瘤性梗阻,積累60餘例,效果顯著。2013年5月,開創國內首例類PEG途徑支架置入技術治療幽門十二指腸惡性梗阻,目前已積累14例,梗阻癥狀完全消失。

我們在整理造假名單時,使用了「名醫」、「治病救人的醫生」等措辭來形容部分造假者,但這只是點出了事實,並沒有暗示造假與醫生醫術之間有任何必然聯繫。

我們只是認為,論文造假意味著科學道德的缺失,而醫生恰恰就是科學工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規定,假如醫生偽造醫學文書及有關資料,有可能會被吊銷執業證書。

問題6:職稱與論文掛鉤的醫療體制,助長了醫生論文造假風氣,那麼醫生就完全是無辜的嗎?

答: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變成了國內頂級醫院醫生想要升職加薪的必經之路。

不僅是SCI,包括在國內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數量,都能影響臨床醫生在醫院的評定考核、升職加薪,還決定了高校和醫院的科研人員能否獲得科研基金、申報科研成果、提升行政職務、競選各類標兵……所有跟醫生切身利益相關的事務。

不過,雖然目前以論文為先的職稱晉陞制度不合理,但是體制沒有逼著醫生一定要造假。除非大家認為所有中國醫生髮表的文章都是假的,所有的中國醫生都在造假。

在為那些所謂「被逼造假」的醫生辯護時,有沒有想過那些真正潛心研究的人?

比如,2006年,侯凡凡醫生在臨床工作之餘耗時5年多,在頂尖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轟動國際醫學界的論文,由此改寫了腎內科治療策略,後來還當選了中科院院士。

環境、體制可以作為辯解的理由,但是絲毫不能掩飾他們的過錯。對造假者的任何寬容,都是對兢兢業業做研究的人的巨大傷害。

另外,本次曝光的107篇論文中,除了所謂的「職稱論文」外,還有不少的研究生論文。這些來自優秀學府的碩博士們,在三年甚至更長的研究生涯後交出了一份作弊的答卷,這也要怪體制嗎?

問題7:斯普林格出版集團是否應該因對論文「審核把關不嚴」而負責?

答:不應該。同行評審是目前大部分學術期刊所採用的機制。論文作者和雜誌編輯都希望評審流程可以更加高效,但是通常來說很難找到合適並同意審稿、同時還能及時完成審稿的評審人。

隨著學術論文數量的增多和學術領域的愈發細分,期刊編輯不太可能對所有領域的學者都有全面的了解,在尋找審稿人時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作者肯定熟知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為了應對這種情況,許多期刊會要求論文作者推薦數位審稿人,比如《自然》雜誌就允許論文作者推薦審稿人,儘管編輯不一定會採納推薦,但是推薦信息往往是非常有用的。

其次,同行評審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出版機構主觀上相信也只能相信大多數的作者都是誠實的,否則編輯工作將無法進行下去。正如施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彼得·巴特勒所言,不論是2015年的撤下的64篇稿件,還是2017年撤下的107篇論文,和同段時間內所發表的文章數量相比,所佔比例很小。

出版公司愛思唯爾此前也曾表示,從平均數據來看,作者推薦的審稿人大部分都是可靠的。

最後,儘管越來越多的同行評審造假現象讓不少人質疑這一機制的合理性,但在目前,同行評審仍然是最有效和可靠的審閱論文方式。

施普林格在內控和審核措施的嚴厲程度上或許還有可以進步和加強的空間,但最終出現造假的根源還是在於論文作者或者第三方機構主觀上的造假意願,試圖鑽審核制度的空子。指責施普林格「把關不嚴」,不過是避重就輕的表現。


中國學術論文造假???呵呵,請問中國什麼事情沒造假呢?????這個在國內太習以為常了!他們沒錯,在這樣一個人人都造假的環境里,他們沒錯!!!


知道醫生都是被逼的啦,下一個問題。


我就說一點德國的情況(有點文不對題,純粹有感而發)。

我們組畢業沒有論文要求,之前倆個師兄一篇paper沒發表就畢業了。當然他們thesis的內容分拆出來發表個倆三篇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這說明什麼呢?

歐美等講究信譽制度的國家(例如銀行借貸額度需參考個人信用分),誠信是底線和人們默認應具有的品質。教授讓一個沒有論文發表的學生畢業,代表教授及博士答辯委員會已經認可了該生博士論文的各項指標(創新、完整性等),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整個社會對於千千萬萬教授這份權利的使用和其尺度的信任。當然,如若學生在誠信問題上有閃失,教授是絕對要付全責的。(見下文日本女科學家造假其導師引咎自殺)

而在中國,由於大範圍的誠信缺失,權錢交易的盛行,博士畢業甚至碩士畢業就必須要有發論文數量這個硬性指標,而且必須是SCI索引的(國外同行評審,國內的期刊可以花錢買。。),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公正性,要不哪個學生給教授塞點錢,教授再出面把答辯委員會收買了,小學了也能有博士學位了不是?是不是一種可悲呢?

可是即使這樣,國內學術界的腐敗仍然存在!教授無緣無故讓一個沒參與論文任何貢獻的師兄弟掛個名?是不是沒有一點反駁餘地且以後還要對該生刮目相看甚至巴結巴結呢?為什麼?人家一定有靠山。

但是我很負責任的說,在國外七年(前三年在美國),自己呆過的實驗室或接觸的所有朋友,幾乎沒有聽說過此類事件發生。當然任何事情不會絕對,唯一一次是海德堡大學一位師兄,他自主的課題基本所有實驗和寫論文都自己親歷親為,老闆通訊作者是慣例,另外一位博後做過些微小貢獻準備掛個二作的,然而不識趣的他竟然無理要求一作,原因是自己需要論文升職,但這位學長嚴詞拒絕,並拋下一句話「有本事論文你來寫我給你這個一作!」(要知道寫論文可是大頭) 還有另外一次是關於教授騷擾女博士生的,這裡不展開了,系裡和學院都有告教授的地方。

簡單概括下,國外(歐美)你幾乎可以完完全全安心做學術,不用花時間去考慮送禮、攀關係等等。


當然這次事件也向大家證明了,靠SCI刊物這個指標也會有例外。當然國外審委們一定不是收了好處,而是以他們社會對誠信的認可度自然而然地相信了論文中實驗數據和結果的真實性(例如我的教授從來不會懷疑我所彙報的實驗結果的真實性),以及同行評審人郵箱的真實性。(當然更多的原因是查證真實性耗費的人力、物力過大,只能採取抽查或接受舉報)

註:這次事件重頭戲是同行評審郵箱的造假,而不是實驗數據和結果造假。大家知道論文評審委員會可以由論文作者推薦自己相關領域的教授,因為隔行如隔山,雜誌社自己去找相關領域的專家困難可能會很大。這裡問題出在推薦的教授名字確是相關學者,但是郵箱卻是捏造的,這樣隨便給個自己的郵箱,等於自己給自己做評價。(出國的童鞋可還記得申請時寫推薦信那會,用的就是那個伎倆)這個查起來可容易多了,google一下教授名字和郵箱對一下的功夫。喂,你們雜誌社之前是幹什麼去了?

歐美等發達國家出現誠信或學術不端問,不管你是科學院院士還是大學校長,一旦誠信出現問題,通常自己引咎辭職,還要負刑事責任。大家應該聽過日本某女研究員(小保方晴子)因論文實驗造假,早稻田大學撤銷其博士學位,其日本導師笹井芳樹引咎自殺的。牽涉其中的美國科學家 Charles Vacanti(在美國的導師) 也辭去其在哈佛大學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的職務,並「休假一年」。

仔細想想,和大學錄取看高考分數一個道理,發文要求或許是當今中國檢驗博士生科研成果的最好標準,因為體量太大,一個個仔細查花費的代價太大。


在德國擁有博士學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填各類表格時除了先生、女士等傳統選項外,有Dr.這個選項),沒有任何論文要求的德國博士畢業生,含金量卻比動輒3-5篇論文要求的中國博士畢業生高,是否應值得我們深思呢?

最後希望這次參考國外標準嚴懲涉事人員,儘快引進個人信用評價體系,期待誠信社會早日到來。

--------------------------------------------------------------

最後是通往大洋彼岸做純粹學術的傳送門:

歐洲、北美、全球留學及數據科學深度私人定製諮詢,從此DIY - Ruobing Shen的文章 - 知乎專欄


才107篇?


這個雜誌自引率30%,一度要被踢出SCI行列,本來就是個爛雜誌。
出現這樣的事也不奇怪,也絕對不止這一家雜誌。我曾經待過的實驗室就有互相審稿的,學生用老闆的郵箱投的雜誌,正好被自己的女朋友審,還有被實驗室工作人員審。復旦教授的投稿郵箱帳號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也是有的(正好是某個工作人員的博導)。經常有老師在QQ群問哪個分子是誰做的,有沒有人投了某某雜誌之類的。


推薦閱讀:

如果沒有蘋果公司,世界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小米移動電源放電時指示燈一直閃,小米為什麼要設計得這麼不合理?
為什麼國產兒童手錶可以實現打電話功能,而 Apple Watch 還不能?
怎麼看科技美學那岩的再見?
你為什麼不買 iPhone 6?

TAG:科技 | 學術 | 論文 | 中國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