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運動時多消耗脂肪?
就是在跑步減肥什麼的時候提高脂肪消耗比例減少糖消耗比例,是不是這樣就更好減脂?
感謝邀請。注意一些零碎的技巧,倒是能做到儘可能多的消耗脂肪。運動營養學研究運動中增加脂肪氧化,初衷是為了提高耐力運動員的運動成績。人體脂肪儲量,比糖要多得多。消耗脂肪,節約糖,可以最大程度保證中高強度運動的持續時間。在耐力運動員的營養安排中,高脂肪膳食、比賽前攝入中鏈脂肪酸等,一般也有助於增加運動時的脂肪供能比例。但這是為了提高運動成績,跟減脂沒什麼關係。
對減肥來說,運動時多消耗脂肪肯定也是有好處。這個問題涉及的原理比較多,我先來個簡化版,主要說結論。原理放在後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往後看。
結論:主要是針對有氧運動來說,無氧運動不能直接消耗脂肪,所以我們不講。有氧運動時:
1,運動前1小時補充咖啡因,劑量約5毫克/公斤體重。
2,運動前2-3小時內禁食碳水化合物,任何碳水化合物都不要吃(但不同於空腹運動)。
3,運動前和運動時注意補水。
4,可以考慮適當補充一些膽鹼、肌苷。補充足量的鈣和鎂。有原發性高血壓的人,可以考慮補充一些精氨酸。
*****************
下面開始講原理。
運動中脂肪消耗,和糖類物質消耗的比例,最主要要的決定因素,還是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簡單說,運動強度越大,脂肪供能的比例越小。65%最大攝氧量,一般是個分水嶺。超過這個強度,脂肪供能比例就大大降低了。運動時間方面,中高強度運動時,運動時間越長,脂肪供能比例越大。低強度運動時,運動時間延長,脂肪供能的比例改變不大。
再次強調,脂肪供能比例大小,跟減脂效果沒有必然聯繫。低強度運動,脂肪供能比例雖然大,但總熱量消耗較小,所以,運動減肥,還是中高強度運動效果更好。
運動中增加脂肪氧化,有這麼幾個關鍵環節:
1,脂肪分解。脂肪分解加快,可能使血漿中遊離脂肪酸濃度增加,一般能帶來更多的脂肪氧化。
2,脂肪運輸,脂肪分解後的脂肪酸要經過血液運輸進入肌肉被利用。運輸速率越大,越有利於脂肪氧化。
3,脂肪的跨膜轉運。脂肪酸要從脂肪組織,進入肌肉細胞的線粒體內,才能被氧化利用,這個過程,脂肪酸要穿過好幾層膜。穿不過去,或者效率低,也影響脂肪的氧化。
下面我們一個一個說。
1,脂肪分解。脂肪分解就是脂肪組織水解成脂肪酸的過程,脂肪被氧化利用,這是第一步。脂肪分解需要酶的催化,最主要的是甘油三酯脂肪酶。甘油三酯脂肪酶對激素很敏感,主要激活該酶的激素是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質醇也有一定促進脂肪分解的作用。
抑制脂肪分解的激素,主要是胰島素。
理論上說,促進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可以加速脂肪的分解。胰島素分泌增多,不利於脂肪的分解。
促進脂肪分解的激素,一般在高強度運動時,分泌會迅速增多。比如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在運動強度超過70%最大攝氧量時,分泌呈指數函數增加。涉及大肌群的運動,也會促進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
所以,理論上說,高強度、大肌群運動,能較好且迅速地促進脂肪分解。但我們需要注意,這不等於說,高強度、大肌群運動,一定會使血漿遊離脂肪酸濃度提高。實驗發現,長時間低強度運動時,雖然腎上腺素等激素水平僅比安靜時增加了50%,但血漿脂肪酸轉換率卻比安靜時增加了4-5倍。而高強度運動時,激素水平升高3-19倍,血漿脂肪酸轉換率反而下降。
也就是說,運動時增加脂肪的氧化,僅靠高強度運動,促進脂肪快速水解,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其它因素的配合,比如脂肪組織血流量,這個問題下面會詳細論述。
補充劑方面,咖啡因是已知的,比較安全有效的脂肪分解促進物質。咖啡因可以通過激活腺苷酸環化酶,促進脂肪水解。
所以,運動前補充咖啡因,對運動中增加脂肪氧化還是有幫助的。一般來說,運動前1小時補充最好。劑量大概5毫克/公斤體重。一杯星巴克中杯咖啡,大概含有400毫克咖啡因。不過實驗發現,通過咖啡補充咖啡因,效果要明顯遜色於服用咖啡因膠囊。
不同的人,對咖啡因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差異很大。所以有些人使用咖啡因,效果明顯,有些人就沒什麼效果。但不建議為了明顯的效果,盲目提高咖啡因的劑量。
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只有一部分進入血液,參與氧化供能。剩下的一部分脂肪酸,在脂肪細胞內會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也就是說,脂肪分解後,消耗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又變回脂肪。
安靜狀態下,進入血液循環的脂肪酸,比例比較小。大多數脂肪酸分解後,又重新合成甘油三酯,這叫甘油三酯-脂肪酸循環。運動時,脂肪的再合成比例會大大減少,但還是有。
脂肪酸在脂肪細胞內合成甘油三酯,需要碳水化合物來合成甘油。所以,血液循環中葡萄糖濃度較低時,可能限制脂肪酸再酯化成甘油三酯的速度,理論上說有利於更多脂肪酸進入血液循環。
這就是說,減脂期間,運動時和運動前,盡量不補充碳水化合物,在相對略低的血糖水平下運動,有可能增加脂肪的氧化。但要強調,這樣做的缺點是,可能因為血糖較低,過早出現皮質醇分泌增多,一定程度增加肌肉分解。
2,脂肪酸運輸。
脂肪酸運輸,是血液循環把脂肪酸從脂肪組織運輸到肌肉細胞的過程。因為脂肪酸不溶於水,所以在血液里運輸,要跟白蛋白結合。有人認為,血漿白蛋白濃度,可能是脂肪酸運輸的限制因素。但是實際上,人血漿白蛋白濃度一般都比血漿脂肪酸濃度高,而且1個白蛋白可以結合8個脂肪酸,正常情況下,血漿白蛋白是足夠用的。
提高脂肪酸運輸能力,更有效的辦法是增加脂肪組織內,和肌肉細胞內的血流量。受過良好訓練的耐力運動員,氧化脂肪的能力比一般人強得多,這跟他們肌肉和脂肪組織中毛細血管網較發達有很大關係。
脂肪組織和肌肉內的血流量,跟血管壓力差和血管阻力有關。血管阻力越大,血流量越小。
血管阻力大小,主要看血管長度、半徑、和血液粘稠度。血管長度我們控制不了。血液粘稠,和血管半徑,是調節血流量的關鍵因素,其中血管半徑最重要。因為血管阻力和血管半徑之間是四次冪的關係,所以,血管半徑稍微變化,血管阻力就會有較大改變。
這就要求在運動時,要喝夠水,降低血液粘稠度。水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但要足量。一般來說,運動時,視環境溫濕度,每小時應該分次補充600-1500毫升水。
另外,脂肪水解成脂肪酸,也需要水的參與,所以,減脂,喝夠水很重要。
擴張血管,也能增加血流量。我們說一下能擴張血管的補充劑,主要有煙酸、膽鹼和肌苷。
使用煙酸擴張血管,都需較要大劑量。大劑量煙酸,一般作為治療某些疾病的輔助手段使用,雖然沒有明顯的毒性,但這種方法還是不推薦。
膽鹼和肌苷,在補充劑市場上,也屬於「脂肪燃燒劑」。膽鹼是一種非必需營養素,補充膽鹼能促進乙醯膽鹼的合成,後者是一種有潛在擴張血管功能的物質。
膽鹼有點像肉鹼,食物中有,人體也可以合成。含量較高的食物來源有蛋黃、肝臟、啤酒酵母、麥芽、大豆、燕麥片等。
膽鹼減脂作用的實驗較少,但理論上說,可能有一定的增加脂肪氧化作用。正常劑量服用膽鹼,一般沒有什麼明顯毒副作用。
肌苷跟膽鹼類似,不是非必須營養素,人體能合成,食物里也有。含量比較豐富的食物有啤酒酵母和動物肝臟等腺器官。
過去,東歐運動員特別喜歡用肌苷,我也曾見過健美運動員使用肌苷,據說是為了增粗血管。肌苷有擴張血管的供能,所以,理論上說在有氧運動時補充,可能能增加脂肪的氧化。
肌苷比較公認的副作用,是有可能提高患痛風的幾率。因為肌苷的降解產物是尿酸,大劑量攝入肌苷,有可能引起尿酸水平的升高。
但研究一般認為,連續補充2天的肌苷,不會改變尿酸水平。補充5天和10天,血清尿酸水平增加了近2倍。實驗中,肌苷的補充劑量一般是3000-6000毫克/天。使用肌苷需要謹慎。
另外,補充一些鈣和鎂,也有助於舒張血管。
小動脈內皮細胞會產生很多物質,有擴張血管的供能,包括一氧化氮、前列腺素、內皮衍生的超極化因子等。我們比較熟悉的是一氧化氮。
很多人覺得氮泵能擴張血管,就是因為氮泵中有一氧化氮的前體物質精氨酸。實際上,補充某種物質的前體物質,不一定就能增加這種物質的合成。就好像,紙是錢的前體物質,但是,買再多紙,該窮還是窮。
精氨酸合成一氧化氮,需要相應的酶催化。只有精氨酸是白搭。所以我們不必要迷信氮泵的功能,事情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實驗發現,有些人補充精氨酸有效,有些人就無效,這跟個體血管內皮功能有關。
也有些人因為小動脈輕微血栓,影響局部組織血流量。血管問題,好像離年輕人比較遠,但實際上,有些人30歲開始,血管上就已經形成了動脈斑塊。動脈斑塊的形成原因,現在也還不能明確。各種各樣可能的機制有很多。但一般認為,控制血壓,飲食清淡,注意抗氧化食物的補充,都是有好處的。
總結一下,有氧運動之前,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膽鹼、肌苷、鈣和鎂。運動時要注意補水。
3,脂肪酸跨膜轉運。脂肪酸從脂肪組織到肌肉細胞線粒體內部,需要跨過很多層膜。這個過程,一般認為是被動擴散和主動運載都有。血流量增加,可以提高脂肪酸被動擴散跨膜的速率,所以血流量也是脂肪酸跨膜轉運的一個可能的重要限制因素。
主動運載部分,人們普遍關注的就是長鏈脂肪酸進入線粒體內膜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肉鹼作為載體。所以肉鹼作為一種「脂肪燃燒劑」被大肆炒作。但實際上,人體實驗發現,補充肉鹼的減脂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
肉鹼轉運長鏈脂肪酸進入線粒體,需要肉鹼脂醯轉移酶(CAT I)的催化,這種酶,就是這種反應的限速酶。當飢餓、高脂膳食或體內糖儲存降低時,這種酶的活性增強,脂肪酸氧化增強。
所以,跟前面所說的一樣,有氧運動時,如果考慮減脂效果最大化,就盡量保持在血糖相對較低的狀態。推薦閱讀:
※同等健身強度下,胖人會比瘦人更容易練出肌肉嗎?
※這樣的5x5訓練計劃可行嗎?
※健身房中有哪些很不好的體驗?
※是否有人在健身房用吹風機吹身體的各個部分?
※為什麼健身房器械不用彈簧而用鐵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