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談天使的過程中要涉及到估值的問題?估值都是怎麼估出來的?

舉個我正在經歷的例子,年前去跟一家投資機構談天使輪融資,介紹完產品後(我做一個垂直社交產品),投資人問我估值多少?問我有多少用戶?有多少收入?用戶收入這些都都能理解,是驗證業務可行性的指標,但你問估值我就蒙了,真心不知道估值該如何估,請教大蝦大咖,如何進行估值呢?愁愁。


謝小雨邀請。來和大家聊聊天使期/早期投資 中估值的問題。
這個回答分以下幾部分:

  1. 投資人為什麼估值
  2. 各階段估值方式的不同及介紹
  3. 創業者談判時可以注意什麼

1,投資人為什麼估值
投資人投資的行為可以理解為買公司,創業者融資的行為可以理解為賣公司。買賣東西自然需要一個價格。創業者便是通過賣公司來獲得資金。當然這裡的買賣不是100%的公司。買賣多少呢?

引入一個概念:股份。
將一個公司的100%價值稱為公司的總估值,在一次投資行為和融資行為中,通過一部分公司價值的出讓來換取資金。在早期投資時,大部分公司沒有進行股份制改革,股份的概念便是自然的百分比形式來表示股份。如20%的股份,便是公司總估值的20%,在一家股份制的公司,股份則多用數字,比如持股4000股、4萬股來描述。投資人要的是通過給錢換取股份以成為公司股東,創業者要的是通過出讓股份換取資金以進一步發展。

出讓股份的多少,便是每次實際計算投資額/融資額的數額。
舉例:出讓股份20%,獲得投資200萬人民幣。便是說,此次投資該公司投資後的估值,即投後估值=200萬/20%=1000萬人民幣。

解釋概念:投後估值。英文:post-money
post-money=投資額/股份比例
一般投資人談判的是投後估值。當然有後就有前:

投前估值:pre-money
pre-money=post-money - 此輪投資額
舉例:此輪post為1000萬,投資額200萬,pre便為800萬。

總結:投資人估值,是因為需要一個買賣的價格。

2,各階段估值方式的不同及介紹
依照創業公司的發展階段和體量的從小到大,投資的階段分別稱為:
種子輪/天使輪/A/B/C/D/…/pre-IPO/post-IPO

按投資數額來說,從小到大,種子輪一般投資額5萬、10萬、50萬,出讓股份10%以下,由此,投後估值頂多500萬,是名副其實的起始資金,作用是供創業者拿這筆錢小小試水一下創業想法
按風險來說,從大到小,很多創業想法必然只是想法。多少會有些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因此,種子輪投資往往很快花光並且沒什麼影子。
按投資回報來說,從大到小,所謂收益與風險成反比,種子輪這樣可能輸得影子都沒有的投資,一旦百里挑一有一個成功的,投資人便因為投資時的投後估值特別低,而獲益倍數最高。

各階段投資人估值的依據是什麼?
種子輪:此階段多為諮詢服務+投資,或友情投資,估值依據一般為:

  1. 市場價,一般5萬、10萬、20萬、50萬都有,一般投後估值為200-500萬人民幣
  2. 諮詢服務+投資,一般投資方能提供的諮詢、信息、創業輔導、業內資源引薦越多,則實際需要投資的數額越少。

天使輪:此階段項目往往非常早期,沒有用戶沒有數據,只有對項目進行暢想時預估的市場空間和可能的收益。這樣當然不足以構成估值依據來證明你們公司值多少錢。此階段估值依據一般有3個,而通常最後談妥的數字是這3個因素的綜合:

  1. 根據需求:在12-18個月中的發展中,該項目發展預估需要多少成本?辦公室租金?人員待遇?根據需求推斷需要的總資金金額。
  2. 創始人價值折現:投資便是投人,在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一個公司的身價往往是由創始人價值來代表的。各投資公司爭搶BAT出身的創業者,原因就在這裡。一個好的領導往往是企業發展初期的最核心要素。創始人越優秀、項目經驗越豐富、成功案例越多,此時折現越多,post估值就越高。
  3. 市場行情:該類項目在市場的平均行情如何,也會影響投資人對此項目的估值決策。

A/B/C/D/…
此階段稱為VC階段,是傳統意義上的v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此階段估值方式較為簡單而成熟,因為此時投資標的一般已經有了用戶數據、市場反饋,大多數開始有了初步的商業模式,A/B/C/D/…各輪的投資人將根據已有的數據進行估值,有嚴謹的估值公式,估值的數字會與企業相關數據息息相關。一般估值看重的要素如下:

  1. 企業產品是否面世,市場對產品的反饋及熱度
  2. 企業已獲得的數據,數據走勢是昂揚向上、平穩增長、有突發增長點,還是隨熱點波動較大?以此分析企業發展的動力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3. 團隊是否已經磨合成分,是否可以實現1+1 &>2的團隊合作局勢?
  4. 該企業的業務在2-5年內是否持續有市場,是否持續有機會
  5. 綜合以上因素,該企業是否有可能最終上市IPO.

pre-IPO/post-IPO
該階段是圍繞IPO的大生意,一般由資金雄厚的PE進行投資。該階段投資目的鮮明,多為單純的財務投資,旨在對企業成功IPO有信心,所以只要能IPO,這裡的利益點便很明確了。該階段投資方考慮的因素如下:

  1. 該企業是否能如期IPO
  2. 該企業IPO之後的股價是否達到預期倍數?

以上是各階段估值依據的大概情況, @風投小兔兔從業於天使投資基金,所以主要關注和擅長種子輪、天使輪的投資。有進一步問題的朋友歡迎聯繫。

3,創業者談判時可以注意什麼
說了以上那麼多,現在來介紹一下,如果創業者去進行融資談判,和投資人談判時可以注意什麼問題,來為自己爭取更多權益:

  1. 明確介紹自己企業的優勢,具體維度請參照以上內容(根據兔兔的一手認識,很多創業者其實並不明確自己有哪些優勢,優勢要從經歷中挖掘)
  2. 明確自己創業的初心和擅長(在什麼都沒法參考的情況下,投資人能看到的只是面前的創業者,這時創業者要自己明白自己為什麼做這個創業以及自己是否真正擅長這個業務)
  3. 制定嚴謹可執行的創業計劃並且告訴投資人你在行動(早期投資人投的是一個信心和未來,創業者此階段拿不出更多的東西,可以拿出自己踏實的態度和不斷進行中的業績,讓投資人看到執行力和踏實肯乾的品質)

說了這麼多,可能還是有創業者不太清楚如果拿不到投資,創業者該怎麼辦?可以參考知乎上這個回答:假使沒有天使及VC的投資,創業公司該如何生存? - 風投小兔兔的回答

以上,獻給各位有夢想就去實踐的偉大的創業者們。
微信公眾號:kellyshi(搜索添加:kellyshi-1111)


謝小雨邀請,我實話實說:我不知道
是的,作為行業從業者,我並不能侃侃而談關於天使項目的估值。
但是我不能什麼都不說,畢竟這樣就不太好了

如果有估值,我的考慮是這樣
1:對項目本身有考量,且團隊是不是很適合這個方向,看上去越吻合齊整越可能溢價
2:18個月內需要多少錢?合理的目標,合理的預算
3:希望出讓多少股份?

如果有估值,合理的2除以合理的3就是估值,1是一個係數,可能會讓2/3的結果有溢價。。。

就是這樣嘍,天使項目,就不要那麼細心計算估值不估值的。。。節約出時間干點別的好了

PS補充:問題問的是天使,並不是a,b,c,d等等,後面的有後面專業的估值方法,我說的只適用天使。。


估值找一家valuation firm來做即可 參考用

投資人其實自己也能做 不過直接看現有的valuation model比較方便


@風投小兔兔 的答案寫的很全面了,不過對於其中的「買/賣公司」的說法我有些不同的想法,剛好之前作為創業者拿了一些錢,現在也正在新一輪融資的過程中,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投資人本質上不是「買」,而是以現金入股成為新的股東。也就是說,對現有公司值多少錢,現有股東和投資人達成一致後,投資人出現金進公司賬戶,並獲得一定比例的股份。比方說公司進錢之前兩方認可其值900萬,投資人拿一百萬現金入股,這樣名義上公司現在值一千萬,那麼投資人就獲得公司的10%股份。粗看起來這就是花錢買股份,但實際上這裡有兩個問題:

首先如果說「買公司」,那麼錢不應該歸公司,而是歸出讓股份的人。比方說我把我現有公司的10%權益出讓給另一方,按公司估價一千萬。那麼交易完成我拿走一百萬,給出公司10%股份,而公司並不拿錢。這是買。即便是現有股東一起按比例出讓股份,那也是一百萬按現有持股比例分給持股人而不是留在公司。而上述投資人的行為其實是「入伙」,他出的錢是進公司賬戶用於公司發展。同時現有股東雖然佔比上降低,但從資產上卻並沒有損失:九百萬的15%和一千萬的13.5%都是135萬。甚至因為有現金入股,自己股份對應的價值獲得了真金白銀的背書,那麼廣義上是有增值的。同時,股比降低過多可能會導致失去控制權,但在種子和天使輪這並不是特別需要考慮的問題。說到底投資人投這個階段的公司就是投人,相信你的人才拿錢給你,只要你的決定是基於公司發展的原則,投資人並沒有太多動機去干擾你的決策。

其次為什麼我比較不建議用「買公司」這個詞呢?因為簡單的,對於一樁現金買賣,在交易當時雙方是有比較強的利益衝突的。很簡單,如果只是一個買/賣關係,比如我們去買一個房子或者一個車,兩方可以說基本沒有一致的利益,而幾乎是一個零和的博弈。在這個場景下交易雙方就容易對立起來。但實際上投資人入股,雖然也是有一些利益衝突,但本質上,尤其是在初創階段,估值並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無論是對投資人還是對創業團隊,公司做不起來,多少比例的股份都沒有意義,所以說到底投資人是基於對創業團隊的認可,一方出錢一方出人出力一起創業。兩方其實是在一邊的。

而如果創業者在談判的時候心裡有了「賣公司」的基調,實際上是不利於和投資人進行合作的。當然肯定會有成功進行後續多輪融資的創業公司再回頭看,會可惜早先以低估值融資,和後面幾輪比「虧」了。但說白了這是典型的事後諸葛亮。創業公司的最大特點就是高成長性和前途不確定性,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對公司而言,只要拿到了發展所需要的錢,出讓的股比在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內,在初創階段具體估值多一點少一點我不覺得是很重要的事情。尤其不要有自己在「賣公司」的想法。

當然到了後面幾輪,公司前景更明朗,議價能力更強,而且因為多輪融資後出讓的股比已經不小,創始人股比被稀釋多了要考慮控制權的問題,那麼到時候的估值議價,又是一回事兒了。

個人的一點淺見,與大家分享:)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所謂天使投資,就是投錢的人覺得被投的人值多少錢,與項目無關。項目越是早期越是投人。


估值過程中,要看公司的財務情況。目前主流估值方法包括PE、PB、PS、DCF等,其中DCF數學計算最為複雜、假設最多。用以上方法估出數值後,融資數額占估值的比例就是釋放股權份額。

純數學計算背後,估值折價或溢價程度考慮的就是一些感性客觀的東西,以定性分析為主。

所以,估值是定性和定量結合的一項系統工作。


估值這方面並不是大牛。

但關於估值問題。我覺得你需要考慮的更多是「需不需要估值」?

眾所周知,資本市場是冷酷無情的。只錦上添花,不雪中送炭。

舉個例子:

同洲科技。算是第一批做盒子的人。前後不到9年,就已經上市。

同洲科技上市以後,過於迎合資本市場,重視估值重於現金流。在轉型的關鍵時刻,同洲科技選擇了更有故事性卻高度消耗現金流的業務來迎合市場熱點,卻沒有踏踏實實的去賺錢,沒有認認真真的去構建業務壁壘。

同洲電子選擇的數字機電盒領域,這是一個資金消耗型的領域

  • 大客戶依賴嚴重:2016年年報里,前五大客戶佔據了35%的收入;
  • 毛利率低:面對大客戶,議價能力弱,毛利率常年在15%-20%之間居多,2016年主營業務毛利率18%;
  • 應收賬款大:還是在大客戶面前的議價能力問題,2006年至2012年,同洲電子收入從10億到達21億,凈利潤從6700萬增加到1.93億,所付出的代價是應收賬款從2006年的3.44億增長到2012年的13.8億。
  • 投資規模巨大:製造業的收入擴張以及新產品的上線,都需要產能的擴張支撐,這就需要不斷的資本支出。2006年-2012年,同洲電子的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也高達10億。

同洲電子為了短期的估值去迎合資本市場,做著低毛利率的事情卻為了增加利潤不斷增加應收賬款與投資。轉型上追逐手機、盒子、電視互聯網這些競爭對手極其強大或政策極不明朗的領域,卻一直沒能建立新的根據地。最終,現金不斷失血,坐失轉型良機。

沉重的包袱壓得同洲出現了巨虧,2014年巨虧4.16億,2016年巨虧6.1億,於是出現了袁明大甩賣的一幕。

這一幕,就是縮小版的樂視故事再翻版。同洲的故事與樂視還是有本質的不同,樂視是為了彌補一個坑而吹出更大的故事,同洲提前剎車卻為時已晚。

在2015年和2016年這兩年,可以看到同洲明顯在剎車了。無論是應收賬款規模,投資規模,都是在明顯控制力度,到2016年末,應收賬款餘額回到了3.55億,2016年的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只有負2200萬,是高峰期年度的十分之一。

只是,同洲已經失去了轉型的機會,袁明被迫出局。

別太在意估值了,踏踏實實做事,賺錢,才是王道。


非常有益的學習


實際上投資人入股,雖然也是有一些利益衝突,但本質上,尤其是在初創階段,估值並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你需要多少錢?你願意出讓多少股份?換算一下就是估值了...


對方這句話,其實是這個意思

「你估值多少?」 意思是:知不知道什麼是估值?知不知道估值怎麼做?知不知道自己估值應該估多少?你自己實際估值多少?比我心理估值高還是比我心理估值低?如果高的話好了怎麼壓低?如果低的話那麼你估值這麼低,是不是有項目我沒察覺的問題?……等等等等

簡單的說對方不是真的想知道你估值多少,估值背後的理由基礎是什麼,只是想看你懂不懂行,懂行就用行內的規矩跟你討價還價,不懂行么,就用對付外行的手法跟你討價還價

所以不用愁,懂行和不懂行,都有自己各自的優劣,總之自信面對就好了


推薦閱讀:

Facebook 對 WhatsApp 的收購價為什麼高達 190 億美元?

TAG:風險投資VC | 移動互聯網 | 估值 | 天使投資 | 公司估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