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建設211院校時是如何考慮的?

河南的學生在自己省里念不到好大學,必須到外省讀985和211院校。河南人口近億,但是211院校數量只有一所,鄭州大學。而我大砍省黑龍江都有四所。我省人口不到河南的一半。北京有26所。 【【【【【【【【【【【【【【【【【【【【【【【【【【【【【【【【【【【【【 【【我在題干里說了,我是黑龍江的,我提起河南是因為我一個哥們是河南人【【【 【【【【【【【【【【【【【【【【【【【【【【【【【【【【【【【【【【【【【 國家在建設985和211工程的時候是採取什麼標準?是否考慮到地區問題?國家有如何考慮? -------7月-27日修改問題-------- 減少了一些不太恰當的詞語。下次題主不要這樣提問,盡量和諧一些。會被誤認為釣魚貼。


河北表示不服 唯一211在天津好嘛


說一下我的觀點:建設211工程大學的目的就是為實現工業現代化!

看一下211定義:

211工程,是為了面向21世紀,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中國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使其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的建設工程。

所以再看一下四所以上的學校分布:(百度百科,不保證正確)
北京26,江蘇13,上海9。
湖北7,陝西7,四川5,黑龍江4,遼寧4,廣東4。

很明顯,都是清一色自建國以來的重工業(軍工)基地。

而山東、廣東、浙江這些非重工業的經濟大省,中央就不給予政策扶持。


原因很簡單,因為發展重工業費錢費時間,但這卻是中央政府必須要做的事。

so,結論:只有重工業基礎的城市才能孕育211學校;而為了工業現代化,中央對重工業省份進行政策補貼。


我用數據戳下大家的G點。
常年盤踞在GDP和人口數量全國前五名的:廣東4所,山東3所,河南1所,就連經濟爆棚的浙江也僅僅只有1所211大學。(此時宇宙蘇在淫笑)。


先上結論:沒有歧視,但國家對河南教育需求估計嚴重不足。

首先澄清兩個概念:好大學和「211」大學。

好大學:實際水平較強,在全國範圍內享有較高聲望的大學。

211大學:是國家以各大學實際水平為基礎,考慮地域與行業平衡選定的,目的是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本土一流大學。請大家著重注意一下加粗的幾句話,很重要,不說三遍。
也就是說,211大學主要選自「好大學」,但並不全是。因此在分析211大學布局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國的好大學都在哪裡。

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時間並不長,好大學的形成與分布受歷史、政策、經濟等因素影響很深。
歷史:京師大學堂,清華學堂,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沒辦過百年校慶的大學不要來打招呼。
政策:正面影響的代表:冰城一眾大學表示哈樂賓是個好地方。負面影響的代表:1952年是很多大學忘不了的痛……不舉例了……(浙大怎麼捂著臉跑了)
經濟:GDP常年盤踞全國前三的大內鬥省,坐擁11所211院校,相當於四川、湖南、重慶、河南、河北、雲南六省之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由於優質資源的自發聚集性,好的大學會天然地出現在一線大城市和其他經濟發達地區,這是任何人改變不了的客觀趨勢。那麼如果沒有中央政府的行政調控,放任大學自由選擇校址,恐怕中國TOP100的大學都會擠在北上廣。

從1991年國家提出「211工程」至2012年三期工程建設結束,211工程大學共選拔112所,其實已經超出了一開始提出的「100所重點大學」的目標。我國的教育經費是有限的,2009-2013年,政府撥付高校科研經費2647.69億元,其中72%(約1906億元)用於「211」和「985」高校。說實在的,每年400億去建設100多所「一流大學」,其實是相當不夠的。大學建設理應保證質量,為何在21年間還不斷增加入選數量?難道總是有大學實力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無他,平衡耳。

這是第一批入選211工程的大學名單以及入選時間:

幾乎清一色實力超群的綜合性或工科大學,第一批九所985院校也全部在列。

這是倒數第二批:

大規模增加政法、財經、農林、師範、體育類院校。

這是最後一批:

西北四省,一人一個(有意思的是:新疆已有一所211——新疆大學,但由自治區人民政府主管,新晉的石河子大學則由生產建設兵團主管。)再捎上海南島。大家都有211啦,都憋吵啦……

平衡嘛,這個咱們擅長。

----------------------------------------------------------分割線-------------------------------------------------------
具體到我的家鄉,河南省(這幾天似乎在知乎上出鏡率很高)。自從河南大學被拆分後就無一所拿得出手的大學,在「211」工程評選時只有鄭州大學被選上也並不出人意料。假如河南有一所公認的頂級名校沒有入選,這才叫「歧視」(國家恁坑俺!)但事實是我們並沒有哪所眾望所歸的學校落選,這是由河南本省高校和經濟的實際水平共同決定的,這個鍋甩不到國家頭上。且從全國範圍看,全省只有一所211的中西部省份並不止河南一家,河北、山西、江西、內蒙古以及甘肅,大家都是難兄難弟。

但是,
必須承認:國家對河南人口之眾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教育的強烈需求估計嚴重不足。
對於其他中西部省份來說,由於考生人數少,本省好大學少的弊端並不明顯,特別是全國名牌大學分配的招生名額與學生需求的矛盾並不是十分尖銳。

而河南人口基數大,高考人數居高不下,我當年高考時考生人數是95萬餘人,居全國首位;第二位的山東省為66萬人。這麼多人去哪上大學?尤其是好大學?消耗本地考生最多的永遠是本省的大學,你看武大華科一年在湖北招幾千學生?!鄭大這一所211的招生人數相對於九十萬考生,杯水車薪。尤其致命的是,鄭大只是211工程,並不是更高層次的985工程院校,這就註定了本省成績最好的學生不會也不能選擇留在家鄉,只能去異鄉求學。君不見當初我們重點班填報志願,都把鄭大作為四個平行志願的最後一個來保底。河南養人,留不住人。

在「211」工程評選時國家出於行政上的一些考慮使中西部省份都擁有至少一所211院校,但這種「平衡」充斥著僵化的行政思維,只是單純地貫徹了「他有你也有,你們都別吵了」的指導思想,並沒有更多地考慮各省實際情況(當然,整個評選過程中肯定充斥著各省各校各行業與中央的討價還價,這種最沒有特點的一碗水端平恐怕也是各方最終妥協的結果,挺富有中國特色的)。

因此,國家211大學選拔時並沒有「歧視」河南,只是這種看似一視同仁的公平,實際上並不是正義。


-----------------------------------------題外話---------------------------------------------
無論「211」在大學名片上是多麼閃耀,都無法掩蓋近年中西部愈演愈烈的經濟與教育塌陷。所謂「棍棒打不死經濟規律」,一個「211」的招牌現在也未必就能把學生死心塌地吸引過去,尤其是在211之間進行選擇時,地域的重要性扶搖直上。現在的學生已經有意識地優先考慮學校所在地,而任何一所學校的根基與發展其實都在學生——生源好萬事如意,生源差坐以待斃。經濟領跑的東部地區在未來十數年內教育也必然會領跑全國,這不是靠「行政平衡」就能改變的。

--------------------------------------------------一些數據來源----------------------------------------------------------
http://blog.chinaunix.net/uid-26838585-id-4009693.html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8974


我浙江。。


只公平地說一句 按照教育人口 河南有百分之10的教育人口 也就是平均分配河南應該有3所985和11所211 現實是只有一所211 還是省屬211 沒有教育部承認的研究生院 沒有一級國家重點學科 沒有國家重點實驗室 只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而且大家不要忘了 和其它一些只有一所211的省份本質不同的是 我大河南每年有80萬以上考生 我參加的07年是83萬考生 一本線理科2萬左右 所以我們是學校少同時人還最多 雙重的打擊

河南的二本學生並不差 生源在二本的全國生源里里絕對算是全國前列 基本上河南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農業大學這些學校裡面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一本專業

我是河南考生 07年高考的 07河南的一本線就是596分 我就是壓線 所以只能上這些學校 這些在東部地區被同學們看作超級垃圾的野雞大學 就是在這些野雞大學裡 我們學校07年那屆600分以上的人數不少於1000人 我不知道600分在當時其他別的多少個省起碼可以有個211甚至是部署211上 國家對河南是真的虧欠太多

中國前列的產糧大省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地帶 京廣線和隴海線的交匯點 哪個懂鐵路運輸的敢否認鄭州火車站的地位 沒有鄭州站恐怕中國將近一半的鐵路運輸要陷於癱瘓 但這個省的教育水平實在和這些不相匹配

如今已經準備讀博了 一切向前看吧 按理說這些都該看淡了 看到這個問題 再次為河南不平而已 說的過激各位朋友見諒


肯定有,不然老少邊窮和民族地區怎麼辦?


國家建設不建設,說白了就是給不給錢,給多少錢的問題。
我記得有一段時期有過北京高校外遷的潮流,也是造成現在地礦油這幾個大學有兩所的根本原因,別的不多說,說說我本科的學校地大吧。從前叫北京地質學院,現在叫中國地質大學。從北京搬出來後,輾轉湖北,還不是武漢,具體哪裡忘記了,老校長找到了在武漢駐紮的某軍隊領導,兩人是舊識,軍隊領導畫了一點地,就是現在的地大西區,給學校用。(這一段是道聽途說,沒有任何根據,各位看官姑且當段子看) 之後也十分困難,上課都要借隔壁華工(現華科)的教室,總之頗為不易。很久之後寫信給鄧小平要搬回北京,小平同志批複道,不必把大學都辦在北京嘛,就沒搬回去。
說這個不是說哪位領導人的政策,而是說一個現實,學校都想去大城市,大城市有加成,生源好,機會多,給錢多。因為北京高校不光是教育部撥款,北京市政府也要撥款的。
你說家鄉的院校建設不好,說白了,省屬的高校省里撥款能有北京市屬的撥款多?政府也是有窮富的,政府也是有不重視教育的地方政府的。
關於生源,如果ab兩所實力差不多,一個在北京,一個在鄭州,你願意去哪個?這是赤裸裸的地域優勢。
關於名校,這個東西不是一天兩天撥款能建出來的,國民政府時期的名校都在哪?在大城市,像清華北大復旦南開南大武大中大,都是有歷史傳承的,也是造成名校集中於大城市的一個原因。
我還想多說幾句,城市好就業真的有加成,北京上海廣州,實習機會大把大把的,你在小城市,真的是連像樣點的實習都找不到。


這是我見過知乎上不要臉答案最多的問題,總結起來就是:
211是給好大學的,你們沒有好大學,所以不配。
你們自己不撥錢,怪我嘍?
農業大省,要什麼自行車。
我比你更慘,來比比看?
有1個就不錯了,其實你們一個都不該有。
明明知道中國在政策決定一切,卻裝糊塗。


--------再更新一次,----------------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

「」地方政府不干涉具體辦學,比如招生由學校自己說了算。安徽每年拿錢給科大,插手過具體辦學?按其他地方的邏輯,我給錢你就要多收我的人,人家這麼做了?「」
--------------
來來,我感覺你家電費是不是比較貴啊?別省那幾個錢,百度一下,第一頁就是數據。

跟你們撕逼,太累。

*******第一次更新:************************
@季廣瑞 ,

@李石華
你還嘴硬,不過你這道理扯的太牽強了吧。
狡辯!
首先你看清楚,題主的問題重點在哪裡?難道你真的看不懂???


原問題重點是211的問題,不是錄取率的問題。河南同學抱怨211少,我指一下211設置目的。你反而和我提錄取率的問題,瞎嚷嚷啥。
--------------------
你要明白,錄取率跟學校位置有關係。哪個學校不是本地招生多?
因為211設置的問題,導致高校招生不公平,難道不是?
這才是問題的重點。

國家在建設985和211工程的時候是採取什麼標準?是否考慮到地區問題?國家有如何考慮? 看清楚好嗎。
那麼如果沒有中央政府的行政調控,放任大學自由選擇校址,恐怕中國TOP100的大學都會擠在北上廣。
---------------------
呵呵,高考大省的孩子們就不該考慮?即使211都設置在沿海,但是招生也應該公平。
不然要你政府是吃乾飯的?


首先澄清兩個概念:好大學和「211」大學。
好大學:實際水平較強,在全國範圍內享有較高聲望的大學。
211大學:是國家以各大學實際水平為基礎,考慮地域與行業平衡選定的,目的是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本土一流大學。
------------------
不管你如何澄清,社會只接受這個概念:211985才是好大學。很多好單位找人明確有院校限制。
重點是:不管你院校好與不好,招生應該保持公平。
不要扯那些沒用的概念!說一千道一萬,都是洗地。

不公平,反而不承認,是無理
不公平,反而極力狡辯,倒打一耙,是無恥

*************************************************************

一句話:拿出數據來,別瞎嘰歪。

為什麼知乎上很多人,天天聖母心,天天自由民主。可是在具體事情上就犯糊塗呢??
或者是不要臉,裝糊塗?

歡迎@季廣瑞同學蒞臨指導工作。

「」河南學子可能因為本省只有1所211而不高興,那麼請問:浙江、江西、寧夏、雲南、貴州、山西、廣西、西藏、內蒙古、海南學子呢?「」「
-----------------------------------
浙江--一個985---31.79萬人、
江西--一個211---35.4萬人、
寧夏--一個211---6.77萬人、
貴州--一個211---33萬人、
河北--一個211---40.48萬人

河南--一個211---77.2萬人
@季廣瑞 同學,看清楚了,考生人數呢?錄取率呢????
你故意忽略這個因素嗎??
成心的吧!!!!

再看一個例子:
廣東--75.4萬人--
廣東考生是多,可是人家二個985,兩個個211
不過,廣東比河南半斤八兩,都是苦逼的主。錄取率特別低,看下邊的圖。

211大學是沖世界一流大學水平的,
不是多設幾所降低分數線方便你有學上的。
滿足你虛榮心方便你找工作的。
-----------------------
@季廣瑞 哥們,你考大學,肯定拚命學習去985、211院校,
難道不是為了找工作,虛榮心????
你是為了中國的科技事業,去211受苦受難的????????
我再問一句
憑什麼你們滿足虛弱心,方便找工作,
我們就得去苦逼的搬磚??
我們的心就是玻璃心?
我們的工作就是搬磚??
我們天生命賤?
如果我們考不過你們,那我們輸的心服口服,毫無怨言。
你覺得我們服嗎????????

附圖一張,隨手網上找的資料,什麼高校數量,211,都不如一個錄取率來的痛快。

曾經我在謀度、某涯上面發過類似的帖子。
三分鐘之內,妥妥刪除!!
如今看某乎的了。我就想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天天嚎叫什麼客觀、民主、公平、正義……
天天big比誰都高。
可是一遇上正事就犯糊塗?


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河南多少考生?山東多少考生,人家也沒少納一分的稅,讓個不懂教育的來搞教育,我就呵呵了,還100所世界級高校,到現在也確實是世界裡搞笑了……好大喜功的人總是喜歡亂放炮,可是真想還不是會把你釘在恥辱柱上?高考相對來說公平,也是因為這個過度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就像原來你過得豬狗不如,現在過得和豬狗一樣,還是會感恩戴德。其實真的想建成一流名校,10個左右集中精力發展就夠了,現在學校的三六九等已經把工作問題的矛盾給升級了,既得利益者也絕對不會捨得自己的蛋糕,甚至恨不得各種等級畫的越多越好。解決方案是按人口比例劃分錄取比例最合理,按政治地圖劃分?你是來逗機靈的嗎?三省交界處的跟有太大差別?這樣的結果短期有很大好處,長期來看,也很難出現世界級名校,世界級科學家,國家公民之間差距越來越大,矛盾越來越突出,當然,然並卵,很多人都懂的道理,我還是好好努力去吧,不能憤青了。(去看看德國幾次崛起的速度,歸根結底還是智力資源起到關鍵因素啊,走心的民族主義者該吸取些經驗)


我們還是得回到「211工程」這一名稱本身來。

評價211當然是根據學校實力來,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211的全名。

211工程,是為了面向21世紀,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中國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使其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的建設工程。

恩。好,請默念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大學三遍。

既然這是靠實力吃飯的事,還請有些人別把合理差異當歧視了。

推薦知友 @AFYZY 的答案, http://zhi.hu/pMlk 他的回答更合理些。

211大學是沖世界一流大學水平的,
不是多設幾所降低分數線方便你有學上的。
滿足你虛榮心方便你找工作的。


還是要援引一下官方的態度。

2015年3月7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教育界別聯組會議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說,985和211工程還會繼續堅持、繼續做,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三個部門已取得共識,在高等教育方面就是要強化一流,對大學就是要扶強扶優,使它更好。對義務教育要扶貧扶弱,但高等教育不可能這麼做,也不必要均衡化,高等教育要強調特色、優勢和傳統,百花齊放來提高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對國家的貢獻,以及國際競爭力。教育部將對大學扶強扶優使其更好,至於有的高校辦不下去那是自然規律,因為高度教育是一個選拔,是一個層級問題。但義務教育每個學校都得辦好,基本都應該達到標準化,每個孩子接受公平教育。

答主的問題中提到了地區問題。
教育部當然考慮了地區問題。
每個省級行政大區都有211 。
可以看出教育部已經給足面子了,

一看就是出於地域平衡才評211的大學,比如寧夏大學、西藏大學,青海大學
在本省(浙江省)只能招二本。
在重點學科數量、碩博士點一些指標上還明顯不如東部的一些非211重點大學。


教育問題的成因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涉及到歷史、經濟等等。
比如河南大學,
當年可是可以與浙大、中大、武大、南大比肩的國立第五中山大學。

比如 如今 如日中天 的復旦大學,(一句話好多如23333)
解放前是赫赫有名的野雞大學。
(並沒有黑貴旦的意思但是貴旦確實太招黑了)

河南學子可能因為本省只有1所211而不高興,
那麼請問
浙江、江西、寧夏、雲南、貴州、山西、廣西、西藏、內蒙古、海南學子呢?

請問這算不算歧視呢?

特別是我浙江23333
杭州大學啊!!
杭州大學啊啊!!!
杭州大學啊啊啊!!!!


附錄:211工程學校遴選標準

遴選進行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原則是「水平是基礎,投資是條件,目標要明確,措施要落實,公平競爭,擇優遴選」。遴選「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其前提條件是辦學思想端正,領導班子團結有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教學、生活等基本設施已經達標,本科教育水平較高;學校所在部門、地區有統籌合理的教育發展規劃。工程建設遴選相關條件如下:

高等學校
有一支相對穩定、素質高的師資隊伍
有較先進的教學科研水平和條件
具備一定數量的博士點和重點學科點,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數量多、質量好
科研經費較多,成果顯著,對國家建設貢獻大,辦學效益高
在國內外有大的學術影響
學校建設目標明確,並有自己的特色,建設落實有保障等

重點學科
學科發展方向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具有特色和優勢
有國內公認、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學術隊伍
教學、科研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成績突出
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和國內外學術交流基礎


985大學有一半是教育部撥款,一半是地方政府撥款。
上海有5所985,十幾所211。
河南的GDP是上海的1.5倍,就算國家一分錢不支持,如果政府肯拿出和上海同等比例的資金支持高校建設,也至少可以有3所985級別、5所211級別的高校。
更何況上海高校的運營成本比河南高得多。但是上海政府財政支持的市屬上海大學,依然擊敗了很多部屬的211高校。
所以不僅是國家的原因,地方政府不重視教育的責任也很大。


不請自來,早年寫過一篇文章《中國的名校是怎麼來的?》,摘錄關於211高校的部分如下,要拍奏來排隊,額撒硬不怕。要轉載請註上本人姓名。
-------------------膈肌膈肌膈肌膈肌膈肌膈肌,以下是正文-------------------------------

中國目前所謂排名前100的名校,其來歷可以從「全國重點高等學校」說起。

1949年,中國大陸境內有205所高校,到1958年,發展到791所。這期間是雖然無所謂重點高等學校制度,但是由於學習蘇聯模式,全國一盤棋,在計劃指令指導下,高等學校的發展遵循經濟建設的需要,經過大規模的院系調整,實際上形成了一些優先發展的院校和專業。並且,為了給國家建設多處人才、快出人才,對一些經過重組的、對經濟建設影響重大的院校的領導關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批高校直接隸屬國務院各部委領導。民國時期自然形成的國立、私立、教會、專科、女子等等特色鮮明的大學服從於計劃體制指導,紛紛從中國高教史上消失了。這成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產生的宏觀背景。

可以說,經過建國初期大規模全面學習蘇聯模式,全國高校經過分化、重組、搬遷、易名,雖然無重點之名,但已有重點之實

195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出了一個《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決定》指定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6所高等學校為全國重點學校。當時的中國人民大學建校還不到5年。到了1960年又增加了44所大學為重點高等學校,1970年撤掉4所。1966年到1977年由於文化大革命,中國的高考制度中斷了11年,重點高等學校制度也隨之消亡。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重點高等學校制度也緊隨其後得到恢復,1978年2月17日,國務院轉發教育部《關於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在《報告》中,教育部建議在原有60所(文革前64所,1970年撤掉4所,不包括軍委所屬的3所院校)重點高校的基礎上增加到77所,加上個省、市、自治區和有關部委要求增加的28所,共達到105所。但是考慮到高等教育發展的經濟基礎和一些學校原有的辦學基礎和條件。教育部最終建議「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數量,……第一批擬定為八十八所,約佔現有高等學校總數四百零五所的百分之二十二。」在領導體制上,教育部建議「少數院校可由國務院有關部委直接領導;多數院校由有關部委和省、市、自治區雙重領導,以部委為主。面向本省、市、自治區的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原則上由本省、市、自治區領導,有關部委要給予支持。」另外,對國務院各部委所屬的面向全國和面向地區的非重點高等院校,大約有80所,也參照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領導體制。

到上世紀末,經過高校管理體制的調整,我國高校形成了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統籌管理為主的新體制。除少數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高校以及行業特殊性強的高校繼續由國務院委託教育部和其他少數部門管理外,多數高校由地方管理或以地方管理為主。「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提法也隨之不再使用。高等學校從管理體制可分為兩類高校:中央部屬高校和地方省屬高校。教育部直接管理一批實力較強、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校,約72所。建國以來國家歷次所確定的重點大學多為目前教育部直屬高校。

至此,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所謂高等學校孰優孰劣的層級結構基本形成:處在的塔尖的是院系調整後國家一直扶持發展的重點高校;處在中間的是一些部屬、省屬重點高校;處在第三層的是那些地方大學;最底層是那些專科高職和民辦大學。而且,這四個層次互不溝通,想上、想下都不容易

「211工程」院校的來歷

從建國以來,包括文革十年,中國的高等教育一直是國家改革發展的重點領域。國家的發展方略,都能夠從對高等教育的政策得到及時快速的反映。建國61年高等教育的一條主線是:在政治挂帥、經濟驅動下,如何快速完成實現現代化、趕超發達國家的使命。這就不難理解,建國初期對高等教育一系列的大規模改革,也不難理解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高等教育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建設措施。

「211工程」提出的宏觀背景,也是如此。

上世紀80年代,科學與技術成為中國打開國門後最先覺得欠缺的地方,鄧小平發出「向科學進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號召,反映了全國上下奮發圖強、振興科技的迫切需要。

1991年,當時的國務委員兼國家教委主任的李鐵映提出:面向21世紀,辦好我國的100所重點大學。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211工程」計劃。在李鐵映的倡導下,1991年底,國家教委、國家計委、財政部聯合向國務院寫了一個請示報告,次年,國務院原則性同意了該報告,教育部隨即成立「211工程」辦公室。

1992年11月,當時的國家教委副主任朱開軒第一次公開了「211工程」計劃內容;1993年2月,「211工程」寫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年7月,國家教委印發《關於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若干意見》,「211工程」正式啟動,各部委、各地方開始對所屬大學進行預審。同年成立「211工程」部際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教育部;1995年11月,國務院批准《「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由中央撥出專項資金正式開始實施,「211工程」作為教育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被列入國家「九五」計劃。

「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任務包括:重點建設北大、清華兩所高校,使其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著重提高和改善25所國內重點示範高校;加強300餘個重點學科點建設。「九五」期間,「211工程」投入建設的總資金約為183億元。

「十五」期間,「211工程」的目標和任務是:繼續進行重點學科建設,力爭使其中部分學科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成我國高等教育布局和結構比較合理的重點學科體系。到1999年6月,教育部共批准99所學校的「211工程」立項。

作為新中國歷史上力度最大的高等教育重點投資項目,「211工程」對重點建設院校的選擇尤其引人注目。「211工程」對高校的選撥,教育部直屬院校當然入圍,其餘按照「一部一校,一省一校」的原則遴選,而當時全國指定的重點高等學校就有96所。雖然在選擇標準上沒有「重點大學」優先入圍的規定,並且提出了「水平是基礎,投資是條件,目標要明確,措施要落實,公平競爭,擇優遴選」的遴選原則,但是由於之前實施多年的重點大學制度鋪墊,實際上「211工程」就是那一百所左右高校的遊戲,根本輪不到處在金字塔下層的高校分一杯羹。


轉載請註上本人姓名,否則視為侵權。


如果存在地域性歧視,最狠莫過河北:
只有一所211,還在天津!


」211恰好就是考慮到地域問題所以每個省級單位都留了一個名額,不然貴省連那一個211也不會有
這就是貴省人民的水平?

看了這位爺的答案我似乎明白了點什麼


不知道在這裡推薦一篇歷史悠久的文章會不會被人看到,其實這個問題早就被說爛了,但是很少有人願意去花點時間讀一讀報紙雜誌,那些記者編輯們早已把事情說的很透
《中國的大學的三六九等》 源自 《新世紀周刊》 湯涌記者所寫,我摘了一段從08年記到現在的原話

今天看起來這些大學都是強校,進入名單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但在當時,除了前三名之外,這支隊伍的每個名字背後都充滿著校長的苦苦哀求、教師學生的「同仇敵愾」和老領導老同事之間的關係運作

新浪教育早就轉載過:中國大學的三六九等
花點時間,認真讀完相信題主會明白這些名單的來歷。


江西人淚流滿面。


從一段科大往事講起,科大夠滿足985,211了吧,內容是我從合肥晚報上看到的。

當年中科大被迫南遷的時候,科大派了兩個考察小組,一個去的是河南南陽,一個去的是江西某地(忘了具體是哪),科大內心是更嚮往去南陽的。

但是呢,南陽不要,念叨的是70年代,河南不願騰出糧食來養這好幾千人。同理,江西也不要。就這麼科大給搞得很尷尬,還好當時安徽省書記李德生目光長遠,趕緊跑去聯繫科大(之前科大都不正眼看安徽的),希望科大搬來安慶,終於給救了場。現在科大在合肥,是因為科大去了趟安慶,不滿意,李德生立刻從合肥騰了塊地,科大就將就著落戶合肥了。

以上不是重點,重點是李德生是河南人。

=================================================================

《合肥晚報》多媒體數字報平台

從北京到合肥


敬請諸君自行百度山西大學和山西高校,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浙江省教育廳和人大代表來大學檢查宿舍衛生?
蘇州大學的設計學實力具體如何?
這字寫得怎麼樣?
如何評價下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
國內研究生不小心跟了一個水貨老師是什麼樣的體驗?

TAG:高等教育 | 河南 | 大學教育 | 211工程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