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頂級論文是怎樣一種體驗?

被Nature、Science、Cell錄用是什麼感受?發表IF&>20的文章或者本領域的頂級期刊會議論文是什麼樣的感受?研究持續了多長時間?


一作nature,今天接受了。經過了10個月的和reviewer的反覆拉鋸戰。以前投過cell,science,elife,審稿過程都要比nature友好很多。Nature編輯需要所有的reviewer(n&>3) 都很positive才會考慮發表,所以經常會出現被某一個reviewer虐上幾輪的情況。各位生物狗共勉。

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體驗。真正激動人心的時候是拿到實驗結果的那一刻,感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發現上帝這點小秘密的人。剩下的就是科研中最boring+painful的過程:投稿,補實驗,修改,appeal。最低谷的時候曾經懷疑自己研究的意義,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最後收到接受郵件時,並沒有特別激動,只是覺得階段性的任務終於完成了。

科研就是這樣的一個bitch,撩得人夜不能寐,卻又欲拒還迎。如果你能夠survive,你的內心會變得無比的強大。


謝邀(竟然有打出這兩個字的一天T_T)
2014年Nature一篇,co-first author。看到導師轉來文章被接收的郵件時,五味雜陳,百感交集——一邊慶幸五年Ph.D終於做出來點兒東西,一邊感慨五年啊就為了這幾頁紙。
最大的作用就是被問到為什麼不繼續做科研的時候,可以拍出這篇Nature,「哥不是混不下去了,就是TM不想幹了」,還是有點爽的,嗯~


網路與信息安全領域的A類期刊,研二小碩。跟reviewer互懟了半年,兩輪RQ,每次持續6周。論文撰寫,修改,實驗,畫圖,排版,response都是經由我手,大多數時候是一個人在戰鬥。paper從最初到最終簡直脫胎換骨,終於接收了。

接下來是老闆豐厚的獎勵,然後被約談轉博。也沒啥特別的感覺,就是想著終於不用再改了,所有辛苦都沒有白費。

You deserve it,that"s true.


一篇文章今天下午剛剛知道接收了,共同一作,來答一句。
當時正在上課,合作者轉發了一封郵件。手機上還沒來得及細看,老闆電話已經打過來了……因為上課不便接聽,發了個簡訊他就秒回說快看郵件有好消息。然後開心了一下就聽課去了。下課之後……就完全沒感覺了……

從輪轉開始接手的工作,斷斷續續有兩年半時間吧……從覺得『混個 author 就可以了』到『其實還可以湊合拿個二作三作』到最後『我覺得自己的貢獻 deserve 共同一作』,真是一個很奇妙的過程。當然,主要還是運氣好。

目前的感覺么……我的 thesis project 還是沒有著落啊而且老闆開始放羊了怎麼辦!


前段時間中了篇機器學習頂刊Machine Learning。雖說Machine Learning Journal (MLJ)近幾年名氣不如JMLR響亮,但小領域的內行一定清楚MLJ的分量。如,著名的Induction of decision trees (ID3),Random Forests和Bagging Predictors均發表於此。

體驗嘛,簡單來說就是,焦急的等待-&>痛苦的修改-&>焦急的等待-&>痛苦的修改-&>...-&>淡定的錄用。

該工作始於2012年末,我們從實驗角度系統性探究了一種特殊的學習範式(多示例學習)在圖像分類任務上的表現,填補了多示例學習領域的一項空白(論文戳:An empirical study on image bag generators for multi-instance learning)。其實不難看出這是項綜述性工作。回首來路,剛接手時我並未覺得有任何困難,無非是跑跑實驗,整理下結果,找出規律,彙報成文罷了。但真正動手做來,才發現對一個研一學生來講,真是too naive了,它並不如想像中那般簡單。

由於綜述文章要求對現有方法有一定的覆蓋面,因此該工作共涉及近7000組實驗配搭。當時開足馬力,佔用了十台高性能伺服器,每台擼十幾個MATLAB,儘管如此第一次實驗還是跑了差不多4個月。不過也是趁著實驗空隙有了不少時間讀書來提升內力。實驗罷,則開始從上百張實驗數據表格中力求發現前人未發現之規律。提筆之際,方才發覺此工作並不是單純的一份「體力活」,更是一份「智力活」——欲點出實驗結果所反映的insight才是整個工作最難也是最見功力的地方。「寶劍鋒從磨礪出」,為了更優質的展示自己的實驗結論、提煉精髓,我不僅動手實現了文中涉及的所有演算法,還從幾十篇相關頂刊的綜述文章中汲取經驗,力求達到與之同樣的高度……

第一次投稿出去之後便是漫長的等待。若干月後,返回了「major revision」的結果,細看review發現想讓審稿人滿意,不僅要加新的實驗搭配,同時不得不把原來跑過的實驗在新設定下重擼一遍。。。沒錯,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改投」,哪怕投一個稍低些檔次的journal也成吧?_? 。但是在喝了老闆和同組師兄的雞湯後,我還是毅然的選擇了重做實驗、重碼paper。。┌( ?_?)┘(雞湯雖好,可不要貪杯嗷)就這樣,又經歷了一遍:若干月實驗-&>碼文-&>投出-&>等消息。第二次居然還是「major revision」,不過好在比第一次好改很多,同樣的:若干月實驗-&>碼文-&>投出-&>等消息。。真真是paper虐我千百遍,我卻待它如初戀。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兩次徹頭徹尾大改後,第三次結果就得到了「minor」,眼看要中著實歡喜。

不過在收到最終錄用郵件的時候,內心已非常平靜,因為彼時收穫的早已不是單純的一份頂刊錄用通知,而是「四年磨一劍」過程中的感悟與積累。正是伴著這項工作,我從一個參考文獻格式都寫的不那麼規範的ML菜鳥,慢慢掌握實驗技能、領會科研精髓、體悟科學真諦,成長為自認為還有那麼點科研品味的科研工作者。我想,一路走來,這篇頂刊可能就是我每次進步、每次感悟的見證者吧。文章的錄用,彷彿像一位注視著我成長的老友向我揮手惜別,而我將更加意氣昂揚的走向前方……


去年和博士導師合作發了一篇FOCS,算是理論計算機科學的頂會了,解決了一個二十多年的open problem。這個問題我導師嘗試了好幾年,我加入以後做了大半年證明了。之後我們又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把相關的一些能想到的推論都做完。我導師是個對於寫作要求極為苛刻的人,我英文寫作又比較爛,改來改去又將近半年。投稿之前就覺得基本上不大可能不中,後來接收的時候基本上也就是覺得I deserve it。倒是事後還經常對我夫人吹牛皮,說咱也是發過頂會的人了,應該可以算是(二流的)科學家了,兒時做個科學家的夢想也算是實現了。


微博的「GK同人於野」(Sina Visitor System)講過他發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感想,我覺得這也算領域內的頂級雜誌之一了吧,雖然IF遠不到20。

@GK同人於野 :

張益唐只在1985和2001年發了兩篇論文,人們感嘆這也太耐得住寂寞了。但要知道破解難題有很多中間步驟,其中任何一步都值得發篇好論文!為什麼不發?我猜是他01年後找到了線索,不發是怕給別人提示!這十年根本談不上什麼寂寞,只有緊迫感!搞科研的人會理解。

見賢思齊啊!六年前一天下午我在辦公室搞出來一個比較重要的結果。那時候我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當博士後,每隔兩周要開六七個小時的車去看老婆。一下班就得趕路,我意識到這肯定是一篇PRL。你才我當時想什麼?我想我千萬別出車禍死了,要是死了沒人知道我做出來了。真發了PRL,但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出處:Sina Visitor System

我是不是有點跑題?


趕緊想下一篇什麼時候出來


謝邀。去年一作發了一篇SIGGRAPH(計算機圖形學頂會) 。

題主問這個問題,讓我回想起在本科尤其是大一大二的時候對SIGGRAPH無比崇拜的思想感情。那時候覺得最大的人生理想莫過於發一篇SIGGRAPH然後去會議上給Presentation了。
如今,真的當科研成為自己的主要工作的時候,就完全沒有了當年那種神聖的感覺了。尤其是當你看到很多亂七八糟的論文居然也能發表在所謂的頂會的時候,那種神聖的幻覺就瞬間崩塌了。做出了站得住腳的東西,發表也是理所應當的。當你有了一個好的想法並且儘力去做好一篇文章的時候,其實已經不太在意能不能發表在某個具體的會議上了。好的東西不管發表在哪裡都是好的東西,不好的東西就算髮了頂會也不過是招人恥笑而已。

所以,總而言之,發表的感覺就是只有一絲的欣喜而已,莫過於期末考試考的不錯的感覺。


博君一笑


我就上個圖吧。這個雜誌應該可以算是控制理論的頂級雜誌了。六年來(嘗試了六年,六年啊!)給這個雜誌投過若干論文,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挺感慨的。

當年投第一篇論文的時候,是一篇短文(technical note),有兩個審稿人。第一個人簡短的說不行。第二個人審稿人寫了一封3頁紙的review把我當時還很弱小的心靈打擊的遍體鱗傷。

最後中的這篇論文是長文(full paper)。過程中有5個審稿人。有一兩個挺nice的,其他的感覺都至少還比較reasonable, 可能因為文章的結果確實也是挺好的吧,折騰了兩三輪之後接收了(從提交初稿到正式刊出將近兩年時間,期間我也博士畢業了)。

由於整個過程中存在這種失敗和成功的強烈對比,再加上這長期奮戰取得的成果,最後獲得的成就感還是很強烈的。現在回頭想想,如果六年前一開始就能順利的在這個雜誌上發表論文,那可能就體會不到現在這種感覺了。當然了,這是我個人的體驗而已。


投出去的時候,你已經開始思考下一個課題了。


2017年之前,投Science還沒被拒過

興奮感不到一周,如果不是自己主推做的一作或通訊,也沒啥成就感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緊張感,壓力很大,知道不可能總這麼走運,但是還得想著去保持;

(那種體驗就是,二十幾年沒啪過,不要緊;你剛啪過之後再不讓你啪...嗯,好像也不全是這樣...

周圍一直存在比這個清單牛逼的人,非常沒有存在感;我只是個副C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發表過Journal of the ACM,ACM的旗艦期刊。

計算機領域裡是沒有像Nature和Science這樣的全方向頂級期刊的。但是如果硬要選這種頂級期刊的話,JACM肯定算是主要候選之一。這是JACM自己對自己的評價(Journal of the ACM (JACM)):

The Journal of the ACM (JACM) provides coverag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work on principles of computer science, broadly construed. The scope of research we cover encompasses contributions of lasting value to any area of computer science. To be accepted, a paper must be judged to be truly outstanding in its field.

JACM的缺點是太理論,發表的內容往往不能對實踐有太大的指導意義(因此也就不可能成為計算機全領域的真正意義上的最高期刊)。我們的論文也有同樣的問題:結論很solid很漂亮,但是沒什麼實用價值。

這篇論文是我博士論文最後一章的內容,從我畢業之後幾個合作者一改再改,在editor手裡往返數次,改到面目全非才最終接受。

怎樣的體驗呢?從我本科開始就覺得一輩子能發表一篇在JACM上的論文就值了。當我真的收到接受信之後也是覺得這輩子值了,辛苦讀五年博士無憾,此生無憾。

但是此生無憾了,不是說就不用活了,還是得繼續活下去。收到的JACM樣刊擺在辦公桌上好久,沒有一個人問起過,現在帶回家收在書櫥里了。還得天天搬磚,還得為年終考評擔心,還得為灣區房價發愁,還得沒事嫉妒一下做大數據的同學們如何高薪如何人生贏家。選擇了偏理論的研究方向就得有這個覺悟:或者做苦逼AP熬年限寫proposal忽悠錢,或者一頭扎進FLG拿個湊合的薪水但是從此研究是路人。一篇頂級論文的作用不過於在逆境的時候自我安慰說其實不是鶸,我也是有evidence證明我能做到厲害的事的。除此之外,再無他用。


可以來小小的還願一下,雖然最終只發到nature communications,雖然臉很厚的認為可以到nature nano,不過科研路漫漫,一兩個代表不了什麼。期待下一篇。
確實發表了以後,心情也沒啥波動。

----------------------------------挖個坑,等發了再來補充。(個人感覺,心情應該沒啥波動,只是感嘆一下運氣好,繼續板磚。畢竟,實驗剛成功後的興奮勁早就過了。)
------------------------------------------------------------------
我們組有博後發了篇nature,把最核心的figure紋到自己後背上,從此愛上了裸上身。

我們搞物理的,也有一大堆IF個位數的期刊,也都敢號稱「專業頂級」,哎~~~
nature science對所有人都非常難,因為他有一個特別的要求,「有廣泛的影響力」。就是這個工作,跨專業的人也能感受到牛逼。那些說NS總是些沒營養的,你確定不是你消化能力太差。

我承認,根據Nature Science給自己的定位,有些文章是有很大運氣成分。
但是,「老子就是牛逼,你們快來跪舔」。

你們感受一下。


搞了一篇一作MobiCom,算是頂級會議吧。。
看到accepted之後想到的是,我這麼弱的人都能發這個會的paper,所謂科研不過如此。。


跟 @Haojun 的遭遇簡直一模一樣的 ,從13年開始投的, 各大會試了一輪,都被拒。

第一次投4個review,1個accept,2個weak accept,剩下的那個reviewer找了個case,說我們解決不了(paper里沒有舉例,但是明確說可以解決的),把我們拒了。

後來第二次投,在第一次的基礎上沒怎麼改,有個reviewer的意見和第一次投差不多,而且還在提那個case,我們就大概肯定是同一個人了,當時懷疑是某個業內大佬D,因為我們的實驗結果跟他之前的paper比了,但是沒有明確的證據,而且覺得人大佬不至於這麼低劣吧。

第三次投看D還在PC里,趕緊把那個case加到running example里。預料之中,D還是reviewer之一,這次不提那個case了,說是他們的工具(就是我們對比的那個paper)已經有了很大改進,之前paper里的數據不對了,讓我們重新做實驗,然後以這個為由把我們拒了。到這個時候,我們有點肯定是D了,不然自己工具改進了別人誰care啊?

然後我們不得不下載了他工具的最新版,重新跑了實驗。之後感覺這個work耗費我太多research的熱情了,就想躲躲吧,投個journal算了,誰知道尼瑪還是落D手裡了。兩個minor,一個major,對的,D提的major。到這個時候我就能肯定一直以來的review就是D了,因為他的comments里說我們的數據集過時了(嗶你媽,我用的13年的,被你一直搞的啊),推
薦了三個比較新的case,我用這三個case去搜,找到了他的一篇technical report,裡面用的case就是這三個。搞笑的是,D在comments還此地無銀三百兩,說我們用某個case(這個
case是D之前publish的),他「在網站上看到「已經出X.0版了。呵呵,少來了,不就是你們的嗎,還用去網站上看。

那麼,關鍵的問題是,D為什麼一直卡我們呢?
我們一開始覺得是因為跟他的paper對比了,他不爽。後來過了幾個月,看到他一篇paper被領域裡的一個頂會接收了,idea跟我們的非常接近,瞬間明白了。

目前的狀態處於剛提交了journal的修改版,你們能想像我改paper的時候有多噁心嗎?我得把他推薦的case做了,還得把他新的paper引上,簡直跟吃了蒼蠅一樣。

不敢妄言D看了我們的submission,用了這個idea,但是idea撞車至少是有的,而D確實在有意無意地拖我們。不敢說學術圈黑,也許D根本就沒看到我們的paper,只是扔給學生review了,不過有時候想想,在這個圈子裡,身居高位的人,其實權利很大的,如果他作惡,是沒有法律約束他的。


追了很久的女孩,今天終於接受你了。就是這種感覺。


OSDI一作兩篇。
論文是渺小的,你的工作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和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我來說說我的體會:

文章和圖反覆改了又改,真的已經殫精竭慮。曾聽說施一公老師一夜寫完,真的不經呵呵了一下,人的差別竟然能有那麼大。發了之後就會偶爾查查引用情況啊,看看自己的工作引發了其他哪些研究啊。


推薦閱讀:

博士在讀,看到英文就反感,如何訓練自己不排斥讀英文文獻?
如何看待「萬人計劃」?
你為什麼玩知乎,而不玩知網?
有哪些資料庫可以查到國外的學位論文?
究竟是哪些問題限制了鋰空氣電池的發展?

TAG:科研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 | 論文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