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蘇秦這個人?

怎麼評價蘇秦這個人?


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獅。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隱賑而封。


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一個功利的機會主義者。功成名就悲壯地實現自我的價值。每念及此,無不為之動容。只想從微觀的角度試著闡述欣賞他的理由,原因有三:

其一 對自我學習的極端鞭策:
【懸樑刺股】之蘇秦刺股,夜晚讀書想睡覺的時候,用錐子一下下扎自己的大腿,讓自己清醒,接著讀書。(竟能用這種偏執自虐的方式,哎,臣妾做不到啊!!!)

其二 對讀書作用的清醒認知:
【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
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從師受教,埋頭苦讀,可又不能憑藉它獲得榮華富貴,即使讀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雖然不能把讀書說的這麼功利性和目的性,但是拋開個體本身就大的社會環境來說,單純的知識量一定是是相對貶值的,增值的就是把它變現,反之它就淪落為智慧的雞肋了。

其三 對人性、金錢的深刻洞察:
【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第一次落魄無功而返和第二次佩相印而歸,家人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嗯,很現實的教育意義,人性是趨炎附勢、趨利避害的。更重要的是凸顯出人因事顯這一真理。
人啊,往往是通過在一次次地自我實現中,來實現自我價值的。


上面一群吹捧蘇秦的我也是醉了,什麼"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悲壯的實現自己的價值",什麼「神一樣的人物,玩弄天下於股掌之間」。說實話蘇秦有才華,能隱忍,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抱負,很令人佩服。但絕不像上面某些答主說的。

《資治通鑒》里有段話我覺得可以很客觀的評價蘇秦:

儀與蘇秦皆以縱橫之術游諸侯,致位富貴,天下爭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孫衍者,號曰犀首,亦以談說顯名。其餘蘇代、蘇厲、周最、樓緩之徒,紛紜遍於天下,務以辯詐相高,不可勝紀;而儀、秦、衍最著。
孟子論之曰:或謂:「公孫衍張儀豈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惡足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婬,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
揚子《法言》曰: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 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是夫?」曰:「詐人也,聖人惡諸。」曰:「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鷙翰也!」「然則子貢不為歟?」曰:「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或曰:「儀、秦其才矣乎,跡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難之。不以才乎?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翻譯成白話就是說:

張儀與蘇秦都以合縱、連橫的政治權術遊說各國,達到富貴的高位,使得天下人爭相效法。出名的有公孫衍,其餘有蘇代、蘇厲、周最、樓緩這些人,一時間遍布天下,以詭辯詐術一爭高下,多得舉不勝舉。然而還要數張儀、蘇秦、公孫衍當時名聲最為顯赫。

孟軻論之曰:有人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大丈夫嗎?他一怒而使各國恐懼,安居時又能使兵火息滅。」孟軻說:「那豈能稱得上大丈夫!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揚雄的《法言》曰:有人問:「張儀、蘇秦學習 鬼谷子的智術,運用合縱、連橫的道理,各自使中國得到十幾年的安定,是這樣嗎?」揚雄回答說:「騙人術。聖人對此十分厭惡。」又問:「讀孔子的書而做張儀、蘇秦那樣的事,怎麼樣呢?」回答說:「這好像有鳳凰般的嗓音卻長著凶鳥的羽毛,糟透了!」再問:「然而孔子的弟子子貢不正是這樣乾的嗎?」回答說:「子貢為的是排難解紛,張儀、蘇秦為的是謀取富貴,遊說的目的不同。」有人問:「張儀、蘇秦能不蹈前人舊轍,也算是卓越的人才吧?」回答說:「上古時舜帝對奸佞之人加以拒斥,能說不考慮才幹嗎?那種人才倒是有才,但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才幹。

而且他這人發達以後就不恪己守禮,與已故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燕易王發現,為了保命,他偽裝得罪燕國逃到齊國,齊宣王對他很尊敬,尊他為客卿!他卻鼓動齊王增高宮殿、擴大林園,顯示齊王的地位,想藉此來削弱齊國的財力。最後他與齊國大夫爭權,被人刺殺未死,而又被車裂而死。為人臣子卻反覆無常不忠於君王!

世人推崇蘇秦主要是佩服他懸樑刺股,發奮讀書的事。他在齊國求學,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卻一無所獲,家人都譏諷他呈口舌之利,捨本逐末。他很羞愧,感嘆從師受教,埋頭攻讀,卻換不來榮華富貴,受人譏辱。於是他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得到太公的《陰符》發奮攻讀,一年後學成,遊說列國合縱抗秦,佩六國相印,名震天下。《資治通鑒》里說是:「並相六國,北報趙,車騎輜重擬於王者」。他從受辱到發奮讀書,最終名震天下,實現自己的抱負,很值得人佩服。雖然他的出發點是為了榮華富貴,但無可厚非。他人生前期走過的坎坷路值得人尊重。他有才華,有眼光,但是始終掩蓋不了他不忠不信的事實。

另外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荀子評價蘇秦的話也很值得思考

內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態臣者也……故齊之蘇秦,楚之州侯(令尹),秦之張儀,可謂態臣者也

以上,可供題主參考

另外希望大家不要被電視劇啊,電影演的歷史人物誤導,多讀正史。


我個人,很佩服他的執著與忠誠。

最近在啃楊寬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剛好要啃到蘇秦這段了。之前有段記載是韓朋作為韓相多年聯秦,結果秦攻韓至危難時,竟無可求救之諸侯,蘇代說韓朋像是尾生,而真正的尾生其實……是他弟弟啊!

在當時的那幾年間,姬職懷疑過他,田地也未必全信他,而他始終堅持著間齊的本心,最終死在了樂毅破齊的前夕……求仁得仁,莫過如此罷。

雖說太史公筆下蘇秦的事迹挺混亂,但我特喜歡《蘇秦列傳》里記錄的結局。臨死前,他要求齊王以「為燕作亂於齊」的罪名將自己車裂,然後藉此引誘刺殺之人現身,為自己報仇。這個結局很完美,他只有在臨死前才對齊王說出了此生唯一的真話……有點不現實,但確實喜歡。

對於《崛起》一劇,我認為,蘇秦死後立刻完結就好了。蘇秦算是整部劇里難得只要出場就能正畫風的角色,他死後那劇情節奏簡直不知跑哪去了,眼看范雎被黑得體無完膚,嬴稷的精分估計也無葯可醫。

不過我有個朋友說得也對,《崛起》雖然把蘇秦塑造得很好,但或許還是看輕了他。劇里蘇秦暴露的時間點有點太早,當時齊只是剛剛吞宋而已,「滅頂之災」仍未降臨,未來仍有不確定性——哪怕吞宋滅齊的計劃失敗了,他就會甘願束手嗎?我想不是,他仍會利用其他機會來達成滅齊這個目的,在一棵樹上弔死不太像他的作風。

先說這麼多吧,等我啃完縱橫家書那些篇章後,看看還有沒有啥感嘆想額外補充。


一句話概括蘇秦:一位富有才華的投機主義者。
蘇秦出山天下形勢早已大變,禮崩樂壞,諸侯紛爭像孔孟這樣想救世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有一種人群開始出現,他們富有才華,出身各國,但有對本國並無太大忠心。他們如職業技術人一樣隨意跳槽,尋價高處而居。蘇秦就是其典型代表。蘇秦從鬼谷子處下山後首先去了秦國。這可以解釋的通:職業人都想受聘於最牛的老闆。可剛車裂完商鞅的秦惠公並不鳥他。之後他便開始周遊列國,結果是四面碰壁。在回家後,他認真分析了天下各國的需求並苦讀《陰符》(陰符 ,姜太公的著作,說是講兵法,實則講變通之術)之後他便提出了合縱之說。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投機主義者。試想一下,有孔孟生在當世,他們會因為四處碰壁而改變學說嗎?不可能。蘇秦的行為決定了他無法成為一位士人。士人首先就要有堅定的思想意志,而不是見風使舵。但無疑,蘇秦是才華橫溢的。至少他的腦袋和嘴舉世無雙(咳,還有一個張儀),他成功讓山東六國的國君認識到他們之間的矛盾都是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便是秦國的威脅,(哇,好一個找住主要矛盾),將分散的六國奇蹟般地聯合在了一起是秦國15年不敢出函谷關。這足以證明他的才華,之後他由燕至齊為燕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貴族刺殺,在臨死前獻策誅殺了兇手,這些都不再贅述。總的來說,蘇秦無疑是一個天才,他成功主導了戰國風雲二十餘年,但是他聯合六國抗秦並不是出於一種對秦國兼并天下的擔憂,而只是處於利益考量,所以我認為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投機主義者。
over


蘇秦不是縱橫家,史記在這一點是有失誤的。
他的具體事迹還是要看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或者楊寬的戰國史。
蘇秦其實是間諜,在齊國慫恿齊王到處搞事,最後被自己效忠的燕王打敗。當然他最後被齊王殺了。
就此來看,他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小說挺好玩的


不喜歡


一個自稱老實的縱橫家


曾看到的某位朋友的回答
關於蘇秦

偉大的縱橫家 神一樣的人物
玩天下於股掌之間 取功利名如囊中取物般的易如反掌

在我眼裡
他有令人欽佩的才智,又有令人嘆服的意志

為蘇秦而來


你可以看看南懷瑾的歷史的經驗,

裡面有講到蘇秦的歷史



推薦閱讀:

大陸媒體稱香港國慶期間的經濟損失堪比 03 年非典,是否屬實?
為什麼印度沒有中央集權的傳統?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在短時間內能夠創造盛世輝煌?
諸葛亮空城計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十月革命為什麼要殺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

TAG:歷史 | 戰國時期 | 蘇秦 |