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沒有發明出壽司?

中國有包子餃子餛飩等一系列麵皮里裹陷的東西,也有湯麵拌面,米飯泡飯,粥,煎餅等等…總之我感覺一切其他國家食物的形式中國基本都有(如意麵和炒麵相似,披薩和煎餅相似)但是卻唯獨沒有發明出壽司這種形式的食物是為什麼呢? 我可以理解中國古代人對三文魚這種可能不能接受,但是也可有用肉啊,河裡的魚啊還有蔬菜啊來作為壽司里的料啊。 或者說難道中國人不喜歡冷食嗎?也不對啊,中國也有冷麵。 如果說中國某個地方是有類似壽司的食物的,那是我孤陋寡聞了,麻煩告知^O^ 如果的確沒有,那我真的非常不解,壽司很好吃呀,為什麼愛吃的中國人沒有想出來這種辦法呢? PS.我覺得八寶飯和粽子這種不能算哦,要是大米才行哦。 (我是今天吃了壽司突然想起來這個問題的)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我很負責責任地告訴你,日本兩種壽司都是由中國傳入的。

日本壽司總地來說分兩大類,用新鮮魚蝦佐以醋飯的「早鮨」,和用發酵魚肉製成的「慣れ鮨」。前者在古漢語中叫「膾」,後者古漢語叫「鮓」。無論是哪一種,日本島上的彌生人還沒學會種稻子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吃了。

的題主所說的,應該是指前者米飯配新鮮魚生吧?孔老夫子的《論語》中就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講的就是吃魚生要切成薄薄的片,《禮記》中甚至明確介紹了魚生的吃法「膾,春用蔥,秋用芥。」知道日本人吃魚生沾芥末是跟誰學的了吧?至晚於先秦兩漢,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吃魚生沾芥末了。(注,黃芥末才是芥末醬,日料中常用的綠色佐料實為山葵醬。)

隋唐時代,吃鯉魚膾成為了時尚,李白、白居易等大詩人都嗜食魚生,並寫入詩文中。王維有「侍女金盤膾鯉魚。」、白居易有「朝盤鱠紅鯉」。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魚生跟著遣唐(隋)使,由中國傳入日本

到了近現代,中國魚生也沒有絕跡。汪曾祺先生的筆記中就說過,解放前杭州樓外樓有名菜「醋魚帶靶」即將活草魚的脊背上的肉剔下,切成極薄的片,澆醬油生吃。

清末李調元《南越筆記》中說「粵俗嗜魚生」。直至今日,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省的很多地方有吃魚生、蝦生的習慣,如潮汕魚生、客家魚膾、順德魚生(下圖)等等。由閩粵遷居南洋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更是把「撈魚生」當成了慶祝農曆春節的習俗。

至於發酵魚肉製成的馴れ壽司,正字寫做鮓,就更是漢語的原字原意了。《說文》中明確說「鮓,藏魚也。」鮓,就是發酵收藏的魚肉。《漢書》中生動地記載了漢昭帝吃魚鮓「昭帝時,釣得蛟,長三丈,帝曰:此魚鱔之類。命大官為鮓,骨肉青紫,食之甚美。」千古奇書《金瓶梅》中,西門大官人和潘金蓮在後花園倒掛葡萄架的時候,桌子上擺的就有一道「木樨銀魚鮓」。

北魏的百科書《齊民要術》詳細地記載了魚鮓的做法,鯉魚切片,撒鹽,壓去水,攤瓮中,加飯與配料於其上,一層魚,一層飯,一層魚……然後封閉發酵。這就是魚生配飯最早的文字記載,也是早期日本壽司的做法。也就是說,魚生和米飯的發酵食品,日本所謂的「sushi」,至晚在南北朝時中國已經有了。(劃重點,如果看完全文還覺得我說的中國「膾」和「鮓」是刺身而非壽司,那麼請重新回來讀這一段。)

今日,湖南祁陽還有生魚鮓,除了發酵魚生原本的的鮮嫩又加入了湘菜的香辣,可以說是與時俱進的古代美食活化石了,比日本翻版的なれ鮓不知道高到哪裡去!題主啊,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你們還是要學習一個。不要把什麼東西都說成日本發明的,這樣子不行噠!

而現在流行的這種鮮魚和醋米飯捏在一起的江戸前壽司,是江戶末期才從早期的發酵壽司發展而來的。(同時代的中國已經在吃宮保雞丁、麻婆豆腐、掛爐烤鴨了。)

按照《齊民要術》中的做法製成的傳統的發酵壽司,在日本屬於費工費時的高級料理,富庶的關西地區比較普及,而江戶前壽司最早是面向沒時間坐下來吃堂食的江戶底層的販夫走卒的路邊攤。

為了模仿傳統發酵壽司的口感,江戶前壽司的發明者們在白米中大量加入醋,讓米飯假裝自己已經被發酵過了,然後再把假裝已經發酵過的米飯和魚蝦捏在一起,假裝發酵壽司。更有甚者,乾脆連魚都不用,用豆腐皮包著醋飯捏一捏就號稱壽司了。

攤販捏好壽司,食客拿著就走,跟舊社會咱們南方的粢飯糰、北方的燒餅夾菜同理,屬於城市貧民的方便果腹食品。我想,如果葡萄架下一邊和潘金蓮開車,一邊優雅地吃著「木樨銀魚鮓」的西門慶能看到蹲在路邊吃臭魚捏醋飯的江戶貧民,一定會覺得很可憐吧。

壽司開始走向殿堂,則已經是冷凍技術發展到可以保證魚蝦短期內不發臭的明治中後期了。而神化壽司、給捏飯糰的封神這些營銷炒作,則是近十幾年的事了。你敢想像西安某回民大叔自稱「泡饃之神」,廣州某茶餐廳的燒鵝師傅自稱「叉燒之神」,天津街頭某大媽自稱「煎餅果子之神」。那我能不能自封一個「皮蛋瘦肉粥之神」?

歡迎大家微信掃碼關注我的公眾號。


首先,中國有壽司,日本所謂的壽司都是現代改良。

壽司的名字來源自日語中「酸」的讀音「SUSHI」,而壽司就是兩個字的的漢語標寫。

當時福建一帶的漁民出海,為了方便攜帶食物,就把米飯和醋一起伴著吃,這樣就可以延緩米飯變質的時間。


而最早的壽司,叫做鮒鮨,味道不敢恭維,就是把魚,酒糟還有鹽放在一起腌制,這種方法腌制出來的食物會散發齣劇烈的惡臭,但是並不是食物腐爛的散發的臭味,而是發酵的味道。

用術語表達就是時間的味道,不過雖然很難聞,但是卻卻可以奇蹟的存放半年之久。

後來有人在食用過程,發現起到發酵作用的米飯味道也不錯,便加大量,讓醋飯從配料一躍變成了主食。


壽司流行與戰國,發揚於江戶時代。

在戰國時期,日本戰亂不息,今天你島田家半藏打了我西住家的美穗,明天我源氏就要就要上克下砍死自己的兄長。

所以說,一種便於攜帶,耐儲藏,食用方便的軍糧成了各個大名的頭等要事。

而醋飯也就是壽司,正好滿足當時的大名的要求。

沒錢的弄兩個飯糰,放在口袋裡,吃一個算是一天的伙食。

有錢的加個梅子,用海苔裹著,就算是豪華了。

伴隨著戰亂不息的戰國的結束,笑到最後的王八也開創了一個盛世。

江戶時代就開始有真正意義上的手卷壽司的出現。


當時的手卷壽司不過就是加點黃瓜,蘿蔔這種的,當時一律稱呼:干瓢卷。

高級壽司,就是那種加魚蝦貝之類的存在,叫做:鐵火卷

為什麼叫做鐵火卷呢?

因為當時手握壽司的出現就是為了幫助賭徒方便填報肚子,作為高消費的主們,他們自然不在乎什麼吃飯那點小錢。

而手握壽司雖然豪華,但是不方便一邊吃,一邊賭博,為此手卷壽司就誕生了。

當時人們稱呼這群賭徒叫做:鐵火打,他們吃的食物自然叫鐵火卷。


說完壽司的前生,大家大概明白壽司的由來就是作為軍糧存在。

而反觀中國,無論是古代還是中國,對於吃是相當刁鑽,哪怕是軍糧也想盡辦法。

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國軍隊主要口糧都是小米,也就是粟。

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就記載:秦國將所存粟米分黃、白、青三 項分類收藏,櫟陽倉儲 糧以2 萬石為1 積堆放,咸陽倉則擴至1O 萬石1 積堆放。

粟也就是小米正是當年軍隊的主要糧食。

而到了漢末,在諸葛亮討伐南蠻之時,饅頭也走進軍糧的隊伍。

據說當時討伐南蠻回師途中,經過瀘水時,為平復水中的怨氣,又不願取人頭獻祭,就讓廚師用麵粉做成人頭的形狀丟進河裡,從此便有了饅頭這一食品。

與此同期出現的還有一種食物,叫做鍋蓋。

根據河南《武陟縣誌》記載,三國時關羽領兵鎮守博望,正值秋旱缺水,關羽軍當時都是吃小米飯,而沒有水怎麼做飯呢?

面對軍心浮動, 關羽飛馬派人向諸葛亮請命,欲棄城不守,進行戰略性轉移。

哪知諸葛亮的回信卻是一種節水食品的做法 ——「多用乾麵,摻水少許,合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為盔,以灼將士」。

關羽如法炮製, 烙餅狀如頭盔,乾脆香酥,因水分極少,久貯不變味,特別宜于軍旅食用。

雖然這些都是民間傳說,但是可以確信,在中國當兵,至少軍糧種類比日本不知道高到哪去。

主食如此,副食就更不用說,各種火腿腌肉風乾肉中國可是不缺。


在中國各朝各代的軍糧都可謂是十分豐富,根本不存在像日本那種情況。

而壽司這種東西,自然不會出現在中國人的食譜上。

要記住,每一種流行食物的出現,都是和大環境息息相關,就像歐洲流行的黑麵包,並不是歐洲人喜歡吃這玩意,而是只能吃這玩意。


因為看到這篇答案的人太多,一些無法正確理解本文的人不僅有負面評論,還點了舉報,認為此文『對個人人身攻擊』,是不友善的。

那麼我就要從道德層面來說說這個問題,而不是再說些什麼讓敏感者易於誤解的話了。我要客觀中立的說一句, @在貴州吃臘肉 的答案是在『指鹿為馬』,習趙高舊事。所以我觀其答案,才會有『孔子視少正卯』一樣的觀感,而後用了些易於被誤解的辭彙。


歷史作為一個國家、民族內應具備的人文產物,是 一系列人類進程並客觀存在的記載。在以往的談論中,我們著重批判了對於新中國和抗戰期間一些對扭曲或抹消歷史的問題,因為這種扭曲抹消是在愚昧民眾,是對已逝祖輩們的不尊重,這樣的人是愧對那些歷史締造者的。因而當時自上而下,皆有談『歷史虛無主義』問題。而歷史虛無主義的定義也因此明確產生:

  • 表現一:醜化英雄;
  • 表現二:詆毀黨的領袖;
  • 表現三:否定革命;
  • 表現四:美化反面人物;
  • 表現五:美化侵略;
  • 表現六:用假設否定事實;
  • 表現七:裁剪事實曲解歷史真相;
  • 表現八:曲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 表現九:否定黨的領導地位;
  • 表現十:否定新中國建設的歷史成就;

雖然當時著重批判的是與新中國相關的一些內容,但「裁剪事實曲解歷史真相;」卻並非是針對新中國成立前後這段時間。因為在這十大表現被定義之前,我們就已經見到並認可這樣的話了:

資產階級把一切都變成商品,對歷史學也是如此。資產階級的本性,它生存的條件,就是要偽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偽造歷史。偽造得最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歷史著作,所獲得的報酬最多。
圖解: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十大表現-中國社會科學網

販賣個人隱私是罪行,因利益篡改歷史真相就不是了嗎?非要等到被定了性,人們才不會繼續去做,這樣的言論自由是不自由的!言論自由的前提,應該是言論者本身具備基本的道德,不會惡意抨擊某些人或事。這點上我的確做錯了,所以我尊重知乎的判斷,經過請教後修改了這片文章。


原答案見下,已修改++++++++++++++

你這個數宗忘典胡說八道的大忽悠,究竟是什麼文憑畢業的? @在貴州吃臘肉

先歪樓廢話說了一堆魚生是外國的,劉伯溫的《多能鄙事》:「 魚不拘大小,以鮮活為上,去頭尾,肚皮,薄切攤白紙上晾片時,細切為絲,以蘿蔔細剁薑絲拌魚入碟,雜以生菜、芥辣、醋澆。 」這寫的是什麼?


就算再怎麼孤陋寡聞,《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總該知道哪個朝代吧?《附錄·魚膾》:「「劊切而成,故謂之膾,凡諸魚鮮活者,薄切洗凈血腥,沃以蒜齏姜醋五味食之」。」這都沒看過?


明代啊明代,雖然我不是你的歷史老師,可我同樣表示痛心疾首。知識點沒丁點就跑出來說:「 華夏民族之所以迅速拋棄生食 」? 這算屬大臉貓的總嫌丟臉丟不幹凈是嗎?


到清代為止魚生之所以不再廣泛普及而在個別地區殘餘存在,是因為香料的普及,可更是因為對寄生蟲病的初步認知。現在如你這般的孩子怕是連《金瓶梅》都沒看過。第八十六回 雪娥唆打陳敬濟 金蓮解渴王潮兒里說的這句:「 常言養蝦蟆得水蠱兒病,只顧教那小廝在家裡做甚麼! 」

知道什麼是水蠱兒病嗎?水蟲子病!從隋唐人們就知道水中有蠱蟲讓人致病了,這句話更是直接證明了當時人們對寄生蟲病的病源理解,可這和壽司有什麼破關係?就因為上面糊著塊生肉?


「 醯醢之美,而煎鹽之尚,貴天產也。 」是什麼意思?醋漬生魚蓋飯論口賣,這就是日本所謂的壽司。和元宵湯圓之爭有什麼區別?不都是糯米和餡料?營銷之餘愚民之後記得去東南亞溜達溜達,那裡一樣有『壽司』文化。因為外國有類似的東西,又瞧不起外國,然後試圖抹消一切與之相關事物的人,是會被稱為「愛國賊」的!


日本還有天津飯和拉麵呢,總不能把全國的馬蘭拉麵弄關張了,再提議天津市換個名吧?不學無術莫不如是。照你這麼個理解,粵味滑蛋蝦仁飯乾脆也別賣了,和天津飯那麼像,肯定是抄襲日本人的對不對?


++++++

PS:這次編輯後,時間就能對上了,不會再出現我5-20召喚後,在貴州吃臘肉才於5-21應召寫出那篇被詬病的文章。


好像大多數人都忽略了一個要點:中國人吃到精米的時候,調味、烹飪確實已經在全國大多數地方普及了。對於白米這種東西,中國自有大量的菜色可以配,再鑽牛角尖琢磨換幾種生魚生肉早就不是合乎邏輯的選擇。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魚膾也好,法國的tartare也好(現在也有魚做的),義大利的carpaccio也好,衣索比亞的生牛肉也好,從17世紀開始要麼被減少菜量放到了冷盤中作為一種博物館式的展示,要麼本身就是標新立異的吃法,要麼被擠到了國家地理上較為偏僻的角落不再具有全國的普遍性(事實上也一直沒有)。並且常年以可能擁有的寄生蟲或病毒為人詬病。

但是我提醒大家一下,壽司可是日料高檔料理中的一種主菜,在普通的居酒屋裡也被當作一種主菜供應。說日本人把這個當作國菜應該毫不誇張吧?這在某個方面確實有加拉帕戈斯現象的體現。而且自從上個十年開展了對握壽司的造神式宣傳運動以後,這種料理的載體已經在日本國內以類似生物入侵的模式侵蝕著舊山陰道,北陸道以及西海道的本土料理。

用中國對比,又完全不一樣。拿出一堆唐詩作證的答主們可以歇歇了,日本全國人民還在吃唐代人(還在東南吃這種角落吃)吃的東西好像很光彩一樣?也請不要拿順德魚生當擋箭牌,當地人的本土料理選擇數量和日本地方上太懸殊。如果你願意類比,可以數數順德菜有多少,和歌山菜有多少。

再說回來,壽司的起源是為了發酵保存腌魚的押壽司,發源地是關西內陸。米糠開始是用來給魚發酵保鮮的,在醋更為普及以後變成了米飯和腌魚同食。為什麼我國沒有或者古時的壽司如今失傳了呢?

因為壽司最早起源的室町時代,也就是我國的明代。彼時我國的市民都在忙著榨油。想配米飯的時候炒個菜不就行了嗎。

我先預告一下:這並不是說中國菜世界第一。誰愛世界第一世界第一,但中國菜在先進程度上對日本料理的壓倒性優勢是絕對的。就像法國菜雖然不一定是世界第一,但就是能吊打英國菜一樣。某些腦子裡全世界只有中國日本兩個國家的相關人員,請離我遠點兒。


可是我們有粽子就足夠南北方人爭吵了,再來個壽司很影響國家安定團結啊。


發現很多人沒有搞清楚壽司是怎麼來的。

壽司的起源和魚生沒有半毛錢關係,和飯糰也沒有半毛錢關係。然而卻有些人抓著這些東西大談特談,風馬牛而不相及。

壽司的起源是腌魚,米飯腌魚。據考證,最早應該是東南亞發明的技術,中國也有這個。

壽司最早應該是為了簡化步驟,快速獲得風味,也不浪費米飯的創造,所以加入了醋,以貼近腌魚的酸味。

最早的壽司也不是握的,是箱壓壽司。和米飯腌魚的辦法非常類似,把配料,飯,和魚放進箱子,壓實了拿出來吃。而且早先的箱押壽司也是用的腌魚製作。

PS:至今還有做這種壽司的,挺好吃,別有風味。

我們現在認識的握壽司,是江戶前壽司,進一步的改良版。好看,講究,貴族喜歡,從而鹹魚翻身,一躍成為了上級料理,檔次蹭蹭的漲。

所以啊,壽司並非什麼落後的表現,只是和我們的發展路線不同罷了。

硬要說有點什麼必然原因的話。那也要屬天武天皇的禁肉令(偏執佛教徒發的瘋),導致日本人幾百年來不吃肉,只吃魚,當然要多多研究花樣啦。

我國還是以肉食為主,並沒有那個閑心,挖空心思的琢磨吃魚,來塊紅燒肉,豈不美哉?


知乎上面的問題是越來越無聊了
關於這種問題,我能問100個
為什麼中國人沒有發明出石鍋拌飯
為什麼中國人沒有發明出披薩(別給我講馬可波羅和餡餅的梗)
為什麼中國人沒有發明出漢堡(也別說肉夾饃菜夾饃之類的)
為什麼中國人沒有發明出麵包(說饅頭的可以閉嘴了)
為什麼中國人沒有發明出咖喱

由此可以引申到
為什麼希臘人沒有發明出涼皮
為什麼俄羅斯人沒有發明出辣子雞
為什麼辛巴威人沒有發明出火鍋
為什麼哥斯大黎加人沒有發明出四喜丸子

你如果問個類似於「為什麼中國人沒有發明出電燈泡」或者「為什麼羅馬人沒有發明出黑火藥」之類的,關於科技類的問題,還有討論的價值。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離不開經濟發展和社會條件。

可是關於食物,八成是因為一個民族所處的地理因素,包括氣候水文地形等,你問為什麼,那你問老天爺去。


上面那位從技術來論證日本飲食落後,還拿出英文資料和照片來作證的朋友。

打斷你不好意思。

但是那位患者得的是絛蟲病, 曾到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就診,吃豬,牛,魚塘養殖的淡水魚都可能感染,八成是順德魚生受害者。 (廣東仔食魚生得了絛蟲,加拿大醫生以為是吃壽司,於是扒了日本的皮,這就系全球化,識得唔識得呀 。by tnt13)

不寒而慄:吃生魚片全身長滿寄生蟲

這也是日本傳統壽司根本不鳥淡水魚的原因,人家不傻。

當然鯉魚、牛肉、豬肉加米飯也能叫壽司,就好像日本人管蛋包飯叫天津飯一樣,你自己發明當然沒人管得著。


更打臉的是,壽司其實起源於中國,原本是腌制的魚配上米飯製作的。

壽司發展史:江戶時代以前的壽司原來是這樣的!

現在你們熟悉的生魚片壽司誕生不過200年,原因也很簡單——過去日本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都在內陸,德川幕府把首都搬到海邊的東京,平民總算能吃上新鮮的魚了。

日式壽司用的是鮪魚(金槍),純海水魚,海水魚的寄生蟲是異尖線蟲,會導致腸胃病,但是無法進入肌肉組織。

三文魚在日本古代也有食用,是烤或者腌的,還是那句話,人家不傻。三文魚生魚片用於壽司是從泡沫經濟時期開始的,冷藏技術很發達,金槍魚又被鬼子吃的差不多了,所以就出現了這種玩意。不僅是三文魚,虹鱒之類同屬鮭科的也被用作壽司,進而開啟了吃貨們的作死之路。


其實從知乎的這類問題就知道真正吃過日本料理的人沒幾個,日餐能黑的點多了去了,最典型的,生吃雞蛋。我印象中好像只有日本人有這個傳統。生雞蛋都是要自己打碎了吃的,光一個沙門氏桿菌就能玩死你。


請看下唐朝人吃不吃生魚!再看下後來為什麼不吃的。


因為華夏先民 比 日本人的祖先(O2b1系單倍體的扶餘人和D2系單倍體的矮黑繩文人) 更早步入了文明社會,逐漸邊緣化了生食水產品這種極其不健康的原始陋習,水生動物體內的寄生蟲、病菌 含量極其高。

在早期智人時期,人類都只會吃生食,熟食的發明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他使得人類利用火的高溫和熱能對食物進行消毒殺菌、清除寄生蟲,使得人類能夠得到健康的食物。並且熟食更易於腸胃消化,減輕腸胃負擔。

在發明火烤之後,又有了煮、燜、蒸、煎,蒸煮式熟食的推廣是個螺旋漸進的重要社會進步過程,其最大的影響還是極大減少了寄生蟲入侵人體的概率。(只是歷朝歷代總有作死吃生腥的人)

壽司的起源應該是多元的,到底是最早出現於 東夷 還是 伽倻 ,還是占婆,或者百越,各種說法都有,本文不議論。日本壽司可不是像有些人說的只是用魚類,基本只要是水產品都可以做成壽司或刺身,連青蛙、甲魚這種寄生蟲含量爆表的都可以,這還沒完,日本連陸地動物都可以做成壽司、刺身。

某人說日本 在佛教的影響下,天武天皇發出禁肉令,導致日本人幾百年來不吃肉,只吃魚,這太扯了,下面文章是日本知名傳統菜肴——馬肉料理:

馬肉能做料理嗎?味道怎麼樣? - 知乎

下面是外國遊客品嘗日本的傳統馬肉壽司,非常新鮮:

以上不是重點,晚期智人使用的所謂熟食只是火烤,其實也不是非常健康,要麼食物裡層沒烤熟透,要麼外面烤焦了,火候難以把握,而且在缺乏燒烤鐵板、鐵網的原始部落時代,燒烤是沒有什麼調味餘地可言的。於是,一些生產力較先進的民族率先探索湯汁水煮的烹飪方法,炊具的發明引爆了第二次營養革命——

華夏先民為了烹煮食物,憑藉當時冠絕東亞的生產力,發明了鼎這種大型器物,鼎的形制一般是三足兩耳 (也有兩耳四足),底部堆砌柴火燒煮食物,可以達到大火烹煮的效果,中原文明在上古時代最初用的是陶鼎,如下圖出土的三足陶鼎,外形上已經具備了後來青銅鼎的雛形:

後來隨著中原文明冶金技術的進步,中原開始進入使用青銅炊具的時代,青銅鼎也就誕生了,青銅鼎可以容忍更高的柴火燃燒溫度,鼎在大火烹飪的情況下不至於損壞,而且青銅導熱效果比陶好,食物熟得更快,但在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的上古時期,只有地位較高的家族才能夠用得起青銅鼎 這種奢侈品。

隨著中原文明的生產力在青銅時代高歌猛進,到了商朝晚期青銅鼎逐漸 禮器化, 鼎的形制越來越厚重,做工越來越精美,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 ,是帝王、諸侯、貴族 地位等級的標誌,在文物界價值非常高。

下圖為殷墟出土的商代後母戊鼎(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

下圖為春秋早期貴族墓葬出土的三足青銅鼎:

「問鼎天下」、「君子一言九鼎」 等成語均反映了鼎的分量之重。

鼎這種器物的使用在禮儀森嚴的西周時期,被制度化,不同等級的人使用鼎等青銅器物的規格是要嚴格遵守禮制的:

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

所以這裡又要談到 簋 [guǐ] 了, 簋 是用來盛放熟食的大型器皿,用來盛放熟食,有一定保溫作用。和「鼎」一樣,在禮器化之後,發展成精美的青銅器,成為權利地位的象徵。

下面是曲沃遺址出土的晉國 青銅簋(高38.4厘米):

這說明烹煮熟食已經至少從商代就已經成為王公貴族的一項基本生活、祭祀組成部分。

到了西周禮制時代,華夏主要諸侯國的國民已經開始普及陶鼎、陶簋,吃生食連自由民都未必瞧得起,每天吃生食是奴隸和賤民的生活。天氣熱的時候可能會吃生魚片,在一些特殊的祭祀節日也會吃生食,也不排除一些文人和寡慾淡薄者會去嘗試。

到了戰國時代,禮崩樂壞,分封等級制度被利益開始受到挑戰,只要有錢有勢,都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青銅禮器,加上戰國時期的青銅鑄造技術的進一步大發展,底層貴族和有錢人開始推廣使用青銅鼎和簋,在那時,陶鼎的製作和使用早已普及民間百姓。普通自由民吃上大頓的熟食已經不再是難事,只是陶鼎在日常生活中的損毀比較快,烹飪效果也差些。

炊、烹、煮、燙 等等形容華夏飲食 製作方法的漢字已經成型,其偏旁都與火 或者 開水有關。中國在青銅冶金鑄造、陶器燒制 等手工業的迅猛發展使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炊具產能第一大國,這為中國加速普及 蒸、煮、燜、燉等 熟食 提供了物資條件。

到了漢代,熟食的烹飪已經是普遍現象。漢代以後生鐵器皿的鑄造在民間也開始普及,老百姓使用耐用的金屬烹飪器皿的成本進一步降低,熟食的普及已經沒有經濟層面的難度了。

漢代以後,偶爾能在史書上發現吃生魚片 「膾」(膾不一定是生的,膾泛指切成片的肉、魚,水煮豬肉片也可以稱之為膾)的人,比如死於寄生蟲疾病的 三國初期武將陳登 就是愛吃生魚片 「膾」而染上致命寄生蟲的才(此時的 「膾」與先秦時代的「膾」已經有些差別了)。本來華佗給他開了方子 打蟲,陳登排出數升寄生蟲後,表面上恢復健康,但華佗告誡陳登不要吃生腥物,說三年後有可能再發病,屆時要再來打蟲,如果不發病,就代表痊癒。三年後,陳登果然再次發病,肚子又腫得老大,可是此時華佗已經被曹操殺了,陳登找不到神醫,也就被寄生蟲害死了。

即便在華佗的看診陳登的醫案廣為天下所知後,歷朝歷代總還有個別作死去吃生魚的人,尤其是些一把年紀的文人

no zuo no die的事年年有,下面是西方醫學界引用的一個日本料理愛好者的寄生蟲感染嚴重病例:

看到這種CT圖片,真的要感謝我們的祖先在較早時期就已經步入熟食文明。

現代的某一些腸道寄生蟲可能不是以前的打蟲方法就能排出去的,必須做手術,比如下圖這種:

別以為經常吃藥打蟲就能清除寄生蟲,很多種類寄生蟲的產卵數都是以萬計的,經常服用藥物不僅對自己的身體有損傷,而且會使體內寄生蟲種群中的耐藥性個體大規模繁殖,經過多次物競天擇後,會產生抗藥性極強的個體。

另外,寄生蟲一旦突破腸壁,真正進入體內,那就麻煩了,做手術都未必能清乾淨。

給生食中的寄生蟲洗地真是往槍口上撞,很討厭某些日本料理利益相關人士裝作自己是生物專業的來洗地,筆者當年雖然選修的微生物學各科GPA就3.5,但是看到有人給日本料理寄生蟲洗地,還是看不下去的。

下面是美國的健康科普節目中關於壽司寄生蟲的視頻:

下面這篇文章是醫學界總結關於 Anisakiasis 的寄生蟲研究論文 後的健康科普報道:

下面這篇文章用詼諧通俗的形式奉勸勸大家不要吃壽司等生食料理,防範寄生蟲,引用了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中的一則寄生蟲病例研究:

另外,至於日本料理中寄生蟲的論文不下百計,大家可以自己去資料庫上找,這裡是一篇日本學者 Yukifumi Nawa 研究壽司寄生蟲的論文,如果說歐美學者發表這些論文倒也沒什麼,這是公開和日本料理利益集團對抗的日本學者,值得欽佩。:

下面是一篇通俗易懂的關於日本料理中寄生蟲的文章,以三文魚和北極貝為實驗對象,文章中比異尖線蟲更可怕的是嗜鹽弧菌等多種能持續分泌毒素的細菌 。

三文魚刺身真如傳聞所說那樣,寄生蟲很多,最好別吃嗎? - 知乎

。。。

隨著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醫者們 意識到 生腥物對人體健康的破壞,所以歷朝很多醫書、醫案都是禁忌食用 生腥的,如「 生腥發物傷及脾胃,脾失健運」、「外邪入侵」等等。中國古代醫者也記錄了人在使用生腥後,健康狀況惡化的癥狀,其實今天查看這些醫案癥狀,很多還不一定是感染寄生蟲的癥狀,而是感染嗜鹽弧菌和大腸埃希菌 的癥狀。

中國也是最早發明「蒸」的現存文明,中國在商周時期就以精湛先進的青銅冶金工藝鑄造出了精美的蒸食器——甗 [yǎn]。蒸汽的高溫可以完全確保水產品中的寄生蟲卵被殺死(寄生蟲卵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別以為開水燙個5分鐘就能把所有的寄生蟲卵殺死。)

下圖現存世界發現最早的蒸食器——三聯體甗, 發掘於河南安陽的商代婦好墓:

總的來說,華夏先民早於 世界多數民族進入 普及熟食的時代,推廣熟食為華夏文明在滿清以前屹立於世界作出了貢獻。

此外,中國人在腌制技術上也是非常領先的,加入特定香料、醬料等調味料對生肉進行腌制,可以起到殺死一部分寄生蟲的目的。中國人的腌制工藝對調味料是相當講究和重視的,不像有些民族的腌制就是走走過場,調味料不僅是料理的精靈,其產生的高電解質濃度、低氧的環境可以對寄生蟲滅活(不過寄生蟲卵還是搞不定),充分的降解反映也可以釋放熱量,使腌制肉類溫度升高,達到一定殺滅寄生蟲效果,這就要說道華夏文明的調味料文化了。

古時中國吃生肉的情況多嗎?如果算上生肉做成的肉乾,其實也挺多的,肉經過風乾後,存活的寄生蟲數量已經大打折扣了,但是依然會有寄生蟲卵在其中。直到後來發明了煙熏,肉乾在煙熏的過程中,寄生蟲卵會被高於酶活性的溫度和煙的化學物質作用下被殺死。富貴人家在煙熏干肉的過程中還會使用香料。

華夏民族之所以 迅速拋棄生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華夏文明在調味料作物 的引進和 選育上 水平位居當時世界一流,超過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與印度相比,中國在香料的消耗量上也許不如印度,但在種類搭配上可不比印度花樣少。

漢武帝打通絲綢之路後,大量的西域、歐洲、印度的原產調味料、香料被引入中國,在中國當地的培育下,又產生更多的品種。

而這些調味料和醬料的使用,大多是以熟食為基礎的。

再者,很多香料,例如 霍香、薄荷、紫蘇、菖蒲、香茅、八角茴香、陳皮、柳丁皮、肉桂、丁香、桔皮、柚皮、柑皮、艾葉 本身就有一定的驅蟲功效。

華夏文明在香料的選育栽培、組合運用、加工上,已經做到鬼斧神功,這是日本人 望塵莫及的:

而豐富的香料文化背後凸顯的是中國在15世紀以前發達的國際貿易水平(既包括陸上絲綢之路,也包括宋朝開啟的海洋貿易)。

此外,料酒文化在中國古代也蓬勃發展,黃酒在中華烹飪中更是用得出神入化,酒無論是在腌制、燉、燜、炒上,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殺菌消毒、殺蟲去腥的效果,成為中國酒文化、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至於什麼日本壽司、刺身,本身就是在迦納帕戈斯 封閉島 效應下 殘存到現代的人類原始飲食方式,沒有什麼烹調可言。

天婦羅這類經過油炸的日本料理還是在「南蠻貿易」時代(16~18世紀日本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貿易)從葡萄牙人那引入的。

日本生魚片在經過日本餐飲、旅遊、文化利益集團投入巨資進行情懷包裝後,就成了料理了,每年至少拍攝十幾部情懷紀錄片,投資之大遠超《舌尖上的中國》。一個切了一輩子壽司的日本人可以被吹成神,但是做了一輩子淮陽湯包的廚師只能被說成鄉土飲食攤主。話說「壽司之神」的造神運動是要耗費大額媒體公關成本的,這些年日本文化輸出所花費的巨額成本,最終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最後,還是奉勸大家不要吃日本式料理,寄生蟲太多太多,致病菌太多太多,日本人的寄生蟲發病率相當高。另外,日本料理也是諾如病毒疫情的主要誘因——

西方關於日本料理和諾如病毒的研究不計其數,結論都是警告人們壽司這類日本料理導致感染諾如病毒:

即便不考慮核輻射,日本食品安全問題也是未爆彈重重,一旦爆發就是排山倒海,只是國內的小清新自媒體很少提起來而已,比如經常爆發的日本諾如病毒疫情,:

下面問題中筆者有一篇文章介紹了諾如病毒和日本料理的關係:

諾如病毒的傳染性如何?如何防治? - 知乎

。。。。。。

至於日本料理的寄生蟲問題,真的是上百篇論文都說不完。今天的寄生蟲經過自然選擇,致命的品種已經很少了,但是一旦感染,對人的生活質量還是有極大負面影響的,君不見,那些吃生魚片弄得最後去做開顱手術取出寄生蟲的人哪個不後悔的。

下面是蛔蟲鑽入大腦的標本,病情發展到這種情況,再做開顱手術的風險已經是比較高了,醫生會診後可能不建議做手術,任由寄生蟲留在大腦內:

關於寄生蟲對人體健康的破壞,對生活品質的負面影響,你如果不願意看枯燥的論文,那就推薦下面問答中的文章:

寄生蟲病有多可怕? - 知乎

千萬別相信利益相關者說的「冰冷海水中生長出來的魚類體內寄生蟲少」的廣告段子,下面是美國、加拿大研究團隊在加拿大高緯度地區的三文魚體內發現的日本寄生蟲的研究報告:

還有些日本料理利益相關者說吃深海的魚做的壽司、刺身不容易感染寄生蟲,這個太扯了。這個世界就沒有魚可以保證沒有寄生蟲。

就說深海的金槍魚,也是現代日本料理常用的食材,體內寄生蟲一樣多的很,而且有的寄生蟲生命力非常頑強,在極端情況下都能活下來。

下面這則新聞是發生在英國,一位母親買了盒金槍魚罐頭,都成罐頭了應該沒事吧,然而卻在罐頭中發現了寄生蟲:

好在罐頭是經過巴氏消毒了的,這隻寄生蟲對人體已經無害了,要是碰到有害的蟲卵就呵呵了。

下面視頻就是新鮮金槍魚體內蠕動的寄生蟲了(白色線狀物):

這金槍魚體內看得見的成蟲尚且密密麻麻,看不見的蟲卵該有多少啊!

還有些日本料理利益集團的廣告說 冷凍能殺死寄生蟲,這更是扯,冷凍不僅不能有效殺滅微生物,反而使很多微生物得以保存上千萬年。

南極冰蓋、格陵蘭冰川、西伯利亞凍土下面大量的遠古微生物就是這麼來的。

冷凍滅活的方法對於很多微生物都是無效的, 一些常見的線蟲類寄生蟲能夠在零下80°C的低溫中存活28天 。

下面是一種名為 揚子鰓蛭(Ozobranchus jantseanus) 的寄生蟲能在液氮(零下196°C)的超低溫下存活24小時,而且在零下90°C的低溫下能夠存活32個月。

即便被吹上天的壽司之神們使用 「省物理實驗室」級的冷庫處理生魚片,還是會有寄生蟲存活,個人認為多數壽司店也就是用個冰櫃罷了,其實根本沒有多少消毒殺菌、殺寄生蟲的作用。

至於寄生蟲卵,就更難以用冷凍的辦法殺滅了。

微生物在冷凍環境下是非常頑強的,比如很多致病菌的孢子,下面新聞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凍土層下面沉睡的炭疽桿菌 在全球氣候變暖後 「蘇醒」,爆發了嚴重的炭疽桿菌疫情。

假如微生物、寄生蟲輕易就被冷凍給殺死了,那麼歷經幾輪冰河期的大陸早就沒有寄生蟲、細菌、病毒了。

事實證明冰凍根本無法保證食品安全,反而使一些微生物被保存下來。唯有熟食能夠殺滅這些細菌、寄生蟲。

大日本帝國時代, 滿鐵株式會社的高管Satoru Kamegai博士作為醫學專家,在東北參與了大量的相關醫學實驗,1945年日本戰敗後回到日本,繼續致力於寄生蟲研究,為了警戒國民不要吃生腥,從各個醫院採集了寄生蟲標本,於1955年創辦了寄生蟲博物館,後來發展成全球最大的寄生蟲博物館:

寄生蟲博物館開辦之初,只有72種寄生蟲的標本,現在已經館藏上萬種爬行寄生蟲標本以及被寄生蟲嵌入的器官標本。

不得不感慨,日本列島果然就是寄生蟲研究的天堂。

然而Satoru Kamegai博士的奉勸並沒有讓太多的日本人改掉吃生腥的習慣,歷經數千年形成的生食習慣怎麼可能是幾個學者在幾十年內就能呼籲改變的。

今天的日本依然是寄生蟲疾病和諾如病毒的高發國。

下面這篇是講述日本和西班牙因為生食而導致寄生蟲病高發的文章:

前面文章中筆者剪切一個專門講日本和西班牙因為生食導致寄生蟲高發的段落:

總有人搬出日本人均壽命長的段子來論證日本飲食沒有安全隱患,這太扯了。

首先,日本已經不再是人均壽命第一了,現在香港才是人均壽命第一。

其次,扶余語系民族在古代壽命就很長,不僅是日本,百濟、高句麗(不是高麗)、琉球等其他扶余語系民族在古代壽命也都比較長,他們的貴族壽命比同時期華夏族壽命要長,扶餘人的丟棄老人、殺老人傳統和長壽是有一定關係的,古代日本有不少人以老死病榻為恥,剖腹結束生命。這種文化在根源上是給部族騰挪資源的一種殘酷行為。 有些明事理的士族階層人物甚至會在年老力衰時自裁,不給集體添麻煩,武士追求的人生就應該像櫻花一樣在最燦爛時隕落。

如果你是漢族人,就算在日本長大,你的壽命也很難比得上日本人。——這就是基因。其實東南亞叢林 和拉美 原始雨林 都有這種長壽的原始部落族群。

不過在日本福島核泄漏之後,日本的人均壽命就被香港超過了,核污染的效果會隨著時間而逐步顯現,大戲還在後頭。

至於香港這個華夏基因為主體的社會,平均壽命超過日本,那才是真正靠發達的醫療保健水平和健康的飲食奠定的超長壽社會。


------《格調》 又是一本知乎er常列而不看的書


說日本文化起源,說料理歷史的,雖然上了900贊,依然被憤怒的優雅精緻中產階級懟的面目全非

各種「中產的事,怎麼能說逼格低呢」「惡意抹黑外國並不能長臉」 依然得到很多人字詞

然後一說 「日本料理有很大的衛生健康隱患

........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哈哈哈


作為一個學微生物的,這個問題和我專業略有那麼一絲絲相關

我不能給出肯定的答案,但是願意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共同討論

首先要踩一下 在貴州吃臘肉 的答案

這個人貶低日式飲食依舊,成天掛在嘴邊的就是寄生蟲問題

但是他的答案暴露出他連壽司是什麼都不太清楚


人口嘗五味,酸甜苦咸鮮

配上麻,辣,辛等觸覺

還有鼻腔可以感受到的非常多的嗅覺,綜合起來組成了我們吃到的各種紛繁複雜的美味

鹽一直是人類最重要的調味方式

除了鹽之外,人類在追求美味的歷史上主要有兩種重要的調味方式

利用香料,和利用微生物發酵

前者印度是最典型的,而後者東亞人民則非常擅長

發酵可以產生鮮味,以及搭配的非常複雜的味道,比如我們吃的醬油,各種醬,南亞人民喜歡的魚露等等

發酵還可以產生酸味,比如我們的酸菜,韓國的很多泡菜

(當然還有酒類)

發酵類食品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延長食用的時間

這在古代是保存肉類的非常好的方法

孔子這個矯情的人說過, 不得其醬不食

這個醬,和我們如今的黃豆醬不同,一般是肉製品剁碎成為醢,發酵製成

不同的肉類發酵之後的醬味道也不同,名字也不同

而其中, 鮨 或者 鮓 就是魚發酵而成的醬

這兩個字現在在日語里就念做すし,也就是壽司了

沒錯,壽司最早的含義就是腌制的魚肉,而這個腌制過程正是為了避免寄生蟲和其他的微生物污染的一種保存方式

而這種方式很可能是中國傳過去的

腌制的過程是魚肉與米飯一同加鹽腌制

而米飯的澱粉提供的糖類則轉化成了醋

所以這種腌制方式的魚是酸咸口的

最早日本人只吃魚肉,不要發酵過的米飯

後來漸漸的人們發現這個米飯也能吃,味道還不錯

再後來,隨著制醋方法的成熟,人們開始直接用醋來腌制魚肉,不再等待漫長的發酵過程了

但是人民保留了米飯和這種醋腌制的魚一同食用的習慣

甚至還會把醋和米飯混合,來複原曾經發酵過的米飯的味道

這可以說就比較接近現代壽司了,是現代壽司的原型

於是漸漸出現了箱壽司,散壽司等

其實散壽司就是腌魚蓋飯

而現在的關西壽司依然是腌漬過的魚肉來製作壽司

後來在東京,因為城市規模的擴大,街邊小吃攤的發展

出現了適合速食的握壽司

還包括很多其他的現在典型的日本料理,都是誕生於那個背景之下的

即使這樣,在早期,握壽司依然是要簡單腌漬過的

直到冰箱的發明後,人們才開始用生魚來製作壽司


所以看過了壽司的演變過程之後,我覺得這個問題背後隱藏的問題是

為什麼這種腌漬魚類的方法在中國失傳了?

縱觀歷史,我們的確發現,肉類發酵這種習俗在中國飲食中變得非常稀少了

雲南有酸肉,東南亞有魚露

可是內陸的發酵食品代表是豆製品發酵的醬油等

日本只保留了腌魚因為他們魚資源豐富,而且有過一段時間禁肉

可是中國連不只沒了鮨,鮓,連其他肉類的製成的醢也不見了

以下是我個人推測的一些原因

對於調味的需求上,首先,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得中國也有了更多的香料進入

調味上的選擇更多了,減少了對於發酵製品的依賴

同時植物類發酵技術的成熟導致豉油等的誕生

於是珍貴的肉類魚類就盡量不再發酵成為醬去當調味品

其次,對於肉類保存的需求也有了其他的方式

臘魚,臘肉等製品比日本當年保存的潮濕環境的發酵有更久的保質期

其實臘肉,火腿等也都有發酵的過程,但是經過了熏,曬,烘乾等過程

脫水的製作工藝延長了保存期限的同時,也使得他們需要更進一步的烹調以補充水分才方便食用

所以無法製成壽司類的食品

另外一個個人猜測是,因為和中西亞的交流,麵食佔據了中國飲食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而麵粉的谷蛋白的延展性使得面製品成為了遠比米更適合製成速食食品的原材料

比如包子,餃子,餡餅等要比壽司更方便食用

即使是粽子,也是利用了糯米的粘性,來提高包覆能力

而日本的梗米比較粘,中國傳統的秈米比較鬆散,完全不適合速食品的製作


所以我個人覺得,總結起來就是中國古代有了更先進的肉類保存技術和調味工具

和更適合支撐速食品的麵粉

所以我們就走了一個不同的方向

而日本之所以發展出壽司,是因為他們和外界交流上的限制和本土物產的限制

反而開闢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路

就像被隔絕的澳洲有著很多奇奇怪怪的動物一樣

————————————————————————————————————

好吧,既然這麼多人表示看不懂,那我就再具體的說一說

首先在貴州吃臘肉 的回答完全就是在針對生魚的寄生蟲問題

可是寄生蟲問題和這個問題是不沾邊的,所以我要踩他

為什麼我說他不懂什麼是壽司呢,因為壽司最早就是腌制過的魚肉

他自己的回答里也提到了,腌制過程可以殺滅寄生蟲

所以當我們討論壽司誕生的時候,討論的是腌制魚肉的壽司,而不是生魚壽司

所以寄生蟲問題是徹底跑題

中國古人對於寄生蟲有概念嗎?對於雜菌污染有概念嗎?

中國由於玻璃工藝的落後,並沒有開發出顯微鏡

所以知道現代西方醫學傳入之後才真正的接觸了寄生蟲和微生物的概念

因此中國人沒有發明出壽司和寄生蟲問題不是在同一個範圍之內的話題

而現代社會人們對於寄生蟲,微生物有了遠比古人更深刻的了解

可是日本料理不還是大行其道嗎?

恰恰是現代對於寄生蟲了解之後,反而現代使用生魚的壽司越來越受歡迎

所以把寄生蟲和中國沒有誕生壽司這兩件事聯繫起來是徹底錯誤的


要討論中國為什麼沒有誕生壽司,就要去探究日本壽司的誕生過程

而我提到了,壽司,也就是腌魚,最早的目的有兩個,調味以及保存

而國人探究出了其他的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

現代握壽司的出現是為了方便食用

而麵食比米食在這方面有著更大的優勢

因此中國並沒有誕生壽司,這就是我的答案。

而 在貴州吃臘肉 既然這麼喜歡跑題,不如來聊聊臘肉致癌的問題如何


這就看出古代誰的生活水平高了。有燃料有佐料沒鐵器,可以做披薩吃,沒燃料沒鐵器沒佐料,可以做sushi吃,必須三者全有才能肉絲炒蒜苗。


其實一種食物的發明除了其必然因素以外,也是有偶然因素的,有時候一樣東西沒有發明,那就是單純的沒人想到這麼吃而已……

我們雖然沒有壽司,但我們有類似的食物——粽子和魚膾啊……

下面反駁 @在貴州吃臘肉 的一些謬論。

詩云:「飲御諸友,炰鱉膾鯉。」

周宣王大將尹吉甫砍完玁狁回來吃頓生魚片真是對不起你了啊。

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孔子好吃一口切的精細蘸好醬料的生魚片真是對不起你了啊。

禮記有云:「膾,春用蔥,秋用芥。」

先秦儒家弟子喜歡就著蔥和芥吃生魚片真是對不起你了啊。

《隋唐嘉話》記載:「吳郡獻松江鱸,煬帝曰:『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

隋煬帝愛吃鱸魚生魚片,真是對不起你了啊。

山東公務員拎著魚找李白現宰現吃,詩仙生魚片吃爽了留詩一首《酬中都小吏攜斗酒雙魚於逆旅見贈》。

白居易寫「朝盤鱠紅鯉,夜燭無青娥。」王維寫「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王昌齡寫「冬夜傷離在五溪,青魚雪落鱠橙虀。」

唐朝文人組團吃生魚片真是對不起你了啊。


蘇軾寫「金齏玉膾飯炊雪,海螯江柱初脫泉。」陸遊寫「縷飛綠鯽膾,花簇赬鯉鮓。」

宋朝文人也組團吃生魚片真是對不起你了啊。


拿金元「異族」狂吃生魚片的記載抽你算我欺負人,直到明朝尚有大量吃生魚片的記錄,直至明清之交中原吃生魚片的習俗才逐漸消失,真不知道怎麼到你這吃口魚膾就成了茹毛飲血野蠻落後的象徵了。

為了煽動情緒,推廣公眾號賺錢,把自己祖宗一起罵了,這思路也是比較清奇。

哦對了,經人提醒,清朝以後國內吃魚膾的是少了,但我們有醉蝦和醉蟹啊~

當然淡水蝦蟹生吃是很有風險的,上次被朋友忽悠著吃了一頓醉蝦後嚇得我趕緊嗑了片阿苯達唑……


維基百科,壽司詞條,寫的是壽司起源於東南亞湄公河,後傳到中國南部,在八世紀左右引入日本。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F%BF%E5%8F%B8


膾炙人口
膾:生魚片
炙:烤肉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等

其實我們是有吃生魚片的傳統,尤其是宋朝相當火熱。只不過近代不流行了而已。至於有沒有把生魚片和米飯放在一起構成壽司。。。。我就不知道了。

維基百科是這麼講的

壽司起源於東南亞的湄公河,後來傳到中國南部,在八世紀左右才引入日本。

你也知道穿個衣服啥都是一陣一陣的,食物或者體育運動這種出口轉內銷或者自家傳承斷了再次引進的例子不少。而且確實在古代那種衛生條件下,生魚片(尤其是宋人吃河魚,可不是沒有寄生蟲的深海魚)還是少吃的好。我聽到過一種說法,講現代日本的生魚片有部分傳承來自中國,這個我沒有正經考證過無法驗證他是不是老子化胡之類的鬼話,畢竟坐擁漁場的日本獨自發展出相關的飲食文化才不奇怪好吧


很多「洋氣」的東西其實確實是老祖宗玩爛了不玩了,而明清時期我國的一部分文化(主要是尚武和體育)退化的相當嚴重。至於飲食我覺得還是總體在進步的。雖然西餐多有批評中餐沒有食物原本的味道(說實話我覺得這是扯淡,一則過去全世界搞香料的西方人不是中國人;二則川菜這樣重調料的也就是一個分支;三則加工食物難道不是烹飪的天職么;四則調料用的好小民也能吃上不錯的味道,而不是依賴玄而又玄的選材和加工藝術,對比某國土豆燒薯條和某國燒烤醬配生菜加火雞肉我覺得高明多了。五則我就是喜歡吃湘菜你咬我啊),中餐其實也可以反唇相譏某些西餐或者壽司之類是率獸食人,茹毛飲血。畢竟就吃這方面來說,我們的傳承整體是沒有斷過,至於無論日本,朝鮮,西洋,擱三百五百年前小貴族中產的生活可就比中原差遠咯。

比如高爾夫,古代就有捶丸
比如擊蹴
比如馬球

比如生魚片。

中國早於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詩經·小雅·六月》記載了這件事:「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禮記》又有:「膾,春用蔥,秋用芥」,《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7]的記述,故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孟子·盡心下》亦有提及膾[8],這亦是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原意是指膾炙的美味,後來指作品受歡迎和為人熟悉。

(引用自維基百科)

也就是說,中國人沾著芥末吃生魚片的時候,日本人歷史傳說中的日本國建立還沒有影子。。。。

我自己就是一個非常喜歡吃生魚片(以及壽司,主要是這玩意好吃又不長肉)的人,然而中國傳統的生魚片多是河魚。至於廣東人的蛇膾。。。。我是沒有膽量吃的。。。還是海魚吃的安全點。

有些東西別太狹隘民族主義,其實東亞文明本就一體,又或者都是人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得不說相對於西餐,日料的很多東西還是更對中國人口味一點。。。

其實說真的,牛排啥未必有正宗的西安,新疆烤肉好吃,(尤其是小串的西安烤肉),但是日式拉麵我個人覺得還是比我從小吃到大的蘭州拉麵順口一些。畢竟未經改良,遍布中國的正宗或者不正宗蘭州拉麵,有時候擺脫不了過去人飲食的習慣,羊湯做的太油腥了點。對於過去人來說油腥求之不得,可是現代人吃多了會膩。。。這方面還是需要推陳出新。

尤其是如何才能把西安烤羊肉串還有肉夾饃或者北京烤鴨賣出某些在大陸點餐都要用法語的餐廳的逼格呢?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關鍵的問題。倉稟實而知禮。現代人在吃東西上逼格需求其實挺高的。。。你看茅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嘛!古人本來不怎麼喝白酒,白酒流行得從紅軍算起,結果到了茅台這裡硬是搞出來幾千年傳統文化的逼格,你說肉夾饃是不是也可以這麼運營呢?畢竟比較起來這玩意和壽司其實沒啥本質差別,都是平民食物。

至於快餐,我只認中國的肯德基和麥當勞。而不是那個連「奧爾良烤翅」都沒有的美國正版。就連香港的麥當勞雞翅都沒有大陸的好吃。外加故鄉的涼皮肉夾饃。至於壽司這類冷食我最近為了體重天天吃真是吃多了有點難受,時不時需要來一頓餃子調節一下。嗚呼哀哉,找不到肉夾饃和大盤雞拌面還有烤肉等故鄉食物的日子真不好受。。。。

啊深夜好餓扯遠了

一隻獨放不是春嘛


知友們已經講的很好,再補充一點想法。
中國地大,長途跋涉的距離是鬼子的生活無法比擬的,大饃大餅大饢是更方便易於保存的長途行軍攜帶食物。
而單位土地出產水稻產量比小麥高,需要勞動密集的多。日本沒那麼多地,所以種水稻更划算。


為什麼非要有壽司,你怎麼不問中國怎麼沒有發明帶鯡魚罐頭。日本人為什麼沒有發明老乾媽?
在大航海和工業革命之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是相對封閉的,各地之間聯繫很少,所以很容易發展出各種擁有當地特色的建築,食物,風俗,文化。這些不同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且各個地區的人們的口味也會受到本地產出的糧食的影響,很可能我們祖上並不喜歡吃壽司呢。
關於口味這方面,畢竟甜豆腦和咸豆腦都能引起網路大戰,甜粽子和肉粽子能讓兩波人把狗腦子打出來。(首先聲明我是咸豆腦和甜粽子派的( ????? )

最後回到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沒有發明壽司?
因為我們不是韓國人啊。。。。笑


題主有沒有聽說過廣東有一種早點叫糯米卷。我早上常常吃這個,蠻好吃的。


我就好奇 中國人為什麼一定要發明壽司呢?百思不得其解!!!


推薦閱讀:

魚子醬能不能吃?壽司?類的可以麽?
壽司為什麼受歡迎?
沒有壽司捲簾的情況下如何把壽司做出來?
辣根、山葵、芥末的區別是什麼?
烏賊為什麼要叫烏賊?

TAG:健康 | 飲食 | 壽司 | 日本料理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