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導彈的命名方式是否落伍,為什麼?

導彈和飛彈:明顯是台灣的翻譯方法更科學,其核心就在於自攜推進裝置,而不是制導裝置。看看今天一大堆的制導炸彈、制導炮彈就知道了。

錢學森作為這個領域的超級專家,為什麼連其本質都抓不住呢?


情況恐怕沒有上面諸位是說的那麼簡單,因為事實上大陸軍語也是曾經使用「飛彈」、「導引飛彈」這些辭彙的。

圖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1979年翻印版《軍語畫一》(原書於1956年出版):

「飛彈分導引飛彈(導彈)非導引飛彈兩種,導引飛彈(導彈)本身有導引裝置,能自動或被動地導向目標,非導引飛彈本身沒有導引裝置。」

這是解放軍的第二代軍語也就是1956年版軍語的狀況。倘若我們先不討論奇怪的俄語軍語措辭*的話,至少從漢語軍語上來看此時的解放軍軍語和台軍軍語是一致的,即都使用「飛彈」(大概和Missile對等)。「導彈」在此時的軍語中是特指「導引飛彈」,大概可以和Guided Missile對等。
--------------------------
* 「управляемой снаряды」這個詞直譯過來是Guided Munition即「制導彈藥」,比如152毫米「紅土地」制導炮彈就被認為是一種「управляемой снаряды」,而現在的俄語軍語中「導彈」更可能是「управляемой ракеты」,直譯過來是Guided Rocket即「制導火箭」。不過此書作為基準的蘇軍軍語是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水平,當時導彈兵器本身就剛剛誕生,缺乏合適定義可以理解。
--------------------------
至於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我猜測可能是①解放軍軍語基準從俄語變成英語,以及②英語中「導彈」一詞在習慣使用中簡化(從Guided Missile變成Missile)的結果。而台軍的軍語沒有經歷過類似的變化,所以維持著「飛彈」這個術語。
當然,這個猜測得參閱《軍語》(1972年版,軍內試行本)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1982年版)之後才好確定,不過我暫時沒有這個考證能力。
然而,在目前的美國國防部軍語詞典中還是使用Guided Missile描述「導彈」:

Guided missile(DOD) An unmanned vehicle moving above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whose trajectory or flight path is capable of being altered by an external or internal mechanism. See also ballistic missile.
Source: JP 3-01

(http://www.dtic.mil/doctrine/dod_dictionary/data/g/4487.html)


謝邀 發現這道題自己能答,口亨

說一下,導彈是「制導炸彈「的意思,強調它是一個閉環控制系統,無論是V1還是V2都有簡單的控制裝置,而炸彈是沒有的,因此自由落體炸彈是開環系統
錢學森是控制學大師,他很清楚地知道是否為閉環系統才是判斷這種新型武器的最重要指標

為何不是飛彈呢?
因為火箭彈也是靠自身動力飛行,但這種武器和導彈用途、部署、作戰目標完全不同,因此必須加以區分。也即,是否能自體飛行不作為區分指標

導彈的命名完全能體現錢學森的水平

參見維基百科
a missile is a self-propelled precision-guided munition system, as opposed to an unguided self-propelled munition, referred to as a rocket (although these too can also be guided)


如果當年錢老翻譯的是飛彈,那這個問題就會是:

導彈和飛彈:明顯是台灣的翻譯方法更科學,其核心就在於自攜制導裝置,而不是推進裝置。看看今天一大堆的火箭炮、火箭筒就知道了。

錢學森作為這個領域的超級專家,為什麼連其本質都抓不住呢?

--事實都不重要,題主你開心就好

-------分割線-------
以下是原問題的回答

missile來源於rocket,火箭被發明出來之後,由於當時的歷史環境幾乎立即就被用于軍事目的,而火箭應用于軍事目的,最重要的是要擁有能夠精確打擊目標的制導能力,除了初代導彈是把爆炸部搬上火箭之外,此後歷代導彈升級都是為了改進位導裝置以提高打擊的精確度

簡單來講
火箭 = 飛
導彈 = 飛 + 殺傷部分 + 制導
顯然制導是導彈最大的特色

這就是當時的研究思路

錢老作為加州理工JPL前身火箭俱樂部最初的5名成員之一以及JPL的教授可以說是美國最早研究火箭和導彈的人之一,基本經歷了火箭和初代導彈的全部研發過程,自然對這個關係很清楚

事實上錢老當初正是因為覺得「飛彈」這個翻譯不好才提出「導彈」這個翻譯的,不知比飛彈高到哪裡去了,到題主這裡成了想當然的差...唉...


不打第一炮,毋須第三炮,謂之二炮


飛彈?
意思就是會飛的「彈」?
問題是,無論是子彈還是炮彈還是炸彈,都是會飛的啊?

至於說「自攜推進裝置」?
現在很多無後坐力炮也是炮彈「自攜推進裝置」,也沒見把它列為飛彈吧?。
至於RPG,是飛彈嗎?好像很少見人這麼說吧?


不然叫什麼?
米塞露?

導彈很好啊
因為導彈的作用,特別是戰術導彈的作用不就是」搗蛋」么?
至於飛彈?
也對啊
大陸飛來就彈我們jj(台灣人口氣)


都不好,好嗎。照你這麼說火箭彈也在飛啊,還有滑翔炸彈呢。

叫米騷得了。米騷!


作為行業內的一個普通設計人員,認為這個問題提的非常沒意思,而且由於對錢老的評論引起了我的不適,而且非常不適。 建議搜索錢老經歷背景然後對題目中部分語句進行修改。
暫且不說該辭彙來源於何種語言,作為這一領域的首批開拓者之一,即便不考慮什麼語翻譯過來的,錢老本身對這個事物進行漢語命名也無可厚非,並且在今天看來,甚至在未來發展看來,這一詞語都是更科學的,題主想想,假如你要設計一款在大氣層外飛行的制導武器,而它幾乎只需要你提供初始速度,本身除控制系統可能使用的脈衝推力外不需要動力,你還管它叫『自攜推力裝置』的武器么,,,再者說按題主這個說法喀秋莎也是飛彈?而且這個解釋本就牽強附會,『飛彈』明明就是對英文詞的無腦翻譯,夠不上你說的層次


我認為大陸這邊在科學技術名詞選定上,確實是要比台灣優秀的,像導彈-飛彈(「導」強調了制導功能,能飛的就太多了),激光-鐳射(鐳射雖然有個鐳字,但也只能算音譯,激光更能直觀感受到其特性,想想你小時候聽到激光的感覺,同樣我小學看動畫、電影碟片,上面寫的鐳射,我根本就不知道是什麼),酶-酵素(化學命名規則,有機物命名用酉作偏旁,加音譯第一個或次之音節或多個音節切音作聲旁,或根據特性選擇,酶顯然是後者,來源於「媒」,表示讓兩種物質加快反應,酵素是從日本借用,從發酵會意),可撓性-可彎曲性(撓有彎曲之意,普及了一下漢語知識,事實上很多非常用字或常用字非常用意借著科技辭彙復活了,這也全是理工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功勞),當然這個問題見仁見智,討論起來非常有趣,但如果非要認為台灣的高大上就無話可說了。


軍理那玩意怎麼背的來著:」如果武器的爆炸威力提高一倍,武器的殺傷力只提高40%,但如果命中精度提高一倍,武器的殺傷力就會提高400%「。顯然制導比會飛重要多了。
」導彈「比」飛彈「不知道高哪裡去了
」激光「比」鐳射「也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2333333自控老師已經哭暈在廁所。。。導彈的核心難道不是控制和導引部么。。。照這樣說只要是會飛的帶戰鬥部的都歸飛彈了啊。。。
by the way,跟控制論專家和航天學家辯論語文,還跟文學家和思想家辯論醫學/跟軍事家和政治家辯論書法不一樣,如果換成後兩者我估計題主就GG了。


我們就說英文字面。

mis·sile
?mis?l/
noun

  1. an object that is forcibly propelled at a target, either by hand or from a mechanical weapon.
    • a weapon that is self-propelled or directed by remote control, carrying a conventional or nuclear explosive.

missile本身是投擲物,到有導彈這玩意出現後被用來形容導彈,而且最初的全名叫guided missile(作為對比,還有unguided missile)。而guided missile意在飛還是意在導,這就很明顯了。


我覺得導彈怎麼聽起來也比飛彈逼格高吧


你的意思是周公不如你嘍?錢老也不如你嘍?!


其核心就在於自攜推進裝置

海一樣多的無控火箭彈高呼滿塞。泛RPG聯盟對這種看法表示滋瓷。


二炮上面那位仁兄已經說了。
至於導彈/飛彈。
那啥,按照字面意思,仔細想想:導彈就是導彈,飛彈也可能是火箭彈,也可能是導彈。
而當時的環境下,制導炸彈和制導炮彈壓根兒連影都還沒有,誤解就更無從談起了。
孰優孰劣,高下立判。
而且就逼格來說,導彈比飛彈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暴露智商了


自己領悟不了怪別人總結的太好?


飛彈怎麼就比導彈科學了,哪個制導炮彈制導炸彈不飛。。。翻譯本來就是約定俗成的,何況這種本來就沒有什麼優劣之分的兩個詞,沒必要糾結吧


名者實之賓也,何必計較。你把它叫搗蛋它照樣能國防不礙事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錢學森的《工程式控制制論》?

TAG:軍事 | 命名 | 錢學森 | 導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