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玄學和讖緯學的角度來看,國號【清】是否真的壓國號【明】?

據說皇太極改國號金為清之時,就是為了用【大清】來壓住【大明】,因為「明」屬火,明國姓「朱」色赤,赤為火色;而「清」、「滿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帶水。又有儒家經典說:《詩·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禮記·孔子閑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禮記·玉藻》:「色容厲肅,視容清明」,都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這種說法確實有,從元,明,清,到民國都可以解釋的通。是不是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就不得而知了。


北為水,東為青,清只是因為在東北,且下層民眾多源於水族肅慎和青族,才起這個名字
沒看清朝官員的官服都是水的黑色和青的藍色嗎?
明朝主要是因為明教。但是朱元璋和朱溫一樣都是安徽人,這裡炎帝族殘餘很強勢,所以朱元璋和朱溫都有尚左的歷史記錄,與黃帝族尚右相反,所以尚炎帝族的紅色
秦朝祖先是有虞氏的酋長益,所以用有虞氏(屈家嶺)的黑色
紅人、白人、黃人、黑人和身上塗藍色的人,這些埃及壁畫里是存在的
五行是古代存在的五大勢力,但是五行生剋絕對是鬼扯


這個真不太好確定
自從五德始終說發明,朝代五德就是一筆爛賬
先是有五行相剋說,又有五行相生說。
相生關係: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相剋關係: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有人說秦朝是水德,因為秦朝尚黑,代周而興
又有人說秦朝是金德,因為西方屬金
劉邦直接不承認秦朝,所以漢前期一會水德一會土德
後來又自認炎漢
後面的隋唐宋元明清也是一筆爛賬
還是不要翻的比較好
說不清的
大家根據五德始終往上套唄
要我說,水生土,隋朝水德生出唐家土德
土生金,天下藩鎮割據
金生水,契丹割據北方
火克金,柴榮終結亂世
火生土,檢點為天子
木克土,兄終弟及,斧聲燭影
水生木,宋遼對峙
土生金,女真崛起,聯金滅遼
金克木,北宋滅亡
木生火,南宋建立
火生土,太祖子孫復辟
土生金,南宋俯首稱臣
金生水,蒙古興起
水生木,木克土,南宋滅亡
好吧,下面我編不下去了
反正一筆爛賬


這種朝代五行相剋的五德終始說,是早期統治用來闡述自身合法性(正統性)的工具。為什麼前朝要倒台,為什麼是我們掌握統治權,需要拿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比如天朝用的是無產階級專政,人民當家作主;而古代,講究君權天授,皇帝是天子,代天行使管理萬民的權力。

如何說明自己是應天命呢?春秋時期鄒衍提出了五德終始說。比如周朝火德,秦人尚黑屬於水德,水克火,故秦滅周。這一套早在漢代就已經被玩壞了,劉邦自認是黑帝,定了水德,劉徹改成克水的土德,劉秀又改回火德……可見五德終始說已經滿足不了兩漢統治者的需求。

漢景帝曾經召集兩位學者,談起湯武革命的合法性。一個說民心已經歸商湯、周武,二王順應天命伐無道;一個說鞋子再新也是穿腳上,帽子再破也是戴頭上,君臣之序不可亂,商湯、周武都是反賊。另一位拿出了大殺器:照你這麼說,我們高皇帝劉邦也是反賊?這下捅了螞蜂窩,漢景帝一看這樣不行啊,再討論下去,要麼承認高祖和自己都是反賊,要麼承認將來其他人也可以拿著民心的幌子推翻漢朝(又在打劉邦的臉: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無論哪一方,都動搖了漢朝的根基,於是下令所有學者禁止談論湯武革命。

用國號來談什麼清克明,只是一些不學無術的人,把早被統治者扔掉數千年的舊玩意重新拾起來,忽悠另一群小白而已。當年劉秀也好讖緯,他還是布衣的時候,就有「劉秀當為天子」的讖言。但是別忘了,同時代王莽、公孫述等人個個都有他們當皇帝的讖言,還不是要拿軍隊來說話?

記載李世民與李靖軍事討論的《李衛公問對》指出了玄學的用處:

太宗曰:「陰陽術數,廢之可乎?」

靖曰:「不可。兵者,詭道也。托之以陰陽術數,則使貪使愚,茲不可廢也。」

從這裡也可以明白為什麼古代統治者要把術數掌握在官方手裡了。後世不需要術數來忽悠愚民,這些學問才漸漸傳入民間。用讖緯談朝代更替,一千年前就爛透了。


善用搜索引擎和知乎,有效破除迷信(咦?
清朝為何改金為大清? - 歷史 - 知乎

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可謂各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主要的內部因素言,「金」國號已不足以規範其未來的發展,更不利於安撫其已統轄的漢、蒙民族;以關鍵的外部因素論,「大清」國號合乎「大元」、「大明」取號的傳統,氣勢、取義更勝過「大明」。

當年努爾哈赤落難的時候,騎了一匹馬逃難,這匹馬是青色的馬,因為後面追兵追得很急,努爾哈赤騎著馬晝夜逃跑,結果把這匹大青馬累死了,努爾哈赤對著大青馬就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我的國號就叫「大清」,。當然這個清是諧音了,這是個傳說的故事,大家不必當真。至於清朝為什麼叫「大清」?其來源與含義在《滿文老檔》、《滿洲實錄》、《清太宗實錄》等官書中均未作任何記載,雖然學界有著種種說法,但是仍然為一個歷史之謎。

目前史家大致從這幾個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其一,是聯繫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民族形勢,考慮到皇太極建大清為國號的同時,采漢式尊號、用漢式年號、上漢式謚號,以及制定漢式皇帝儀仗、冠服,甚至祭祀孔廟等等的情況,則漢式國號「大清」,取義自然應該是本於漢族經典,合乎漢族傳統文化,順乎漢人一般的思想觀念。

由這一思路出發,「大清」在氣勢、含義等方面,應該壓住了「大明」。由此而發的關於大清國的「大清」的諸種猜測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有的人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二)而最易見出的,「明」屬火,明國姓「朱」色赤,赤為火色;而「清」、「滿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帶水。此符合五行相剋說之水克火,寓清滅明的吉祥之兆。又原國號「金」,以五行論,犯火克金的忌諱,皇太極之廢「金」,可能這也是一個原因。金啟孮進而認為:「『清』應是『明』的同義詞,有與『明』比美之意。從太宗改元『崇德』,可為旁證;『祟德』與『崇禎』亦有比美之意。」(三)就為政而言,「清」可以表示王者的風範,王政的理想。「清平」即太平,「清時」即太平盛世,「清晏」即清靜安寧,「永清四海」即天下永遠安寧。又有「清明」一詞,尤其值得注意。《詩·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禮記·孔子閑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禮記·玉藻》:「色容厲肅,視容清明」,都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綜上所作間接的推測,可以斷言:就漢文化系統言,皇太極所以命名國號為「大清」,在於「大清」的氣勢、含義的確壓住了「大明」。

那麼,在女真或滿洲方面,「大清」的來歷及意義又有什麼說法呢?依據眾多學者的研究,答案是這樣的。日人市村瓚次郎指出:「金與清在北京音稍有相近,金為Chin之上平,清為Ching之去聲。北京人可明確區別開,然外國人則頗易混同。」有學者肯定了這一看法,認為:「清即金之諧音,蓋女真語未變,特改書音近之漢字耳。」亦有專家認為,「清」與「金」為一音之轉,這兩個漢字在寫法上雖異,而在滿語里發音卻無差別。他說:「撫近門款識漢文之大金,滿文卻即系後來通用之大清。因知太祖稱國號為金,至太宗改號清,不過改漢字之寫法。其實滿人讀金、清同音,改號乃改漢並不改滿,漢文之大金,稱至崇德元年(1636)四月以前為止,滿文之大金,終清世未有異也。」《清代全史》也附和說:大清為大金近音字。太宗之所以堅持更定國號,是因為「金」曾激起漢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稱「金」可以減少他們對清朝繼續擴張勢力的阻撓。再則,這是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來的金朝最多統治半個中國,太宗要建立全中國的一統天下,為適應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國號為「大清」,它是太宗重定國號的又一動機。

以上觀點基本上是從漢語角度來解釋的,又多把「金」轉換為「大清」再予以分析的。但是既然清朝官書沒有記載「大清」之事,說明它不是文館的文官、舉人們所承擬的,因為他們的建議一般記錄在冊。因此,有學者認為:「大清」這一國號並非來自漢語,也不是滿語固有詞,可能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語借詞,即「代青」( daicing)。因此,大清國的意思應為「上國」(「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其根據如下:

其一,「大清」不是漢文「大金」的一音之轉。因為漢文的「大金」與「大清」的寫法、讀法不一樣,滿文「大金」與「大清」的寫法、讀法也不一樣。大金的滿文為aisin gurun,而大清的滿文為amba daicing gurun。

其二,皇太極對滿語等滿族文化情有獨鍾,不願放棄,故很難推想他會以漢語命名其國家。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曾下令「事不忘初」,將其統治下的後金官名、城邑名一律改成滿語。時隔僅兩年,他用漢語來命名其新政權的可能性不大,而用滿語的可能性較大,但滿語中又無daicing這一固有辭彙,只有蒙古語借詞daicing。所以,大清國號,實源自蒙古語。


「清」明顯屬水,「明」可拆日月,為陰陽,屬萬物,就這麼看清是壓不住明的。


當然不是,後金髮源於白山黑水,黑水也是石油的另一種稱呼,照這麼看,黑水可是旺火的,這國號改的還差了呢。


這是陰陽家的樸素辯證法理論。

對應如此複雜的社會情況,就是矯揉造作牽強附會。

別抱著樸素辯證法了,現在用的是科學辯證法。

實事求是ok?


和你我取名字的道理一樣,不就希望如此嘛。能不能誰知道呢


宋元明清民國,五行分數木金火水土,正好滿足五行相剋。


清明清明嘛,清在明前,over


西漢末年,王莽作為外戚勢力,終於滅掉了西漢王朝,但天下不服王莽,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身為一介布衣卻漢室宗親的,在家鄉乘勢起兵。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西漢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 元始三年(3年),劉欽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和兄妹成了孤兒,成了普通的平民。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36年),劉秀登基後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中國再次歸於一統。

自新末大亂到天下再次一統,歷經近20年的時間,此間百姓

傷亡慘重,戰死和病餓而死者不計其數,到劉秀再次統一天下之後,天下人口是「十有二存」。

劉秀能重建劉邦系統的【漢王朝】,原因如下

1.【劉天子】與【周天子】一樣,是天下人的信仰核心,【劉天子,既是君,更是神】,劉邦的血脈就是法統的保證。劉邦首先是東亞大陸天下的核心【神靈】,神的形象經過劉家王朝200多年的經營天下已認可。天下還是有很強烈的【神靈崇拜】,在漢武帝的大力推行下,董仲舒天人感應說,讖緯與經學的結合,推動了漢代經學的神學化。

2. 中國人源頭就是起於【神靈崇拜】,只是西周的統治者把【神靈崇拜】弱化了,但是楚國的【神靈崇拜】一直沒有間斷,屈原的【九歌】就是先秦最著名的神學化文學作品。

西漢的天下,主要是由古楚國地區的民間力量為主導,【楚有三家,必滅親】,項羽、劉邦都是來自於古楚國地區。

西漢建立以後,實際就是古楚國文化的復興,而不是中原古西周東周文化的復興,儒家文化作為起源於周文化的一部分,為了適應民間楚文化的復興,必然要把楚文化的【神靈崇拜】傳統予以融合,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讖緯與經學的結合,就是水到渠成的發展結果。

3. 東漢光武帝劉秀曾以符瑞圖讖起兵,即位後崇信讖緯,「宣布圖讖於天下」,儒家讖緯之學遂成為東漢統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聖性。

讖緯之學,兩漢時期一種把經學神學化的儒家學說。漢朝的讖緯學說,讖緯神化劉姓皇權,奉孔子為宗教主,將儒 學發展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學體系。

讖緯學說,主要以古代河圖、洛書的神話、陰陽五行學說及西漢董仲舒天人感應說為理論依據,將自然界的偶然現象神秘化,並視為社會安定的決定因素。

讖緯在漢代的流行,是與漢代思想界天人感應、陰陽災異泛濫分不開的。讖緯與經學的結合,推動了漢代經學的神學化。

漢武帝以後,獨尊儒術,經學地位提高,產生了依傍、比附經義的緯書。緯以配經,故稱「經緯」;讖以附經,稱為「經讖」;讖緯往往有圖,故又叫「圖讖」、「圖錄」、「圖緯」;以其有符驗,又叫「符讖」;以其是神靈的書,又叫「靈篇」。

讖緯之學對東漢政治、社會生活與思想學術均產生過十分重大的影響,在東漢末年漸衰。

4. 所謂的【讖緯】,其實是「讖」與「緯」的合稱。

【讖】是秦漢間的巫師、方士預言吉凶的隱語、預言作為上天的啟示,向人們昭示未來的吉凶禍福、治亂興衰。

讖大概起源於先秦時期,漢以前在燕齊一帶的方士中就造有「讖語」。《左傳》中就有一些讖語的記載。緯則較為晚出,通常認為出現在西漢。後來讖、緯逐漸合流。

「讖」的記載﹐以《史記·趙世家》所載秦穆公時的「秦讖」為最早﹐一說此事出於後人依託﹐不足據﹐當以《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盧生奏錄圖書之語為最早。秦始皇時,方士盧生入海求仙,帶回《圖錄》一書,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讖語。

最古的讖書是《河圖》﹑《洛書》。現在的中國學術界與民間,《河圖》﹑《洛書》的研究可是顯學,地位可比佛學、道家之研究。

緯書的內容萌芽於伏生的《尚書大傳》和繼起的董仲舒的《春秋陰陽》﹐但到漢武帝以後才出現託名於經書的緯書﹐

當時《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和《孝經》都有緯書﹐總稱為《七經緯》。又與《論語讖》﹑《河圖》﹑《洛書》等合稱為「讖緯」﹐

「讖緯」共有八十一篇:《河圖》九篇﹐《洛書》六篇(說自出於黃帝至周文王的本文)﹐又別有《河圖》和《洛書》三十篇(說自初起至孔子九位「聖人」增演的)﹔還有《七經緯》三十六篇。

此外﹐另有《尚書中候》﹑《洛罪極》﹑《五行傳》﹑《詩推度災》﹑《汜歷樞》﹑《含神務》﹑《孝經勾命訣》﹑《援神契》﹑《雜讖》等書。漢末﹐郗萌又集圖緯讖雜佔五十篇﹐為《春秋災異》。這些書總的思想屬於陰陽五行體系

5. 漢光武帝都利用圖讖稱帝﹐取得政權以後﹐發詔頒命﹑施政用人也引用讖緯。讖緯說,正式成為東漢王朝認定的意識形態與正式的神學、儒學的思想。

漢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又正式「宣布圖讖於天下」﹐定為功令的必讀書﹐「言五經者﹐皆憑讖緯說」。儒生為了利祿﹐都兼習讖緯﹐稱「七經緯」為「內學」﹐而原來的經書反稱為「外學」。讖緯的地位實際上凌駕於經書之上。

6. 漢章帝召集博士和儒生於白虎觀討論五經同異﹐由班固寫成《白虎通德論》﹐把讖緯和今文經學糅合在一起﹐使經學進一步讖緯化。

東漢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開白虎觀會議,由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陳述見解,「講議五經異同」,意圖彌合今、古文經學異同。漢章帝親自裁決其經義奏議,會議的成果由班固寫成《白虎通義》一書,簡稱《白虎通》。

白虎通義》,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佈於世.這次會議肯定了【三綱六紀】,並將【君為臣綱】列為三綱之首,使封建綱常倫理系統化、絕對化,同時還把當時流行的讖緯迷信與儒家經典糅合為一,使儒家思想進一步神學化。

7.中國文化,到了東漢時期公元50年代,在於西方基督教起源的同時期,終於有了華夏的思想信仰的核心----【三綱六紀】【君為臣綱】這個歷史的飛躍!

三綱六紀】【君為臣綱】決定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邏輯的鏈條,是華夏法統的核心,是中國人之所以稱為中國人的核心依據。

中國文化傳統的【忠君愛民】思想,20世紀的【愛國愛民】的治國理念與法統,就是來源於東漢公元80年的白虎通義》,來源於三綱六紀】【君為臣綱】。

《三綱六紀》出自《白虎通德論》卷七,作者是班固。

本書主要內容講述了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六紀即: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第一紀諸父,即父親叔伯這一輩;第二紀諸舅,即母親這一系;第三紀兄弟,即自己的兄弟;然後是族人,即自己父系家族裡的一批人;最後是師長和朋友,此乃六紀。

《三綱六紀》全文

班固(東漢)

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

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

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又曰:「敬諸父兄,六紀道行,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何謂綱紀?綱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化,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

《詩》云:「門門文王,綱紀四方。」

右總論綱紀君臣,父子,夫妻,六人也,所以稱三綱何?「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柔相配,故六人為三綱。

右論三綱之義

三綱法天人,六紀法六合。

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歸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轉相生也。夫婦法人,取象人合陰陽有施化端也。

六紀者,為三綱之紀者也。師長君臣之紀也,以其皆成己也;諸父兄弟父子之紀也,以其有親恩連也;諸舅朋友夫婦之紀也,以其皆有同志為己助也。

右論綱紀所法君臣者,何謂也?君,群也,群下之所歸心也;臣者,纏堅也,厲志自堅固也。

《春秋傳》曰:「君處此,臣請歸也。」

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

故《孝經》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昏禮」曰:「夫親脫婦之纓。」《傳》曰:「夫婦判合也。」

朋友者,何謂也?朋者,黨也,友者,有也。《禮記》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之交,近則謗其言,遠則不相訕;一人有善,其心好之,一人有惡,其心痛之;貨則通而不計,共憂患而相救;生不屬,死不託。故《論語》曰:「子路云:『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

又曰:「朋友無所歸,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朋友之道,親存不得行者二:不得許友以其身,不得專通財之恩。友飢則白之於父兄,父兄許之,乃稱父兄與之,不聽則止。

故曰:友飢為之減餐,友寒為之不重裘。故《論語》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也?」

右論六紀之義

男稱兄弟,女稱姊妹何?男女異姓,故別其稱也。

何以言之?「禮親屬記」曰:「男子先生稱兄,後生稱弟;女子先生為姊,後生為妹。」

父之昆弟不俱謂之世父,父之女昆弟俱謂之姑,何也?以為諸父曰內,親也,故別稱之也;姑當外適人,疏,故總言之也。

至姊妹亦當外適人,所以別諸姊妹何?以為事諸姑禮等,可以外出又同,故稱略也;至姊妹雖欲有略之,姊尊妹卑,其禮異也。《詩》云:「問我諸姑,遂及伯姊。」謂之舅姑者何?舅者,舊也,姑者,故也,舊故,老人稱也。謂之姊妹何?姊者,咨也,妹者,末也。謂之兄弟何?兄者,況者,況父法也;弟者,悌也,心順行篤也。稱夫之父母謂之舅姑何?尊如父而非父者,舅也,親如母而非母者,姑也:故稱夫之父母為舅姑也。

右詳論綱紀別名之義

8. 現在知乎上面,爭論華夏法統與倫理是一大焦點,但要問處於何處?基本上沒人知道。就是公元50年的【白虎通義】!就是《三綱六紀》!

【全文的核心】【三綱六紀】【君為臣綱】

東林黨現象,王陽明心學,忠君愛民與中華文明的衍化之討論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從命理的角度,怎麼解釋一個人的怠惰和「懶政」?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與種善緣得善果的理論矛盾嗎?
朋友是一個基於玄學下結論的人,跟她探討任何問題都會拋棄科學與事實判斷。跟這種人怎麼相處。?
為什麼很少有女孩子學術數?
塔羅牌和周易有沒有相似之處?

TAG:明朝 | 清朝 | 玄學 | 讖緯 | 命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