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學術期刊有人買嗎?

那些紙質的學術期刊真的有人買嗎?什麼人才會去買呢?我覺得現在做科研的話,一般都是用學校圖書館購買的電子期刊庫下載電子版的呀?那麼真正的學術雜誌銷量應該非常差吧……


各大高校、科研機構的圖書館都會訂閱,而且每期不止一本。


劇情大逆轉:電子書銷量下降,紙書未死
2015-10-07 國家社科期刊資料庫
精彩內容

由於讀者轉向了數碼產品,從2008年到2010年電子書的銷量激增了1260個百分點。警覺的書商們眼看著讀者們在書店找各種書名,以便日後在網上購買電子書。紙質書的銷量下滑,書店艱難支撐,出版商和作者們害怕便宜的電子書最終會徹底吞噬紙書的市場。

2011年,當博德斯書店(Borders)宣布破產時,整個產業的恐懼似乎變成了現實。

「電子書的熱度就像乘火箭般躥升,」監測出版行業的非營利研究機構圖書行業研究集團的前主任蘭·夫拉霍思說道,「幾乎和你談話的所有人都以為,紙質書也會走上數字音樂的老路。」

但電子書稱霸的預言始終沒能成真,也根本說不上指日可待。分析師們曾一度預示言電子書會在2015年取代紙質書,但事實上電子書的銷售卻開始出現了下滑。

目前有跡象顯示,一些看電子書的讀者開始重新轉向紙質書,或者電子紙質兩不誤的「二者兼讀」。根據美國出版商協會對近1200家出版商的統計,在今年上半年的前五個月中,電子書的銷量下滑了10個百分點。去年,電子書銷售佔到了市場份額的兩成左右,與前幾年相比並無明顯差異。

電子書熱度的削減可能預示著,雖然出版行業並不完全對科技的發展免疫,但相對於其他形式的媒體——如音樂和電視來說,出版業更有可能在電子科技的大潮中生存下來。


企鵝蘭登書屋在去年為了刺激圖書銷售,將其位於克勞福茲維爾的分銷中心的規模擴大了一倍。

電子書的訂閱服務仿效的是 Netflix 和 Pandora 網路電台的模式,企圖把熱衷於讀紙書的人們轉變成電子書控,但有些服務目前已經停止了。隨著消費者們開始用平板電腦或是智能手機讀書,電子讀書設備的銷量也開始下滑。據某些調查顯示,熱衷於電子產品的很多年輕人仍然傾向於讀紙質書。

紙質書頑強的生命力讓許多書商看到了轉機。獨立書店既要抵抗行業的不景氣,也要應對來自亞馬遜等電商的競爭,即便如此,紙質書仍然有卷頭重來的希望。據美國出版商協會統計,2015年,協會共有1712家會員書店,分布在2227個不同的地方,而五年前,協會只有分布在1660個地方的1410家成員書店。

「電子書業務趨於穩定,對於我們來說是有利的,」美國出版商協會主任奧倫·泰舍爾說道,「這可以在當下營造一個我們曾經擁有的、更為健康的獨立書店市場。」

出版商希望能抓住這一轉折中的機遇,他們為出版和分銷投入了大量資金。法國阿榭特出版集團去年將其在印第安納州的倉庫擴大了 21.8 萬平方英尺,Simon Schuster 出版公司則將其位於新澤西州的分銷中心擴大了 20 萬平方英尺。

企鵝蘭登書屋投資了近1億美元在擴大和更新倉庫上,並且加快了圖書的銷售,去年,它將其位於克勞福茲維爾的倉庫擴大了36.5萬平方英尺,整個倉庫超過了原來面積的兩倍。

「人們談論著紙質書的末日遲早會到來的問題,但即便是50到100 年前,紙質書仍然是我們的主要業務,」蘭登書屋的首席執行官馬庫斯·多勒說道,蘭登書屋曾在全世界250個國家發行圖書。在美國,紙質書的銷售佔到蘭登書屋銷售總額的七成以上。

在11月到1月這個圖書銷售的高峰期,蘭登書屋在2011年向獨立書商提供兩天送達的服務。

包括哈勃· 柯林斯在內的其他大型出版商也向讀者做出了相似的承諾,而更迅速的快遞服務,讓書店能夠儲備更小規模的原始訂單,並且根據需要隨時補充庫存,這可以將未出售圖書退回的比例減少 10 個百分點。

企鵝蘭登書屋還為他們最大的客戶們開發了一套數據跟蹤系統,以管理紙質書的倉儲業務,這套系統是仿效寶潔公司給香皂和其他家居用品自動補貨系統而設置的。公司目前每天會跟蹤超過1千萬條銷售記錄,並通過篩選和基於以往的銷售記錄,為書商提供某一本書的訂購數量建議。

「這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只有書架上面有的書才能出售,」多勒說道。

德州奧斯汀的書人書店(BookPeople)於1970年創立,它今年的銷售較去年增長了11個百分點,2015年也是這家書店有史以來利潤率最高的一年。書店老闆之一的史蒂文·博庫說,今年銷售的增長,一部分要歸因於紙質書的穩定趨勢與出版行業的一些新舉措,比如蘭登書屋能夠迅速補充書源的快速補貨系統。

「大家對電子書的恐慌似乎有所退卻,」他說道。

其他的獨立書店也表示正在看到紙質書的熱度回升。

「我們看到讀者們在回歸,」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的博爾德書店買書的艾森·卡什卡杉說道,「他們一度更傾向於在Kindle 上讀書,但現在並不是這樣了,或者說,他們同時在兩種介質上讀書。」

電子書已經出現了幾十年,最開始出版商們嘗試用光碟的形式,但直到 2008年消費者也沒有買賬,然而亞馬遜的 Kindle 不久之後就出現了。

Kindle閱讀器的同類產品還有Kobo電子閱讀器、BarnesNoble公司推出的 Nook以及蘋果公司的iPad,這些電子閱讀器將數以百萬計的紙質書買家引向了電子書閱讀器,電子書可以做到即時購買、即時閱讀。因為人們會選擇送電子書作為禮物,因此在節日中和節日後,電子書的銷售會出現明顯的高峰。

但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成為了消費者的新寵,電子書閱讀器兩位數甚至是三位數的增長率也在不斷下降。據弗雷斯特研究公司統計,去年電子閱讀產品的銷售達到了1200萬,相比於2011年的2000萬出現了十分明顯的下滑。據尼爾森調查公司統計,2015年的第一個季度,電子書閱讀器的使用人數下降了32個百分點。

電子書價格的增長,也促使更多的消費者重新選擇紙質書。

出版商在去年與亞馬遜探討了新的合作條款,並且要求掌握電子書的自主定價權,這使得電子書的價格有所上升。一本電子書要 13 美元,與紙質書的價格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此一些消費者就更傾向於購買紙質版的書籍。

在亞馬遜網站上,一些暢銷的紙質書(例如多納·塔特的《金翅雀》)電子版的售價不過比紙質版便宜幾美元而已。據美國出版商協會報告,紙質書的銷售在今年的前5個月上漲了8.4% 。

電子書與紙質書的拉鋸戰當然不會這麼快就見分曉。行業分析師和出版商們表示,宣告電子出版革命已經失敗還為時太早。一種新的設備很有可能會就此出現。現在已經有很多人開始在智能手機上閱讀了。亞馬遜最近發布了一款售價僅為50美元的平板,很有可能會將一大部分消費者引向電子書閱讀(第一代Kindle 售價為400美元)。

很有可能購買和閱讀電子書的人數還在不斷增長,只不過是人們的購書渠道更加多元了而已。出版商們稱電子書的銷售有所下降,但這其中並不能解釋為什麼還有數以百萬計的讀者開始購買獨立出版的電子書——這些電子書的售價通常情況下都不到一美元。

Kindle的高級副總裁羅素·格蘭奈提表示,亞馬遜電子書的銷售仍然保持了上升趨勢。去年,亞馬遜佔據了電子書市場銷售份額的65%,並且推出了電子書訂閱服務,這讓讀者每月只要交10美元,就能獲得無限的電子書下載許可權。亞馬遜為讀者提供了上百萬種書目,其中還有許多獨立出版作家的作品。

一些出版界的高管表示,這個世界變化太快,因此很難說數字化的大潮已經退卻。

「也許這只是一個階段而已,」Simon Schuster書店的首席執行官凱羅琳·瑞迪說道,「下一代的孩子會不會喜歡在智能手機上看書呢?電子書會出現下一次爆發嗎?」


單位里訂某本省核心期刊,可以加5分繼續教育學分。


謝邀。
學術期刊有兩大功能,一個是專業研究最新成果展示,一個是學術交流和研討。
關於第一個,最新技術,其實也不能叫強迫征訂。其實很多征訂都是有必要的。比如你是地震研究所,那時時關注國際國內地震監測技術也是很必要的,怎麼關注?就是要訂學術期刊。
第二,學術交流,這個就更多了。基本很多學校、研究所甚至相關企業,都會征訂學術專業期刊,目的其實是為了學術交流,我今天發表個這個文章,你明天發表一個這個文章,改天作者們再在西湖邊開一個研討會。這是套路。
另外,散戶也不是不會不買,比如你在那期學術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你會買嗎?


文科:
1、cnki收錄文章並不及時,要拖上一個多月才能看到。
2、有些雜誌也是cnki下不到的(說是保密原因),比如《考古》《中國史研究》,《文物》似乎也不能。一年訂下來也沒多少錢,又是本領域的一級刊物,有人就定了。沒定的只能到圖書館翻過刊
3、有些雜誌不貴就當休閑雜誌的看,比如《中國史研究動態》,一本不到十塊,都是評論綜述,比較有用,我大學室友就一直定著。

另外,多數文章發表之後雜誌都要寄送樣刊的,講究點的樣刊之外還會給一些論文的抽印本,不存在上面有人提到的自己買發文章的雜誌的問題。


除學術機構訂閱外,我作為個人買過。當時是一期專題,整本都很感興趣,買來收藏。將來如果有需要也有能力,不排除會個人訂閱。已多次有過訂閱的衝動。


《哲學研究》國家核心期刊,內容很不錯。一直定。其實價格很低,比讀者意林什麼的便宜多了。


強迫征訂
散戶應該不會有買的,但相關機構,只要沾個邊都會征訂吧


那個不叫銷量了~叫發行量~學術刊物不同於其他雜誌,其他雜誌是為了賣出去讓人看,而學術期刊除了讓人看,更重要的是作為學術信息的載體,所以一般我們都不關心能「賣」出去多少。而是關心有多少人投稿,一期能刊載幾篇。學術期刊不是靠賣了多少冊來維持的,一般都是靠版面費+廣告費了!至於免收版面費的一般都是依靠各大醫院、院所,這種編輯部相當於該單位的一個行政科室,編輯人員的工資按行政工資發放。哪些人會買?各級圖書館,相關單位一般都會訂閱。個人很少訂,幾乎沒有。


這段時間沒怎麼上來剛看到。
這個課題已經有對比研究從電子期刊與紙質期刊的差異談期刊資源建設
我覺得很細緻了。散戶購買的會比較少


自己定過人大的那個複印報刊資料~~~


專業人士和機構都會買吧,為了了解一下本行業最新的研究成果,買幾本靠譜的還是很值得的


學術期刊不對外發行的


有的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大範圍普及,自媒體等個性化出版、跨媒體出版都已成為現實。科研從平面媒體向網路媒體轉移和發展,學術交流更為平等、開放、共時。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學術新秀,敢想敢幹,憑藉個人虛擬學術空間這一寬廣而平等的交流平台,共時性地將自己的思想作品推向網路社會,互動交流,在交流中成長。一些物理世界的學術名家,藉助學術網站進一步在網路空間提高自己的學術知名度


每個在雜誌上發表文章的作者都會需要,因為他們評職稱需要交材料,而且各個大學圖書館都會需要,


會買,雖然電子資料庫很強大,但是還是有些雜誌的文章沒有收錄,或者無法全文下載。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這麼回答。

首先,有人買。
期刊論文集的紙質版本跟雜誌一樣,周期出版,就跟前面的人說過那樣,通常都是圖書館存檔用。並且,通常這種紙質的文集都是作為購買資料庫的副產品。

其次,為什麼要有紙質期刊。
我覺得這是傳統到現代文獻出版方法的演變經歷的一個階段,雖然現在大多的文獻都以在線資料庫的形式提供,我個人猜測因為傳統的出版方式,導致現在依然會提供紙質版本查閱,並且一般論文作者都會收到中稿過後的相應期刊。


推薦閱讀:

經濟史對現實有何應用?
如何看待比爾蓋茨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愛的價值研究為何一直被學術所忽視?
哲學領域有哪些經典的笑話?
怎麼看待美國名校教授因「亞裔比黑人更努力」言論挨批事件?

TAG:雜誌 | 學術 | 期刊 | 出版 | 學術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