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會有惻隱之心嗎?

人們看到可愛的動物總是會由衷地喜歡和疼惜,被萌的心都化了,捨不得傷害。那動物有惻隱之心嗎?當動物捕獵時會因為心軟而放掉獵物嗎?


題主一年前問的問題?_?


座頭鯨會在遇到虎鯨捕食海豹時會攻擊虎鯨,並嘗試救走海豹。
據說這個可能是因為虎鯨會捕食座頭鯨幼崽的原因,虎鯨會將座頭鯨幼崽與母親分開,並捕食幼崽。要是有成年座頭鯨剛好發現這種情況,就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上去懟虎鯨。


基因都是自私的,利他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自己,但不能否認這些行為確實感人。


動物捕獵是為了生存,放走獵物會增加自己的死亡風險。這種行為不利於生存,以達爾文進化論來看,這樣的基因會淹沒在進化的長河裡。

對每個物種而言,它們永恆的目標無非是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繁殖能力以及後代存活能力。科學家把這些能力的綜合體稱作適應性:適應性越大,意味著這個物種在今後繁衍壯大的可能性就越高。圍繞著「提高適應性」的思想,科學家試著從不同角度解釋動物的利他行為,其中就有兩個互為補充的主要理論。


第一個 親緣選擇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動物會在「親戚」之間互相幫助。
一般強烈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親戚關係>同伴關係>同類關係>非同類關係。
這也解釋了知乎之前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會不想犧牲自己的狗兒去換一個陌生人的生命。


首先蜜蜂和螞蟻(親戚關係)
它們都是一個「媽」(蜂后和蟻后)
它們基因相似度高,十足的「親戚」,會表現出互相幫助甚至為了捍衛團體而出現自殺性攻擊。
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團體存活率。
比如人類的父母會為了提高後代的存活率,而捐獻自己的器官哪怕這樣做會損害自己的健康甚至付出生命。


其次是狼、狗這樣團體性的動物(同伴關係)
它們團體活動,成員越健康安全,它們生存的幾率越高。

如圖所說,它們有特定腦部活躍區,會對同伴的叫聲、低吼、甚至情緒做出反應,哪怕同伴是人類。
所以同伴落水後,狗狗會特別著急,會展開救援。狼群里的夥伴會在同伴沮喪、害怕時安慰對方。包括它們眼睛看到同伴的異常。

比如前幾天,家裡兩隻狗(哈士奇和田園犬)。一天晚上,田園犬睡覺時做夢,出現吠叫、嗚咽的聲音,哈士奇特地爬起來走到田園犬跟前,看著它,嗅聞它。
第二天哈士奇不知怎麼回事走路一瘸一拐,可能是睡覺腳壓麻了或者前一天晚上運動時肌肉拉傷,此時側躺著睡覺的田園犬看到這一幕,立馬坐起來看著哈士奇。在外面玩耍,哈士奇被欺負發出吠叫、嗚咽聲,田園犬會擋在哈士奇面前,一邊攻擊威脅者一邊過來嗅聞哈士奇,安慰它。

陌生的狗(同類關係)
當發現同類痛苦、流血、死亡時也會做出反應。比如會出現照顧同類的例子,比如下大雨外邊有狗淋雨,無處可去,在哀嚎,家裡的狗會想著去救援。

非同類關係(這個放在第二個理論里講)


第二個理論是互惠利他理論
第一個理論解釋不了為什麼許多鳥給牛、馬這樣的動物清理寄生蟲,所以有了第二個理論。
通過幫助別的動物,自己也能得到食物(好處)。

還有一種跨越種族的幫助,比如猴子照顧小狗等,大多出現在猴子剛失去幼崽,催產素泛濫時。
我家哈士奇發情時,曾經把發聲球當作自己的小孩,沒有做過叼東西訓練的它,會一路上一直叼著發聲球,在家一直守在球旁邊。

不管是親緣選擇還是互惠利他,最後都指向於利己。
如果沒有好處,不會利他。
人類的利他行為就比較複雜。
人類惻隱之心,收養流浪動物,這會讓自己感到快樂,如果這一行為不能讓你感到快樂呢?
比如一個朋友發生不快樂的事,有煩惱,需要向我們傾訴時,我們一開始會開導她安慰她,因為這樣會讓我們感到快樂。但當她總是向我們傾訴時,我們會慢慢感覺不到快樂,會有厭煩情緒,於是慢慢開始不願意再幫助她了。
事情沒有變,聽她傾訴,安慰她,這還是一件助人的事,但是我們得不到快樂時就會停止這件事。

以上就是動物「惻隱之心」的表現。

完。

參考資料:

1. Schmelz, Martin, et al. "Chimpanzees return favors at a personal cos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28 (2017): 7462-7467.
2. 騰訊網. 度一隻猴子成功急救觸電昏倒同伴. http://news.qq.com/a/20141227/003398.htm
3. Bartal, I. B. -A., Decety, J., Mason, P. (2011).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rats. Science, 334(6061), 1427–1430.
4. Bshary, R., Grutter, A. S. (2006). Image scoring and cooperation in a cleaner fish mutualism. Nature, 441(7096), 975.
5. 潘彥谷, 劉衍玲, 冉光明, 雷浩, 馬建苓, 滕召軍. (2013). 動物和人類的利他本性: 共情的進化. 心理科學進展, 21(7), 1229-1238.
6. Hamilton, W. D. (1963). The evolution of altruistic behavior. American Naturalist, 97(896), 354-356.
7. Trivers, R. L. (1971).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46(1), 35-57.
Hein, G., Morishima, Y., Leiberg, S., Sul, S., Fehr, E. (2016). The brain"s functional network
8. architecture reveals human motives. Science, 351(6277), 1074.
9. Dunn, E. W., Aknin, L. B., Norton, M. I. (2008). 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promotes happiness. Science, 319(5870), 1687.
10. Park, S. Q., Kahnt, T., Dogan, A., Strang, S., Fehr, E., Tobler, P. N. (2017). A neural link between generosity and happines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5964.
11. Dawkins, R. (1976). The selfish ge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站有個紀錄片叫荒野間諜,看了就一目了然。結尾堪比催淚彈


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bbc的紀錄片 裡面拍到一隻紅毛黑猩猩養了一隻失去母親的小貓來玩 只記得提到過 黑猩猩是動物中唯一對異種有同情心的生物


有些動物會有共情行為,即對對方受傷受困表現出關心幫助的行為。但是對自己的獵物不會,因為一頓飯可能生死攸關,比如獅子捕殺一隻才剛剛出生沒多久的小鹿,你看著小鹿很可憐,可是獅子家裡還有幾張嗷嗷待哺的小獅子。三四隻小獅子中可能只有一隻能活過一歲,食物短缺,生病受傷,被鬣狗殺,被成年非父親的公獅子殺。你以為動物世界好過的?還對獵物惻隱之心?你不止對動物不了解,你是對人類本身都了解不夠。
還有獅子捕獵一頭非洲野牛的時候,本來這頭非洲野牛已經費力掙脫掉了,可是防不住被野牛群中另外一頭野牛給趁機襲擊倒地,終於體力不支起不來了,被有些懵逼的獅子給吃了。估計兩頭非洲野牛平常關係不咋樣吧。


彭彭和丁滿活了那麼久,我覺得應該是有的。


推薦閱讀:

爸爸媽媽應該答應 5 歲孩子的求婚嗎?
人類如果都沒有了情緒是怎樣一種體驗?
分享障礙已經影響到人際交往,該如何改善?
午睡醒來後心情憂鬱,感覺特別孤獨、傷感,是什麼原因?
情感和慾望淡薄,不知道是什麼問題,怎麼辦?(心理?)?

TAG:自然 | 動物 | 心理 | 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