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平均壽命那麼短,為什麼還說所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中國古代人的壽命其實是很短的。據說到了清朝才勉強達到40歲。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說所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呢?在更早的朝代,恐怕平均壽命也就只有三十歲了。也就是說一個人剛到而立之年就over了,大多數人在」知天命「之前恐怕就沒命了。如果說,這句話只是孔子在表白心跡,那麼他在中國古代為什麼能廣為流傳?為什麼在古代還有有那麼多人把它當做一個人成長和階段性劃分的標誌?
----------------------------------------------------------------------------------------------------------------------
附:長白山日報 - 多媒體數字報

  人均壽命是標誌一個歷史時期人們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標尺,也是一個時代人們平均幸福指數的重要參考數據。據南京大學鄭正教授等人根據《史記》、《漢書》等二十四史這些可靠性較強的所謂正史,輔之以地方志、族譜以及其他如《歷代名人年譜》、《中國人名大詞典》等文獻資料的研究證明,古代中國人壽命最高的是西漢,大大超過七十,其他朝代除唐朝、明朝和清朝分別有過極短暫的「探頭」外就都不及七十,最低的幾個時期是魏晉、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其中五胡十六國時期人的壽命只有五十幾歲。有人還做過一個統計,中國歷代皇帝有確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這209人,平均壽命僅為39.2歲。當然,上述研究所依據的主要是歷史上名人的資料,如果考慮到平民百姓,特別是死亡率較高的嬰幼兒的年齡,上述文章計算出的中國歷代人口平均壽命還會大打折扣。有關資料顯示,大約在兩千年以前,人類的人口平均壽命約為20歲;18世紀增長到30歲左右;19世紀末期,也還僅僅為40歲上下。中國古代人均壽命的情況不會比這些數字高出多少。


孔子這句話是說自己的……
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丘(前551~前479),他活了七十二歲。


@曹夢迪 說得很對,但這是一方面。因為孔子說這話是固然是只針對自己,但是確實很多人拿這句話來自勉自況。那麼平均壽命那麼短,拿這句話來自勉自況是否合適呢?

這時候我們就要知道,平均壽命只是平均壽命。好比富人只佔總人口的1%,平均壽命70,而窮人佔99%,平均壽命30。那麼這時候平均壽命是多少?30.4歲。所以雖然平均壽命只有30.4歲,但是並不影響富人70歲均壽的現實。因為平均壽命只是被窮人拉低了而已。

而那些談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談不惑知天命耳順的,多是知識分子,多是社會上層。窮人基本不識字,既聽不懂也不會說這些話。


因為嬰兒死亡率高,大多夭折。
極端一點,假設70%的嬰兒5歲死亡,剩下的30%都可以活到70歲。
平均壽命=5×0.7+70×0.3=24.5歲。


古代也有很長壽的;


中國人在古代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我們可以從其他的數據來一探究竟。有人統計過,歷代皇帝209人,平均壽命是39歲。就算刨去皇帝們不辭辛勞,憂國憂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因素,39歲也未免太短命了些,這還是在皇帝們享受最好的生活,醫療條件下的壽命,由此可見其實中醫在提高中國人壽命這方面其實並沒有做出多大貢獻。皇帝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可想而知。

實際上,這句話也不是用來描述所有平頭百姓的,而是孔子說自己的。

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老夫子活了72歲,在先秦時期絕對是不折不扣的老壽星。至於傳說活了八百歲的彭祖,那是神話人物,純屬無稽之談。


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歷史小知識,可以掃一掃一下公眾號哦,野史君備好茶坐等大家哦~~~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南昌海昏侯墓清理髮掘過程中發現失傳近兩千年的《齊論語》?
一個真正讀懂《道德經》、《史記》、《論語》、《資治通鑒》之類的書籍會到處宣揚自己讀過這些書嗎?
以直報怨和以怨報怨有什麼區別?
怎麼理解「以直報怨」中的「直」字?
《論語》中,最讓你有切身體會的是哪一句?

TAG:孔子 | 壽命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