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紀錄片腳本(加畫外音)結構應該是怎樣的?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紀錄片後的真實世界,更多「紀錄片」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公司組織了一個「素食營銷論壇」。這個活動邀請了素食屆最成功的幾位投資人、經營者,以及清華大學教授來做講座,與會人員基本上都是素食餐廳的經營/管理者、廚師。
整個活動採用雙機全程跟拍,共5天4夜,在3個城市進行。現在要將全程剪輯成一部60分鐘以內的紀錄片,需要我這個門外漢來寫腳本。
想請問各位大神,這種類別的紀錄片結構應該是怎樣的?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另,本人平時都是看是維姆維德斯、國內張以慶、范立欣的紀錄片,這些都很少有畫外音的,而我需要寫出腳本同時加上畫外音部分,十分迷茫,懇請專業人士指導。
之前佔了很長時間的坑沒答,現在補上,相信題主已經不需要了吧(奸笑臉)。
好吧,知乎報復我了,因為發布時網路問題修改的所有東西都沒了,重寫一遍,靈感全無,報應啊。
整理心態重來。
題主要拍的這個作品其實是介於商業宣傳片和紀錄片之間的一種體裁,也就是既有一定的商業性,可以作為marketing的手段或素材,在本質和表現形式上又屬於紀錄片。
這種體裁我操作過……無數次!不瞞題主說,答主我一度是圈內最專攻這個方向的導演之一,我們一般把它叫行活。答主大概09年曾經在豆瓣上寫了一個很火的帖子,講行活的拍攝手法和一些內幕,可是找不到了,號也早就被封,想來也未必完全對題,就重新針對題主這個case講講心得吧,希望幫的上。
我就也不糾結於腳本與否了,從頭開始說吧:一般來講,這種拍攝都是【先散拍,後剪輯】的模式,也就是先跟著雙機位瞎拍吧,然後再看著辦。
1,第一步往往是拍攝(可以想到你的疑惑臉)也就是現場導演用新聞拍攝手法的景別和節奏去紀錄整個論壇。
1.1,雙機位建議一個肩扛一個上設備(搖臂、軌道和複雜的架子都可以)。用固定機位+移動設備的話會很悶(low)。
1.2,開場通常是全景,所以建議在開場前、坐滿前、開始後和離場前拍四組大全景,必須要看著監視器!這四個鏡頭非常重要。
1.3,入場簽名和合影這種花絮一度很流行,現在不知道,拍了沒壞處。
1.4,你現場沒有導播切像,而且我很擔心你兩個機器的光線等畫風不一樣,讓能夠剪到一起的鏡頭很少,倆機位很難做到完美配合,那麼請多拍空鏡頭。
1.5,同樣是配合帶來的問題,兩個機位可能同時拍出廢鏡頭,而如果這時機錄還有雜音,可能就需要放棄一整段素材,建議單獨錄音,有電源接個cool edit就行,不用太好。
1.6,有單獨採訪的話一定要做採訪提綱,否則就是浪費帶子。
2,然後才是寫腳本。先要把拍攝素材看一遍,做筆記記好哪分鐘有哪些內容,然後開寫。兩部曲簡單粗暴有效,一般人我不告訴他們。
2.1,既然有解說,建議先寫解說。
2.1.1,解說可以完整的勾勒出整個結構!寫的時候段落就明確了。
同時要說一句:中國人一般不習慣《家園》或者《海洋》那種解說跟著鏡頭走的片子,冷不丁冒出一句解說,這不符合他們的認知習慣。別忘了你的作品是要有一定商業職能的。
2.1.2,解說的分量應該和同期聲平衡,一般是350字每分鐘(加上適當的空鏡頭)具體看你的安排或者配音,趙忠祥會慢一些,我本人和一些主流的配音會保持在這個範圍之內。
2.2,然後策劃你的鏡頭和內容。如果需要3D或者圖型包裝提前準備一下。NGC一般是會拉一條時間軸出來,然這個文檔里操作,把鏡頭描述寫進去。字幕組有更高明的手法,我離開這個圈子之後就沒關注過了,只能對後輩們的神奇軟體嘆為觀止了。
2.3,解說和其它內容裡面稍微能夠容納一些承上啟下的內容會使整體操作比較從容(放空鏡頭)。
2.4,整體的段落無論是三段論還是五段論,都建議是封閉結構,也就是首尾要是領起和總結,意味深長的隱喻、「他們就這樣一直生活下去」(大概就是點點點)、「他們會活下去么?」(就是電影《破綻》這種)等這種藝術化很深的紀錄片手法其實不太適合題主您。
2.5要是想用大牌配音的話寫完之後別急著送去配音,先剪,大牌配音里唯一一個會補錄的已經去世了。
3,剪輯和製作。
3.1,簡單點吧,你肯定理解不了marketing部門是怎麼想的,所以在鏡頭創意和結構不出現大妥協的情況下儘可能聽他們的。當然官僚損毀藝術的價值是非常令人沮喪的一件事。
3.2,和你的剪輯師配合好,彌合拍攝時出現的問題(再周全的計劃也一定會出現問題)。
3.3,說下怎麼判斷就算剪輯成功哈,只要結構不亂,解說和同期聲相映成趣,片子起承轉合很明白,關鍵人物的點睛發言在該粗線的地方到位了,就算是成功了。
請注意,注意!題主您的片子的文件性是遠遠大於藝術性的,沒人會去「欣賞」這種論壇,觀眾需要知道裡面的信息,所以梳理這些信息非常關鍵。
總結一下:這種片子的大邏輯和紀錄片是反的,因為你在事前根本不知道論壇的閃光點是什麼,所有事情看起來像擦屁股,所以要注意過程風險控制。
以上,順便紀念我年輕時從事的導演事業。謝謝邀請。樓上兩位都寫得細緻詳盡,理論充足,如果題主能夠細細參研,可成大器。
我在紀錄片界屬於最不成器的那種,斗膽說個不成器的段子,依照這個段子只能幹點粗活行活。一切以實用主義為原則,能用則用,不用果斷摺疊不商量。。。
1,片子講什麼?
主題是講素食的好處?---還是主要講素食大師們的理念?或者兼顧?
ok。定個調子後面好辦。
2,怎麼講?
打算拍行活,還是跟上潮流? 取決於審片者的素養。
如果是政府、院校領導、老專家審片這種,可走央視行活路線,注重邏輯注重旁白注重高大上。
如果是為了征服一般觀眾,則是美式拍法, 追求劇情曲線、獵奇、懸念、矛盾點。
如果為了真實為了意義,請走紀實拍攝的路子,剪輯時再進行二次創作,產生有力量的東西。
讓我假設----題主需要拍央視行活.....因為這符合一般領導的審美。
3,先期準備--先了解這個活動在什麼地方發生,將會發生什麼,誰跟誰發生。基本上一個日程表可以解釋。
--然後你需要一個座談,與組織者明確每天每一時刻將會發生的事情。
--然後可以寫拍攝計劃。
--寫一個提綱報給領導(如果他需要看一個東西的話),因為你已知的還不足以出稿子。具體怎麼寫,後面會說。
--去拍。(如果只是寫腳本而不導演,就不用看這一段了,把領導批准的提綱交給導演就好)。拍攝按照行活去拍。拍攝發布會或者一般會議時,如果你只有兩個機位,那麼一個機位(助理攝影師)保證台上重要人物的全景(或發言者近景)和聲音(不能斷)。另一個機位拍攝發言者、提問者、觀眾反應、環境大景等等繁重的工作(主攝影師)。拍攝互動活動現場時,考慮到紀實需求,建議兩攝影師搭配拍攝,一人全景,一人抓局部,保證素材足夠使用。當然如果你的攝影師很老練,也可以分開行動。最重要是景別成組拍攝。
--挑選素材。好了經歷了多日的拍攝,你已經知道拍了什麼,也對素材的價值胸有成竹。什麼你沒有跟現場?沒關係,親自挑選素材吧,這過程中可以簡單記場記,也就是做個表格,記錄下來哪段素材拍了什麼,有什麼重點。挑完了,也就有感覺了。這時候你應該有強烈的剪輯慾望,但是還不能開始剪輯。
--寫稿。現在到寫稿的時候了。扔掉出發前的大綱吧,那是瞎掰混弄領導的。安靜下來,想像一下片子從哪裡開始,經過什麼發展,高潮在哪裡,從哪裡結束(也就是樓上所說起承轉合)。心裡有數後,再寫個真正的大綱。第二步是把你的場記整理一下,挑出想要用的部分,按照大綱順序羅列一下(一般是按照發生順序,也可以是其他順序)。這一步叫做紙上剪輯。然後你獲得了一個粗稿。現在你要做的,就是寫串詞和旁白。
--串詞和旁白。
旁白很好寫,你只要把畫面上沒講明白的事情,用旁白說出來就行了。現代紀錄片,喜歡用採訪或者同期聲代替旁白。你當然也最好這麼做。但是全部同期聲或者採訪的難度比較高,因為現場不可控因素多,你不是總能讓人按照你的想法去說。但是領導審查,總要求所有人都正面正能量,但這是反人類的要求,所以也不必糾結於此。
總而言之,旁白就是為觀眾講背景信息。如果你想知道怎麼寫高大上而不噁心的旁白,可以參考「超級工程」或者央視「人物」欄目。
旁白舉例:
-場景1:夜,題主在檯燈前伏案疾書一組 (場景1)
-旁白:撰寫文稿並非他的長項,但獎金和領導的期待,都讓他無法進入睡眠。他忍住即將爆裂的腦漿,把賭注投入文稿之中。
-場景2:日,題主將文稿甩在辦公桌上,領導驚懼的抬頭看著他,眼神若有所思的凝固。
旁白:三百萬字的文稿,是一個職業作家半年的產量。題主在一夜之間完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PS:是不是有點熟悉。無論是《夏洛特的網》還是《夜幕下的哈爾濱》都有大量精彩的旁白。
串詞,就是把兩個場景或者段落連接起來的詞(其實它也是旁白)。
當你想把兩個不相關的場景連接起來,為了讓觀眾明白,你需要一段串詞來連接它們。
-場景1:日,題主大叫一聲,把辦公桌推出窗外,然後憤怒的喘氣,長鏡頭。
-串詞:憤怒讓人失去理智。在題主把憤怒發泄出來的時候,他沒有想到,一個廣場舞大媽的生命,已經被他無意間奪走了。題主生命中最好的十年,就這樣流逝了。
-場景2:日,題主走出監獄的鐵門,滄桑的臉,鐵門在身後重重的關上。
--採訪
當你寫完了所有旁白和串詞的時候,稿子已經很順了,但似乎少了些什麼? 對,你怎麼能不採訪組織者呢?怎麼能不採訪參與者呢?怎麼能不採訪領導呢!! 這些採訪你可以在任何時候做(現場做效果好,找個房間打光採訪也不錯),只要對方沒有因為時間遺忘了當時的情況。
(此處6月1日添加)採訪點什麼呢?簡單啦,就是找一些旁白段落,把它變成採訪。通過提問的方式,讓被採訪者說出來你想讓他們說的東西(大概意思對得上就行了,不行就教他們一段一段的說---因為中國人面對鏡頭就是語無倫次的,誰都一樣,這個無解)。如果說有什麼要注意的,那就是採訪者要說適合身份的話---高屋建瓴當然讓大領導來,具體事務交給組織者、實際操作者去說,真實細節就交給體驗者或者觀眾。
採訪後,挑選一下,選擇簡潔明了的放進文稿中。
PS:一段對話的廢話剪掉後,可以插入鏡頭覆蓋斷點。相信我,廢話和恩恩啊啊會很多的。
為了應付領導,也可以事先虛擬一下採訪回答,加進文稿中。
好了,現在你有一個不錯的文稿,可以讓領導開心,更可以開始細緻的剪輯了!
(如果棒槌領導在拍攝之前就跟你要詳細拍攝文稿,那是明顯不放心你。你可以根據日程表,把上面的一切都虛擬出來。(此處5月31日修改)這文稿可以讓領導滿意,讓他老人家放心讓你這個小年輕做大題材(領導心目中的大題材),日後可作參考,例如引導採訪,導演拍攝。但這篇文稿的預測不可能百分百發生,至多按照預想發生一半,剩下一半內容在拍攝中會冒出來,根據經驗,很可能比預想的還要精彩。
最後總結,以上是常規央視專題片的拍攝套路。人在單位身不由己,有多少能用的上,題主定奪可也。
謝邀!
其實看到這個題目還是蠻有壓力的,因為對具體情況不熟悉,也給不出很貼合實際的建議,故而只能泛泛而談了。
題主提到的那些紀錄片,在我們這個圈子裡被稱為「院線紀錄片」,而目前在電視台播出的這種類型的紀錄片——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其實嚴格意義上被稱為「媒體紀錄片」,也有搞院線紀錄片的同仁稱之為」偽紀錄片「的,這個話題見仁見智。
對不起,我跑題的毛病久治不愈,又犯了……
至於題主提到的這個活動的紀錄片,讓我們先談談結構吧!
一般意義上,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片子劃分出幾塊內容,這樣思路會比較清晰、也便於操作。
我個人一般比較喜歡」三段式「或者」四段式「的結構方法。
所謂」三段式「,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提出主題:
這一部分中,要開宗明義的提出全篇的主題,你想要表達什麼、想要觀眾對什麼感興趣,基本上就都在這一部分中了。
以前做調查報道比較多的時候,第一部分就會將猛料和吸引眼球的新聞關注點在這一部分扔出來。
2、闡述主題:
這一部分,就要對前面提出的觀點和主題進行闡述和分析,如果說第一部分是」what「,那麼這一部分就是」who「、」where「和"way"。
這一部分實際上是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有現象背後的分析、各種觀點的交鋒碰撞,各種有趣的故事,等等等等……
3、升華主題:
這一部分其實就是全篇的結尾,前面的該出現的現象也出現了,該分析的原因或者說有趣的、激烈的、吸引人的觀點和故事也都講的差不多了,這一部分就是要對前面的觀點進行升華或者說延展。一般抒發感懷就在這一部分。
以上是比較簡單的「三段式」專題片結構方法,簡單但是好用,對於最基礎的「把事情說清楚」的要求來說足夠了,不過貌似現在央視很多年輕編導連順順噹噹講一個故事的結構能力也欠奉……
嗨,又跑題了……
下面我們講講「四段式」。
其實就合寫文章一樣,做專題片也分個「起承轉合」,沒錯,這四個字就是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講事情的緣起,提出概念或者提出懸念,然後您所提到的那些個重量級嘉賓就要在這個橋段出場,並且告訴我們他們為何參與這個項目的原因了。
第二部分就是「承」:
在開始之後,故事會怎樣發生變化?會發生什麼進展?各位大佬的體驗如何?最初的興奮和直觀的感受是什麼?都要在這一部分展開。
第三部分:「轉」
這裡的「轉」,就是所謂轉折,「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鋪直敘的話就成了宣傳片。在整個體驗過程中,會不會有一些意外?會不會有矛盾、會不會對參與者的三觀造成影響?或者改變了哪些固有的看法?人生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這一部分其實是最精彩最需要導演功力的地方。
第四部分:合
天下大道,分久必合。經過幾天的體驗,各位的新鮮勁過後,人生中某些東西也隨著這次素食之旅發生了轉變。那麼在結束的時候,他們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形而上的感悟,這一部分主要是抒發感懷用的。
以上是我個人從業以來比較常用的兩種結構方式,簡單,但是直接實用。
至於解說詞的寫作。
鑒於您這部紀錄片是跟隨式拍攝,實際上是發生了什麼你就寫什麼。
我個人的觀點,這類片子,解說詞是故事情節的延伸和補充。
有些在同期聲素材里沒有的內容,而你又想表達它,就可以為它寫一段解說。
或者對觀眾體驗不到的場景進行描述和說明。
解說和採訪,互為倚靠、或者互相推進。解說提出的問題,用採訪或者同期聲來解答,然後再拋出進一步的問題,如此層層遞進。
或者再建議你來個強勢的。
事先設計好幾個梗,讓參與者按照你提供的方向走,這樣可控性就大大增強。
這就是屬於導演意識介入了,如果純粹是為了紀錄,那就最好不要這樣搞。
首先呢,其實你這個不應該算紀錄片,而應該算宣傳片。
因為你們領導的核心目的,不是如紀錄片那樣去從一個相對客觀的多角度視角來詮釋這個論壇,而是希望通過這個論壇以及這部片子,來更好地宣傳自己。
所以你寫這個腳本,一、必須是明確了宣傳基點——也就是你們領導想要突出什麼核心,達成什麼目的,並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而提供了什麼樣的利益點;
二、絕不能寫成活動的流水賬——有效的宣傳實際就是一種洗腦。你不需要給大眾留下思考的空間,而只需要用一條清晰的邏輯鏈來是大眾追隨你的論據,最終認同你的論點。譬如可參見柴靜的《穹頂之下》。
順便說,【雙機全程跟拍,共5天4夜,在3個城市進行】,雙機是不夠的,建議帶兩台DV或5D進行抓拍錄像,以豐富素材。並且DV的那種跟蹤感可以很有效的突出現實性。
其次,如果像你所說的,你只是個門外漢的話,那麼首先來說你就要清楚的是如何跟領導溝通。
很多時候,很多片子並不是因為拍得有多好,而是前期能跟領導溝通清楚,達成共識,才能最終獲得認可。
因為這種片子的最終效果在能給領導看之前,都只是散亂的素材。而這種活動跟拍也導致了如果素材採集上有疏漏,那麼就很難在後期補拍。
所以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寫腳本,而是跟領導溝通提綱。
最簡單的概念,那就是: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如何能做到?
拿你這個素食論壇的活動來說(作為一個肉食者,還真是很反感許多素食者成天叨逼叨的,彷彿吃肉就特么的多大罪過似的。尼瑪植物也很可憐好么,憑什麼讓你們心安理得的吃了!),你首先要拋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有這個論壇?
好吧,假如說是為了讓素食界的各位大佬們都能夠更好的溝通。那麼好,為什麼要更好地溝通?是因為外在的環境產生了什麼變動么——譬如像我這種的肉食者越來越反感素食界,所以產生了輿論壓力;還是像我這種的肉食者越來越少,所以形勢一片大好?
只有明確了這個前提,你才能清楚的去延展之後的邏輯,做到有的放矢。
這個你必須提前就知道,不然你根本沒法安排之後的拍攝。
60分鐘的紀錄片的腳本?
一個大豬蹄 4-5個小豬蹄
再搭配一些蔥花 醬油 得了
別整高大上的
在我看來 這基本就是一個活動記錄而已
要在活動之前寫畫外音,還要腳本?
除非你是這個論壇的主辦方之一
你非常清楚這個會議的流程 發言順序 吐槽模式 行動規劃……
裝逼的說法是 熟悉他們的語境
如果你不知道
就按照我開始說的那個先交差吧
題外話
本人類似經歷
1。一家物流行業 15年紀錄片
北到佳木斯 南到廣州 5-6個城市 拍攝了10天
剪輯出一個15分鐘的
拍之前只有大致方案框架 無畫外音 全部靠後期導演的字幕文案功底交差
2。跨國企業 一個公益片
出國拍了1周 國內拍了5天
剪輯出4條各5分鐘的
初期也是只有腳本 拍完之後 一樣的辦法 導演就和寫遊記一樣 再來加畫外音和字幕
那個當年苦比的人就是我。
凡事事先全部計劃好 未必就是好計劃
做視頻的,有分鏡頭腳本,你去網上找找,下一個,自然就能清楚許多
推薦閱讀:
※如何解釋悉德菲爾德的那句「寫作中最困難的事情就是知道要寫什麼」。?
※電影編劇是如何構思迴環式敘事劇本的?
※如何只用一個小男孩和小女孩寫一個反腐的小故事?
※社會閱歷較淺的人能否寫出好劇本?
※對於電影編劇來說,長片劇本和短片劇本在構思和技巧上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