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蘇軾的《水調歌頭》?


大家議論紛紛,對楊林說話間就能作出詩來,這種超乎想像的作詩速度,非常的懷疑。不過這比試都已經定下,雙方也都同意,就算耍了心思才贏的,最後也沒什麼好說的了。不過好在開始先比試的不是李白,是李玄。所以大家也就沒那麼擔心李白遭到算計了。

「你作的倒是挺快的。」李玄知道這楊林一定會抄詩,所以也沒什麼驚訝的,只是微微皺了皺眉頭,聊表反應,「那你先將你的詩吟詠給大家聽聽吧。」

「咳咳。」楊林整了整嗓子,壓了壓氣,然後抽動臉上的肉團,張開小嘴,開始吟詠起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楊林一張嘴,蘇東坡那首千古中秋大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已經脫口而出。

  不時間,這首千古大作的上片就已經被楊林一字不落的吟了出來。

 所有人都驚訝無比。包括李白,眼中都不由出現了訝異的神色。

  這個上片,開頭明月幾時有,突然而來,然後接上把酒問青天,思如神助,其後一氣舒捲,神思搖蕩九天之上,想像超然,讓人聞之心神搖動,就要乘興飛天攬月。卻在這時候,忽然一句高處不勝寒,一下子將思緒再次拉到人間,可謂急轉直下,豁落九天。這種筆法,簡直神乎其神。

  短短四十八個字,卻有開天闢地,移山轉岳之力,實在驚人。

  在場的學子們,各個的詩文造詣,都非比一般,自然在字裡行間,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這四十八個字的超逸絕倫。

  於是,各個都不由對楊林側目,一雙眼睛中滿是不可思議的驚艷。

  似乎在說,這楊林怎麼就能作出如此上乘佳作?!

  李白更是心領神會,知道楊林這口中道出的四十八個字,到底有多麼了得。

  詩文這個東西,就是自己的水平越高,修為越深,越能知道佳作的厲害。

  李白雖然不知道楊林所吟詠的水調歌頭上片,是一代詩詞大家,蘇東坡的傳世代表名作,但是憑著他自己對詩文的超高造詣,已經完完全全的感受到了這個上片的詩文造詣,絕對一等一。

  所以,他的眼中才不由露出訝異。因為他不相信,這樣的佳作,會是楊林這樣的人能寫的出的。


孤篇蓋全宋

蘇軾的詞之所以在整個中國詩詞史上都如此別具一格,是因為他的詞里有一種因覺悟而產生的剋制和力道。
覺悟是覺悟人生,覺悟世事;
克制是克制情感,剋制表達;
力道是因為覺悟而自然存在的發散,又因情感表達的剋制而使其得到凸顯;
這首水調歌頭,在情感表達的剋制和力道的凸顯之上,還有一種空靈飄逸的澄澈意境,全部這些交織在一起,可以說數盡宋詞三百首絕無僅有。

但是如果說你不認同這一說法,非讓我在以上基礎上進一步做個解釋,我恐怕解釋不了。
因為詞就在那裡,你不品,我沒法把詞拆成一句一句的現代文跟你說明,那是糟踐;你去品,又不需要我進一步的解釋,因為有些東西你感受的到,有人一點破你立刻就明白,毋庸贅言。
最後附上原詞,就是對這一評價最完美的說明: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謝邀!

昔人論詩詞,
有景語、情語之別,
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情」字包括個人情感,還包括「理」。可以是人生哲理,也可以是上至宇宙的自然之理

詩詞就是藉助文字表現情、景、理。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中秋佳節,月下飲酒,景也;
懷念子由,情也;
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理也。

情、景、理,三者完美融合。

所以後人評價此詞: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俱廢。
——胡仔《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云:「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深夜前來答題
首先我只是一個理工男,對文學沒有研究,懵懂之言,僅作分享。
我也不知道這首詞到底是什麼派別的,但是我是聽王菲唱的長大的,我還是很喜歡它略帶悲傷的風格。(推理有點長哈。。)
以前我就在想為什麼中國人在祝福別人的時候說什麼心想事成萬事如意,恭喜發財大吉大利之類的話。而外國人也就說good luck(我憑感覺說的,這麼多年英語學習中我真沒見過什麼常用常見的祝福語出現在課本里,可能有只是我不知道)我就在想,為什麼這樣祝福別人呢?這樣的祝福語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祝福別人是不是自己也想這樣被祝福?所以我覺得會不會是中國人的某一種的傳統的含蓄——自己想要的先祝福別人擁有。我的觀點是,蘇軾寫,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因為他也深深渴望團圓。祝福天下人都能"長久",而他自己亦是天下人之內。顯然蘇軾赤裸裸的說真希望自己能和家人團聚逼格就很 low了,也不符合中國人從不簡單直白表達想法的傳統。
我也不是說我很了解中國人啦,我只是覺得中國人在口頭上不敢勇於表達個人情感是傳統習慣導致的。畢竟對於蘇軾豪放聞名天下的人來說,子由,我好想你啊。這種話是萬萬說不出口的。所以,他明明思念弟弟思念得不行,也只是不咸不淡地加了一句"兼懷子由",結尾更是以對天下人的祝福來包含自己深深的思念。我相信中秋節對蘇軾這種心思敏感的文人來說具有莫大的殺傷力。豪放了這麼多年了,我就不信蘇軾內心沒有柔弱過。想必那個時代的空間阻隔實在是無力抗衡,由此帶來的哀愁也是很深的。
所以啊,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包含強烈的情感。我這樣猜想著,蘇軾他心中對弟弟家人的思念在到達極點後,突然一鬆懈,放下了個人執念,淡然一笑,反而先祝福天下所有人長長久久,團團圓圓,同時自己的思念也得到了慰藉。
以上全部都是我依據自己個人經歷的猜想,希望能給喜歡這首詞的朋友提供一個角度,若有蠢鄙之言,見笑大方之家,尚請指點


這是蘇轍的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水調歌頭》這一詞調,只有蘇軾和張惠言的作品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背的滾瓜爛熟。張惠言作品如下:
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閑來閱遍花影,惟有月鉤斜。我有江南鐵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徹玉成霞。清影渺難即,飛絮滿天涯。 飄然去,吾與汝,泛雲槎。東皇一笑相語:芳意在誰家?難道春花開落,更是春風來去,便了卻韶華?花外春來路,芳草不曾遮。


流傳快一千年了,今人再讀,仍能引起深深感觸。


推薦閱讀:

有哪字可以表示:照亮? 僅用一個字
突然讀懂了一首詩詞是什麼感受?
詞的豪放婉約之分的由來是什麼?以及如何反駁這種區分方法?
有哪些關於桂花的詩詞?
續接古詩詞:搖首出紅塵?

TAG:詩詞 | 宋詞 | 古詩詞 | 蘇軾 | 詩詞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