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深度多少合適?
初學篆刻,刀入石多深為合適呢?感覺深了行刀困難而且邊緣可能裂掉
好問題
先看幾張圖
陳巨來 伯郊所藏
陳巨來 伯郊鑒賞
陳巨來 吳興徐氏
齊白石 錢大鈞印
齊白石 慕尹
趙之謙 漢石經室
趙之謙 趙之謙印
黃牧甫
黃牧甫
吳昌碩 槃齋
吳昌碩 合肥李園松健父日用大利
吳讓之 瑤圃手撫秦漢金石
吳讓之 仲陶
吳讓之 南陽鄧氏鳴謙珍藏
我們看以上的篆刻家的印面,應該說大多刻得都得比較深,尤其是朱文,幾乎都刻得比較深。而黃牧甫齊白石和陳巨來的白文印尤其深。吳昌碩和吳讓之的白文刻得稍微淺一點。初學篆刻多以漢印入門,漢印大多平正大方,不需要刻得太深,適度就可以了,漢印的深度和吳讓之《南陽鄧氏鳴謙珍藏》一印深度差不多就可以了。
刻得淺會比較省力,而刻得深比較費勁,因此在刻印過程中不宜刻得太深。一般而言白文刻得深刻的淺印底基本上不會印出來,而朱文刻得淺的很容易印出來,朱文在此基礎上做到印底鏟乾淨不至於蓋出來就行了。刻得太深很費勁,而影響線條形狀的不是深淺,而是線形的外邊緣線,因而我們得找到在不影響線條正常表達的最為省力的方式。
接下來我們看看影響深淺的幾個要素:
1,刻印的深淺和入刀的角度有關,刀比較平的時候刻出來就是比較淺的,刻掉很淺的一部分,而刀如果比較垂直的時候,入石就比較深,想刻得淺也難。
如圖,刀口與石面夾角小的時候,入石就比較平,刻出來就淺。當刀立起來的時候,刀口與石面的角度就大了,入石就容易刻得深。
因此在深淺的問題上一定要注意刻刀的角度問題,只有把握好刀的角度問題,你才會在深淺上得心應手。
以白文為例:入刀角度小刻出來的線條剖面如第一種情況。而入刀垂直時則是第二種情況。
我刻的這枚印章刻得比較深,以沖刀為主。整個線條的感覺是比較乾淨的斬釘截鐵的。
2,刻印用力大則刻得深,用力輕則刻得淺。用力大會比較累,用力輕則會輕鬆許多。刻印是個體力活,同時又是個技術活,刻印的朋友一定不要只會用蠻力,要在用力大小和深淺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再說說印槽深淺和線質之間的關係。
一般而言,印槽刻得淺則印槽的坡度比較斜,要刻的深則印槽的坡度比較垂直。而這兩種情況又與線條的質感有關係。
具體是這樣的,刻的淺的線條比較圓厚一點,線的兩側會有一些毛毛的感覺。這是因為印槽坡度大列印泥的時候印泥也會打到印槽里,而蓋印的時候在線條的邊緣上會有一些印槽邊上的印泥蓋出來,因此有些拖泥帶水的,線條比較綿軟。而刻得深的印,在列印泥的時候因為印槽的比較垂直,印槽裡面的印泥難以接觸到紙面,基本不會蓋出來,因而線條比較乾淨。
因此刻印的深淺實際上是和要表現的線質相關的。當然和個人的習慣也有很大的關係。
還得說明的是,蓋印一定得用平整的硬一點的東西擱在下面,這一點要講究,我經常看到有的朋友蓋印直接在毛氈上蓋,不蓋出來印底也難。蓋印有專門的工具,我們叫作拓印版,學習篆刻的朋友應該有一個。
我刻的印供大家參考
不忘初心——鈍齋俊峰治印選(2017) - 知乎專欄 不忘初心——鈍齋俊峰治印選(2017)
【最想像】與古為徒——棲碧山館印藝 - 知乎專欄 【最想像】與古為徒——棲碧山館印藝
棲碧山館印痕 - 知乎專欄 棲碧山館印痕
印不出來就OK了
用習慣的力度,遇到需要加力或減力的地方按需調整即可。
其實不用太在意!哪有規定需用同一種力度篆刻的?不同風格的作品甚至不同的印材所需的力度可能完全不同。
可以去博物館看看名家篆刻實物的印面,不同作者的刀痕明顯不同,即使同一作者,在不同的作品上還有不同的力度。
其實,仔細觀察學習名家作品的印面實物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對刀法的認識會有直接的幫助!
推薦閱讀:
※一個前文藝青年想成為一名商業(特稿)記者,應該看哪些入門書?
※油畫欣賞零基礎應該從何起步?
※想學習刻橡皮章,如何入門?
※零基礎如何開始學習工業設計手繪?
※如何入門參與數學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