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何如此多人黑李雲迪?


之前看到一些評論說什麼李雲迪音樂家的路已經到頭了很難有什麼發展,作品涉及的面太窄總是彈肖邦,太過娛樂化等等的負面評論。有天和鋼琴老師偶然聊到這個話題,老師坦然地說,每個人的路線不一樣么,換個角度來說,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可以形成一種偶像效應,他讓古典音樂走進了大眾的視野,讓更多的人了解音樂走進音樂。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功德,又何必拿條條框框去限定一個鋼琴家一定要是什麼樣子?


首先聲明,原題不是「為何如此多人黑李雲迪」, 而是「如何看待李雲迪頻繁參加娛樂活動」,我原本是李雲迪粉絲,現在轉為路人而已,另外我不是朗朗粉絲,欣賞王羽佳, 但是還不是她的粉絲。下面是一些關於李雲迪的事實還有我個人對李雲迪的一些看法,聲明我本人並不是雲黑,對題主修改原題變成一個引人爭議的問題這一做法我並不贊同。另外要說明的是,知乎是一個分享知識的論壇,古典音樂是一門高雅藝術。討論演奏古典音樂的音樂家時,謾罵,諷刺,嘲笑,人身攻擊等等的行為已經背離了古典音樂的精神,讀者可以參考下面的評論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西方文化裡面有句話說得好,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尊重你發表言論的權利。

先談李雲迪受到的古典音樂訓練。李雲迪18歲得到肖邦比賽冠軍,那個時候他是在深圳藝術學校的但老師那裡學習鋼琴,算是中學學歷。得獎幾年後李雲迪去了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學習了三四年,半年演出 (60場音樂會),半年上課,所以李雲迪離開深圳藝術學校之後在漢諾威音樂學院真正全時間專心學習的時間不超過兩年。和李雲迪相比,1980年的冠軍鄧泰山當年拒絕演出邀請,回到莫斯科音樂學院先專心完成學業, 2005年冠軍Rafal Blechacz也是選擇繼續學習,目前在攻讀音樂博士學位。

首先先引用伍界對李雲迪學位的回答:
「關於李雲迪的學位,他自己說得很清楚,他拿的是Diplom(Solo)也就是最高頭銜演奏家學位,畢業時間:2006年11月. Diplom是德國的一種學位, 德國長期以來所實行的學位體制不同於其它歐美國家。德國高校的學位沒有學士和碩士之分,學生們學生們通常需要一次性面臨五、六年,甚至更長的學習時間,畢業後即獲得該學位. 現在,德國已經不再接受新以DIplom學位為目標的學生,現在全部同英美國家統一成 bachelor + Master 的學位體系。之前的DIplom已經差不多都畢業了。等這最後一批Diplom畢業之後,就沒有這個學位了。」

伍界的這個回答有兩個問題,第一,音樂專業的最高學位是音樂博士Doctor of Musical Arts (DMA), 2005年肖邦比賽冠軍Rafal Blechacz現在在讀的就是這個。李雲迪去德國學習的時候,一個德國高中生畢業之後也可以申請去漢諾威音樂學院攻讀Diplom(Solo),最高頭銜獨奏家文憑。這」最高「兩個字其實很誤導人,其實其學術含金量最多就是一個本科和碩士連讀文憑。第二,準確的說,李雲迪讀的program更接近歐美音樂學院的兩年制藝術家文憑(Artist Diploma),這是為獨奏家準備的一個學習計劃。AD和DMA相比,後者的含金量要高得多,這也是Rafal Blechacz的選擇。我有拿到DMA的朋友去國內音樂學院應聘,結果比不上朱莉婭的AD, 她只有苦笑。伍界的回答,加上中央電視台對在德國學習的李雲迪的採訪,基本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李雲迪高中畢業後去德國漢諾威學院half-time學習了4年左右時間,拿到一個類似兩年制獨奏藝術家文憑(AD)的學位Diplom(Solo)。德國現在取消Diplom(Solo)這一學位,跟隨其他歐美國家本科,碩士,博士的音樂人才培養計劃,其實就暗示Diplom(Solo)這一學位有問題,不太被其他國家的音樂界專業人士所接受。

對於熟悉歐美音樂高等教育的人來講,四年音樂本科BM學習只是一個基礎而已,專業音樂家大多會繼續攻讀兩年制音樂碩士學位MM,之後主攻演出的人會去念藝術家文憑Artist Diploma, 打算任教的人會去念博士DMA, 只是過渡一下的會去念GPD文憑。從所受人文教育和音樂教育來講,李雲迪只受到兩年的高等音樂教育,他的基礎相對於其他音樂家來講比較薄弱,這一點應該沒有爭議。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思考,他的實際鋼琴水平遠遠超過他所受的的教育,這一點是讓人敬佩的。我並不是要求李雲迪去讀博士,而是建議他多花點時間學習,少花點時間上中國電視節目。

李雲迪在德國漢諾威的老師是以色列鋼琴家Arie Vardi, 官網在這裡Arie Vardi。這位老師的成就是以色列肖邦比賽冠軍,另外拿過一個不太出名比賽的冠軍。從簡歷上可以看出,Ariel Vardi在以色列接受音樂訓練,後來去瑞士跟一位不太出名的老師又學了幾年。這就是李雲迪的師門傳承,相對於朗朗和王羽佳在Curtis的學習環境和老師(後面會提到的Gary Graffman),稍微弱一些,這一點應該也沒有爭議。另外中央電視台曾經採訪過在德國學習的李雲迪,視頻鏈接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jiYBG7SUoI

下面我們再看看李雲迪就讀的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的地位,如果說是德國一流的音樂學院,這一點毫無置疑。但是我的回答裡面的標準是歐美一流音樂學院,我拿出六個公認的歐美一流音樂學院作為標準參照,美國的朱莉婭和柯蒂斯,俄羅斯的莫斯科音樂學院,法國的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倫敦的皇家音樂學院還有德國柏林的Hanns Eisler音樂學院。如果你認為漢諾威和這六個學校是一個水平,那我無話可說。談到好的鋼琴老師,我的標準是看他是否能教育出世界級的優秀青年鋼琴家,比如Peabody Institute裡面Leon Fleisher和Curtis Institute Gary Gaffman這個級別的老師,前者培養出Andre Watts, 後者培養出朗朗和王羽佳。 我尊重深圳藝術學校的但老師,他是一個優秀的鋼琴啟蒙老師,可以發掘出好的苗子,但是我不認為他能夠培養出世界級的鋼琴家。如果李雲迪能夠在Curtis跟著 Gary Gaffmann學習四年,他絕對可以超過朗朗。可惜沒有如果,他去的是漢諾威,老師是Arie Vardi, 二流的學校配上二流的老師。Arie Vardi算是以色列最出色的鋼琴家之一,但是以色列真的很小。再看看這位老師在漢諾威音樂學院的官方網頁HMTM Hannover: Prof. Arie Vardi, Arie Vardi擅長的曲目是Bach, Mozart, Debussy, Ravel, 李雲迪跟這位老師學到哪些作品呢?目前看李雲迪的演出曲目,貌似只有一首Ravel Piano Concerto。

伍界認為李雲迪就讀的漢諾威音樂學院鍵盤系(pianoforte)是世界一流的,於是我瀏覽了該系的老師網頁, 具體步驟如下,首先進入教師主頁HMTM Hannover: Teachers, 然後從show這個菜單下面點擊鍵盤系(pianoforte),於是就可以看到該系教師的名單:
HMTM Hannover: Teachers[filterOrderBy]=22cHash=eea2e09db0a9d7248b5c697b906b02d8

使用Google檢索該系各位老師的簡歷,發現大多數老師沒有維基百科的英文介紹,只有德文介紹,證明不具備國際影響力。有幾位老師還算有名,比如Bernd Goetzke, Gerrit Zitterbart 上了維基百科,不過沒有英文翻譯,1990年Leeds鋼琴比賽第二名Lars Vogt 和李雲迪的老師Arie Vardi有維基百科的英文官網。

作為參照,我拿歐美二流的音樂學院,巴爾的摩的Peabody Institute鋼琴系來比較一下, 該系很小,一共五位老師,規模上跟漢諾威的鍵盤系沒法比:
系主任Leon Fleisher: 1952年伊麗莎白鋼琴比賽第一名
Benjamin Pasternack:1988年 Busoni 鋼琴比賽第一名, 1989年World Music Masters Piano Competition Grand Prize
Alexander Shtarkman:1989年Van Cliburn比賽第四,1995年Busoni 鋼琴比賽第一名
Brian Ganz: 1989年 Marguerite Long-Jacques Thibaud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第一名,1991年伊麗莎白鋼琴比賽第三名
Yoon Hi Moon:她是 Leon Fleisher 和傅聰的學生, 得過一些比賽的名次

就老師在鋼琴比賽中的成績而言,歐美二流音樂學院Peabody Institute 小小的鋼琴系明顯超過漢諾威音樂學院的鍵盤系,所以我不知道伍界認為後者是世界一流的證據從何而來?希望伍界可以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現在李雲迪在音樂會中演奏貝多芬,舒曼,李斯特, 我們現在知道李雲迪的老師Arie Vardi並不擅長德奧體系,這一點可以理解,因為他是在以色列受到的古典音樂訓練。那麼李雲迪對貝多芬,舒曼,李斯特這三位德奧作曲家音樂的理解從何而來? 在漢諾威跟著Arie Vardi學習兩年就能深刻理解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我對此表示質疑。音樂教育是音樂家成長的土壤,沒有好的老師指導和足夠時間的積累,自己摸索難免效果不佳。

附帶說一下李雲迪日本演出的樂評,東亞三國中日韓,因為缺乏德奧體系的根基,中國跟蘇聯的音樂交流也已經不如往日,所以現在無法獨立培養出一流的古典音樂家,相應的,這三個國家對李雲迪演出的樂評,其專業性也要打一個折扣。相比之下,不少歐美樂評就指出李雲迪對這三位作曲家作品的演繹和本世紀的鋼琴大師們還有差距,這一點了解李雲迪成長過程的樂迷應該能夠理解背後的原因。

高等古典音樂教育中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對音樂的原味演繹(authentic performance),或者說演奏家應該按照音樂的歷史原樣還原作曲家的原意(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我後面還會展開來講。舉一個例子,同樣一部貝多芬的作品,但是李雲迪和朗朗彈得不一樣,兩人技術都很好,普通樂迷都覺得好聽,如何評價他們的優劣? 這個時候樂評家就會按照HIP/AP的標準來衡量,到底誰比較接近貝多芬的演奏,誰能夠做這樣的評判?普通的樂評家是不行的,只有繼承了貝多芬歷史傳承的音樂家才有這個資格。

在討論李雲迪彈奏的貝多芬奏鳴曲(No.8, 14, 23)的時候,歐美樂評人對李雲迪的現場演奏有些微詞,所以引入一個問題,怎樣彈奏貝多芬奏鳴曲和他的其他作品。我在討論中提到Peabody的鋼琴大師Leon Fleisher, 第一位獲得伊麗莎白比賽冠軍的美國人。他的老師是鋼琴大師Artur Schnabel, 後者是錄完全套貝多芬32首Sonata的世界第一人。Schnabel的老師是Theodor Leschetizky, 後者是Brahms的好友,所以帶著Schnabel進入 Brahms的圈子。Leschetizky的老師是貝多芬的弟子Carl Czerny。貝多芬出給10歲Czerny的入學測試題就是Sonata No.8,後來貝多芬第一鋼協的首演他指定由Czerny來彈。因為這樣的歷史傳承,朱莉婭和柯蒂斯才會請Leon Fleisher 講授如何彈貝多芬和Brahms。

為了幫助讀者了解音樂的詮釋,我在這裡需要提出一個在音樂學院碩士階段才會深入學習的一個概念,這就是"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HIP" , 也稱為「authentic performance/AP", 維基百科沒有中文翻譯,但是我想大家應該能看懂英文的意思。下面的評論裡面,讀者可以看到喜歡李雲迪的人指出李雲迪彈得好聽,技術好,CD得到好評,日本樂評大加讚揚種種證據來支持他們的觀點。但是他們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李雲迪是否尊重了HIP/AP的原則。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演奏巴洛克音樂,尊重HIP的音樂家會使用巴洛克小提琴,巴洛克大提琴,就是為了還原原汁原味的巴洛克音樂。

什麼是好的肖邦,什麼是好的貝多芬,什麼是好的李斯特?在不同人看來是不同的。基於李雲迪現在的高度,我使用HIP的標準來衡量他應該不算過分。如果看著樂譜自己在家練就琴,能夠達到原汁原味的還原作曲家的意圖嗎?李雲迪再有天賦,也很難做到這一點。 這正是我和幾位李雲迪粉絲對雲迪琴藝見解的差異所在。

如何理解樂譜裡面作曲家的原意並把它演繹出來?這正是世界級演奏家在不斷追求的目標。我同意李雲迪的貝多芬Sonata彈的好聽,但是Zimmerman的Beethoven Sonata No.8 味道就和李雲迪很不一樣, Youtube鏈接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8XYrNrlBj4

聽眾從李雲迪彈奏的貝多芬奏鳴曲裡面聽到了什麼?是作曲家貝多芬,還是鋼琴詩人李雲迪?從Zimmerman的演奏裡面我聽到貝多芬,但是從李雲迪的演奏裡面我聽到更多的是李雲迪他自己。當然,喜歡李雲迪的人會認為李雲迪彈出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思考,超越前輩的鋼琴家。對我而言,我更希望從演奏家的演奏裡面聽到的是作曲家貝多芬,而不是演奏家個人不同於作曲家構想的自我詮釋。

為了更好的介紹音樂家的歷史傳承,我們看看朗朗,王羽佳,張昊辰在Curtis的老師Gary Graffman, 後者9歲開始在Curtis學習,啟蒙老師是Isabelle Vengerova, 幫助建立Curtis的俄國學派鋼琴家。Vengerova早年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她的老師之一是Theodor Leschetizky, Vengerova是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她的學生裡面有兩個很出名, 就是Samuel Barber和 Leonard Bernstein。看到這裡,讀者對德奧學派和俄羅斯血脈的融合,鋼琴藝術一代一代的歷史傳承應該有了感性認識。

李雲迪給人話柄的一個原因是他的為人處世不夠成熟,他在國內的電視節目上模仿朗朗的誇張表情,這樣公開嘲笑同輩音樂家的行為很沒有風度。除此以外,鄧泰山與李雲迪去年都是肖邦比賽評委,比賽當中李雲迪請假幾天飛回上海去參加娛樂圈明星的婚禮,比賽當中和介紹比賽選手的時候電視直播中看到李雲迪在玩手機,這都是是事實。 Angelababy婚禮的照片裡面可以看到李雲迪和一眾娛樂明星一起身著長袍馬褂,帶著墨鏡,嘴叼玫瑰花,極具娛樂效果,海外的古典音樂樂迷對此表示不滿。有興趣的可以看相關文章和國外網友評論,這件事對李雲迪的形象有很大傷害,遠遠大於去年韓國演出忘譜事件。

再有,出道已經十六年的他,演出曲目相對同齡的鋼琴家顯得比較單薄,除了保留的一些肖邦曲目,其它作曲家的曲目非常有限,鋼琴協奏曲尤其少, 詳細情況可以參考李雲迪的官網Schedule | Yundi Li,裡面有他最近一年的演出曲目,95%的演出都都是同一套曲目Chopin: Ballades 1-4 and 24 Preludes。

古典音樂家有非常專註於古典音樂本身的,也有心有旁騖的,鄧泰山屬於前一種,而李雲迪屬於後一種。我欣賞李雲迪的天賦,但是對他這十六年來的成長表示失望。

最近李雲迪有四處演出,以下是相關報紙的評論:
http://www.nytimes.com/2016/03/25/arts/music/review-yundi-plays-chopin-at-carnegie-hall.html?_r=0
紐約時報對他在卡內基音樂廳音樂會的評論:「But his playing often lacked the narrative fluency to draw the note together."(第三段結尾)
Yundi review a€「 Chinese superstar never quite lets rip
英國衛報對他在倫敦音樂會的評論(3星)
副標題「This stark all-Chopin recital had some mesmerising moments – but the young pianist』s risk aversion was at the expense of spontaneity」
洛杉磯時報的評論:
Review: Pianist Yundi adds some flair but his Beethoven still lacks drama at Bowl
今年四月在愛爾蘭都柏林的肖邦音樂會樂評:
Yundi"s Chopin disappoints in Dublin

對於肖邦的演繹,樂評家對李雲迪大致是滿意的,為了了解李雲迪對其他作曲家的演繹情況。我用Google搜索李雲迪是否彈過廣受歡迎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發現李雲迪2009年和新加坡交響樂團合作彈過這首曲子,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s national daily) 上對李雲迪的演出給出差評。相關樂評鏈接如下:
http://pianofortephilia.blogspot.com/2009/07/sso-concert-tchaikovsky-piano-concerto_25.html

為了確認這一點,我在Youtube上搜索這次中新加坡演出的視頻,可惜沒有找到,但是找到另外一個視頻,雖然錄製的效果不好,但是仍然可以雲迪彈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鋼協中的問題,有錯音,也有和樂團配合的問題, 視頻鏈接如下,愛樂者可以自己鑒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BDtrozQ-Q

接著是李雲迪最近和 DG合作錄製的三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這也是過去兩年他頻繁演出的曲目。之前我為了節省篇幅,簡短摘錄樂評家指出李雲迪不足的地方,結果被噴,所以現在我貼出來古典音樂網對李雲迪這張CD的完整樂評供大家參考(我個人認為評價很公道,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Classical Net Review

再有一個問題就是用什麼標準評價李雲迪的鋼琴演奏,是應該以CD為標準,還是應該以現場演出為標準。我認為這個跟唱歌一樣,一位歌手出了好聽的 CD, 不代表他現場演唱的時候可以拿出同樣水準的歌聲。下面的樂評算是一個證據,證明李雲迪2009年在美國加州現場演出的水平要低於他CD的水平,而且演出曲目的安排,還有李雲迪為人處世的不成熟,在這篇樂評裡面都有體現:
http://www.peninsulareviews.com/2009/01/19/pianist-yundi-li-how-the-mighty-can-disappoint/

剛開始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對李雲迪這十五年的人生有點感慨,於是拿鄧泰山為例來討論一下,因為他們都是華裔,比賽前默默無聞,比賽後一鳴驚人,比較有可比性,有點偏題,所以我把這一段感想現在放在後面,並稍作增補。

我想拿1980年肖邦比賽第一名,越南華裔鋼琴家鄧泰山來回答這個問題。得到第一名之後,鄧泰山沒有選擇全世界的去演出,而是回到莫斯科音樂學院繼續學習幾年。畢業之後的鄧泰山,一直在不斷努力,現在的他,不僅演出水平和曲目遠遠好於李雲迪,而且還培養出很多優秀的學生,他有四位學生進入去年肖邦比賽半決賽,其中三位得到第三,第四和第五名。李雲迪也在四川音樂學院任教,不過好像沒有培養出什麼優秀的學生。(我這段話的重點是得獎之後音樂家應該如何自處,不是評論李雲迪的教學水平,另外我是拿33歲的李雲迪和33歲的鄧泰山比較,不是55歲的鄧泰山。如果李雲迪不接四川音樂學院的教職,我也不會拿這件事來討論。鄧泰山教出四個好學生,不代表李雲迪就教不好,純屬我個人感慨)

18歲得到肖邦比賽冠軍,這15年時間裡面李雲迪無論從曲目還是從演奏方面都沒有太大進步,不客氣的說,在古典音樂界,現在李雲迪已經被比他年輕的王羽佳拋在後面, 後者的官網上有王羽佳最近合作的樂團和音樂家Calendar | Yuja Wang,這些樂團和音樂家的水平已經超過現在找李雲迪合作的樂團和音樂家的水平Schedule | Yundi Li。王羽佳在柯蒂斯學院Curtis Institute學習,師從朗朗的老師Gary Graffmann, 個人的勤奮, 這三者的結合, 是她可以在專業上超越李雲迪的主要原因。古典音樂界對青年音樂家認可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美國的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http://The 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s), 我列出幾個例子Hilary Hahn-1995, Jeremy Denk-1998, James Ehnes-2005, Yujia Wang 2010, George Li 2016(George Li去年拿到柴科夫斯基比賽第二)。拿到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只是初步認可,拿到Avery Fisher Prize才算真正被古典音樂界認為是國際一流的音樂家,補充一點,獲獎者必須是美國公民或者有美國綠卡。我再舉幾個例子:Murray Perahia 1975, Yo-Yo Ma 1978, Emanuel Ax 1979, Richard Goode 1980, Andre Watts 1988, Yefim Brofmann 1991, Garrick Ohlsson 1994, Midori 2001, Joshua Bell 2007, Jeremy Denk 2014。 從career grant 到prize, Jeremy Denk花了16年的時間。以上Avery Fisher Prize名單裡面,除了Jeremy Denk 以外,其他人我全部聽過現場演出,全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一流音樂家。

最後附上一段樂迷在觀看2015年肖邦比賽直播時,李雲迪行為舉止方面一些讓人失望的一些細節,證明他還不夠專業,對比賽選手和自己評委的身份不夠尊重,不相信的人可以自己去看去年肖邦比賽視頻。

「How can a competition be fairly judged, if the Juror are not committed to listen to all participants play? I』m not even talking about Mr. Yundi posting photos of himself celebrating his own birthday on the plane holding a birthday cake on October 6 (when he should be sitting on the Juror』s seat), nor him taking pictures in his Juror』s seat in the midst of the competition and posting them on social media (complete with his neighbor Juror』s written comments!), nor him spotted playing with the phone as a participant was introduced to enter the hall!

To me this shows nothing but total disrespect and disdain of the competition and himself! I』m wondering how should such behavior could be tolerated in such a first class piano competition, or does anyone care at all?」


補充一點評論,是Gramophone對李雲迪的Liszt專輯的品論,鏈接如下:

Liszt Piano Works


十六年的時間過去,以2000年肖邦比賽冠軍出名的李雲迪大多時候還是在彈奏肖邦,他對其他作曲家的演繹還沒有被真正認可。沒有人質疑他是一位出色的肖邦演奏家,但是一位只能彈好肖邦的鋼琴家是不是太窄了呢?另外,就演出市場而言,李雲迪的大部分演出都在東亞,一大半在中國,這說明歐美的主要交響樂團和古典樂迷還沒有真正認可李雲迪。當然這就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原因,還有不少非音樂的因素在裡面。


咦為什麼某人要改名啊,怎麼不把頭像也換掉呢?
真是讓人失望啊
====
李雲迪被黑的重要原因就是有一群啥都不懂還喜歡裝懂的雲粉,比如這裡某位曾經連術語都弄錯的資深雲粉,詳情可參考本人頭像和以下答案:

如何評價 2016 年 3 月 23 日李雲迪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獨奏會? — 陳劍 的回答 - 知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1771080/answer/92749248?f3fb8ead20=53b9fb7124b5d29cc9fe68bcc7a85743


2017年1月31日更新:
殺生丸先生不知道是不是根本不懂一個學校和另外一個學校的區別?他很沒有常識的拿其他學校和06年的漢諾威來比較,可惜只能告訴他,不但時間上有問題,連學校都不是同一所的舉例,到底有什麼可參考的價值呢?
2006年漢諾威當時只提供DIplom,後來也如我所說,現在全部同英美國家統一成 bachelor + Master 的學位體系(換句話說,同樣的學習內容,現在已經可以認證為博士了,陳薩於2008年在漢諾威畢業,她就認證了博士文憑,李雲迪提前兩年畢業,蠻吃虧的)。
而至於拉法爾,不好意思,請大聲的告訴我他學的是不是鋼琴演奏這個專業,謝謝。

關於柴一,不但有一篇四星樂評

而那位在09年(距離今天已經8年之久了)給了差評的新加坡樂評人,也給了李雲迪最新的兩張專輯四星好評
Hot tracks Hot Tracks

引用一位樂迷的一句話:這位樂評人前幾年對雲迪在新加坡的柴一給了差評,他尚且能夠對雲迪的新專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而有些人卻活在過去的偏見里永遠走不出來。失誤並不會影響鋼琴家的最終成就,這只是他光明路上的一點崎嶇而已。
至於李雲迪的巡演路線,首先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日本可以劃為類似中國的古典新生國了,畢竟連美國人都出過文章承認日本的古典音樂氛圍比美國好,其次,還是請這位特別具備古典常識的朋友,列出一位除了以演出特別多著稱的那兩位鋼琴家之外的比李雲迪的歐美巡演多出很多的鋼琴家來吧
以李雲迪2016年世界巡演為參考
Sina Visitor System

-----------------------不知道要分割什麼的分割線

原標題是:如何看待李雲迪頻繁參加娛樂節目?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只有這一次,如果從上一次錄製到現在來算(上次是去年8月錄製最後一個綜藝而不是大家認為的10月),已經過去10個月了

針對新問題,我對題主想說的是,如果你承認有人黑,那麼你如此理直氣壯的認為雲黑的存在理所當然而雲粉(被你蔑稱為洗地粉)所說的一切事實是洗地(我只列出事實,而這些事實沒有任何可反駁的),那何必來知乎這個地方尋求一些明顯會讓你不快的答案呢?
至於原因,那我就引用一下 郭彤桐答案中的幾句來回答
因為大家都喜歡拿他和各種人比較,你喜歡XX,那你就要拿XX的長處和李雲迪比,他喜歡XXX,他就要拿XXX的長處和李雲迪比,那位喜歡XXXX,那位就要拿XXXX的長處和李雲迪比,只要李雲迪比不過,那李雲迪就LOW到地心,如此一來,李雲迪自然處處皆錯,哪哪都不好,黑他的人當然就多了

這樣一想,雲粉倒也釋然,原來這就是業界標杆:)

再更新一下關於 @殺生丸 對李雲迪學歷的質疑,他的根據是李雲迪官網,但事實上李雲迪的官網非常不專業,包括巡演行程也不會及時更新,所以上面沒有任何東西是很正常的
請注意,學校總排名和這個學校的某專業排名是完全不一樣的,希望你能了解一下,漢諾威音樂與戲劇學院的鍵盤系的地位,謝謝。

關於李雲迪的學位,他自己說得很清楚,他拿的是Diplom(Solo)也就是最高頭銜演奏家學位,畢業時間:2006年11月
畢業首開個人音樂會 李雲迪展示"德國聲音"(圖)_快訊

Diplom是德國的一種學位

德國長期以來所實行的學位體制不同於其它歐美國家。德國高校的學位沒有學士和碩士之分,學生們學生們通常需要一次性面臨五、六年,甚至更長的學習時間,畢業後即獲得該學位.

現在,德國已經不再接受新以DIplom學位為目標的學生,現在全部同英美國家統一成 bachelor + Master 的學位體系。

之前的DIplom已經差不多都畢業了。等這最後一批Diplom畢業之後,就沒有這個學位了。

政府官網對李雲迪學歷的認證:

另外To 某些雲黑,只有先畢業了才有可能拿到學位,但只是畢業的話,卻不一定能拿到學位,所以不要再來秀智商了

關於曲目,李雲迪這套敘事曲前奏曲首演於15年9月,到現在為止,也不到一年,期間他還有演出過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和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而被拿來當曲目量大的範本的郎朗,他演出的這套柴可夫斯基,肖邦的獨奏曲目,開始於2014年11月,到現在為止,已經一年又7個月沒換了,會不會有人很驚訝?

@殺生丸 知友又把話題轉移到了李斯特方向,原來一篇樂評就變成了沒有受到認可的標準?那我不得不告訴你,李雲迪的李斯特專輯,拿到了德國古典回聲最佳獨奏專輯,企鵝唱片指南三星,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唱片等等榮譽,要列出對這張專輯極盡讚美的樂評,則又要是刷屏的節奏了,我放幾條讓有興趣的網友看吧

Li plays with a rare combination of virtuoso skill and poetic interpretations, each note he plays a reminder of why, in 2000, his music inspired the jury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to give out the first top prize in 15 years to the then 18-year-old boy . . . "His maturity is obvious from the arrangements of the rhythmic transitions to the superb control of strength variations, which is known as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of Chopin"s compositions", (notes director Zhang Guoyong, who conducted the concert.) "It won"t be long before he is a maestro," Zhang predicts.
Concert Review / Eastday. com / 19. January 2004
. . . clarity remained a hallmark of Mr. Li"s playing throughout the recital, and it
invariably illuminated works that -- like the scherzos and the Liszt sonata, in the
second half -- are heard so frequently that a listener can mistakenly assume that they
hold no more mystery. The Liszt, which is the centerpiece of his most recent
recording, was vividly characterized and presented more as unfolding Faustian drama
than as an extended, abstract fantasy. Striking, too, was the balance of freedom and literalness in Mr. Li"s readings. His tempos were extremely flexible, often on the brisk side, but he lingered where the music demanded a more supple, singing tone. The mercurial Scherzo No. 4 in particular benefited from this fluidity, which gave equal weight to its flightiness and its stretches of wrenching, melancholy writing. And where Chopin and Liszt provided a bar of rests or even a shorter rest within a bar, he invariably used the silence as a dramatic element, not just as a pause.

. . . Yundi Lis Spiel war bei diesem Recital durchweg von Klarheit gekennzeichnet, und sie trug stets zum besseren Verst?ndnis von Werken wie den Scherzi . . . bei, die man so h?ufig h?rt, dass man irrtümlich annehmen k?nnte, sie enthielten kein Geheimnis mehr . . . Vor allem das quecksilbrige Scherzo Nr. 4 profitierte von dieser Flüssigkeit, die seinen eher kaprizi?sen Aspekten ebenso viel Raum gab wie den Passagen schmerzlicher Melancholie.

La clarté est restée une caractéristique du jeu de Li tout au long du récital, illuminant invariablement des ?uvres que - tels les scherzos [. . .] - l"on entend si fréquemment que l"auditeur peut supposer à tort qu"elles ne recèlent plus de mystère [. . .]. L"humeur changeante du Scherzo no 4 bénéficia en particulier de cette fluidité qui donnait une importance égale à sa légèreté et à son écriture mélancolique déchirante.
Concert Review / ALLAN KOZINN, The New York Times / 28. April 2004
He won first prize at the Warsaw Chopin Competition in 2000, two CDs for Deutsche Grammophon (a very good all-Chopin, a truly staggering Liszt B-minor Sonata two years later) . . . This recital confirmed that he belongs with the new pianistic superstars. His performance of the four Chopin brilliant and cogently held together . . . I was soon caught up in the architectural organization and detailed intensity of Li"s very personal, unsentimental conceptions . . . this was a Chopin quite devoid of the traditional rubatos familiar to us all, but with predominantly rapid tempos, passing details had time to make their point. One especially noteworthy musical event was a slower than normal tempo for the lullaby Trio section of No. 1 in B minor -- a tempo that could have interrupted the flow but did not. Another high spot (or rather,
hotspot!) was the astonishing, taut brilliance of the central climax of No. 2 in B-flat minor, which I cannot recall hearing played with such virtuosity by anyone. There was the requisite demonic sweep for No. 3 in C-sharp minor; and the airborne No. 4 in E was fleetness itself, played with a whirlwind impetus that recalled some of Ashkenazy"s best recordings of this piece, as well as the feverish early Horowitz on a 1936 HMV 78 . . . the Liszt sonata sounded utterly beautiful -- every bit as wonderful as the performance on Li"s CD. I"ve heard some pretty special accounts of
this Jekyll-Hyde composition -- from Richter, Curzon, Vasary, and one by Fleisher that far surpassed his famous recording; but I doubt I will ever hear a better one that Li"s.
Concert Review / Harris Goldsmith, American Record Guide / 01. July 2004
Li"s first two recordings document an unusual combination of brains and brawn, poetic temperament and romantic fire.

Die beiden ersten Aufnahmen von Li zeigen eine ungew?hnliche Verbindung von Intelligenz und Kraft, Poesie und romantischem Feuer.

Les deux premiers enregistrements de Li témoignent d"une alliance inhabituelle entre la tête et les doigts, entre le tempérament poétique et l"ardeur romantique.
Miscellaneous / Richard Dyer, Boston Globe / 10. April 2004
Hier erstaunt Li fast noch mehr mit seiner ?sthetik, seinem kontrollierten Anschlag und seiner Sinnlichkeit... [eine] hervorragende Einspielung...
Record Review / Carsten Dürer, Piano (London) / 01. February 2003
The opening of the fugue positively dances, the melodies sing out clearly, the chords have a crisp incisiveness . . .

Der Anfang der Fuge tanzt geradezu, die Melodien klingen klar und deutlich, die Akkorde sind von knackiger Pr?zision.

Le début de la fugue danse littéralement, les mélodies chantent clairement, et les accords sont nets et incisifs.
Record Review / The Guardian (London) / 06. June 2003
This is 20-year-old Chinese heart-throb Yundi Li"s second recording and it confirms in many respects the impressions of his first, devoted to Chopin. It"s rare to find such a young pianist with such sensitivity to the importance of tone, but Li"s velvety sound remains exquisite, even when loud. His interpretation of Liszt"s B-minor sonata may not be original, but it is coherent and heartfe< and while the Rigoletto Paraphrase sounds more effortful, the song transcriptions - Liszt"s own Liebestr?ume No. 3 and Schumann"s Widmung - not only sing, but speak as well.

Dies ist das zweite Album des 20-j?hrigen chinesischen Stars Yundi Li, und es best?tigt in vieler Hinsicht den Eindruck, den seine erste, Chopin gewidmete CD hinterlie?. Nur selten findet man einen so jungen Pianisten, der so viel Gefühl für die Bedeutung des Tons besitzt, doch Lis samtener Klang ist einfach exquisit, selbst wenn er laut wird . . . die Liedtranskriptionen - Liszts eigener Liebestraum Nr. 3 und Schumanns Widmung - singen nicht nur, sondern sagen auch etwas.

C"est ici le deuxième enregistrement de la vedette chinoise de vingt ans, Yundi Li, et il confirme à bien des égards les impressions du premier, consacré à Chopin. Il est rare de trouver un aussi jeune pianiste qui soit si sensible à l"importance du timbre; mais la sonorité veloutée de Li demeure exquise, même lorsqu"elle est forte. [. . .] Les transcriptions des lieder - le troisième des Liebestr?ume de Liszt lui-même et Widmung de Schumann - non seulement chantent, mais parlent aussi.
Record Review / Jessica Duchen, Classic FM (London) / 01. July 2003
An attractive, highly individual young performer is on display here.

Hier ist ein attraktiver, h?chst individueller junger Interpret zu h?ren.

C"est un interprète séduisant, extrêmement personnel, qu"on entend ici.
Record Review / Max Loppers, BBC Music Magazine (London) / 01. August 2003
The time is ripe for a revival of enthusiasm for Franz Liszt, that Hungarian-born half-saint/half-sinner, idol of women and envy of men, complete virtuoso and strangely sanguine precursor of atonality. No better ignition to such a renewal could be imagined than the new recording of Liszt"s sole Piano Sonata, with smaller pieces, by the astounding Chinese Pianist Yundi Li . . . He stretches phrases to give them character, whispers the pianissimos, thunders -- never banging -- the loud stuff and, most of all, interprets . . . This is a Liszt sonata of power, depth, originality. It could turn a saint to sin, or a sinner to saintliness . . . a pianist surely destined to become a household name . . .
Record Review / Kenneth LaFave, Arizona Republic (Phoenix) / 13. September 2003
Yundi Li:
. . . astounding new Yundi Li CD . . . Yundi is down for the Liszt Sonata, which has become a focal point of his recitals. Few 20-year-olds have any right to approach the work, but Yundi"s deep sympathy with the piece -- even more than his ability to play its more harrowingly difficult passages -- makes his recording of the work the one to have. Before committing that view to paper, I revisited my five other preferred recordings of the work . . . Where he stands out is in the fine-grained characterization he gives each of the work"s sections, and in his ability to unify them with no grinding of gears. One lingering impression is of the uncommon delicacy he imparts to the work"s tender, yearning passages. But they"re not what lovers of this Sonata are really in it for, and Yundi Li"s execution of its more fearful symmetries is as compelling . . . All the above qualities resurface in Yundi"s spellbinding playing of "La Campanella," "Liebeslied ("Widmung")," "Liebestraum No. 3," the Rigoletto Paraphrase, and, particularly, the credibility-defying "Tarantella." Not since Ivo Pogorelich has so physically and artistically gifted a pianist appeared.
Record Review / Tim Pfaff, Bay Area Reporter (San Francisco) / 16. October 2003
. . . rarely is one so aware of Liszt"s alchemy . . . The fact that he chose clarity and consistency of vision over making momentary impressions says much about his seriousness as an artist.

. . . selten wird einem Liszts magische Kunst so bewusst . . . Dass Li Klarheit und Konsequenz der Gestaltung statt des momentanen Effekts w?hlte, sagt viel über seinen künstlerischen Ernst.

On a rarement conscience à ce point de l"alchimie de Liszt. [. . .] Le fait que Li préfère la clarté et la cohérence de la vision aux impressions momentanées en dit long sur son sérieux en tant qu"artiste.
Record Review / David Patrick Stearns, Stereophile (New York) / 01. November 2003
Twenty-one-year-old Yundi Li is that rarity among prizewinners -- a complete artist with nothing to prove and everything to tell. And telling it is! . . . His command of the keyboard is so preternaturally embracing -- including, when he wishes, a veritable peacock"s tail of piquant color -- that one experiences his playing as an extension of his imagination. And his imagination is that of a supremely gifted actor, realizing Liszt"s rhetoric with such fluent transports, such superbly controlled volatility, such renewing poetry that one is held spellbound from first note to last throughout this astounding recital . . . Sound is captured at the optimum point as it flares, detail-rippled, into spaciousness. Raving? I am -- as you will be when you hear this.
Record Review / Adrian Corleonis, Fanfare (Tenafly, NJ) / 01. January 2004
. . . exquisite artistry from one of the greatest talents to surface in years -- nay, decades.

. . . vollendetes Spiel von einem der gr??ten Talente der letzten Jahre - ach was, Jahrzehnte.

. . . un art exquis de l"un des plus grands talents à avoir émergé depuis des années - non, des décennies.
Record Review / Harris Goldsmith, 2004 Musical America directory / 01. January 2004
. . . I hear in Yundi Li an artist from the stratosphere inhabited by the young Horowitz, Richter, M?za Rubackté, or Krystian Zimerman. Beneath his fingers, Liszt"s fantastications become volatile, incandescent. His tonal palette is among the richest.
Record Review / Adrian Corleonis, Fanfare (Tenafly, NJ) / 01. November 2004

連李雲迪的李斯特都黑,我不得不說,你不但不是粉,還是一個對他毫無了解的路人
再有,我已經明確地告訴了你,你所謂的權威雜誌報道,只不過是一個國人利用相近域名仿冒英國留聲機雜誌的官網而已,你難道現在都理解不了這一點嗎?關於他是如何仿冒的,請看下面鏈接
為什麼身為第 17 屆國際肖邦鋼琴比賽評委的李雲迪可以中途離開? - 伍界的回答
------補一小更
很高興他終於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而去掉了權威雜誌報道幾個字,希望下次不要再上這種當了,也希望他繼續活在把DG公司翻成德國愛樂的世界裡,幻想著外國樂迷如何如何吧,畢竟真實的世界和他的世界相差太遠了

演出場次大多在中國?你可知道今年上半年出來的行程中,他20場歐美,9場日本,中國,僅僅只有6場,除了1314這幾年國內比較多(他進行了大型的中國推廣巡演),從他出道到今年的行程,一直都是海外佔了大頭,這又是一個你對李雲迪毫無了解的證明。

不斷的更新黑料,但原來這麼多年來,李雲迪也就只有這麼幾份差評,也是很遺憾,要知道某位鋼琴家,一年可能就能收集到超過李雲迪全部的差評呢:)

另外殺生丸先生也是很厲害,在油管搜索明明李雲迪柴一明明第一條出來的就是這個正經的官方現場錄製,但他另闢蹊徑非要找到一個非正式演出的偷錄,而明明谷歌搜索中跳出來的也有好評,卻只列出對他有利的部分,我還是裝做不知道雲黑到處扔這種多年前的舊差評對谷歌搜索所造成的影響吧,不知道雲黑們這麼孜孜不倦的想洗腦他人,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呢?
至於這次歐美巡演的樂評,在原答案中已經出給了

對現場有興趣的人,也可以看看這兩場2015年7月現場直播的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看看李雲迪現在的水準到底如何
國家大劇院:李雲迪 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迪圖瓦 美國國家青年交響樂團
紐約卡內基:李雲迪 迪圖瓦 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NYO 卡內基

————————以下為針對原問題的原答案的分割線————————————

李雲迪在錄製前剛進行了20場歐美巡演,錄製後馬上進行了9場日本巡演, 我很好奇,要知道這期天天向上的錄製時間只有兩個半小時,錄製完李雲迪馬上飛日本。請問這樣在巡演間歇錄製宣傳節目,完全沒有耽誤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半年一次的頻率也叫頻繁?

可能題主不了解天天向上這個節目,天天向上一直以宣揚中國傳統文化,推廣藝術為目標,在李雲迪之前,有不少國內的古典界人士比如郎朗,譚盾,呂思清也上過,我想問題主如果看到他們上的那幾期節目,會不會說他們混娛樂圈呢?

順便附上這期天天向上的鏈接,這期天天向上介紹了鋼琴,手風琴(手風琴演奏家是一位獲獎無數的雲粉),口琴,古琴,阮,弓笛,揚琴,嗩吶等樂器,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天天向上20160610期:大張偉模仿李雲迪超尷尬 男神配音萌翻眾人

而@殺生丸 這位答主所回復的東西,我覺得相當答非所問,我不清楚他到底對鄧泰山了解幾分,要知道鄧泰山並非不演出,而是一般只在幾個亞洲國家演出,比如中國和越南,至於曲目量,請問鄧泰山今年58歲,他出道36年,相對於今年出道16年的李雲迪,他的專輯是幾張,一共演出過幾套曲目,你真的知道嗎?

至於成為教育家,如果李雲迪在以後的20年間,他有興趣朝教育家的方向去努力,由他培養出一個新的肖賽冠軍,也並非不可能的事,何以拿長輩的成就來和小輩比較呢?但昭義老師也曾經說過,李雲迪陳薩這樣的青年鋼琴家現在專註演出很正常,鋼琴教育是年紀比較大的時候再考慮。李雲迪和鄧泰山,也許選擇的路線不同,李雲迪選擇以演出和錄製專輯為主,鄧泰山選擇減少演出,專註教育,這難道就可以說選擇演出的李雲迪低他一等嗎?那請問波利尼,齊默爾曼這樣沒有專註教育,以演出為主的大師是不是也屬於沒追求的,也要低鄧泰山一等呢?

至於肖賽請假,本來就是組委會批准的,李雲迪在第一二輪請了兩天假,而另外一位評委則在更重要的第三輪因私事請假,我想請問,有沒有人注意到另外一位請假的評委?有沒有人像對待李雲迪一樣去批評那位評委?有沒有像對李雲迪一樣把很正常的擔任朋友伴郎這樣的個人私事歪曲到個人品德乃至質疑鋼琴家對鋼琴的熱愛這樣的方向?另外,因為工作繁忙而婉拒評委邀請的鋼琴家並不少,包括齊默爾曼,也包括在這屆肖賽之前的李雲迪和奧爾森【之前的肖賽就曾經邀請過李雲迪擔任評委】

關於失誤,我想再次提醒大家,失誤過的大師並不在少數,是不是也要把人家打成不練習,滑向XX圈?

現在綜藝節目本來就是大勢所趨,不管是美國總統上野外求生真人秀,還是山西推出11個地市主管參加「真人秀」節目推介山西旅遊資源,這本來就是一種時代的變化,李雲迪拋開鋼琴家的身份,本身只是一個33歲的年輕人,上一些正常的節目宣傳推廣古典或只是去玩一玩,宣傳一下自己(這樣一樣能達到推廣古典音樂的目的,畢竟他的身份一直是,以後也會是古典鋼琴家),都無可厚非,李雲迪自己在他的CCTV紀錄片里有這樣一段話,很能說明他的想法

李雲迪:我覺得現在的社會,年輕人在這個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更多會產生一些重疊。音樂它當然有非常清晰的一個分明,比如說古典音樂,比如說流行音樂,搖滾還有爵士,但是人類生活在這同一個地球上,大家所聽到的,所感覺到的事物,基本上是一致的。我覺得大家在這個時代去分享,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音樂元素,是非常平等,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

出處:《音樂人生》 20160606 李雲迪_CCTV節目官網-CCTV-15_央視網(cctv.com)

7分鐘處

每個鋼琴家都有在自己的專業之外,都有不同的發展道路,有人側重推廣,有人側重教育,有人則不問世事只專註自身,這些都無可厚非,李雲迪每年幾十場歐美巡演亞洲巡演,所到之處專業樂評人好評極多,專輯也都收穫好評,就最近的幾個月新專輯樂評和歐美巡演樂評,Audiophile Audition四星英國衛報四星;All Music四星;盧森堡Pizzicato四星;丹麥《politiken》五星;法國Classica四星;所到之處基本都是好評極多,更不用說一貫最愛他的日本,每每看到日本樂迷聽後的溢美之詞,作為粉絲都覺得不好意思,附上樂評集中樓鏈接

【樂評】李雲迪2016年專輯《肖邦:敘事曲》樂評集中樓

(歐美古典圈的專業樂評在下面一點的樓里)

他在專業上已經做得很好,在專業空餘時間做點宣傳,怎麼就如此被人詬病了呢?

李雲迪常說要彈出有時代特色的肖邦,當年的肖邦李斯特也一樣是喜歡追求時尚,活躍在巴黎沙龍里的,從來不是什麼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為什麼進步到了現代社會,反而倒退到要對一個年輕的鋼琴家做如此的要求呢?


最近明白他為什麼鋼琴彈的越來越懈怠。因為沒有練琴啊,還能因為什麼原因。
想著火,想著走明星偶像路線,而不是要做真正的藝術家。(最近整容跡象很明顯吧...看微博圖和以前圖就知道了...)

還有就是演出前手冷活動不起來,不應該去練琴嗎?怎麼還想著捂熱水袋???
演出前三小時不是在練琴而是在睡覺。

現在是靠整容收穫粉絲的心,而不是靠彈琴。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不是黑,而是批評,因為他身為一個鋼琴家,確實沒有盡職盡責。說實話,李本人的技藝沒問題,但是車禍了就是車禍了,忘譜了就是忘譜了。就這樣


能問出這種問題來 不知道題主是什麼意思
你恐怕不是想聽中肯的評價吧 畢竟你在評論里也沒說什麼他的好話
莫名其妙


TO 某個連評論也不敢開的雲黑,沒問題 大家儘管去看在那個答題里可笑的雲黑,也可以看我的答案到底他為什麼掛我。我不在乎他掛我。誰在乎一個連RUBATO和半音階都不懂的雲黑啊!(他曾經說李雲迪的肖邦第一首前奏曲節奏不對,我請問他第一首哪些地方用了RUBATO) . 我想說的是別的,雲黑已經很丟人的錄了卡內基的風衣 ,不好意思我聽了(是不該聽,但被黑成這樣,我也想知道到底那場彈成啥樣了)聽完我覺的,天哪!敘三很不錯。關鍵那個敘四已經好到極點.比碟片更到位。前奏也不錯。就這樣。
--------------------------------------------------------------------------------------------
我來到知乎。看到花樣翻新的唱衰李雲迪的理由,譬如,肖賽本來就是青年賽 ,沒啥了不起的。李雲迪的肖賽冠軍是買的。李雲迪是上了好多大師課才拿的冠軍。(這個黑肖賽和冠軍的)技術下滑,不練琴,傷仲永。本來就沒什麼天賦,彈的不如中專生(高級一點的是研究生)(這個黑技術的)還有各種各樣的黑法。都是嘆為觀止的。不過今天又看見了一個新的說法,說李雲迪當時沒有去柯蒂斯或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繼續深造,也沒找格拉夫曼做老師,所以後繼乏力,面臨困境。我真的是。。。。。。無力吐槽,首先他面臨什麼困境了?他的困境來著知乎某些人的自我催眠,他好好的和DG簽約,每年歐巡20-30場,日巡數十場,國內若干場,哪裡來的困境?他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樂曲的理解更加到位,這兩年的樂評都提到了這一點。前兩年還有歐評嫌他有炫技傾向,這兩年都說他已經把技術融入為樂曲服務,並說他天賦驚人,有成為大師繼任者的潛力。再次漢諾威算2流學校?阿里老師算2流 ?幾流你怎麼計算出來的,哪種計算方式?用量子計算機算的?最後,你說的那幾個人都是格拉夫曼的學生,可惜也沒有比李雲迪更好甚至不如,而且柯蒂斯或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不知道有多少學生,個個都世界很知名?還有如果一個學生不是靠自己的天賦的領悟力,一味靠老師講解,絕難成大器。李有精湛的技術 和天賦的領悟力 老師只是一個提點,一切靠的是自己,最後的最後,知名的學院也只是知名而已,漢諾威的德奧體系的教育讓李雲迪彈貝多芬也非常到位,有浪漫派的天賦氣質加上德奧體系的精準,(老實說彈肖邦真得靠天賦,否則RUBATO的運用不會恰到好處的)當然是相得益彰了。

還有對日韓的樂評表示要打折扣的,更是搞笑,反正只要和李雲迪相關的對李雲迪有利的就拚命貶低就是了,這兩國的古典氛圍怎麼樣不是你說了算的,人家今年肖賽選手的水平都確實很不錯,而且大多數人真正的懂古典,熱愛古典。而美國的觀眾倒是也在敘四高潮中鼓掌了 ,美國人更喜歡強烈的戲劇衝突感,他們把邏輯結構排在第三位的 ..所以也別把美國音樂教育體系抬的太高吧! 真的! 建議聽懂音樂再來評價誰高誰低吧.谷歌一堆名詞唬不了人的........真心無聊 ,為了貶低李,連帶貶低學校,貶低老師 ,貶低某國的樂評家,貶低某國的樂迷也真是煞費苦心了。

還有你幹嘛刪了你的答案,裡面涉及了郎先生,嗯?不敢罵他對吧?你不是說他更糟蹋天賦,因為文化修養差的問題(這句我挺贊同呢)
---------------------------------------------------------------------------------------------------------------------------

知乎的某些人最近性情大變,集體走了知音路線,苦情扮粉,悲情裝黑,為李雲迪的「退步"痛心疾首。黑他實屬無可奈何。好難為你們啊。
------------------------------------------------------------------------------------------------------------------------------

雖然對於某些人的一些話表示吃驚,好吧,我還是刪除一些話好了。說諷刺我承認我諷刺了。在知乎回答問題不公正背離事實被諷刺也理所當然。但至於謾罵 人生攻擊好像是我們遭受的吧。這種事情雲黑最拿手的,我不敢掠美的。

確實知乎是一個分享知識的論壇,古典音樂是一門高雅藝術。討論演奏古典音樂本來該抱著交流提高的的目地。因為包括我自己在內,其實根本沒有人水平高到可以去評論水平遠遠高於我們的鋼琴家 ,但是知乎現在變成了什麼???一個彈琴到十級的人也許連音色都做不好就可以肆意點評鋼琴家,一個聽過幾張碟也許連鋼琴都不會彈的人去隨意點評鋼琴家彈的如何,一堆報出這個名詞那個名詞卻不會具體分析的「樂評家」。這就是現在的知乎。也許已經是個笑話了。有人或許會說什麼製造冰箱之類,少搞笑了,如同圍棋一樣,你不到那些段位就不會懂人家下那手的深意。如果不是有些人對於鋼琴家的 ,謾罵,諷刺,嘲笑,人身攻擊 。我也不會來到知乎。也絕對不會被動比較其他鋼琴家。音樂本該是被欣賞的,而且在音樂處理上是這個鋼琴家的這個處理我喜歡,那個處理我不太喜歡,但是你不喜歡的就不一定是差的,也許是別人的菜,也許有你體會不到的深意在裡面。


說到李雲迪一直彈肖邦,不要說他好幾年不彈肖邦了,這兩年才回歸,他說過希望彈完肖邦的全部作品,但不會是一直連續彈,期間也會去彈別的作品家的作品然後再回歸。因為肖邦的作品肖邦曲目種類繁多。李雲迪才彈了多少,彈的好敘事不等於彈的好瑪祖卡。彈的好肖協不等於彈的好波蘭舞曲,前奏尤其是他的精華。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曲目有更深了解的時候,重新再彈都是對音樂的尊重, 肖邦確實是浪漫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對和聲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對和聲的運用,轉調的手法的運用,旋律線條的把握都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這麼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彈好他的作品不值的尊重?何況李彈別的作曲家的作品也是可圈可點的。


還有說到李雲迪不如郎朗,王羽佳,我不想在這裡對其他鋼琴家不尊重,本想放同曲目的對比視頻,想想算了,黑的目地不就是扯進越多的人。聽的懂的自己去找視頻吧,李和王的普二,李和朗的肖邦敘事,諧謔,甚至貝多芬的熱情,皇帝。
----------------------------------------------------------------------------------------------------------

回答問題就叫洗地?你想要什麼答案?直接寫邀請雲黑唄!!自己有本事自己去聽懂他到底彈的如何。在這裡要答案,說他好的不要聽,信口開河不懂裝懂的回答奉為經典。還需要裝中立???何況這裡已經用樂評這種中立的的東西回答你了。。
-------------------------------------------------------------------------------------------------------------------------
並不頻繁啊,打個比方,你的職業是個作家,那你就得天天在家裡寫寫寫 ,雙休日你還敢去跑去爬山?知不知道大家都對你的期望,還敢去看個畫展?你太不務正業了。你就算休息也只能看看書,和一堆同好高雅談論文學,做其他的全是是浪費天賦。李雲迪作為一個鋼琴家(當然啊!他這個鋼琴家雖然被知乎的很多人表面上嗤之以鼻。但其實上被他們心裡惦記的不行。而且,最為奇特的就是,拿某人和李雲迪比技術,拿某某人和李雲迪比淡泊,拿某某某人和李雲迪比曲目量。拿某某某某人和李雲迪比長相,李雲迪你要不是全壓,你就LOW到地心)。他作為一個職業鋼琴家,就不能做點和鋼琴無關的事情?譬如上個節目,而且他上的節目90%都在裡面有彈琴的環節,還都是彈的古典。何況我不覺的,上個節目和你爬個山從花費的時間來說,有什麼不一樣?只是爬山你覺的是鍛煉身體,陶冶情操? 參加節目就是想要名利就很LOW?那就先不說到底各位是有名利潔癖?還是你只要求別人(或者就是李雲迪)不能要名利?而且李自己說過「在這個泛娛樂化時代,「跨界沒有太具體的界限,娛樂也有自己的本質。娛樂並不是一個貶義詞,是為了更好地傳播、傳承音樂。21世紀聽眾是綜合性的聽眾,聽古典的也會聽流行。把過去的經典文化,用這個時代的新技術因素傳承,是「流行」和「古典」結合的完美樣本,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起到了驗證時代和傳承歷史的作用。」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時代的符號,但是怎麼能夠用時代的符號把這些好的文化信息,通過大家能夠讀懂的方式去傳承,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課題,是我們的責任。」 至於你們信不信這些話,我也並不在乎啊!

而且其實我覺的指責李雲迪頻頻上娛樂節目的你們其實也知道 ,這只是一個用來指責的借口,因為只有指責一個人不專心本職才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來痛心疾首。這種指責可能在任何年代都很奏效的。當然你們會說,他上了娛樂節目導致本職沒有做好,因為這就是一直以來指責的目地和手段嘛!!所以不用放什麼演奏視頻了 ,反正大多數聽不懂加上少部分裝聾的,放也沒有什麼實際用途,我放樂評吧 ,歐美樂評和日本樂迷的REPO.你們看看他的本職做的怎麼樣呢!

對了 ,我放樂評,有人和我說別信樂評 ,那信什麼?信知乎這些人的信口開河?信他們說李雲迪的水平已經非常差勁了。信他們從音色,技術,表達全方位的貶低李,那還是看看真正樂評家的說法吧。

雲迪追求的是力量與詩意的複雜結合。我尤其喜歡敘事曲四,雲迪呈現出對肖邦風格的真正精通。
四首敘事曲本就是沉思的,在每一首敘事曲簡單抒情的開端,李雲迪創造出一種時間感,一種緩慢的冥想般的自發性,突破了小節和節奏的限制。之後樂曲結構更為複雜,演奏技巧難度加大。但起初的那種沉思的意味卻從未消失,它被貫徹在每一段演奏中,即使是在那些最為激蕩的片段。以至於演奏中從未有為了展現精湛技巧本身而服務的時刻。李雲迪的演奏看起來也從不在於他自己,而總是關於和肖邦的內心對話。
正如那些演繹浪漫主義作品的大師如霍洛維茨或羅馬尼亞的迪努·李帕蒂一樣將樂譜以一種優美的方式演奏呈現出來。
正如肖邦本人所喜好的那樣,雲迪的演奏冷靜內省且樂句自由靈活,這賦予了音樂一種自然性,從而避免了刻板的浪漫派的陳詞濫調。
聽雲迪的敘事曲能安撫人的靈魂。不會有任何風險,有的只是精妙掌控的、攝人心魄的,有力而精雕細琢的琴聲的奢侈享受。

來聽聽日本的樂迷(真樂迷,很多鋼琴老師)的評價:雲迪的肖邦拋卻了過度的詮釋,專註於同作曲家(本身意圖)的聯繫,這樣的態度令人動容。與此同時,又相當貼近觀眾,彷彿在用那清爽的笑容發出邀請,歡迎大家來到他和肖邦的世界。
李雲迪太高明了吧!!肖邦的四首敘事曲加肖邦的前奏曲!!好感動~~


很慶幸這次去了雲迪的全肖邦曲目音樂會…!這是何等的精神力。他向世人證明了所謂「有求必有應」的藝術家(的演繹)真理。(這場的)處理是迄今為止我聽過的雲迪的演奏中最為獨立果斷的。他認真的深思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是什麼樣的演奏家。敘事曲第四首讓我想起了阿勞…(淚)

昨天聽了雲迪。以超級動人的力量奏響fff(極強)又彈奏出極其優美的ppp(極弱),是充滿戲劇性的肖邦。所有的音都光輝閃亮、豐富多彩,從施坦威深處交織出的琴音感染了心靈。果然對我來說,雲迪是世界上最喜歡的鋼琴家。雲迪,真的非常謝謝你全身心投入的演奏。文體優美、論述詩意的音樂評論家小田島久惠女士,評價昨天雲迪的肖邦是「宛如寶石般的肖邦」!感動!


這個聲音這個聲音。雲迪所演奏出的這種音色,是誰都無法模仿的。雲迪果然好厲害。是與眾不同的。讓我繃緊的心弦為之而顫抖。我也聽很多其他人的演奏,但云迪的音色的厚重感,高音的的光澤感,已經沒什麼好多說的了。

前往東京藝術劇場聽了李雲迪的東京公演。全肖邦曲目,全套敘事曲和全套前奏曲。這是多麼精彩的演奏啊!從肖賽(奪冠)以來已有15年光陰。和此前聽過的雲迪完全不一樣。那高超的技術、表現力、以及高雅的演奏…讓人一刻都離不開眼。不經意間就吸引了眾人目光的這場東京公演,讓我自己想要重新直面敘事曲和前奏曲…和學生時代的那些演奏完全不同,想要以達到極限的演奏為目標,親自到現場演奏里學習。聽了這次的雲迪真是太好了,而且有什麼東西深深地印在了我心裡。謝謝你。

鋼琴如同有生命般。旋律線多到會被誤以為是交響樂,這是世界級的水平

雲迪有點厲害過頭了吧,4首敘事曲和前奏曲。是保持均衡感的同時又有著絕妙奔放感的非常好的肖邦!好想也能彈奏那樣的肖邦啊……

今天去了李雲迪的鋼琴獨奏會。 從2000年奪得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以來就一直非常喜歡雲迪,能聽到他極其出色的演奏,真是非常珍貴的時間。 雖然聽過很多人的肖邦,但果然還是雲迪的最特別。 很細膩但又充滿力量,宛如歌唱般的復調旋律,其迴響之美聽得我徹底著迷。 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啊。

雲迪先生,謝謝你!你辛苦啦!正如《紐約時報》報道的那樣,時而優雅時而狂野,時而冷靜又時而熱情,是擁有驚人技藝的鋼琴家……確實如此!! 安可的夜曲極其溫潤


能現場聽到世界第一的肖邦真的太棒啦!最美好的一天

好了實在太多 貼不過來了。 僅從這些來看應該知道他的本職做的極為出色吧 。或者不應該用本職或者做這些詞,沒有全身心的投入音樂不可能彈奏如此細膩和美麗的音色。一首曲子練習時彈下來也許不要多長時間,但哪怕琢磨一小段的音色也許要花上幾個星期 。所以這和一些初級學習者所說的練琴不是一個級別的。他是頂尖的鋼琴家。毀譽並不能改變半分。


無論是什麼問題,問為什麼前,最好能先問一下是不是。
於是,如果問題變成:是不是有很多人在黑李雲迪?
我的回答則是:實話實說不叫黑。

至於題主的期望:希望能有比較客觀的回答,請單純的雲黑或者洗地粉請移步。
我的想法則是:無論是不是對李雲迪有足夠正確認識,樂於回答題主問題的人,只怕早就被蓋章為或者「雲黑」,或者"洗地粉"了吧。
題主想在知乎以這種方式獲得所謂「客觀的回答」,無異於緣木求魚。建議題主自行搜索一下李雲迪近來的業績,大事,行程,合作夥伴什麼的,然後查看一下國際上的真業內人士的情況,自己做出判斷吧。

提交前查看了一下,題主原來的最初問題是「如何看待李雲迪頻繁參加娛樂節目?」,因為被李雲迪的支持者(或者說是洗地粉)舉報而不得不修改成這個樣子。
那麼,針對題主最開始的問題,我的回答則是:本職工作干好了,琴彈好了,他業餘時間愛幹什麼都是他的自由。作為一個名人,本職工作沒做好,琴沒彈好,車禍不斷,甚至成名曲斷片,那麼,就怨不得有人批評他了。

當然,對於他琴彈得好不好,是不是車禍不斷,成名曲斷片又是不是小問題被無限放大、小題大做等,「雲黑」和「洗地粉」的看法又明顯不同。題主如果感興趣,可以自己找來這些現場視頻、音頻,判斷一下。肯定會有洗地粉以風衣違法為名,對這個建議不滿。所以我也就不放鏈接了,其實都很好找。不過,車禍肯定都是現場才會有,不會是錄音棚出來的,題主還是感受一下更直觀。

不黑不匿。


李雲迪在我看來比朗朗更像一個藝術家,他的技藝也十分好,聽朗朗、李雲迪彈的兩首《鍾》做個對比就知道了


這個問題問某位匿名用戶再合適不過了。由於他設置了不能評論,我只能複製他部分答案。

以下:
"最近明白他為什麼鋼琴彈的越來越懈怠。因為沒有練琴啊,還能因為什麼原因。
想著火,想著走明星偶像路線,而不是要做真正的藝術家。"

我想說:"??????"
這就是傳說中的無腦黑?!知乎真好哈,可以匿名,可以胡說八道,隨便抹黑,反正你設置了不能評論。。。呵呵,
不想多說,附上李雲迪17年下部分行程表,大家自行判斷

2017-06-03 福建 福州 福建會堂 音樂會
2017-06-15~06-23 波蘭 華沙與華沙愛樂合作錄製新專輯
2017-07-01 香港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的煙花匯演晚會
2017-08-05 廣東 汕頭 名門藝術之夜 音樂會
2017-08-10 北京 波蘭駐華大使館 李雲迪與華沙愛樂樂團2017中國巡演發布會
2017-08-18 波蘭 華沙 華沙愛樂大廳 第13屆肖邦和他的歐洲國際音樂節李雲迪波蘭華沙愛樂樂團(指揮:李雲迪) 音樂會
2017-08-20 香港 出席萬音天地音樂中心開幕儀式
2017-08-29 重慶 重慶大劇院李雲迪波蘭華沙愛樂樂團(指揮:李雲迪) 音樂會
2017-08-30 廣東廣州 星河灣半島 出席「星悅中國」星河灣首屆全國鋼琴大賽頒獎盛典
2017-08-31 廣東 廣州 星海音樂廳 李雲迪波蘭華沙愛樂樂團(指揮:李雲迪) 音樂會
2017-09-01 廣東 深圳音樂廳 李雲迪波蘭華沙愛樂樂團(指揮:李雲迪) 音樂會
2017-09-03 北京 國家大劇院李雲迪波蘭華沙愛樂樂團(指揮:李雲迪) 音樂會
2017-09-05 上海 東方藝術中心李雲迪波蘭華沙愛樂樂團(指揮:李雲迪) 音樂會
2017-09-30 江蘇 蘇州 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出席金雞湖音樂廳啟用儀式
江蘇 蘇州蘇州文化藝術中心 國慶音樂會 李雲迪蘇州交響樂團(指揮:羅伯特·阿巴多)
2017-10-20 北京 施坦威之家李雲迪鋼琴大師課
2017-11-03 北京 水立方英雄聯盟音樂節
2017-11-04 湖南 長沙音樂廳「榮耀傳奇」李雲迪湖南愛樂樂團 音樂會
2017-11-05 湖南 長沙李雲迪鋼琴大師課
2017-11-10 德國 德累斯頓森佩爾歌劇院 李雲迪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
2017-11-11 德國 德累斯頓 森佩爾歌劇院李雲迪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
2017-11-12 德國 德累斯頓 森佩爾歌劇院李雲迪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
2017-11-15 上海上海大劇院 李雲迪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
2017-11-16 浙江杭州大劇院 李雲迪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
2017-11-17 湖北 武漢琴台音樂廳 李雲迪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
2017-11-19 北京國家大劇院 李雲迪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
2017-12-16 四川 成都世外桃源大劇院 李雲迪·榮耀傳奇音樂會

個人覺得,今年的雲指和莫扎特都非常有亮點,而且華沙愛樂和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耳朵也沒聾是吧,所以懇求大家,再黑他也不要說什麼他不練琴,不想當藝術家了,就黑古典音樂就是一眾人在音樂廳隨便彈隨便拉的,直接黑到底,反正造謠全憑一張嘴


並非黑,而是真心希望他在琴藝上更專註,畢竟這些年確實沒有什麼大的進展,也有退步。
沒人說不可以宣傳,不可以參加一些娛樂節目,但是如果本末倒置,這就不好了 。
當年琴藝遇到瓶頸,意外看到李雲迪的鐘,那時候真是有受益匪淺的感覺,如今,唉。
前些天也看到了他在天天向上彈的肖邦大菠蘿,這也是我現在在練的曲子,說真的,退步了,對比郎朗的大菠蘿真的就有差很多…不過可能跟娛樂節目不太在意有關吧。
總之,黑李的,有為黑而黑的,有像我這種為他著急的,希望他能努力的,畢竟我國出幾個古典鋼琴家真的不容易的。


這個問題應該改成:「為什麼有那麼多樂盲黑李雲迪呢?」天天吹宇鋼,吹破了就換小號撕,嘴上說不要不要,身體卻老實得不得了


因為他彈得不夠好。如果他當初沒有那樣的天賦,而今聽眾也不會如此扼腕。李雲迪的肖賽演出基本是他事業的巔峰。那種精緻,中庸,成熟,羞澀,已經在他的演奏中越來越難尋見了。他的觸鍵越來越隨意,分句越來越混亂,表情色彩越來越單一。如此下去,除了最年輕的肖賽冠軍,他不會在鋼琴藝術史上留下任何痕迹。16年3月卡內基現場,他彈肖邦敘事曲和前奏曲全套。聽一下前奏曲16,就可以發現他的手指機能已大不如前。
或許還有幾個有轉機:彈一彈巴洛克的東西,或者把柴一認真彈好,或者彈一些貝多芬後期的奏鳴曲。


謝邀,根據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首先,實話實說不叫黑,痛心疾首也不叫黑,編造謠言,詆毀中傷才叫黑。因此,暫且將車禍排出我們探討範圍。
然後,是不是「如此多人」都閑得無聊,不去支持自己喜歡的鋼琴家,反而浪費大把時間來造謠另一個鋼琴家的黑料呢?據我觀察,大部分人只是跟風罷了,謠言的源頭也許比我們想像的更加集中呢!
事實上,所有李雲迪黑料的源頭,都可從下列四人中尋到蹤跡。

左一是著名樂評人許祿洋(不鏽鋼老許)、左二是著名樂評人徐堯(霄漢霄漢)、右一是著名樂評人唐若甫(鹵豆腐唐)右二我也不認識。題主若真有求是精神,就去微博知乎豆瓣上挨個找他們問問好了,我向你保證,他們不難找。
(p.s.若不是他們的國內著名樂評人身份,還真以為是saohuang警察在某個街頭dabaojian抓拍的呢!)


推薦閱讀:

25歲學琴不到一年(下)?
李斯特的作品中你最喜歡的有哪些?
如何評價指揮家湯沐海?
古典音樂是怎樣命名的,怎麼記住歌名?
如何評價李雲迪最新自彈自指的肖一肖二 ?

TAG:鋼琴 | 李雲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