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愛玲被罵文化漢奸?
張愛玲的文學成就姑且擺在一邊,就事論事。張本身屬於精緻個人主義者,這成就了她在文學上的某種「清醒」,同時又導致其高度的自私自利,以及政治上的覺悟。不是說她沒有一點同情心,比如偶爾看到市民被警察無端辱罵毆打,也會產生不平,但是稍縱即逝。只要自己過得好,一切都可以理所當然。國讎家恨對她而言不算什麼。她是一個極度缺乏行動力、慣於隨波逐流的人。她不會主動去做漢奸,但如果這個機會找上她且有利於其生存,一樣也會接受。同理,她也不會主動擁抱共黨和新中國,找上她也願意接受。。之所以最後逃出去,因為其家庭出身及黑歷史,讓她感覺混不下去了,所以逃了,並不是因為有多麼熱愛國民政府或者厭惡專制之類。她對誰都不親,對誰都不愛,不要說政治了,就連家人,自己的親弟弟,從小都沒傷害過她的,她也在文中對其遭遇抱過同情,但是實際上從來不伸出援手。自己去世時,明知道留在大陸的親弟弟生活窘迫,也沒有說把遺產比如版稅什麼留給至少分一部分給自己唯一家人。對於胡蘭成,談不上真愛,只不過愛情找上門而這個人又不賴就接受,至於對方有沒有妻室,自己是否小三之類不介意,而胡落難後,想著的是如何乾淨利落擺脫他。他給胡跑路經費不是因為愛,而是避免其糾纏,而且一旦胡落敗,影響到她,馬上就對他沒有「愛」了,變臉很快。在美國,為了留美,可以答應唯一向她示愛而自己並不喜歡的美國人,用結婚換取居留權。對方一旦重病,就態度冷淡下來,巴不得解脫。綜其一生,就是自私自利的精緻個人主義者,誰都不愛,對誰也不會真正託付,對一切信仰和政治理念保持距離,和誰都可以合作,但又隨時拋棄。廣義的角度講,她那一陣的確算是「漢奸」,這是洗不白的,文章再好是另一回事,我們就事論事。但是,又不能說是真正的漢奸,因為她雖然政治觀念薄弱,隨波逐流加入誰都可以,但對各種政治勢力都保持一定距離不讓自己陷進去。她的血是冷的她是一個很複雜的人。我想,即便是她的粉絲,也很少願意生活中有這樣的只要不利於她就隨時都撇清的朋友。她的自私自利個人主義導致她文章的超脫和一定清醒,但也限制其格局。人到一定的程度,就會不喜歡看她的文章,不是不好,而是這個世界太壞而很多三觀正的人即便對世界失望但也不願意寬容那些讓世界變得更壞的人和事,包括那些精緻個人主義者及其宣揚精緻個人主義思想的文章。人們總還是內心渴望世界改變,看到有熱血有理想主義的世界,即便自己的血已冷自己越來越現實。這些黑張愛玲的文章都以為小說可以直接論史、可以直接論人,只能說全不在點上。
《文化漢奸罪惡史》的《「紅幫裁縫」 張愛玲:「貴族血液」也加檢驗》是這麼說的:
(張愛玲自香港返滬後)想進聖約翰求學, 前去報考插班, 但國文卷子落到了屈伯剛 (屈彈山) 手裡, 認為她的文章不合格, 只能讀大學一年級, 張愛玲頗為生氣, 索性不讀了!
此後, 她由黃園主人黃岳淵 (與她有親戚關係) 介紹, 將小說送給周瘦鵑編的《紫羅蘭》發表竟受人注意,《萬象》與《雜誌》都向她拉稿了!
《雜誌》上登了她的文章, 引起了袁殊的注意, 就下令小嘍羅們大捧張愛玲, 從此張愛玲就不清白了, 漢奸刊物給她最高的稿費, 商辦的刊物都無法得到她的作品。
袁殊雖捧張愛玲, 可是當時張愛玲還是十足的小姐派, 不大出來, 袁殊一心要見見她, 可是沒有機會, 他手下的狗頭軍師們替他想了一個辦法, 舉行「春遊大會」邀了一群漢奸文人到蘇州去玩, 張愛玲也在被邀之列, 結果別的人都到了, 而張愛玲卻推故不去。
但是, 經不住種種的誘惑, 張愛玲出來交際了, 不時跟著蘇青跑跑權宦之門, 從此, 她也像蘇青一樣, 變成娼妓式的女文人了, 小說也寫不好了, 架子也大了……
(轉引自1945-1949的張愛玲:滾滾紅塵中的消沉歲月)現在看來,張愛玲確實不在意給《新中國報》和《雜誌》這樣的日偽刊物寫稿,也確實不關心抗日戰爭的具體進程。然而歷史的詭異之處在於,袁殊改開後被視為「中共情報史上絕無僅有的五重間諜」,參加春遊大會的也並非「一群漢奸文人」。《袁殊文集》介紹袁殊生平道:
袁殊在黨的授意下,「公開投敵」, 串演反派角色, 但還主持一張報紙———《新中國報》, 和一個刊物———《雜誌》。而且, 這兩個報刊雖同屬漢奸性質, 卻為我地下黨人掌握, 在宣傳上起到了真正漢奸報刊所起不到的作用。
(轉引自1945-1949的張愛玲:滾滾紅塵中的消沉歲月)所以這唯一在抗戰勝利後指責張愛玲是文化漢奸的著作的依據客觀上並不存在。至於「跑跑權宦之門」就屬於沒話找話了。
然後可以發現上海讀者樂見張愛玲《不了恨》的發表,柯靈推薦張愛玲的《傳奇》,桑弧請張愛玲為電影編寫劇本,金石名家鄧糞翁(散木)為《傳奇》題名,夏衍邀請張愛玲參加文聯會議(夏衍自稱受總理指示,見夏衍:周總理曾提醒爭取把張愛玲留在大陸),全沒有視張愛玲為漢奸、文化漢奸的自覺。對這些事實的總結只能是當時的上海市民並不將張愛玲的行為看得多麼嚴重。不知有志於捍衛中華民族「核心價值體系和道德倫理底線」的童鞋們對此有何看法,是不是上海市民受日偽思想浸染太久、小資習氣太深,辨明不了張愛玲文化漢奸的本質呢?總理和夏衍則屬於修正主義人物,「黑線專了我們的政」?
看來看去,我覺得有志於張黑事業的諸位還是應該多談談《秧歌》和《赤地之戀》呀。
實際上,對於張愛玲的「文化漢奸」問題,陳遼、張泉等人二十年前就有多次爭論,最終未能互相說服。是否「以文論人」,正是二人的重要分歧。最後,張泉批評道:
而其判定張愛玲為「文化漢奸」的依據,僅僅是在張愛玲作品中挑選出來的隻言片語,如「日本對於訓練的重視,而藝妓,因為訓練得格外徹底,所以格外接近女性的美善的標準」,以及「這一類的舉動是頗有點社會主義之風的」,等等。還有就是張愛玲認識什麼人,去過誰的家,以及與某人有感情糾葛。可是,當實際操作的時候,即界定行為主題的政治過失的時候,無論對這類話語和社交活動作怎樣微言大義的闡釋,它們都不能在法理上成為張愛玲是「漢奸」或「漢奸文人」的證據。
——張泉,《淪陷區文學研究應當堅持歷史的原則——談淪陷區文學評價中的史實準確與政治正確問題》,2002年參考文章:「後革命」時代的張愛玲
PS 推薦幾篇個人覺得有意思的張黑文章(排名分先後)。劉再復: 張愛玲的小說與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張伯存:評 「張愛玲熱」 及《小團圓》。陳遼:從 「張愛玲熱」 到《色,戒》狂。陳遼:淪陷區文學評價的三大分歧。張愛玲的文品和人品。《新中國報》與張愛玲的 「尊嚴」。從張愛玲到章詒和的招魂幡。漢奸的附逆妓婊張愛玲(這篇雖然不值一讀,但是還是寫的有些意思)。
1945年《色戒》還沒出版,榜上有名的原因實在想不出來。難道就是因為1944年她與胡蘭成開始交往?
然而她45年之前發表的作品絕對擔不起文化漢奸的罪名,日後的作品雖有流露過反g的思想,但這樣就是漢奸?
就連《色戒》,也是寫於上世紀50年代,發表於1978年。如果是為了給自己開脫,她大可不必拖這麼多年才發表。更何況以張的性格,她絕不會寫書來給自己開脫的,她不屑於此。
我覺得問題描述中對此文的解讀真是斷章取義,上綱上線。她的作品,很少有涉及政治的,涉及到了也只是作為背景或起個推動作用。她幾乎所有的小說都是圍繞著 女人 男人 愛情 這幾個主題。《色戒》何嘗不是?誠然,她的思想觀念不完全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她從未做過任何賣國的舉動,跟了胡蘭成也只是喜歡他這個人而已。
鄭蘋如的事件當年在上海非常轟動,被穿的沸沸揚揚,各種說法都有。而張只是聽聞了這麼一個事件,想像,填充,修改,大刀闊斧地改,最後寫成幾萬字的小說出版了。她把這個故事寫成了完全的張愛玲式小說,和她之前的小說思想觀念都相似。這要思想敏感僵化到什麼程度才能覺得是這篇小說觸及民族底線?無稽之談。
她有沒有美化漢奸?我真沒看出來。難道有漢奸出現就一定要把他寫的各種醜陋才是政治正確?她有沒有褻瀆鄭女士呢?也沒有。如果她說,我寫的王佳芝就是鄭蘋如,那就真是褻瀆了。但這只是兩個有一點點相似的故事,她不過聽聞了故事來了靈感,又借用了點背景,如此而已。
在《色戒》發表半年後,一人在報上批評這篇文章,張寫了《羊毛出在羊身上 談色戒》予以回復。這是她此生兩次文戰中的其中一次,可見她對人們對《色戒》的誤解多麼在意。因為這是她創作修改了25年的小說,因為這是她很愛的一個故事。
既然給張扣那麼大一頂帽子 那我就先來說下什麼是文化漢奸
辭海里說漢奸是:「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或引誘外國入侵中國,出賣祖國利益的人」。
那麼文化漢奸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了個人私利用文化傳播的方式出賣祖國利益,為敵國張本的文化名人那麼 基於以上定義 張的文章是為日寇張本了呢 還是為漢奸翻案了呢 她本身就是沒什麼政治立場的人 而張的書寫大部分都是剖析人性的,刻畫男男女女間的博弈,故事的背景都常常建立於大家族或小市井,幾乎可以放在任何政治背景之下。(傾城之戀除外,畢竟講到了香港的淪落)
而張自身不問世事的性格和本身的敏感性也讓她有意識的遠離政治正確,家國道義這種大框架,所以才會被很多人指責不愛國,風花雪月,故意美化吧。
所以可以說張的格局小,甚至說她不愛國,但說她是文化漢奸是不是批判過度了。
還有色戒這篇,如果你硬要說她美化漢奸的話,那我是不是硬要說蕭軍美化土匪啊
雖然理解文學不能純粹只看文學性,但像張這種作品的文學性遠遠大於其它附加價值的,本來就不應該要求她一定要搖旗吶喊,懷著一顆紅心還熱淚盈眶。另外題主提到的那本書最後一篇寫到了蘇青,可見其判斷標準很值得懷疑
張寫過一篇自己的文章 算是對自己創作的一個說明吧文化漢奸這個詞給張愛玲。。。顯然是因為有些人有扭曲的道德潔癖罷了。。
這些人,自己在戰亂中可能真的就當了漢奸。
卻要為難一個五十年前的弱女子。。
說白了。無非是因為張愛玲不能,也不屑辱罵他。而他卻可以通過辱罵張愛玲這樣的人,獲得一些心理快感。
張愛玲當時遇到的責難很多。
我們不便評價。但很大一部分倒不是因為她的漢奸丈夫,而僅僅是因為她是個女人。所以才叫文化漢奸……而不是漢奸……
因為漢奸要麼忠誠(無論是人還是理念),要麼手裡有實際戰鬥力……張是都沒有的……所以想當漢奸也當不了吧……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實在不配當漢奸,因為她連祖國的概念都沒有。
「餅再大 大不過烙它的鍋。」張愛玲的文章就是這樣,不喜歡。覺得太小家子氣從小我的自覺就告訴我不要看張愛玲的書,看著印著她頭像的封面,那張臉讓我反感討厭。有時候買的文集出現她的文章也會避開,這是我的本能,本能讓我嗅到了什麼氣味,我不誇張,也不矯飾掩蓋。
後來我漸漸明白其中的原因——應該是我金庸古龍看多了,對自私利己的人有一種天生的嗅覺。
再次說明一下,這種感覺是我在初中的時候全然不了解張愛玲的情況下的第一感受,當然是屬於感性認識的範疇,張給我初次印象就是刻薄寡恩(下巴很尖,貌似單眼皮,眼角也尖)。
再加上本人一向支持禁欲主義,套用某人的話說就是咱們不關心什麼破床事,咱們只關心國事。
後來避不開,勉強讀了讀,還是讀不下去。再後來讀了讀李碧華,相較而言,比較喜歡。
其實分析一個歷史人物,要麼用階級分析法要麼用歷史分析法。
要系統的分析張愛玲,恐怕要花個一年半載。不過,人嘛,和合而成,即使分析個透,也不知道她心裡想什麼,畢竟知人知面不知,漢奸也罷,走狗也罷,死都死了,刨起來救活了你一樣也搞不清楚她。
這段時間比較忙,沒空撕逼,想撕逼的記下我的id改天再約。
屁股決定腦袋,一個人的愛好與個人長期浸營的環境息息相關,一個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與從小構建的意識形態有關。
張愛玲的小資情調決定了她的一切,她的穿著,她的文風,她的妝容,甚至於愛上胡某。
用階級分析法來闡述民國時期的小資產階級(核心要義是用實踐地位來分析個體)。
小資階級一無生產資料,不從事任何生產活動;二不屬於GD和GMD任何一方陣營,再考慮小資階級與生俱來的軟弱,想出名的心態,註定了她對國家概念的缺失,更註定了她左右搖擺、無法找到歸宿的結局。
統一回復:請看我頭像。
抽空看了看,不知道是否屬實,仍感觸目驚心。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一個人離開政治,就如魚離開水,是無法生存的。尤其是政治環境複雜的民國,再加上作家身份,想拿稿費想出名,不站隊恐怕是很難的。另外也抽空查詢了相關的論文。
各位感興趣的可將張愛玲的文章與此書相互對照,以便自行思考。
歷史情境與抗戰時期漢奸的形成pdf
這麼評價她的人,在三四十年代就是鐵杆漢奸,在六七十年代就是紅衛,在現代就是鍵盤俠。
精神有病腦子有包,還在這玩文化大革命呢。
這麼算的話,王小波也是嗎。哈哈哈,個人不是很喜歡張愛玲,但很喜歡小波。張愛玲細膩的太過火就像針的穿線孔一樣,精緻但是讓人煩躁。文化漢奸什麼的,過了過了。
實名反對「棄筆從文」的回答。
有用便簽的習慣,懶得一個個打了,直接上圖。本人見識淺薄,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敬請指正。
想太多,她根本沒有任何家國概念而已。她只專註自己的小世界。居然有人這樣評價她,幸好她後來出國了,不然那十年她完蛋了。對張愛玲35歲之後的美國生活感興趣的,可以讀讀下面貼出來的這本書,裡面把相關的前應後果都解釋的很詳細了。
站在她的角度,五十年代出國是對的,否則絕沒有好果子吃。到香港,再周轉到美國後,為了謀生,似乎步步都是不得已,畢竟兩大世界陣營的抗衡就是時代大背景了,意識形態的相互廝咬不可避免。
但我真的很嫌惡女文青的矯揉造作,所有的有才男人都是欣賞你憐愛你,所有的女人都是嫉妒你陷害你,所有原配都是包辦、庸俗和不配的,最後嫁誰都是情非得已都是苦衷。
唯一一個混的好嫁的好的閨蜜,當然是永遠不聯繫。
為啥不寬容一下,捧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文藝青年不少吧。
把人分成好與壞是荒謬的,人要麼迷人,要麼無趣。退一萬步而言,人若有好壞之分,我女神也是好人。不接受反駁。
漢奸就是漢奸,何必加上文化兩個字?幫美國鬼子解讀中國政府發言文件的人,是真正的漢奸。完全沒有國家概念
這一點挺丟人的
自私精緻而已
被邀請了。。。
好吧我沒法客觀的評價張愛玲,我對她感情挺矛盾的,我喜歡她的文字,但是不喜歡她這個人。
她的漢奸之名多少是被胡蘭成連累的吧?
至於其他的,讓知乎能人來回答吧~
看色戒就能大概看出張的三觀。國讎家恨哪有一顆大鑽石重要,也沒有做愛做的事重要。我覺得她還談不上漢奸,頂多就是小資的終極版本。
她身上有很多田園女權主義幻想的東西。
封建貴族出身,父母都是世家子弟。
從小到大的教學都是中西合璧,樂器美術也精通。
長得瘦,加上營養好所以皮膚白皙,比較上相。
目空一切,自以為得意,偶爾對下層的貧困人民發點口惠而實不至的善心外,別無所得。
可就是這路貨色,田園女權都迷的不得了,可見某類人群的品位。
順便說一句,張愛玲很有趣,喜歡一個漢奸,喜歡了一輩子。甚至倒貼他,整個民國,人才濟濟,偏偏喜歡一個鄉下學堂出來的漢奸。
這品位正恰恰應了那句,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最後客死異鄉,晚景凄涼也算是有始有終,畢竟根子從開始就壞了。
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是什麼貨色都不清楚,走向事物的反面是遲早的事。
至於文化漢奸,這點就有趣了,因為我始終對她的作品談不談得上文化二字存疑。
張愛玲的書我沒讀過,胡蘭成的書我倒讀過。論才氣,胡蘭成實在高過張愛玲。即使很多看不上胡蘭成為人的大師,如林語堂、錢鍾書等,都不得不說「其人可廢,其文卻不可因人而廢」,胡蘭成的人生經歷更豐富一些,學識也算對得上是大家。這種人,我認為才算得上文化漢奸,一個有文化的漢奸,例如明末的阮大鋮,張愛玲女士,我認為可能還夠不上這個稱號,壞人也是分等級的。
推薦閱讀:
※健身房會員對於私教身上有較大文身如何看待?
※如何評價木心「仿紅樓菜目,蘭亭去集會,這就是文化斷層」這一說法?
※名字究竟能有多重要?
※為什麼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
※《永樂大典》對文化到底是保存的功能大還是破壞的功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