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為什麼沒有形成菜系?
相關介紹陝西菜的時候,都是岐山臊子面、油潑面、biangbiang面這類和面有很大關係的小吃,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菜」?這其中除了當初的食材匱乏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我嘗試回答一下。
因為歷史上西安作為皇城而存在的,而皇城是很難形成某種菜系的。這是根源所在。譬如,香港是美食之都,紐約也是,但是並沒有匯聚成如川菜這樣極具地方特色,同時種類繁多的同類型菜品。這正是因為這裡匯聚了各色的人口,口味多而雜,文化背景、人口流動決定了眾口難調。可能一段時間內長安城裡高麗菜是很受推崇的,然而過一段時間波斯菜就大行其道了。
但是,難道沒有經典的流傳下來嗎?
當然有,首先在廣大關中地區,目前還流傳著八大碗這樣的傳統佳肴。這其實在周朝時期就一個開始有了雛形。可以說蒸菜系列算是相當早的一種烹飪方式了。那麼在後期的流傳呢,由於早起並沒有菜系這樣的主流食物,相反,現在我們所說的小吃類、燉煮類都是當時的宮廷大熱。由於皇都的緣故,西安城就留下了難以計數的宮廷傳統小吃。
你沒看錯。比如泡泡油糕這類的 看看唐代著名的燒尾宴就知道了。
飯食點心:巨勝奴(蜜制散子),婆羅門輕高面(蒸面),貴妃紅(紅酥皮),漢宮棋(煮印花圓面片),長生粥(食療食品),甜雪(蜜餞面),單籠金乳酥(蒸制酥點),曼陀樣夾餅(爐烤餅)等。
這裡面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即使發展到現在,關中地區面點、面、餅的興盛都是有緣由的。
菜肴羹湯:通花軟牛腸(羊油烹制),光明蝦炙(活是烤制),白龍曜(用反覆捶打的裡脊肉製成),羊皮花絲(炒羊肉絲,切一尺長),雪嬰兒(豆苗貼田雞),仙人臠(奶汁燉雞),小天酥(鹿雞同炒),箸頭春(烤鵪鶉)過門香(各種肉相配炸熟)等。
而真正川菜 幾大菜系才是明清以後的事情。比如很多佐料都是那之後流入中國的。
因此西安也就沒有形成明清以後的菜系啦。其實也有現在提出的陝菜,但事實上風頭已經被小吃面點蓋過,這樣的評判也有失公允,畢竟,早期中國並不是以菜系來劃分一個地區菜品多寡、品質優良的標準滴。
面太好吃 不用吃菜
能入菜系的,都是大飯店裡的大菜。
陝西菜,或者說秦菜,裡面有很多上檔次的大菜,但日常生活中吃不著罷了,去那些大飯店,裡面多的是。
再比如傳統魯菜里的最著名的是各種海參、鮑魚啥的,平常人家經常吃么?
山東地區老百姓天天吃的是家常菜、小吃,甚至煎餅,天天在山東街頭吃這些,難道就說不存在「魯菜」?
事實上魯菜是整個北方菜的基調,像北京的烤鴨等等名菜,嚴格來說屬於魯菜。
菜系這種概念更多存在於大飯店,關乎廚師行業的技能傳承和牌子,而非民間。
============================
到了近代現代之後,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有很多傳統菜系大菜進入平常百姓家。
川菜,由於它的地域和做法特點,造就了它成本低、重口味下飯,極其適合現代大城市的生活,於是川菜館舉國大地遍地都是了。
江蘇、浙江、廣東經濟發達,平民也能較早嘗到大菜。
東北菜不入「八大菜系」,甚至算不上傳統菜系,現在的東北菜更多是闖關東之後平民新造就的。
陝西菜雖然有很多大菜,但相比全國不算突出,有些被淹沒的感覺。另外還有個地域的問題。陝西、四川、甘肅一大塊區域文化交織很嚴重,陝北更多與甘肅習俗相通,陝南更多與四川習俗相通,這就造成了即便傳統大菜進入平常百姓家,也很難普及全省,全省不一,就很難對外形成統一口碑。
江蘇其實也有同樣的情況,現在已經很少提「蘇菜」這個早期概念,而更多是「淮揚菜」、「淮皖菜」,因為隨著明清以來行政區劃變化,按照今日的行政區劃,蘇北、蘇中、蘇南的習俗更多與周邊其他省份地區相近,而非省內相近,很難形成統一口碑。
陝西菜當然有,比如西安飯莊那一套葫蘆雞、奶湯鍋子魚、溫拌腰絲什麼的。但好像特色不是很突出,因而被淹沒了。最近也在不斷推新陝菜,什麼酸湯餃子皮…有點詭異哈。
關中民間並非不吃菜,不然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每客一大老碗麵條嗎?主菜是七碟子八碗,有小酥肉、拔絲紅薯、然後我叫不出名字的雞和魚什麼的,最後一道一定是叫做甜盤子的八寶飯。下圖是秦川八大碗,另外有的地方會多出七碟子。
總之,和四大菜系比,陝西菜比較粗糙。而且民間以麵食為主,家常菜不夠發達。所以就不為人知了吧。
請聽 黑撒樂隊 《西安美食》
無聊打發時間試著寫寫看,陝西由於秦嶺和黃土高原的地理因素,分為陝南,關中和陝北,接下來就一一聊一聊。
陝南地區靠近四川,顧名思義處於陝西南部,實際上也處於秦嶺以南,由漢中,安康,商洛三個市組成,在飲食習俗上多多少少有些差異,例如種植水稻,蓮藕等一些水生作物,但同時也可以種植小麥,因此陝南地區米面都有,相對來說飲食風格更為多元,例如漢中熱米皮,菜豆腐,寧強麻辣雞,核桃饃,洋縣黑米,紫米,安康蒸面等一些深受當地百姓喜歡的民間小吃。
關中地區地處陝西中部,由西安,寶雞,銅川,咸陽,渭南五個市主食麵食,出名的有肉夾饃,擀麵皮,岐山臊子面,鳳翔臘驢肉,乾縣鍋盔,最要提的自然是biang biang面,來西安玩的朋友一定要吃,關中地區少數民族最多的應該是回族,在西安有一條回民巷,有很多很特色的美食,一定要吃的是羊肉泡,其實葫蘆頭也很好吃,但是可能有的朋友吃不慣,關中就說這些。
陝北地區有一部分地區位於黃土高原,種植穀子,也就是旱稻,以及土豆,飲食方面也是麵食為主,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買大米很方便,也有很多人喜好吃大米,陝北地區我不是很熟悉,就只去過延安,所以就不介紹美食了,如果有陝北朋友看見了,幫忙補充補充,對了,陝北盛產美女,身邊好多陝北朋友都很漂亮,性格也很豪爽,相當好接觸。
最後稍微總結下,陝西沒有形成體系的美食,也和陝西複雜的地理概況和氣候狀況有一定關係,我們傳統意義上說的陝西菜實際上是關中菜系,在西安的各大飯店其實還是很齊全,想要吃的朋友可以嘗嘗,還是很具地方特色的,最後歡迎大家來陝西玩!
生活水平的空前改善,普通的食物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胃口。咥個新鮮,咥個時尚,咥個美味,更是新的追求。一句話咥好!
四十年來,陝西的餐飲行業成績顯著,從挖掘歷史到發展,從改革到創新同時取得可喜成績,把陝菜列入第五菜系,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十三王朝古都必然最早最先誕生飲食文化,這是其他菜系無法比擬的。陝菜又名「秦菜」,起源於 3000多年前的《周代八珍》。翻開《禮記》中的記載,陝西飲食的體系身披黃袍巋然屹立,記起中華飲食,只有陝西源遠流長。甚至被認為是中國菜之母之根,陝西文化博大精深。盛祥的牛羊肉泡饃、德髮長的餃子等、春發生的葫蘆頭泡饃、中國最早的宴席「周八珍」、唐朝的燒尾宴等陝西名菜,各宴、各桌、各店,都有著豐富歷史典故,其內涵極其深遠豐富。
同時,《陝菜秘籍》、《陝菜史話》、《長安食論》等研究成果,將豐富陝菜理論的進行總結,既有傳承又有創新,使用價值很多。陝菜大專院校四十多年來,餐飲院校到處林立,造就大批專業人才。
陝菜與其他菜系不同,其特點在刀功、瓢勺操作上整個技法上與眾不同。陝西美食探秘之旅,於2013年開始,已經走遍了陝西各地市西縣,每一站都有著它獨特的故鄉味道,各地區的名菜製作及典故做了詳細記載。幾次陝西美食探秘之旅活動,是腳步丈量陝西餐飲發展歷史,丈量家鄉土地,走過了關中八百里秦川,一路走到哪裡吃到哪裡,住在哪裡,實際上是對全陝西菜大總結,不只是西安有老字號,有大廚、名廚,全省各地市縣都有,風味獨特各有千秋。
飲食文化學者王喜慶說:「陝西小吃走向全國不缺實力,缺的只是機遇,習近平用家鄉的特色美食把連戰當作家人來宴請,充分體現了他的平民情懷和家鄉情結,也是對陝西小吃走向全國最好的宣傳,陝西小吃也是陝菜重要的組成部分,利用這次契機,陝菜也可以聚集力量,厚積薄發,走向全國。
陝菜已經有了大量的書籍介紹陝菜製作方法技藝,廚師採用高科技手法和歷史的技法結合起來,繼承創新了大批獲得的金獎菜。僅大唐博相府大酒店一家就研製官府菜、宮廷宴30多種。由此可見能代表陝菜特色的菜品相當豐富,且將陝菜推向全國的條件已經成熟。
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抓緊實施,趕快行動。
(2)加大宣傳力度
(3)政府部門充分重視,並引導行業領導者積极參与陝菜推廣活
動。
(5)加大力度重點推廣「老字號」企業
有,但是沒有形成氣候。菜式簡單粗暴(硬菜居多),品種不多。以前西安確實是川菜館佔主導,這幾年陝菜館子才多了起來。
還有一個原因是小吃和麵食的豐富。
從口味上來講個人覺得陝菜咸鮮、香辣口味比較多,後一種很可能受到四川的影響。酸辣更多體現在小吃里(比如臊子面和涼皮)。
美食都是面 實在不用菜.....
來西安幾年了,沒聽過陝菜,非要說有,那有種強答的味道。
陝北燴菜倒是聽過也吃過,但是,品種和口味,確實實在普通,對真正完備的菜系系統來說說,它還沒法形成一種派系。再者,沒發覺八大菜系地方分布有什麼規律么?在農耕時代這些地方可都是物產豐富、品種繁多、商業流通很頻繁的地區,人們對口味要求高,為迎合大家口味,自然有人去研究菜怎麼做,有競爭才會有創新,創新促進菜系發展,當前的川菜和粵菜可以作為例證。
鄙人愚昧認為:
1,回民食物的大量佔據,在我的世界觀里,我覺得算陝西本土食物的(在西安)只有葫蘆頭,個釀皮,還有肉夾饃葫蘆頭還和羊肉泡很像,釀皮和別處的米皮,肉夾饃,回民也有牛肉的。所以,回民食物對陝西(西安)本土食物影響很大。
2,本身在西北幾省中,陝西作為西北經濟環境強硬環境之一,下連重慶四川,又知四川同胞走天下,吃的苦,餐館背井離鄉來到全國各地。多交匯,就容易丟失本我。所以,我在西安4年,大小飯館百分之90都是川菜館,個個都是地道四川口音。
3,食物習慣的問題,我見到的老陝,很多喜歡吃饃,面的,隨便糊弄個肉菜一莢,或者亂七八糟燴面,來點不好吃的辣椒(我祖籍山東,但是在貴州長大,所以我雖說不能吃辣,但是還是知道老乾媽在美國也有賣。)。要不就是快餐(我本地同學,以致河南同學,反正靠北不靠海的都對快餐有點小喜愛,本人逗猴,4年只吃過2次。)。所以這種飲食習慣,大家都普遍沒心情去花幾個小時做菜,也就難以形成規模並且保存。
4,大家都在討論歷史地理政治。田間地頭,廁所(賈平凹說的。) 哪裡有閑工夫,N朝古都,吃天下就好,廚師可能是末等吧。
本人不是關中人,對關中菜也不甚了解。雖然在西安上了四年學,但是印象中沒有西安菜的叫法,更沒有陝西菜的名詞。在西安更多的是以麵食為主,各種面,還有泡饃。大盤雞算不算?陝師大附近的一家餐館做的不錯喲~鐵蛋刀削麵,我們學校的最愛哈·
好像有些偏題,不過這些麵食也是很好吃的呢~
先說下個人認為菜系形成的一些條件。
1、物產豐富
廚子再好也得有材料。靠江靠海的地方,水產豐富,多少佔點便宜。
傳統四大菜系,哪個不搞河海鮮等水產的。
2、文化交匯
帶來不同的飲食文化和烹調技藝
3、經濟發達
有一定數量的」本地商業富豪」,溫飽足才能講究口腹之慾。培育帶動本地餐飲的發展。
4、商業興盛
帶來各路商旅和各種商業宴請
5、人口眾多
人口多,才能有影響力。
這裡面還有個隱含的條件,就是佔據人口大多數的"本地土著「
也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有鮮明地方特色,口味,烹調技藝統一的飲食文化體系。
6、明清輝煌
菜系是長期演變形成的。發源或許很早,但確定四大菜系應該是清朝時的事情。
除了四大菜系發源地外,歷史上也不乏其他地方文化經濟商業輝煌過。
比如西安,洛陽,開封,太原等。但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是南移的,近代陸權轉向海權的。
想比這些城市的巔峰期來說,清朝時他們是「沒落」的。
過了清末民初這個點,在現在物流發達,交流頻繁,各菜系不斷外擴的現代,想再形成一個地方特色鮮明的菜系,應該是件挺難的事情。或許也就一些地方特色確實很明顯且成體系的地方餐飲才能做到,比如川菜等。
除此之外,哪怕是一些地方大廚,在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哪怕絞盡腦汁,也確實結合傳統地方特色開發出一些列能上檯面的大菜,但終究不會有多大的影響力,比如冀菜。
西安曾經經濟、文化,商業繁榮過,但巔峰期的歷史太過於久遠。
其次,作為帝都存在的長安,廣納四方人流,口味,本身就很難形成統一穩定的菜系。就算曾經有過雛形,也早被淹沒在歷史中。
物產方面和清朝時西安的商業經濟更是形成菜系中的薄弱環節。
聽說有陝菜,不過不是非常著名
陝菜也算一個菜系。
後繼無人了唄~陝西有自己的清真菜奈何回民都去賣泡饃了~漢民自己傳承下來的菜被新的烹飪方法和食材替代,慢慢的消失了。。。其實陝菜就是宮廷官府菜、民間菜、民族菜、寺院菜組成的,風味上又有關中、陝北、陝南的區別。總之一句話,很多菜也只能在書上看到的。。。
聽聽黑撒樂隊的《陝西美食》,你就知道為啥不需要吃菜了哈哈。
推薦閱讀:
※秦腔和晉劇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哪一個歷史更久,影響力更大?
※如何看待陝西農行設置回民專用飲水機。卻被罵事件。?
※在兵馬俑被發現(1974年)以前,當地人知道這東西的存在嗎?
※陝西人工降雨將成為常態,為什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仍要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