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最後說的一句話「逗留一下吧,你是如此美麗」?


其實嚴格來說,浮士德臨死前說出的最後一句話應該是:

Im Vorgefühl von solchem hohen Glück
Genie?" ich jetzt den h?chsten Augenblick.

按照錢春綺先生的譯本,作:

我抱著這種高度幸福的預感,
現在享受這個最高的瞬間。

也就是說真正要了浮士德性命的可能是這句話中的「現在」jetzt ,畢竟當他說出「Verweile doch, du bist so sch?n!」的時候用的是變位後的情態動詞dürft"而不是現在時態……不扯啦,還是說說我的答案吧:

從行文邏輯上來說,說出這句話意味著浮士德的生命走到盡頭。

這句話第一次出現於書中悲劇第一部的第四場,梅菲斯特第二次造訪浮士德的書齋時,浮士德自己的口中。對於學術生活早已心灰意冷的浮士德與梅菲斯特定下契約,梅菲斯特對於契約的代價吞吐其詞,反而是浮士德本人親口給契約加上了

如果我對某一瞬間說:
停一停吧,你真美麗!
那時就給我套上枷鎖,
那時我也情願毀滅!
那時就讓喪鐘敲響,
讓你的職務就此告終,
讓時針停止,指針垂降,
讓我的一生就此斷送!

這個限定條件。浮士德如此選擇的原因散見於第一部前四場中,他想要藉助梅菲斯托的魔力脫出書齋的局限,在時間的洪濤和世事的無常中活動不息,將全體人類的一切都在內心中體驗;但他唯恐自身又會陷入無所作為的停滯,為免再次承受第一場中長期鬱結的那種煎熬,他提出了這個以生命為代價的if函數。可以說,浮士德的這句話既是對長久學術生活賭氣般的釋放,也代表了他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生活態度,又是對自身可能陷入停滯的一種自動斷電的自我保護機制。事實上,浮士德設想中他本人可能說出這句話的語境,和他最後說出這句話的語言環境完全不一樣。

從語境上來說,這句話帶有極強的反諷意味。

第二部第五幕第五場中,百歲高齡的浮士德已經雙目失明,昏聵顢頇。鬼怪們在院中為他本人挖掘墓道,他聽到之後竟覺得那是民伕們圍墾攔海大堤的聲音。就是這樣一個已經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浮士德,說出了「停一停吧,你真美麗」這句話。和他一生中經歷過的那些遊冶、熱戀、政務相比,一群乾屍在面前開鑿墓道其實是最為醜惡,和美麗毫無干係的瞬間。浮士德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死法,與歌德本人對於十八十九世紀歐洲社會運動的疏離態度是一致的。

自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以來,德意志地區的知識分子們形成了高歌猛進的進步思潮,赫爾德、克涅別爾、維蘭特,還有歌德的密友席勒,紛紛對大革命的到來表示歡欣鼓舞。而歌德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的表現卻顯得格格不入,他不但在劇作《叛亂者》中表達對暴力革命的懷疑,還隨軍參與普魯士對法國革命政權的進攻,給了質疑他的人們最大的口實。在記錄歌德黃昏思想的《歌德談話錄》中,我們可以看到歌德對大革命態度的一些自白,如「說我不能做法國革命的朋友,這倒是真話,因為它的恐怖行動離我太近,每日每時都引起我的震驚,而它的有益後果當時還看不出來。此外,當時德國人企圖人為地把那些在法國出於必要而發生的場面搬到德國來,對此我也不能無動於衷。」又如「任何使用暴力的躍進都在我心裡引起反感,因為它不符合自然。」

而相應的,作為大革命餘波的德意志地區的社會變遷,也會激起歌德認可與質疑的雙面情感。歌德將自己定義為溫和的自由派,明確地站在逐步改良的立場,任何邊沁式的激進主義行為方式,都會引起歌德的反諷與譏誚。而晚年的浮士德強制拆遷、圍海墾陸的行為舉止,很明顯地染上了資產階級自由派激進的作風,歌德也很自然地將自己一貫的政治觀點映射到了作品中間。浮士德作為囊括了資本主義三百年發展歷史的經典形象,其身上寄寓了歌德對於資本主義精神的質疑與肯定。

從主語「你」指代的對象來說,這句話造成了浮士德最終的獲救。

在萊辛未完成的浮士德劇本中,有著惡魔自認為勝利,而天使斥責其並未獲勝的構思。歌德很可能從萊辛的構思中獲得了啟示,從而構建起了這篇長詩的主要矛盾。同樣在第二部第五幕第五場中,浮士德死去之後,梅菲斯特為他的一生下了

他不滿足於任何幸福和喜歡,
只顧追求變化無常的形影;
這最後的、空虛無謂的瞬間,
這個可憐人也想要抓緊。

的結語。這其實變相承認了「善人雖受模糊的衝動驅使/總會意識到正確的道路」這句上帝的箴言。因為不論梅菲斯特多麼確信自己贏得了浮士德的靈魂,處於總挈地位的都是天上序曲中上帝和他的大的賭局。在這個賭局中,上帝承諾不阻止梅菲斯特的安排,如果他能勾引這個靈魂脫離本源,到時候聽憑他怎樣表演。但梅菲斯特機關算盡,用盡一切手段,最後浮士德心馳神往仍是人類的進步事業,匱乏、罪孽與困隘根本無法近身,梅菲斯特只是用了欺詐的手段奪走了他的塵世生命而沒有讓他墮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梅菲斯特連底褲都沒有剩下,徹徹底底地輸了。

在第二部第五幕第六場美滿的大結局中,眾天使抬著浮士德不朽的靈魂一邊飛升一邊歌唱,給出了「凡是不斷努力的人/我們能將他搭救」這個現在宗教信徒竟然都在使用的名句。這句話與天上序曲中上帝的「人在奮鬥時,難免迷誤」等名句一起,對於人類的積極進取表示了最大限度的寬慰,成為了一代又一代文學愛好者最好的精神食糧。

所以呢?我們真的能夠理解這句話嗎?

浮士德可是歌德那種「人中的至人」構思創作了六十年的,位於世界文學史頂峰的作品啊。尼采、里克特、托馬斯·曼、郭沫若、錢春綺、楊武能等人物對於此書的理解各自相去甚多,而我們的文學知識儲備以及對德國社會的理解並不如他們,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自己以現在的人生經驗和知識水平,就能夠將這本書理解透徹呢?

那個在我們生命中尤為重要,以至於我們想讓其停留的,是十七歲時心上人無心的一個神態嗎?是一篇經過重重修改,最終投遞給SCI期刊的一篇文獻嗎?是一次毫無規劃但玩得異常開心的出遊嗎?抑或是一個早早來到,讓全家格外安心的offer呢?我們很可能窮盡一生,最終發現自己剛剛能夠望到浮士德的起點啊。我們又沒有和魔鬼定下契約,任何一個小小的選擇都會直接把自己的一輩子給交代出去。

但是,我們總是要一讀再讀,因為這本書不但能給我們自身的生活起到先驗的指導,同樣也可以讓我們獲得超脫於自身小世界之外的豐富的精神體驗。除去常讀常新,我們沒有辦法對這本書獲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如果我們能夠在DOTA、電影、美劇之外,為這本書分出一點點一滴滴的時間,那麼在我們的行為之中,也就有了積極進取的人類能動性的體現。


「讀書要確切理解作者的深意,不要推想作者沒有想到的深意。上帝創造了這世界,但他不理解這世界;藝術家創造了這世界,他理解這世界。」____木心

1832年歌德去世後第二年方才出版《浮士德》第二部其實不甚出色,其重要性僅在於《浮士德悲劇》中母題的再現與解決。浮士德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說的「停留吧,你那麼美麗!」這一句是《浮士德悲劇》第一部「書齋」一幕中著名告白的迴響:

「絕不食言!」浮士德說,
「假如我對那飛過的一瞬說,
停留吧,你那麼美!
那時候你就可以把我綁,那時候我就甘心滅亡!
那時候鍾就可以響,你的職務便算註銷;
那時鐘可以停,漏可以盡,
我的壽命便算完了。」
(《浮士德》第一部採用梁宗岱先生的譯文)

為了確切理解這段,我們必須知道歌德賦予浮士德與靡匪士陀(魔鬼)角色的涵義:

魔鬼是實有的反動和否定者。他自道:

「相信我吧,這硬塊,我已啃了上萬年,
從搖籃到棺材,沒有人能消化這團酸面。
相信一個像我這樣的人吧,這全體是專為神創造:
他自己安坐在永恆的光明中,
把我們擺在黑暗裡,而你們卻在黑夜和白天間徘徊。」
「我是那常欲作惡,卻永遠為善的力量的一部分。」
「我是那永遠否定的精靈,而這有充分的理由,
因為一切有生,總免不了毀滅,所以還不如無生;
一切你們叫做罪,破壞,一切惡的東西都是我的本質。
和虛無對立的,就是這笨重的世界,
儘管我用盡千方百法,不能動它毫毛;
無論洪水、地震和火災,海洋和大陸都兀然不動,
而對於可詛咒的人類和禽獸,簡直無法損害分毫,
我已埋葬了不知多少,新鮮的血液永遠在流動,
這樣繼續下去,真夠使我發瘋!
從空中,水中,和地中,迸發出數不盡的萌芽,
不管在濕里,燥里,冷里暖里。
如果我不保留著火焰,我將一無所有。」

上帝這樣評判魔鬼:

「對於你的族類我從不很討厭,
在一切否定的精靈當中,對於我,最不算累贅的是惡意。
人類的活動太容易放鬆,很快就愛上那絕對的安息,
所以我很願意賜他這同僚去刺激,鞭策,讓魔鬼幫他創造。」

浮士德嘲笑他的魔仆:

「和那永遠活動又神聖地創造的力量抵抗,
你徒然陰險地緊握你的魔拳!」

浮士德是舊價值的破壞者、憤世嫉俗者以及潛在的新價值締造者。他自承:

「如果從可怕的漩渦,一個甜蜜親切的聲音,
帶著歡樂時代的餘韻把我們牽引,誘發了我兒時殘餘的感情,
我詛咒那以甘餌和欺騙束縛靈魂,
以蠱惑和諂媚的力量把它囚禁於這悲痛的深坑的一切!
我首先詛咒傲慢的思想,精神用於包裹自己!
我詛咒那緊逼我們官能的幻影!我詛咒夢中欺騙我們的,當時的顯赫和身後的虛名!
詛咒那諂媚我們的財產,田疇,妻子和奴僕!
詛咒那金光閃閃的財神,他誘惑我們去冒種種的危險!
或者為了懶洋洋的享受,替我們鋪上軟綿綿的褥墊!
詛咒那香噴噴的葡萄美酒!詛咒那甜蜜蜜的戀愛!
詛咒希望,詛咒信仰!尤其詛咒忍耐!」

皓首窮經之後他哀嘆:

「我感覺到,我只是徒勞,儘管我積聚了人類的瑰寶。
當我終於坐下來的時候,從內心沒有一點新力量湧現,
我本人沒有一根頭髮的長高,也沒有一步步接近無限的邊緣。」
「我早已厭棄了一切學問,讓我在肉慾的深處,平息我燃燒的熱情,
但願在無法揭穿的魔術的掩護下,一切奇光異景都盡情現呈,
我要投身入時光的漩渦,投身入變動的洪流,
讓快樂和苦痛,失敗或成功,任意輪流交替。
??不在乎享樂,我要獻身於暈眩,獻身於最痛苦的享受,於鍾愛的憎惡,於快意的鬱悒。
我的心既擺脫了一切知識,從今將不拒絕任何痛苦,
而全人類所負有的一切,我要在內在處領略,
了解全人類的最高和最深,把全人類的苦樂堆積在我胸中!」

虛無主義者靡匪士陀既是實有的仇敵,又是此世界的大行家。這好像矛盾,卻非矛盾,因為此世一切實有都只是幻影。

「魔鬼又帶耶穌上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馬太福音》)

他勸浮士德道:

「聽,他們多麼老成地勸你從事於快樂和功業,
他們想引誘你離開這官能和血液都孤寂的境地,走向活潑潑的海闊天空去!
停止吧,停止和你的煩惱遊戲,像禿鷹,它將嚙盡你的生機。
即使和最下等的人為伍,你也感到是與人同居。
……振作吧!拋棄一切幻想,和我一樣跑向世界的中心!
我告訴你,一個徒事空想的人,就像一條著了魔的畜牲,在乾枯的荒原兜圈子,四周卻是青蔥美好的牧場。
……灰色,親愛的朋友,是一切理論,人生的金樹卻是長青。」

然而浮士德對於魔鬼指示的榮華同樣不領情,他說:

「你這可憐的魔鬼能給人欣賞什麼?
人類心靈的最崇高嚮往,何曾被你這敗類領略過?
或許你有糧食,可不能果腹;
有赤金,卻和水銀一般,在你手上流散;
或一種永不會贏的賭博?
或抱在懷裡的少女,已經和鄰人眉目傳情?
或光榮的神聖感,轉眼即逝如流星?
指給我看那未採先腐的果?
或那些樹,每天披上一層新青?」

顯然,魔鬼並沒有實有可以給予,於是他說:

「這樣的要求,並不能把我嚇倒,
我完全可以供應這樣的珍寶。
可是好朋友,日子總要來到,我們要安坐下來,細細品嘗味道。」

換句話說,假戲真做是世間應有之義。此時浮士德下了賭註:

「假如我安躺在暖洋洋的床上,那我馬上算完!
假如你阿諂我,使我自滿,倘使你能用享樂把我欺騙,那就是我最後一天!
我這樣打賭!」浮士德博士高調宣誓:
「假如我對那飛過的一瞬說,停留吧,你那麼美!
那時候你就可以把我綁,那時候我就甘心滅亡!」

魔鬼大喜:「好!」

魔鬼想起來都是淚呵,服侍浮士德到一百歲啊!已經哭倒在廁所!這個賭不用上帝出馬,你靡匪士陀也輸定了好嗎!!

仔細想想浮士德建議的賭局:「如果我找到真正的實有,我的靈魂就屬於虛無。」啊,啊?啊?!

這就好比說:「如果有一天我們真正走上了中國特色的大國之路,到那時,我們一定接受西方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或者「假如亞投行成功了,我們就一定把它關掉加入世行!」

用圍棋術語解釋一下吧(?赤裸裸的歧視啊!),魔鬼的算盤:一隻眼定是死棋;浮士德:兩隻眼必是活棋。

撰寫浮士德全劇貫穿了歌德的一生:1775年詩人二十六歲時Urfaust 《浮士德前傳》就已經成稿,與1808年歌德五十九歲時正式出版的《浮士德悲劇》第一部(增添了天上序曲以及書齋立約)相比,Urfaust悲劇的結尾是更駭人而有力;《浮士德悲劇》第二部寫於歌德晚年,正式出版是詩人逝世的1832年。不同於浪漫主義者浮士德沒心沒肺地狂飆突進,歌德卻展示了對於《浮士德》一書無盡的眷戀與不舍。

《浮士德悲劇》第二部的最後一幕,經歷了人世、天界和魔界的種種激情、荒唐與奮鬥,一百歲時浮士德獨白(董問樵譯文,下同):「我只是匆匆地週遊世界一趟,

「這世界對於有為者並非默認無語,何必向那永恆之中馳騖?」一句是歌德五十四年後向著浮士德出發地書齋的致意——那時浮士德博士伏案冥搜,在神啟中將《舊約》開篇語「泰初有道」譯作「泰初有為」。

大地的囑託!永生的希望!!浮君,拜託你!為我們揭開謎底!!

不同於庸碌之輩一生追逐幻影,死後歸於虛空,輾轉於匱乏、罪感、憂愁與患難——這四個婦人在浮士德最後的日子也想伺機迷惑他但鎩羽而返,憂愁弄瞎了他雙眼——,浮士德勘破世間無常後仍選擇做進取之狂者而不止於狷介之守;無意於立功立言卻志於立德,即,為人類安居樂業建立顛簸不破、常存實有的生活模式。

「成了!」比較耶穌十字架之上斷氣的一幕。

小我無聊,匯入大我。浮士德到達了邊沁(1748-1832,多奇妙!幾乎與歌德同生同死)「最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手段不論,危險和敵人必須永存。浮士德帶領激情與魔仆,或者反過來,激情與魔仆帶領浮士德創造了距海墾田的最終樂土和最高意義。

好耳熟呵,戰山斗海,繼續革命。

魔鬼旁白:

「汝等將如神,能知善與惡。......你總有一天因如神而驚懼顫慄!」「你儘管蔑視理智與科學,這些人類最高的力量,讓虛妄的精神使你堅定不移。」

浮士德(郭沫若譯文,下同):

是啊,總可以看到那連續不斷的波浪~~~~~~~總可看到些什麼什麼什麼

呀呀女女(Deutsch) ~~ 夏娃失樂園,海倫特洛伊;永恆的女性,帶我們飛升。

《浮士德悲劇》的獻辭(梁宗岱譯文)

你們又來臨了么,飄忽的幻影!
早年曾顯現於我矇矓的眼前。
今番,我可要把你們凝定?
難道我還不忘情於那些夢幻?
你們蜂擁前來!好!隨你們高興。
儘管在煙霧間從我四周湧現。
給那簇擁你們的靈氛所鼓盪,
我的胸懷又閃著青春的悵望。

旁白:
木心,藝術家恐怕也難以理解他創造的世界,因為兩個世界總歸要相遇。

初稿於23日,次日於eBay購得1831年德文版Faust, 大喜;25日續完,特誌之。


浮士德最後滿足了,他最後對永不滿足的追求本身感到了滿足,所以也可以說是沒有滿足。但是那種純粹的追求、奮發努力,連魔鬼都讚歎是高貴的靈魂,因此自然是導向了善得到了上帝的拯救。


真正的美無法停留,停留意味著終結


我一直以為翻譯過來應該是
停滯吧時間只因你美麗如斯


我感覺我花了三十多年才理解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大學時代的論文白寫了。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lolita 中文叫一枝梨花壓海棠,作者想表達什麼?
如何評價奧爾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
為何《九故事》在國內只有一個翻譯版本?
如何理解王爾德的「生活模仿藝術」?
王爾德《快樂王子》中寫到燕子和蘆葦的愛情的用意是什麼?

TAG:外國文學 | 歌德 | 浮士德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