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百鳥朝鳳》?


有一天耿軍導演打電話,說吳天明導演生前的最後一部片子《百鳥朝鳳》,馬上要公映了,在做宣傳片時用了你一首歌,他們在找你,你們電話吧?我和片方通電話的時候,也沒有當個正經事,我說你們給我看下片子吧,只要沒有什麼敏感話題啥的,宣傳曲嘛,你們覺得合適就用吧。當天片方就拿來了盤,我第二天早上漫不經心地打開,沒想到從一開始到最後都沒有落過一個鏡頭------這是一部熱淚盈眶的電影。平實得不用琢磨情節的電影,一個嗩吶匠,教了很多徒弟,用傳統民間藝術傳承的方式,按照循序漸進的程序,和時間的積累,磨練徒弟們的心性耐性,教給他們演奏的竅門,但是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這門技藝越來越不被重視,甚至在以往展示他們尊嚴的儀式場合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徒弟們都去了城裡打工謀生,老嗩吶匠在失落和堅守中離世。

片中的音樂,百鳥朝鳳協奏曲,比想像中的要好很多,挺好聽,只是在最後的升華和高潮部分,我很盼望嗩吶在情感宣洩最激烈表達的時候,卻把聲部給了弦樂。我想這是職業導演的電影考慮,這,不是一部音樂片。儘管這樣,也很好了。

其實看的時候,想起我的一個已故的兄弟安彪,他是《像草一樣》的板胡演奏,也是我多年的兄弟,很像吹嗩吶的天鳴。最後天鳴在追思焦三爺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

是安彪在拉秦腔的苦音二六……然後我才開始網路搜索吳天明導演,才發現我在西安上學的時候就看過他拍的《老井》,。第三天我見到了電影的出品方,我對吳妍妍老師和方勵前輩提出了建議,我願意用我別的作品來做這個電影的片尾曲,推薦了兩首歌《像草一樣》和《土青春》供他們選擇,我認為像草一樣吻合影片的生命抒發的主旨,而《土青春》則是恆定的生命觀念主題,就像紅樓夢需要一首(好了歌)一樣。吳老師告訴我,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最後決定就用喊歌當了宣傳曲。我記得那天回來我簡訊過吳妍妍老師:「謝謝你們給了我一個向吳導致敬的機會。」

從那天起我開始在舞台上推薦這部電影,因為那時候我一廂情願地以為這個片子票房不會好的,從目前的票房熱度看,我不懂市場。實際上隨著這個電影的擴散度一步步上升,很

多天一直在網上刷屏,議論的話題也越來越多,多半是和傳統文化和民間音樂傳承掛上勾的,最後一次參加片方在清華的分享活動,有朋友再次提問,關於民間音樂的傳承的問題。其實我覺得這部感人的電影,主要的討論重點不在音樂,嗩吶只是個載體,打動我的除了影片里平實樸素的敘事,並且還原了我所認識的陝西農村生活,西北農村那種貌似粗糲卻很詩意的生活,這些在影片里被還原,帶出我們的熱淚,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都心知肚明,那樣的生活將一去不復返,其實,我們幾千年認同的,緩慢從容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從很久前就被打破了,這一次只是新一輪的洗劫而已,每一次洗劫都是深深的陣痛,感受不同,這樣的話題並不新鮮,但,這樣的描述是需要情感基礎的,對,真摯的情感

好吧,那,也可以順便說說民間音樂吧,我們舉例電影里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衝突的戲,,電聲樂隊的擁躉和嗩吶班打的那一架,拋開電影所要表達的觀念衝突,從音樂的角度講,作為反面角色的電聲樂隊是否更先進?電聲樂隊佔領市場有錯嗎?任何藝術在衰敗的時候必然會有新的形式來替代它,佔有更新的市場,這和道德立場沒有任何關係,我們可以信仰音樂,但不能只迷信任何一種音樂,音樂是不分民族的,我個人從音樂角度看,《哎呀媽媽》和《百鳥朝鳳》一樣都是偉大的音樂,在很長時間裡,這首歌優美的旋律滋潤了我們貧乏的耳朵。音樂的根本力量在於理解和撫慰人心,這也是為什麼焦三爺把嗩吶當做生命,因為在他耕種授徒的生活中,除了藝人的尊嚴,音樂是他最大的安慰,寄託他的悲喜。

那麼,嗩吶作為一個慢速積累才能學得的技藝,是否將不會再以固有的緩慢方式來延續生命?另一個問題是,在電影中作為反面角色的小號吉它薩克斯,那些西洋樂器,就是可

以速成的,不需要和嗩吶一樣耐心地日積月累地訓練領悟嗎?這個世界上被稱為人類經典的吉他曲小號曲何其多?他們可不是靠作秀成名的,而我路過的每天在那個地鐵拉二胡的老大爺,我從未聽他完整合格地拉過任何一個樂段,儘管每當有人經過,他的姿勢會變得很投入,我會因為他而貶低二胡這門樂器嗎?

所以,這個世界不是啥都要拯救的,借用陳力寶那天說的一句話,我們吹嗩吶的也過得挺好的,順便提一句《喊歌》的專輯錄音版是吳澤琨吹的,事實上吳澤琨和陳力寶都是國

家重要團體的演奏家,但是他們被大眾熟悉喜愛的原因,可不僅僅因為他們在國家團體的音樂廳演奏,我想他們在每年十幾場草莓音樂節那樣的萬人級別的現場,他們在那個舞台所綻放的嗩吶的魅力,就不用說了吧。據我所知,他們都不是靠作秀來贏得名聲的。在今天,是樂器,就需要參與到日常的、被大眾最常使用的演奏中來,參與到當下音樂里來,那樣才有生命,嗩吶作為舊有世界裡生命最重要時刻的表達樂器,也可以參與到今天的表達,我認為傳承的最好方式是在學習基因特質的基礎上,具備形式變通和表達能力,即使是從儀式化的承載轉換到生活化的表達。我們應該傳承基因,但形式是可變的。問題是,有多少音樂家接受了這個思維?

另外,基本的生活方式在支撐藝術,就像電影里的焦三爺,他是農民,他在勞作的業餘吹嗩吶,他的嗩吶除了吹給喜慶的和悲痛的人群聽,還吹給自己聽,他用時間和壓抑來磨

礪徒弟們,讓他們用時間去一點點理解演奏當中的每一個細節,用時間來增長功力。直到去參加很多人生的重要時刻,現在,大家都生在鴿子籠,死了連個墳堆都買不起,誰也一年都見不了兩次寬廣的土地,哪來那麼多儀式讓你去吹?所以,是誰幹掉了我們曾經的民間藝術?這個帳可別賴給唱流行歌的呀。

所以,吹拉彈唱這些事,和這個電影關係不大,和滿口道德感的拯救口號也無關。讓任何藝術活下去的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支撐,和藝術本身的生命力和一代代的學習理解傳承

基因特質,還有更替變化的表達能力。


吳天明拍的是個嗩吶的故事,想要講的,卻是他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電影。

1. 吹給中國電影的《百鳥朝鳳》
第四代導演吳天明,在導演方面的成就,似乎遠不及他作為西影廠廠長和第五代導演的「伯樂」來的大,但是吳天明的電影,應該載入中國電影史。因為它代表的是曾經有過甚至輝煌過,現在消逝不再的一種真正純粹的「中國電影」的藝術形式與追求。

說到這裡你應該就能明白,百鳥朝鳳這支嗩吶名曲,吳天明是在吹給中國電影。

嗩吶匠的規矩,百鳥朝鳳只能在「白事」上演奏,是所有嗩吶曲中規格最高的一首。而且,只有在逝者確實德高望重的情況下,嗩吶班主才會同意吹,否則給錢也不行。

電影中,某村村長葬禮,村長兒子帶著家屬跪了滿滿一院子,想要班主焦三爺給吹首百鳥朝鳳。焦三爺只是搖頭。跟自己手下說:這個村以前有幾個大姓,他當了村長四十年間,幾乎只剩下他們姓氏一支獨大了,「這就是他的德行」。村長兒子憤恨地看了看,轉頭走了沒說話。

這挺奇怪的,一個人死了,他的是非功過,居然要輪到一個吹嗩吶的來評判,來決定是否夠格享用「百鳥朝鳳」,若是吹嗩吶的覺得不行,那給多少錢,也不行,而且你還不能報復,不能給臉色,不能把之前給的錢收回去。

中國電影,曾經也如此。


2.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樂器和電影
在吳天明看來,電影是「用良知來書寫自己的理想」,拍電影的人,可能卑微貧寒,但他用自己的電影,講述的是生活,評判的是人性,記錄的是歷史。拍電影就跟吹嗩吶一樣,第一要功夫過硬,沒有幾十年的苦練不行;第二要隊伍團結,出活的戲班子,要像一家人;這第三呢,拍什麼
(吹什麼),不是因為東家給多少錢,而是因為本該如此。

吹百鳥朝鳳不用東家加錢,拍電影也不用。這是兩碼事。在上個世紀,吳天明們,和他培養出來的電影人們,就是這麼做電影的。在今天,我寫下這篇答案的時候,方圓20公里內估計有上千個電影項目正在籌備、編劇、拍攝、製作、發行中。但是這千把電影中,能夠做到完全不為了賺錢,不為了迎合市場而拍的電影,有幾部?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電影,和吳天明那個時代的電影,之間的不同。
我說不同,並沒有說哪個好哪個壞。今天的電影人在做電影的時候,考慮投資、考慮市場,考慮觀眾的太多,這並不是錯的,就像《百鳥朝鳳》電影裡面,新時期的農民辦紅白喜事的時候,更加喜歡西洋樂隊,電聲樂隊,最好還有個花枝招展的姑娘扭著屁股唱歌,所以嗩吶班就式微了——這幾乎是一種必然。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樂器,也有不同的電影。該消失的事物總會消失,時代的巨輪之下,無人倖免。可是那些被巨輪碾碎的人們,他們難道就活該么?

不管是嗩吶,還是吳天明所堅持的那種電影,都是幾代人費勁心血,才傳承下來的東西,沒有點理想主義或者我們今天常說的「情懷」,還真堅持不下來,結果時代一變,說沒,就沒了。他們錯了嗎?那時代錯了嗎?

我們只看到,一些事物正在消逝,一些人的人生和世界被改變了。但這種改變的背後,是所有「匠人」跨越時代的悲劇悖論。


3. 匠人的悖論:成在堅持也毀在堅持
任何一門世代相傳的手藝,都需要堅持。這種堅持,是跨越人生命的長度的——一代人對抗不了時光,就把手藝和精神傳給下一代,如此往複,發揚光大。不論是吹嗩吶,還是拍電影,還是別的什麼,接過了一門手藝的衣缽,往往就意味著一輩子的堅持,直到再也無法對抗時光。

堅持,是匠人得以成為匠人的本錢。

在電影中,嗩吶王焦三爺收了兩個小徒弟:游天鳴和藍玉,最後三爺把嗩吶班主的位置和學習《百鳥朝鳳》的資格給了天鳴,焦家班變成了游家班。藍玉委屈啊,明明他比天鳴更有天份,吹的更好。但是三爺說了:「這把嗩吶,從我師爺的師爺的師爺手上傳下來,現在我要傳給一個不僅嗩吶吹的好,更是把嗩吶吹到骨頭裡面的人。」在三爺的眼裡,一代一代人過去,總有天才和庸才,但更重要的是要讓能堅守衣缽的人來掌舵,這香火才不會斷。游天鳴沒有辜負三爺的期望,在最難的日子裡,只有他一個人頂住外面世界的誘惑,像扛著一面旗一樣,站的如此直,如此讓人心疼。

可時代在變。不管是嗩吶,還是過去的那種電影,都慢慢地被時代拋下了。這是一個慢刀子割肉的過程,這過程中,匠人們引以為豪的堅持,就變成悲劇的源頭。越是有德行的匠人,就越堅持,因為過往的歲月中,無數前輩就是如此堅持才讓衣缽能傳下來。而改天換地之時,越是堅持,下場就越悲慘。這是匠人的悖論,這也是電影人和藝術家的悖論,是這世間一切美好動人事物的悖論。

這個悖論,吳天明在這部電影裡面講的如此清楚。
清楚到這一部沒有明星沒有預算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沒有扣人心弦的人設沒有絲毫商業性和可看性和傳播性的電影,讓我在台下不顧周圍都是朋友,哭成狗。
一代一代過去,總有新的來,總有舊的去,那一曲《百鳥朝鳳》,吹給配得上的那些美好,送它們上路。
看見的,熄滅了。消失的,記住了。


4. 故事的結尾,沒有意外的峰迴
一支黃土高原上的嗩吶班,一首《百鳥朝鳳》的衣缽和嗩吶王的稱號,從惶惶千年的古老時光中傳到焦三爺和游天鳴這一代,似乎有點傳不下去了。這電影的主人公名字正巧是吳天明同音的「天鳴」,在電影中扮演了一個徒弟的角色——雖然吳天明自己名副其實是張藝謀陳凱歌何平田壯壯們的恩師,是整個中國第五代導演和電影藝術最輝煌的「西部狂飆」時代的締造者。

影片的結尾,游天鳴在焦三爺的墳前,吹一首《百鳥朝鳳》,送老師父上路。之後游天鳴會怎樣,電影並沒有交代。
他會和師兄們一樣去省城打工謀生,一不小心斷根手指再也碰不了嗩吶?還是找個民樂團,換一種形式接著吹嗩吶?正如吳天明的弟子們,大多選擇了擁抱市場的電影,雖沒有堅守衣缽,但至少堅持用心地生活著,沒有荒廢了那份手藝。這,似乎已經是不錯的結局了。

可是吳天明,他用他的全部生命(可惜,已經是全部了),來給影片中的「游天鳴」譜寫命運的結局。自21歲進入西影廠,他所跟過的老師,管過的電影廠,拍過的作品,帶出來的後輩,甚至在落魄之時也不忘電影的夢想,在如今中國電影這樣的市場氛圍下仍堅持拍自己想拍的電影。

一直到死,他沒有屈服過。

他已經告訴我們了:游天鳴吹完這首《百鳥朝鳳》之後獨自上路,開創了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認識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儘管嗩吶班無可避免地消亡,但火種已經撒下,說不定在某個時代,就會再燃燒起來。

他真的,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這片土地和這份事業。

5. 寫在最後
同為第四代導演的鄭洞天曾回憶道:1985年,在成都舉辦的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頒獎典禮上,忽然大雨傾盆,四川大學一萬兩千名師生把雨衣草帽送給電影人,自己淋著雨將頒獎典禮現場圍成里三層外三層,一個都不肯離去。「他們在等著看吳天明導演的《人生》。在瓢潑大雨里,一直看到天黑。」電影放完之後,學生們自發地高喊「《人生》萬歲」、「電影萬歲」,甚至有人喊「吳天明萬歲。」鄭洞天說:「這種關係與一天一個億票房的電影的區別,就是吳天明那代人跟如今這代人的區別。」
一個時代過去了。

得益於吳天明的去世,《百鳥朝鳳》才得以見天日。在5月6日和《美國隊長3:內戰》同天上映,院線排片只有可憐的2%。【我很想讓更多會喜歡這部電影的人有機會能看到,不過方總這種祈求排片的方式我仍然不認同,原來的那句話我刪了】
==================================


統一回復一下各位,本篇回答可進行全文轉載,請保留原始出處及作者名稱,不再一一回復。


2016.6.5 更新
感謝@X Li的評論,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更全面的了解《百鳥朝鳳》的故事,也糾正了一些我觀點上的片面和數據上的偏差。
歡迎大家繼續友善理性地提出不同觀點,進行探討。

@X Li:數據是客觀的,除了一點,方勵自掏腰包為影片投資了100萬的發行資金,而不是500萬(吳妍妍採訪說的)。感謝將這些數據展示出來,文風很平實,但是很遺憾觀點不是很贊同。我認為百鳥雖然有著一些問題,但的確是一部優秀的作品。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百鳥朝鳳在嗩吶中是一首非常經典的歡快樂曲,但是電影特意進行了改編,將歡樂改成了哀樂,這首改編的樂曲還在2013年獲得了改編獎。很多人詬病的背景音樂是管弦樂同樣是吳天明導演刻意為之的,電影並不是在表達對西方管弦樂的反對,而是歌頌像焦三爺這樣不論外界如何變化而始終堅守的那份匠心。所以,嗩吶並不是與西方管弦樂對立的,而是像電影中的背景音樂那樣,可以相互依存、互相配合的。方勵看完這部電影后不敢說話,他一說話就哭,因為他太感同身受了,於是決定為了百鳥朝鳳與市場干一仗,後來又有了前前後後800多人的加入,大家都是因為被這部電影打動才自發成為志願者的,更有了講武生、樓為華等人的大力支持。如果一部作品本身不夠優秀,哪裡會有這麼大的團結力量?某種程度上來說,焦三爺和游天鳴,都是吳天明。 這部百鳥朝鳳原著並不是電影中這樣,而是天鳴在第一次吹百鳥朝鳳時就忘記了曲子,焦三爺給孝子們鞠了三個躬之後親自把嗩吶折斷,然後去藍玉的開的工廠當看門的了。原著肖江虹說,世界上哪有電影中焦三爺這樣理想主義的人啊,所以吳導為了改編劇本沒少和肖江虹吵過架。但慶幸的是,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的確確有很多像焦三爺這樣的匠人,如張廣義(與電影中焦三爺同一年1930年出生)、王緒德等。吳天明導演給女兒吳妍妍說,這部電影不是拍給現在觀眾看的,是拍給未來的。 我相信他這句話。
上一次去電影院看,旁邊坐了一位近八十的老太太,她說她十幾年沒看過電影了,這部電影她很受觸動,這是部好電影。
最後,國內的電影市場成為今天這個樣子,不能只從觀眾的角度去考慮和反思,相關制度方面是否也應該反思呢?藝術院線成立不起來,還不是因為各種進口限制?為什麼排片的生殺大權掌握在排片經理手中?為什麼不能限制一部電影每天排片不能超過當日總量的1/4?市場是需要引導的,好的制度不僅可以科學化市場,促進電影多元發展,更可以引導民眾的觀影意識。
電影,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商品。

——————————————————————

原文:
從朋友圈中看到很多友人都在熱議《百鳥朝鳳》這部影片,之後又查看了不少朋友轉發的關於方勵先生為影片下跪以求增加電影院線排片率的新聞後,5月16日,我和朋友范小蘑菇、Annie一起到電影院觀看了這部突然之間曝光率激增的電影。

觀影完畢,和朋友們討論一番後,其實一直想要為這部影片以及其背後引發的事件寫點什麼,但因為事件影響尚未發酵完畢,早下定論未免有失偏頗,因此特意等待了近兩周。本周事件已經基本進入尾聲,影片的市場情況也已經基本有了定數,於是我就回到了這個問題之中,給出屬於我自己的答案吧。

要較為全面客觀地評價《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及相關事件,就應該從以下幾組關鍵詞入手,解讀評析它們背後的信息與故事,才能細緻詳盡地剖析電影帶來的一點一滴,讓曾經關注這部電影的朋友們收穫一個較為透徹的了解。
下面,我會從多個方面對這部電影和其引發的現象作出評析。
(對於這樣一部由值得尊敬和銘記的故去導演拍攝的電影進行評價,無論如何儘力做到客觀和全面都一定會遭到諸多不同視角觀點的朋友們反對、批評和討伐,世界千面,觀點各異,這是常態,僅希望各位意見不同的朋友以友好探討的態度來給出自己認為合理的不同觀點。正是因為各種不同觀點的交融,人類才會反思,世間也才會進步。
望輕拍。
《百鳥朝鳳》票房數據、吳天明先生和方勵先生的簡介信息,參考對比了多處網路信息和電影雜誌資料,力求接近還原事實,但仍無法保證絕對的準確性,望閱讀時保持一定的甄別態度,相關信息獲取源過於繁雜,無法一一列舉註明。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若侵權望告知,侵刪。

長文警告,大量圖片預警,本文將佔用您約十五分鐘閱讀時間,若耽誤了您的時間還望見諒。特別說明,如未觀看影片,請不要閱讀本文,否則將嚴重影響日後的觀影體驗,也無法體會本文精髓。)

一、影片原本狀況如何?近況又如何?
《百鳥朝鳳》從2016年5月6日上映起,上映近一周時間,電影院線的日排片率始終不超過2%,在經歷了多家院線支持、電影界名人聯名力挺、媒體報道宣傳、緬懷已逝導演和關注嗩吶文化情懷等一系列挽救手段均告無效後,截至5月12日當天,影片單日票房依然只有¥ 49.2萬,加之其他新電影逐漸上映,《百鳥朝鳳》的排片率進一步被壓縮到僅僅1.2%,在這種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影片已經基本面臨票房慘敗被下映的局面。
可是當投資人方勵先生下跪請求院線增加影片排片率的視頻在網路傳播之後,影片的境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次日的13日,影片的單日票房就相比前一天出現兩倍有餘的逆增長,當日票房即破¥ 百萬。5月14日,下跪事件後的首個周末,影片排片率已經增加至4.5%,上座率提升至36%以上,單日票房竟然創下驚人的¥ 900萬,在《美國隊長3:內戰》風靡全國,《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餘溫未散,《超腦48小時》空臨我國之際,《百鳥朝鳳》位列單日全國票房第四名,累積票房已由事件前的¥ 360萬,一躍升至¥ 1400萬。

在此之後,該片的排片率和票房也都一路攀升,截至昨天的5月27日,《百鳥朝鳳》的票房已經超過¥ 7100萬,鑒於影片當前仍然不錯的票房走勢,中影數字公司昨日已發布通知稱,接到片方通知,將《百鳥朝鳳》的放映時間延長至7月6日,也就是說這部電影未來還將有近一個半月的時間出現在大銀幕上,不知這部原本將止步於票房¥ 400萬以下的電影,最終的票房能否過億呢?

二、誰是吳天明?為什麼新聞中、微博中、知乎答案中,大家都在說吳天明?他在中國影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

其實,只要你看過《百鳥朝鳳》或者關注過這部電影的任何新聞,就會發現關於這部影片最核心的關鍵詞就是「吳天明」這個名字。因此,如果要全面的評價《百鳥朝鳳》,就必須先介紹一下吳天明先生。
《百鳥朝鳳》是吳天明先生的遺作,而之後的方勵先生下跪事件中無論有著怎樣的原因,但其中必然有著對吳天明先生個人的尊敬與緬懷。
吳天明先生是中國電影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中國的「第四代導演」,其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應該「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樸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導演在那個年代有理論有實踐,成為了那個時期收穫了電影重大成就的一支導演力量,他們成就了中國電影第二個黃金時代的高潮。
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在個人成就造詣方面,吳天明先生在1983年首次單獨導演的電影《沒有航標的河流》就獲得了很高的成就,這部影片在1984年獲得了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二等獎,當年舉行的夏威夷第四屆國際電影節上又榮獲東西方中心電影獎。

1984年,吳天明先生再執導筒的《人生》在國內引發巨大轟動,影片好評如潮,隨後成為了第八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終獲獎的三部影片之一,並且在國際電影界上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力。

時隔三年後的1987年,吳天明先生啟用張藝謀先生為主角所導演的電影《老井》,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影片中,老井村象徵著改革開放後農村為擺脫困境而奮鬥的一個縮影,引起了群眾的強烈共鳴。影片在1988年的中國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東京國際電影節上連續榮獲三個最佳影片大獎,還榮獲了第七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並且成就了張藝謀先生在這三個電影獎上的三個影帝,其中東京國際電影節影帝是中國第一個國際A級電影節影帝,吳天明先生本人也獲得了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1994年,吳天明先生執導了《變臉》,這部電影在關注中國傳統文化技藝在現代境遇的同時,再次引起了國內外電影界的強烈震動,影片一舉奪得第十六屆電影金雞獎最佳合拍故事片、第二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合拍故事片獎、第二屆珠海電影節「飛天獎」最佳電影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國際電影節金鬱金香獎、俄羅斯莫斯科國際兒童電影節影片大獎,吳天明先生也奪得包括第九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在內的四個最佳導演大獎。

《老井》和《變臉》兩部電影,在電影票僅僅兩角錢一張的時代就累積達到幾千萬甚至上億的票房,並奪得如此之多的國內外重要電影獎項,可見吳天明先生的造詣已經得到了國內國際電影界的一致肯定。
可是,如果吳天明先生僅僅是個人造詣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還不足以獲得其今天在中國電影界的聲望,他之所以廣受電影人的尊敬和讚譽,更多的是因為他曾經不惜捨棄個人利益而扶持培養了日後成為中國第五代導演中的一批中流砥柱的人物,甚至為了給當年的年輕人創造更多的機會而得罪了不少人。

在吳天明先生的栽培下成長起來的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顧長衛、黃建新等人,日後都成為了中國第五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因此吳天明先生才有了「第五代導演伯樂」的美稱。
也正是吳天明先生這種堅持自己理念的個性,日後才讓他拒絕了多次電影商業化的機會,堅持只拍那些自己喜歡的題材,而這種執著追求電影純粹的精神也成為了人們尊重他的另一個原因。

三、《百鳥朝鳳》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該如何客觀全面地評價《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是一部立意有抱負有價值的電影,《百鳥朝鳳》是一部對呼籲關注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技藝有益處的電影,《百鳥朝鳳》是一部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理念變遷激烈碰撞與矛盾的有想法的電影,《百鳥朝鳳》是一部態度端正充滿誠意盡心製作渴望做好的電影,《百鳥朝鳳》是一部吳天明先生的自傳隱喻思考和影市暗喻反思的電影,《百鳥朝鳳》不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從立意上來看,《百鳥朝鳳》的故事雖不新鮮,但聚焦中國傳統藝術技藝在時代巨變的現代格局下所面臨的生存尷尬、困境與突破的主旨倒也含有一番深厚又頗有益處的警醒與反思意義,影片製作用心、樸質且十分純粹,沒有張揚、浮誇的過度炫技,而是踏踏實實地專註於嗩吶文化本身,渴望引起觀眾對於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與保護的出發點也不得不令人讚賞,但是影片卻也存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第一,嗩吶文化作為被影片所關注的一種藝術形式,影片在對其的刻畫展示方向上沒有主次輕重的拿捏把握。
電影既刻畫了這種古老技法的教授和藝練;

展示了這種藝術形式新老兩代間傳承與接棒這份擔當所需要的心性;

又聚焦了這門手藝在時代變革中的落沒困境;

傳承人在面對過去生活方式與觀念消亡時的無奈煎熬;

還描繪了師徒傳統間亦師亦父亦友的情感關係;

手藝人對於現代文化入侵的對抗、迷茫和出路探索。

可惜在這諸多的刻畫點上均只是淺嘗輒止,沒有理清一個主線來著重深入刻畫,這樣就造成了大部分觀眾看完影片後雖對嗩吶文化有所了解,卻感觸不深,雖然覺得文化消逝可惜,但似乎又找不到充分的理由感受這種技藝傳承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更加不明白嗩吶文化對於現代文明的實際意義究竟何在,也就無法因為影片而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延續帶來更多的思考和觸動。

第二、影片聚焦了古老文化技藝的沒落消亡,卻並沒有充分展示技藝傳承人面臨這種際遇時對於自己手藝的真實態度,更沒有思索這門技藝的未來與出路。
在電影的諸多段落里,都演繹了時光的流逝之中人們對嗩吶文化從尊敬崇尚到輕視鄙夷的轉變,嗩吶匠們的際遇也漸漸大不如前,甚至生計困難,一籌莫展。
可是,電影的節奏到此就陷入了停滯,只是一味的刻畫新時代的人們對於嗩吶匠活的輕視,並沒有深入展現這些手藝匠人們自己對於嗩吶這門技藝的內心看法,大多數嗩吶匠們都受生活窮困所迫而前往都市謀生。
從前的嗩吶技藝雖然可以在喪喜之事上收到一定的答謝禮金,可是嗩吶吹奏從來都不是嗩吶匠們的職業,畢竟人口有限的幾個小小村鎮紅白事再多也只是偶有發生,影片里即便是嗩吶王焦三爺也主要是靠種地為生,過去人們對嗩吶匠的尊敬主要是因為嗩吶吹奏是對遠行故去者的一種人生評價,善惡尊卑,人生最後均由一支嗩吶曲評判,由此可以看出從前的嗩吶匠並非因為能帶來收入才吹嗩吶,而是因為這種文化與價值的體現才由衷喜愛這門技藝。
然而根據影片的展示,當時代更迭之後,彷彿僅僅因為嗩吶無法再帶來收入,嗩吶匠們就和其他人一樣也開始鄙夷自己的這門匠活,更甚至受生活所迫前往都市謀生後,彷彿跟隨了自己大半生的嗩吶就再與自己無關了一般。突然之間,嗩吶就因為「收入」這個從來不是匠人們心繫的因素,在手藝人自己眼中也淪落至彷彿連愛好都算不上了的境地。這種價值觀的轉變顯得突兀,並且撇開生活因素,匠人們對嗩吶的真實態度也並未被挖掘。

另一方面,影片中沒有任何關於嗩吶這門技藝應該何去何從的思索,大部分嗩吶匠人們都選擇了拋棄嗩吶前往都市,連身為主角的天鳴也似乎一直在焦慮無奈中聽之任之,等待著嗩吶因為某個老天恩賜機會的出現得到拯救,或者等待著嗩吶在時代變革中消亡。電影中沒有任何對傳統文化困境的思索與出路探索,卻在思考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等到了那位傅正局長帶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賜機會。
影片在思考缺失之外,帶來的劇情跳躍和態度定式令人遺憾。

第三、電影環境及細節營造上的刻意和模式化。
無論是焦三爺決定傳承人的圍觀會,喪禮現場給旁人解釋不能吹「百鳥朝鳳」的原因,還是結尾處嗩吶文化陷入困境時偶遇靠嗩吶乞討的手藝人,無不是固化價值觀的生硬植入和傳統模式化場景的刻意營造。
這個問題在婚禮現場的嗩吶班與西洋管弦樂器隊的對抗這一段落中凸顯到了頂峰。
先不論受喜事人家邀請的嗩吶班在主人已經道謝並示意可以休息了之後仍然進行吹奏對抗和打架的情節合不合理,即便是傳統與現代樂器的刻意對抗,雙方指揮人員不顧局面讓對抗升級,再到流氓出現挑事打架,這一系列場景和情節安排都顯得過於形式化。難道嗩吶所面臨的困境是因為這場婚禮上的管弦樂隊嗎,又難道通過展示一場這樣的對抗就能夠緩解嗩吶匠們的焦慮、解決傳統文化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嗎?不能,這隻能讓觀眾直接察覺到這樣的安排是為了達到凸顯嗩吶沒落而刻意為之的。

影片中多處諸如此類的模式化安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本片的水準。

第四、「百鳥朝鳳」樂曲的展示名不符實。
「百鳥朝鳳」這支樂曲一直是影片中多次提到難得一見的珍貴樂曲,只有當德高望重的人逝世時才有機會得以一聽,它的難度極高,一輩只傳一人,也只有真正的嗩吶頂尖高手才能駕馭。這支曲子從影片的片名開始就已經給人留下了懸念,加之片中凡提及者無不盛讚,無法不讓人充滿了期待。
其實,這支嗩吶名曲叫做「百鳥朝鳳」之意,就是指樂曲之中,德高望重之人故去,以鳳凰象徵逝去之人的精神未死,必將涅槃重生將尊貴德行傳承給百子化身的百鳥以求生生不息的心愿。雖是人死之時吹奏,卻洋溢著希望與生機的喜慶氣氛。因此「百鳥朝鳳」曲調本身是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動聽的百鳥和鳴之聲為主,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可是當焦三爺第一次在喪禮上吹起「百鳥朝鳳」時,影片卻摻雜了他帶病吹奏的悲情氣氛,刻意的煽情讓氛圍悲壯,此時「百鳥朝鳳」曲吹起,一悲一喜二者相衝,情感混亂,加之影片本身對這支曲子的編排準備不足,讓滿懷期待聽到這首嗩吶名曲的觀眾卻毫無震動,甚至沒有任何驚艷感可言。
這樣一支標上片名,貫穿整片的名曲,最終在影片的展示下顯得名不符實。

結合上面多處影片的不足之處,《百鳥朝鳳》的確並非一部名留影史的優秀之作,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感覺到吳天明先生在製作影片時對其傾注的熱情和努力,包括主角天鳴名字的暗喻,以及借嗩吶訴其電影人生和如今中國電影界的巨變引致問題的影射,都足以證明這是一部吳天明先生投入了大量心血,也寄予了精神寄託的電影。
可是,好壞自有標準評判,值得肯定的態度、值得尊敬的理念、值得讚頌的聲名都不能和電影本身的質量划上等號,吳天明先生是一位值得被歷史尊敬銘記的好導演,但《百鳥朝鳳》卻不是一部值得完全被觀眾肯定的好影片。

四、方勵是誰?他的下跪事件該如何評價?
在《百鳥朝鳳》這部影片的關鍵詞中,「方勵」這個名字是僅次於「吳天明」的存在,沒有他的下跪,這部影片可能會以最終¥ 400萬的票房下檔,而99.9%的中國人也可能不會知道這部電影的存在。
而方勵先生的一跪改變了這一切。

方勵先生的前世今生在相關問題的其他答案里有更為詳盡的回答,在此我就不再詳述了。
在此之前,你很可能沒有聽說過方勵這個名字和他的北京勞雷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但你一定看過或聽說過他所投資製作的電影。

作為電影投資和製作人,方勵先生長年致力於投資製作小眾藝術類電影,他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給很多有才華有想法卻沒有資金的電影人提供了機會,方勵先生投資製作的影片里有一半無法在中國上映或者上映後被禁止公映,早年他投資的幾乎所有電影都以賠錢告終,可是出於對藝術電影的熱愛,他依然堅持投資那些大多數人無視且風險率極高的電影項目,而每一次投資的電影賠本,從未阻止他繼續投資此類電影的腳步,因此方勵先生被中國電影界稱為「地下電影教父」,他的這樣一種對於電影藝術的執著追求和深愛令人尊敬。
2001年,方勵先生資助王超導演拍攝了個人的第一部執導影片《安陽嬰兒》,這也是方勵先生首次介入電影創作,但因為沒有向廣電總局電影局申請拍攝許可證,而收到了限制拍片三年的禁令。

三年後的2004年,王超先生的禁令到期後,方勵先生又資助其拍攝了一部講述礦山事故罪與救贖故事的《日日夜夜》,可惜影片因為太過先鋒和個性的表現手法再次被禁。

同為2004年,方勵先生投資了婁燁先生導演的《頤和園》,可是最終因為拍攝的故事內容與向廣電總局備案的劇本內容截然不同,又一次的遭到禁映,胎死腹中。

2005年,方勵先生首次與女性導演李玉女士合作,投資拍攝了李玉導演的首部作品《紅顏》,卻最終因為演員名氣不夠響亮,電影類型太過小眾而票房慘敗,最終無法收回成本。

在連續投資失敗四部電影后,方勵先生也一直在反思自己試圖把藝術電影與商業市場完美嫁接的方式,即便再熱愛電影,再偏愛藝術類型,也無法承受永無止境的虧損,而這也不是為電影事業做出貢獻和實現自己電影抱負的可持續發展方向。於是在之後的投資製作中,方勵先生在堅持藝術電影形式的前提下,一定程度的迎合了市場的喜好,開始採用知大牌明星擔當主演。這是方勵先生痛定思痛之後,想藝術電影市場探索盈利可能的第一此嘗試。
在2007年和李玉女士合作的第二部電影《蘋果》因為電影故事涉嫌情色內容,電影6次送往廣電總局審核,一共進行了53處改動、17分鐘內容的刪減,終於得以上映。
在電影中,梁家輝、范冰冰、佟大為等有票房號召和保證的知名明星擔當主演,並且影片進行了之前都沒有的主流渠道宣傳,並且打出了美女范冰冰為藝術獻身裸露演出的轟動性賣點,一時關注度激增。
然而電影沒上映不到一周,票房剛剛回應了宣傳帶來的熱度,累積剛超千萬,就因「違規製作色情內容的片段」接到廣電總局通知被緊急下檔,再次遭禁。李玉女士被罰三年不得拍攝電影,方勵先生也被罰兩年不得投資製作電影。

至此,方勵先生投資的五部電影全部虧損,共計賠本¥ 4000多萬,方勵先生「地下電影教父」的名號由此傳開,儘管方勵先生接受採訪時表示「我是被地下的」,卻也無法改變其對電影的熱情輸給了制度和市場的事實。
可是,方勵先生沒有氣餒,2011年處罰期剛過,方勵先生就和李玉女士進行了第三次合作,拍攝了電影《觀音山》。

這部電影再次延續了《蘋果》的市場化宣傳方向,再次找來了有名氣有票房號召力的范冰冰、張艾嘉、陳柏霖擔當主演,方勵先生本人也在電影中飾演了一個戲份頗多的配角。此時在電影市場滾打多年的方勵先生已經逐漸摸清了市場的喜好方向,也有了自己的策略,為了在電影上映前擴大影片的影響力,開始大力渲染宣傳范冰冰與導演李玉在《觀音山》宣傳活動中爆出的舌吻事件,一時間稍微關注娛樂新聞或上網的人們無不知曉。

這一次做足準備功夫的努力讓「地下電影教父」方勵先生終於逆轉了乾坤,《觀音山》最終不僅以¥ 1700萬的製作、宣傳成本,收穫了¥ 8000萬的票房,成為了當年中國文藝片影史最高票房紀錄,還在第2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斬獲最佳藝術貢獻獎,同時讓范冰冰戴上了影后的桂冠,之後國內外多個電影獎上《觀音山》更是收穫了諸多獎項和提名。
2012年,借著《觀音山》大好的東風,方勵先生乘勝追擊,第四次和李玉女士合作拍攝了電影《二次曝光》。
影片再次請來了幸運女神范冰冰,以及2011年由劇集《宮鎖心玉》引發人氣爆炸的馮紹峰,以及人氣不俗的霍思燕擔當主演。
早已熟門熟路的方勵先生再次為影片進行了大規模的宣傳推廣,為了給影片造勢,以及晉陞為營銷大師的方勵先生不僅製造出范冰冰在影片宣傳活動中公開神秘戀情的噱頭,隨後范冰冰還在自己工作室的官方微博當中表達了自己的愛情態度稱:「有心,就會有心事」為影片拉升關注度。

方勵先生甚至親自上陣效仿《觀音山》宣傳時范冰冰和導演李玉的舌吻,與紅毯嘉賓、《青年電影手冊》的主編程青松先生熱吻來收割關注度為影片宣傳。

而影片也最終不負眾望,票房過億,同時也形成了方勵、李玉、范冰冰的黃金三角搭檔模式。而《二次曝光》中採用的Flying-Cam無人直升機航拍技術,為方勵先生與比利時工程師艾曼紐先生(Emmanuel Previnaire)共同控股的香港FCI國際公司的獨家技術,在兩年後的2014年,方勵先生還憑藉參與對無人直升機航拍系統的研發,獲得了第86屆奧斯卡的最高技術獎項。

2014年,方勵先生和韓寒先生開始合作新電影《後會無期》。
已經獨具投資商業眼光的方勵先生其實早在2011年就已買了韓寒小說《光榮日》的版權,因而熟識韓寒,2011年的《觀音山》中,方勵先生還特意邀請韓寒先生為影片主題曲《辭》作詞,為3年後的《後會無期》打下合作基礎。

在《後會無期》進行了多方參與多渠道擴散影響的轟炸式宣傳,加之方勵先生看準了韓寒先生這位在80後中人氣頗高的時代代表性作家執導電影的影響力,果不其然,《後會無期》上映18天就狂卷票房¥ 6億多,一舉成就中國影史處女電影第四高票房。
雖然電影票房高達6億,但多方參與影片的投資人分利之後,最終方勵先生只掙到¥ 2000萬,但這依然不失為一次輝煌的成功。

2014年同年,方勵先生再次投資了題材極其小眾、無明星、無宣傳點、風險率極高的純藝術電影《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
儘管影片沒有任何商業賣點,但已經深諳營銷之道的方勵先生依然為這部影片打出了「西部少年派」的旗號和多電影節獲獎和提名來吸引眼球。
雖然最終影片沒有收回成本,但早已摸清市場的方勵先生表示從一開始就沒有指望這部電影賺錢,投資它僅僅是因為自己熱愛電影,想要支持新晉導演的責任和初心。

2015年,方勵先生再次複製了黃金鐵三角模式,聯手李玉女士、范冰冰帶來了新電影《萬物生長》,雖然影片質量普遍遭到影迷質疑和詬病,但因為黃金鐵三角模式本身的品牌效應,加之范冰冰爆棚的人氣,以及方勵先生一如既往的宣傳支持,電影最終票房突破¥ 一億,以勝利者的姿態收場。

至此,相信你已經對於方勵先生的個人經歷和情懷有了一定的了解。
對於這樣一位毋庸懷疑對電影極其熱愛,特別是藝術電影無比偏愛,長年投資藝術電影,且多次投資風險率極高作品並最終虧損的舉動,表明方勵先生投資電影並不是以經濟回報為唯一指標的。
在經歷了多年電影圈的摸爬滾打,方勵先生儼然也已經成為了一個營銷大師,綜合其以往對多部電影的成功營銷案例,足以表明方勵先生早已具備了準確判斷市場方向、觀眾喜好、賣點噱頭的能力和經驗,也早已擁有了扭轉劣勢,化腐朽為神奇的營銷手段。
而作為一名電影投資和製片人,投資電影完全不求經濟回報,從事業和個人抱負長遠的可持續性發展上來看,是不符合實際,不符合規律,也無法持續的。

《百鳥朝鳳》之初,方勵先生並沒有參與,影片主要投資方是曲江影視,方勵先生是在影片發行遇到困難後受到吳天明先生的女兒吳妍妍女士委託,後期才加入到電影中來的,僅僅負責電影的宣發工作,為了讓影片順利上映,據傳方勵先生因為敬仰吳天明先生的名聲,而自掏腰包為影片投資了¥ 100萬的發行資金,在之後的宣發上更是不遺餘力。
作為一個同樣深愛電影的人,我從未懷疑方勵先生誠心還吳天明先生遺作上映心愿的這份初衷,也相信他衷心渴望吳天明導演的這部影片能夠得到觀眾和市場的認可與褒讚,他對電影長年不變的情義使我相信他對吳天明先生心存敬佩之情才願意為這部電影傾注心血。方勵先生是一位有個性且喜歡率性而為的性情中人,但同時作為一名精明的投資人,在炒作宣傳比比皆是的現代社會,用任何符合法律的方式去收回投資並期望收穫回報的要求也是理所當然。
因此,鑒於以上種種,對於方勵先生的下跪事件,相信一千萬個人會有一千萬個不同版本的答案。

但在我看來,方勵先生下跪的初衷其實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下跪事件引起了人們對於藝術電影境遇的討論與反思。
方勵先生的這次出場不只給了《百鳥朝鳳》和他自己一個上場的機會,也給出了人們反思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機會。

近兩年,像《十二公民》、《心迷宮》、《烈日灼心》、《飛越老人院》這樣頗為優秀的偏藝術電影,在電影市場上普遍不敵質量低劣但宣傳到位的低水準製作,藝術電影這樣的際遇和方勵先生下跪事件帶來的褒貶大討論之間的聯繫,就是應該反思如何化解小成本優秀影片的這種困境:
第一,我們的電影市場過度逐利和功利化,決定影片是否成功的條件單一,造成了壓迫藝術類優秀電影生存空間的可能性或必然性。
第二,觀眾對於電影前期的認知過於受到電影發行方宣傳手段影響,缺乏全面的了解性和理性的自我判斷力。

第三,觀眾對於小成本電影和藝術電影的認知度與接受度有限,多元化欣賞能力、觀影素養與審美品位需要思考與提升。


僅希望《百鳥朝鳳》和這次事件日後能夠為中國電影市場帶來有利的改變和更良性的發展,也希望觀眾朋友們未來能夠給不同類型的電影更多機會去了解和賞析。
希望中國電影的明天能更好更輝煌。

愛影如心,與水無緣。 — — 小小日月之心


很抱歉,我要來凈瞎說一些大實話了。(多圖)

如果想要把嗩吶式微談成外來和本土文化的衝突這件事情的可以歇歇了,嗩吶是從波斯傳入的,是個舶來品,在明朝還被認為是『胡人樂器』,使我中華『正音不在』(注1)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

明代戲曲家徐渭的《南詞敘錄》)徐渭認為,嗩吶是金朝、元朝的遺物,是女真人、蒙古人帶到中原來的,因為這些「胡人」的樂曲盛行,而使中華正音不在。

當然,這並不是說嗩吶那就一定不能獲得傳統的身份,畢竟他在中國的民間也流傳了幾百年了。但問題在於,嗩吶自己也是從外面流入的,那麼今天的嗩吶所面臨的西洋樂的衝擊,也就如昔日它以外來新生之姿態,向那些更古老的樂器所發出的衝擊是一樣一樣的(順便說句,當時被當做中國本土樂器的琵琶等樂器,也是外來的。)。一個是今天的外來者,一個是昨天的外來者,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厚此薄彼呢?

如果說要把嗩吶式微這件事說成傳統文化的在現代衝擊下的保存問題,這也不太合適。

誰能代表傳統?傳統的標準是什麼?按時間嗎?

我們的國粹京劇,到現在為止,只有200多年的歷史,崑曲好一點,大概也只有600多年,目前現存的中國的戲曲藝術形式裡面,保留最時間最久的大概是秦腔了,可以追溯到秦代時期,比起嗩吶來,我們是不是應該先建議國家成立一個中國秦腔院?秦腔發展的同時,幾百種各種民間戲劇戲曲曲藝藝術,也在不斷地消失合併,被淘汰或融匯傳承下來,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 渭南地區大荔、 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 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 東路梆子);……流行於乾縣、 禮泉、富平、涇陽、三原、 臨潼一帶的稱北路秦腔(即阿宮腔,亦稱遏宮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近五十年來,東、西、南、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我們今天所講的每一個傳統文化形式,在他們的誕生之初,都是一個新興的物種,在他們前方,都是被淘汰被替代了的舊形式的的滅亡。

摧枯拉朽,嬰兒新啼。

嗩吶(或者可以指代任何一個有年頭的藝術形式)被時代淘汰了,令大家很痛心,所以要被保護起來,那每年消失的幾十上百個流派的曲種,是不是都要保護起來呢?要保護什麼的都沒有問題,問題是誰看去看呢?沒有人去看,沒有足夠的觀眾,誰又負責養他們呢?這麼多種藝術,是不是都要教育著(或者直接說吧,逼迫)觀眾們去看呢?

陳佩斯老師說過:

你管得了我,還管得了觀眾愛看誰么?

藝術是為了他的受眾而存在的,儘管藝術的形式有大眾的也有小眾,但無論如何,失去了觀眾的藝術就該滅亡。藝術形式和人有生老病死,生物種群代代繁衍生息,有興有衰,生物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樣,不合時宜者被淘汰,是一個自然規律,不為桀亡,不為堯存。

給已經喪失了受眾的藝術續命,留下的也不是「傳統藝術」,而只是一具殭屍——而已。

『傳統藝術』的問題,上面討論完了,我們來討論這個電影本身,說實話,在我看來,這電影幾乎都不能算是討論傳統『藝術』的問題。貌似從頭到尾,焦老爺子也沒有提到嗩吶這門『手藝』本身碰上了什麼大不了的問題。談的都是另一個問題——規矩。

時代變了,規矩沒了,所以焦老爺子衝冠一怒了。但是這說辭怎麼好像和某人那麼像?

兩部電影,兩個人,兩個角色,但不但說辭像,外表像,連神情都那麼像,是不是?在焦老爺子的心裡規矩是什麼呢?

因為自己是一個嗩吶匠,所以,規矩就是要把嗩吶匠當做神仙大爺一樣的伺候著,不這麼做就是沒了規矩。

一個是三秦大地里吹嗩吶的農民,一個是北京皇城裡拿著武士刀和人掐架的老炮兒,兩個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竟然在同一件事情上達成了高度共識——規矩。倆人見面,應該能成為一對很好的基友。

看來看去,原來他們所掛在嘴邊的規矩,無非就是——『按規矩,我是你大爺』

這規矩是誰定的?誰準的?理在哪兒呢?從哪裡論起的?

最令人無語的,是這段『規矩的討論』根本不是原著的內容(注3),而是電影的再發揮,再創作。

吹嗩吶的就是那大爺,那敲鼓的算不算大爺,吹笙的算不算大爺?

師兄不願意去吹堂會,焦老爺子衝過去就把別人衣服一陣亂扔。

看看這眼神,不像是個老藝術家,倒像是個族長。

不是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無雙鎮就算沒有嗩吶,好像也沒出什麼亂子(後面還會說到,按照原著,一來病死的根本不是焦三,二來,其實焦三不吹游家班不吹嗩吶,無雙鎮又有了其他的嗩吶班子,但在電影里,焦三老覺得鎮子上只有他能吹嗩吶,沒有他,無雙鎮就沒有嗩吶。怎麼樣,是不是有種欽定的感覺?),老百姓自然還是有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照樣辦著自己的紅白喜事。

沒人禁止游天鳴吹嗩吶,沒人不讓游家班吹下去,尤其是嗩吶大部分都是獨奏,百鳥朝鳳更是。電影里一邊說『嗩吶是吹給自己聽的』,但另外一邊,只要沒有了孝子賢孫的伺候,那不明覺厲的『規矩』,那些『把嗩吶吹到骨頭裡的人』,頓時就覺得嗩吶完了,嗩吶沒了,無雙鎮沒嗩吶了,這是要鬧哪樣?

不是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這嗩吶也並不是只有你們焦家班游家班一家吹的。與其說焦老爺子命里不能缺嗩吶,倒不如說是他是離不開那『規矩』里隱含著賦予他的權柄,威嚴,那太師椅上孝子賢孫千感萬謝。

大實話又來了: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讓我很不舒服。是因為這個電影從內容到形式上都透著的一股無可救藥的自戀和虛偽。

如同下面已經有很多很多在陝北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所說的,嗩吶匠人的地位根本沒有那麼高,百鳥朝鳳也是一首喜慶的曲子,而非用於喪禮,一碼歸一碼,這不賴電影,這是小說《百鳥朝鳳》的作者肖江虹所做的藝術創作,嗩吶也可以象徵各種民間藝術。但是,就這樣,本片主創人員還嫌不夠,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編,繼續夾帶私貨比如:

1、在老馬家喪禮(電影改為雷家的壽宴)上,原文中樂隊里並沒有搔首弄姿的女歌手,電影憑空加了這個角色並加上了重頭戲(詳見補1),當時焦三也沒出場。

2、在竇家喪禮上,游天鳴沒病,他一時間忘了譜,而焦三也沒有替他吹百鳥朝鳳,而是氣得把嗩吶掰斷了。(詳細可見注2),原文:

我的行為讓無雙鎮這個古老的職業用一種異常醜陋的形式完結掉了,連在湮沒於時代變化中的最後一刻也未能保持它曾經擁有的尊嚴。

3、游家班解散之後,無雙鎮又有了新的嗩吶班子,熱鬧不減,雖然水平差,但是無論是四台八台是十六台,只要給錢就吹。

4,師傅醉酒那次,根本沒有說『孝子賢孫千感萬謝』『現在誰還把我們嗩吶匠當回事』這樣的話(上面截圖的部分),這全是電影「設計的台詞」,要我說,這改的叫一個刻意,一個糟糕。(注3)

5、焦三沒病也沒死,活得好好的,他在竇庄沒有吹嗩吶,當然也就更沒吹出血,他在其他人,包括游天鳴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偷偷跑去省城裡藍玉的紙箱廠看大門。(注4)

6,病死的人不是焦三,是游天鳴的父親游本盛,也正是游本盛,賣了牛,想把游家班聚攏來。在焦三,師兄們一個個放棄嗩吶的時候,真正堅守這嗩吶的,是被嗩吶拒絕了一輩子,沒吹過嗩吶的門外漢游本盛。

這一處處改動,電影的主創人員的目的只有一個:拔高再拔高,造神再造神。費勁心思,把焦三這個人物反覆拔高,最後用一個殉道者之死進行神格化,絲毫不尊重嗩吶本身(或任何傳統文化本身),不尊重事實,不尊重現實,甚至也不尊重原著,夾帶私貨無數。無非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意淫:

所以我的評價是:無可救藥的自戀和虛偽。

————————————————

文章贊同數過千了,按照慣例,我要補一點後記。以FAQ的形式,把所有在評論中常見的問題一次性給大家解釋清楚。

FAQ01:我對該電影的藝術水平評價如何,為什麼?
坦率地說,我對這部電影整體的水平的評價是負面的。因為這部電影的表現手法和它的主題出現了嚴重脫節。他的藝術表現手法很難支撐它的主題。情節的起承轉合,主題的升華都非常生硬,引起觀眾的莫名其妙感,甚至是反感。上一個犯這樣錯誤的著名電影,是道士下山,更早的一個,是無極。一些小導演的作品我就不提了,一個電影市場裡面本來就有水平高低的電影,但是既然是標榜追求高質量的藝術電影,這樣的水平是不應該的。

下面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與我相左的意見,我歡迎大家可以討論電影,疑義相與析。但是我要指出的是,那麼多人去評論這部電影,我是唯一的一個從情節設置鏡頭運用,這些電影的最基本表現元素(連圖都截給大家了)來討論這個電影的。來評論電影,一不談情節,二不講鏡頭,這影評飛在天空,空不空,虛不虛啊?

不管電影主題是多麼的高遠,導演的藝術手法一定要能夠表現齣電影的主題。而藝術手法對主題的還原度也就是導演的水平所在。否則,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不就都先驗地成為偉大的愛國主義作品了嗎?

這個論點居然還需要事先科普,坦率地說,令我覺得某些吹捧藝術片的『影評人』十分可笑。

FAQ02,為什麼一定要非常執著於原著呢,電影和小說難道不能完全分離開來嗎?
我很理解電影和小說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表現的方法上進行必要改動也是理所當然的。改動本身不是壞事,但是改得好,還是改得壞,就很值得比較討論一番了。這部電影,在80%以上的篇幅都幾乎原封不動的忠實於小說的原著,忠實的程度可說到台詞都是書中的原話,卻進行了十多處重大改編。
這些改編究竟是想要達到什麼目的,表達什麼主題很耐人尋味,我認真的閱讀了小說的全文,在跟電影相互比較,不得不得出了一個令我憤怒的結論:就是這部電影裡面導演想要夾帶的私貨實在太多,最終的結果是電影所呈現出來的面貌,和小說原本能夠體現出的立意高遠相比,庸俗化、降低了一個量級。這就和小時候必要的改編,和那些甚至優於小說原著的改編,性質截然不同了。我建議大家去讀一讀那本原著,篇幅不長,大概只有兩三萬字,十來分鐘就可以讀完,最後也許會得出和我一樣的結論。
原著:http://www.qb5200.com/content/2016-01-05/407404.html
電影對原著的改動中只有一處,是比較好的,就是增加了一處在稻草房失火,游天明想要搶回在失火的稻草房中的嗩吶,這個情節,通順地解釋了為什麼師傅認定游天鳴比藍玉適合成為嗩吶傳人。但其他的改動,都是把原著往下改,庸俗化簡單化。
不客氣地說,作為一部小說改編電影。沒有讀過原著,對電影的理解是不完整的。

FAQ03:藝術片不容易,我們能不能夠對百鳥朝鳳寬容一點呢
我承認藝術片遭遇的困境,也需要我們進行關注,但這絕不是說對水平不高的作品進行妥協。
我記得很多年前電影雜誌就說過。中國,缺乏大批量的電影佳作,整體水平偏低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沒有一個有水平有分量,有公信力的文藝評論界,沒有足夠的電影批評家。

我們現在都懂得這個道理,沒有稱職的FDA,你就吃不上放心的食品,用不上能夠真正治病的好葯。如果工商局不妥善履行職責,那麼你就沒有辦法阻擋市場里劣幣驅逐良幣。
既然如此,為什麼有人會認為,一味的縱容,無原則的妥協。可以培養出一個好的文藝片生長環境來呢。
要是有機會問問天上的吳老爺子,一部拍得不好的影片應不應該備受讚譽,只因為這是部藝術片呢,老爺子會怎麼回答?

你猜?

————————————

補1:
電影從76:05出現了洋樂隊的鏡頭,這個鏡頭的中央,就是這個豹紋的女人,並且她開始又唱又跳。

這個鏡頭,以豹紋女為絕對中心位置,構圖和色調也「鶴立雞群」,整個樂隊,指揮乃至觀眾都圍繞這個豹紋女。這樣的畫面機位固定了9秒鐘(到76:14),轉換成這個畫面:

這個鏡頭裡,豹紋女的腰,臀,大腿,以其臀部為中心,佔據了畫面的1/4,並帶有強烈的扭臀動作,畫面左半邊則是垂涎欲滴的小年輕觀眾,目光焦點都在豹紋女上。鏡頭持續了4秒鐘(到76:18),然後變成以下這樣:

整個鏡頭的視角,隨著豹紋女扭動的腰肢,從面部開始,緩慢下移,直到豹紋女的腿部,整個過程全部是近景鏡頭,持續7秒鐘(到76:25),然後

這樣,小青年流口水,旁邊是豹紋衫的鏡頭持續了4秒(到76:29)。

在差不多接近半分鐘的時間裡,電影鏡頭就沒有離開過這個豹紋女人扭動的身體,並且絕大多數都是近景鏡頭。至於樂隊,音樂,這些本應該和嗩吶對立的元素,則一點也沒有呈現。
導演的電影語言,把」嗩吶——西洋樂」的衝突,硬生生地變成了「嗩吶——豹紋女」的衝突。

在畫面中那個戴著蛤蟆鏡,看著豹紋女郎,搔首弄姿扭臀唱歌表演,看得津津有味,口水橫流的青年人,就是後來和游家班發生衝突的始作俑者。

這一段,在原著小說中是這樣寫的:

讓老馬由死而生的,是那支樂隊。
先是幾個人叮叮咚咚地亂敲一通,然後就唱開了。
鼓搗吉他的邊彈邊唱,唱的過程中還搖頭晃腦的。他唱的是什麼我聽不懂,我的師弟藍玉在一旁跟著哼哼,我問藍玉他唱的是什麼,藍玉說是時下正流行的,只能跟著哼哼幾句,整個兒的記不住,曲子叫什麼名字也記不住了。
開始,木庄的鄉親們站在院子里,臉上都有了怒氣。每個人都不很適應,臉上都有矜持的不滿,一個上了年紀的阿婆把手裡的一棵白菜狠狠地摔在地上,眼神離奇的憤怒,嘴裡還咕咕囔囔,最後很沉痛地看了看靈堂。我知道她是在為死去的老馬打抱不平呢!漸漸地,大家的神色開始舒展開了,有一些年輕人還饒有興緻地圍在樂隊的周圍,環抱雙手,唱到自己熟悉的曲子時還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哼。

雖然我不是什麼電影方面的專家,但我也覺得,電影對原著的改編,極大地改變了故事的原意,降低了原著的思想性,改編裡面透著對西洋樂(新事物的代表)惡意的貶低。他們把在一場表演上,現場的觀眾自然表現的對流行音樂,新音樂的青睞,游家班被搶了風頭的尷尬,硬生生的變成了一個所謂傳統文化代表的嗩吶和帶有半色情意味的三俗表演的衝突。

這種衝突的設計,迴避了嗩吶和西洋樂器作為同等的音樂藝術的對等競爭,而把西洋樂抹黑成為一個靠性感女露大腿扭屁股獲得觀眾青睞的「三俗」表演,「嗩吶」成了一個一個靠扭曲,污衊,貶低對手來獲得道德高地的衛道士,一個反三俗先鋒。

這到底是褒揚嗩吶,還是貶低嗩吶呢?

對此, @黃梓軒 給我的說法是:

出活那場戲,我的理解是勢不兩立,搔首弄姿的豹紋女歌手是新的時代,不是外來文化,而是一個新的時代,就是新老時代的衝突,不是為了什麼表現手法,而且為了表現手法這句話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我覺得,雖然文藝評論是很主觀的事情,這位黃同志,要麼是藝術評判能力,電影鑒賞能力有問題,要麼就是閉上眼睛胡扯淡。

注1:

  在金、元時期,傳到中國中原地區。曾譯作「鎖吶」「銷吶」「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但仍將其視為外族的樂器:「至於喇叭、嗩吶之流,並其器皆金、元遺物矣。」(參見明代戲曲家徐渭的《南詞敘錄》)徐渭認為,嗩吶是金朝、元朝的遺物,是女真人、蒙古人帶到中原來的,因為這些「胡人」的樂曲盛行,而使中華正音不在。

  在戲曲家徐渭的抱怨中,我們似乎能感受到四百多年前的一場對決:一邊是以琵琶、古箏、笛子、阮咸為代表的本土樂器,一邊是以嗩吶、喇叭為代表的外來樂器,那時的嗩吶猶如《百鳥朝鳳》里的管弦樂,站在台上睥睨地望著太師椅上的本土樂器們。這個似曾相識的場景,放佛是歷史的輪迴一般。

注2:

我把嗩吶送到嘴裡,忽然眼前一片漆黑。

直到今天我都活在那段悔恨中,我本可以從容地完成一個鄉村樂師所能完成的最高使命,可以讓後人提起這段近乎傳奇的事件時還能提起我的名字,本可以讓樂師這個職業在鄉村實現最動人的謝幕演出,甚至可以用一種近於神聖的方式結束我的樂師生涯。可就在那一瞬間,這些可能統統沒有了,我的行為讓無雙鎮這個古老的職業用一種異常醜陋的形式完結掉了,連在湮沒於時代變化中的最後一刻也未能保持它曾經擁有的尊嚴。所以,在記錄下這段經歷的時候,我面臨著可怕的記憶煎熬,我感覺我心靈深處的一塊被時間慢慢治癒的傷疤又被重新揭開,我清楚地看見它鮮血淋漓,繼而是透骨的疼痛。重新睜開眼,一雙雙焦渴的眼睛全都在看著我。我把嗩吶從嘴裡慢慢抽出來,站起來對我的師傅說:
「對不起大家,這個曲子我忘了!」
出人意料,師傅笑了,下面的人也笑了。下面的人還在笑,師傅卻哭了,他蹲在地上放聲痛哭,我、我的大師兄,還有我的師弟藍玉,我們站在師傅的身邊,誰都不說話。師傅哭了一陣,站起來對還跪在地上的孝子鞠了三個躬,說我們對不起竇老支書,也對不起各位孝子。
焦三爺吹一個不就行了!人群中有人建議。
師傅擺擺手,說我早就沒有這個資格了,這個班子不是焦家班,只有游家班的班主才有這個資格。師傅說完轉過身從我手裡搶過那支嗩吶,抬起膝蓋,兩手握著嗩吶猛力一沉。
咔嚓!

注3

最讓我驚奇的是那天師傅喝完酒後在飯桌上的話,那個多喲!比我在土庄聽他說了三年的話還多。那天師傅說的一些話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師傅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就像一隻老狼,兩手撐著桌面,臉向我這邊傾斜著,眼睛裡則是血紅的光芒。他說嗩吶匠眼睛不要只盯著那幾張白花花的票子,要盯著手裡那桿嗩吶;還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最後我的師傅焦三爺終於扛不過他珍藏了十年的陳家酒坊的高度燒酒,癱倒在桌子上了,他倒下去的那一刻,兩隻眼睛直直地看著我說:
「有時間去看看你的師弟藍玉吧!」

注4

省城真大,走下客車我有了溺水的感覺。
根據地址東尋西找了一整天,我終於在一個衚衕里找到了藍玉的紙箱廠。
推開鐵門,一個守門的老頭在門裡一間昏暗的屋子裡看報紙。
請問藍玉在嗎?
「藍廠長出門去了。」老頭答,「你找他什麼事?」老頭抬起頭問。
「師傅!」
……


如果吳天明還健在,你們還會如此讚譽《百鳥朝鳳》嗎?

文/楊時暘

電影是從一個紀念性的片場花絮開始的,接續著張藝謀和馬丁-斯科塞斯對於吳天明的感念與敬意。從這個與眾不同的開場,就已經註定了《百鳥朝鳳》的基調,相比於正常上映的故事片,這次公映更像是一次電影圈內方式特殊的祭奠。

吳天明是值得尊重的,從人格魅力,到中國電影改制時期的魄力,以及對於第五代整體意義上的推動,他都功不可沒,更何況,他還一直沒有放下個人的創作。但是,尊敬和紀念一個人是一回事,評判他作品的質量是另一回事——哪怕是遺作。

從作品本體上講,《百鳥朝鳳》絕非佳作,甚至都夠不上中等水準。從故事上看,這是一個無比陳舊的題材,如果把它放置於1990年代初的社會轉型期當口,這或許會成為一種與時代同步的,對於人心精準的把握,但是在2016年的當下去審視這部作品,它真的不具備穿透歷史打敗時間的實力,更何況,它的表現手法和價值觀也都是極其陳舊甚至經不起推敲的。

《百鳥朝鳳》的這類故事,經常出現在那種作協范兒的作家們早期的作品中,藉由一種藝術或者工藝的消逝為由頭,慨嘆一種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消散。通常,由於這一類作家都具備深刻的鄉土經驗,他們又無法超越自己的經驗,造成的結果就是下意識地反都市文明,用一種喟嘆的方式歌頌著註定消亡的農耕文明。他們樂於把農耕文明美好化,把城市化進程當做一種吞噬田園牧歌的怪物,從而將文明進程解釋為人心不古和世風日下。《百鳥朝鳳》當中仍然殘存著這種典型的情結。即便在最後的部分中,導演極力表現更多的人走向都市文明的決心以及時代不可調頭的方向,但是,從主角的命運設置到故事的氣質都仍然沉浸於悲傷的調子,那首嗩吶吹奏的「百鳥朝鳳」仍然是明確的獻給農耕時代和小農經濟的輓歌,對於那種經濟模式的逝去,這部電影仍然是不甘的。

從一開場,這部電影就顯露了眾多中國農村中的悲劇性事實,充滿暴力和強迫的父權,無法接受正常教育而只能把吹奏嗩吶當做生活最高追求的孩童,等等。但是,吳天明並沒有用寫實的眼光和抽離的視角去審視那一切,而是幾乎站在那種價值觀之中,進行著一種近乎甜蜜地描述。

在他的演繹中,農村再一次被「鄉村化」了,靜謐小院中講究的影壁,鞦韆,花草和螢火蟲,這一切都鑲嵌著朦朧的光暈。如果這是一個從未有過鄉村經驗的年輕導演拍攝的電視劇,還算情有可原,但是這出自吳天明之手的電影,就顯得有些可疑而刻意。

中國沒有鄉村,只有農村,那些地域的衰敗是超過人們想像的,它從未真的成為安寧的靈魂收容所,但是在很多知識分子的重述中,農村一次次變成童話中的想像空間。比這更虛假的還有對人物的描摹。主角焦師傅作為一個主業種地,業餘時間為婚喪嫁娶吹嗩吶的莊稼漢,在影片中經常變身演講家。他像電視劇里塑造出來的基層幹部那樣,有理有據地闡述嗩吶的意義,以及這種樂器在文化,乃至精神傳承上的象徵,有著抑揚頓挫的語調和適時的情緒上的起承轉合,而在特別恰當的當口,呈扇面狀圍攏的村民會自發地鼓掌。這一切都是「晚會化」的景觀,而絕不可能出現在黃土瀰漫的陝西村莊中。

這部戲是寫實的基調混雜著一點點寫意的情緒。而嗩吶,在整部戲中扮演了一個象徵物,它既是實體,又是虛指。最初,吹嗩吶的人可以得到尊敬以及物質收益,但是,物質收穫的部分一直被故事遮掩過去,堅持強調精神性的部分,它成為了獲得村人尊敬的途徑。而後來,嗩吶在改革開放突飛猛進的時期,又成為了落後和迂腐的代表。

其實,從很多人內心的活動去看,當年熱愛嗩吶以及日後拋棄嗩吶,更多的都是出於實用主義的目的,只捎帶著一些精神上的成就感,但是在電影中,這一切都被一種清教徒式的道德主義傾向所遮蓋。師傅一輩,即便對方給大筆錢財,也最終因為覺得死者不夠德高望重而拒絕為其演奏百鳥朝鳳,而到了徒弟一輩,為了保住嗩吶的傳承,堅持著不去大都市打工而非要堅守在農村,哪怕已經沒人聘請他們演出。從現實上考量,這根本都是不切實際的缺乏可信度的橋段,這種總要在俗世中塑造一個去肉身化、剔除慾望化的人物的做法,基本上是下意識地塑造典型人物的糟糕習慣。

在一系列矯揉造作的進程之後,最終,導演給了一個相對摺中主義的尾巴——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中了這些吹奏民樂的漢子,讓他們有可能得以作為一段影音資料被永久保存。而師傅死了,他的魂靈在一曲嗩吶中,得以遠去。

這部電影,直到最後也沒有展示一種透徹的、現代化的價值觀,仍然困守在非此即彼的模式中,困於鄉村獨自吹奏無人願聽的嗩吶代表著信守諾言,而去往城市尋求更好的生活卻意味著背信棄義。至少,電影的結尾還有明顯的這種道德化的傾向。也正是因為這種特別不合時宜的頑固意象,使得即便是師傅離世時那一首送終的哀曲,也喪失了基本的力度,毫不感人。

原本,這種題材完全可以更高級一些,寫盡時代流轉那一瞬間的殘忍與無奈,但是,《百鳥朝鳳》仍然停留在煽情的淺顯層面。這故事裡的所有人都操持著流利的普通話,用一兩句莫名其妙的髒話表演著裝點自己庄稼人的本分,人們的表情都是知識分子式的,總有一種凝重的面容,以及思索的眉頭,無處不在的煽情配樂讓電影看起來更像是地方政府拍攝的文化專題片。

有人喟嘆,《百鳥朝鳳》被《美國隊長3》等大片碾壓,票房不該如此慘淡云云,但實際上,即便沒有競爭對手的碾壓,它同樣不會有人去看。其實,這是一件好事,證明人們已經不再認可那樣扭曲的價值觀,也不再追憶逝去的農村生活,人們在城市化的路徑上已經找到了得當的位置。那些暴躁的父權,下跪的儀式和對於是否要離開鄉土的掙扎,人們再無感同身受,也無獵奇之心。那是一段過渡期,早就被遺忘。現在,仍然用歌唱的方式重述那段故事,顯得矯情而讓人不明就裡。

吳天明是中國電影史上的開拓者,曾經做出了很多勇敢之舉,對張藝謀以及整個第五代更是知遇之恩,但是,他的思維模式,美學認識和價值觀系統也不可避免的滯留於一個早被封存的時代中。他曾經拍攝的《變臉》獲獎無數,也承認自己拍攝過非常失敗的商業片。而如今,拋開對他本人的紀念與緬懷,單獨評價這部《百鳥朝鳳》,它確實是一部不盡如人意的作品。它配不上最近這如潮的讚譽,更多的時候人們是為了表達對一個人的追思,進而放鬆了對作品的評價,但是,為逝者諱這件事不應該出現在電影評論的系統中。以吳天明生前的性格來看,真實客觀地評價他的作品,或許才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被一位好姬友安利去看了,但覺得電影從西洋風樂隊出現的時候起節奏亂掉了,後半場完全不行。100分制的話,給60到65分吧。看完電影又找了原著小說看,小說能到75到80分。

先說電影吧,視覺我不太懂,只說我懂的部分。

好的部分:

選到這個題材眼光不錯,把故事背景從貴州挪到陝西很有創意,鄉村風光還不錯。

不好的部分:

1. 音樂。嗩吶匠們手指的節奏經常和樂曲的節奏不匹配。不過中國影視作品但凡涉及音樂,基本都脫不開這個問題。另外,片中對於《百鳥朝鳳》曲給的期望太高,反倒讓它在真正出現的時候,並沒有產生「很牛逼」的感覺。更可怕的是……按設定《百鳥朝鳳》是獨奏曲,但全片最後一次出現,它是夾雜在西洋弦樂裡面的。

2. 語言。這種類型的電影,選擇方言顯然會更有表現力。但本片是普通話+部分方言詞。

3. 人物塑造。好幾個角色的行為邏輯顯得單薄而混亂,最典型的是游天鳴的父親游本盛。開場時他是狂熱的嗩吶愛好者,把寶貝兒子送去完成自己未竟的夢想,兒子還未學成,就已經在村裡吹噓。很難想像這樣一個人在電影的後段,僅僅因為嗩吶匠不再有體面的收入和地位就對兒子惡言相向,但又在最後一台嗩吶的時候主動加入班裡打鈸。看完原作後,發現這些問題都是改編造成的。這一點在後文會專門提。

4. 劇情推進。從游家班成立起,很多情節缺乏必要的鋪墊,轉折顯得硬。這也是改編造成的。

5. 價值觀。導演持有一種樸素的「田園牧歌主義」的觀點,以嗩吶為代表的舊的文化、舊的鄉土社會是優雅的;而新時代是破壞性的,會摧毀嗩吶生存的空間,會戲劇性地剝奪嗩吶匠的手指和肺。但是他的思考也就到此為止了。實際上……這還是改編造成的。

下面講一下小說原作和電影的一些區別。劇透慎入

1. 藍玉。藍玉比游天鳴天賦高,腦子活,這個特點在原作中更明顯。在游家班人員不整時,藍玉曾經代班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後來去了省城開工廠。原作里沒有藍玉跟游天鳴的妹妹談戀愛的情節。

2. 焦三爺。原作中焦三爺沒有代替徒弟吹《百鳥朝鳳》,折斷了忘記曲調的游天鳴的嗩吶。此後去了藍玉的工廠當門衛。

3. 游本盛。原作里游本盛的行為轉變更有邏輯,而且最後身患重病,賣牛買樂器的不是焦三爺,而是游本盛,這就讓這個角色顯得更有意思。

4. 游天鳴。原作里的游天鳴天資更差,吹不出《百鳥朝鳳》的原因不是生病,而是不記得曲調。

5. 西洋樂隊。原作中西洋樂隊一陣風就過了,不再流行。此時游家班已經解散,無雙鎮出現了其他的嗩吶班子,有規模更大的樂團,但是技藝生疏,甚至不如游天鳴。這一點讓故事的調性升高了。

看完小說你就會發現,小說作者站在了比嗩吶匠們更高的一層在思考,而電影導演,站在了和嗩吶匠同一層,格局高下立見。


百鳥朝鳳 | 一跪3000萬的藝術

5月12號,我去看了百鳥朝鳳。走齣電影院時心情十分複雜,拿出手機跟好友你來我往說了二十多條,才漸漸平復下來。
別誤會,倒不是這個片子多麼好看多麼感動多麼震撼人心。我心情複雜,恰恰是因為這個片子的水準遠遠低於我的預期。

1.藝術片到底是什麼?

我特地Google了「商業片」和「藝術片」的定義,希望認真的討論這部傳說中遭受了無比不公平待遇的「藝術片」是多麼讓人心痛。

但是很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我得到的商業片定義非常簡單且明確——兩個要素,以賺錢為目的,迎合觀眾口味。
而大家在對藝術片下定義時出現了分歧。它似乎沒有標準,只有共性,有人說清新,有人說細膩,有人說要有諷刺,有人說要幽默。

最後竟然是百度百科給了個勉強算是標準的定義:

憑藉技巧、意願、想像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影視作品。

什麼意思?
結合前面商業片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除過紀實片,剩下電影,如果是為了賺錢拍的,就叫商業片,如果不是,就叫藝術片。

那麼尷尬的事情來了。既然《百鳥朝鳳》是藝術片,那它被拍出來的目的,最開始就不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去電影院看,而是美的表達和延續,是辛辣的諷刺和針砭。

且不說這部片子踮著腳尖能不能夠到美而辛辣,就單說片方以藝術片自居的態度,就不應該要求院線多排片子。

院線也是要吃飯的啊。

這樣對商業片公平么?


2.商業片有原罪么?

「想賺錢」是商業片的原罪么?

商業片的製作成本普遍比藝術片要高,迎合觀眾的理解能力和口味。而且很多優秀的商業片導演,把好的內容和價值取向也能完美的融進電影中去。最後人家真金白銀的跑宣傳,用大咖位的演員,用耀眼的特效,用緊湊的故事,用漂亮的畫面,用幽默的台詞等等,來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看一看他們的電影。
這是對的做事態度。

而不是這部片子:一上來就定位自己是藝術片;價值取向不方便評價好壞,但是毫無疑問是狹隘的;表現手法上毫無藝術性,潦草而乾澀;講嗩吶卻沒有一首壓得住場子的嗩吶表演;陝西鄉下的老嗩吶匠,說著一口走遍全國都不怕的普通話,還隱約帶著點京味(覺得我過於挑剔的,請去觀摩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只有人物刻畫算得上及格,演員確實有不俗的貢獻。

最後呢,片方下跪求排片,觀眾終於被拽進電影院。不喜歡還不能說不好的話,否則就是拋棄傳統。

喜歡西洋樂器就是無恥之徒么?
看了《美隊3》就是崇洋媚外么?

我就問一句,美隊3到底是招誰惹誰了?

3.院線應該為藝術片買單?

院線是有自己的規矩和標準的。就算《百鳥朝鳳》真的是部好到飛起來的片子,下跪這個求排片的方式也是錯的。
這是在破壞行業規矩。

我作為一個十分業餘的電影愛好者,基本上比較相信觀眾用票房給電影打的分數。極少數例外。比如年初的《唐人街探案》,陳思成自帶煞氣,領著一票不怎麼被看好的演員,不是也闖出了8.2億的成績。而有章子怡彭于晏張譯陳妍希加入,號稱五位導演力作的《奔愛》,也不過是4750萬的不及格分數。

商業片支撐著電影產業。藝術片構築著產業靈魂。

黃渤老師和管虎導演曾經合作過一部電影叫做《鬥牛》,前兩天我被朋友安利,翻出這部片子來看,一時驚為天人。從劇本到鏡頭,從演員到台詞,全部可以拿到高分。最後一個經典鏡頭我來來回回看了二十多遍,對黃渤老師敬佩的五體投地。

然而《鬥牛》的主創顯然沒有方勵老師的捨身情懷,這部畫風髒兮兮的片子並沒有在院線拿到好分數,累計票房只有1162.3萬——沒有人下跪求排片,也沒有人為它擊鼓鳴冤。

黃渤老師號稱五十億影帝,他連《101次求婚》這樣的商業片都接。有什麼不對么?沒有。電影產業就是因為這些商業片欣欣向榮的,黃渤老師就是因為這些商業片,成為一個可以不為了票房拍電影的演員的。王寶強拍過《天下無賊》,也拍過《盲井》。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還去拍了《樹先生》。

這都是商業片演員的良心。

他們既支撐起了這個產業的欣欣向榮,又肩負起了構築產業靈魂的責任。

口口聲聲《百鳥朝鳳》被埋沒的片方,大概沒聽過李楊導演的《盲山》和《盲井》,這兩部片子甚至沒有上映的機會。十來年過去了,去年的鄉村女教師事件中,它們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尤其《盲山》。它們依舊被惦記著,依舊有著力量。我相信看過的觀眾,沒有人會忘了它。
這是藝術片的責任感。

就算太遠的不講,去年上映的《闖入者》,《心迷宮》,《十二公民》,《一個勺子》,《山河故人》,都是表達清晰製作完整的好作品。

其中《十二公民》我看了兩遍,還把原版《十二怒漢》又翻出來看了一遍。依舊震撼。

藝術片的處境怎麼就值得大家痛心了?這不是好好的么?

又要像商業片一樣賺錢,又要像藝術片一樣滿滿逼格,又沒有好好下力氣營銷宣傳(如果下跪是片方的營銷策略,這句算我嘴賤,那還是下了力氣的),又想要所有人都誇。我覺得這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XX(打碼)。

我們需要承認,當片方擺出「藝術片」和「吳天明」,「弘揚傳統」和「抱拙守正」這些標籤的時候,我們對電影的評價會更苛刻和嚴格。我們當然應該這樣,這也是對吳導的尊重。

我們不會要求《小時代》有多麼深刻,所以它顯得「輕易就贏了」。

我們會討論《老炮兒》,因為對於拍過《殺生》和《鬥牛》的管虎導演,我們是有期待的(所以看到他參與了《奔愛》,我也更生氣)。

《火鍋英雄》得到好評和3億票房。

《瘋狂的石頭》被津津樂道了好幾年。

這些都是商業片範圍內的成功。我們應該為這些成功喝彩。

甚至我們也要承認,粉絲電影應該存在。它們有自己的生態圈。

劣幣驅逐良幣?不對。它們存在,是因為它們有市場。商業片是要賺錢的嘛。

有的人看電影就圖輕鬆愉快,有的人想要緊張刺激,也有的人需要思考啟發。觀眾的需求是多樣的。

但是當藝術片和紀錄片都用商業片的方式進行宣傳和發行,會有什麼後果呢?他們都得到了一幫只想看商業片的觀眾。

這對藝術片和紀錄片的成長難道是好的么?這對商業片也是不公平的。

粉絲電影,商業大片,藝術片,紀實片。這些類型電影,早晚都要有一套自己的宣發規則。我們必須把規則的制定權還給市場。就算強行增加排片,保護商業競爭中處於弱勢的所謂「藝術片」,我相信上座率也不會好看。

商業片佔領院線,這難道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何談「這屆觀眾不行」?

4.藝術片處境尷尬?

每個行業都有想要撈快錢的人,但也有敬業的人,也有真心熱愛行業的人。

想拍藝術片的導演,不會因為賺不到錢就停手的。

想看藝術片的人,不會因為影院排片少就放棄的。我知道你們找種子的時候都很有資源汪的潛質。

別動不動就電影市場藥丸,國民審美藥丸。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藝術片是小眾需求,也許有一天它會變成大眾審美。但前提,是商業片的真正成熟。
只有這樣,電影產業才更有談靈魂的底氣。

直觀一點說。二十年前,很少有人去外面吃飯,十五年前,肯德基麥當勞在一線城市都算高檔貨。十年前,法國大餐甚至還可以同奢侈劃等號。現在呢?肯德基佔領了中國么?依舊受到追捧么?不會,我們多數時候提起它,就是快餐而已。

什麼意思?當我們吃不起飯的時候,我們很少關注味道,我們就只是填飽肚子。吃不是藝術,不是品味,它就是需要。我們不會嫌味道不好,我們只會說分量不夠。

我們有了經濟基礎,就開始要求味道。餐館就會學著迎合食客的胃口。

當我們吃遍了火鍋,川菜,廣式茶餐廳,東北大燉菜等等,我們膩煩了生產工序單一簡便的快餐,我們想要吃一些不一樣的味道,我們有了品鑒和獵奇的需求。
這時候便有了私房菜。

藝術片就是私房菜。它是主廚自己的表達,愛吃吃,不吃滾。它貴,它挑,它硬。


它是「有審美需要」的那幫人捧出來的。
這才是事情應該的樣子。

一個私房菜館不會跟大眾館子搶食客,搶資源。因為即使搶來了食客,也不會有太多合格的舌頭。它屬於「不餓」的,「閑」的那幫人。
而這一切的基礎是什麼?

到我們的商業片足夠成熟了,觀眾想吃什麼口味,都可以得到滿足了。

到越來越多的觀眾對電影有了更多的要求。

到我們坐在電影院不止是為了放鬆和大笑,還想要和導演來一場品味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博弈。

到更多表現形式的電影都可以被接受。

到連實驗電影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市場。

到那時候。

藝術片才能擺脫現在尷尬的境地。

我們不能急。這不是著急的事情。

得等。

我國著名哲學家大張偉老師說過:奢侈品真正奢侈的地方,就在於我們要付出時間去等待。

其實從這次《百鳥朝鳳》的討論,我們可以非常樂觀的察覺到,導演和觀眾們都並沒有放棄藝術片。
藝術片其實已經是有市場了的。

當初《大聖歸來》上映之前,我們不是也以為,電影人已經放棄了國產動畫電影的陣地么?

結果呢?這不是奪回來了么?

5.《百鳥朝鳳》和所謂「傳統消亡」

吳天明導演拍過好片子,現在電影發行方的鍋甩不到這位老人家身上。他在中國影壇的地位不會因為這部一言難盡的封箱之作而受到影響。

看過這部電影,我幾乎已經看到這樣一個老人:固執守舊,但是善良堅定。他的心愿如此質樸,但是新舊的更迭,傳統的沒落,也是這樣的不可逆擋。

一個人,到時間了,就會死去。

如果時間無盡,人人長生不老,我們又怎麼可能珍惜「活」這件事?

我們沒有辦法談論生,我們用死來談論生。

一個傳統的消亡也是如此。

不論是電影的講述中,還是現實生活中,嗩吶這項傳統藝術的沒落,是因為嗩吶匠人們一直在錯的方向上一路狂奔。

他們的悲壯絲毫不能掩飾他們走在錯路上。
封閉的學習環境,封閉的學習心態。
傳世之曲一代只傳一人,還有電影中沒有明說但顯而易見的傳男不傳女。

看到一半我們就應該明白,如果不能做出改變,沒落只是時間問題。

是誰殺死了嗩吶?
是那些所謂「崇洋媚外」的觀眾么?
我們要指責新文化不該入侵么?
是觀眾拋棄了他們,還是他們拋棄了觀眾?

是誰殺死了嗩吶?
就是他們自己。是固執的老師傅,是實心眼的小徒弟,是他們殺死的。

他們沒有做對選擇。

—————————————————————————————————————

統一回答:

1.「藝術片」也要吃飯啊,憑什麼不讓「藝術片」聊賺錢?

答:我沒攔著啊,最簡單的一個方法:

不要自稱藝術片(高亮36px)!!!!!!

明白了?老老實實打客觀分類的標籤,劇情片,動作片,愛情片,歷史片,科幻片,等等,隨便挑啊。不要自己給自己亂加光環。又說自己是藝術片,又嫌沒人看,以此來證明不是自己的問題,都是這屆觀眾不行。

要吃飯就腳踏實地的站直了。有什麼難的?

2.為什麼要放個二維碼,能不能別放?

答:不能!就放!再說我就放三個(廣告位招租)!

藝術片要吃飯,難道我就不要吃嗎?

都不許說了!我給大家打滾了!_(:з」∠)_

哦,送個彩蛋。

原文鏈接:百鳥朝鳳 | 一跪3000萬的藝術
非商用轉載隨意~請戳 ↑

http://weixin.qq.com/r/wkjJ0TjEM2VMrXyy9x3Q (二維碼自動識別)


百鳥朝鳳——一個「禮崩樂壞」的圖景
昨天剛剛看了《百鳥朝鳳》,刷了一些影評,很多都是在討論關於樂器或者是這部電影的質量;關於這兩個問題,我並不是很專業,所以就談些別的;而且之所以談些別的,也是因為我認為這兩個也並不是這部電影中最為重要的東西——在電影結束後的主創訪談環節,一位主創也提到,電影所要傳達的並不僅是民樂的消亡,而更是配享百鳥朝鳳這首曲子的價值觀。對於這一點看法,我很贊同,而且如果讓我用自己的看法來說這部電影所反映的價值觀問題,那麼直接而明確地講,它反映的就是當下時代的「禮崩樂壞」。
毫無疑問,中國古代的文明是以儒家為基底的;而儒家一項最基本的主張,就是「禮樂教化」。那麼什麼是禮教、樂教呢?在儒家看來,「禮」是反映了天道的基本社會規則,要奉行禮法,才能讓人際的社會關係實現良好和諧的互動。但問題在於,如果不是賢人,那麼是無法一上來就對其實現高度抽象和理性化的「禮教」的——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教育小孩子,只能夠通過一項項具體的事例來實現,而無法直接告訴他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再讓他們逐一適用。
禮教所指向的是理性的思考,而這是賢人才有的能力;但多數人畢竟只是普通人或者還沒有成熟理性能力的人,而且為了社會的秩序,又不能夠只去教化賢良,那麼既然對多數人不能直接以禮教化,又該怎麼辦呢?儒家給出的答案,是樂教。
為什麼是樂教?很簡單,因為樂所指向的是人的情感,我們聽了歡快的歌,心情會變得好起來,而聽到了哀樂,人自然變得哀傷莊重;而不論賢不肖,人都有感情——只是程度的多少、表露的時機合適與否有區別罷了。既然人人都有,那麼通過樂的引導,讓人們相互理解感通,就能夠把大家引導到更好的秩序當中,如此就通過樂教而漸進地實現了禮的秩序,讓「天下歸仁」。所謂「仁」,最為基本的意涵就是感通他人的能力——「麻木不仁」這個詞就很明顯地表明了,仁的對立面,就是對他人的感受麻木、不了解,從而不仁也就會導致社會交往的失序。
所謂「樂教」,當然是廣義的樂教,它不僅僅包含音樂,而且也包括詩歌以及其他種種禮俗。孔子編《詩三百》,正是因為風、雅、頌就是各地的音樂歌謠,所以把這些用合乎儀禮的方式編輯起來,就能夠促使樂教的良好實現,最終實現孔子禮治的理想。這一傳統也一直延續到了後世,就到了今天,葉嘉瑩先生也總會提到「詩教」的重要性:通過閱讀吟誦詩歌,我們能夠取得感通古人和我們的文明的能力。再比如說,就算是到了建國以後,試圖大舉移風易俗,推行新式葬禮,其中的一項重要手段也是推廣了莊重肅穆的《哀樂》,以之取代了民間傳統的吹打敲奏,從而配合用新式的追悼會、火葬來替代舊式擺靈堂、出殯土葬的過程。這種以樂教配禮教的做法,是千百年來一直延續下來的。

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我們再來看《百鳥朝鳳》的故事,其所處於其中的歷史脈絡就再清楚不過了。在影片的開頭階段就提到,需要吹奏嗩吶的場合,都是人生的大事:婚喪嫁娶、紅白喜事;而在白事之中,又分為四台、八台和最高等級的百鳥朝鳳。而且,嗩吶匠在紅白事中的作用,又是極端重要的,這也通過天鳴爸的鄰居嘴裡的話得到了體現:「焦三爺吹百鳥朝鳳,坐在太師椅上,嗩吶聲一響,孝子賢孫黑壓壓跪倒一片,那神奇得很」。除了這個側面的線索,嗩吶匠的地位也在影片中有了直接的體現:在査老爺子的喪禮上,査家老少請焦三爺吹一曲百鳥朝鳳,也是要全家恭敬地跪好,來請焦三爺的。
所以可見,在嗩吶吹響的婚宴喜樂,或者葬禮喪樂的背後,是更大的禮俗秩序,嗩吶匠的重要性並不完全在於,甚至完全不在於其音樂吹得有多麼好、技藝多麼華麗——如果太過華麗,甚至會成為孔子所批評的對象,就像「鄭風淫」一樣(所謂「淫」,意思是過度,而過度之所以不好,則是因為這將讓人陷入過於極端的情緒當中,不利於良好社會秩序的實現)——而更是在於嗩吶匠在這個儀禮秩序中的位置,以及他所體現的這個秩序本身(personification)。
焦三爺之所以受到尊重,不僅僅是因為他嗩吶吹得好,而且也因為他能夠起到在婚禮、葬禮中主持秩序的作用。在兩場葬禮上,他分別闡明了為什麼兩位老村長配享和不配享百鳥朝鳳的原因,而這種典禮上的演講,又正是社會禮俗秩序不斷的延續和再確認。可以想見,如果焦三爺不能清楚地辨明誰配享有四台、八台、百鳥朝鳳等等不同級別的禮儀,那麼他也就不能再有「坐上太師椅」這樣的地位,而只能列席演奏者之一。在這個意義上,嗩吶的聲音高亢,引導各種樂器的演奏,正是嗩吶匠用社會秩序引領各種成員的體現,在這個禮樂秩序中,嗩吶匠就是主持整個儀軌的大家長,或者說是一種世俗儀式的大祭司。
影片的轉折點,來自於游天鳴接班,焦三爺洗手不幹。而游家班的第一場活,就面臨了一個根本性的挑戰:按照中國老式傳統習俗辦婚禮的家庭,居然也都不行接師禮了。如前所述,在每個重要儀式場合之中,嗩吶匠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他扮演了「大祭司」的地位,所以行接師禮,意義正是在於對其背後禮俗秩序的再確認。如果說是一場普通人家的婚禮,那麼不行接師禮可以說是因為禮俗不周;如果說是一場新式婚禮,乾脆不請嗩吶班來吹奏,那麼也只是說出現了一種新的禮樂形式,而不一定意味著原有禮俗秩序的徹底崩塌;但那一場婚禮,卻又以完整的傳統婚禮形式,以及時候大額的謝儀紅包告訴了我們,不行接師禮,不是因為別的,而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禮俗秩序已經不再被人承認了。換言之,也就是開始禮崩樂壞。
當然,天鳴可以搪塞師傅和自己,說那因為是自己的小學同學,所以不搞這麼客氣的一套也無所謂。但這種借口卻又是嚴重有違禮俗秩序的:在儒家傳統中,應有的秩序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除了說老子應該有老子的樣兒,兒子應該有兒子的樣兒以外,也提供了兩種身份關係衝突之時應該怎麼辦的解決方案——如果兒子當了官,比爹的級別還高,或者乾脆爹就只是一介平民,那麼在朝堂之上,當爹的也得要給兒子作個揖,但回到家裡來,兒子也還是得給老子乖乖地跪下磕頭,簡單來說,是要一碼歸一碼,不能亂。所以,天鳴同學的婚禮這裡,合適的做法,應當是不論如何,都要行這個接師禮,因為天鳴這裡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而且是游家班的全體,以及整個禮俗本身;哪怕是私下裡來再給老同學自罰三杯賠罪,這個理兒也不能亂。而游天鳴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沒守住,認同了接師禮可以不再行,就等於原來的禮樂秩序已經徹底崩塌——如果一個祭司都不再認同自己所主持的儀式,那麼這個東西還有誰會去相信?
如果說,禮崩樂壞的,只是原來的鄉土禮俗,那麼倒也沒有什麼,畢竟我們從五四新文化起,說要移風易俗,建立起新的文明生活方式,到今天也已經有一百年了——但這個前提是,我們要能夠建立起來新的文化秩序。
但問題在於,是否有這樣一個新的禮俗秩序建立起來了呢?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代替了嗩吶班的,是西洋銅管樂隊。通過聲音大小、觀眾歡迎度和最後一場鬥毆的三重比拼,嗩吶班都完全地敗下了陣來。但是嗩吶班的敗陣,並不就意味著西洋樂的勝利。我們去聽西洋樂隊的演奏就會發現,其所演奏的曲目並沒有特殊的意涵,僅僅是為了熱鬧聲音大的進行曲而已——但那個場合是給一位老人祝壽,對於這個大壽之時,難道不應該有一些特殊的典禮嗎?再之後,上台的就是一個穿著豹紋短裙的大長腿美女來演唱流行歌曲。當然,從言論自由和各種方面來說,這並沒有什麼問題,甚至從觀眾的眼神里我們都可以看見,這是最受歡迎的節目。但其唯一存在的問題就是,這一個節目,放到老人的壽禮上來,是否合適?恐怕在任何的社會裡,都找不出這樣的一個道理吧。
從這個場景中,我們能看出來什麼?那就是現在西洋樂器的引入,並沒有伴隨著其背後的一系列價值觀一併進來(當然,我也並不是要說,引入了西方價值觀就是好事),而只是作為了一個西洋景而已,只圖一個熱鬧,圖一個場面,而沒有任何的價值依歸。簡單地,請樂隊的人家不會再像老時候請嗩吶匠奏一曲百鳥朝鳳那樣跪下來求人家——這也不是說,真的要跪下來磕頭才是好,但至少總要有一些尊敬和認同在其中——讓他換曲子,只需要再給指揮塞錢,甚至是往他臉上甩錢,就好了。
舊有的禮樂秩序已經崩塌,新的詩樂引進卻並沒有背後的秩序,人心沒有對任何一種制度規則的認同和依歸,而任由新老、真假祭司在城門樓子上遊盪、賣藝、乞討。如果這不是禮崩樂壞,那麼恐怕再也沒有什麼能夠詮釋這個詞了。
如果說吳天明導演很好地把握到了這個問題,那麼不得不說,他給出來的解決方案——或者說是我認為是他給出來的解決方案,是很遺憾的。電影片末,游家班的最後一場活兒,演奏了百鳥朝鳳,這除了讓我們聽到了等了一整場的曲子之外,更是讓我們直接地看到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的體現:打日本鬼子——保家衛國,剿滅土匪——安定鄉里,修水庫——帶著鄉親們安居樂業。我以為,導演的意思,就是需要我們尋找本土資源,重新復歸千年以降的禮樂秩序,找到文明的基本價值根基。
但這可能嗎?電影里最後一場戲的時間,大致是1994、1995年——天鳴1982年13歲的時候學徒,出師的時候那一場戲的日曆寫著1992,而最後一場戲的時間是爹娘念叨他沒二十四五了還沒個媳婦。從那個時候到現在,也已經過去了二十年。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已經天翻地覆如斯,何況已經又過去了二十年,老村長抗日打土匪、修水庫接濟鄉里的那種價值觀還能夠完全適應現在的環境嗎?
前段時間剛剛看完了吳曉波寫的《激蕩三十年》,上卷寫了不少80年代的鄉鎮企業或者國企改制時候的企業家,讀過以後很是唏噓;而離《激蕩三十年》這本書本身寫就,時間也已經快要過去十年了,現在看下卷中提到的幾位企業家,如今也已經有了更多的變故。現實激蕩如此,禮崩樂壞的虛無局面,又怎麼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田園牧歌式的懷舊鄉愁方案能解決的呢?

P.S. 寫這些東西,很多思考都是從吳飛老師寫的《浮生取義》、《慎重追遠-一個現代中國的童話》這些書、文中得到的看法與啟發。但如文末所說,對於完全復歸古代中國的nostalgia,或者用蘇力的話說,「尋找中國本土的法治資源」,我恐怕是不能完全認同的。不過,吳飛老師這些學者,還有吳天明導演這樣的電影人,至少是很好地把握到了價值虛無這樣的一個現代問題,我對《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寫以上這些東西,能做到的也就是以自己所想,把以上問題勾連起來,更好地呈現這個問題吧。


-
值得一看。關於導演不必多說,片頭張藝謀、老馬兩重推薦,且是遺作,而在一跪之前竟然至於悄無聲息,不知道宣發是怎麼做的……

題材有些顯老,講吹嗩吶的故事,核心上是對已經逝去的老規矩的懷念。根據故事所說,黃河邊上的嗩吶匠不止是吹嗩吶,實際上還擔任著價值評判的使命。比方說某家死了人,孝子賢孫想表一表孝心,只要經濟實力受得住,四台、八台可著勁兒造都沒問題,但想吹百鳥朝鳳,那就不是錢的問題了,非得逝者本人是德高望重之輩、對當地有特殊貢獻的才行。

這有沒有貢獻、算不算德高,誰給拍板?就是嗩吶匠。

這麼一來就頗有些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的意思了。

這個職能的存在大概由兩方面決定。

一個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基層,大概呈一種費孝通先生所謂「差序結構」的形態,村子裡出現的問題交付給德高望重之輩去仲裁。這種人民內部矛盾人民自己解決的處理方法,賦予族長、知識分子、鄉約們以非常大的仲裁權力。當然也可能會出現《百鳥朝鳳》里所說的那種現象,某德高望重之輩做了村長,就開始黨同伐異排斥其它宗族。這種組織形態天然地提供了一些仲裁者的空缺,嗩吶匠是紅白事里的顯要角色/旁觀者,而紅白事又是鄉村裡至關重要的群體活動,於是嗩吶匠也就成了仲裁者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再一個是傳統社會裡的三教九流,好像都挺喜歡賦予自己一點道義擔當的使命感,唯此才能見出體面,嗩吶匠也不例外。不但迎接時有「接師禮」,像師傅談起往事非常自得的一個就是坐在太師椅上吹百鳥朝鳳,有了這種道義擔當,職業自豪感當然也指數級爆棚。

有了價值評判的使命,嗩吶匠不再是什麼下九流,它變成了支撐傳統社會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一行當的式微,折射出的是傳統倫理的崩潰和時代變遷式的宏大命題。

當游家班班主頭回接活就遭遇省略接師禮時,真正的社會狀況是禮崩樂散。師傅聽聞/目睹了這個過程,他沒說什麼「皇上在的時候哪有這個」之類的喪氣話,他剛強。

他轉而告訴徒弟一個新的意義:嗩吶是吹給自己聽的。

然而,這種尷尬的與時俱進,實際上並不足以解決現實問題。

師哥們在殘酷現實之下紛紛改行,「對師傅發過誓」成了游班主的歪脖子樹。他沒有弔死自己,卻也只能九死其尤未悔。

這個地方很難說沒有導演的自況意味在裡面。

比較有詛咒意味的是,倆師哥轉行不吹嗩吶之後,或斷了手指,或得了肺病,終其後半生也再也不能吹嗩吶了。

這個怨毒的詛咒,大概就是行將末路的舊倫理墜吼的饋贈吧。

再一個就是師傅的肺病。一個吹嗩吶的退休後咳不停,不知道是不是職業病,但就情節上而言一定是為最後的啼血做鋪墊。正所謂: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

師傅最終也果然只留給人一個背影。一個屬於八百里秦川的背影,用電影《白鹿原》里白嘉軒的話說就是:大氣,懂禮。

當然,也都是屬於傳統社會的。

最後想說的一點是,不知道導演拍這部片子的時候是否參照了《霸王別姬》,倆片子實在很多相似之處。《霸王別姬》一開始,是為娼家女的母親送六指兒的兒子學京劇;《百鳥朝鳳》一開始,是當不了嗩吶匠的父親送乍看沒甚天分的兒子學嗩吶;並且都不被看好,都經歷過某種意義的閹割和契約綁定,程蝶衣動不動就要唱一輩子的虞姬,游班主也是時不時來一句我跟師傅發過誓的。

再者講,兩部電影也都服膺這樣一種學藝觀: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藝人能搞得忘記一切不顧電閃雷鳴接近瘋魔狀態,這事兒也就「八分光」了。

未完或續。

本來想貼二維碼,算逑吧,下回再說。

............................下一回................

感謝K神 @Kaiser傾情贊助這個全新形象的二維碼
-


說一個我的感覺吧,影片最後師傅死的時候,說死了給他吹四台就好,天明去了西安找自己曾經的師兄弟,一個手指斷了,再也吹不了了,一個得了塵肺病,一直咳,估計也是吹不了的!所以最後就只有天明一個人在師傅墳前吹了這首曲子。
還有,我一般習慣看到影片後面的演職員表結束,還有一些贊助商的品牌也會這個時候播放。這部電影的片尾,是我見過最短的,感覺一分鐘就完了,其他電影很多甚至上了十分鐘。


今天看完,來說說自己的感受。
我們這裡的萬達影城每天給《百鳥朝鳳》排了3場。整場電影,來看的人比較少,是個小廳,坐了大概20多個人,1/4吧。看完之後大概有一半的人看完了整個字幕再走,坐我旁邊的兩個女生看字幕時就一直在討論2014年吳天明去世時的事情。挺感動的。
再來說說電影。電影還未上映時,我看介紹,心裡就想這大概是一部非常傳統的中國電影,就是我印象里那種敘事手法、表現題材都非常的中國農村題材電影。
看完之後證實了我的猜想。
我在這裡恐怕要說一句各位都不愛聽的話:這種電影手法已經過時了。
在絕大多數時候,看這部電影是很愉悅的,但是某些場景顯得很尷尬:例如對整片影響最大的旁白,全部去掉也沒有任何問題嘛;如捉螢火蟲的場景看得人很尷尬;還有等下雨了才開始吸水,然後師傅師母就找上來送雨傘了;天鳴的父親說話太書面,動不動就講些大道理。很多場景很刻意,設置的用意太直白太明顯了。現在已經很少有電影會這樣來拍了。我認為這是一種「古板」。
或許是導演的偏好,趣味,或者是審美。這個東西以前存在過,是電影歷史的一部分。吳天明導演願意這麼拍並且拍出來了,個人對其是很尊敬的。我覺得通過這部片子感受吳天明導演的這種精神,並且向其表達其對中國電影所作貢獻的感謝,大概就是去看這部電影的最大意義吧。

僅僅看這部電影,個人認為是一部比較一般的電影,藝術價值也有限。


百鳥朝鳳,最大的問題,沒有百鳥,也沒有鳳凰。

我作為電影愛好者,自認看過的電影也不算少,恕我淺薄,我印象里沒有一部電影,講樂師講樂器的電影里不講音樂的,沒有一部。

這部算是開天闢地了,獨一份,不講音樂。

這部音樂不及格,沒有嗩吶的配樂,嗩吶一吹,吹出了管弦樂。

你可以想像功夫片的配樂是印度歌舞嗎?

所謂的最後所謂的百鳥朝鳳,百鳥在哪裡?鳳凰在哪裡?不能說師傅出吐血了,這事就管弦樂糊弄過去了吧?

導演我很敬重的,當年他的一部變臉作品,深深影響了我的童年。但當年的他會同意用面具魔術代替變臉藝術,來講述一個關於變臉這個故事嗎?恕我不能認同。


今天進的電影院看的這部電影。不知道任何事情來源和末尾。
只是站在看完整的電影說出最直白的感受------為什麼人類歷史如此之長,只有華夏文明延續了下來。是因為我們總有一批祖先在堅守著祖宗傳下來的東西


電影好壞我不知道怎麼評價,但是我是充滿敬意的。


敬意在於對於老一輩的藝術家對於傳統國粹逐漸遺失想做出力挽狂瀾,卻在時代的浪潮中無能為力的掙扎,堅持和勇氣。


拋開這份敬意,想說的是 這種情懷不是嬌柔,刻意的,不是為了體現自己高逼格的不同而做出的故弄玄虛,而是真誠實意都隱藏在故事的末尾。

餘生淺薄,想從自己的角度看一下這部電影表達的幾個部分和自己的感受。

第一 在那個時代,無論是愛惹是生非的老炮兒,還是值得尊重的手藝人。
都講究兩個字----規矩。老炮兒斗事有他的規矩,手藝人也有他的規矩。百鳥朝鳴乃嗩吶最高的水平曲子,一代只傳一個人,而且是品行,手藝都上佳的人才能得到真傳。就連接受這個曲子的人必須生前德高望重,品行服眾人。
跟錢無關!!!


第二 天鳴的父親之所以讓天鳴去學嗩吶是因為嗩吶在當時當地是個體面,受人尊重,收入不錯的行當。嗩吶師父在喪葬上受眾人跪拜之禮,無不風光。
後面行業被洋樂大面積取代,沒有活可接,父親問他怎麼還不扔掉這玩意。父親夢想的不是嗩吶這個行當,而是這個行當的風光

而對於天鳴來說 ,嗩吶一開始是父親的期望,後來變成了對師父的承諾-------在眾多勸說下,天鳴也掙扎,只是說了一句 我向師父發過誓的。


為什麼人類歷史如此之長,只有華夏文明延續了下來。是因為我們總有一批祖先在堅守著祖宗傳下來的東西。


第三 在時代的車輪底下,任何人的努力都是渺小和無能為力的。班子換到了游家班,時代已經截然不同,越來越多的人請來了洋樂隊。嗩吶已經瀕臨為無活可接,為了討生活,各奔東西。
時代變了,老師傅的悲壯也無能為力。
最後老師傅的行為表現了老一輩藝術家的努力和堅守,而天鳴的表現則表達了在時代發展下的無能為力。


第四 生活逼迫著我們認清現實,藝術在於給我一片精神的凈地。即使我們無能為力,至少祖宗的東西我們得記住


良心影評:
講真,百鳥朝鳳很差,但吳天明導演還是有些好作品的
------兼論紀念這位一生都被被朝陽群眾舉報導演的最佳方式
題記:看到這個電影片子輿論完全被權威引導,沒人說真話,還因為下跪,佔領了道德高地,導致影評網站打分畸高,凈糊弄普通影迷,又不好看,實在憋不住。我們不需要華麗的墳墓、我們不需要道德高地,我們需要真相,需要正確的評價。希望不再有沒有航標的河流……


---------------正文分割線------------------
我以為,對一個逝者最好的紀念,不是統一思想,拚命說好話,而且還有一部作品在面向掏錢去看的觀眾的時候(我做為電影業內人士,被人不斷勸告不要說這個電影的不好),這樣做,你們置觀眾於何處??

什麼是紀念逝者的最好方式?

我以為,對一個逝者最好的紀念,不是統一思想,拚命說好話,而且還有一部作品在面向掏錢去看的觀眾的時候,這樣做,你們置觀眾於何處?


1.《百鳥朝鳳》真的很糟糕

我一點不反對炒作,作秀,或者純粹的個人支持。相反,我覺得為好作品作秀是有道德美感的。

受到各種新聞刺激,並且因為朋友圈都在佔領這個道德高地,我心說我再怎麼道德低下也得有所行動吧?所以昨晚,我看《百鳥朝鳳》。

很可惜,看了一半,坐立不安,幾欲先走。影片里充滿了各種已經被證明是腐朽的價值觀、敘事混亂、人物塑造乏力,一味訴諸於悲情,甚至還灑了點狗血(嗩吶吹出血)。說好的百鳥朝鳳,最後也沒有吹起來,可以說讓逝者不安、生者也不安。沒有商業片的華彩、也沒有藝術片的詰問和反思,甚至很難給人啟迪。哪怕給我們一個痛徹心扉的悲劇,也行啊。

結果他哪管這些啊,他只給你留了個瀟洒的背影。

這是吳天明第二差的電影,第一差的是《首席執行官》,第三差的是《非常愛情》。但如果認真看,能看出這是一部吳天明的半自傳作品,從中可以看到吳天明本人艱難成長過程,也同時顯示了他們這些在體制內成長起來藝術家的掙扎、悲涼,和非凡之處。


2.《百鳥朝鳳》里透出吳天明的非凡人生

說吳天明培養了第五代,這一點不誇張。吳天明當年是西影廠廠長,名副其實的「吳家班」。張藝謀主演的第一部作品是《老井》,讓張藝謀名聲大噪,而吳天明是導演。這是吳天明最好的作品之一,現在看來,仍舊不失價值。而且,現在的張藝謀已經不僅僅是「游家班班主」,而是「國師」了。

」吳家班「;的部分成員,獲獎後的合影,看見張藝謀了么?

電影里陶澤如扮演的師父,像是他的老師崔嵬,而裡面的天鳴,更像是天明自己。他的導演生涯起步很像是影片里的師徒關係。他電影生涯的起步只是進了西安電影製片廠的演員訓練班(1960年,21歲),大概也是被父親送去的。他跟著崔嵬導演,拍《西安事變》《紅旗譜》。然後學推拉搖移,遠全中近這些,學做人,學堅守。然後他進了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電影導演專業班,接著和滕文驥導演拍攝了《生活的顫音》、《親緣》。在這兩部作品裡,還很難看出吳天明自己的影子,這時候他和滕文驥的關係很像是《百鳥朝鳳》里和藍玉的師兄弟關係。

他和滕文驥,也許就是電影里的師兄弟?(瞎猜的)

1983年,他獨立執導了故事片《沒有航標的河流》,獲得第四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中心獎。正在拍路遙編劇的《人生》的時候,他通過民主選舉,當了游家班班主--西影廠廠長。這個時候他自己的藝術風格和審美開始形成。在西影廠,他不惜得罪人,讓尸位素餐的老人們下崗,扶持了田壯壯、陳凱歌、張藝謀、黃建新等年輕導演成長。可以說他培養了整個一代的中國電影人。

當年張藝謀在《老井》片場,看架勢,也許早有獨立門戶的想法了?

轟動一時的商業片《大刀王五》、《東陵大盜》、《神鞭》、《黃河大俠》、《最後的瘋狂》,獲獎無數的田壯壯的《盜馬賊》、陳凱歌的《孩子王》、張藝謀的《紅高粱》、黃建新的《黑炮事件》這些影片都是在他主導下拍出來的。姜文、鞏俐等明星的廠長和他也和他不無關係。而他培養的這些人,也特別像《百鳥朝鳳》里他的的徒子徒孫。

我小時候最喜歡的《神鞭》的海報。也是吳天明出品的。比徐浩峰《師父》好多了,也比《百鳥朝鳳》好,當洋槍洋炮來的時候,不是做無用的對抗,或者固守一套江湖的陳規陋習,這片兒一點不默守陳規。可是吳天明自己卻固守陋習。

並且而且他本人也一直在突破各種禁忌,他在《沒有航標的河流》里,第一次拍了男人裸泳的鏡頭,引起了軒然大波。他和滕文驥一起拍的《生活的顫音》,有個接吻鏡頭,很多朝陽群眾向中央寫信說要「禁演這個黃色電影」。他的電影不斷反思文革、反思現實,所以,他當西影廠廠長期間,不斷遭遇朝陽群眾的舉報,各種調查。

等到後來,新的「游家班班主」張藝謀們成長起來後,他就變成舊勢力了,張藝謀和陳凱歌后來都解決了電影語言的問題,他就一直沒有。比如《百鳥朝鳳》的電影語言非常陳舊。但是他的電影語言也不是沒有產生好作品,比如《變臉》。他說張藝謀:「張藝謀們不屑拍《變臉》,就像我不屑拍他們那些電影一樣」,他還評述《金陵十三釵》,覺得「很多不符合人類總體價值觀取向」,「亂,不知道在追求什麼」。(南都,2012年4月11日)。

張藝謀、吳天明、鞏俐

後來,張藝謀變成了「張家班」,就像百鳥朝鳳里的那句話,「他自己出活,和我有什麼關係?」 但是,後來張藝謀有事找他,他還是義不容辭。

吳天明和姜文

但是,總體上吳天明本人是清醒的,價值觀沒問題。比如,南都記者問: 「你覺得電影怎麼才可做到在創新的同時繼續保持繼承老一輩的藝術精髓?」 他認為是 「整個系統出現了問題」 。對於分級的問題,他說: 「香港、澳門,美國、歐洲,人家分了級的又怎麼樣,社會亂了嗎?哪一個社會能亂過中國啊?」

活像個公知。

3.吳天明那些真正好的電影

吳天明的確是一個卓越的電影人,他塑造人物的能力,比同時代的好多導演都強。無論是《變臉》里的「狗娃」「變臉王」,還是《老井》里的「孫旺泉」,《人生》里的「高加林」「劉巧珍」,或者是《非常愛情》里的舒心。而且他的電影有自由思想、普世價值。

《變臉》劇照,塑造了一個愛好自由的變臉王,就連猴子戲也拍得極好

他的《變臉》是一個傳奇故事,講述一個小女孩和愛好自由的變臉大師的情感故事,什麼時候看都不落伍,情感充沛,又不單純撒狗血。電影導演最忌憚拍攝的「孩子」「動物」,他卻能遊刃有餘,變臉裡面有兩個孩子、還有一個猴子,百鳥朝鳳里還是兩孩子,沒有幾個導演能做到。他的《老井》,關注現實問題,講述匱乏和束縛中的愛情。劇作嚴謹、人物塑造鮮活。

《老井》是讓張藝謀聲名大噪的作品,張藝謀說:「本來應該我導演的片子,讓你給導了」,裂痕前奏曲?

對自由的追求,令他在《變臉》里塑造了一個絕不加入任何組織的「變臉王」,在《沒有航標的河流》里,更是塑造了一個痛斥政府侵犯個人權利、愛好自由的「盤老五」。

《沒有航標的河流》 海報,這片人物塑一個熱愛自由的盤老五。大罵政府的胡作非為

《沒有航標的河流》劇照。零點幾秒的露屁股鏡頭,當年這是要被朝

他拍感情,細節豐富,讓人動容。《非常愛情》儘管不大好,但是裡面舒心的動機卻非常令人信服,《老井》里的愛情,在睏乏時代里的呈現更是沒的說,《變臉》里的孩子和大人之間的關係,對重那輕女的把握,簡直入木三分。但是遇到了「傳承」「政治」方面,他就捉襟見肘了。《沒有航標的河流》對現實的隱喻簡直令人拍案叫絕,但是一切又都歸罪於「朝里出了奸臣」,而對過去的傳承,只是因為「一滴眼淚」(《百鳥朝鳳》),《人生》則過於強調悲情,「自己一屁股血,還替人治痔瘡」(東北朋友語),而《首席執行官》過於臉譜化。

《變臉》劇照,能把人哭死「狗娃」。

《變臉》劇照, 兩個小孩對手戲,萌死人不償命

但是以上,絲毫不損吳天明的卓越,正如馬丁斯科塞斯所說「吳天明是一個非凡和卓越的人,他一直堅守一種信念,自由的信念,表達的自由,和更偉大的人類的自由。」


4.進退失據的《百鳥朝鳳》,恰如這一代電影人

這一代電影人是在體制內成長起來的,他們培養起來了一代電影人,也拍出來了優秀的作品。他們也朱本認識到了「放在世界上」電影是什麼地位的問題。但是他們一方面要像電影里的游天明一樣,要「遵循父命」「恪守承諾」。還要「傳承」。還要在「父親」「師父」的角色里拚命找到自我價值。

《百鳥朝鳳》劇照,傳承其實不僅僅是保留,抵抗觀眾的審美趣味變化,和現實做無意義的抵抗,而是要變革,要創新。

可惜,自我價值不僅在於「傳承」,還要在於創新。

當「洋樂隊」都來了的時候,你們的使命不是要「對抗洋樂隊」,而是要怎麼讓老的嗩吶保持原樣,傳承下去。雖然最後是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能怎樣?還不是一個漂亮的墳墓?

而,優秀的東西,不應該只是漂亮的墳墓,你看相聲,就重新盛開了鮮花。

他自己在不斷突破禁忌,可在拍嗩吶上,卻只墨守成規。

吳天明第一部電影是《沒有航標的河流》,隱喻中國的現實,沒有航標,沒有方向,而他的最後一步電影《百鳥朝鳳》本身,卻成為一部沒有航標的河流。

因為,你真的不知道導演想說什麼。

百鳥朝鳳劇照,沒有結果的反抗,和《神鞭》形成鮮明的對比
你也真的能看到導演吳天明的個人成長史,以及充滿糾結的情節。他的進退失據,恰如這片土地上體制內藝術家的進退失據。既要媾和、又要突破,既要傳承、又不知道怎麼傳承。知道自由的可貴,但是又要忠誠於大大的「父權」,更也不知道未來將如何,還是一條沒有航標的河流。如果你想要了解他,並且不憚於彆扭。

那麼,我推薦你看看。

吳天明籌備電影最後的圖片:一個讓人心酸的悲壯老人

5.雖然百鳥朝鳳很差,卻無損吳天明的非凡

昨晚看完電影,我發了朋友圈表示不滿。有影評人和一位編劇看見,立馬過來勸我:「別說」,而且一連發了十多條,總之大意是:逝者為大、你不要說這個電影不好,也不要評價這個電影。我有點想不通,我說觀眾需要啊。他提醒我,「你看片子第一個鏡頭,和最後一個鏡頭是什麼?」第一個鏡頭是他很牛逼,最後一個鏡頭是他走了。是啊,他很牛逼,他走了,沒有傳承了,說白了就是紀念片唄。但是,紀念他,可以。綁架,不可以。而且你不要把腐朽的價值觀帶給觀眾,更不能冠以「藝術」的名義。

連張藝謀在吳天明的追悼會上都坦言:「中國電影被票房綁架,包括我自己。」所以,咱們還是別綁架了的好。

還有另一些朋友說,「你又為作品做過什麼?」「大家都知道的,你為什麼要說」 .麻蛋啊~~那驚天一跪、那麼多名流權威、那麼多佔話語權的大咖們盛讚,那麼多高尚的理由,話語權已經被完全佔領了。搞得普通觀眾在豆瓣、時光、貓眼等評分的時候都紛紛打出高分的,沒人不好意思說電影不好,還都以為自己沒看懂呢。沒看懂只能怪你不懂藝術、不懂電影。


Btw……
離開影院的時候,我問一對小情侶:「你們為啥來看?」
「評論都說好嘛……」,又問「覺得片子好么?」
小情侶中的男生,戴個眼鏡,先是迷惑的表情,然後有點囧,有點惶恐地、慌張說「好,好,好」
「哪兒好?」
「就是中國現實。」他說。

對,這就是奇怪的中國現實。


MMD……
所以,我必須得說,《百鳥朝鳳》如此之差,也絲毫無損於吳天明本人的非凡和卓越。而且,老爺子是一個明白人,一個視自由為生命的人。他一定不會反對別人對他的作品的自由評述。

我以為,這才是對吳天明最好的紀念。


好片。
答主不懂電影,僅僅談談觀影感受
從半個月前開始關注這片,6號終於上映了,整個城市只有三家電影院播此片,每天排一場,時間都在上午九十點
後天要交論文,昨兒晚上為了今天能良心十足的看電影還熬夜寫了寫論文。早上八點起床,八點半出門去看一場九點半的電影,沒有任何其他一場電影能讓我這麼早從床上爬起來,真的
影院是第一次去,很大的影廳只有我和我的小夥伴,加上前面的那個看起來有點酷的小哥。叫個人大早來看個這類型的片挺難的,嘰嘰喳喳半天想起來還有個電影發燒的小夥伴
正文:
電影場景畫面橋段貼合實際
故事是個老故事,前面有回答提到說第四代的風格。我不懂電影,但是能看出來,是個認真的片,每一個畫面,場景,情節,都是厚重,是深情
你可曾有過看著父親為了自己去求人的狼狽不堪的模樣?
你可曾聽到父親私下裡對別人吹噓自己的優秀因此下定決心爭口氣?
你可能體會不被選擇的孤單無助,拎著行李一個人盲目的遊盪?
你可曾有堅守的東西,卻不斷的被質疑被嘲笑幼稚不切實際?
看過太多故事,說這樣不切實際的堅守最後都有了圓滿的結局,最後最後獲得了別人的認可
然而事實上不是的,有的堅守隨著自己慢慢長大漸漸忘卻了,有的沒忘記卻再也不敢向旁人提起,大多是沒什麼結局的
百鳥朝鳳的結尾就是這樣的現實
結尾不是一個青年為了維護嗩吶傳統堅持奮鬥獲得成功的故事,這部電影沒給我們帶來一個結尾,只是帶來一個問題。游天鳴尋人無果,來到焦師傅墳前為他吹一曲百鳥朝鳳,這曲子是後人為悼念先人德品而奏,為那活著的眾人能悼念先人,銘記先人而奏
然而結尾,只有游天鳴一人
沒有觀眾
誰來悼念

整場電影斷斷續續哭了兩三場,第一場在天鳴回來看師傅,焦師傅喝醉酒喜集而奏的那一曲,似瘋似癲,似傻似痴,吹罷倒地便睡。不由得佩服導演,佩服演員,看到這一場的淋漓盡致才懂得,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
第二場在焦師傅為火庄莊主吹百鳥朝鳳,血從嗩吶里滴出來,一滴一滴,匯成一道
弟三場從天鳴立在墳前開始,哭到最後,哭到片子放完,工作人員來打掃衛生,也要把片尾看完也不願走
那挺酷的小哥也沒走,不知道哭了沒有
墳前的時候又回放了三爺喝醉吹嗩吶的那一幕,頓時整個人開始哭出聲來,再也抑制不住
墳前,他坐在太師椅上,看著天鳴,罷了欣慰也心安,其身頭也不回的走了,一直往前走,再也不回。
回想著又有點想哭,我並不是一個愛哭的人,也很少為電影哭
小時候,還在老家住,屋子面對的就是一大片的田野和樹林 我記得有個傍晚,天色昏暗,也許是個秋天,有些涼。遠遠的樹林里傳來悲凄的嗩吶聲,映著林子有些空曠之聲,遠遠的傳來,我坐在院子里,聽愣了,忽然整個人就空了,什麼也不想,也不做,就聽著那嗩吶
過了那麼多年,這個場景一直記著
也許記憶有修飾的作用,讓它更加美化,可是我仍然相信那種感受,到心底的那種感受

後來跟朋友提起,她說有情懷趕大早來看這片子,又那麼酷的小哥不多見啊,你應該去要號碼。
想想也是。
然而沒有後悔葯。

以上


我以前經常說

古琴是彈給自己聽的。

我就知道不可能只有我這麼想。

樂器類的東西很多都是給自己聽的。


拉著兩位朋友去看了百鳥朝鳳,看的過程和結束後感受都不錯,很享受的兩個小時。一個五六十人的小廳也坐滿了,作為熱愛電影的一員,也深感欣慰。

下面確實有幾點感慨,不算批評吧。

1、為什麼不是方言?

從電影的第一句話開始,我就感到森森的齣戲。全程是普通話夾雜著陝西用詞,注意是用詞,如「娃」、「大」之類的,作為一部八十年代農村題材的電影,特別是表現老手藝人的電影,普通話說得這麼標準,加上場景、色彩,給人的感覺特別『當下「,不像是八十年代,也不像農村。

不知道是吳導有意為之,還是他太』聽話」了,推廣普通話、摒棄方言是基本國策,他的電影也只能附和主流。但就是這樣的情況中,伴隨著方言的漸漸萎靡,地方特色文化、風俗也在漸漸流失著,各個城市整體上越來越趨同,再過幾十年,可能很多方言真的會消失,而地方文化也所剩無幾。

2、藝術電影應該在火熱的當下電影市場中有一席之地。

百鳥朝鳳、箭士柳白猿這樣的電影,就是藝術電影,本身的定位就不是商業片,得不到大規模的商業推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火熱,那麼,藝術電影應該有自己的空間啊,我們應該多推廣一些藝術電影院啊。

諾大個北京,也只有中國電影資料館等兩三處播放藝術電影的地方,其他地方更難尋覓。但這方面的需求並沒有那麼低,還是很大的,北影節時很多電影一票難求,今天我所在的影廳人也坐滿了。將來能否在更多城市有越來越多的藝術院線,播放「沒人看的」文藝片,相信觀眾是會絡繹不絕的,同時,本身也能不斷培養越來越多的喜好藝術電影的觀眾。


看完了百鳥朝鳳
最後半小時都是在不斷的抽泣,中間因為傅局長的出現破功了,但是還是無盡的哀傷。同伴說,他看到的是「不適合時代的東西早晚會淹沒」,無可厚非的角度。可是,情懷真的是不適合時代的嗎?那天看我在故宮修文物,想到很多。匠人,會一門兒技藝的才稱得上匠人。時間流動,文明興衰,但是有些東西越是積澱越應該厚重才對。現如今紅白喜事請吹嗩吶的民俗即便是在農村估計也少有了吧,人去了,火葬場一送,裝進一個小匣子里安置在一堆小匣子中間,這一輩子算是定格了。以前不是,以前會有吹嗩吶的送他們最後一程,那曲調哀婉到路人聽了也不會好過。死,終究是個悲傷的事情,但是,如今卻也變得有些程式化,好像人情味兒都要散了。這話可能太不負責任,但是,還是覺得,嗩吶聲一響,彷彿就代表著留在世上的人在撕心裂肺的哭著送逝者最後一程。最後的鏡頭,回憶和現實交織,天鳴哭了,哭的是師父的離去還是嗩吶的離去,誰也不知道。那大街上賣藝乞討的老人,在他眼裡又是什麼樣的感覺呢?學過二胡,從六歲到十六歲,十年,不算刻苦,老師也都是音樂學校科班出身的。但是,想起來,二胡,拉的最動人的,還是那些大街上的爺爺。民樂、民俗這些都是時間裹挾的東西,但願越纏越緊,而不是,散落到洪流里,以後的後輩們,只能從影像資料里了解。
情懷,不能丟。
所以這部片子,就算很多人詬病它的問世它的排片,我也給它好評,值得人思考的電影,也值得人尊敬。


製片人方勵的一跪,把這部小眾電影推進了大眾的視線,不僅造就了微博的又一輪熱搜,豐富了網友們的談資,也激發了文藝青年們一次不大不小的狂歡。


稱其為小眾電影,也主要是因為它的票房號召力小,而非風格上的獨闢蹊徑。在&<美國隊長3&>的強大攻勢下,&<百鳥朝鳳&>只獲得了1%左右的排片(跪之前)。但如果把它稱作文藝片,顯然也是不合適的。文藝片的說法實則是對於Arthouse這個類型名稱的翻譯,「藝術片」或許更為確切。國內經常把「文藝」和「小清新」兩個概念混為一談,這對於藝術片的界定顯然產生了一定的混淆。


客觀地講,&<百鳥朝鳳&>是一部農村題材的主流商業類型片。


方勵的這一跪,我們不能揣測他的真實動機,但和「藝術片vs商業片」這個問題幾乎沒有關係。不管理解成是一次在商言商的巧妙營銷,還是他對大師的緬懷和敬意,都沒有任何問題。


方勵素有「中國地下電影教父」之稱,他和他的勞雷影業從2000年成立至今,先後投資了婁燁的&<頤和園&>、李玉的&<觀音山&>和&<蘋果&>,再到後來的&<後會無期&>和去年的&<家在水草風貌的地方&>,對於中國藝術電影的發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但歸根到底來說,他還是一個商人,一個聰明的商人。如果你聽過他在一席的演講&<感謝你給我機會上場&>,你會發現在他率性熱情的外表包裹下的,除了一顆澎湃年輕的心,還有極高的智商和情商。


從實用主義角度來講,他這次的一跪,的確從票房上拯救了這部奄奄一息的大師遺作。去年王小帥為&<闖入者&>排片低而發出控訴,讓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影人的無奈和市場的麻木,也許只有下跪這樣出格的營銷才對中國電影市場管用。但這樣激進的方式,帶來的經濟利益以外的效果,卻是讓人難以釋懷的:關注點從電影和導演本身轉移到了下跪這個社會熱點;院線被道德綁架;為之後的商業片或藝術片的無下限營銷做了個不好的榜樣。即使是對票房上的推動,也是不可持續的,就好比給國產小眾電影市場服用了類固醇,虛假繁榮難掩後勁不足。難道以後每次上這類電影都要來這麼一出嗎?畢贛的&<路邊野餐&>就快要上了,我很好奇到時候會有什麼宣發動作。


我更願意把方勵的行為理解成對於大師的敬仰。吳天明大師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執導過&<沒有航標的河流&>、&<老井&>、&<變臉&>等作品。他一生拍過的電影一雙手數得過來,雖然其中不乏優秀作品,但他對中國電影更大的貢獻,來自他作為「廠長」的身份。在這個中國特色電影管理體制中,電影方面的領導要是一個懂電影的人,就類似於獨角獸一般稀奇了。而如果碰巧還是個慧眼識珠的伯樂,那對於中國電影是極大的幸運了。吳天明正是這樣一個人,提攜了以張藝謀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第五代導演,也間接造就了中國電影曾經的輝煌。電影上映前,馬丁·斯科塞斯給予吳天明極高的評價,稱其為「中國電影巨人」。


視頻封面馬丁斯科塞斯力薦吳天明絕唱《百鳥朝鳳》視頻

比起方勵的這一跪,我認為馬丁·斯科塞斯為吳天明的推薦顯然更能彰顯電影的藝術價值和尊嚴,也更好地瞄準了有效目標群體。在這裡請允許我稍微扯開,簡單說兩句馬丁:他作為一個享譽世界的導演,不僅打造過&<好傢夥&>、&<無間風雲&>等影史經典,成就了德尼羅和小李子等優秀演員,更是傾力投身於經典電影的修復,電影文化的保護上。這位70多歲的老導演讓我最佩服的是他的閱片量和他對電影的細節的記憶力和鑒賞力。如果你和他聊希區柯克之所以牛,他會準確地回憶起&<驚魂記&>的某個片段的某個剪輯手法和運景,然後告訴你這樣做的效果。所以說這樣一位「電影百科全書」為吳天明導演的背書,是非常具有說服力和專業價值的。更難得的是,馬丁之前幾乎沒有為任何這樣知名度的導演吆喝過,即便是當年他引入北美,親自出品的王家衛的&<一代宗師&>。


電影中的男主角叫游天鳴,被師父師娘喚作「天鳴」。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個角色是導演的自我寫照。而我認為,焦三爺對藝術的追求,對傳統的恪守,對自我的堅持才是吳天明真實的投射。或許,吳導是希望以嗩吶王這樣一個從不妥協從不苟且的角色,來時刻警示和規範片里片外的天明(鳴)。他這一輩子也的確是做到了不向市場妥協,不為票房苟且。


九泉之下的大師,如果知道自己的遺作被這樣的營銷方式推向風口浪尖,恐怕也難以安心瞑目。


講了那麼多,還是沒有講電影本身。可也真的沒什麼好多說的,從技法上來說比較平庸,敘事上也比較類似央視六台播放的國產電影的套路,主角的演技都不錯。相比之下,導演之前的作品&<變臉&>(視頻里馬丁也提到的那部)在各方面要優秀很多。


http://weixin.qq.com/r/jDsHHw-EDlJxrUt8926e (二維碼自動識別)


知乎電影板,每次討論電影,都有人不好端端的討論劇情好不好,人物形象怎麼樣,演員演技怎麼樣,而總有人來拿「價值觀」說事。
拿價值觀說事的人,你們是不是覺得古惑仔是大爛片,建國大業是好片子?

說回正題,這個電影的基本盤是沒什麼大問題的,也就是說,頂多不算偉大,但是絕對不爛。
大家不要因為不認可方勵的行為就矯枉過正的發泄情緒了,這根本不是討論問題的態度。


推薦閱讀:

你心目中歌影兩方面都很厲害的明星是誰?
姜文電影《讓子彈飛》到底想要傳達什麼?
成龍為什麼能在上世紀拍出快餐車、飛鷹計劃等多部歐洲范電影,且以歐洲人為主演,現在卻很少了?
大家對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評價如何?
中國電影評論現狀是什麼樣的?

TAG:電影 | 百鳥朝鳳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