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分別指什麼?


四相

《金剛經》有20個地方都反覆地提到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囑咐聽法者要破除這四相。「相」,也有翻譯成「想」的,就是觀念、概念的意思,所以經文中有些地方又說是「四見」,四種見地、觀念,意思是主觀上的執著。佛陀為什麼要在經文中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說這「四相」呢?因為人對這四種主觀上的執著很深很深,即使是常隨佛學的弟子們也很難破除,遑論一般凡夫了。這「四相」或曰「四見」是眾生起煩惱、造有漏業、墮於生死輪迴的一個根本。如果拿「苦集滅道」四諦來說的話,這「四相」或曰「四見」就是最根本的集諦。所以要獲得解脫,要證得涅槃,就要進入道諦,就要修道,而所修的道歸根結底,就是要破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種見。所以這個經要反覆地講這四種見。

那麼,這四相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關於我相,慧能大師的解釋是:「迷人恃有財寶、學問、族姓,輕慢一切人,名我相。」這個就是根深蒂固的我執,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自我意識。從幾歲以後,在社會生活當中,慢慢建立的,我叫什麼名字、長相如何、才能如何、我的工作、我的家庭,等等,這個叫做我相。只要認為「我……」,只要有「我」,就沒有見到諸法實相。

關於人相,就是以分別心看待別人,認為他是好人、很有本事的人,或者是小人、不可交往的人,等等,這樣看待別人的時候,叫做「人相」。如果真是菩薩,念念都會看到眾生本來涅槃,看到眾生的佛性,看到法界一相。

眾生相,就是超越了我相、人相,不再分別了,但是把所有的生命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佛菩薩,一類是眾生。眾生還沒有悟,而菩薩跟佛是開悟了的。如果這樣看的話,是把迷跟悟看作是兩樣,就是沒有照見眾生跟諸佛平等的佛性,沒有證到諸法空性。

壽者相,指的是有一個命根,這個命根要比我相、人相、眾生相都要微細得多,沒有你我他的分別了,但是有一個存在、活著的相續的感覺,永恆的長壽,永生,道教內丹里講的長生不死。如果這樣的話,也沒有證得諸法空相,沒有證得真正的涅槃。因為真正的涅槃,諸法空相裡邊,命根也是空,涅槃也是空,就是《心經》所講的,「無智亦無得」。 真正的涅槃,無非就是心跟智慧,跟諸法空的本性永恆的相應,永恆的—致。這樣一致的時候,只存在一個諸法空相,念念緣起性空,不存在一個證得諸法空相的「我」這個命根,故應念念無住,如此則破認為相續有的壽者相。

另外,按照《圓覺經》裡面的解釋,四相指的是菩薩在修行比較深的境界裡邊的時候,產生的從淺到深的四種我執與法執。首先「我相」是覺得還是有一個「我」入了深定,這叫「我相」。「人相」,這個定再深入一步,連自我意識都不存在了,存在一個能夠證得什麼的心,存在一個人的共相。人的共相就是要有比較發達的意識,要吃飯,要睡覺等等。「眾生相」連能證的相也超越了,但是還存在一個我是眾生。眾生的意思就是跟佛還有一定的距離,我現在是幾地菩薩,跟佛還有一定的距離。「壽者相」,自以為證得涅槃了,只剩下一個涅槃心,就是永恆的安樂,不動不變,這叫做壽者相,是一種很深的定。

總之,只要有這四相,就沒有實際證得諸法實相。即使證得諸法實相的菩薩,在見道以後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與實相相應的,也有不相應的時候。他處理事情、接觸外境,有時候就不相應了,這時就不叫菩薩了。

整個《金剛經》快要結束時的第三十一分,佛陀還說:「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為什麼這四相是假名呢?因為我、人、眾生、壽者四種見僅僅是眾生主觀上的一種執著,是沒有它的實體的。它跟微塵還不一樣,微塵可能還有它的實體(二元分別之客觀物),但是我、人、眾生、壽者四種見完全沒有實體,完全是主觀上的一種執著。僅僅是根據眾生的執著,利用眾生的言說,把它假名為我、人、眾生、壽者四種見。如果說我、人、眾生、壽者四種見,是實有的,那麼這四種見就不可能被破除,人也就不可能成佛,也不可能得到解脫。正因為它沒有實體,它只是主觀上的一種迷惑,所以這四種見可以被破除,人也可以解脫成佛。

本文出自陳兵居士的開示。


【相】可以簡單先理解為一種【觀念】。

我相,就是:【我】的觀念。

人相,就是:【人類】的觀念。

眾生相,就是:【生命】的觀念。

壽者相,就是:【時間】的觀念。


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其中【無】可以先簡單理解為【無分別】,所以:

無我相,就是:不再執著於【你,我】的觀念,大家都平等。

無人相,就是:不再執著於【人,獸】的觀念,一切的生命都平等。

無眾生相,就是:不再執著於【有生命體,無生命體】的觀念,一切的存在都是平等。

無壽者相,就是:不再執著於【存在,消失】的觀念,一切過去的將來的存在的消失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平等。

意即:不分你我,不分人獸,不分生死,不分不分。


四相為一相都是一回事。
我相就是認為有「我」。那很自然的有我肯定就有你有他有她。這就有了人相。我認為怎麼怎麼,這個東西是我的,你欠我這個,我欠他那個。這就是我相和人相。有了人相自然就有眾生相,鼠牛虎兔龍蛇馬羊,每個眾生都加以區別,人就是高級動物就比其他生物高貴。壽者相又分布在所有這些相中間,我要健康長壽長命百歲——壽者相。多少年多少年後我要怎麼怎麼樣——壽者相。哎呀你都八十歲了怎麼身體還這麼好——壽者相。包括學佛執著於涅槃也是壽者相,因為你是為了「永生」才相涅槃的。其實玄奘法師的譯文還有好多相,鳩摩羅什法師把他歸結成了四相,所有相皆從四相出,四相說穿了又都是從我相出,所以佛說的最多的就是無我


如圖,四分別相。
「一切有」即一切「可覺知「、「能覺知」、」能觀察「、「色」。名「世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 佛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中 佛所說,菩薩應當要如何來降伏其一向取人我相而作分別之覺知心呢?菩薩親證了如來藏以後,現觀其五陰十八界的虛妄不實,能夠斷除其意識覺知心之分別我見;自身之五陰既然緣起生滅、無常住性而無人我相,返觀一切三界四生有情之五陰也是一樣沒有常住不壞的人我相,當然就沒有眾生相,眾生相是因於五陰生起人我之見解而顯現故。五陰一向都是剎那剎那無常生滅變異不斷,因為有人我計著五陰為實,所以眾生不能覺察此無常生滅變異相,而以五陰之生與死而說有壽者相;五陰既然無人我、眾生相,則依五陰而有的壽者相亦是計著而有故。然而親證如來藏之菩薩,不僅能從五陰之空相來觀無人我眾生壽者相,更能夠從如來藏阿賴耶識於三界現行時,與五陰十八界諸法非一非異之中道第一義諦觀,而從法界實相上來了知無人我眾生壽者相。如來藏阿賴耶識出生了五陰十八界,與五陰十八界和合運作但卻遠離五陰十八界之生滅無常相,從來不於五陰十八界取捨計度為我與我所;菩薩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所得之根本無分別智、後得智及道種智,能夠現前觀察了知如來藏阿賴耶識非是五陰人我之法,更於五陰之空相法中離善惡取捨而任運的生現一切法,而於一切法中顯露其本然之法無我真如相。摘自正覺《華嚴妙智網》。


我從另一個角度解釋。
佛陀的一生:樹下誕生、降魔成道、初轉法輪和涅槃入滅,即是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的生動示現。
(1)樹下誕生與「我相」

「我相」指眾生生於五蘊法中,認為外在的自我為實相而有所執著。

釋迦牟尼樹下降生也是藉由摩耶夫人所產幼子而得以憑藉,並非需要有所執著,不過是某個生命點的外化表現形式而已。

(2)降魔成道與「人相」

「人相」指六道眾生在輪迴中的各種相狀,眾生妄圖以六道輪迴的自體為真實存在而有所執著,於是形成了與佛陀入定時相像或一致的周遭凶神惡煞的邪魔外道。若是執著其中,不免為自己所累,難以修得正果。

佛陀降魔成道也不過是自己修行過程中的「人相」,切莫因為「人相」所展示的種種相狀而使自己不得安心求法。修道者應心中有所安住,破執除障,法效佛陀降魔成道,安然處之。

(3)初轉法輪與「眾生相」

「眾生相」即是三界眾生把依照五蘊積集的生命體當成真實的存在的執著。

佛陀初轉法輪,以度眾生脫輪迴為旨,自此開始了四十五年的傳教歷程。

(4)涅槃入滅與「壽者相」

「壽者相」即眾生有從生到死的一期生命相續,卻妄計可以傳之長久的執著。

佛陀涅槃入滅,告誡身邊弟子「依法安住」,非但破除「我相」和「眾生相」的「我執」,也是證得真實意義上的解脫。


不以我的角度,不以人的角度,不以眾生的角度,不以時間的角度來觀。


人相、我相、壽者相,即為人性,或曰生物性,
這些是所謂的狹隘的自我,
譬如貪嗔痴慢疑,就是狹隘的自我,就是人相、我相、壽者相、眾生相;
當一個人出離人相、我相、壽者相、眾生相,
他就變成了不再自我的人,
他開始走向無我。

無我並非沒有我,而是自己不再像動物一樣以怒還怒、以怨還怨;
有自覺,有同理心、心境寧靜,隨機而動,
從客觀的角度考慮問題,


《金剛般若經贊述》:「世親云:我者總觀三世五蘊差別執,見過去我相續至現在不斷名眾生相,見現在命根不斷住故名命者相,見命根斷滅過去後生六道名壽者相。然婆伽婆說,命者即是此名人相」

這是引用唯識宗始祖世親菩薩的原話,要比中國的所有高僧更有發言權。我相就是執取我的五蘊差別相,人相就是執取我的壽命相,眾生相是執取我的相續相,壽者相是執取我的輪迴相。總體來說,就是我執的不同角度。


我照搬六祖金剛經注的原話:
「有我相者,倚侍名位權勢,財寶藝學,攀高接貴,輕慢貧賤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恃持戒,輕破戒者。眾生相者,謂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惡。壽者相者,覺時似悟,見境生情,執著諸相,希求福利。有此四相,即同眾生,非菩薩也。」又曰:「實無有法者,謂初悟人尚有細微四相也。但有少悟心,是我相。見有智慧,能降服煩惱,是人相。見降伏煩惱,竟是眾生相。見清凈心可得,是壽者相。不除此念,皆是有法。故云實無有法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曰:,「始即今令諸學人先除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說也。次即令見自性之後,復除細微四相,如《究竟無我分》中說也。此二分中,即皆顯出理中清凈四相。若於自性無求無得,湛然常住,是清凈我見。若見自性本自具足,是清凈人見。於心中本無煩惱可斷,是清凈眾生見。自性無變無異,無生無滅,是清凈壽者見。」


當一個生命有了自我意識,就要回答「我是什麼?」「什麼是我?」「覺鏡中的像哪些是我?」「我在哪裡?」……
  於是,必然要攀緣
  攀什麼緣呢?自然是壽者相(像),相續像了。
  如果鏡中像都沒有壽命可計,怎麼攀呢?怎麼解決上述的問題呢?

  「無壽者相」這個敘述不夠明晰
  應該是:有我像而無我,有人像而無人,有眾生像而無眾生,有壽者像而無壽者
  這樣才能:「於相而離相」「於念而無念」(壇經)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
  不離世間覺,火中生清蓮
佛學所說的終極智慧到底是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
人們在解說金剛經時,常常忽略「無壽者相」,似乎無關緊要。
  其實,我相,人相,眾生相,都是壽者相,相續相,
  無論長壽,短壽,都有壽命可計,都是一種相續相
  如果在我們的覺鏡上一切像都是即生即滅,無相續相,無從計算壽命,
  還有所謂的「我(身)」「人(身)」「眾生(身)」嗎?
  我們被一條蛇誘惑了,誤以為有「我」「人」「眾生」……,各種煩惱似乎都是應該的必然的。
  這條蛇就是相續相,壽者相
  請回顧一下上文中「一串珠」和「一疊麻將牌」的比喻
  這個串繩也是這條毒蛇的化身啊
  不要被自己的心魔騙了,任其無壽者,無住,無常……吧
  緣起緣滅,緣滅緣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無壽者相反而成就了無量壽,不是嗎?

壽者相,相續相,是一種假相,
  好比視覺暫留
  每一個當下,每一格膠片,已經不是以前的當下,以前的膠片了
  遺傳和變異是同時進行的
  變,動,無常,無住,……是一件好事
  我們因此可以隨時隨地從新開始
  告別過去的煩惱,進入一種審美的心態
  不僅欣賞喜劇,也欣賞悲喜劇,純悲劇,乃至戰爭片,災難片,恐怖片……
-----------------------------------------------------------------------------------------------
樓主沒說什麼「一切有靈」,萬物有靈,有物有靈。
  而是說,你以為有萬物,有心靈,能覺與所覺是相對的,那是一種同時誕生的妄。
  也可以這樣說,先有了這種妄這種對立,才同時誕生所謂的心與物,但是真有這所謂的心與物嗎?
  嚴格地說,是無所謂先後的,妄(對立),心,物,三者同時成立。
  同樣的,妄,生命,時空宇宙,三者同時誕生,
  明白這是妄,就明白,覺,能覺(鏡,我),所覺(像,他人,眾生),三者是一回事。
  如果連宇宙都不過是覺鏡上的像(相),真的有所謂時間的開始嗎,有所謂的誕生嗎?
  這也就意味著,隨時隨地都是時間的開始,都是宇宙與生命的誕生。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無壽命可計
  這就是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真正的佛法,既否定了對物(形)的追求,也否定了對心(靈)的追求
  請注意,在這裡,樓主和傳統的「正統」的主流的佛學或佛教乃至有些佛經是不同的
  樓主認為,並沒有什麼離世的菩提,離開客塵的主人公,高高在眾生之上唯我獨尊的佛
  所以我才鄙夷所謂的成佛,提倡踏實地做人,並非僅僅感情用事。
  不過,否定一切,其實就意味著肯定一切,
  追求完美,其實是應該提倡的,不然的話,就太平庸了。
  只要你有清醒的頭腦,明白不可能一步登天,不可能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就行了。
---------------------------------------------------------------------
其實,只有一覺,不分能(個體)所(整體)
  所謂能所雙泯不是要通過修鍊達到的境界,而是事實真相
  即使在不明不覺時,在煩惱痛苦時,在自以為能所對立時,
  能所也沒有真對立,而是無所謂能覺與所覺,只有一覺而已。
  此「一覺」的特點就是無所住,或者說無常,無壽者相,……
  (這是好事,如果住了,就死了。好比西方恐怖片的兩大主題,殭屍和吸血鬼,都是有常的,有所住,超長壽的)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任其無所住,任其無常,任其無壽者相,……
  如果做不到,就難免煩惱
  煩惱也沒關係,無非自性之妙用,煩惱也是無所住,無常,……,不是嗎?
  有誰能不停地煩惱嗎?
  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是本性之必然,不需要去「修、證、得」的。
  也許,只有無修,無證,無得,才是真修,真證,真得
------------------------------------------------------------
作者:曰文
鏈接:如果輪迴是真實的,那佛為什麼要讓人失去前世記憶?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人們常說的轉世輪迴,好比串在一根線上的珠子,那根線就是獨立的靈,引誘人們修靈,好單獨解脫
  樓主認為不是這樣的,而是好比墊在一起的麻將牌,如果你只有一個前世或後世,那是因為麻將牌疊得太整齊了。
  曾經有位朋友問我為什麼他發現他好像有好幾個前世,都是死在南京大屠殺的
  我就告訴他是因為麻將牌疊得不整齊
  他問我為什麼會知道得這麼多,他也看了很多書,為什麼不知道?
  我告訴他,我還算有點經歷,不只是看書。
  我沒告訴他的是,其實我是個懶人,沒看多少書,看也就是看個大概,沒耐心做仔細的研究
  而我卻經歷了不少磨(魔)難,這些磨難我估計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想經歷的,連我自己都不想經歷。

其實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生死中,緣起緣滅,緣滅緣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因果不過就是時間上的緣起,緣起不過就是空間上的因果
  說的是一回事。

這一個當下的我已經不是上一個當下的我了,好比現在的我是過去的我的子孫
  之所以我們以為還是那個我,其實是「遺傳」帶給我們的錯覺,
  好比視覺暫留,這一秒留下了上一秒的部分,似乎從上一秒中獨立出部分來,但這一部分能帶到下一秒去嗎?
  請注意,遺傳與變異是同時進行的。
  比如人們爭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卻不知,每一代雞的基因都有極細微的不同,嚴格地講都不能統稱為雞,頂多只能叫雞某代
n
 把佛家稱為「空門」是絕對錯誤的。
  佛家強調「空」是指局部片面個體而言,而無數無量無邊的因緣的整體全體集體是不空的。
  切切不可以為一切都是鏡花水月,可以胡作非為。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
  其實不用這麼畏手畏腳的,為什麼呢?請聽下回分解。

上文轉自從《壇經》說開去


有情自性【之心】,需要修行人以空性之心去普遍了知,以【清淨超人之天眼】空性之心,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修行人以空性之心,觀想自己的劫數【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見自己劫中之死、生,自己劫中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觀想自己、觀想他人,自然會感嘆【『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修行人才可以達到真正的心解脫,慧解脫。

話太多,易傷人,每個人的根性不同。佛祖經常把人比喻成四種、五種、九種的人。

有的人心中,佛像即是佛。

有的人心中,佛本空性,佛像啥都不是。

有的人心中,廟裡請來的佛像才是佛,淘寶的佛像只是玩具。

人確實根性大大不同,有的人3世代就可成佛,有的要91劫,有的千百劫,有的三阿僧氏劫。

人的根性不同,劫數不一樣。

=================================================================

一百二 覺支

[0112a06]

[0112a06]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七覺支,則圓滿三明。何等為七耶?

[0112a07]

[0112a07]

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也。

[0112a08]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圓滿三明。何等為三耶?

[0112a09]

[0112a09]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五十生、百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具足如是行相、名稱而隨念種種之宿住。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諸漏已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0113a07]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能圓滿此三明。」

[0101a01]

[0101a01]
以心普徧了知他有情、他人之心,了知有貪心為有貪心,了知離貪心為離貪心,了知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攝心……散心……非大心……大心……有上心……無上心……非定心……定心……不解脫心……了知解脫心為解脫心也。

[0101a05]
[P.200] 九

[0101a05]
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具足如是之行相、名稱而隨念種種之宿住。

[0101a10]
一〇

[0101a10]
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心識之重要經典 漢譯南傳大藏經 增支部經典


圓明心智,萬法皆空,這個說的是萬法的四個維度。

意境只能體會,無法完全通過言說表達和傳遞。

沒有理論的流浪乞丐叫作叫花子,理論系統的遊方乞丐叫作行者。

人類社會到了大同輕安喜樂的境界,會怎麼樣呢,有些人會受不了自殺吧?


相就是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內映)。我相就是對自我認知;人相就是對個人的認知;眾生相就是對眾生的認知;壽者相就是在生命時間段內的認知。


不引用,不賣弄佛教術語,只是個人理解,所以顯得比較直白簡單哈。
相:你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發展到某個階段所呈現出來的假象,而起作用的是"空性"。理解成一直在變化就可以了。
無壽者相。人都有一死,死了再入輪迴,反覆從年幼變成年老。
無人相。入了輪迴,也許變成畜生,也許變成餓鬼,到時候還是人的樣子嗎?
無眾生相。入了輪迴,眾生的模樣一直在變啊。你指著一條狗說它是畜生,來世它就成人了也說不定。
無我相。入了輪迴,來世我會變成什麼樣子,我也不知道啊。你說過去世的業已經決定,實際上業也是起變化的條件。這個條件可以慢慢改變,雖然不是那麼容易。


不同主體要素構成的形象!我相,特指特定對象要素構成的個體形象!人相,群體要素構成的個人形象;眾生相,人類社會體系下的主流價值觀呈現出的人類形象;壽者相,對眾生相基礎上融入時空要素,指向多元的價值觀形象;例:30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等 。是綜合客關要素和主觀要素等等複雜構成的人類社會形象!
不可言。說不出來,又著相了。意會吧


其實沒有太複雜的內涵在裡面。答題的大家都太拘泥於世俗的凡事和我們作為人類所自認為的美德了。

「我相」即是我們作為「我」看待世界的視角。就是平常人習慣的作為「我」來理解世界。

「人相」即是我們以作為「人類」看待、理解客觀世界的視角。

「眾生相」即是我們作為「生物、生靈」來看待、理解世界的視角。

「壽者相」(個人認為所謂「壽者」是指代相對「長生不滅」的「物質」)即是我們以作為物質來看待、理解世界的視角。

而這四個視角都限制著我們,使我們無法真正做到「無量覺」。只作為「我」來看世界,無法真正理解他人感受;只作為「人」來看世界,無法真正理解眾生的感受(動物、植物、動植物);只作為「眾生」來看待世界,無法認識到作為「物質」的共通性;作為「物質」來看世界,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只有跳出了這一切的視角,才能夠真正得到做到「無量覺」。切實地認識到客觀世界,了解到其規律,也是所謂的「真理」。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一一一圓覺經

南懷謹先生講解如下圖

—— 圓覺經略說
南懷瑾


其實就是凡相,佛說相由心生,即凡間一切不過是大腦的感覺而已,這些感覺並不能真實反映引發這些感覺的外在事物。比如一人看見一朵花,「看見」是大腦的一種效應,這個效應與引起此效應的「外在之花」,是否一致,就不得而知了。

順便說一下經中的「見」,它有時候是指「認知」,如「佛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佛,不應通過各種各樣的相狀去認知」。有的時候是指「見解」,對應於現代的詞語,應該是「觀點、經驗等」,如「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一個人的觀點,公眾的看法,經驗知識」


我相,指我能執之相和我所執之相;由執我相,而有他人之諸相,就是人相;進而又起一切含靈眾生之相,即眾生相。壽者相,指一切生命的生死無常相。
金剛經,是般若法門的經典,比較難理解。


推薦閱讀:

佛教的法號是怎麼命名的?
「南無哦彌陀佛」同「哦嘛咪唄咩哄」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釋迦摩尼不使用神通直接滅掉魔王波旬?
困擾我十幾年的問題,出家人為什麼不吃肉,佛家清規戒律中有明確規定嗎。如果有,那麼佛教對生命如何定義的?
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可以菩堤樹下大徹大悟?

TAG:佛教 | 佛教文化 | 金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