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有想法的人?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很喜歡別人用「很有想法」來形容某個人,如何讓自己也成為這樣一個很有想法的人?
或者形容一下你曾經評價過某個很有想法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不把信息當作知識,不把收藏當作學習,不把閱讀當作思考,不把儲存當作掌握。
不提煉總結、不應用學習、不深入思考、不實踐反饋,就不會變成自己的能力。

把評論中的內容加進來:
好象大家都沒有看明白,想法是什麼,是建立在有特色的個人觀點上,特別是跟其他人不同的觀點才會被稱之為有想法的人,而這個觀點是來源於觀察、閱讀、總結、思考、實踐,而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

別把閱讀中得到觀點當成你自己觀點,在任何時間都不要不加思考的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必須要進行批判性思維


謝 @蘇依一 邀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非常有心得,也非常喜歡這個問題,在這裡分享一些經驗。以下的經驗和圖片全靠自己總結和製作,沒有借鑒,沒有抄襲,內容很乾,看完可能會開天眼。

一切沒有成功案例的乾貨分享都是耍流氓。我自認為我是一個挺有想法的人:大三的時候考托福、考LSAT考到了165,並去到了康內爾的summer school留學,按照一個法學狗的正常道路,應該是出國或者讀研拿到更高的學歷,以後爭取進頂級律所,但是大四畢業我直接去了新浪,嗯,就是這麼浪。(名校出身卻不從事本專業的畢業生們,你們是做了怎樣的選擇? - 知乎)

這是個人規劃層面的「有想法」,平時生活中,我也算是一個挺有想法的人:曾經有人評論我的文章說完全看不出是一個95後寫出來的文章;讀書的時候也能讀出不同於普世書評的意思;小組合作的時候,我基本上是那個creative的人。

以下是乾貨。

我先用一個模型圖來概括下我的思考方式發展歷程。

以下是對每一個思考步驟的分析。

1、獲取信息

談到獨立思考的時候,首先我們就要學會如何去「思考」。我這裡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作為入門,請大家回想我們高中做數學題的時候,當我們在思考一道立體幾何的題目時,我們做的第一個工作是什麼?

是審題:看清題目都給了我們什麼條件、看清那個幾何體的圖像、看清條件和圖形之間如何一一對應。審題的本質就是搜集信息。

這也是我們進行思考的基本前提,我們需要收集已有的信息進行一個匯總:無論是你在思考論文的題目,還是你在思考一個項目的破局點,你首先要做的不是馬上開工,而是搜集儘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你至少要知道,你所思考的這件事情是一件什麼東西。你連題干都沒有審清楚就馬上解題,解出來的題目能對么?

同樣的道理,人家都說北京房價會降,而喜歡獨立思考的你立馬跳出來說,不,北京房價依然會漲,但是你連過去十年北京房價的漲勢如何、房價與中國金融之間是什麼關係、政府調控房價的手段是什麼等這些基本信息都不了解,你所有的論點只不過是虛張聲勢,外強中乾。

思考的目的是去理清困惑,解決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你連最基本的信息都無法理清,你有什麼思想基點去支撐你的思考?所有沒有證據、沒有落腳點的思考都是白日做夢。

那麼我們該如何收集信息?主要有兩種方式:觀察和搜集。

觀察在很久以前就是創造力的原動力:富蘭克林觀察了閃電,才能發現了電;萊特兄弟觀察了陀螺的機械原理和鳥類動物的飛行行為,才能發明出飛機;扎克伯格觀察到人類之間的社交具有共享性,深受六度分隔理論的影響,才能創造出facebook……

即使到了今天觀察依然是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主流研究方式,因為它獲得的結論最直接,也最原始。如果你對LGBT這個群體好奇,不妨真的就跟gay們交朋友,觀察他們的行為舉止和說話方式是不是真的像網上所說的「娘娘腔」或者「生活混亂」;如果你對東南亞抱有異見,不放真的去接觸那裡的居民,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純良質樸還是被網路給妖魔化了;如果你覺得海南是一塊特別落後的地方,每個人都會抓魚,出門只靠划船,買一張機票飛去海口或者三亞就是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獲取的信息基本上都是靠百度,但是大家要清楚一點,百度上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的,有些信息服務於一些利益集團,還有一些信息,會隨著你的個人喜好而自動忽視掉。

觀察是最沒有偏見的信息獲取方式。

但是通過觀察而獲取信息雖然感受深刻,但往往成本較大,所以通過網路搜集信息依然是最通用的方式。如果想搜集更優質的信息,我們需要改變自己搜索信息的方式。這個接下來會講到。

小總結:要觀察,先獲取信息,了解你所思考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再去思考。基本上,我的獨立思考能力花了四年時間培養出來,獲取信息這個階段我花了兩年的時間去完成,這兩年我做的就是大量的讀書和大量的社交,儘可能地從不同的角度獲取信息。

2、建模

還是舉例子。大家在高中學數學的時候都會做一個錯題集吧,記錄下自己哪些部分容易出錯,你現在反思這個行為,你就能這個行為後面的邏輯是:你會對一個特定的知識點出錯,所以你需要特別提醒自己。

我們靠四六級和托福的時候,多少也會總結出一些寫作的模板,為什麼?

因為題目寫來寫去就是那幾個:大學生活、個人習慣、正反面辯論……這些作文都可以抽象成一個大類,而有些通用的模板是可以在這些類目下不斷復用的。

培養獨立思考方式的第二步,就是建模。在你搜集了那麼多的信息以後,信息量如此之多以至於你需要為自己建立一個模型去分類管理這些信息:社會學的書寫作方式就是拋出一個論點然後用大量的數據和案例作為支撐,所以我只要利用一個案例理解了這個論點,那麼剩下的數據和案例我都可以不用看了;法學書非常晦澀,但是主要用心記住一個個大前提,就不會被小細節打亂思路;跟商學院的同學打交道的時候最好多跟他們聊數字,聊相互利益,而跟法學院的同學聊天的時候多講道理、講邏輯,至於藝術學院的同學,要多聊最新的美術展……這些都是我大學四年下來所建立的「模型」。

建模的好處就是:當你成功建立一個模型以後,你日後搜集信息和理解信息的時候會非常高效,也就是說,你可以短時間內獲取並提煉出大量的有效信息,從而為你的獨立思考節省時間,提升思考效率。

那麼如何建模?我這裡放一頁我的筆記。

這是我當時在金融公司時,在一個項目彙報的會議上做的筆記,那場會議我記了有足足五頁,記到最後我的boss都覺得奇怪,就問我,會議結束後都會給每個人發PPT,你在記什麼,記得那麼歡。

這也是我比較奇葩的點:我在聽同事們的彙報的同時,還會不斷地在觀察他們在做pre時候的手勢、動作、眼神和演講技巧,碰到非常精彩的細節我就記下來,碰到不好的我也記下來,然後寫上,要是我做這場pre,我會怎麼做,怎麼避免他們的錯誤。

你可能會覺得我非常奇葩,沒事找事,但是就是這種沒事找事的行為,讓我在往後的項目彙報時都能獲得一次次的掌聲,甚至在一個月後,非常多的實習生因為工作能力被辭退了,而我是剩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實習生之一,之後也負責了更複雜的項目,順利拿到了return offer。

這個例子充分地說明了,只有前期的觀察,才能進行後續的建模。而建模的方式,就是尋找共性和利用第一性原理。

尋找共性:從邏輯學的角度來說,能夠歸為一類的信息,都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的。我的筆記提到「對於圖標的描述,一定要說清楚橫縱坐標的意義」。這是我在觀察實習生們的pre時候抽取出的他們共同的錯誤。

利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第一性原理思考的方式就是不斷地問:為什麼,一直深挖到最後一個為什麼,無法再解釋的時候,你就獲得了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基本上,在我的思考經歷中,所有的事情一直深挖下去,都能夠最終落在對人性的理解上。我的筆記上寫到了「同理心」,這也是那場pre帶給我的思考:我們不要介紹我們的金融產品有多麼高大上,是被貝萊德投資了還是加入了JP Morgan的基金進行組合,那都沒用,我們要站在客戶的角度上看問題,我們做出的所有服務,都要思考:為什麼、憑什麼,客戶要購買我們的產品?

產品經理也是一個非常需要第一性原理思考的職業:他們無時不刻都要揣摩用戶的心理,要思考什麼樣的設計、什麼樣的功能,才是客戶最需要的。

建模的好處就是能夠讓我們迅速提煉信息和分析問題,那麼壞處是什麼?就是我們非常容易把所有事物標籤化,分析一個具體問題的時候,通常利用這種「類型化」、「標籤化」的思想去分析問題,而忽略了每個問題其實都會有它自帶的特殊屬性,不可能完全契合於我們的已有模型。最經典的建模失敗的案例:08年金融危機。

建模思想不僅僅是在我們處理問題的時候會有壞處,更常見的情況是我們會把很多群體標籤化,而忽略了他們作為一個個單獨的個體,理應受到理解和尊重:在標籤黨的世界中,gay就是娘娘腔、穿著暴露的女性就是sao、黑人就是窮、日本人都有罪、俄羅斯人都愛打架、美國人都是性開放……如果你還不能理解什麼叫把「群體標籤化」,看看微博底下的評論區就行了。

所以第三步就是獨立思考的關鍵步驟:通過外部信息進行模型修正。

小總結:學過金融或者數學的朋友都知道,模型的建立離不開數據的大量輸入,思考的模型也是這樣,只有我們讀了足夠多的書,見過了足夠多的世面,獲取了足夠的信息量,我們才能有能力抽象出信息的共性,建立一個思考的模型,但是這個模型並不是普世的,它可以塑造你獨特的思維方式,但是沒辦法讓你一一運用到一個個案件中去。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讓自己形成這個模型的思想,更詳細的方法,可閱讀埃隆馬斯克自傳,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三、模型修正

我剛才提到,模型思想容易讓我們把事情想得過於直接,過於簡單,很多案件是不可能單一地套用在一個規範之下的:這就是英美法系判例法的優點,靈活,富有生命力。

所以當我們需要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在持有已有模型的基礎上,需要對信息進行進一步的獲取、鑒別和篩選。

我記得我曾看到過一條新聞,說的是中國的一名護士救了一個日本人,多溫暖的事情,對吧?微博和騰訊評論區的高贊評論是:為什麼要救日本人、這個護士真該死、護士叛國請死刑之類的。

如果你通過閱讀歷史書,你內心構建的模型是,日本歷史上對我們缺失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如果一味地套用這個模型,那麼你肯定也會成為鍵盤俠之一。

但問題在於,這個模型在這個案件中不一定適用:兩國人民的正常交往不應當被過多加入政治意味,只要本著「天下大同」的思想,兩個人也能跨越國籍成為好朋友。如果我們中國人都像鍵盤俠這樣,凡事都要扯上粉紅的愛國情懷,那麼我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傳統文化將不復存在。

所以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思想,你可以通過《菊與刀》這本經典去了解日本的軍國文化,你可以多讀讀政法經典去了解什麼叫「人權」等等,等你讀完這些書,我相信你會對這些高贊言論感到反胃。

這也是獨立思考的最終核心:獨立思考的結果不一定是跟大眾不同的,但一定是最能體現你三觀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把這些人稱為「有想法」:思想的差異決定了我們的格局和視角。所以獨立思考真的是非常可貴,也是非常需要不斷磨練的品質和能力。

只有不斷地獲取信息,整合信息、分析信息、過濾信息、精鍊信息、利用信息,我們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我們才能底氣對熱點發表自己的評論。而這獲取信息的過程,離不開我們大量的閱讀、大量的觀察、大量的思考、大量的反思、大量的總結。

腦子不一定是個好東西,但是讀了很多書的腦子一定不會差。

小總結:模型不是普世的,隨著我們年歲的增長和見識的拓展,它也要不斷地發展和修正,最後形成自己思考方式的內在邏輯,讀書的好處在於,它不僅僅能夠給你提供大量的信息,還能讓你去學習作者的思考方式,並讓我們把這種方式精鍊出來,內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

最後,我可以利用這個方法論簡單說說我為什麼放棄了繼續讀法律,放棄了金融offer而選擇去做互聯網,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幫助。(名校出身卻不從事本專業的畢業生們,你們是做了怎樣的選擇? - 知乎)

獲取信息(法律轉互聯網的初衷):

1、上學的時候互聯網就是一個新興產業,並隨著之後「互聯網+」的提出,互聯網行業發展突飛猛進、誕生出了一個個獨角獸,即使16年出現資本寒冬,但依然改變不了整個行業的迅速發展。

2、法律屬於傳統行業,但是美國已經出現了機器代替法官審判的模式,中國的一線城市也在逐漸產生「法律互聯網」行業,甚至於我的教授都說,現在不管什麼領域的人,了解一些互聯網知識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3、個人的興趣不在法律和金融,更喜歡互聯網。

建模(為什麼去新浪):

1、通過尋找大量的招聘信息了解了法律轉互聯網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2、通過互聯網的朋友了解相關公司的業務能力;

3、我如何利用我的專業變成求職的優勢。

模型修正(進了新浪後怎麼規劃未來):

1、獲取其他公司的招聘信息看看他們對工作三年後的互聯網人是什麼要求;

2、通過讀書、知乎大V的分享不斷學習新技能;

3、聽聽前輩們的職場經驗,為以後的MBA考試或者什麼亂七八糟的考試做準備。

希望能給你一絲感悟,別忘了贊咯靴靴。

以上。


沒有前戲,直接上可以馬上用的方法!

一個有想法的人,在我看來,至少做到兩點:
1. 能夠一針見血地看到問題本質。當所有人都撲在一個問題上面、花費大量時間卻沒結果的時候,ta突然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把死結問題轉化成可解決的問題。(對應的,我下面會給出本質問題和表象問題之間的偏差,以及解決方案)

2. 能夠給出一般人想不到的解決方案。ta提出的想法讓所有人狂拍大腿:我去,為什麼我沒想到呢?(對應的,我下面會給出打破思維定式的幾種方法)

一、如何一針見血地看到問題本質

我們所看到或者聽到的問題,其實只是表象問題,而表象問題跟真正問題之間,還差了三條街,也就是三種偏差。


我們來看看,如何排除這三種偏差,以確定我們將要花的時間和精力是值得的。

1.理解偏差(常常出現在別人要你解決問題的時候)——所以要提問。


如果這個問題是別人提出的,那麼就會存在雙方的理解偏差,你需要跟對方澄清真正的問題,而澄清的方法,就是向對方提問。


剛做諮詢不久的時候,老闆讓我做個行業研究,以便一周後見客戶用。我各種埋頭找資料、加班畫PPT,拿出一份自認為非常完美的行研報告。


老闆看了不到3分鐘,說:「做得很辛苦,但一點用都沒有。我們是人力資源諮詢公司,行研竟然沒有勞動力市場的分析維度;還有,你做了行業趨勢分析,但竟然沒有這些趨勢對人才管理的啟示,怎麼跟客戶談?」

如果現在讓我重來的話,我至少會澄清這些信息:1)背景、目的、展示對象;2)可用資源(信息資源、人手資源等等);3)篇幅以及必需的分析維度;4)何時需要初稿和終稿。


2.隱藏偏差(常常出現在與他人產生衝突的時候)——所以要挖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所說未必是所想,所以,當你面臨與人衝突的問題時,不要急著解決表面問題,而要去挖掘別人內心的真正需求,從而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剛開始帶項目的時候,遇到一個困難,項目方案總卡在一個關鍵決策人物那裡,溝通多次未果,方案改了好幾遍,分析佐證材料一堆,但他總能挑出問題。


最後,客戶項目團隊提供的背景幫了我們。真實的情況是:這位高管是個空降兵,而他的前任在團隊中威信極高,他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建立團隊對自己的信任。我們的方案對他的團隊利益分配有影響,他很難向下溝通和交代。


後來,我們在此基礎上建議了一個過渡方案,給了一個過渡期,問題迎刃而解。倘若不是客戶項目團隊提示,我們不知還要在表象問題上做多少無用功,卻發現不了真正的問題。


Simon Fisher提出過一個衝突層模型,他說,我們所聲稱的問題其實只是最表層的,背後存在隱藏的原因,以及內心真正的需求

比如上面那個客戶,他表現出來的是挑剔我們的方案不完善、研究不充分(表層需求),因為他不希望在團隊面前失去威信(利益出發點),所以他真正的需求是目前不要對他的團隊有大動作(真正需求)。


基於此,我們才最後提供了不修改方案下的另一種解決方式,皆大歡喜。

所以,在面臨與他人的衝突這類問題時,不要急著解決,而要先問自己三個問題,以此挖掘出真正的問題:1)對方的真正需求是什麼?2)對方的需求還可以通過什麼方式實現?3)我可以怎麼幫助對方實現?


3.成因偏差(常常出現在解決商業性問題的時候)——所以要分析。


很多問題,其實背後是有原因的,如果不能把原因找出並解決,問題會不斷暴露,所以,我們要搞清楚成因,解決根本問題,而不是只解決表象問題。


比如,我諮詢過的一個企業,員工流失率很高,HR找員工過來一聊,大家都說工資低。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去解決工資的問題嗎?


如果真的去解決工資問題,那就跑偏了。實際上,我們把這家公司的薪資跟競爭對手作了個比較,發現挺高的。


那麼原因是什麼呢?這家公司成長體系、福利體系都沒有,文化氛圍也很糟糕,跳槽來這家公司的人,目的就是一個:錢。


可是,當大家的訴求只有錢的時候,公司需要花非常高的溢價才能彌補其它方面的缺失,而一旦這個溢價比例沒有那麼懸殊,大家都會覺得自己虧了。所以,本質問題不是工資,而是其它體系。

二、如何打破思維定式,想到別人想不到的點?

1. 拓展問題

拿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將它拓展成為六個問題,分別進行思考:"Who", "What", "Why," "Where," "When," and "How"。

這個大家都見過,不多說。只是,真正記得用這六個問題的人,我沒見過幾個。

2. 重新表述問題

嘗試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你會覺得,這個問題好難回答。

但是,換種方式:你希望自己百年之後的葬禮上,人們如何評價你?

或許,你會開始滔滔不絕,甚至開始給自己寫悼詞了。

所以,當我們面臨一些問題,沒有任何思路的時候,試著將問題用不同的方式問自己,可能會有驚喜。

3. 反向問題

如果你問一個妹子:你喜歡什麼樣的男生呢?

她很難回答,一般會說:嗯,沒有具體要求,看緣分吧。

但是,倘若你問她:你討厭什麼樣的男生呢?

她就會有很多答案:不愛乾淨、歧視女性、沒有責任心……

試著把這個答案反過來:愛乾淨、尊重女性、責任心強,就是原問題的答案了。

所以,試著把問題反過來問,常常會有意外發現。

4. 用比喻:轉換成熟悉問題

當我們面對一些不太熟悉的問題時,往往會沒有任何思路,這時候可以藉助比喻,以我們熟悉的事物作為參照,來尋找靈感。

比如我問你:為什麼第一份工作大多很難堅持到最後?

如果你還未工作過,這個問題可能很難有什麼想法。

但是,如果將工作跟愛情做個類比,問題換成:為什麼初戀大多很難走到最後?你可能就可以想到很多原因了,比如:當時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後來有了更好的選擇,等等。

最後說一句:如果你能看到這裡,已經不容易了,因為多數人看不了那麼長。如果你能在每次遇到問題的時候,按照這個方法來做,我打賭幾乎沒有。

所以說,「有想法」最大的門檻,其實是「開始想」……

——————————————————————

更多信息請移步我的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iquanwai(我就是那個,反雞湯反雞血、堅持原創、不要讚賞、還請你吃飯的孫圈圈)。公眾號只發乾貨,想要雞湯和雞血的,就不要來了,我們在一起不會幸福的……


我是這麼理解你的題目:其實你是想如何不人云亦云,能夠發出獨到的見解,或者對一個事物在別人都沒有表態的時候,自己能夠表態,並且獲得人認同。
我在這方面有一點點經驗,其實很簡單:
1.對相關知識領域有了解,了解的意思是對其產生原因,知識邏輯有了解,這樣在相關領域,相比那些裝了半瓶水就搖來搖去的人有想法的多;
2.獨立思考。為什麼這個不是在第一個?因為你沒有知識底蘊,你根本不理解獨立思考的意思,當你對相關知識邏輯有一定認識,你很容易看出哪些人是在聒噪,那些人說的是乾貨。這時候你會認識到你不是一個人云亦云的人,大概也就懂得了如何獨立思考,就是在聽取每一句話,或者每一段文字的時候,你要理解其背後的觀點。舉例參看新聞聯播該如何看?
3.真的對某一件事有興趣。當你對一個事物真正從內心關心的時候,大多數時間你會來思考這件事,並且努力搜集這方面的信息,因此也比別人有更多地信息進行篩選,邏輯和觀點的提取。

我之前被微博,各種媒體報道的文章轟炸,覺得這個也對,那個也說的有理,就像現在qq空間、微博中轉的各種人生哲理啊,愛情箴言什麼的,或者一篇文章寫的駭人聽聞的觀點,比如什麼O2O,大數據,雲計算……於是天天追著看這些新聞。後來我發現了馬雲的微博,他的關注居然是0!他沒有關注對象!我才感受到,馬雲這種人完全的就是價值輸出型的,為什麼一個關注都沒有?因為他內心足夠強大,有足夠的信念,有明確的目標,人活的明白。
同時在這個時候,我讀了一本書《學會提問》,緊接著讀了《如何閱讀一本書》,我才真正懂得去聽別人的話,聽出他的意思,看別人的書,看到別人的觀點。同時這個時候我愛上了讀書,因為我確實懂得了如何提取書中的觀點,其實這些方法和小時候的語文中的方法是一樣的,但我現在才明白。後來讀了《信息崇拜》,裡面有對《學會提問》中的補充:一個人要表達一個觀點,需要找到論據論證,觀點統領信息,信息經過不同觀點的人的詮釋,會有不同的表達的方式和信息再組織(傳話遊戲就是這個理),所以你必須迫切的要知道自己的觀點,還要去理解文字(信息)中的觀點。
當你懂得提取信息中的觀點後,你要了解這個觀點的邏輯,與你對這個事物的邏輯是否相同,不同,誰的觀點正確?看他的觀點中的論據,論據通常是信息,看其信息是否支持他的觀點。很多豆瓣上的書評,完全是觀點的羅列,完全沒有論據支撐,比如說「這本書爛透了,想不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還能出書」等等全是表達觀點:這本書不好,但是為什麼不好?有哪些證據?並沒有舉例,因此也不可信。很多辨別觀點正偽的方法,你可以看看上述書籍,特別是《學會提問》,相信你可以學會使用批判性思維去對待每一個信息和每一個觀點。
當我學會這種方法以後,對於微博也不再依賴,對於各種媒體。媒體,我在這裡說一下,由於最近接觸到相關的工作,之前對媒體沒有理解,就是覺得那是傳遞消息的,但事實遠沒有這麼簡單,特別是中國的媒體,國外對於媒體的定義是要對事實保持中立的態度,但這個很難做到絕對中立,人都是感情動物,並且每一個人擁有自己的觀點,因此在闡述事實的時候都不約而同的從自己相信或者認同的觀點來闡述事實,因此你必須小心對待媒體的文章或者報道,分清楚哪些是事實,那些是加入了態度,媒體的責任是傳遞事實!
又想起那個名言
"
事實對你有利的時候,強調事實;
法律對你有利的時候,強調法律;
都不利的時候,拍桌子大吵大鬧。

相信你如果對事實和態度及個人感情方面的用詞有體會就能夠分辨出這些因素,因此你在看報告或者文章的時候,就要注意看事實,淡化態度及個人感情用詞,並且注意觀點與事實的邏輯關係。

祝你在練習批判性思維的路上順利,早日成為一個有觀點的、思想獨立的、有思維邏輯的公民。

不如就拿這個問題的答案來看,有哪些是態度性回答,那些是以觀點+論據來回答。還有得票最多的答案,這些投票中有多少是沒有主動思考提取觀點和信息而受到其他因素,如虛榮心、名人光環等而投出的票。


深度思考有什麼好處?

如何通過深度思考獲得更快的進步?

為什麼有的人進步很慢,
有的人卻可以成為學霸?

為什麼有的人處處受挫,
有的人卻總可以左右逢源?

為什麼有的人一個領域都做不好,
有的人卻可以輕鬆跨界多處成功?

這篇文章將與你分享,我對上述問題結合自己的專業領域互聯網產品運營,分享一些思考與轉變。

1 被動成長主動成長

首先,我認為影響人成長速度的第一個主要區別,在於選擇了主動成長,還是被動地由外界環境推動著成長

有的人在運營崗位一段時間,幾個月甚至半年時間裡,工作內容可能都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做著雜亂和重複的工作,他的提高主要來自於第一周對工具和流程的熟悉掌握,在後續的不斷重複中,成長進步的部分就非常少了,進入所謂的「成長低潮期」

舉個例子,小明同學入職了某公司的新媒體運營崗位。

這個工作平時主要負責去尋找一些優秀的文章轉載到企業訂閱號里,小明同學剛來的第一周里需要學會尋找優秀文章、微信文章配圖與排版、聯繫作者溝通授權,這一周是他成長最快的一段時間。

然而,由於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搜集文章的渠道也比較穩定,部分作者也確定了長期授權意向,新作者的基本溝通套路也熟悉,他沒有主動選擇變化,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裡,小明每天的收穫成長很快就非常小,進入「成長低潮期」

更可怕的是,處在這種成長低潮期的人中,有不少還在每天忙碌加班中,看起來每天都很勤奮努力,甚至自己感到充實而心滿意足。

殊不知,由於進步緩慢,正逐漸被另一種每天都在高速成長的人遠遠甩開

這種主動成長的人,除了所接手的新工作之外,還每天思考如何改進工作,分析優秀競品和行業案例,主動看書聽課學習充電,並針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總結。

被動成長的人每次成長主要靠工作的大變動,可能要半年成長一次,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成長低潮期;

而主動成長的人,掌握正確的方法,基本上每天都在成長進步,而這些成長進步又會進一步促進他內容的變化,從而實現產品和戰略上的突破。

所以,要想加速進步首先要做到選擇主動成長

主動成長當中提到的「改進工作」、「案例分析」、「總結反思」等,都需要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深度思考,只有深度思考,才能幫我們更快掌握做事的核心能力。

為什麼深度思考能起作用呢?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在各自專業領域,核心競爭力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

2 專業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不同行業專業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對於這個行業的知識和能力的掌握。

在運營這個領域,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他人運營很成功的操作方法,總覺得特別的牛X,但當運用到自己產品上的時候,卻發現並不是那麼有效,是方法有問題嗎?

為什麼明明在別的產品上有效,在你的產品上就沒能再現呢?

還有可能,甚至你都不知道怎麼把那個方法用在自家的產品上。

你看到Papi醬做了個3分鐘的短視頻吐槽生活很火,如果你也去做個3分鐘的短視頻也想來吐槽下周圍的生活,要想火肯定非常難。

因為你沒有掌握她做成背後的很多本質規律,比如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台詞包袱的巧妙鋪疊、生動有趣的表演風格,更包括她在中央戲劇學院7年學習的紮實理論基礎,以及一年多的時間裡100多個視頻的嘗試,再加上遇到短視頻爆發的資本風口,才成就了今天直播會有2000萬人觀看的Papi醬。

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受眾,不同的方法,直接移植方法,是很難做到馬上有效,更難做到持續有效。

有些效果好的方法,如果很容易複製,就只會存在非常短的紅利期,一旦這個方法很快傳播開來,用戶就開始對這種方法形成免疫和排斥,效果迅速下降,變成效果差易複製的方法。

比如在微博早期的「段子轉載大號」,由於門檻不高很多號冒出來爭相模仿,轉載號變多了之後,就泛濫失去了優勢。

所以,我們真正應該掌握的運營方法,應該是那種「效果好難複製」的方法。難複製的方法不容易泛濫,能夠形成自己的獨有優勢。

比如,羅輯思維基於優質學習內容的電商,就是一個「效果好難複製」的方法,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裡,很難有人能夠超越他。

那這種「效果好難複製」的方法是怎樣形成的呢?

這種方法,是運營者掌握了運營的本質規律,並結合自身優勢培養起來的

所以如果要借鑒優秀,借鑒的一定不是直接學一兩個操作方法,而是學習背後的規律。

然而,真實工作中,尋求短平快方法的人總是更多,而深入研究分析背後規律的人總是很少。因為直接找方法很容易嘛,而去研究規律的過程辛苦又漫長,但一旦掌握規律,就會變得非常有競爭力。

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那些運營高手,每次做的運營活動都不同,卻同樣極具創意,就是因為他們找到了運營的本質規律。

有的時候,有的人通過微信後台找我諮詢,總想套走一兩個馬上有效運營方法,而平時缺乏對運營和產品思考的人,我都不太願意和他們繼續聊下去。

這並不是我耍大牌,而是因為我知道即使告訴他們不久後,他們又會效果變差方法枯竭,再來找我。

3 本質規律的探索學習

說了那麼多,運營的本質規律是什麼呢?怎樣去探索學習呢?

運營的本質規律包含了很多部分,不同產品的運營會有不同,但有些底層的規律是相通的,比如對用戶需求、人性的洞察,對熱點的敏感、文案的撰寫、數據的敏感、美感的把握等基本功。

如何學習和掌握這些呢?

也許有人教你會是一個比較快的方式,但是沒有人會願意花大量時間詳細地教你,包括可能目前很看重你的上級,都希望只是在方向上指點你、糾正些錯誤、一起複盤些活動,大部分的內容更希望你能自己邊做邊學。

更何況,有些東西不是只靠教就能夠體會到的,比如「用戶需求」的把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卻不是用幾句話能夠教好的內容。

正確的學習姿勢,應該是不斷地觀察、思考用戶,大量體驗、思辨產品,並在產品和運營實踐中不斷感悟,才能不斷加強對於「用戶需求」的把握。

這個學習過程,就是基於事物的本質的深入思考

4 如何深入思考呢?

首先,要有強烈的意識保持獨立思考,時常洞察周邊看似習以為常的現象,不輕易相信別人給的推論,不輕易接受看似合理的解釋,保持對外界事物的質疑。

經常在大腦中冒出這3個字:

為什麼?!!

為什麼這件事是這樣?
為什麼不能是那樣?
為什麼大家都轉發這個?
為什麼這個讀起來有趣?
為什麼……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針對看到的現象及推論不斷追加為什麼,能夠幫助我們以一個更深入的視角去看世界,並嘗試找到答案,而這個答案就會不斷接近我們所想要找尋的規律。

普通人只是看到「是什麼」,而善於學習者總是在想「為什麼」,而且對於自己得出的推論,也在持續不斷地追問為什麼。

最著名獨立思考的例子,就是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他被蘋果砸了,沒有簡單地相信,蘋果就是要往下掉的結論,而是更深層次的質疑、探索,不斷的問為什麼,並發現了萬用引力定律。

牛頓厲害的其實有2點,一點是他不輕易接受自己所看到的正常現象——蘋果往下掉,另一點是他得出一定的猜想後,還在持續地追問為什麼。

事實上,牛頓並不是第一個發現萬有引力的科學家,早在他之前就有科學家提出了類似的推論。

之所以被人們熟知,是因為他不僅僅止步於,自己所得到的推論「因為有重力」,而是不斷地追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重力,重力和什麼相關,怎麼證明,最後把重力這個現象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這一規律,更牛逼的是還用他發明的微積分證明了出來。

這才使得牛頓成為了物理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

所以,厲害的人除了善於觀察和思考身邊的現象,而且還特別喜歡鑽研,不滿足於粗淺的推論,不斷地思考和觀察事物的規律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不深度思考的運營,看到好的運營活動,常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看分答那麼火,我也請不來王思聰啊」
-「看微信那麼火,我也沒有騰訊的流量啊」
-「看逃離活動那麼火,我也沒有人贊助機票啊」

這種就是屬於只看表面的反應,這樣的視角,永遠很難學到東西。

還總會覺得,我做不好是因為產品不行、團隊不好、設計師不給力、資源不足、開發太慢、同事太丑……

5 如何面對優質內容呢?

我們身邊總有這樣一群人,喜歡沉浸在消費熱點內容的快感中,比如一些熱門的影視劇、綜藝,《魔獸》、《X戰警》、《奔跑吧兄弟》、《歡樂頌》、《太陽的後裔》、《快樂大本營》之類的,經常花很多時間去看,而且自我感覺良好。

還常常告訴自己「我在了解熱點、學習運營」,自以為接觸了優質的內容,其實卻收穫寥寥。

當有人追問他們,

為什麼奔跑吧兄弟這個節目能火啊?

呃……因為這裡節目很有趣啊

為什麼這個節目會很有趣呢?

呃……因為這裡有很多明星啊

為什麼還有些節目也有真人明星沒這個火呢?

呃……因為這是韓國引進的啊

為什麼韓國引進的就會火呢?

呃……不知道,反正就是很火啦

這種流於表面地消費內容,並不會真正幫助他在運營上成長多少。

那正確的姿勢應該是?

做一個內容的消費者關注點在享受、休閑上,作為一個研究者、思考者、設計者、評論者,則會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內容,並從中受益。

6 舉個例子

比如,你即將從事短視頻的內容運營,看到Papi醬的視頻很火,如果真要想從她身上有所學習收穫的話,不是在輕鬆愜意的狀態下看完一遍就完事了,可以做些這些事情加深自己對papi醬的理解:

  1. 數據分析: 把papi醬的所有視頻的標題、播放量、轉發數、評論數列在Excel表格里,觀察趨勢的變化,並以播放量做排序,挑出最熱門的3個視頻。
  2. 洞察分析: 認真看最熱門的3個視頻,思考和寫下視頻激發了人們什麼方面的共鳴,用戶轉發的理由是什麼。寫完之後,逐條翻視頻和微博的評論,看是否和自己分析的一致。
  3. 結構分析:把視頻的不同部分,總結歸納羅列下來,形成整個視頻的故事描述鏈,分析這個故事鏈條的優劣,以及分析是如何鋪墊、起承轉合、引向高潮的。
  4. 用戶研究:找若干陌生人看papi醬視頻,並在周圍觀察他人在看這段視頻中的表情變化(微笑、狂笑、皺眉),並記下對應的時間點,回溯尋找對應鏡頭和台詞,並深入思考為什麼這段能引發搞笑。
  5. 台詞研究:聽打字幕,逐句分析,總結papi醬的語言表達特點,並找出引發搞笑的語言特徵和鋪墊技巧。
  6. 同類對比:分別找出同類型的優秀視頻和普通視頻,並分別進行對比分析,觀察哪些因素的異同,造成了火爆程度和papi醬的不同。

通過上面的分析,一定和只是當休閑看一遍的人,在短視頻內容運營上的理解領先了不止一個層次。

掌握了深度思考的人,即使沒有牛人帶,也能很快摸索出一套工作的規律出來,為自己所用。

7 總結

最後,一句話總結,如何通過深入思考加速自己的進步:

永遠保持好奇心質疑

對現象和推論持續追問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找到背後的本質規律,

完成自己的主動進步

———— END —————

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如何通過深入思考加速進步》分享了深度思考的意義和價值,在知乎專欄上得到了1464個贊,今天將和你分享如何培養深度思考的習慣。

培養深入思考的習慣,本質是培養一個習慣,所以我們先來了解下習慣是怎樣形成的。

習慣是如何養成的

在《習慣的力量》這本書中,詳細地闡述了習慣養成的過程。

其中一個核心觀點是,由cue(提示) _ routine(慣常行為) _ →reward(獎賞回報)這三者形成的habit loop(習慣迴路),成為了我們的習慣。

比如,當你看到了一個你最喜歡吃的麻辣小龍蝦,色澤紅潤光亮,似乎感受到小龍蝦香辣入口帶來很爽的享受,這就是一個cue(提示),促發你會想去吃它,吃就是這個慣常行為(routine),吃的過程中實際很爽的享受就是獎賞(reward)

之所以能夠形成這個習慣迴路,就是在於你之前多次吃的時候,給大腦形成了這種條件反射,所以看到上面的這個,哪怕只是個圖片,都會流口水想吃的衝動。

甚至有些條件反射不是人們刻意養成的,而是潛意識裡形成的。有的人看到微信朋友圈的小紅點冒出來,就忍不住要去點一下,看看到底是誰點了贊評論了什麼。

那為什麼有的習慣養成很難,而有的習慣就容易形成甚至被動就形成了呢?

書中舉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商業案例,在早期剛推出牙膏的時候,人們並沒有刷牙的習慣,更沒有購買牙膏使用的習慣,所以同期的很多家牙膏廠商賣得其實並不好。

一位聰明的商人霍普金斯在做自己牙膏「白速得」的時候,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改進,在牙膏成分中加入了檸檬酸、薄荷油以及其他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加入之後,有一個特別的效果,在刷完牙之後會有一種特別清新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讓人感覺到變得更乾淨了。

這種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獎賞,會在人們下一次想到口腔不幹凈的時候(提示),驅使人想去刷牙(慣常行為),從而獲得清晰乾淨的感覺(獎賞)。如果沒有刷牙,就會總感覺不幹凈,所以不管晚上多晚多累,閉著眼睛都要把牙刷完。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改進,使得全球人都開始形成了刷牙並用牙膏的習慣,現在人們每天都會很自然地用牙膏去刷牙。

其實,客觀來講,這種清新的感覺對於清潔口腔起不到多大作用,但這個改進卻促進了地球人這樣一個習慣的產生。

「Strong habits are formed when we crave the reward」

這當中,最重要的啟發就是——我們要給習慣的行為,設定一個清晰有效的獎賞,而且這個獎賞是人可以明顯感知的,也是用戶強烈渴望的

難養成的習慣是怎樣的呢?

都是在習慣迴路的3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比如提示不清晰不明顯,慣常行為本身難度高,獎賞又不明顯,這種習慣要想形成就會非常困難,形成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形成放棄。

所以解決形成習慣的4個方向:

  • 讓提示更加明顯、頻繁、有力
  • 降低慣常行為的執行難度
  • 讓獎賞清晰可感知、有渴望
  • 讓其他迴路帶動這個迴路形成

深入思考的過程中,習慣迴路是怎樣的呢?

思考提示 → 深入思考 → 獎賞

好,接下來,我們把上面提到的4個方向放在深入思考迴路上,逐一對照一下怎樣形成深入思考習慣。

1 、讓提示更加明顯、頻繁、有力

沒有深入思考的過程,往往是在於我們很容易輕易地接受一些接受到信息,沒有深入多問一句為什麼。

所以可以在生活的真實場景中,加入一些提示,在顯示器下貼個小紙條,提醒自己多問為什麼,在手機桌面、鎖屏界面換成寫有深入思考的圖片,這樣更多頻次的提示出現,就會逐漸形成對事情多問為什麼的一個意識和提示。

圖: 臨時製作的一個鎖屏樣本

2、降低慣常行為的執行難度

有很多習慣的放棄,就是因為堅持的過程中太難了。比如很多人背單詞背一段時間就會放棄,因為過程枯燥乏味太難堅持了。

相比之下,有些背單詞APP更加輕鬆有趣,背單詞的過程更加容易,只需在一段時間裡不斷點,選自己懂的意思或者選擇不會,系統會自動把不會的單詞隔一段時間出現,這種過程讓背單詞的難度一下降低了,也更容易堅持下,形成習慣。

我聽過有些健身的朋友,上網花很長時間搜集了各種各樣的動作,幾乎能夠覆蓋到了全身的每一塊肌肉,但是最終很難堅持下來,因為太多動作做下來,既費體力還很耗腦力去記動作。

而我看到另一個健身堅持下來的朋友,最開始的時候就練那麼幾個簡單有效的動作,深蹲、俯卧撐、卷腹,練著有一定效果了之後,才開始加上新的動作,這種選擇就更容易長時間堅持。當有效果這種獎賞之後,有時候不去練練都感覺缺點什麼。

在深入思考這件事上,降低思考的難度就是盡量先選一些自己相對熟知的領域,這樣難度就會低很多。

比如你本身數理基礎就不好,如果去思考為什麼物體接近光速時間會變慢,這就會讓思考的過程變得異常痛苦,最終放棄。

選擇相對熟悉的領域,更容易獲得深入思考的成果,形成正向的反饋更容易堅持下來。

3、讓獎賞清晰可感知、有渴望

深入思考的結果本身,一般並不能獲得可感知的獎賞。

其實,把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寫下來,就是一個讓思考成果更容易感知的過程。

比起停留在大腦中的想法,能夠變成幾行精鍊的文字,也是一個可見的成果。

比如今天對一件事有了一些思考和感悟,哪怕只是發到朋友圈,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朋友點贊,甚至有些朋友會來評論,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獎賞。

如果能夠像我一樣,把思考和總結更系統地寫下來,發到知乎或者公眾號上,被幾萬人閱讀、被其他大號轉載,這其中帶來的成就感,更是非常好的獎賞。

我從中嘗到了甜頭,也就更容易讓自己養成深入思考和寫作的習慣。

你也可以在給自己深入思考的事情上,設定一定的激勵,比如能夠寫出10個500字左右的思考文章,就獎勵自己去吃一次小龍蝦,能夠把某一件事情連續追問20個為什麼並想透,就送自己一個kindle之類的,這種對自己的激勵是很有效的。

4、讓其他迴路帶動習慣迴路形成

有的時候,有的習慣迴路形成就是非常困難,甚至完全沒有聯繫,這時候就可以用其他的迴路帶動這個迴路能夠形成。

具體舉個例子,大家所熟知的巴普洛夫的狗搖鈴鐺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如果沒有食物而只是不斷搖鈴鐺的話,狗是不會分泌唾液的。

這就像一個我們很難養成的一個習慣一樣,在本身的迴路不容易形成的時候,加上一些其他的刺激和獎賞,也能逐漸把這個循環迴路帶動形成了新的神經迴路。

這就是有很多人通過給自己設定完成目標的獎勵,讓自己的目標更好地實現了。比如,如果減10斤,就送自己一台Macbook,減20斤,就讓自己一次歐洲自由行。

設定一個讓自己有渴望的獎勵,讓自己完成慣常行為之後,能得到相應的獎勵,這樣也更容易形成。

我曾經在大一的時候為了加強自己更好更深入地學好專業知識,就去找學院最漂亮的女生一起上自習給她輔導功課,那一個月里學習效果那真是相當好

(咳咳,不要問我後來怎麼樣了……)

具體的基礎訓練方法

有的人可能會問,「我知道要深入思考,但不知道現在從何下手怎麼辦?」

我分享一個非常具體的基礎訓練方法,可以訓練你在深入思考上的習慣。

? 觀察周圍的現象,在一天時間裡記錄下20處平日里習以為常的現象或聽到看到的結論,並嘗試深入地問自己為什麼。
格式:
為什麼+一個現象?
為什麼+一個結論?
? 上面提出的為什麼問題中,每個給出至少3點你思考的答案。

將上面2個步驟重複堅持21天,一定會有非常明顯的改變。

剛開始寫的時候會比較痛苦,平時沒有深入觀察思考的人,一下子要找到這麼多為什麼還是挺難的。不過這種有數量要求的練習,更容易讓自己去突破原有的舒適區極限,到達一個更佳的思考狀態。

真正寫下來,你會發現很多平時忽視的現象。

這是我在過去的課程里,會給學員使用的訓練方法,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確實非常有效。學員作業示範: 【Day 1】H3 fruit 這是為什麼?

當然,如果只是看完不去做,什麼效果都不會有的。

最後,送你一句話:

深入思考的習慣一旦養成,裨益一生。

———— END —————

想和我交流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運營控 (ID:yunyingkong)。

如果對你有幫助,希望能點贊支持。


獨立思考,是建立自我意見的不二方法

經常看到網上突發某個事件新聞,然後輿論嘩然,群情激奮;過幾天,劇情突然反轉甚至再反轉,輿論也都毫不違和的直接跟隨……感嘆許多網友的盲目從眾心態。

其實我也犯過很多次類似的錯誤,在工作生活中,沒有真正搞清楚狀況的情況下盲目做了判斷,有時候造成了很不好的後果,氣自己「無腦」,很自責。

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其實是人們(包括我在內)在許多時候,沒有做到真正的「獨立思考」,從而形成真正的個人的「自我意見」。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自信自己擁有獨立的個人想法或意見,但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是否一直都能做到擁有獨立的「自我意見」,想法都發自內心,經過思考,不盲從。如果你覺得自己在這方面還有待學習和改進,那我來分享一種剛剛學到的獨立思考的練習方法。

最近讀了《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這本書,作者狩野未希是慶應義塾大學、聖心女子大學、商業突破大學講師,教授思考力是他積累長達20年經驗的研究領域,相信書中的方法,能夠對需要的朋友提供啟發和指導。

《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教會大家通過合理的方法,掌握和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作者從日本人與歐美人性格特點和溝通方式的差異方面著手,用「批判性思考」的思想結合「自我意見建立法」,講解獨立思考需要進行的過程和方法要點。

東方人在溝通表達上,相對西方人更含蓄,喜歡「點到為止」,這種性格特點,可能會導致對一些事物模糊帶過,沒能深入理解和挖掘,當然這不是絕對的。西方人則更直接,表達直接,喜歡刨根問底,這種方式會更有利於全面認識和理解事物。在書中,狩野未希提倡多借鑒西方人溝通方式上的這一優點,在溝通過程中更深入的交換意見,促進深入思考。

「批判性思考」通俗的說,是「不流於他人的想法,自己認真思索意見的思考方法」。這種思考和說話的規則,強調的是——有「根據」。根據是指那些經得起考驗的客觀事實,如此才能夠成為「認識、信念、判決的依據」。個人意見不一定能夠成為很好的根據,需要具體分析是否能夠尋找到支撐的事實基礎。

「自我意見建立法」共包括三個步驟,下面依次介紹。

(一)確認自己對「一件事」理解的程度

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理解,沒有自己認為的那樣深,或者有時候會有「自以為理解了」的情況。理解程度不夠的時候,就會經不起拷問和深究。

1、檢驗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

怎樣能夠檢驗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呢?作者提出了7個方法。

這些方法中,我個人體會比較深的有兩個。

Tip 1:用對5歲小孩的方式說明

這種方式其實很考驗人們的理解程度和表達方式。如果沒有對事物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就很難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或言語表達出來,比如一些很好的科普作家,可以把物理學、天文學等科學知識,用風趣的日常事務比喻出來,讓小學生都能夠理解。

我們身邊不一定有小孩子,可以找一位對所要表達的事物完全不了解的人,甚至是完全不同知識背景的人,看你是否能夠很簡單明了的讓對方明白這件事。如果能達到,那說明自己的理解的確到位了。

Tip 3:翻譯成英文(或者其他語言)

語言翻譯是很考驗譯者對原文的理解能力的,當然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也不可或缺。「信達雅」的標準看似簡單,要做到非常不容易。比如讀過的很多外文翻譯過來的書籍,有些讀起來思路非常通常,用詞準確,那一定是譯者對書籍深入理解後發諸筆端才能達成。有些書,就會很明顯的外文表達習慣,生硬,意思不連貫,詞不達意。

2、是「事實」還是「意見」?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意分辨自己當前的理解是真正的「事實」,還是個人的「意見」。

「事實」是以某種形式顯示證據的事物。如果確認理解的是事實,那就可以據此形成個人看法。

如果是「意見」,那麼這可能包含主觀因素,需要尋找意見背後是否存在客觀支撐的事實依據。基於事實的意見可採納,如果是沒有事實依據的意見,則需要謹慎對待,不能因此影響思考和判斷。

(二)通過獨立思考解決「不理解的部分」

通過第一步方法,掌握了對事物理解的客觀程度。「不理解的部分」是我們下一步理解和思考的重點,也是鍛煉思考力的重點。只有督促自己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原來「不理解的部分」,才能對事物形成全面、完整的認識和理解,才能以此為基礎進行思考,形成獨立的意見。

1、讓思考更深入的4個技巧

作者給出了讓思考更深入的4個技巧,都是從多角度的思路來豐富和促進思考深度,增加新觀點,引入新根據,讓思考更全面。

Tip 1:站在「不可忽視者」的角度來思考

「不可忽視者」是與事物有著緊密關聯或者利益關係的人,正是因為這種關聯,可以讓他們切實的從相關者的角度,給出有意義的、實用性的考慮。要鍛煉多角度思考的問題,就要學會轉換身份、轉換角度。比如做產品設計的人員,需要站在目標用戶的角度,來設計和評價產品功能。

Tip 2:用嶄新的觀點,獲得不同角度的看法

外部人員往往能夠打破思維界限,對事物提出非常新穎的觀點,這是非常有啟發性的。比如近幾年頻出的「跨界」創新,很多人感慨,你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同行,你甚至都不知道你的競爭對手在哪兒。當外部人員引入全新的觀點之後,再同原有看法進行碰撞,會擦出很多火花。這種思考角度的擴展,往往是能產生全新創意的變革。

Tip 3:一人辯證法

這個方法有點類似周伯通的「左右互搏」,在內心設定「另一個自己」,讓他(她)一一反駁「自己」的每個想法,然後分析所有想法。合理的反駁,補充到原有想法中,不合理的反駁直接刪除。這種正反雙方的思維碰撞,很容易挖掘出新問題,產生新的想法或者創意。

Tip 4:通過「反駁清單」重新審視意見

對他人想法進行反駁,也是一種思考碰撞的過程。這個方法在使用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任何想法都進行反駁。這會強制讓人從每一個觀點的反方向去思考,去補充。當列出所有想法的「反駁清單」後,需要對每一條反駁觀點進行甄別。有合理根據的,加以考慮,完善原有想法;沒有合理的根據,就直接排除掉,這樣也能夠反向考證原有觀點的可靠性。

2、「預測未來」的思考方法,假設性思考

在《零秒工作》書中也提到了假設性思考,與本書「預測未來」的觀點不謀而合。

「預測未來」,也就是設想將來會發生什麼情況,以此為根據考慮成功和失敗兩種情況,每種情況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現在有沒有什麼可以提前準備的可行措施。通過以上思考,能夠讓事前準備更加充分,並且在未來遇到不同狀況時,有應對措施,能夠及時響應和處理。有備無患,這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主動權。

3、與他人交換意見

與他人交換意見,是拓寬思路、讓思考角度多元化的好方法。為了能夠以更寬容的心態,達到更好的交流效果,有很多溝通方法要注意。比如用明確的「內容地圖」來引導對方理清自己的觀點,用對方熟悉的語言來表達,就事論事,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提出來讓雙方共同澄清,明確提出不同意見友好討論等等。

用包容、積極的心態,與他人多溝通,多交換意見,找出自己想法的不足之處加以彌補。不同大腦的思維碰撞,能夠產生很多新想法,思考會不斷的深入和拓展,交流的人能夠共同提升思考力。

4、善於發現「問題」

有時候我們會跟著感覺行事,比如對某些事物的喜好,或者感覺某些事情「不太對勁」,這種感覺很模糊,通常都不會深究。實際上,這些模糊的情緒反應的背後,都藏著事物的本質。我們要善於抓住這些細微的情緒,坦然面對它,思考這些情緒的本質和根據,這時就可以找出情緒背後真正的影響因素了。發現問題也是深入思考的好方法。

(三)持有自己的獨立意見

經過了以上這些深入思考的過程,大家應該都能夠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見了。這樣形成的自我意見,有根有據,清晰明確,任何時候我們都能夠自信的表達出來,同時也不會受到其他不同觀點的左右。把握自己的獨立意見,應對工作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獨立思考能夠讓個人更好的掌握工作和生活,把主動權永遠握在自己手上,從容不迫。

以上是我對《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中思考方法的理解,這種結合「批判性思維」的「自我意見建立法」,對鍛煉獨立思考很有啟發和幫助。

2017.03.29霧凇


不長篇大論,說兩句話。

第一句:獨立思考是一種習慣,不是一種能力。

第二句:推薦一種根本的思考模式:這兩者相同點在哪裡,不同點在哪裡。

發掘相同點的能力決定了你獲取和使用知識的能力,

發掘不同點的能力決定了你修正和判斷知識的能力。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謂「有想法」,在我看來就是擁有較為成熟的信息、知識、經驗和智慧,所以成為有想法的人,就是一個人知識的探索、獲取、掌握和表達的過程。
1、多觀察,對周圍世界充滿無限的好奇心(例如看一下知乎、果殼等)。
2、多思考,想想為什麼會是這樣子(why),怎樣可以變得更好(how);小到公車上的廣告,大到當代中國的改革。
3、尋找渠道和資源,充分吸收。多看書,多去掌握有用的資源(如我會經常上google、知乎、雪球、@warfalcon的博客、金融家、FT中文網等)。
4、開始構建自己的知識管理體系。詳見《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5、不斷地實踐,包括將學到的方法論(如營銷管理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反覆總結;也包括思想的提煉、思維的概括,最後將它表達出來(如寫文章)。
6、與朋友分享討論,或在微博、博客、知乎上表達出來。一方面傳遞你的思想,讓它更具價值;一方面鞏固你的思想,讓它更加深刻;一方面,讓別人知道你有想法,這對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有好處。(打個小廣告:你可以像我一樣,建一個獨立博客:http://luodaoyun.com)


你們有沒有發現,很有想法的人往往「厚臉皮」!
我是說:他們不害怕說出一個想法後,被人認為二逼。
有想法的人太多了,敢說出來的人太少了。


我和以往一樣,換一個角度來講。

實際上有想獨立思考的想法,是個好事,我看了上面高票答案的方法,覺得很好,但是可能不太實用,所以我總結一下我的經驗,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關於獨立思考,有一個誤區,就是大家認為書看多了,就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你相信這段話,恰恰說明你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

獨立思考,主要是思考,只看書不思考,得到的永遠是別人的觀點。

我拿歷史舉例子,在知乎上有很多和三國有關的討論,有幾個大V的文章寫的特別好,如果把大V的文章當做一本書的話,無疑會有一個問題,就是上面的觀點是對是錯,很多人無法判斷。

我在生活中遇到很多人,他們總是認準一個道理,我當初很奇怪,為什麼這些人這麼愛抬杠,比如我有一個好朋友,他的歷史觀非常扭曲,我一度以為是他自己想像出來的這個觀點,然而我和他深聊了之後發現,他是從某本書上學到的。

等我在和他深入聊天之後發現,他缺少最基本的歷史知識,沒看過簡史,更別提看過史書。

所以我的建議是,多看書,要多看那些客觀描述的書,也就是所謂的教材。

你只有真正讀了歷史,才能判斷二手消息是不是正確的。

有一些人私信我,讓我推薦一些介紹講如何獨立思考的書籍,其實挺尷尬的,因為我基本沒看過類似的書,所以並不知道應該介紹什麼給大家。

一般來講,當你的知識量或者說別人的觀點看多了之後,就會進入到第二個階段,我覺得是偽獨立思考階段,這個階段你因為看起來比別人多知道一些東西,就會頻頻開始挑戰主流思想,而這個時候你提出來的很多想法,可能都是不太成熟的。

獨立思考重要的標識,我覺得是合理的質疑,其中合理最重要。

而大部分人的質疑並不合理,俗稱抬杠。

什麼叫合理呢?我覺得是,你得出來的結論,第一,一定要符合事物的客觀運行規律,比如我們都知道,在地球上,人類不藉助工具,是不可能飛上天的,這個時候你題提出質疑,你說那還有超人呢,這時候不叫獨立思考,這叫抬杠。

第二,就是利用生活中已有的知識和常識,結合思考。

我中學的時候,我爸爸的一個朋友是上海上島咖啡的負責人(他自稱,我不太信),一次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和我爸說,上海有超過2000家上島咖啡,我直接說不可能,雖然我對上海多大沒有概念,但是我知道北京城的面積,差不多是16000平方公里,如果除一下就知道,每8平方公里就會有一家上島咖啡,這不符合我平時的觀察結果,在中國,肯德基都做不到這麼大密度。

所以利用現有的知識,結合生活中的常識,可以對很多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斷。

第三,就是邏輯性。

我建議對獨立思考感興趣的人,把邏輯學當做入門讀物看,在你有一定邏輯性後,你才能理解複雜的文章到底說了個什麼意思,而且,最好不要斷章取義,要提出合理的質疑。

在我觀察下呢,目前我們的年輕人有個問題,就是不能做到客觀和平靜的看待一個問題,在很多人的思維里,觀點非黑即白,一切和我一樣的觀點,就是對的,一切和我不一樣的觀點,都是傻逼。但是我想說,世界並不是黑白的,而是灰色的,所以在反駁任何觀點之前,都要進行合理的質疑和推斷,其中最重要的,並不是找到別人觀點的錯誤之處,而是判斷他說的是不是也有道理。

最後,我覺得,真正的獨立思考,不是針對別人,而是針對自己,經常反思和直面自己的錯誤,才能快速進步,從而真正學會獨立思考。

現在給大家留下思考題,那麼我說的這些,到底對不對呢?


很多人都看過前一段時間大熱的日劇《校閱女孩河野悅子》,這部劇講述了一心想成為時尚編輯的平凡女孩河野悅子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不拋棄不放棄地努力。

河野悅子就是我心中有獨立想法的女孩的樣子。

大家之所以喜歡這個女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女孩自信大方,語速極快,簡直就是行走的小嘴炮。她言語犀利,總是一下子抓住重點,因而總是能輕而易舉地抓人眼球。


劇中有一段印象非常深刻,在一次聯誼會上,一位男性朋友在提出自己新買了車讓大家猜牌子時,大部分妹子萌萌地說不知道啊,該男性朋友吐槽到:

河野妹子可就不同意了:

實力吊打裝逼男。

不得不說,河野妹子在這一段顯示出的敏捷的思考力讓人為之叫好。而這個被吊打的男生也告訴我們,對事情要深入理解,如果他能在炫耀之前稍微了解一下品牌知識,也不至於被懟的啞口無言。正如《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中強調的:自己沒理解清楚的事,就算說給別人聽,別人也不會理解。為了擁有說服別人的意見,自己必須先檢查「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的意見。

書中指出,思考信息、意見和想法的對錯,從中摸索出更好的「答案」,即是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這靈敏的思維,快速的反應力,能夠迅速抓住重點提出質疑的能力就是思考力。它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與人聊天會不會插不上嘴或者無話可說、又或者會不會溝通、能不能抓住談話的重點、做出相應的反饋;反應在職場當中就是開會討論時有沒有辦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意見、提出好問題,或者有沒有辦法自信的說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等。

14年我剛畢業時在一家跨國五星級酒店工作,剛進酒店時跟周圍的人還不太熟悉。有一天經理讓我處理一份英文的調查問卷,我看了看有幾個不大懂的地方,恰巧這個時候隔壁人力資源部的一個小姑娘來我辦公室找水喝。我看我們年紀相仿,想著我們職位該是差不多,就很隨意問她我不明白的地方。她認真聽了我的問題,放下剛打好水的杯子,來到我的電腦前,對著電腦屏幕給我詳細又有條理的解釋了這次調查問卷的目的是什麼,我不清楚的地方是什麼意思,整份文件該怎麼處理等問題。

我當時心想,我就隨便問個問題,你怎麼給我解釋這麼多,甚至我還沒想到的、沒遇到的問題都給我解釋清楚了。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個看起來和我一般大小的姑娘說話很有節奏,思路很是清晰。

那時候我以為她跟我一樣是個普通的職員,後來才發現我太天真了,這個小姑娘雖然只比我大兩歲,但已經是培訓部的經理,更是人力資源部經理的有力爭奪者。

我當時雖然很驚艷,但沒明白她到底哪裡出彩,現在想來,她講話時就貫徹了書中闡述的「揭示接下來說話內容的地圖」等規則,很明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給初出茅廬的我上了很好的一課。

《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的作者是狩野未希,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博士畢業(英國文學),曾在TED以英文發表演講「It"s thinking time」。書中根據哈佛大學倡導的自我意見建立法則和批判性思考,提出了「為意見找依據」、「區分事實和意見」等建立屬於自己意見的六個步驟。

在職場上,很多人都有無法順利表達自己意見、或者無法成功說服他人的困惑。這其實就是缺乏獨立思考力的表現。缺乏獨立思考力一個很突出表現的就是人云亦云,或者提出沒有仔細思考的意見,結果就是既得不到別人的信賴,又沒有影響力。

遺憾的是,我們念了這麼多年書、上了這麼多年學,但學校並沒有教我們如何提出自己的意見,但畢業之後社會開始要求我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值得欣喜的是,《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書中將做出更好的決定的思考過程總結為五個步驟:

1、以肯定句寫下難以決斷的行動。

2、明確自己的目的,想想為什麼要採取那個行動。

3、寫出有哪些方法可以達成目的。

4、預測可能更獲得的結果,寫出發展順利與不順利的情況。

5、刪去「不合乎邏輯」或「不具現實性」的項目。

書中以「跳槽到Y公司」為例,為我們進行了詳細解釋:

五個步驟做出更好的決定


當然除去上面這幾點,另一條很重要的就是即使你已經徹底思考過了,仍然可以憑藉個人喜好來決定,因為即使用再客觀的眼光選出的正確選項,不是自己喜歡的,都很難堅持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的作者狩野未希是日本人,特地指出了日語的特點,就是彼此的交流是在察言觀色中成立的。這個很好理解,因為中國和日本一樣,都屬於高語境的國家,甚至處於高語境文化的頂端。什麼是高語境呢?

百度百科中是這樣解釋高語境傳播的特徵的:在溝通過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經過編碼後被清晰傳遞出來的,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重視「語境」而非「內容」,注重建立社會信任,高度評價關係和友誼,關係的維持比較長久。溝通是含蓄的,人們對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個體從早期就學會了準確解釋這些含蓄的信息。

甚至我的姥姥從小教育我:一等人用眼教(察言觀色),二等人用嘴教,三等人用手教(挨揍)。這就導致了人與人交流溝通之時形成了不問清楚、不確認的習慣。但是想要形成獨立思考力、提出好意見,就一定要克服這一點,大膽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形成與別人交換意見的好習慣,甚至聽到帶有批判性的言論,也要淡然處之。

文中具體講述了許多交換意見時的技巧,想要提升獨立思考能力的可以閱讀一下本書。

作者最後強調了雖然我們的文化對於思考力的培養有一定阻礙,但是任何人都能通過練習掌握這種能力。學校沒有教會我們的能力我們自己要善於通過學習、練習來補短板。弱者都在抱怨,強者卻在忙著解決問題、獲得成長。


朋友小明,看完電影《敦刻爾克》在朋友圈裡說「好看」,問他哪裡好看,卻說不太清楚。

朋友小紅,看完《黑匣子思維》一書說「有啟發」,問她怎麼有啟發,卻說不出個子丑寅卯。

朋友小麗,看完音樂劇《小公主》直說「太震撼」,問她怎麼震撼,卻回答說「你去看了就知道了」。

上面的回答是否很熟悉?

我曾經就是小明、小紅和小麗。

接觸信息越來越多,卻不知怎樣排列組合這些信息,也不明確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什麼。信息越多,危害越大。腦子裡充斥各種信息,讓我們以為自己很牛,然而,卻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

如果你也和曾經的我一樣,那麼《如何打造你獨特的觀點——5天學會獨立思考法則》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

這本書是日本著名學者齋藤孝所著。他是日本明治大學的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學者。他的主要著作有《讀書的力量》、《提問力》、《規劃力》、《學會學習》、《深閱讀》等。這一系列書名看下來,就知道作者擅長思考、學習、閱讀,也樂於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讀者。

而《如何打造你獨特的觀點》這本書如題,就是教讀者獨立思考的法則,幫助讀者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這本書一共分為五個部分,每個部分對應一天。

第一天,通過寫評論提高思考能力。作者認為任何對象都可以拿來做評論練習,是形成自己想法的基礎課。

第二天,掌握思考技能的基本準備。主要介紹了五種思考路徑。

第三天,改變行動的習慣。溝通能力和聯想力提高,就會漸漸形成改變行動的習慣。

第四天,深化「自己想法」的讀書方法。深化思考的高效方法就是找到最合適的讀書方法,並執行。

第五天,加速決斷的思考方法,具有改變現實的力量。

《如何打造你獨特的觀點》從整體上來看分為思考的基本練習,思考的方法(也稱之思路)、思考的能力和行動、思考的內容和素材,以及思考帶來決策五個部分,層層遞進,既有方向,又有細節。

第一天 通過寫評論,來提高思考力

獨立思考能力自然是可以提高的,最簡單可行的辦法就是寫評論。書評影評美食評,任何對象都可以成為寫評論、練習思考的對象。

寫評論的好處
寫評論可以鍛煉思考能力,幫助我們產生自己的想法,歸納整理尚無條理的想法。無論什麼事情,寥寥幾句話,就可以評論出自己的感想。堅持這樣做,就能夠慢慢產生原創且真切的想法。

而所謂「我們自己的想法」,作者認為八分事實或信息,兩分個人色彩,就可稱為自己的想法。在書評影評乃至任何評論上,都可以採用這種結構。

寫評論的另外一個好處是會對讀者有幫助。如果是專業內容,甚至有可能為讀者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買書、看電影、去餐廳是多麼依賴各種APP上的評分,自然也就能明白寫評論的價值。

怎樣寫評論?作者提出了幾點方法。
1
將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找出來,歸納概括到八分,再加上兩分自己的想法。任何一本書,一件事,我們應該都有點想法,哪怕不成熟、跟風,長時間練習下去,就會慢慢形成自己獨特的想法。
2
盡量避免消極負面的評論。看電影看書,一些牢騷可以在朋友之間說。但在人人可見的網路上,盡量不要帶著情緒批評。因為可能會傷害到其他人,進而產生連綿不絕的論戰甚至攻擊。我們寫評論的目的是為了鍛煉思考力,沒有必要承擔這樣的風險。
3
在評論開頭明確自己的背景。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立場,讀評論的人就有一個參照。比如說烤鴨店的評論,如果開篇就說「我從沒吃過烤鴨」或者「我常常吃烤鴨」,那麼讀者就會對怎樣看待這條評論心中有一個預設,有助於讀者自行判斷這個評論的價值。
4
好評論需要掏腰包。用實際的數字比如說錢和時間來評論,參照更加具體明白。例如可以在評論中說「40塊錢,這本書實在是物超所值」、「五塊錢看了這樣的一張DVD,實在是太划算了」;或者「這本書,值得我花五個小時認真閱讀」「這本書,浪費了我兩個小時。」等等。
5
手把手評論,把自己真實的體驗寫出來。這一點類似於現在的開箱視頻,只不過我們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我「開箱」和使用時的感受。還是烤鴨的例子,「某店的烤鴨鴨架烤著吃特別好吃,比我在其他店裡吃過的都要好,但是這家店小料配得不好。」清晰明確,有參考作用。
6
可以只對一部分進行限定評論。寫評論時,有兩個信息一定要出現,一是介紹評論對象本身,二是介紹評論對象的相關信息。我們寫書評,不僅要寫書的內容,也要介紹一下作者或創作背景。這樣可以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這本書。限定評論,指的是評論某一部分內容,一本書的一部分,一部電影的配樂或男女主角等等,重點是這部分是你有熱情、覺得值得尊重的部分。
7
嘗試從製作者角度看問題。以影評為例,如果你對電影製作、音樂或者美術等某一方面很了解,就可以從專業角度發表評論。看電影的人評論越來越高級,拍電影的人壓力就越來越大,要求也就會越來越嚴格,自然就會認真製作拍攝。
8
避免任何抽象表達。不要用陳詞濫調,「非常好」、「勇氣」「真心」、「堅強」等等平庸辭彙。要竭力思考自己的感受,對應這個感受尋找到獨特關鍵詞。

9
通過引用提高價值。引用關鍵詞句段,可以提高評論的可讀性和價值。尋找關鍵詞的簡單方法:挑選兩段喜歡的文字,然後在文字前後加上引子和說明。一本書中選出兩段很容易,加上自己思考出的引子和說明也並不那麼難。

第二天 掌握思考技能的基本準備,名為思路的武器

這一部分主要講了如何思考,按照什麼思路去思考。作者認為這是掌握思考能力的基本準備,他提出了五種思考法:比較法、比喻法、辯證法、現象學思考法、系統思考法。

比較法
在最初接觸某一對象時,就要先考慮一下可以和什麼內容作比較。這樣就會去思考它的特徵是什麼,增加什麼內容可以比較起來。

在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對象內,也要學會比較。以文章為例,閱讀時找出作者採用的上下文對比、突出一點或者其他陪襯。如能找到作者是否使用比較法,如果有是怎樣比較的,就可以理解整篇文章的思路。

另外有時需要一些聯想力。在看不同領域對象時,也要儘力思考它們之間的共同之處。儘管外在可能毫無聯繫,但經過觀察和思考,總是能找到相關之處。長期練習,就可以鍛煉聯想比較的思考能力。

比喻法
比喻能將事情生動活潑地表達出來,也能加強對我們想要反映事物的認識。好的比喻讓人印象深刻。村上春樹在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時講了一個比喻:「在一面高大、堅固的牆和一隻撞向牆的雞蛋之間,我將永遠,站在雞蛋的一邊」,雞蛋和高牆,任何人都可以在心中迅速描繪出一幅圖,意義絕妙且印象深刻。

不要選擇不合時宜的比喻。不要說聽眾或讀者不明白的比喻,比如對大部分理工男性來說,流行品牌的比喻就可能不太容易接受得了。

另外,借鑒優秀的人物的比喻。可以借鑒你喜歡的作家的比喻。平時也要多注意收集印象深刻、精妙的比喻。

再有就是多多了解和接觸電影、電視、書籍製作的背後故事。看各種報紙雜誌、採訪、現場實錄等等來學習或者進入創作背後故事,學習他們的隱喻系統,開闊自己的視野,拓展自己的語言思考能力。

辯證法
辯證法,可以簡單理解為正反兩個命題,想要表達的內容和它的對立矛盾面。日常生活會有各種失敗、麻煩和不滿,如果把它們理解成反對命題,它們的破壞力會大大下降。常常帶著這種思考生活,就會由消極變為積極。進一步,可以學習《黑匣子思維》一書中反覆強調的「把失敗和錯誤當作學習的機會」,思考能力也就越加趨向正向循環。

辯證法思考法第二個要點,量變引起質變,質變會引起新的量變。可以理解為現在流行的「刻意練習」概念。在樂器、運動技巧、閱讀寫作技巧、思考方法上,都可以使用這個概念。具體來講,把每一個問題都分解為可操作的技巧來練習,練到一定量時,自然會有質變,質變再帶來新的變數。

辯證思考的另外一個要點,不論什麼問題,硬性要求提出反對命題。一種現象、一個問題、一種對策,都強制提出反對意見。自己可以和自己對話,找到正反兩種意見。在團體內部,尤其是在會議上也要求硬性提出反對意見,必然就會產生更多思路。

現象學思考法
現象學指的是拋去經驗和過去認為的真理等概念性問題,只關注現象本身。在寫作中這個問題可以理解為去掉陳詞濫調,在相同情況下思考,用更簡潔的句子去描述。尤其要注意標籤化現象,撕掉標籤,關注現象本身。

生活中很多事物被人們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在使用標籤時,一定要思考一下,自己對這個現象有沒有不同意見。人腦工作的方式之一就是把事物歸類放在框里,然後選擇合適的標籤去記憶。但是如果要學習獨立思考,必須要自己去貼標籤,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套路。更不能只根據自己有限的幾個例子去歸納總結宏大事物或現象。

現象學思考法的另一要點是表達出你的所見所聞。尤其是在學習和平時生活中,注意觀察很多小事。如能不帶偏見地去觀察細節,會發現習以為常的現象背後藏著很多奧秘。用句俗氣的話說,發展自己發現美的眼睛。

培養觀察力,可是使用畫畫的方法。對大部分成人來說,畫畫是一件有難度的事,但是我們的目標不是成為畫家,而是希望通過寥寥幾筆描摹,培養我們的注意力和觀察力。在本子上面隨便描兩筆,就有可能改變心情,讓思考更深入。

現象學思考的第四個要點是重返童心。兒童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對世界充滿詫異。學習童心,就是要我們帶著好奇和感性去理解世界,重新衡量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重新展開想像翅膀。

系統思考法
第一,準備、靈活、反饋是社會人的基本能力。在工作時,不能僅僅看到自己眼前的一點兒事情,要把自己的職責和思考放在更大系統內,比如說整個部門、整個公司去看待,時刻準備,靈活應對,積極反饋。就個人而言,也要常常思考,我可以做的準備是什麼,我能採取的方式夠不夠靈活,通過反饋我學到什麼。

第二,養成俯瞰全貌的習慣。在工作中生活中,抓住細節和小問題很容易。從更高角度看待問題卻並不容易。跳出自己現在所處小系統,以更高視角來思考。問題的答案不常在問題本身,而在系統之外,就像鑰匙並不在鎖頭裡,永遠在外面一樣,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通常在更高格局之下。

第三,圖解系統。任何事情都可以採用圖的方式去分析結構,找到原因、結果、或者解決辦法。隨手畫圖,思路清晰,頭腦靈活。

第四,關注事物之間關係。系統是由要素、要素之間的關係構成,不僅要關注各個要素,也要關注要素之間關係。如果一個孩子出現不良行為,僅僅糾正不良行為,一般是沒有效果的。正確的做法是去思考不良行為產生的環境和周邊因素。父母關係有問題?學習遇到困難?在校被欺負?從更廣範圍和更高層次看,很可能不良行為根本就是必然結果,通過系統分析,就能解決問題。


第三天 改變行動的習慣,鍛煉溝通能力和聯想力

想要有自己的想法,基礎練習和思考的方法很重要。另外,形成良好習慣,促進改變一樣重要。
1
頭腦聰明有獨特觀點的人有一個顯著標志,就是辭彙能力強。一個人能夠運用的辭彙越多,他的內涵就越深刻。

而增加辭彙量,打磨用詞的格調,作者建議利用電視和廣播。電視節目的語言都是精鍊過,有格調的語言,廣播語言也是標準優雅的語言。看電視、聽廣播時,注意傾聽他們的用詞,學習說話技巧。

並且嘗試將聽到的語言轉述給別人。不管我們看多少電視,收聽多少電台,也不能保證語言能力提高。但如果嘗試將聽到的內容用原來的用詞轉述給周圍人。有意識使用新鮮辭彙,就可以慢慢增加辭彙量。
2
想要表達獨立觀點,可以提前準備加入各種談話的小話題。很多時候,我們在別人談話時很難插上話,完美融入。這時,就可以提前準備一些萬能話題。經常性收集信息,尋找眾人感興趣、幽默的話題。
3
另外,以邊框化思維觀察世界。去畫廊會發現很多畫是有畫框的,這個畫框使畫面變得更出彩。這種規則也適用于思考領域。想要突出一件事物,就在它周圍,增加一些起裝飾或陪襯作用的其他事物。
4
所謂思考也可以說就是熟練運用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各種概念,在事物中發現套路(我認為套路本身是中性的,當然也可以說發現系統)。把一件事系統化,再找出每一細節,把細節做到精益求精,尋求最大的邊際效應。然後,帶著系統化概念化的對象,在尋找自己記憶中相關內容獲得靈感。這個方法作者稱為魚鉤思考。

舉個例子,小朋友都喜歡故事和遊戲,我會把生活中很多枯燥的事情編成故事,用遊戲的方法展現出來。小外甥女不喜歡擦鼻涕,我就拿衛生紙疊成蝴蝶的大概樣子,落在她臉上啄她,啄著啄著就把鼻涕擦掉了,小傢伙滿臉笑容,豪不抗拒。這個辦法我就是通過遊戲化思維搜尋自己的記憶想出來的。
5
在略微緊張的情況下,需要我們有臨場應變思考能力。壓力巨大時,我們的大腦就停工了,但是在稍微緊張時,人們都會思考得又快又好,超出平常時的反應。這時候,大腦習慣這樣的節奏,就會希望繼續保持同等刺激。刺激又會帶來新想法和靈感。所以有意識在生活中創造略微緊張的環境,有助有優化我們的思考。
6
通過提問能力聚焦思考點,學會提問。想要提出好問題,思考必須深刻,只接受信息,沒有自己的整合和理解很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古典的新書《躍遷》中,有這樣一個比喻:「時代是水流,答案是河岸,而問題是船隻。在水流不太快的時代,你可以在河岸上慢慢走,也許跟得上水流;但在知識爆炸,洪流時代,你只有登上船隻,才能保持和時代同步。守在岸上,只能被遠遠拋下,望洋興嘆。」這個比喻就是在說明提問能力越來越重要。

提問的時候有兩點很關鍵。做備忘錄,不僅記下來對方的發言,也要記下自己想問的話;另一點,用心研究提問,不提抽象、膚淺問題。

提問能力可以通過諮詢的方法來鍛煉。和人面對面進行諮詢交流,觀察對方的反應,提出相應的問題,根據對方反饋,繼續提問。也可以自己和自己對話,提問自己。
7
緩解壓力。壓力太大不能思考。作者緩解壓力的辦法有以下幾種。一是讓身體保持溫暖,可以泡泡澡,可以喝些熱飲,晒晒太陽。一是潛水,在水裡憋氣,然後浮出來。另外一種是隨著音樂搖擺。在團隊內部,可以開展讓關係變得更和諧的活動,尤其是運動會帶來身體變化,讓大腦也變靈活。
8
玩心豐富思考。帶著享受問題、享受生活的帶態度去生活,不要一板一眼、太緊張,像保持童心一樣,也保持一顆玩心,什麼事情都嘗試一下。


第四天 深化自己想法的讀書方法,深化思考的最有效的方法

基礎練習過,我們可以獨立思考之後,也要持續深化思考能力,讀書就是最好的辦法。
1
尋找暢銷書,作為合適的談話素材。暢銷書中有很多值得關注的部分,可以關注書中處事方法,為人原則,也可以了解熱議話題,積累談話素材。
2
讀書,也是鍛煉和深化思考能力的簡單方法,尤其是鍛煉思考的耐力的有效辦法。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練習容不得半點虛假」,讀書的能力也是容不得半點虛假,學習並思考,理解並實踐,最終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獨立思考能力。
3
去書店。現在網路購書成為主流,但是書店依然是值得去的地方。去書店的好處是可以隨時翻閱各種書。可能會遇到各種書,不經意間得到啟發。在書店裡,可以隨手翻閱,包括平時不怎麼看的類型,也許就會打開另一扇世界大門,發現世界的多樣性。前段時間去北京書展,這種感受非常強烈。各種想像不到的類型書(立體書、翻翻書、洞洞書、材料書),沒有這樣的意識,根本不可能在網上買,確實有打開新世界之感。
4
讀到的內容分享給別人。為了讓自己所買的書能夠回本兒,作者建議將印象深刻的地方分享給別人。作者還強調不是向一兩個人分享,而是向10個人分享。每個人都分享不同內容。並且最後融會貫通之後講給別人。這一點很有啟發。我們常說的分享就是寫書評或者在朋友圈裡寫個簡短的記錄。但如果一本書按照不同話題分享給10個人,一定能收穫更多。
5
要養成閱讀古典書籍的習慣。古典書籍是最具有性價比的書,有助於形成自己的想法,有助於增添自己說話的內涵。中國的古典書籍博大精深,倘若能吸收一二,再結合自己當下的經歷,勢必可以創造出獨特觀點。
6
讀書有兩種模式,快讀和慢讀。快讀在於吸取知識,不用每一個字都讀懂,快速閱讀80%的信息,迅速找出需要學習的地方。快讀需要大量練習。其中可以練習30分鐘讀一本書,目錄概要以及關鍵部分,快速迅速瀏覽之後,選取三段文字,就可以大致讀完一本書了。
作者提到適合慢閱讀的書是小說。讀小說主要是為了讓我們的心歡喜快樂,並潛移默化對大腦產生影響。
關於慢閱讀,我的觀點和作者不太相同,作為消遣的小說可以快讀,經典書籍需要慢閱讀,哪怕是知識和信息類的經典書籍。通過一邊讀一邊思考,提高心智能力,也就是最高級的思考能力。

7
假設自己是雜誌編輯,平時要怎樣閱讀和思考。我們需要編輯能力,整合信息、變換話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綜合考慮各種問題。編輯的一項重要能力,就是找到有趣信息並且擁有獨特觀點。
怎麼才能有獨特觀點?平時閱讀材料收集信息時,注意選取有趣的、引人注意的、特立獨行的詞句。雖然本來是別人發表的言論,但由於是你的選擇和積累。當達到一定量時,就會發現它們的共同點是什麼,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久而久之這就會變成你的原創。

第五天 加速決斷的思考方法,改變現實的力量。

我們為什麼要思考?思考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很大程度上我們思考是為了改變,是為了作決定,付出行動。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帶來改變的思考,也許毫無意義。

作者有一個習慣:在做重要決定時,會列出所有要素,認真思考最壞結果是什麼,再作出決定。這其實就是一種決斷力,在現代社會信息如此豐富,我們都需要能夠快速做出決斷的能力。怎麼才能培養決斷力呢?

1
在與人交談的時候,整理論點,別人發表的言論,可以嘗試用自己的話整理出來,說出清楚思路。嘗試自己與自己對話,尋找思路,整理想法。

2
直面消極的想法。做決定時,如果承受巨大壓力,就會思考遲鈍,難以做出合適判斷。這時就要藉助思考來擺脫壓力,可以安慰自己:「這又能怎麼樣?反正也死不了」。把最壞的情況,最消極的想法都想一遍。不去遮掩它,看清楚為什麼害怕,反而會感到安心。

3
鍛煉決斷力,要確保有自己的口分田。這裡的口分田,可以理解為自留地。要確保有播種收穫全是自己負責的地方。在這裡,只能獨立思考且作出決定。

4
跟隨優秀的人。任何事情都可以從優秀的人那裡學到不少東西,決斷力也是這樣。不停地模仿和學習優秀人才,自然也能夠學到出色的決斷力。

5
具有主人公意識。凡事先不要想「這事兒我只是參與」,而是要想「這事如果我負責,會有什麼不同?我要怎麼做?」強調自己的主人意識。

6
日常有大量待完成事件時,需要決定先後順序,為了不錯過重要事件,就需要決斷力。而列好清單則可以幫助我們消解壓力,促進決斷。
作者建議在集體中,尤其開會時,也要安排優先順序討論議題,而且每個人的討論時間最好是控制在十秒以內。參加會議談話時需要注意三個要素,數據、視角和想法,在每一個主題之下,找到自己的數據,以及是以什麼視角看到這些數據的,這個視角之下有什麼想法。

小結

如果每天被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追著走,只思考眼前問題如何解決,就會日漸疲憊,生活無力。但是當你在內心深處探究真理,去尋求理想和思考的根本能量時,遇到問題就會有清晰的自己的想法,這樣思考也能夠持續下去。所以希望大家找到自己的思考能量來源是什麼,換句話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信仰所在。這是思考的能量來源,也是一切的根基。


乾貨,乾貨,乾貨!!!!!!!!

在寫乾貨之前,關於「思考」這件事,我有三點想法

1.好奇心是主動思考的基礎

在我高中的時候,雖然我是理科生,但是我不喜歡思考物理化題目,所有的題目都是老師說什麼我就做什麼,也不會去思考這些題目的變化方式

所以我的成績很差,因為我對這方面沒有興趣。

而因為我的家裡是做生意的原因,我會習慣性的思考一些商業模式,也會主動的去看這些書籍,所以一些熱門的公司(華為,小米,蘋果,聯想等)的商業模式我都略懂一二,也對網賺有很多自己的認識。

如果您在某一方面沒有主動思考的習慣,其實只是因為你沒有興趣罷了。沒有必要因為這些事情自卑(當然,思考是可以培養的,我下面會講)

2.思考是一種習慣,是可以培養的

3.「有思想」的前提是你對這件事有足夠的了解

如果你只是道聽途說,得到的信息過少,是很難能將這些信息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換個角度說,也很容易去相信某一理論,導致上當受騙

任何有深度的思考都是站在深度了解的基礎上

那麼,那麼如何才能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呢?

下面是乾貨

下面是乾貨

下面是乾貨

1.謹慎收藏,多次閱讀

我們在逛知乎,微博的時候,會經常看到所謂的乾貨內容,有很多人會直接收藏,以為自己會有空看,但是往往,從此再也沒有翻閱過。

小建議:在你收藏一篇文章之前,一定要先通俗瀏覽三遍以上,確定值得收藏,再收藏。

並且,最好固定一個時間,例如每周周日晚上,將該星期收藏的乾貨再閱讀幾遍。也就是所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2.留意身邊小事

舉個例子,我們很多時候會因為對方的言論而感動/憤怒,那麼我們就應該想一下,我們感動/憤怒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能否複製另自己感動的點,然後將其作用到人際交往當中。那些另我們憤怒的點又是什麼?我們要如何做才能不犯相同的錯誤

具體的例子小編這篇文章有提及過,就是小編根據同事的言論所思考得出的結論,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外向的孤獨患者:有哪些人際關係方面的小技巧可以保護自己?

再比如,你有沒想過:為什麼每個傢具城都標著「清倉」?為什麼買房需要認購?為什麼淘寶店鋪的東西這麼便宜?為什麼銀行定期存款利率越來越低?

因為我的專業和工作的原因,我思考的內容,幾乎都是關於市場營銷和銀行的。那麼,您學習是什麼專業?這些專業在你的生活中又有什麼體現?

留意身邊所有的小事,並嘗試提醒自己去思考原因

3.睡前思考

我認為睡覺前十分鐘,特別適合思考,總結今天工作的內容(當然如果你是學生,也是思考總結今天的課堂內容)思考的方面包括:今天遇到什麼問題,最後是如何解決的,如果下次遇到,自己會不會等等。

小建議:大家睡前花10分鐘思考總結今天的生活,久而久之,你會得到更多

4.用身邊的小物品提醒自己

這是我曾在一本時間管理類的書籍看到的方法,當時那本書的作者將他的手錶作為提醒自己思考的工具,每當看到自己的手錶的時候,他都會有意識的去思考周圍的環境,觀察周圍的人和回憶今天發生的事情。

後來,經過我的改良,我將"手錶"換成"手機封面"。有段時間我的手機解鎖壁紙就是"思考"兩個大字,每當我拿起手機時,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我會花幾分鐘去回憶今天發生的事情,思考有沒講錯話,做錯事等等。

5.養成百度的習慣

就像我在上面說的那樣,「有思想」的前提是你對這件事有足夠的了解,當你對該事物一點都不了解的時候,你是很難做出自己的判斷的。

舉個例子:當我們想了解某件熱點新聞的時候,我們可以先通過百度,了解這件事情的開來龍去脈,多看幾個版本的新聞報道。

然後,通過公眾號,知乎,豆瓣等平台觀看大家對這件事的看法。當你看了七八人的評論時,我相信你對這件事已經有了個初步的判斷,當你看了十幾個人的評論時,我相信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了。

這裡的關鍵點是:多看報道,多看評論。

無論是媒體也好,自媒體也罷,所站在的角度不同,表達的態度肯定也不同。我們不能只相信一家之言,因為網路上虛假的信息太多。應該通過海量的閱讀,最大可能的還原該事情的真相,並現在真相的前提下總結自己的看法。

6.學會站在不同的立場思考

像我上面所說的,每件事情,所在的角度不同,表達的態度肯定不同。在思考一件事情時,應該多角度去思考。

例如:像前幾天我寫那篇薛之謙的文章,如果您細心看的話,你會發現我全文都沒有提到薛之謙的「個人行為」,更多的是從公司,自媒體,公關的角度去描述。正是因為我從公司,自媒體,公關的角度去分析這件事後,得出來的結論是「網路上大部分信息都是虛假的」,所以我並沒有去仔細研究他的「個人行為」

小建議:看待任何的問題都要學會列點,每個點都從一個角度分析,像小編這篇文章,也是分了9個點。

7.習慣性的質疑

這點非常非常重要,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一定要先學會質疑

小建議:學會自己給自己提問題,然後做出回答。

我一直都認為,思想一定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只有表達出來,才能發現其中的對錯,才能遠遠不斷的產生新的問題

8.尋找一個平台,依靠外力的作用

我自從運營公眾號後,每天都在思考要寫什麼話題,當有朋友問我問題時,我會思考是否適合寫出來;當瀏覽知乎時,我會特地去尋找大學生相關的話題;當看書時,我會去思考這本書的內容適不適合寫出來。

小建議:大家也可以往這個方向走,不一定是知乎或者公眾號,可以去自己有興趣的貼吧,專業相關的網站,微博,豆瓣。嘗試去專研某一領域並強迫自己將其寫下來。長久的堅持下去,一定會使自己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

9.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讀書了

讀書的作用有多大,我相信每個人都了解,網路上也有太多的文章去講解讀書的好處了,我就不細講了

但是,你真的能堅持下去嗎?

就是這樣

走心

小編還有很多乾貨內容,你確定不關注我嗎?

哈哈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是聖經《新約·馬太效應》中的一句話,後人根據這句話,把多的越多、少的越少,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統稱為「馬太效應」。

比如財富的積累,這是有馬太效應的。富人把一個億放在銀行里,什麼也不幹,一年所得的利息收入就比一個流水線工人辛辛苦苦勞動三十年的收入還要多得多。

王思聰投資賺了幾個億,就被稱為「投資天才」,這其實並沒有什麼,無非是本金夠大,然後利用了父輩的渠道和資源而已。你就算把一頭豬放在那裡,憑藉著首富的資金、人脈、渠道、資源,也可以實現幾個億的收益,甚至可能更多。因為豬不會包女團,可以專心從事管理。

這是財富的馬太效應,當然,也有名氣的馬太效應。

李開復這種名人,隨便去一個網路社區,都是自帶流量的,輕輕鬆鬆上百萬關注。名氣越大的人,在一個新的領域,積累名氣就越容易。就像王思聰開了微博,倘若他不是首富之子,憑藉他微博的內容,誰會去關注?

所以,馬太效應,實在是極恐怖的效應。

在人類的認知領域,也是存在著恐怖的馬太效應的。

在認知的原始積累階段,花費的力氣是極大的,認知是極不容易的,思考的量是相當大的,所得的規律是極少的。

所以,在初期,要下大決心,下苦功夫。

等過了這一階段,認知開始有所成就,思維變得越來越熟練,有一些常用的思維框架和思考技巧,掌握了一些非常有用的世界規律,此時,開始進入認知迅速發展的階段。

很簡單,你思考的經驗越豐富,你思維的熟練程度越高,你對世界的認知越深刻,你掌握的元規律越多,你越容易在一個新的領域內,或者在原來領域的新的階段內,觸類旁通,大膽假設,直接驗證,迅速地掌握這個領域的元規律,並由這個元規律,迅速推出大量的各個方面的實用的大規律,再由大規律,細化具體,推出一個個具體的小規律。

然後,你就可以信心滿滿地說,自己對這個領域了如指掌,可以輕鬆自如地處理這個領域的任何問題了。

這就是認知的馬太效應。

你讀的書越多,你思考的越多,你掌握的規律越多,你思想的層次越高,你就越容易獲得更多實用的規律和技巧。你思想的進步速度就會越快,你對世界的認知深入程度就會越快。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凡有的,還要不斷加倍,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被奪去。

所以,為何對年輕人來說,讀書是如此的重要,思考是如此的重要。

就是因為,你這時候下苦功夫積累了,這時候下苦功夫思考了,這時候開始嘗到掌握規律的甜頭了,那你以後的積累就會越來越快,就會就會越來越輕鬆,就會越來越放鬆,到最後,簡直可以像把巨額財富放銀行里生利息一樣,輕輕鬆鬆,玩著鬧著,遊覽著世間萬物,成長進步的速度比別人還要快幾十倍,幾百倍。

所以,我們應該什麼時候開始讀書,開始思考,開始認知這個世界?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

知乎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這句諺語說的是:當人類用愚蠢的思考將自己弄得混亂不堪的時候,上帝也會情不自禁地發出嘲笑。

好吧,相信一定會有人反駁說:「誰說我不會思考?!」「我可是每天都要早起學習,看乾貨文章,做刻意練習的!」
的確,現今願意保持終身學習的好青年已經越來越少了。但是,你真的知道每天努力學的是什麼嗎?這些東西對你的人生真的有用嗎?你付出的這些時間和精力真的值得嗎?
--我當然知道,我學的是思維導圖/手繪/英語……對以後的人生髮展很有用!
--那你憑什麼認為這些知識技能對未來發展有用?你對未來又有怎樣的構想呢?
……
卡住了?


那麼,今天就不妨通過《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這本小書,一起來學習下「獨立深入」思考的技巧吧。
看到書名,不要認為這是一部美國學者的著作。實際上,這是由日本作家狩野未希博士撰寫的指導類書籍。與大部分「哈佛」「斯坦福」系列不同的是,這本書里的方法和例子更加貼近亞洲人的工作生活,尤其是從事英語教育多年的作者,在書中用歐美教育與日本本土習慣進行對比,從而得出在培養「獨立思考」方面,我們的差距在哪裡。

#自我意見建立法#
有沒有羨慕過那些在公眾場合侃侃而談的人們?他們彷彿擁有一種天生就會說服別人的「獨家秘方」,見解獨到、有理有據、邏輯清晰……而這一切都是自己做夢都想擁有的能力呀!於是,瞬間腦補出自己站在台上侃侃而談的各種場景。但當機會輪到自己頭上的時候,大腦卻一片空白,明明心裡有話可說,可就是組織不出有力的觀點和語言。結果白白浪費了表現機會,再怎麼後悔也於事無補了。

這,就是缺少「徹底思考」,沒有建立自我意見的典型癥狀。

怎麼破?在《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中,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三個具體的行動步驟,不妨一試:
1、確認自己對「一件事」理解的程度。
2、掌握自己不理解的是什麼,並通過查找學習來完善理解。
3、持有自己的意見。
簡單來說就是「內觀-學習-輸出」的過程。

下面,讓我們回到開篇的那個問題,來看看具體如何通過三步法,清晰規劃自己的未來?

問題1:你對現在的自己,了解多少?


書中針對這個部分並沒有過多地講解,只是強調了其在「深入思考」中的必要作用:只有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什麼」,才能找到思考的根源。
而我想借用一個著名的「喬哈里窗」,作為這部分的分析理解工具,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鎖定目標。

這個模型也叫做「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分為:開放區、隱秘區、盲目區、未知區。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自己掌握的信息,將其分別放入四個區域。
比如:

小新同學是一名計算機科班出身的開發狗,業餘時間喜歡跟朋友去KTV吼幾句。(開放區)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他對國學情有獨鍾。經常獨自一個人,抱著《論語》、《孟子》,看得津津有味。(隱秘區)
同時,在領導和同事眼中,他是一個溝通高手。每每遇到難以協調的難題時,常常都是由他出馬解決。(盲目區)
然而,一個人的特質還會有更多的可能,小新一定還有我們大家都尚未發現的潛能。(未知區)


經過這樣一番分析,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的,自然就鎖定在了盲目區和隱秘區。

問題2:我要如何進一步鎖定目標?


噹噹啷噹!到了「獨立思考」的重頭戲咯~~
如果你手上正好有這本《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的話,隨手翻下就能發現,作者在這部分介紹了很多實用方法和策略,而且配備詳實的案例分析,從而讓處在不同情況、不同狀態的同學們「按方抓藥」。


整體上,我們可以將這些方法分為兩種:挖掘根據和增加觀點

1、挖掘根據
先來腦補一個場景,在一場項目討論會上,一方說:「根據目前項目的進展,我覺得很有必要即刻啟動備用方案,從而保障工程按時完工,讓客戶感受到我們公司優質的承諾和服務。」
你這時會不會就「點頭稱是」了呢?嗯,估計你又點了一下頭(嘻嘻)。像這樣輕易地接受對方的觀點,帶來的後果就是無法形成自己的主張和結論。
而很明顯,這番話中「根據目前的進展情況」,既沒有說明什麼情況,也沒有指出與備用方案的關係,這個因果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所以,一定還需要更多的講解支撐才能使觀點成立。

在「自我認識」這個問題上,找到根據就更加重要了。
今天看到某大神在推送關於演講的乾貨,明天又有寫作重要性的詳實講解……想學的東西太多,正在學的也不少,每天的學習時間被排得滿滿,卻又感覺自己依然沒有什麼變化。用一個2017年的新詞,這叫做:知識焦慮綜合症。
此時,應用書中的「思考依據」練習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1、向自己提問,思考依據。
2、一邊做比較,一邊自問為什麼選擇它。
3、在商務場合思考根據。
額……是不是有些不知所云?簡單來說,這三步就是:

1、為什麼是A?
2、為什麼是A,而不是B?
3、將1和2連起來應用。


比如:
Q:我為什麼要學思維導圖?
A:因為通過我的分析,它應該在盲目區里,而且據說很有用。
Q:為什麼說它在盲目區?
A:因為同事們都說我的思考邏輯性很強,而我自己卻很少在這方面認真考慮過。
Q:為什麼說它有用?
A;因為它能快速地記錄下我們的思考過程。
Q:為什麼是它,而不是其他的筆記工具?
A:因為它是模仿人類的思維過程的工具,將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更符合人類大腦的運行特徵。
通過這樣深入挖掘,對於遇到的任何想法都多問幾個「為什麼」,自然就能摒棄很多虛假信息,而去偽存真了。

2、增加觀點
這是讓思考深入的第二個重要方法。
假如你有了一個想法,下一步是想「我要如何實施?」還是「會不會有其他觀點呢?」如果你總是一個立刻行動的「不拖延者」,不妨嘗試暫停一下、考慮更多的觀點,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喲~


具體來說,就是要尋問兩個問題:這個想法會影響到哪些人?它的「逆命題」是否合理?
我們以這樣一個觀點為例:
想要提升清晰表達能力,就要多多使用思維導圖。
兩個問題:

1、你需要表達給誰?他們會如何看待這個想法?
2、如果不是思維導圖呢?在有助於表達的工具中,還有哪些可以快速掌握運用的呢?


不妨分別列出清單,逐條分析其因果,然後將合理的內容增加到原有觀點中。如此一來,思考的結果自然就會豐滿且實際了。

問題3:我要如何表達出自己成熟的觀點?


為什麼一定要發表出來?通過行動導圖我們可以看到,在發表的過程中,我們同樣會遇到各種聲音,有贊同的、有反對的。而如何應對處理這些意見就是再一次提升思考深度的過程,不可小覷!
=》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文章的內容:如何建立自己獨到且深入的觀點?
1、找到「自己不知道」的是什麼:「喬哈里窗」的四個區域
2、深入思考「不知道」的內容,要如何將其變成「知道」?
(1)挖掘根據:為什麼是A-&>為什麼是A,而不是B-&>重複前面的兩步
(2)增加觀點:轉換角色思考和自我辯證法
3、發表觀點
(1)清晰表達
(2)反駁他人
(3)應對他人反駁


生活在一天天地繼續,信息從四面八方湧來,而我們的思考無處不在。
一旦擁有了高效的思考習慣,形成獨到的觀點想法,就無異於為自己配備了一艘裝備精良的快舟,在信息的汪洋中快速定位,以最短距離達到夢想的彼岸!


而此時,恐怕上帝也不會再對我們的思考發笑了。


—END—
靜待花開
一個執著於閱讀的80後寶媽
識別二維碼,關注文章首發平台「悅讀自習室」

http://weixin.qq.com/r/oDuqsrfEIupdrfPR926y (二維碼自動識別)

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第一則小故事:

朋友說,她上周面試被拒絕了,主要是對方問了幾個問題,把她問蒙圈了。

對方:「對你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是什麼,什麼書名,作者是誰?」

她支吾了下,沒說得出來,作者也想不起來,連書名也沒說準確。

對方又問她:「那平時看電影嗎?」

她回答:「平時工作比較忙,很少看電影。」

「那你對什麼痴迷?痴迷到什麼程度?」對方追問道。

她回答:「除了工作、看些書,確實沒對什麼事物痴迷過。」

她當時就知道自己不可能被錄用了,但是厚著臉皮問了對方,對方給了她一個反饋——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夠,不太適合對方的這個職位要求。

第二則小笑話

在一所國際學校里,老師給各國的學生出了一道題:「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嗎?」學生都說「不知道。」

非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糧食」;

歐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緊缺」;

美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

中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思考」。

這則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發人深省。

《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提出,掌握批判性思考能力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從小顯露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停地思考。當母親叫他吃飯時,蓋茨置若罔聞,甚至整日躺在他的卧室里不出來。

當母親問他幹什麼的時候,比爾·蓋茨總是說:「我正在思考!」有時他還責問家人:「難道你們從不思考嗎?」

比爾·蓋茨的頭腦似乎時刻都在高速地運轉。直到現在,微軟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和大多數人談話就像從噴泉中飲水,而和蓋茨談話卻像救火的水龍頭中飲水,讓人根本應付不過來,他會提出無窮無盡的問題。」

心理學家、思想家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曼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慢兩種做決定的方法。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靠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做出決定。

「系統1」是快思考,「系統2」是慢思考。而慢思考是可以通過一定的刻意訓練獲得的。

如果思考力欠缺,就無法提出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就像我們開會時,從頭到尾悶不做聲,因為我們給不出好的意見或表達的觀念,只能做個小透明。

網上有個視頻,一群人在診所門外,等候就診。這時候來了位女士,她很驚奇的發現,診室門外有盞鈴,規律性的發出嘟嘟之聲。每次鈴聲響起,所有候診的人,全都起立,微微躬腰——實際上這些候診人群,全都是托,是實驗者安排來,迷惑唯一的實驗女士的。

起初,女士還不肯從眾,獨自坐著。但鈴聲越來越急促,周邊的人規律性起立,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嚴肅。終於,女士頂不住了,也隨之起立,躬腰。

就這樣,誘導實驗者的人員一個個退場,而新的患者不斷來到。

很快,診室門外,全都是真正的患者。所有的患者,都隨著女士的動作,聽到鈴聲就起立,躬身。

——這個就叫從眾效應,又稱羊群效應。

而往往成就事業者,恰是那些拒絕盲從,跳出羊群效應的人。因此,沒有正確的思考,就不會有正確的行動。而思考力體系的建立和思維方式的改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事業方向和事業成就。

但敏銳的思維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是需要嚴格的訓練和培養。通過學習和訓練,一個人的思維深度、思維廣度、思想高度、思維速度以及思維方式是可以得到提升和改善。

那麼要把自己思考力磨利,不外乎是卡曼尼的快思考和慢思考兩個方法:一,在那領域中待很久,透過長期的經驗、看過各類狀況,慢慢變得資深。

另一種方法則是慢思考,也是《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建議的,透過方法有意識訓練自己的邏輯能力。

作者狩野未希認為任何人都能通過練習掌握這種能力,並給出了三種做批判性思考的練習:

一、向自己提問,思考根據

比如:早上出門前

(自問)為什麼要穿這條裙子?

(根據)因為只有這條裙子比較搭配今天開會的場合。

在烘培店

(自問)為什麼要點肉鬆麵包?

(根據)因為手上有優惠券,買肉鬆麵包送一瓶牛奶

二、一邊做比較,一邊自問為什麼選擇它

比如:早上出門前

(自問)為什麼不穿高跟鞋,要穿平底鞋?

(根據)因為今天公司有活動,要進行爬山,平底鞋搭配運動裝。

吃午餐時

(自問)為什麼不選B套餐而選A套餐

(根據)B套餐雖然比較便宜,但幾乎沒有青菜。A套餐雖然貴,但可以吃到青菜。

三、在商務場合思考根據

比如:決定工作順序時

(自問)為什麼要按A——B——C的順序完成工作?

(根據)因為A的截止日期最早,緊急程度高。

《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文中提出,到了第三步訓練法時,要儘可能思考具有說服力的根據。而這種練習一天一次的頻率就夠了。

有句話叫做「謀先事後者勝,事先謀後者敗」,謀」其實說的就是人的思考力。思考力決定一個人競爭力。如果擁有了思考力,那麼辦法總比困難多。

最成功的人,是最善於獨立思考的人。希望我們能將以上方法好好運用,堅持訓練自己的思考力,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

喜歡請點贊關注我哦,大仙女持續不斷輸出乾貨,么么噠。感興趣還可以看看其他乾貨文章。也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茶里書外,持續提供乾貨!

如何做到長時間(4 個小時以上)精神專註?

番茄工作法為什麼會這麼火? - 知乎

怎樣讀書最有效? - 知乎

工作後,你悟出什麼職場道理? - 知乎


思考能力不是看新聞、看網友論辯就能長進的;思考本身是有方法可循的。或許你不以為然,認為人人都會思考,有什麼需要學習思考方法? 沒錯, 的確人人都會思考,但如何思考得正確與有效,卻不是人人都會 。

以真善美為例。 我們在思考主張是否為真、行為是否為善、事物是否為美,必須掌握「真」、「善」、「美」這些概念的意思,它們與其他概念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評價當中的理據與推論。 思考方法就是提供具系統的方法,教我們正確有效處理這些問題。

任何思考都逃不了概念與論證。 因此,思考方法是一種普遍有效的方法,它適用於探討任何課題。 學習思考方法,就像武俠小說的高手,修練好內功心法,再將它應用到不同武功招式,便能提升招式的威力。

思考到底有何益處? 這可以分為公共與私人層面。

公共領域 :學習思考方法,將能幫助我們釐清公共討論當中爭議性的概念,也有助於我們更懂得分析某個立場是否真的有道理。

私人領域 :學習思考方法,能夠提升個人的思考與表達能力,不論在學業或是工作上都有所裨益。 在這個信息泛濫的年代,思考方法也能令你排除無用或錯誤的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

思考這件事並不難,只需要按照下面三個簡單的步驟:

1. X 是什麼意思?

2. X 有什麼理據支持?

3. 關於X ,還有什麼可能性?

問(1) ,是令我們關注某個言論里關鍵字眼的意思,避免語言意義不清或者誤用,導致我們思考混亂。

比如,我們常用「緣分」這個詞語,但如果想深一層,便會發現它的意思並不真的很清楚。 假如有人問我「你信不信緣分?」,基於情商我會答「我相信有緣分。」但如果她夠謹慎,殺我一個措手不及,忽然問我「但怎樣才算有緣分?」我想自己只能支吾以對,想辦法矇混過關。

又比如,我們常聽見信徒說「神無處不在」、禪師言「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我們對這些說法耳熟能詳,便以為了解清楚它們的意思。 但假如你想深一層,不難發現這些說法其實意義不明。 例如神無處不在,是否也在我與你的鼻孔中? 如果不是,「神無處不在」又是什麼意思?

問(2) ,是令我們關注某個言論是否合理可信。 如果某個說法沒有理據支持,便不應該接受這種說法。

比如,現在都愛提倡國家利益,彷彿只要你不支持本土利益,便是賣國求榮的賊徒。但如果任何事我們不問理由,視之為真理,實在有辱上天賦予給我們的腦袋,亦無助於解決社會問題。

其實,我們只要認真反省一下什麼是「國家利益」,便會發現問題多多:外商的利益屬不屬於國家利益? 如果你認為它不屬於國家利益,理由是什麼? 又,資本家的利益屬不屬於國家利益? 如果屬於,我們就要支持資本家了嗎? 如果不屬於,又如何界定「國家利益」呢?

問(3) ,是開拓更多的可能性。 在思考時,我們時常會因為忽略某些可能性而作出錯判。

人有時很自大封閉,找到理由支持自己的立場,就以為自己的立論正確無誤,毫無破綻,其實只是沒想清楚。 思考卓越的人,往往反其道而行,習慣思考「持相反立場的人有什麼可能反駁與回應?」

比如,用「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支持明星的論調,看起來很符合正能量精神,但想深一層,小偷也很努力,提出者又真的能接受嗎?說白了,大多數言論的提出者往往只是基於情緒而理論,從沒想過反對者會怎樣回應與反駁。

除此之外,思考嚴謹、全面的人,在分析某個定義、論證或原則時,都會思考有什麼可能情況可以作為反例,質疑這些定義是否恰當、論證是否正確、原則是否錯誤或會產生荒謬的結果。

譬如,現代商業社會很流行的功利主義:「只要某個行為或政策能夠帶來整體最大化的利益,便是正確的」。 但這想法明顯忽略了以下的可能性:「醫生殺死一個無辜的人,拿他的器官救五個急需器官移植的瀕死病人」,這無疑能夠帶來整體最大化的利益,卻不見得正確。

我們在思考時,應該多一點想「自己是否可能錯誤?」、「對方有什麼可能回應與反駁?」、「有什麼可能情況,可以作為反例?」這類問題,避免固步自封的思維。 另外,多些思考(3) ,也能拓展我們的想像力,發掘更多可能假說與猜想,有利知識的突破。

這三部曲貌似簡單,實際運用起來卻會遇到更複雜的程序。 比如,如何避免語言的誤用或意義不清,就需要了解語言概念上的弊病,以及有助於思考分析的概念工具。 又比如,如何判斷一個論證是正確,就需要了解基本演繹邏輯與歸納法。我們可以將(狹義)思考方法劃分成六個範疇:

1. 同情理解原則 :了解正確的思考態度

2. 語理分析 :釐清言辭意思的方法、避開有害於思考或妨礙有效溝通的語言概念上的弊病。

3. 基本演繹邏輯 :檢驗論證是否正確或主張是否一致的方法。

4. 基本歸納法 :檢驗論證是否歸納上正確的方法。

5. 謬誤剖析 :了解典型的錯誤思考,從而避免錯誤的方法。

6. 概念工具 :認識哲學家常用的概念工具,幫助我們進行概念分析與推理。

而廣義的思考方法應該培養宏觀開放的視野與人文精神,所以還需要三個我認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

7. 基本倫理學與哲學理論 :了解基本倫理學與哲學理論,學習分析是非對錯。

8. 人文精神 :了解社會學常見的議題與批判,培養廣闊視野與人文關懷

9. 科學思維與精神 :了解基本的科學哲學,培養科學思維與精神。

過去我的很多回答都圍繞著這九個範疇,未來也依然會如此。


受邀。
在我眼中,其實每個人都很有想法。
差別在於,有些人的想法靠譜,有些人的想法不靠譜,有些人的想法很傳統,有些人的想法很超前。
生而為人,則俱有想法,要成為有獨特想法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獨立思考,可是,這個問題其實提的就很沒有獨立思考的意思。
不要為了有想法而有想法,正如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為了生活而生活,為了生存而生存,這些都是底線,為了XX而XX的句式,實在是太可悲了點了。


  一個沒想法的人,不知從哪天開始居然變成了一個有想法的人;一個學習成績一般的人,學生時代只是一個好學生,工作後反而成了學霸;一個總喜歡懶懶地賴著的人,居然成了別人眼裡勤奮的人……
  過往,未曾思考過以上的問題,我以為這本就是成長的自然過程。昨天,一小朋友問我:你是如何從最初的沒想法變成如今的有想法?我是一個有想法的人么?大約在某些情況下是,某些情況下不是。是,是因為需要時我便能侃侃而談;不是,是因為我並不太擅長的說服別人。我喜歡一切順其自然,不強求。不強求,不等於不努力。

  我的大學,我的傳播學,讓我被迫成為一個有想法的人。當年開始讀大學,開始讀傳播學,是一個似乎痛苦的開始。最初,那麼多讓我驚恐的團隊作業,有那麼多讓我忐忑的作業展示。周邊的同學,都是那麼的有想法,那麼的多才多藝,所有的表達、所有的展示似乎都是信手拈來。
  因為恐懼,所以努力。每次作業出現,我都必須準備很多很多,我才有那麼一絲參與討論的底氣,可依舊害怕團隊討論;每次作業展示,哪怕只是5分鐘的講演,我都要準備幾個小時,都要把講演的內容寫下來。
  每次作業,都成為了自我強迫的強化學習,都成了信息的大量收集,知識的強化輸入;每次作業討論,都成為知識輸入後的輸出,被迫輸入也成為自我的思考和提煉;每次作業展示,都成為不得已的提煉總結的過程。
  四年,每次都帶著恐慌,每次都在恐慌里進行各種努力。知道自己不如別人,所以更要直面自己的恐懼。走過充滿自我強迫的四年,多吸收信息成為習慣,將信息進行必要整合轉換為自己的知識成為習慣。由此,彷彿終於擺脫了沒想法的標籤,彷彿終於成為有想法的人。只是,都還是彷彿。

  象牙塔和社會終究還是有差距的,不是顛覆,只是有所不同。離開校園,我意外進入零售行業,成為一名零售培訓師,一個一無所知的新人培訓師,又一次新的啟程。不懂產品、不懂陳列、不懂銷售、不懂培訓……似乎什麼都不懂是真實的現狀,強化學習又成了迫切的需要。強化輸入,也強化輸出,這是成為培訓師最初的需要。
  培訓,尤其企業培訓,大多數情況下並不受大多數人喜歡。一切不懂加不容易的開始。學習產品,要在短時間裡比督導、店長、銷售員更深入,才有說服他們的基礎;學習銷售,要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讓銷售人員覺得有用;了解陳列、知悉商圈,推廣企劃……那麼多,每天腦袋都被熟悉的、不熟悉的信息和知識填充。所有的填充,總有那麼一些必須轉化為有效的輸入,了解、學習、記錄、思考、總結,成為必須的步驟。
  說,成為信息和知識轉化的基石。為了說,便不得不知道更多;為了知道更多,便不得不了解更多。有想法,不是憑空產生的,你的自我要求和現實要求,決定了你的追求和最終的結果。又或者,無論外界的要求是什麼,你自我的要求是什麼才是最關鍵的。

  我的成長,讓我成為一個有想法的人。我成為一個有想法的人,源自我害怕不如人的恐慌,源自對成長的好奇。如今,把我扔到人群里,依舊是融於茫茫人海的一個普通人,只是當場合需要,我便開始可以去表達自己,只因為,我一直在觀察、在積累、在思考、在學習。
  回到小朋友問我的:你是如何從最初的沒想法變成如今的有想法?我昨天簡單,告訴她,是逼出來的,是自己調整出來的,是認真與用心的結果。這是一個我還蠻喜歡的小朋友,她做事很認真,只是不夠用心,習慣依賴別人給她方向,告訴她怎麼做。我問她,你主管說的,你會怎麼做?她只給了我一個字,改。沒有告訴我怎麼改,我無從得知她具體會怎麼做,而我也不想問,問實際也是一種引導。太多的引導,對於一個習慣依賴別人的人終究不是好事。
  如果曾經剛入職場的我,我會記錄別人說我的各種不好,然後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一點點去改。那是一個累心的過程,但也是從學生變成職場人最快速的方法。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有想法,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知道怎麼做,記錄別人的要求,分析自身的匱乏,改進自己的缺漏,想法便會在這一點一滴里形成。

原文鏈接:http://t.cn/RPhrExa


謝邀。私人微信andylee2017,歡迎神交???

如果想簡單理解的話,推薦閱讀一本書吧——《輕鬆學會獨立思考》。

整本書給我印象深刻的有3點:

一是SWOT模型+目標導向。這個模型我早已見過無數次,維獨這一次我狠狠地理解和用了一把。通俗點講,就是把自己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四個方面分類列舉,然後專註在解決「劣勢和挑戰」。同時,把解決的方法要結合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上,才能得出對自己有用的思維模式。

二是人是優先思考情緒,滯後5秒才會理性思考,但當很多人用情緒思考後,再也無法用理性思考來代替。是人都會有這方面的毛病,會情緒化。雖然也知道比如遇到情緒深呼吸3下的方法,但效果並不是很好。這次在閱讀這本有關思考的書後,總算是給我提了一個大大的醒,否則要吃虧的。

三是匯總了書中有關思維訓練的書,我結合自己的主題閱讀,整理出一份思維訓練的書單。

有用請贊同,無用請評論!


推薦閱讀:

大家有沒有經歷過反洗腦的艱難歷程?
思考反思對於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問一下思考反思的過程在人腦子裡是個什麼過程?
如何訓練思維的深度和縝密度?
在思考的時候有什麼音樂推薦?
死裡逃生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思考 | 如何成為X | 思維 | 意識 | 獨立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